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川南合江漢畫像石樂舞圖像考A,STYDY,ON,THE,STONE,CARVINGS,OF,MUSICAL,DANCE,OF,THE,HAN,DYNASTY,IN,SOUTHERN,SICHUAN,HEJIANG,COUNTY

      發布時間:2025-07-12 09:01:20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摘 要 :漢畫像石是中國漢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遺存之一,其題材豐富、造型完備,依托刻畫在石頭上的文字與圖像,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漢人生活原貌。地處長江流域四川南部的合江漢代畫像石作為漢畫像石的一部分,呈現出獨特的地域特色與審美意韻。以樂舞圖像為研究對象,探討漢墓葬這類特定環境中刻畫的音樂元素,審視漢代祭祀樂舞、俗樂舞等作樂的情況,對研究區域藝術史有較好的藝術價值。川南合江出土的漢畫像石雕刻技法多樣,形象生動,融合了繪畫與雕刻的雙重屬性,既是對農耕文化的圖像詮釋,也是對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雙重呈現,具有中原文化與巴蜀文化交融的特點。通過對合江漢畫像石樂舞圖像進行解析,能夠更好地了解巴蜀地方文化內涵以及象征意義,對于更好研究漢代四川社會生活、文化藝術脈絡具有史學意義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合江;
      漢畫像石;
      樂舞圖像;
      禮樂思維;
      文化特質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23)02-0065-10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3.02.008

      合江漢畫像石中大量出現的樂舞圖像,是祭祀傳統、厚葬習俗、升仙崇拜的具體體現,其樸素性的生命呈現和藝術性的想象表達,共同體現了儒、道多元思想觀念的匯集與碰撞。樂舞圖像內容既源于漢代百姓日常生活場景的再現,也是神仙信仰的具體表現。從原始舞蹈到樂舞百戲的發展過程中,樂舞圖像的興盛主要體現在漢畫像石的描繪上,地處川南的合江地區出土的樂舞圖像以獨特的地域優勢和審美情趣,形成了合江漢畫像石獨有的雕刻風格和文化底蘊。

      一、合江漢畫像石樂舞圖像之歷史溯源

      合江縣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區,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初名符縣,因長江、赤水河、習水河交匯得名合江(見圖1),并沿用至今。幅員遼闊,且作為長江出川站,水利資源豐富,與渝接壤并水路相連,以及從黔地南來的赤水河使得合江的經濟文化都可稱得上是南北貫通,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得合江的歷史、經濟、文化極具多樣性特點。合江漢樂舞畫像石之所以繁榮,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漢代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實力強盛,這些都成為樂舞圖像發展的有利條件,為樂舞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環境保障。

      (一)外因考察

      合江漢畫像石樂舞圖像的產生與生成離不開地域條件、社會背景、人文生活等多重因素的滋養。盡管影響一個地區的藝術狀況是多重因素的組合,但很大一部分仍取決于其生存的環境,合江漢畫像石的生成與發展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時代背景等密切相關。同時,漢代是舞蹈藝術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其樂舞在繼承秦楚音樂文化理念精神和對民族民間樂舞綜合吸收、包容的同時,打開國門,采取文化開放政策,吸納西域、巴蜀等地的樂舞、百戲,匯總成了漢代獨有的藝術風格,并形成了漢代特有的綜合性樂舞表演藝術特征。

      1. 合江漢畫像石中的大儺

      “儺”稱跳儺、儺舞、儺戲,是中國古老的儺儀儀式,主要目的是祭神跳鬼、驅鬼逐疫,保佑百姓過上安寧生活?!皟琛本褪窃谂e行儺儀儀式時所跳的舞,其目的是驅除一切疾病與不祥。在儺祭時,人們會戴上奇怪的面具或者化妝來代替,跳著特定的儺舞,奮力驅趕想象中的瘟神。兩漢時期,隨著漢人高度發展的喪葬禮儀以及空前高漲的升仙意識,大儺驅鬼儀式便被刻畫于漢畫像石中,作為人們升仙道路上不可缺少的手段。大儺驅鬼儀式表現在合江漢墓葬文化中的意義主要是為了祛除鬼魅,讓墓主人在升仙途中更加順利。所以驅鬼只是一種手段,升仙才是儀式的最終目的。人最后的結局都是走向死亡,死后能否順利升仙是漢人的終極目標,川南合江漢人正是利用墓葬環境來實現這一夢想,通過漢畫像石真實細膩的描繪手法把自己內心的信仰和愿望表達出來,把死亡幻想成是另外一種美好生活的開端,從而便不會再害怕死亡。

