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醫藥是我國醫學的特色,中藥資源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在國務院頒布的《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中藥材首次被確立為我國的戰略性資源。大量的中藥材在田間生產及加工貯藏過程中存在病害問題,嚴重影響了中藥材的產量和質量。我國藥用植物病害研究經歷了幾十年的歷程,在2000年之前,由于中藥行業整體不受重視,研究的藥材及其病害種類均極為有限,發表的研究論文很少。近10年來,隨著中藥在國內外的認可度提升和需求量增加,中藥材栽培種類和面積急速擴大,病害研究的隊伍和研究水平均有所增強。在研究方向和內容上主要集中在病原鑒定和防治技術方面,研究思路延續植物病理學的一般規律,針對藥用植物特色的研究比較薄弱。本文總結了近20年以來我國中藥材病害的研究概況,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在人力不足和經費投入有限的情況下,要針對中藥材病害發生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及行業的需求,重點加強病害與中藥材質量與安全性相關的基礎性研究,加快先進技術的引入,提高研究效率和深度,為中藥材病害防治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指導。
關鍵詞
中藥材; 病害; 研究現狀; 質量與安全; 策略
中醫藥是我國醫學的特色,并且在世界傳統醫藥領域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近年來,隨著疾病譜的變化,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健康觀念的轉變,中醫藥在國際范圍內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中藥保健品和食品以及日化用品市場也日益繁榮,隨之而來的是對中藥資源需求量的急劇增長。在中藥野生資源破壞嚴重,瀕危物種增加的現狀下,野生轉為栽培成為滿足市場需求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中藥材的栽培面積已由本世紀初的4萬hm2增加到12萬hm2,實現人工栽培的中藥材種類已達到200余種,提供了中藥市場70%左右的供應量[1]。中藥材種植業的發展,雖然部分緩解了藥材需求緊張的問題,但大面積集中生產的方式導致田間病害發生和傳播蔓延的加劇,已成為我國各中藥材產區的重點和難點問題[2];另一方面,采收加工后的藥材由于貯藏條件簡陋,霉變現象亦十分普遍,由此導致的真菌毒素污染現象成為影響中藥安全的重大隱患[3]。
藥用植物與一般農作物不同,是以其次生代謝產物作為應用基礎的植物類群,對其病害的研究除了遵從一般的基本研究規律之外,還應針對其生產及應用方式的特殊性開展研究。本文首先對我國近20年來藥用植物病害的研究文獻進行了調研,從藥用植物病害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出發,總結病害發生特點,分析現有研究及防治技術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最后給出相應的策略和建議,旨在為探討中藥材病害的研究重點,提高研究水平,指導生產實踐,實現中藥材高產、高效、優質生產的目標提供借鑒與參考。
1 我國中藥材病害研究現狀
1.1 中藥材病害的調查工作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河南、廣東、遼寧、安徽、云南、山西、貴州、四川、廣西、甘肅、浙江等中藥材生產大省陸續開展了野生及栽培藥用植物病害的廣泛調查工作,對當地發生病害的藥材及病原種類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這中間發現了大量病原的新記錄種以及新寄主,總體上真菌病害占中藥材病害的絕大多數(表1)。2000年之后,對病害的調查則更多關注省內的道地藥材和大宗栽培藥材,如甘肅和寧夏的甘草產區對甘草病害的系統調查[2021]。在病原鑒定的基礎上,對某一類病害的危害情況進行了集中調研,如王艷等[15]報道了銹病在甘肅省14種藥材上的發生情況,以及受鏈格孢屬(Alternaria)真菌危害的25種藥材[1617],這些工作為了解病原的寄主范圍、發生規律和傳播途徑奠定了基礎。
1.2 中藥材病害研究回顧
國家科技部于1998年制定了“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行動計劃”,并于1999年列入“九五”重中之重項目予以啟動實施,中藥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由于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種類迅速增加,栽培中的病蟲害發生日趨嚴重,成為影響中藥材產量和質量的主要因素,作為規范化生產中的難點—病害研究開始受到重視??萍疾俊笆濉逼陂g(2003年)首次設立了“中藥材病蟲害防治技術平臺”重點項目,極大地推動了中藥材病蟲害的研究工作。此后,包括農業院校的專家和學者在內的研究人員逐漸參與到中藥材病害的研究中,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我們利用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收錄的1996-2015年公開發表的相關文獻,采用“藥用植物+病害”,“中草藥+病害”,“中藥材+病害”分別進行主題檢索,同時選出人參、西洋參、三七、白術、地黃、黃芪、黨參、半夏、當歸、丹參、甘草、石斛等12種人工栽培面積大且病害嚴重的大宗藥材,采用“藥材名稱+病害”并列進行主題檢索,剔除重復及綜述性文章,共得到448篇中藥材病害相關文獻,分別按照發表時間、研究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從歷年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年發表文章數量總體上呈逐年增加趨勢,前10年的文章總數不超過88篇,2005年之后數量明顯增加,2006-2015年總數增至360篇(圖1)。
按照病原學、病理生理學、流行病學、土壤生態學、病害對藥材品質影響、化學防治、生物防治、農業及綜合防治8個研究方向劃分,對得到的521個(同一篇文獻包括兩方面內容的分別統計)統計數據分別進行統計。其中病原學研究所占比重最高,達41%,其次為農業及綜合防治,占20%,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分別占15%、12%,其他研究方向均低于5%,其中,病害對藥材品質的影響文章量最少,僅為1%(圖2)。
如果將病原學、病理生理學、流行病學、土壤生態學、病害對品質的影響歸屬于基礎性研究,化學防治、生物防治、農業及綜合防治歸屬于防治技術分別進行統計,發現兩方面的文獻總體上均呈增加的趨勢。以2005年為界,之前偏重于防治技術研究,之后基礎性研究所占比例明顯提高(圖3),研究的深度有所提高。
繼續將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的論文分為實驗室階段和田間應用階段,則比值分別為41∶49、58∶12,化學防治實驗室階段和田間應用階段基本持平,而生物防治研究大多處于實驗室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