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總結墾區近年劍麻產業遭遇嚴重病蟲災害后重建經驗成效的基礎上,針對劍麻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就如何深化劍麻產業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經營管理機制、實施緊密型經營理念、爭取和加大產業扶持、開展科技攻關及技術推廣、配套集成技術應用、建立健全墾區劍麻產業服務體系、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提高產業競爭力和效益等方面提出見解,以推動墾區劍麻產業恢復和高效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湛江墾區;劍麻;重建成效;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7)31-0226-04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reconstruction experience in sisal industry after encountering serious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recent years, aiming at the main problems in sis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pinions we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deepen the sisal industry reform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novate management mechanism, implement the close management concept, strive for and increase industrial support,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technical popularization, support integrated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system of sisal industry in reclamation area, bigger and stronger leading enterprises, improv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efficiency.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restoration and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isal industry in the reclamation area.
Key wordsZhanjiang reclamation area;Sisal hemp;Reconstruction effect;Development problem;Countermeasure
劍麻是我國熱區特色優勢產業,農墾徐海麻區地處我國雷州半島南部,氣候適宜;土地較平坦,土層深厚,非常適宜機械化大規模耕作[1-3];土壤為磚紅壤,保肥保水性能好,有利于實現“沃土工程”,促進劍麻產業持續發展。
自1956年始至2006年,經過50年的發展,湛江墾區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劍麻種植、加工、出口基地,種植面積達6 667 hm2,年均產劍麻纖維2萬多t,占國內市場40%~50%的份額。加工產品有15個系列,幾百個花式品種,出口暢銷歐洲、美洲、澳洲市場,銷售總量占全國60%~65%的份額,被譽為“亞洲劍麻王國”。但因外來生物——新菠蘿灰粉蚧(簡稱劍麻粉蚧或粉蚧,下同)害蟲的入侵,由該粉蚧作為傳播媒介引起的劍麻紫色卷葉病使劍麻遭受滅絕之災,幾年間僅東方紅農場劍麻便因該病危害致淘汰1 333 hm2,損失慘重[4-11]。加上2008—2010年金融危機致劍麻市場不景氣,墾區劍麻由鼎盛時期的6 667 hm2下降到2 000 hm2。湛江農墾就恢復和發展劍麻產業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現分析總結如下。