      2. 合江漢畫石像中的楚風楚韻滲透

      楚文化是楚人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而形成的文化形態,楚地民間盛行巫術之風,好祭祀歌舞。漢高祖劉邦的祖居地豐縣也一直在楚國的管轄范圍之內,因此,劉邦深受楚文化習俗的影響,他大力提倡唱楚歌,喜楚舞,崇尚楚俗,戴楚冠,使楚文化得以弘揚和繼承。漢樂府就繼承了楚地的音樂文化,漢代歌舞里面的尚巫觀念更是承襲楚文化精髓。因此,漢代樂舞具有楚文化的特點,楚風楚韻的細膩更是融入了合江漢畫像石樂舞圖像之中。楚國的樂舞有兩個不同之處:一是袖長,二是體彎,因為當時楚人對女性的審美標準是微骨且豐肉,小腰且秀頸,漢畫像石樂舞題材正是秉承了楚文化長袖善舞的遺風,使漢代樂舞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漢代樂舞運用場景更加廣泛,社會各個階層都表現出對它的青睞,更是發展到幾乎“無舞不舞袖”的盛況場景。合江漢畫像石上描繪的舞者腰如細絲,長袖交橫,舞姿飄逸婉約,無不反映出楚文化在樂舞圖像中的細膩滲透。

      3. 合江漢畫像石像中的西域樂舞掠影

      漢武帝統治時期為了防御抵制匈奴的入侵,便想打通中亞的連接通道,所以兩次派遣張騫通使西域。張騫探險歸來轟動朝野,從此一條貫穿中亞內地、進而連接歐洲及北非的交通干線——“絲綢之路”誕生了。與此同時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開放政策,異域的雜技、藝術、風土人情跟著他們的足跡注入中土。經過一系列的文化藝術交流,漢文化融合了西域文化,并且以此為起點進入一個極其輝煌燦爛的時期。

      因此,合江漢畫像石中的舞蹈形象除了對楚舞的繼承以外,還吸收了外來的西域文化,西域文化不斷沖擊著中土,尤其在藝術、信仰習俗等方面。這些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發現,但出土文物能更好描繪當時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場景。合江漢畫像石就是這一時期里面吸收楚風文化的浪漫氣息,還接受了外來文化的異域風情,豐富了漢代樂舞的內容和形式,使得漢代樂舞擺脫單一模式,展示出全新的氣質風貌,發展成為具有其獨特精神的新型藝術的締造者和享受者。

      (二)繁盛背景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興盛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在400多年的發展中,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期,整個社會出現了繁榮昌盛的景象,在我國歷史上描繪出中華民族文化輝煌燦爛的篇章。合江漢樂舞畫像石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變革促使人們思想觀念發生變化,這些因素對樂舞圖像的發展起到催化作用。因此,合江漢樂舞畫像石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也是對漢代社會生活生動形象的反映。

      1. 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生產水平的進步

      《史記·平淮書》中記載:“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蓋藏?!雹?/p>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劉邦提出重農抑商的政策,恢復了當時的社會經濟,使農業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社會生產部門。漢武帝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迅速,鐵器的廣泛使用和技術的進步對漢畫像石的生產和雕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據文獻記載,漢代畫像墓葬多為官紳階層,這種新的喪葬習俗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當時,專門從事崖墓建造的工匠應運而生,興起了一大批都市,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為合江漢墓的興起積累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2. 倫理觀念的強化與厚葬風氣的盛行

      有些學者認為漢畫像石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主要是政治穩定、經濟發達的結果。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盛行,經濟和政治條件確實可以對漢畫像石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其中,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背景,即漢代大力提倡的重葬習俗。漢代厚葬之風的濫觴與蔓延與當時王朝大力推崇的儒家學說有很大的關系,儒家的代表性倫理著作《孝經》更是備受統治者喜愛,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在漢代得到了空前的強化。我國古代倫理的支柱就是“忠”“孝”的高度結合,以孝為紐帶,維護宗法血緣關系,可以更快地實現“以孝治天下”。

