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通過大量調研,分析了商洛市水稻生產的現狀、水稻種植的不利因素和發展潛力,并提出了區域特色水稻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水稻;生產現狀;調查;商洛市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9-0034-2
商洛市地處秦嶺南麓,陜南東部,是一個典型的土石山區,轄6縣1區98個鎮(辦)、1112個村民委員會、178個社區,土地面積1.94萬km2,常用耕地面積13.36萬hm2,其中水田面積0.35萬hm2。水稻曾為商洛川道區域性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之一,為山區群眾解決溫飽問題、改善飲食結構和糧食增產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30年多來,因諸多因素面積逐年減少。近年來,隨著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觀賞農業、特色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的興起,水稻種植出現了回升現象。筆者通過對商洛市水稻生產種植現狀進行調查,分析了水稻種植的不利因素和發展潛力,針對區域特色水稻產業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1 商洛水稻生產現狀
1.1 水稻種植歷史變革 商洛市水稻種植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一是水稻種植鼎盛期(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20世紀50年代,耕地由村組集體經營,水稻單產相對較高,改造水田、引水澆灌,種植水稻是解決川道群眾吃糧問題的重要措施,全市有水稻0.8萬hm2,也是水稻種植史上面積最大的時期,到20世紀70年代,水稻種植面積有所下降,面積基本保持在0.33萬hm2左右。二是水稻種植銳減期(20世紀80—90年代)。商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水稻種植面積逐年下降。據統計1984年水稻種植面積0.28萬hm2,1985年再下降到0.25萬hm2,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從20世紀90年代初直到2001年,水稻種植面積下降到0.2萬hm2左右,面積下降70%,面積占當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0.79%。三是水稻種植面積低谷徘徊期(21世紀)。進入21世紀,水稻種植面積繼續大幅度下降。2003—2011年水稻種植面積再次下降到667hm2,徘徊在733~1000hm2,2003年減少到960hm2,較上年減少44.6%。2012年較上年減少38.7%。2012—2014年水稻種植面積均在667hm2左右,2014—2016年水稻種植面積只有467~527hm2。水稻種植面積占當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由2001年的0.78%下降到0.23%,水稻種植的份額已經很小,在商洛水稻已經不再是主要糧食作物。
1.2 水稻種植分布區域和產量水平 商洛種植水稻主要分布在商州區、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五縣區,到2012年以后只有山陽縣、鎮安縣有種植,山陽縣主要集中分布在法官鎮的姚灣村、大寺廟村和花廟子村,漫川關鎮前店子村和水碼頭村,照川鎮的東河村。鎮安縣集中分布在達仁鎮雙河村和玉泉村。全市水稻單產水平在6000~7125kg/hm2,1990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2100hm2,單產4695kg/hm2,總產9669t,單產較低的是1998年的5115kg/hm2,較高的是2001年的7135.5kg/hm2。1999—2002年水稻總產1.1萬~1.48萬t,2003—2008年穩定在5000t以上,2010—2013年穩定在4000t以上,2013—2015年穩定在3000~4000t。水稻總產占當年糧食總產的比例由2001年的1.93%下降到2015年的0.52%。
1.3 水稻種植的主要品種及主推技術 商洛水稻種植的主要品種有宜香725、剛優725、國雜一號、國香15、金優725等,優質稻占比40%~60%,主推技術為良種選用、兩段育秧、旱育稀植、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近年來,實施良種補貼,加快了良種應用步伐;農技、種子部門不斷引進新、優質水稻品種進行試驗示范,提高了優質稻的比重,改善了稻米品質;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促進了水稻配方肥落地生根,推廣配方為18-12-15、16-9-10的水稻專用配方肥;示范推廣無公害優質水稻生產技術規程,實行全程質量控制操作技術,提高了水稻栽培技術的規范化程度。
2 商洛水稻種植的不利因素和發展潛力
2.1 不利因素 (1)河床降低,水位下降,無法引用自流水生產水稻,部分稻田起旱,水稻種植面積自然減少。(2)產業結構調整,新興休閑農業、設施農業發展,觀光園、水生經濟作物等對水田占用率大增,水稻種植受新興產業發展的沖擊比較大。(3)用工量大、勞動強度高,從育秧、插秧到收獲、脫粒,均為人工操作,加之稻谷價格低為運行,經濟比較效益低,影響群眾種植的積極性。(4)主推技術推廣進展緩慢。旱育稀植技術應用率90%左右,但育苗中立枯病難以預防、浪費種子,形成了技術瓶頸;新品種推廣應用跟不上市場的需求,加強新優良品種的試驗示范,加快新品種的更新換代;水稻種植面積小,配方肥研發推廣不夠;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不到位,水稻生產病蟲害多發、農藥用量大,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十分迫切。
2.2 發展潛力
2.2.1 獨特的生態優勢 商洛山區無大型工礦企業,具有土壤、大氣、水質等生態環境良好的天然優勢,把水稻種植作為特色產業發展,發展區域性的有機稻、綠色稻,打造精品大米、生態大米。
2.2.2 發展觀賞農業 結合美麗鄉村、田園特色小鎮、旅游開發建設,利用水稻水生、夏綠、秋稻花香的田園生態特點,實行稻油輪作,形成春花、夏田、秋實、冬綠休閑田園觀光生態農業。
2.2.3 水稻種植的土地資源豐富 全市有水稻土0.68萬hm2,分布于丹江、銀花河、乾佑河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兩岸的低階地、近河床的河灘地,以及地下水位高的山間谷地,山陽縣、丹鳳縣、商州區的水稻土面積比較大,分別占全市水稻土的37.1%、24.7%、21.9%。目前有水田0.33萬hm2,可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全有條件恢復成高標準水田,種植水稻,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豐富。
2.2.4 良種補貼政策支持力度大 優良品種推廣應用基礎好,群眾易接受。據調查1990年雜交稻達到900hm2,占當年水稻種植面積的43.7%,雜交稻單產5460kg/hm2,總產4909t。
3 水稻產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3.1 確定水稻產業發展的特色定位 要把水稻作為商洛區域特色產業來發展。根據商洛區域農業生產特點和布局區劃、規劃,對具有水稻生產條件、種植習慣和經驗的區域合理規劃布局,適度規模發展。
3.2 打造生態綠色有機品牌 充分利用特定區域的良好水質、土壤、光照等生態自然資源,開發優質大米、精品大米、生態大米。
3.3 加大對水稻田的治理改造 對河流兩岸的河灘地、山間谷地等低產田進行改造,使河灘地、水澆地變為水田,可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改造水田,建議給予政策支持。
3.4 建立水稻產業發展技術體系 加強對水稻良種、栽培、病蟲防治等技術的研究集成,加強水稻生產使用化肥、農藥減量化試驗示范研究,引導群眾應用商品有機肥,用有機肥替代化肥;開展水稻低毒低殘留農藥試驗示范,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形成科學配套成熟的技術體系。
3.5 加大對水稻產業發展的項目支持 對水稻產業的發展進行立項支持,重點對機械化作業、技術研究、土地資源的整理、農產品投入品補貼進行立項支持,擴大水田面積,引進優質良種,實行病蟲害綠色防控,普及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引進推廣全程機械化作業,降低勞動強度和勞動力成本。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