1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1科研攻關及成效
1.1.1爭取上級支持和得到國家財政資金資助,使攻關工作進展順利。2001年獲得上級支持,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湛江劍麻試驗站落戶廣東省湛江農墾(該站依托單位為湛江農墾科學研究所,執行實施在東方紅農場農科所,其職能為負責廣東、海南兩省劍麻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獲得國家財政資金站長經費支持及墾區預算農技試驗示范、病蟲害監控等財政資金項目資助,因資金保障,攻關工作進展順利。
1.1.2
主要科研成效。研究出劍麻粉蚧生物學特性及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出劍麻粉蚧分泌物引發的劍麻紫色卷葉病病因;在海南昌江老重疫區篩選出了抗病苗(抗紫色卷葉?。?,2010—2017年8月累計篩選繁育抗病種苗900萬株,大田示范推廣應用種植已達2 000 hm2,并研究出抗病苗的配套集成技術,經過7年跟蹤調查發生紫色卷葉病率極低(平均發病率1%以下);研究成功劍麻園耕作系列機械,包括劍麻專用生物配方顆粒肥,實現機械施肥、覆土同時作業,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與熱科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合作試種成功麻園大行套種的豆科綠肥(假花生),進行交替部分(靠近劍麻兩邊或中間)粉碎回田(確保延續性生長,半年又實現全覆蓋,種一次可獲益一個周期),以培肥地力,改良生態環境,促進劍麻增產42.94%;建立了劍麻主要病蟲害監測防控體系,能及時應對危險性病蟲害突發事件,將損失控制在最低水平?,F又與有關高校院所合作攻關劍麻葉片收割機械及配套設備,一旦攻克,將可解決劍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瓶頸”問題。
1.2抓住時機,堅定信心,恢復種植
1.2.1對劍麻市場前景的分析。2013年開始劍麻市場復蘇,全球年消耗纖維量80萬t,而當年產20多萬t,缺口大。國內年均產劍麻纖維約4萬t,而國內市場需求約8萬t,不能自給自足,每年還要進口大量纖維,年均進口量3萬~4萬t。因受熱帶、亞熱帶地理環境約束,國內劍麻擴大種植空間有限[12],國外部分劍麻主產國因政治動亂、自然災害、劍麻病蟲害、勞力缺乏、經濟蕭條等因素影響,劍麻種植面積日漸萎縮。近年來,國內主產區廣東、廣西、海南等麻區因受粉蚧引起的紫色卷葉病等因素影響,劍麻種植面積也大幅度下降。劍麻原料短缺、劍麻產品價格不斷上漲,供不應求的局勢已成世界性問題,劍麻纖維成為一種稀缺性資源。因此,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劍麻產品將十分走俏,且劍麻開發潛力大,發展劍麻具有廣闊前景。
1.2.2
墾區種植劍麻優勢。劍麻較抗風(臺風)、耐旱寒,易獲高產穩產,收獲期長(生產周期約12年,可收獲10年),開發潛力大(可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也不存在突擊用工的農忙問題。不種劍麻,單一種甘蔗或“三高”也難解決輪作和規避風險等問題。
1.2.3
扶持政策,發揮重要作用。墾區制定了劍麻產業發展規劃并出臺了系列配套扶持政策,有力促進了劍麻的種植恢復,2013—2016年,共恢復種植劍麻1 340 hm2,年均新種333 hm2以上。如:湛江農墾集團及東方劍麻集團公司曾向企業和職工支持無息貸款種麻,每公頃貸款18 750元,解決了種苗、機耕和種植基肥投入費用,投產前2年免土地使用費,收獲第2~5年的產品款償還貸款。
1.2.4
通過建立示范,促進了劍麻恢復種植。通過種植抗病苗的示范,發揮了輻射引領作用。如2012年于東方紅農場8隊30號地種植抗病苗2.67 hm2獲得成功,使企業和職工認識到種植抗病苗便可有效解決紫色卷葉病制約劍麻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從而樹立了他們發展劍麻的信心,由不敢種到抓住機遇大發展。6年來,經過批量繁育抗病苗并應用到大田種植,總面積已達2 000 hm2(含周邊農戶種植面積)。同時帶動了地方種麻戶種植抗病苗,目前東方紅農場周邊農村已種植抗病劍麻苗面積達67 hm2。