      總的來說,厚葬之風的盛行不僅是當時迷信意識的產物,更是社會風氣所致使的,漢人大多相信靈魂不滅,并且生前的繁榮富貴在死后也應該得到延續,所以這樣既能滿足精神需要,也可以展示自己財富的一種手段。②這一倫理觀念直接影響到漢畫像石雕刻的主題,合江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石中就有許多描述忠臣孝子的內容。墓葬之所以盛行正是因為這個時期經濟的繁榮、制度的變革、鬼神的崇拜、倫理觀念的強化以及喪葬習俗的蔓延,這些因素在一起相互交融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對樂舞圖像的出現與泛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合江漢畫像石樂舞圖像之藝術形態解析

      漢代是舞蹈藝術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其樂舞在繼承秦楚音樂文化理念精神和對民族民間樂舞綜合吸收、包容的同時,打開國門,采取文化開放政策,吸納西域等地的樂舞、百戲,匯總成了漢代獨有的藝術風格,并形成了漢代特有的綜合性樂舞表演藝術特征。這些經常融于百戲當中表演的漢代樂舞,產生其繁榮狀況的原因很多,這些因素的組成最終形成了獨有的漢代舞蹈藝術特色??坍嬘跐h畫像石中的舞蹈圖像正是我們研究漢代舞蹈的活化石,它生動地記錄了漢代舞蹈的形態,彌補了史料的不足。這使我們在不得不感嘆記錄在漢畫像石中那些充滿創造力和激情畫面的同時,又通過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來探微漢人的靈魂世界。

      (一)樂之內韻——合江漢畫像石中的樂器

      漢代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樂舞的繁榮,也促進了器樂演奏水平的顯著提升。我們從目前所出土的漢畫像石中可以觀察到,整個圖像主要是由演唱者、舞者、器樂演奏者以及不同生活題材組合而成。畫面中的歌舞表演都配以器樂伴奏,使演出更具觀賞性。中國古代樂器制作材料可分為八類,現在稱為“八音”:金、木、絲、竹、石、土、匏、革。合江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石圖像中,再現了漢代時期樂隊組合和伴奏方式,對后世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合江漢畫像石中的音樂形態為我們研究漢代音樂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對于更好挖掘漢代音樂、了解中國民族音樂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1. 樂舞圖像中的金石樂器

      漢畫像石經過秦代的發展,樂器種類和數量變得更加繁多。以金石類樂器為主,這類樂器是西周時期禮樂制度下的產物,具有政治意義,象征著權力和地位。其中以鐘、鐸、鐃、磬等為代表,都為敲擊震動發聲的大型禮儀樂器。

      鐘是古代的禮樂器,古鐘以圓鐘、扁鐘較多。圓鐘聲長,故帝王視朝、官吏出署、寺廟擊鐘多以圓鐘集眾助威;
      鐘扁則聲短,適于作樂器演奏,正如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中指出:“古樂鐘皆扁,如盒瓦。蓋鐘圓則聲長,扁則聲短;
      聲短則節,聲長則曲。節短處聲皆相亂,不成音律。后人不知此意,悉為圓鐘,急叩之多晃晃爾,清濁不復可辨?!雹夔娫谟脴樊斨袛盗康亩嗌俣际堑弁鯇⑾嗌矸莸拇砗拖笳?。隨著“禮崩樂壞”事件帶來了禮樂制度的崩潰,雅樂演奏當中的主要禮樂器“鐘”也漸漸不再受到統治階級的青睞,這是時代規律變遷所帶來的不可改變的事實。

      磐是石類樂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把石頭打磨后方可制作,此類樂器多出現在漢畫像石里。磐在不同時期出土樂器中均有發現,這表明它出現較早,傳播廣泛。早在石器時代,石頭就作為生產和勞動的工具出現了。在偶然的生產實踐中,人們發現石頭可以發出聲音,于是他們開始對石頭進行拋光和加工,使其發出悅耳的聲音。起初,磐的生產過程非常粗糙。到了漢代,磐在技術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數量也有所增加。磐的自然音色與漢代的雅樂可謂天作之合,一起合奏可以說是完美的搭配,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真實、質樸的感覺,體現了漢代人崇尚天籟之音的音樂審美傾向。

