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Myrica rubra Sieb.et Zucc.)系原產中國的一種傳統特色果樹,栽培歷史悠久,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南、海南島以北的溫帶、亞熱帶濕潤氣候的山區,尤以浙江的栽培面積最大、品種最多、效益最佳,堪稱世界楊梅的科研、生產與技術推廣中心[1-3]。2004年春,重慶市涪陵區開始從浙江引進試種東魁與荸薺種楊梅,幾年引種結果表明涪陵適宜種植楊梅。至2011年底,全區已在李渡楊梅示范種植的基礎上,發展東魁與荸薺種楊梅1333hm2,目前已有53.3hm2開始結果,效益顯著;同時,建設了楊梅容器苗繁育基地10hm2,為涪陵及周邊區縣培育楊梅容器苗木100萬余株。通過對涪陵區楊梅科技試驗示范園多年的引種觀察和實踐,現把東魁、荸薺種楊梅在涪陵的引種表現及其配套的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引種試驗園及地理氣候條件
1.1引種試驗園地情況
楊梅引種試驗園系“浙商”開發,坐落在重慶市涪陵區李渡辦事處三侖村,海拔高度450~500m,山地坡度10~25°,土壤為礫質黃壤土。種植楊梅前為荒蕪茶山,周圍植被以松、蕨類植物為主,植被覆蓋率高。于2005年冬用推土機整成3.5~4m寬的等高梯地,2006年春定植東魁、荸薺種楊梅苗共15000株,株距6m,試驗園面積33hm2。
1.2地理氣候條件
試驗園所處的涪陵區介于北緯29°21′~30°01 ′,東經106°56′~107°43′之間。地處四川盆地東部邊緣,西距重慶市120km,位于長江中上游的三峽庫區腹地,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條件。
根據涪陵區氣象局2006~2010年氣象資料記載:該地區年平均溫度18.2℃,最高月(7月)平均氣溫28.6℃,最低月(1月)平均氣溫7.1℃,極端最高氣溫42.2℃,極端最低氣溫-2.7℃,年降雨量1000~1400mm,年日照時數1297小時,相對濕度為79%,無霜期317天。該地區主要的不利天氣為3、4月份的寒潮,5、6月的陰雨,7、8月的高溫伏旱,冬季的寡日照。根據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繆松林對全國楊梅栽培區域的區劃,重慶市涪陵屬Ⅱ3區域,即楊梅適宜栽培生態區[4]。
2 楊梅在涪陵的生長與結果表現
2.1物候期及生長表現
春梢,萌芽期在3月中旬,生長期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夏梢,未結果樹多數在6月12日左右開始抽發,生長期至7月中旬末;結果樹多數在6月20日左右果實成熟時開始抽發,生長期至7月下旬。秋梢,未結果樹多數在7月下旬末開始抽發,生長期至8月下旬;結果樹多數在8月上旬開始抽發,生長期至8月下旬末。但由于高溫干旱的原因,有的年份秋梢萌發生長要推遲10~15天;在秋季溫度較高、降溫較晚時,9月下旬或10月上旬要抽發晚秋梢。
開花期,2010年初花期在3月中旬,盛花期在3月下旬,謝花期在4月上旬,花期約20天。但年份之間也有差異,2011年比2010年開花晚5~7天,2012年比2010年開花晚10天左右。東魁與荸薺種楊梅的花期差異不明顯。著果期均在4月中旬,膨大期于5月下旬開始。荸薺種楊梅的轉色期在6月8日左右,始熟期在6月13日,成熟期在6月15~20日,末熟(結束)期在6月22日;東魁比荸薺種楊梅要晚熟5天左右。東魁與荸薺種楊梅的成熟期變化不大,2009~2011年間僅相差2天。
2.2童期及結果表現
在楊梅園管理條件較好,并使用多效唑、拉枝等控梢促花的情況下,嫁接苗栽后第5年(2010年)試花結果,第6年獲經濟產量,667m2產量達200kg 以上,2012年開花著果情況良好。據我們2011年進行的實地觀察測試:荸薺種楊梅的平均單果重7.5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東魁楊梅的平均單果重17.5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
2.3蟲害發生及為害情況