2主要存在問題
2.1種麻資金壓力大
劍麻種植前期投資大及資金回收慢,當年種植成本高達30 000元/hm2,以后每年管理成本7 500~10 500元/hm2,種植后2.5~3.0年才收獲,種植后6~7年才收回成本,即資金回報慢,而職工資金不足(2014年的超強臺風及2016年春重寒害致主要作物和“三高”作物大部分虧損,職工再生產能力脆弱),致壓力大、難承受,且種植當年及第2年(即非投產期)免地租,農場沒收入,壓力也大。
2.2葉片收獲勞動強度大及缺乏勞力
收獲葉片(割葉)1個強勞力(熟練工)每天(含早出晚歸)割葉2.5 t左右(包括割葉、削尖、削干尾、捆扎、裝車),體力差的人員無法承受。隨著我國西部開發,墾區將越來越缺乏割麻勞力。在沒有攻克葉片收割機械及配套設備前,對劍麻產業發展仍有一定影響。
2.3產品開發力度有待加強
高附加值產品,如果膠及醫藥原藥皂素等。此外,廢品(劍麻渣)綜合利用(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解決環保問題。以上均未能很好地開發利用,未能促進市場競爭力提高,更未能達到以工業返哺農業,即未能以工業促進種植業良性持續發展。
此外,國內葉片、纖維和制品市場較混亂,小作坊以劣質產品和低價沖擊市場。據農業部劍麻及制品質檢中心抽檢,國內纖維及制品行業產品平均達標率不足30%,這也影響大企業的運作。故大企業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或小作坊難以仿造的產品以提高綜合競爭力,是發展劍麻產業的必由之路。
2.4原料蔗價格回升,影響劍麻產業進一步發展
2016年跨2017年榨季原料蔗價格回升,且甘蔗具有當年種當年收的優勢,產生經濟效益快。出于眼前經濟效益的考慮,企業及職工和農民會優先考慮把生產資金投到甘蔗生產上,劍麻投資比較少,發展受限。但湛江墾區發展甘蔗與廣西主產區比,湛江墾區氣候等處于劣勢(如受臺風災害和病蟲害嚴重和糖分含量低等)。
2.5有機肥投入不足,難以實現穩產高產,對劍麻產業發展有不利影響
個別企業及麻農對有機肥的投入認識不足致投入少,不利產量提高和穩定。過去墾區劍麻鼎盛時期注重增施有機肥,產量增幅潛力非常大,如東方紅農場14隊全隊劍麻面積67 hm2,年產劍麻葉片135 t/hm2以上,此外,還有許多單位出現產葉片180~210 t/hm2的高產田塊,獲得極顯著的經濟效益。
3應對辦法
3.1抓住機遇,加快劍麻產業可持續發展
2017年7月省農墾總局主要領導在湛江農墾局親自主持召開了劍麻產業調研會,重申了劍麻產業的重要定位和優勢特色,強調從2017年起要加快恢復劍麻發展,要求在鞏固現有劍麻面積基礎上,完成“十三五”新種任務2 000 hm2以上,到2020年全墾區劍麻面積達到4 000 hm2以上。
3.1.1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抓住機遇加快結構調整,不能走單一作物的路子,要科學配置多個支柱產業共同發展,如劍麻、甘蔗、“三高”(香蕉、辣椒等短期自營經濟作物)等多個支柱產業同步發展,并實行麻蔗、麻蕉(香蕉)等輪作。此外,劍麻園大行可套種假花生、柱花草等豆科綠肥或短期矮桿經濟作物,以短養長。多個支柱產業共同發展,既可規避單一作物的風險,又可培肥地力(包括大行套種綠肥等),改善生態環境,減輕病蟲草危害,促進效益提高,為下一輪重振劍麻雄風奠定堅實基礎。
3.1.2
發揮資源優勢,加快機械化應用。由于墾區南部氣候適宜種植劍麻特色優勢產業,且農墾土地大規模連片及平坦和土層深厚,該土地資源非常適宜機械化耕作,有利于全面推廣規?;?、機械化、標準化生產,促進效益大幅度提高,發揮率先邁進劍麻農業現代化的引領作用。
安徽農業科學2017年
3.1.3
深化農墾經營機制改革。進一步推進墾區集團化改革,推進國有農場公司化改造,建設農業產業公司,明確產業發展思路,并以質量、效益求發展。一是創新農業經營管理體制:堅持和完善現有的職工家庭經營基礎、大農場統籌小農場的農業雙層經營體制,推進多種形式發展劍麻產業。強化國有農場農業統一經營管理和服務職能,建立農機、病蟲害防控、金融、保險和信息等服務體系,并解決劍麻種植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二是健全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明晰農墾國有資產權屬關系,農墾管理部門要加強和改進對農墾企業土地等國有資產監管,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提升國有資產運行效率和效益。