      2. 樂舞圖像中的絲竹樂器

      到了漢代,絲竹樂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漢朝宮廷雖然仍使用雅樂,但雅樂只是作為一種儀式性的音樂。在這一時期,金石樂器的地位逐漸被民間俗樂絲竹樂器所取代,規模和數量也呈下降趨勢。漢代民間音樂的繁榮促進了音樂的轉型,一是由于絲竹樂器得到廣泛運用并且添加新興種類,二是由于新興表演藝術類型不斷興起,使“宮廷之樂”轉化為“民間之樂”。漢畫像石中描繪的絲竹樂器中種類有箏、琴、瑟、琵琶、笛子等,其中琴和瑟是當時發展較早的兩種較為完善的樂器。這兩種樂器的外觀和演奏方法十分相似,都屬于古代留存下來的彈撥樂器。據史料記載,琴最初由五根弦組成,后來發展為七根弦,繩子固定在一塊90 cm長的長方形木板上。演奏時,演奏者有時用一只手拂弦,有時用雙手撥弦。竹子作為制作樂器的材料,也經常出現在漢畫像石中,由竹子制作的樂器排簫更是在舞蹈表演和器樂合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排簫屬于管樂器,同時也在漢代鼓吹樂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合江縣漢代畫像石棺博物館的館藏中,3號石棺一側刻有“舞樂—象戲—舂米”的圖像(見圖2)。石棺上的圖畫從左至右排列,第一人頭戴山字冠,著長服,執棒。第二人手執翟①,也有人認為是便面。中上部雕刻了一頭象,有一個長鼻子和大耳朵,四條強壯的腿和一條短尾巴,象下為撫琴者。其右一樓房,底層有犬。房上有一人,房前二人對坐,一人吹笛。最右為三層樓房,底層內一人舂米。在這幅石棺畫像上,執長棒、執翟、撫琴、吹笛者均身著長服,人物形象從大到小、由高至低,有序分布,并且有樂、有舞、有戲、有勞動,充分地展現了合江地區在漢代時期的集體性質的樂舞形式,漢風文化顯現明顯。

      3. 樂舞圖像中的建鼓和鼗鼓

      “鼓”作為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屬于屬“八音”中的革類。然而,在眾多的鼓類中,建鼓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在古代,建鼓經常用于戰爭、宮廷、祭祀、娛樂等場合。從目前各地出土的漢畫像石圖像來看,建鼓紋樣屢見不鮮。在國家大型的祭祀活動中,建鼓都被當作重要的禮樂器,擺放在重要的位置。如《金史卷三十·志十一》有一段記載:“大定十一年十一月,郊祀前一日,朝享太廟……前二日,大樂令設宮縣之樂于庭中,……植建鼓、鄲鼓、應鼓于四隅,建鼓在中,鞞鼓在左,應鼓在右?!雹俅硕蚊鑼懙氖翘熳釉谶M行郊祀時,建鼓擺放的情況。不同于漢畫像石上抽象的描繪手法,建鼓在國家重大祭祀活動中,在數量、擺放位置上,都代表著森嚴的等級制度。

      四川地區出土伏羲、女媧畫像手中持有的樂器鼗鼓和排簫,有作者解釋為是“伏羲、女媧作為樂器發明神的身份標志”②。在合江張家溝漢墓出土的四號石棺的圖案中(見圖3),伏羲、女媧均為人首蛇身,雙足長尾,兩尾相交,除手中擎日月兩輪外,伏羲右手播鼗鼓,女媧左手持排簫。在四川合江縣磚室墓一號石棺和二號石棺上,均有手持鼗鼓和排簫的伏羲、女媧圖案。

      (二)舞之靈魂——合江漢畫像石中的樂舞藝術

      漢樂府機構將音樂分為雅樂和俗樂兩大類,舞蹈也因此分為被雅舞和雜舞。據《樂府詩選》記載:“自漢代以來,樂舞興盛,包括雅舞和雜舞?!雹垩盼柚饕m用于祭祀等大型莊嚴場合;
      雜舞主要是宮廷宴請的音樂舞蹈?!半s”指種類繁多、沒有固定模式的民間舞蹈,具體是指以漢為代表的各種風格的民間舞蹈。雜舞是漢代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盤鼓舞、建鼓舞、長袖舞等,反映出漢代舞蹈的審美欣賞水平。在合江漢代畫像石中,也有許多描繪舞蹈表演場面的形象,揭示出漢代舞蹈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1. 盤鼓舞(七盤舞)

