摘要:當前,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農藥、化肥和農膜的大量使用,為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農藥、化肥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如何在農業生產中正確選用肥料和農藥,科學施肥和科學防治病蟲害是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關鍵問題。一是要首選以有機肥為主,其它肥料為輔;二是選用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合理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三是使用農藥要準確診斷、對癥下藥,把握關鍵、適期用藥,控制藥量、調適濃度,科學混配、兼治病蟲,有效間隔、確保安全。
關鍵詞: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肥料農藥選擇施用技術
當前,無公害農產品已成為市場上的一大亮點,倍受消費者青睞。無公害農產品就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目標產品質量等都符合國家或農業行業無公害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并經產地和市場質量監管部門檢驗合格,農產品中的有害物質(農藥殘留、重金屬、亞硝酸鹽等)含量控制在國家規定的允許范圍內,食用后對人體健康不造成危害。因此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中,除了建立無污染源生產基地,選用抗病豐產品種,實行合理輪作、間作套種,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學合理的施肥用藥技術,從而使農產品中的有害物質含量控制在國家規定的標準內,達到高產高效、優質無公害的目的。然而,制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因素很多,致使無公害農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如何在農業生產中正確施用化肥、選用農藥、科學防治病蟲害,已成為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關鍵問題。
一、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
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農藥、化肥和農膜的大量使用,為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全國被嚴重污染的耕地約2187萬公傾 ,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6%。由于農產品生產的環境受污染的加劇,農產品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對消除者造成極大傷害。
農藥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統計表明,我國農藥的使用量連年遞增,2000年達到了25萬噸,其中包括大量高毒、高殘留品種。但農藥的利用率總體上不足40%,其余飄移、流失,污染土壤、水等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和土壤等農業環境的污染。全國受農藥污染的農田約有1600萬公傾,主要農產品的農藥殘留超標率高達20%。
我國化肥的施用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氮肥居世界第一位。
按照我國播種面積的化肥單位面積施用量,80年代施用量為87、0公斤/公頃~160公斤/公頃,90年代初為150公斤/公頃~240公斤/公頃,1997年達到258、45公斤/公頃。與作物生長的需要相比,化肥施用的不合理,特別是氮肥施用量偏高,導致土壤中有機質和作物必須的營養元素含量降低,使農產品營養品質下降。農產品特別是蔬菜中硝酸鹽含量超標是濫用化肥的另一突出問題,根據中國農科院的測定:北京市菠菜硝酸鹽含量達2358毫克/公斤,蘿卜2177毫克/公斤,上海、廣洲等大城市蔬菜中亞硝酸鹽含量超標2~8倍。研究表明,人體攝入的硝酸鹽有80%來自蔬菜。
重金屬污染,據統計我國每年僅重金屬污染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300億元。在一些重金屬污染嚴重的地區,人群發病率有50%與食品中重金屬污染有關。
農膜造成污染。農膜覆蓋技術自70年代從國外引進以來,已經廣泛應用于許多種作物上,這確實給農作物帶來了增產增收,但同時殘膜也給農田帶來了一定的污染,主要是在土壤中殘留,影響土壤通透等物理性質,使土壤中養分的遷移受到阻礙,因此而影響作物生長,影響農產品品質。
二、科學合理的施肥技術
1.增施有機肥料
增施有機肥料是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的基礎。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求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有機質豐富、保肥蓄水能力強,而堅持常年施用有機肥料,是達到上述要求的主要手段。有機肥料除含有供應作物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養分外,更重要的是其含有的有機物質轉化形成的腐殖質,可以改良土壤,協調土壤水、肥、氣矛盾,為作物根系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以利作物健壯生長,增強作物抗病蟲、抗倒伏、抗寒熱的能力,為實現農產品的無公害打好基礎。實踐證明,以施用有機肥為主生產的農產品,營養豐富,口味純正,商品性好,市場競爭力強,容易達到無公害標準;有機肥養分有效性高,肥效持久,不易流失,對環境污染較輕。施用有機肥,要做到以下兩點:
