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蕾 何興
摘要: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全面回顧和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強調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這一寶貴歷史經驗。堅持人民至上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支撐,以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為文化土壤,以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為基本經驗,這三重邏輯賦予“堅持人民至上”永恒的精神底色,成為新時代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寶貴精神財富。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人民至上;
守正創新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黨的百年是一部秉承初心、肩負使命的歷史,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今天的中國,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時間在變,但共產黨人的初心卻從未改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1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全面深刻總結了我們黨百年奮斗積累的寶貴經驗,其中第二條就是“堅持人民至上”。黨的百年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就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執政理念,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之“正”,并在此基礎上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與黨的偉大實踐相結合,進行“再認識”“再創造”。
一、理論邏輯:對唯物史觀的秉持與傳承
《決議》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 2 ]。因為馬克思主義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榜R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根植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 3 ]。
(一)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體作用和核心價值,將“現實的人”確定為歷史的主體。唯物史觀認為,歷史不是由神或精神創造的,也不是由英雄或者少數精英創造的,而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的力量。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說“歷史只是個旁觀者,它什么也沒有做,更沒有進行任何戰斗,創造并且擁有這一切并為之反抗斗爭的,并不是所謂的‘歷史,而是不斷創造歷史的、現實的人”。所以這就決定了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必須緊緊依靠人,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才能推動歷史的前進和革命建設事業的發展。
(二)人的具體特性
“現實的人”是如何創造歷史的呢?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現實的人”為了能夠創造歷史,首先要解決基本生存的需要。為了滿足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人民群眾積極開展物質生產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會形成一定的生產關系,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時刻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并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進而形成家庭、階級、國家等復雜的關系,人類社會的歷史正是在勞動中產生,并隨著生產勞動方式的變革而不斷發展。
(三)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推動歷史前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這個新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只有“每個人”都得到自由發展,才可能有“一切人”的自由發展。人類社會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人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標志性特征。
因此,要想真正實現人的解放,必須打破階級社會中束縛人自由發展的枷鎖,克服金錢、資本、權勢的羈絆,使經濟社會真正圍繞每個人的幸福發展而運行,這種社會制度建構所體現的價值追求就是“人民至上”。
二、文化邏輯:對中華傳統民本思想的吸收與超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人的思維,中國政府的治國方略,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叭嗣裰辽稀眱r值追求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民至上理念作為新時代中國治國方略中最閃耀、最核心的部分,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新發展、新表達?!叭嗣裰辽稀钡膬r值追求是與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價值評價體系,既繼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內核,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增添了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發展的新內容。
(一)民本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懊癖尽币辉~最早見于《尚書》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調人是國家的基礎,要重視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只有人民生活安穩,安居樂業,國家才能興旺發達。周朝統治者倡導“以德服人”,強調德政對于民眾的重要性。
(二)民心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們進一步看到了“民”的價值與意義,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睆娬{人民和統治者的關系與舟水一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求統治者對人民施行仁政,愛惜民眾,用道德來引導百姓。荀子在總結發展孔子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恩惠于民”,強調要充分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處理解決好百姓的各項難題。
(三)利民富民思想
明末清初,中華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發展接近頂峰。黃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在于萬民之憂樂”。對傳統的統治思想進行了批判,對君王的權利提出了質疑和限制,對一直作為封建專制御民之術的“民為君本”的思想進行了創新,強調了利民富民的重要性。
古代王朝興衰的規律告誡執政者們要認識到人民是維護執政地位的根基,民心所向是鞏固執政地位的關鍵。但傳統民本思想是以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存在前提的,是封建君主為了緩和階級矛盾被迫作出的有限利益的讓步,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少數人的利益和鞏固專制皇權的“治民之術”。傳統民本思想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現實轉換性和繼承發展性,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為“堅持人民至上”原則的產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三、歷史邏輯:對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賡續與創新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政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建黨百年來,黨的領導人始終堅持把人民作為前行的動力源泉和發展方向。
毛澤東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他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他認為人民是革命和建設的中心,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中的能動作用。他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投入了極高的重視。從《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到《為人民服務》,再到黨的七大正式把“為人民服務”寫進黨章,都體現出毛澤東為人民謀福、以人民為念的偉大情懷。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把價值目標和政治立場都凝結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中,將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視為中國共產黨披荊斬棘的力量源泉。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在談到改革開放的要害問題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時,鄧小平提出要將“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確立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遵循?!疤岣呷嗣竦纳钏健边@一價值標準延續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性質,也是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依照這一標準,我黨妥善處理了黨和國家面對的一些列重大問題,開創了事業的新局面。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新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將“三個代表”作為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穩固了中國共產黨的民生基礎,拓寬了為人民服務和改善民生福祉的視角與領域。在此之后,胡錦濤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民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把人作為發展的核心和內生動力,對人民的主體地位再次進行了肯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心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積極完善和發展了人民至上的理論。全面深化改革、反腐敗斗爭、掃黑除惡、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始終做到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人民至上的實踐理念也越來越清晰。
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踐行人民至上,是我們黨寶貴的歷史經驗。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個充滿風險和挑戰的變局中,我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必須始終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奮斗,才能在新的“趕考”路上向時代和人民交出一份優異的答卷。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作者簡介:徐蕾,江西九江組織干部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黨史黨建;
何興,中共萍鄉市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