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水稻病蟲害防治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

      發布時間:2025-07-26 15:48:24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zo??)j馟??i???z??Mz??_?V???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在廣西貴港連續5年開展了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并且運用了化學農藥減量的控害技術,針對2016年陸續推出的兩款水稻品種南耕5263和揚耕566號進行實驗的探究。

      所使用藥劑:江蘇克勝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2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江蘇華農生物化學藥品公司生產的10%井岡戊唑醇懸浮劑、江蘇東寶農業化學藥品有限公司生產的0. 15%阿維蘇可濕性粉劑、由湖北天澤農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的10%井已唑可濕性粉劑、德國拜耳農作物有限公司生產的10%稻騰懸浮劑和10% 阿維氟酰胺懸浮劑以及由江蘇豐山藥業集團股份公司生產的60%烯啶蟲胺水分散粒劑等藥劑[2]。

      1.2處理環節

      設計若干塊試驗田,每塊試驗田所使用的藥劑均不可以重復,并選用有機插秧的種植方式,每年的固定日期進行種植,播種的劑量設置為每平方米0.8千克,除了進行正常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以外,還要經常施肥和灌水。

      1.3對化學農藥的次數進行適當的減少

      在毗鄰的水稻種植田地設立三塊實驗田,分別是減量用藥的實驗區、不用藥實驗區以及常規用藥的實驗區,并進行對比實驗,以便于更好的觀察實驗結果。減量用藥區的藥劑品種及劑量要以試驗田的實際病蟲害情況而定,但是每年的用藥次數都是3次,分別是6月22號用藥10%井岡戊唑醇懸浮劑和2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7月15號用藥10%井已唑可濕性粉劑和0. 15%阿維蘇可濕性粉劑;8月20號用藥60%烯啶蟲胺水分散粒劑和10% 阿維氟酰胺懸浮劑。

      1.4化學農藥的減量實驗

      在以上三種藥劑的使用前提下,對相同量的試驗田分別設計不同的藥量:正常用藥、減量20%以及減量50%、不施加農藥等處理方式。正常的用藥量為6月22號10%井岡戊唑醇懸浮劑300毫升、2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450毫升;7月15號10%井已唑可濕性粉劑350毫升、0. 15%阿維蘇可濕性粉劑400毫升;8月20號60%烯啶蟲胺水分散粒劑435毫升、10% 阿維氟酰胺懸浮劑350毫升[3]。

      2.測定數據的比對和所用方法

      2.1產量

      在收獲水稻時,對以上三個試驗田進行結果的比對,對不同對角線的5個植株進行取樣比對,并對其穗粒數量和千粒重量進行測量和比對,從而計算出實際的產量。

      2.2防治病蟲害的效果比對

      在進行化學農藥減量后的第7、15天以及水稻的收割期進行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功效進行比對,具體包括紋枯病、飛虱、穗稻瘟等疾病的防治效果。

      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進行測定,在對蟲口數量進行調查時要采用平行跳躍的方式,對每塊試驗田5個點,每個點的5個穴位,數量達到25個穴位進行抽樣檢查,以蟲口的總數量來計算稻飛虱的防治功效。

      如果是稻縱卷葉螟,則要采取對角線的5點取樣法來調查活蟲數量,對每個點的5個穴位來調查其卷葉數量和活蟲的數量,從而計算卷葉率和保葉率。

      而針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率檢測方式而言,要對每個試驗田不同區域的對角線5點進行取樣,同樣也是每個點的5個穴位,總共25個穴位,并對植株的總數、病蟲害植株數量進行記錄,并對植株的病蟲害程度進行等級的劃分,如果整個植株無病蟲害則為0級;如果僅僅是第4葉以及其以下的葉片遭遇病蟲害,則為1級;如果植株的第三葉片以及以下的葉片發病,則為3級,以此類推,最嚴重的達到9級,整個植株發病,瀕臨死亡。以此為依據進行病情指數的計算,進而得出病蟲害的防治效果[4]。

      就稻瘟病防治效果的測定來講,對試驗田的對角線植株進行5點取樣法,每點相鄰的5個穴位,總量25穴,同樣也要記錄每片試驗田的總植株數量、發病的植株數量以及發病等級,而稻瘟病的等級以植株的損失數量為依據,無發病為0級;有個別的植株發病,每個植株的損失均不超過5%,則為1級;如果有三分之一的植株發病,且每個植株的損失量達到25%,則為2級;如果植株的穗頸發病,谷粒的剩余量在50%或不足,這樣的植株發病等級為3級;如果穗頸發病,每穗的植株谷粒數量剩余30%或不足,則植株的發病等級為4級;如果植株的穗頸發病,并且變成白穗,而每穗的谷粒數量剩余10%甚至更少,則為5級。以此劃分為依據,對植株的病情指數進行計算,并對其防治病蟲害的效果進行分析。

      3.結果與分析

      下圖表示,在進行水稻紋枯病的防治實驗時,不添加任何殺菌劑的對比性結果。

      結果顯示,第三次的用藥之后的7天對照圖,其病指為其他處理病指的4.5倍—8.8倍之多,而用藥后的15天,則下降至4.5—8倍,而對應的測量則下降了6.9%—10.58%。這說明了水稻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勢在必得,而針對紋枯病的處理結果也同樣如此,如果減少一次農藥的使用次數,則其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也會大大降低,產量也會隨之減少3.5%—5%。這一系列數據說明在水稻的生育期中,用藥的數量為3次,才是防治水稻病蟲害的最佳用藥次數,如果使用期間將化學農藥以生物農藥取而代之,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藥的使用劑量,并且對水稻的紋枯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也同樣如此,從而為我國水稻的優質高產以及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5]。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化學農藥的減量控害技術是在水稻自身防病蟲害的前提下的改進機制,以策略的強化、選擇高效率、低毒性的化學產品。最近幾年,因為稻農只為了一味的追求產量而使用化學藥品的數量不斷的攀升,從而為我國的環境帶來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并且對我國農產品的食用安全帶來一定的威脅。為了在根本上遏制這中現象的發生,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才是當務之急。所以,本次實驗的開展以水稻常見的一些病蟲害為例,劃分三塊試驗田,并設置正常用藥量、減少用藥量以及不用藥三種,將其結果進行比對,得出結論,至于實驗結果能否隨著實驗的次數增加而變化,這需要實驗人員的更多次嘗試。

      參考文獻:

      [1]陳銀鳳,張云,陳夕軍,康曉霞,耿躍,周奮啟,董紅剛.水稻病蟲害防治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7,58(12):2231-2234.

      [2]胡萬明.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突出問題及其對策淺析[J].南方農業,2017,11(29):35+37.

      [3]蔡書凱. 農戶IPM技術采納行為及其效果分析[D].浙江大學,2015,58(24):62-68+89

      [4]周一民. 四川丘陵地區水稻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應用研究[D].四川大學,2018,51(63):69-73+36

      [5]張福山. 植物保護對中國糧食生產安全影響的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7,63(35):69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