目前,涪陵楊梅引種試驗園蟲害發生并造成為害的主要有3種:卷葉蛾,在春梢停止生長期(5月上旬)始見為害,夏梢、秋梢從抽發時就發生為害,為害枝率達90%以上。楊梅果蠅,在果實始熟時發生,隨著果實漸漸成熟蟲量逐漸增加,每果幼蟲有幾頭甚至十幾頭。楊梅粉虱,在2011年大量發生,其成蟲發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但2012年在4月中下旬,每嫩枝梢上成蟲數多達100頭以上。
2.4綜合評價
東魁、荸薺種楊梅在涪陵的引種成功,為重慶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發展當地農村經濟、致富農村具有重要意義。但李渡引種試驗園的東魁楊梅幼齡樹,果實成熟時部分不能全果面著色,并且著色深淺有差異,食用品質及商品性受到一定影響(周邊區縣也有類似情況,其原因尚需進一步觀察研究),而荸薺種楊梅無此類問題出現。楊梅病害發生相對很輕,但卷葉蛾、果蠅、楊梅粉虱等蟲害發生較嚴重,這可能與當地的氣候條件與栽培管理相關,需加強關鍵技術管理,確保楊梅優質高效安全。
3 栽培技術
3.1高標準建園
選擇生態環境良好,植被覆蓋率高,無污染源,交通方便,水源有保障,海拔高度1000m以下,坡度30°以下,土壤pH值在5.0~6.5的酸性黃沙壤土或礫質黃壤土進行高標準建園。定植前,楊梅園要進行統一規劃,按地形、地勢規劃出果園道路、水系設施以及工作用房與果園種植小區。小區按株距6m、行距4~5m的規格放線定點,667m2定植23~28株。然后開挖定植穴,直徑1.2m,深0.6~0.8m,每穴底部1/3壓埋干燥的玉米稈、稻草或雜草5kg,中部1/3用林地地表的植被腐殖物層表土與基肥(每穴100kg)、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每穴0.25 kg)混勻回填,上部1/3用壤土回填并做成直徑1.5m、高于地表15~20cm的窩盤,待定植。
3.2 苗木定植
選擇品種純正、長勢健壯、根系發達、無根結線蟲病的1~2年生楊梅嫁接苗。為提高栽植成活率,最好選用楊梅容器苗。授粉樹按1%~2%的雄株配置。楊梅容器苗,在水源保障及管理措施到位情況下全年均可定植,但以春(2月中下旬~3月上旬)、秋(10月中旬~11月中旬)兩季最佳;保濕楊梅裸根苗,則春季比秋季定植成活率高。
為提高楊梅苗栽植成活率,首先要剪去嫩枝嫩葉,裸根苗還要剪去1/3~1/2的葉片,剪去根部被挖傷及主根長度超過25cm以上的部分。其次要將嫁接口以上5cm處埋入地表下(這與柑桔等其它果樹完全不同),并分層輕輕踏實。然后要淋足定根水(每株10kg左右),并檢查是否露出根系,否則要回填土。定植結束后,還要用稻草、雜草等覆蓋樹盤,厚度10~15cm,同時留出根頸。
3.3 土壤管理
楊梅幼年生長期要逐年向外深翻擴穴,并結合施入有機肥。在雨季結束前的5月底,對樹盤進行淺中耕除草,由遠及近深度漸淺,但不能過深以免傷根。
涪陵區夏季普遍發生高溫伏旱,宜實行夏季清耕生草與冬季中耕清園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土壤管理。冬季中耕清園后,去除了春夏季株行間生長的雜木,而雜草予以保留(如為清耕園也可間作蘇麻、豆類等經濟作物)。在6月上旬伏旱來臨前,用稻草、玉米稈或雜草進行樹盤覆蓋,厚度15~20cm,留出根頸部位,以降溫保濕。
楊梅的根系較淺,水土流失易導致根系裸露,因此在6月上旬雨季結束前和冬季清園時要進行培土,每次培土厚度10cm左右,以拓展根系生長區域,提高抗旱能力。但在雨季,需注意開溝排水,防止水漬死樹。
3.4肥水管理
楊梅根部有放線菌共生,能夠固氮。其需肥規律是對鉀需要量大,對氮、磷需要量相對較少。因此,楊梅肥水管理需根據樹體長勢情況,一般1~3年生的幼樹1年施肥2~3次,第1次為4月中下旬,第2次為6月中下旬夏梢生長前施入,第3次為10月中下旬施入。第1年每次每株施入果樹專用有機無機生態肥(萬植巨豐生產的硫酸鉀型復合肥與油枯桐枯等有機肥復混而成)30~50g,第2年50~100g,第3年100g。第4年開始看樹施肥,通常旺樹不施,弱樹補施,維持中庸樹勢。成年結果樹一般全年施肥2次,第1次于4月中下旬著果后,每株施入硫酸鉀0.25~0.5kg;第2次在采果后的6月下旬,每株施入果樹專用有機無機生態肥0.5~1kg。1年生幼樹,宜在樹冠滴水線內外的樹盤表面撒施,施后培土5cm。1年生以上及成年結果樹,宜在樹冠滴水線附近挖長50~60cm、深15~20 cm的溝,進行條狀施肥或環狀施肥,施后蓋土。
