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也突飛猛進。玉米原產于美洲地區,是當時主要的糧食作物。16世紀(明朝)時傳入中國,不到100年的時間,玉米便因其產量高、種植要求低等特點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種植。截至2016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種植玉米的面積達到3676萬hm2,種植范圍遍布全國各地。各地根據不同的氣候特點、土質土壤等條件培育不同的品種,不斷提高玉米種植技術和玉米品質。
關鍵詞:玉米高產種植技術;推廣;重要意義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經濟作物,玉米增產增質對我國農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玉米種植要求低,產量高,適合大面積種植,在我國的種植范圍很廣,深受農民群眾的喜愛。在玉米種植的過程當中,了解玉米選種、田間管理等技術將直接影響玉米的產量和當年的收益。本文從我國玉米種植的現狀和問題入手,系統分析我國六大玉米種植產區的特點,從而得出玉米高產和優質玉米的措施方法,希望能為此提供有效的參考。
一、高產玉米種植技術要點
玉米的種植技術是玉米是否高產化的關鍵,本文將通過優化高產玉米的品種選擇、合理化玉米種植密度、做好玉米的田間管理工作等幾個方面來介紹高產玉米種植技術要點。
1.優化高產玉米的品種選擇
高產玉米選種的幾個原則:高產玉米應該選擇雜交玉米種,具有較強的可逆性。在種植地經濟和生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玉米雜交種的選擇應該包括以下幾個特征:玉米的品種要經過驗證為高產優質的品種,品種的種植適應能力強,適合大規模、大范圍的種植,玉米種子的整體質量高,未能發芽或種植成功的概率較低;高產玉米應該選擇玉米包衣種。由于相比其他的玉米種子類型,玉米包衣種內富含抗旱劑、殺蟲劑、生長劑等微量物質,能夠最大程度減少玉米低下害蟲的侵蝕。盡可能減少玉米黑穗病等土壤傳播和威脅。提高玉米苗苗整齊、苗健康的概率,使玉米更為高產化;藥劑拌種。如果玉米不含有殺蟲劑,在前期種植的時候要進行藥劑拌種,能夠有效防止地下蚜蟲、黑穗病等。
2.合理化玉米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合理化可以幫助玉米提升產量,控制玉米產量的種植密度因素主要包括3個方面:品種因素,不同的玉米品種需要采取不同的合理化的種植密度。例如:秦龍9號和潞鑫2號等較晚成熟的玉米品種,應該采用3000株/667m2左右種植密度為適宜。而晉單46號等中早熟品種則應該適當提高種植的密度,以3500株/667m2左右種植密度為適宜;氣候地理原因。長江以南地區種植玉米,由于土壤較為肥沃地帶應該增大玉米的種植密度。而長江以北地區種植玉米,在土壤水肥較為稀少的地帶,應該降低玉米的種植密度。
3.做好玉米的田間管理工作
玉米選種種植以后,田間管理就變成了影響玉米是否高產的主要因素。玉米的田間管理必須符合玉米生產的規律,采取一系列田間管理措施,滿足玉米在各個生長階段的需求。盡可能減少玉米個體化生長發育的差距,進而提高玉米產量。主要包括以下的注意點:玉米中耕除草、培土。玉米中耕除草、培土是玉米種植和高產化的重要舉措??梢詭椭衩自谏L過程中盡可能的變得健壯,減少玉米種植中后期倒伏的概率,進而提高玉米的產量;玉米的施肥。玉米的施肥要配合有機肥料和無機肥量的使用。氮肥、磷肥、鉀肥等化肥和農家肥的用量配合。每667m2玉米田施肥的配合肥料為35~50kg左右;玉米的追肥。在玉米的中耕和除草的過程中,利用速效氮肥進行玉米田的追肥。
二、我國玉米種植的問題
我國玉米種植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表現為:氣候變化影響、選種不當、種植技術落后等三方面。
1.氣候變化影響