3.2抓住重點,依靠科技攻克難題
3.2.1
大力開發劍麻高附加值產品。與高校院所合作進一步開發果膠、藥用皂素等;還有廢品(劍麻渣、麻水)綜合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并解決污染環境問題。如2016年與廣東農工商學院畜牧系合作,用生物降解處理的劍麻渣與皇竹草進行對比飼養青年湖羊試驗,經過1個月的試驗,結果顯示麻渣養羊效果十分顯著,增重比皇竹草提高1倍,且羊肉細嫩鮮美,無膻味。
3.2.2
做好劍麻葉片采收設備研發及配套技術試驗示范工作。與高校院所合作攻關,著力解決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如劍麻葉片收割機械)和產品、設施裝備難題。通過產品開發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近2年,湛江農墾已投資40萬元,研制出劍麻葉片收割機械樣機及配套裝備。研制出的樣機雖尚未能直接應用到生產上,仍需進一步改進,但已總結出改進及下一步工作的思路,提出計劃分兩步走:一是非淘汰田采用手持式半掛長臂型旋轉刀,使用低壓鋰電池組供電,迷你無刷電機驅動;該機設置有定向轉的轉刀頭,模擬鐮刀收割形態,完成收割;工效預計比傳統人工作業提高1倍以上。主要特點為該機小型輕巧,工作平穩、不晃動,高速切割(確保割口完滑、不破裂及不割傷上層葉片背面),操作簡單,方便攜帶,耗電小,作業時間長。二是淘汰田采用全自動機械化收割,淘汰田是一次性割光葉片,不須考慮割傷上層葉片的背面致葉片披垂問題,且該植株葉片收割位置較高,有較大空間配置收集葉片裝置,以便削尖削干尾及捆扎等,預計其工效比傳統人工作業提高10倍以上。該全自動葉片收割機械采用輪式拖拉機帶動及由該配套機輸送動力,除帶動葉片收割機械外,配置有葉片收集設備、裝載葉片車輛等。葉片收割機械的刀具為旋轉刀,主要特點為工效高,試驗研制成功,今后便改變栽培制度,以適應該機械收割。以上機械收割劍麻葉片,預計可減少作業成本30元/t以上。今后年應用推廣6 670 hm2,收獲50萬t,年節支1 500萬元,并減輕工人勞動強度,解放生產力,解決勞動力缺乏問題。
3.3抓住龍頭,做大做強劍麻產業集團
要做大做強劍麻產業集團,必須打造工農一體化種植加工基地,此為科學的緊密型經營理念,即種植要考慮提高纖維含量、質量和生產效率及降低成本與改善生態環境;加工要考慮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耗損和成本;銷售目標是要賣得好價且資金周轉快。目前種植為農場,加工為集團,這僅是暫時做法,該做法是松散形,不利高效長遠發展。要遵循以工促農,即以加工業發展帶動種植業發展,以工業返哺農業,互為促進發展的理念,方可實現循環經濟發展。因此,從長期目標來說,還要建立實體和落實如下做法:①集團公司應擁有自己的種植基地,或集團公司擁有自己的合作種植基地+農場入股(以土地地租等入股)種植+職工入股種植+其他投資者入股種植等。②種植應采用高起點、最先進技術,如規?;?、機械化、標準化[14]生產,葉片進行按質論價[15],在地頭采樣于室內速測纖維含量和質量,促進求質量及效益的種植經營理念。③制訂激勵機制,引進及培養人才,與高校院所合作開發高附加值新產品及攻克葉片收割機械。④工廠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促進效益的提高,工廠增收須返哺農業(即再次分配),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3.4抓住技術,做好配套集成應用
3.4.1
實行輪作。嚴禁單一作物和連作,以免地力下降,產量低、效益差。
3.4.2
全面推廣標準化生產。通過應用機械化耕作,提升標準化質量水平,如采用機械化起畦育苗、種植;機械化撒施石灰及鈣鎂磷肥,確保質量最佳(均勻)、中和土壤酸性效果最好和植株吸收鈣利用率最高;麻園雜草和套種的經濟作物秸稈采用機械化粉碎回田,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化除次數及用藥量,改善土壤生態環境;麻園大行改傳統大耕大耙為9齒或多齒深松(深度40 cm),既減少水土流失,又使麻園土壤疏松、透氣性好和保墑,有利于根系發達,此外便于多功能機械直接邊開溝邊施肥邊覆土,一次性完成多項作業,推進標準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工人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