根外追肥宜在2月上旬~5月上旬(避開3月中下旬楊梅開花期),可用0.3%的磷酸二氫鉀+0.2%的硼砂,每月噴施1次;采果后的6月下旬到10下旬,用0.3%的磷酸二氫鉀、1%的過磷酸鈣浸出液,每月輪流噴施1次;5月上旬和8月下旬春梢、夏梢停長老熟期,全樹各噴施0.02%的鉬酸銨1次,也可用含有鉀及鈣、鎂、鐵、硼、鋅等中微量元素的腐殖酸葉面肥噴施。
涪陵區發生冬干春旱,以及夏季高溫伏旱的頻率高,常導致楊梅苗木死亡,特別是栽植一年內的楊梅苗成活率低,因此在遇冬干春旱時需每10~15天灌水1次,夏秋高溫伏旱期每7~10天灌水1次,每次每株灌水15kg左右。栽植當年的幼苗,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高溫干旱時,還要進行樹體遮蔭。
3.5整形修剪
根據涪陵楊梅生長特點,主要采用自然圓頭形,樹高控制在2.5m以下。1~3年生的楊梅樹一般不進行大的修剪,多留枝葉,促其生長,僅需剪去接近地面的裙枝,冬季剪去不成熟的晚秋梢和冬梢。
楊梅樹修剪一般從第4年開始,并在每年夏季(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逐年疏剪過密、重疊、交叉、直立徒長的遮光大枝;在冬季(11月下旬至立春前)進行中、小枝修剪,按照“間密、疏弱、抽強”的原則,疏除直立枝、交叉枝、病蟲枝、重疊枝、密生枝,培育長度在20cm以下的粗、短、壯的結果母枝[5]。
3.6花果管理
當楊梅樹冠直徑達2m以上時,采取控梢促花措施,促其開花結果。由于4月至6月上旬涪陵的雨水、溫度適宜,6月下旬至9月上旬有高溫伏旱,常導致春梢生長旺而影響著果,秋梢大量抽發但停長遲,影響了春梢、夏梢花芽的形成。因此,對楊梅進行控梢促花的目標是抑制春梢旺長、控制秋梢抽發。主要方法是在4月下旬春梢旺長、8月上旬秋梢將抽發時,采用15%多效唑250倍液噴施樹冠1~2次。
當楊梅幼果長至蠶豆大小時,開始進行人工疏果,分2~3次完成,疏除小果、病蟲果、畸形果、多余果。一般東魁楊梅每果枝留果2~3個,荸薺種楊梅3~5個。
3.7病蟲害防治
由于楊梅果實沒有果皮、果殼包被,且生長期短,容易引起果實污染。因此在不造成嚴重為害情況下,一般不用藥或少用藥,多利用人工修剪或摘除蟲枝、蟲葉等防治;利用楊梅園間作或生草栽培,或利用頻振式殺蟲燈、粘蟲黃板、粘蟲膠帶、糖醋酒液等防治病蟲害。必須用藥時,需特別注意農藥種類的選用和用藥時間,在采果前30天內不能使用農藥和葉面肥。
涪陵楊梅需重點抓好以下關鍵防治措施。5月上旬楊梅果實蠶豆大時,用16%毒死蜱·噻嗪酮1000倍液或22%吡蟲啉·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防治卷葉蛾和楊梅粉虱,隔10天左右1次,連續2次。6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果后的夏梢抽發期和8月上中旬秋梢抽發時,用4.2%高氯·甲維鹽1500倍液、48%毒死蜱1000倍液、20%滅掃利或20%殺滅菊脂2000倍液,分別加上22%吡噻酮(撲虱靈)1500倍液,防治卷葉蛾、楊梅粉虱各1~2次。楊梅果蠅,可在6月上旬果實成熟前10天左右,用低毒低殘留的6%艾綠士1500倍液噴施果實[6]。冬季休眠期,結合楊梅園土壤耕翻,剪除病蟲為害枝,清除園內雜草和枯枝落葉,并及時燒毀。用1°Be石硫合劑,于12月中旬和2月上旬噴施樹冠樹干2次,消滅越冬病蟲,減少蟲源。(收稿:2012-05-15)
參考文獻:
[1] 李三玉,梁森苗,汪國云,陳宗良,等. 浙江效益農業百科全書—楊梅[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 梁森苗. 楊梅(東魁和荸薺種)高效栽培新技術[M]. 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 梁森苗,戚行江,鄭錫良,饒建民,等. 楊梅生理生態的適應性[J]. 浙江農業科學,2005,(4):329-331.
[4] 鄭勇平. 生態經濟林叢書-楊梅[M].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5] 王沛霖. 東魁楊梅優質豐產技術疑難問題解答[M].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6] 李學斌,王林云. 艾綠士防治楊梅果蠅藥效試驗[J]. 中國南方果樹,2012,4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