      盤鼓舞在漢代深受人民喜愛,是漢代最流行的舞蹈之一,我們可以從古詩文中探尋到它的足跡,也可以在漢畫像石中追尋它的腳步。這種舞蹈表演時應遵循一定的規則,起舞時需要配與舞蹈動作相一致的歌曲和器樂伴奏。演出時需要將盤子或鼓放在舞者的腳下,因此也稱為踏鼓舞。舞蹈者用腳踏盤,并且以鼓作為節奏,跟隨音樂起舞,因此,這也需要超高技術的舞蹈功底。舞蹈者會隨著腳下盤的數量和位置變化舞蹈動作,是一場集高度藝術性和欣賞性于一體的舞蹈表演。因為他們大多用七個盤子跳舞,所以也叫“七盤舞”。盤鼓舞可以以獨舞的形式表演,也可以同樂舞百戲等內容一起表演。其中也有成對的舞蹈形式,腰如細絲的女舞者舞動著袖子跳舞,旁邊一個留著頭發的男子插科打諢配合伴舞,或者女舞者用雙手舞動著長袖跳舞。由于鼓的靈活性,踏板的數量和位置沒有固定的圖案,可以使用多種表演元素進行表演,并且經常變化,經常給人一種新奇的感覺。合江漢畫像石中的盤鼓舞只摘取了表演靜止的某一瞬間,其豐富的姿態,正如邊讓在《章華臺賦》中所描述的“舞無常態,鼓無定節”,這種自由度與不停的創新正是漢代盤鼓舞的主要特色,也可以說是其藝術生命所在。

      2. 長袖舞與翹袖折腰舞

      長袖舞的起源由來已久,它是漢代舞蹈的代表作。在全國出土的漢畫像石樂舞圖像中,描繪長袖舞的與描繪建鼓舞的畫像石數量幾乎相同。長袖舞是以舞者的服裝來命名的,因為跳舞時舞者會用衣袖作為演出道具,在表演的時候舞者們用手臂揮舞袖子,袖子有時被扔出,有時被折疊回來。長袖舞的舞姿豐富多樣,通過衣袖的變化來表達舞者復雜多變的情感和思想,富于表現力。在漢代文人輩出的背景下,對長袖舞有著許多浪漫詩意的描寫。傅毅《舞賦》中的“羅依隨風,長袖橫穿”便是對長袖舞舞姿和動作的生動描述。長袖舞可以由一個人表演,也可以由兩個人對舞,也可以由兩個以上的人一起跳舞。它通常也會與百戲結合演出。舞者揮舞長袖翩翩起舞,身姿與長袖相統一,舞姿柔美動人。在合江漢畫像石的音樂舞蹈形象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舞蹈姿態。只憑借縱橫交錯的長袖和千姿百態的身軀來表達各種思想和情感,這種舞蹈便是翹袖與折腰舞。它要求舞者不斷扭動腰肢,注意手中長袖的變化,使其在空中交錯飛舞,產生流動的美感。這種優美的長袖舞和折腰舞在漢代舞蹈藝術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3. 建鼓舞

      建鼓舞這一舞蹈形式也經常出現在漢畫像石中,配合建鼓這一道具演出,舞者在擊鼓的同時跳舞。建鼓舞是漢代民間音樂中流行的一種,起初,它只是一種簡單的擊鼓伴奏,后來演變成了一種擊鼓舞蹈。鼓的中間部分用樹柱刺穿并豎立固定起來,建鼓的裝飾上部有羽堡、流蘇、頂棚等,鼓的底部雕刻著虎、羊等神獸。建鼓舞男女都可演出,具體可分為女性建鼓舞和男性建鼓舞。就數量而言,分為一個獨舞、二人相伴而舞或多人建鼓舞。在各個地區都有許多建鼓舞的漢畫像石形象,根據區域不同,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合江漢代樂舞畫像石中出土了大量的建鼓舞圖像,它是漢代最粗獷、最大膽的舞蹈。畫面中舞者主要是男性,跳舞的人一邊跳舞一邊擊鼓。在表演過程中,舞蹈和樂器表演相結合,舞者既是舞蹈演員又是音樂演奏者。表演時,舞者需要站在建鼓兩側,拍打鼓身和鼓面,以此伴隨著節奏舞蹈。舞姿呈現出灑脫、奔放、剛健的姿態。

      (三)合江漢畫像石中的百戲

      “百戲”最早起源于西漢,秦稱之為“角抵”。百戲中“百”的指數量,“戲”指種類,兩者結合共指一種豐富全面的藝術表演形式,百戲集雜技、魔術等多種表演藝術于一體,并綜合民間音樂、歌舞雜樂。到了漢代,百戲得到了擴展和發展,成為雜技的總稱。漢代畫像石中也會有描繪百戲的場面,其演出場面宏大,氣氛愉悅,形式多樣,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