在我國,玉米種植平均需要130~140d的時間,這個時期玉米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溫度。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環境污染、霧霾等天氣對玉米灌漿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造成玉米減產,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
2.選種不當
玉米種植大都屬于雜交品種,能夠有效的保證玉米的產量和品質。但是現如今市面上玉米種品類繁多,質量良莠不齊,加之農民群眾辨別能力不強,容易上當受騙,買不到優質玉米種,造成玉米歉收,影響玉米品質和產量。
3.種植技術落后
受我國古代小農經濟的影響,國內玉米種植先打都采用傳統種植方式,效率低下,耗時耗力,無形之中增加了成本。加之我國大規模種植玉米的時間不長,收種等大型機械研究落后,造成了玉米種植效果不理想。
三、提高我國玉米產量和質量的措施
1.提前處理種子
在玉米增產及其病蟲害防治目標實現過程中,需要提前處理種子。具體表現為:(1)實踐中應做到提前曬種,使得玉米種子的休眠期得以打破,進而提高其水分吸水率;(2)播種前應采用玉米種衣劑進行拌種處理,使得玉米苗生長過程中能夠實現對金針蟲、地老虎、蠐螬等不同害蟲的有效應對,從而降低莖基腐病、粗縮病等病蟲害發生的概率,滿足玉米苗生長中病蟲害防治要求的同時實現其生根壯苗,最終達到玉米產量增加的目的。同時,實踐中也應強化玉米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意識,使得其防治水平在長期的實踐中得以不斷提升,從而為我國玉米產量增加提供保障,并實現對其生長中病蟲害的有效處理。
2.合理密植合理施肥
在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實際作用發揮過程中,也需要重視玉米的合理種植、合理施肥。具體表現為:(1)通過對玉米生長區域具體情況及生長特性的考慮,注重玉米種植中的合理密植,且每668平方米左右的種植區域留苗數量應控制在4000-4500的范圍內,使得玉米品種的產潛力得以挖掘,逐步實現其產量增加的目標;(2)在玉米苗生長過程中,為了保持其良好的生長狀況,確保其生根壯苗有效性,則需要根據玉米生長區域實際面積的大小及不同的生長期,重視尿素、硫酸鉀、硫酸鋅、過磷酸鈣等不同化肥的合理運用,確保玉米面生長過程中的施肥有效性,進而為其產量增加提供保障。同時,處于苗期、大喇叭口期等不同生長時期的玉米,需要在其施肥中對不同類型化肥的功效、用量等有著必要的了解,并優化各肥料組合方式,使得玉米高產種植目標實現中施肥作業開展能夠達到預期效果,滿足玉米實踐中的增產要求。
3.實時澆水
玉米種植過程中需要根據天氣情況,注重實時澆水,確保玉米苗生長中的水分充足性。在此期間,應做到:(1)若玉米苗生長區域的天氣比較干旱,則需要在其施肥過程中落實好澆水工作,實現對旱情的科學應對,并提高玉米苗生長過程中的肥料吸收率,保持其生長中良好的水分狀況,使得玉米產量在長期的實踐中得以增加,確保其高產種植技術運用有效性;(2)在玉米種植中進行實時澆水時,應充分考慮處于大喇叭口期是穗分化時期的玉米生長狀況,促使玉米產量能夠得到可靠保障。同時,應控制好澆水量,在抽雄吐絲期應澆一次,從而降低玉米果穗禿尖問題發生的概率,從而增加玉米產量;(3)玉米苗生長中落實澆水工作時,也需要對澆水后玉米的生長狀況進行充分考慮,從而為日后相關研究工作開展提供參考依據,并為玉米高產種植技術應用范圍擴大打下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產量和質量對我國的經濟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提高玉米作物的質量和產量在如今的改革環境下刻不容緩,將有利于我國消除貧困,共赴小康之路,有利于實現農民群眾的增產增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在當今我國社會改革的大潮中,獨領風騷,過盡千帆。
參考文獻:
[1]楊國棟,張學利.玉米高產創建技術[J].現代化農業,2013(5):15~16.
[2]冉萬懷.淺談玉米種植過程的栽培管理技術問題[J].農業與技術,2016(8):66,156.
[3]計明俠.淺談玉米栽培技術[J].中國科技投資,2016(3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