3.4.3
推廣營養診斷平衡施肥技術[16-17]。實施測土配方技術,保障精準施肥,施用劍麻專用生物配方肥(該肥為顆粒劑,有機無機及添加有益微生物的混配肥),且采用機械化施用,該機械邊施肥邊覆土,使其生物配方肥的有益微生物不受陽光暴曬,有利繁衍,進而發揮固氮、解磷、解鉀功能。此外,配施較缺乏的中微量元素,達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生態環境,并保障植株體內養分平衡,避免盲目施肥造成肥料資源浪費等弊端,促進產量、質量、抗性及效益的提高。據試驗研究:補鈣可促進纖維增粗(是生產拋布的好材料),顯著提高纖維抽出率和產量,并可提高植株抗寒能力、抗臺風折葉率和抗莖腐病能力,還可減少干葉等。
3.4.4
推廣大壯苗種植。應用推廣株重6 kg和株高70 cm以上的大壯無病蟲害(抗紫色卷葉?。┟绶N植,為提早投產(可縮短非生產期時間半年以上)及高產奠定基礎,此外,有利于減輕非投產期的除草管理成本。
3.4.5
麻行套種豆科綠肥或豆科作物。新種麻大行空間闊須套種假花生、柱花草或矮桿短期豆科作物,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生態環境,減少病蟲草為害,并實現以短養長,增加收入。
3.4.6
綜合防治劍麻病蟲害。嚴格執行綜合防治劍麻病蟲害標準,根據預警及時巡查麻園,及時做好防治工作,使預警與防控有機結合,達到精準及時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大幅度降低防治成本,使損失降到最低,保障種植業安全持續發展。
3.4.7
做好技術培訓工作。
根據生產需要,科學制訂培訓計劃,使職業技能鑒定與職工技術培訓相結合,為墾區培養愛學習、講科學、用科學的新型麻農麻工,為恢復發展劍麻業提供職業技術生產力保證。
4建議
4.1統一思想,抓住機遇,加強扶持,盡快恢復發展劍麻產業
建議墾區各級加快落實2017年7月省農墾總局在湛江農墾召開劍麻調研會精神,積極制定劍麻種植扶持政策,抓住全球劍麻資源供不應求的有利時機,充分應用近年劍麻科研成果,盡快恢復發展劍麻種植,力爭“十三五”期末劍麻恢復種植面積達到4 000 hm2,“十四五”期間達到或超過墾區劍麻鼎盛時期劍麻面積的 6 670 hm2。
4.2爭取國家資金支持
實施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爭取各級財政資金及政策性銀行貸款支持,解決發展劍麻資金不足和融資成本較高的問題。
4.3完善發展模式
發揮農墾組織優勢,健全優化劍麻產業體系,提高產業運營能力。①集團公司(龍頭企業)+基地(企業土地租金入股等)+職工入股(或承包劍麻管理)+其他投資者入股種植。②職工或個體戶承包土地種植劍麻,地租交給企業,葉片交集團公司。均實行緊密型經營理念,并健全機械耕作、病蟲害綜合防治、物資供應、技術培訓與指導等服務體系,以提高全產業體系的運營能力和效能。
4.4適度規模經營及調整作物布局
一個企業(農場)宜發展劍麻867~1 067 hm2,其葉片足夠一臺大刮麻機加工便可,但產量低的面積要適當大些,以免影響加工的效率和保障年生產量。實行輪作,調整好作物布局,最好是從未種過劍麻的土地連片種植,淘汰后再更換新的連片基地,嚴禁連作,但也不能單一作物,宜多個(3個)支柱作物經營,此法有利于培肥地力,改善生態環境,規避風險。
4.5引進人才開發新產品
加大力度引進和培養人才,建立創新平臺,開發高附加值新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此外,與高校院所合作攻關,力爭早日攻克劍麻葉片收割機械以提高工效,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規模及效益的提高。工業發展后要讓利農業,從而拉動種植業的進一步發展,實現循環經濟發展。
4.6要加強技術創新團隊建設,以加快成果創新及示范推廣
墾區要加強劍麻技術創新團隊建設工作,解決生產疑難問題,目前主要抓好如下幾方面,以便不斷創新,促進產業持續發展。
①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條件,制訂激勵機制,體現科技貢獻與效益掛鉤,以便促進早出成果和加快成果轉化。
②培育抗病優異新品種。加快對東方紅農場農科所雜交選育的東495、東556等抗病新品系進行品比試驗,測定其抗性、質量、產量、生長周期及其他優異功能(如可開發高附加值的保健、醫藥等產品),以便應用推廣。