      1.雜技

      漢代雜技主要是巧妙地運用力量來表現驚險精彩的表演。例如,通過雙臂的力量與身體部位相匹配,可以舉起幾公斤重的鼎,也可以將它們拋向空中并且抓住,以實現視覺和娛樂相統一的效果。在演出形式上,祭壇和甕也常被用作表演道具。表演者將祭壇拋起,然后熟練地用肩膀或肘部把它接住,整個過程都不需要用手去接。還有一些需要技巧的雜技,如倒立。表演者需要倒立著,雙手撐在地上,雙腳向上,表演各種舞蹈動作。他的手臂不時改變倒立的位置,有時用一只手站在地上,有時畫圓圈,有時也在各種容器上倒立創造一個激動人心的場景,讓觀眾應接不暇。

      2.搏擊

      角抵類表演是漢代百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最初起源于戰國時期,流行于秦朝。它在漢代是一種比較完善的表演形式。其中,搏擊是漢代最流行的百戲類型。在漢代,劍不僅是一種鋒利的武器,而且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舞劍和搏擊成為當時一種有趣的娛樂活動。經過發展除了持劍外,還可以持刀、矛等鋒利的打斗工具,除了兩個人拿著鋒利的武器外,還有另一種搏擊形式。兩個人赤膊上陣地相互抱腰,雙腿呈水平形狀。這取決于誰有足夠的力量來打敗對方,與目前的相撲摔跤非常相似。除了雙劍搏擊和徒手搏擊外,還有一方手持劍、一方徒手或一方手持其他不同鋒利武器進行格斗。到了漢代,搏擊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種類更多,形式各異。

      三、合江漢畫像石樂舞圖像的文化特質

      合江漢樂舞畫像石作為特定歷史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它的目的功能性十分明確,反映了漢代人的生死觀、民間信仰、宗教意識等內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精美絕倫的藝術畫面向我們傳達著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質,其藝術功能和文化意義隨著漢畫像石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充實和完善。作為一門特殊的藝術,它用自己獨特的形式美、風格美、內涵美表現了一個民族的審美心理和審美創造,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范式

      美國科學史學家庫恩提出了著名的“ 范式”理論,認為范式是認識世界的框架和價值標準,是一個集信仰、理論、技術、價值等為一體的范疇?!岸Y”是中國古代社會的象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周公的“制禮作樂”到清王朝結束,“禮”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追求的理想社會。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禮的“范式”,古代社會之所以長期被視為“ 超穩定的結構體系”,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古代社會及其相應的傳統文化長期處于“禮”的范式之中。在中國文化中,與禮相提并論的是樂。中國古代政治以“禮”為中心,其中包含了仁、義、智、信、孝等倫理規范。這些規范規定著不同等級的人的行為,共同構成古代政治的基礎。

      1.倡“孝”的倫理規范

      在孔子倫理思想的影響下,漢代統治者實施了“ 以孝治國”的政治策略。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孝”。儒家認為,孝與忠君的關系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只有孝者才能成為忠君??鬃釉凇墩撜Z·學而》中提到:“孝悌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逗鬂h書 ·荀淑傳》記載:“ 漢制使天下誦孝經,選吏舉孝廉”。①由此可見,儒家的孝道觀念在漢代社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合江地區自古以來就有祖先崇拜,民眾也認為這是重孝道的一種表達,從祭祀人類祖先“伏羲女媧”,再到祭祀家族祖先。并且在《合江縣志》中記載“六月十五日前后,擇吉嘗新,薦祖考,舉家尊幼以次食之”。②這里描述的是合江人共同的祖先祭祀。合江22號石棺上董永侍父畫像(見圖4)就深刻反映了儒家的孝道思想,反映了儒家的“禮”思想深入人心,在教育漢代人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崇尚禮樂的等級制度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與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分而言之,曰禮曰樂;
      合而言之,禮中有樂。樂本來是樂舞、樂曲、樂歌的統稱,禮制中對不同等級地位的貴族在禮儀典禮中所使用樂器的類型、數量、型制都有規定,并且不能僭越。樂舞圖像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它的外部形式是通過藝術形象來傳達藝術內容,合江漢畫像石樂舞圖像所描繪的內容,無不反映出禮教觀念的統治與影響。在樂舞圖像中所表現的禮樂題材,是漢代禮樂教化思想的一個縮影。漢代樂舞、百戲所表達的圖像內容,是以基礎的審美功能來傳達禮儀道德,在于聲像形、舞像意的樂舞表演中,以像達意;
      在審美愉悅和情感作用下,以樂舞形式來塑造和表現主體的內在情感,使人的心(審美主體)與物(樂舞表演)雙向互動,達到情感體驗與社會性教化相融合的目的。這種“由本而順”的教化方法,在樂舞本體的愉悅功能日益受到重視之后,轉變為教育和審美二者相輔相成,在禮樂題材的樂舞圖像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岸Y”“樂”“舞”三者共同在漢代表現出漢民族的審美精神以及君民、天人關系的融合。