1.1常年堅持秸稈還田?,F在,農村燃料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煤氣灶、電飯鍋、微波爐等現代烹飪工具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庭,農作物秸稈大量富余,這為培肥土壤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源。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培肥土壤,對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最具實際意義,因為現在許多地方的土壤有效鉀的供應水平都不高,不能滿足生產優質農產品的需要。通過秸稈還田,可以有效遏制土壤鉀素供應能力下降的態勢,緩解土壤缺鉀的矛盾。秸稈的農業利用方式很多,目前常用的是秸稈留高茬直接還田、覆蓋還田、堆漚和動物過腹還田等方式。如果焚燒秸稈或將秸稈棄置河道,不但浪費了大量的有機肥源,同時也污染了環境,對無公害生產環境建設極為不利,所以堅持秸稈還田,既肥田又環保。
1.2施用腐熟牲畜禽糞。牲畜禽糞雖是優質有機肥料,但如不經過無害化處理使之充分腐熟,其含有的病菌、蟲卵等病源物,會造成多方面的污染:一是可導致農作物遭受病蟲為害;二是可污染農產品,直接危害人體健康;三是可污染水源,使其失去飲用價值;四是可污染大氣,因為未腐熟的有機肥在通氣不良的土壤中進行嫌氣分解,會產生有害氣體揮發到空氣中。因此,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施用的各種有機肥料,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促其充分腐熟,使之無害化。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高溫堆肥、沼氣發酵和坑式漚制,利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高溫,殺滅病菌、蟲卵等有害生物。在堆肥和漚制肥時,加入適量速效氮肥,有利于加快其腐熟過程。
2.合理施用化肥
化肥在定向、快速供應作物養分方面具有特殊意義,但施用不當會帶來諸多不利,必須在施肥過程中加以注意。
2.1減施氮肥。目前農業生產上過量施用氮素化肥的現象比較普遍。氮肥施多了主要有如下害處:一是會使作物生長柔嫩,易感病蟲,增加用藥次數,不利于農產品無公害;二是易造成農產品硝酸鹽含量超標,危害人體健康;三是大量的氮素流入水體,易造成河溝水體富營養化。為了降低農產品尤其是瓜菜中的硝酸鹽含量,提高農產品品質,減輕環境污染,必須適當減少氮素化肥施用量。
2.2控施磷肥。為了減輕環境污染,促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應當控制含磷化肥的施用,因為過量施用磷肥,也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
2.3增施鉀肥。鉀肥的施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鉀素不但是作物生長發育所需的三要素之一,更重要的是鉀是公認的品質元素,滿足農作物對鉀素的需求,不但可以提高農產品產量,而且能夠大大改善農產品品質。例如可以增加西瓜、葡萄的含糖量,增加番茄、青椒的維生素c含量,提高馬鈴薯、山藥的淀粉含量等。施鉀素還能使農作物生長健壯,明顯增強農作物對病蟲、旱澇、冷熱害等抗逆能力,減少農藥用量。增施鉀肥不但在生產農產品過程中節約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使農產品易達到無公害標準。
2.4輔施微肥。微量元素對作物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缺少后不但會造成減產,而且會使品質下降,因此也要注意補充。由于根部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利用率不高,且難以施用均勻,用量偏大又易造成局部毒害,所以,葉面噴肥補充微量元素最為適宜,因為根外追肥不但供肥迅速,而且有效性高。
3.盡量使用專用基金配方肥,加大使用各種新型肥料
專用配方肥料,是根據不同土壤、特定農作物而研制的配方肥料,針對性強,養分利用率高,流失少,既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又能減輕環境污染,所以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過程中,應積極推廣。各農業科研部門陸續研制開發出生物肥料、商品有機肥、有機無機復合肥、包膜肥料、緩釋肥料等新型肥料品種。這些肥料有的能活化土壤中的難溶性養分,有的加入了促進植物生長的活性物質,有的肥效緩急相濟,有的能減緩養分釋放速度、減少流失、減輕環境污染,應該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中結合測土配方施肥加大應用。
4.施肥中的原則
4.1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其它肥料為輔
在農業生產中,施肥要以大量的有機肥為主,有機肥能夠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促進微生物活動,提高土壤供肥水平,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對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絡合能力,有效遏制重金屬對農作物的毒害。同時,施有機肥比施化肥農作物硝酸鹽含量可降低45%左右。在無公害農業生產中我們最常用、大量用的是一些充分腐熟的農家肥,主要有堆肥、廄肥、沼氣肥、綠肥、作物秸稈、泥肥、餅肥等,其它一些輔助肥料主要是生物菌肥,如根瘤菌肥料(綠肥、豆科作物)、無機礦物質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等。
4.2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