③麻渣的綜合利用,如開發飼料養羊等,然后收集糞便添加作專用生物配方肥;麻渣和濾泥及添加微生物發酵漚制作精制有機肥,該肥可應用機械化施用,減輕作業成本。
④研制劍麻葉片收割機械及配套裝備,以便生產應用。
⑤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工作。 每年結合實際工作,定期培訓科技和管理人員及麻工4次,以提高劍麻種植和生產管理技術水平。
⑥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植保專業隊伍,實施綠色防控,以便應對劍麻病蟲害突發事件,達到迅速反應以控制病蟲害蔓延。通過該團隊全方位指導及示范推廣配套創新成果技術與應用各服務體系,以便及時為生產服務和解決疑難問題,達到示范引領功能,發揮產業最大效應和提高市場競爭力,使劍麻產業穩步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標,黃輝,傅清華,等.劍麻生產專用機械的研制與應用[C]//熱帶作物產業帶建設規劃研討會——其他熱帶經濟作物產業發展論文集.??冢褐袊鵁釒ё魑飳W會,2006:573-578.
[2] 楊榮,黃標,梁明,等.劍麻種植生產專用機械的研制與應用推廣[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4):6-9.
[3] 黃標,肖桂泉,梁明,等. 2H-1.8T型石灰撒灰機研制與應用推廣[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5):361-363.
[4] 黃標,符清華.H·11648麻莖腐病發生規律及防治研究[J].熱帶作物研究,1990(3):38-45.
[5] 黃標,鄧業余,趙家流,等.劍麻粉蚧蟲綜合防治技術試驗與示范初報[C]//中國熱帶作物學會第八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現代熱帶農業發展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341-348.
[6] 黃標,鄧業余,鄭立權,等.劍麻粉蚧生物學特性與發生規律的研究初報[C]//中國熱帶作物學會第八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現代熱帶農業發展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349-353.
[7] 黃標,鄧業余,鄭立權,等.新菠蘿灰粉蚧生物學特性與發生規律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9):147-149.
[8] 黃標,趙家流,夏李虹,等.新菠蘿灰粉蚧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2):274-278.
[9] 黃標,趙家流,夏李虹,等.劍麻主要病蟲害監測與防控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3):214-217.
[10] 黃標,楊榮,夏李虹,等.紫色卷葉病病因·病原鑒定和抗性苗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4):177-179.
[11] 趙艷龍,何衍彪,詹儒林.我國劍麻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中國麻業科學,2007,29(6):334-338.
[12] 周一中,陳東榮,楊榮.湛江農墾劍麻產業現狀和發展對策[J].熱帶農業科學,2010,30(9):98-101.
[13] 楊榮,黃標,夏李虹,等.劍麻抗病種苗的引進試種及抗病效應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1):101-104,110.
[14] 張光輝,陳偉南.以標準化促進劍麻產業發展的對策[J].熱帶農業工程,2011,35(6):34-36.
[15] 陳偉南,陶進轉,張光輝,等.中國劍麻葉片收購的現狀與建議[J].熱帶農業工程,2012,36(4):33-36.
[16] 黃標,張曼其,陳葉海,等.劍麻營養診斷指導施肥技術的開發與應用[J].熱帶農業科學,2001,89(1):10-18.
[17] 許能琨,林苾,黃標,等.劍麻莖腐病與營養施肥關系研究初報[J].熱帶作物研究,1991,43(1):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