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森要病蟲害防治是國家減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黑龍江省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森防戰線廣大職工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明顯加快,目標管理責任制得到完善落實,防治技術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斷提高,整體抗災能力大大增強。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存在的問題;解決措施
林木病蟲害的防治,是通過各種措施控制病菌侵染和害蟲繁育,使之在一定的措施下,還長,中斷或停止,最后達到消滅的目的,盡一切可能提高林木抗病蟲性能,從病蟲種源方面著手,能通過各種措施控制病蟲的侵入和傳染。
1.林木病蟲的危害
由于林木枯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會時常受到各種自然災害的襲擊,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病害和蟲害,病蟲會侵害到種子,苗木,幼樹或成林,輕的能夠降低林木的生長量,結實量和木材的質量,降低森林的防護效能,重的能夠使大片森林,幼樹或苗木枯死,給林業生產帶來重大的損失。
(1)林木病害會有傳染性病害和非傳染性病害兩大類。由真菌,細菌,病毒,線蟲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病害,并且能夠傳播蔓延,侵害到其他的健康森林,屬于非傳染性病害,而這些具有傳染性病害的主要發生原因是,林木本身生長的具體情況,病害菌的數量,及林木生存的周邊環境是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
(2)林木蟲害的發生主要是林木所生長的環境和林木的品種。
2.森林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1)森林害蟲或病害具有主動傳播或依靠自然動力傳播和強大的毓能力,絕大多數個體被消滅,但剩余個體通過繁殖,數代之后又能迅速傳播。
(2)隨著林業生瓣發展有林面積不斷擴大,特別是人工純林面積的增長,快速回升。
(3)國內外林業生產活動交往為害蟲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被害面積有可能隨之擴大。
(4)害蟲的遺傳特性抗逆能力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動,適應能力不斷增強,即使是一些抗蟲(?。┑钠贩N也并非一勞永逸,由于長期適應的結果,遺傳特性逐漸變異或減退,還需要不斷培育新的抗蟲品種,可見有效地防治害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艱巨任務。
3.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不斷增加,防治難度大,隨著人工期造林面積的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純林的增加,病蟲危害加劇,在當前資金,人力,技術等有限的情況下,防治難度加大。
(2)成災病蟲種類增多。危害損失嚴重。目前,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35種增加到50種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陸續傳入的,有的是我省從未發現過的,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松毛蟲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
(3)危險性病蟲害潛在威脅增大。20世紀80年代未以來,已有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等多種危險性害蟲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對這些危險性害蟲采取了有效措施極力控制,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潛在的威脅卻不容忽視。
(4)頑固難治暴發現象常有發生,過去危害就比較嚴重的松毛蟲等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虹,發,如監測跟不上,病蟲害發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到發現時已是危害嚴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當被動。
4.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的原則
(1)綜合治理。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種方法各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單靠其中某一種措施往往不能達到防治的目的,有時還會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應。害蟲綜合治理是一種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蟲的發生,避免相互矛盾,盡量發揮有機地調和作用,保持經濟允許水平之下的防治體系。
(2)綜合治理的原則。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是一個病蟲控制的系統工程,即從生態學觀點出發在整個森林生產,栽植及養護管理等過程中,都要有計劃地應用改善栽植養護技術,調節生態環境,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標準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為防治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加強自然防治能力。
5.制約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1)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基礎薄弱,有的地方還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蟲情并發布預報和指導防治。
(2)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適度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因技術和資金所限還沒有推廣開。
6.解決問題的措施
(1)從加速生態建設和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
(2)搞好城市森林的種植規劃。在考慮城市美化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種,要注意長遠解決病蟲害問題,針對本地區發生嚴懲的害蟲種類減少其喜食物種植,多規劃和栽植抗病蟲的或耐性強的植物,減少有害生物學適生寄蟲。
7.推廣應用無公害防治技術
(1)保護利用天敵,開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顯著的。一旦天敵在田間建立了自己的種群,它就可以長期持續地以害蟲發揮控制作用,這是化學農藥所無法達到的。
(2)選擇使用生物農藥。生物農藥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能有效地保護天敵,消滅害蟲,對人蓄危害小,對環境污染小,相對于化學農藥來講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
(3)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瘜W防治只在必需應急時進行,實施靶標防治,盡可能地選用具有選擇性,低毒,對環境污染小的藥劑,少用或不用廣譜性的化學農藥,經常變化用藥品種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
(4)改進農藥施用技術。目前,城市病蟲害防治大多使用常規噴霧方法。這種施藥方法不僅效率低,造成農藥浪費,還使大量農藥流失到非靶標環境中,造成人畜人毒,污染環境,因此必須改進化學農藥的施用,提高農藥的利用率,降低農藥在非靶標環境中的投放量,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5)加大資金投入,保證防治需要。加大資金投入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基礎,針對因經費投入不足,每年大約有100萬畝森林病蟲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現狀,今后應繼續加大投入,加大資金投入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基礎。針對因經費投入不足,每年大約有100萬庫森林病蟲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現狀,今后應繼續加大投入。
8.結束語
我們在對森林蟲害進行治理時,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分區治理。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以實現可持續控制為目標,遵循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的原則,嚴把檢疫關,在加強監測的基礎上,以營林措施為主,藥劑防治為輔,協調運用人工,物理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蟲害,促進我國林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秀國,馮建霞.病蟲害綜合治理方法的淺談.
[2]王俊.試論森林病蟲害的綜合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