在農作物定植前,施足基肥。一般基肥應占施肥總量的60%左右,基肥能緩慢持續地提供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各種養分,為農作物的豐產穩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于農作物各個生長期所需的養分不同,一般前期需要的養分少,中后期需要的養分多,在基肥不能滿足正常生長需要的情況下要進行適當追肥,追肥方式有溝施、穴施、隨水沖施、葉面噴施等,但要控制用量,以免造成燒根、燒葉現象,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
4.3根據不同的農作物種類平衡施肥
農作物的種類不同,其營養生理特點、吸肥規律、各個生長期的需肥量也不相同,應根據不同的農作物種類來確定有機肥、氮磷鉀及微量元素肥料的適宜用量和比例進行平衡施肥。
三、科學選用農藥
1.首選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
微生物農藥或生化農藥(農用抗生素)和植物源農藥既能防病治蟲,又不污染環境和毒害人畜,且對農田自然天敵安全,害蟲也不會產生抗藥性。如井岡霉素、春雷霉素、農用鏈霉素、農抗120、噴可殺、蓖麻油酸煙堿、綠神花寶等。
2.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2.1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農田自然天敵殺傷力小的化學14、高錳酸鉀等。
2.2有針對性地選用中等毒性農藥。在使用低毒農藥無法撲滅暴發性病蟲害的情況下,可以選用中等毒性農藥,但使用這類農藥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要嚴格按照農藥安全使用規程要求施藥,不能隨便增加藥液濃度和施藥次數;二是要選擇其中毒性相對較低的藥劑,如殺蟲雙、好年豐、巴丹等。
2.3嚴禁選用高毒、高殘留、致癌、致畸和致突變(兩高三致)的化學農藥。如甲胺磷、呋喃丹、1605、1059、3911、氧化樂果、殺蟲脒、殺撲磷、六六六、DDT、甲基異柳磷、磷化鋅、久效磷、氟乙酰胺、有機汞制劑等。有些農藥雖然低毒,但是在土壤和作物中殘留時間長,也不宜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如三氯殺螨醇等,其成分分解慢,施藥1年后作物中仍有殘留。
3.要推廣土農藥
利用自己配制的而非工廠化生產的、且非藥劑性物質來控制病蟲的發生危害。如800~1 000倍的尿洗合劑溶液(1份尿素、0.2份洗衣粉、100份水混合而成)、石灰煙草水(石灰2份、煙草0.2份加水100份浸泡一晝夜過濾而成)等,對蚜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100~150g碳酸氫銨加水15kg噴霧,可防治蔬菜和茶葉霜霉??;噴施1.5%~2.0%的過磷酸鈣液可防治辣椒、棉花等上的棉鈴蟲、煙青蟲等;將自然死亡的菜青蟲、棉鈴蟲等鱗翅目昆蟲幼蟲搗爛加水稀釋后過濾,噴霧可防治菜青蟲、地老虎等多種鱗翅目害蟲;將20~30g大蒜洋蔥頭搗碎成泥狀,加10kg水,取過濾液噴霧,對蚜蟲、紅蜘蛛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四、科學施用農藥
1. 準確診斷,對癥下藥
在正確診斷農作物所發生的病害和蟲害的基礎上,充分了解農藥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選用合適的農藥類型和劑型。如撲虱靈對白粉虱若蟲有特效,而對同類害蟲蚜蟲卻無效;劈蚜霧對桃蚜有特效,對瓜蚜則效果很差;甲霜靈(瑞毒霉)對各種蔬菜霜霉病、疫病等高效,但對白粉病幾乎無效。高溫條件下使用硫制劑防治瓜類蔬菜葉螨、白粉病,容易產生藥害;如果在大棚中防治病蟲害時,為了降低棚內農藥,且限量使用。如敵百蟲、殺滅菊酯、辟蚜霧、克螨特、功夫乳油、波爾多液、DT、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錳鋅、乙磷鋁、硫酸鋅、磷酸三鈉、弱病毒疫苗N濕度,可選用煙霧劑或粉塵劑。
選用特異性昆蟲生長調節劑。如滅幼脲、農夢特、伏樂得、抑太保等,這類農藥的殺蟲機理是抑制昆蟲正常的生長發育,使之不能化蛹繁殖,從而發揮很好的抑制害蟲數量作用,而且對人畜基本上不產生毒害。
2.把握關鍵,適期用藥
根據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和危害規律,嚴格掌握最佳防治時期,適時用藥。如作物播種或移栽前,應采取苗床和棚室消毒、土壤處理及藥劑拌種等措施,減少防治面積;當蚜蟲、螨類等點片發生,白粉虱發生密度較低時采取局部施藥。一般情況下應于上午露水已干時用藥,夏天應于下午5時后陽光不強、溫度稍低時用藥,并保證在用藥后4小時內不被雨水沖刷。
3.控制藥量,調適濃度
不同作物種類、品種和不同生育階段的耐藥性常有差異,要根據農藥的毒性及病蟲害的發生情況,結合氣候、苗情等,嚴格掌握用藥量和配制濃度,防止造成藥害及對天敵的殺傷,只要把病蟲害控制在經濟損失允許水平以下即可。如防治蔬菜白粉病,對于抗病品種或輕發時只需用粉銹寧45~75 g/hm2(有效成分),而對于感病品種或重發生時則要105~150 g/hm2。此外,提倡運用隱蔽施藥(如拌種)或高效噴藥(如低容量細霧噴施)等施藥技術,并且提倡不同類型、種類的農藥合理交替和輪換使用,可提高藥劑的利用率,減少施藥次數,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從而降低用藥量,減輕環境污染。
4.科學混配,兼治病蟲
采用混合用藥技術,達到一次施藥控制多種病蟲危害的目的。但農藥混配要以能保持原藥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不產生化學反應并保持良好的物理性狀為前提。一般各種中性農藥之間可以混配,中性農藥與酸性農藥可以混配,酸性農藥之間可以混配,但堿性農藥不能隨便與其他農藥(包括堿性農藥)混用;微生物殺蟲劑不能與殺菌劑及內吸性強的農藥混用,以免降低甚至失去藥效。
5.有效間隔,確保安全
噴灑農藥后,要隔一段時間才能采收,確保農產品中農藥殘留低于國家允許的標準,這段時間稱為農藥的安全間隔期。安全間隔期的長短因農藥種類不同而差異很大,最后一次用藥時間距農作物采收日期之間要有一定的間隔天數,防止農產品中殘留較多的農藥。一般夏季至少為6~8天、春季至少為8~11天、冬季則應在15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