      (二)漢畫像石樂舞圖像的藝術價值

      合江漢樂舞畫像石以其特有的藝術形態,充分反映了漢民族的文化特色與精神價值。這些精彩絕倫的樂舞圖像在造型上采用了大膽、夸張的藝術表現方式,重點突出了樂舞類型的多樣、面部表情的豐富、舞蹈動作的優美、樂隊編排的合理等,將一幅幅生動的樂舞圖像展現在漢畫像石中。這些圖像既體現了匠人師傅精湛的技藝,又表現出漢民積極的生活態度,表達了對生活的全面關注與肯定,充滿了強烈的生命活力,彰顯出一種自信飽滿、充滿激情的藝術追求和文化精神。

      1.禮樂文化與樂舞精神的傳承

      漢畫像石樂舞圖像的精神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在中國古老的文化和藝術中,詩、樂、舞三者最初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到了漢代,因樂府的發展,詩歌逐漸脫離了樂舞表演,直至魏晉時期五言詩后才基本被視為獨立。然而,音樂和舞蹈這兩種藝術形式,卻始終糾纏在一起,它那充滿了生命力的舞蹈精神,在歲月的侵蝕下變得越來越閃亮,滲透進各種藝術形態,表現出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精神。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宗白華先生說:“‘舞是中國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雹?/p>

      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王朝,樂舞藝術在漢代達到了頂峰。這不僅是對先秦樂舞的總結,也為三國及后世樂舞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耙魳肥翘斓氐目偤?,禮儀是天地的秩序,和諧融萬物,秩序異萬物?!雹诙Y法講究社會秩序,音樂講究社會和諧。在歷朝歷代的不斷更替中,雖然政治制度、社會形態上會發生巨大的改變,但在樂舞藝術的發展上來看總體上呈現的確是一脈相連的態勢。統治者們并沒有對文化藝術進行徹底的否定,而是采取了批判繼承的措施,將樂舞藝術的文化精髓保留了下來。中國傳統藝術是舞的藝術、樂的藝術,同時,樂舞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藝術精神,是禮樂文化的精神內涵。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已潛移默化地融入各種藝術形式中,并傳遞給我們一種樂觀積極的樂舞藝術精神。

      2.對當代樂舞藝術的影響

      在種種藝術之中,舞蹈最崇高、最動人、最美好,因為它不僅僅是從生活轉化或抽象而來,它還是生命的本身。隨著時間悄悄流逝,我們要想了解漢代的樂舞必須依賴于這些漢畫像石,甚至可以說它是作為一種舞蹈樂譜形式的現代音樂和舞蹈學習的歷史教科書。漢畫像石中記載的盛大表演、舞蹈動作、樂隊組成、場地使用等都對現代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啟示。幾千年來,我們珍藏了一批既有內容又有思想的史料。漢畫像石藝術形式便是以磚石為藝術載體,使音樂、舞蹈藝術與繪畫、雕塑藝術在同一空間展開。這種藝術形式的結合,使有限的空間里展現出無限的藝術美,使漢代的樂舞藝術得以永遠流傳,我國優秀的藝術文化也得到繼承與發揚。漢代也是樂舞藝術發展的重要朝代,它的發展不僅拉開了唐代樂舞的大幕,還奠定了中國古典舞蹈發展的重要基石。

      結 語

      以史為鑒,合江漢畫像石樂舞圖像是中原文化與長江流域巴蜀文明不斷交流與融合中形成的新川南本土地方文化,這使得其具有不同于中原樂舞圖像的獨特藝術特征和審美意蘊。其中蘊含豐富的思想文化價值和獨特的地域文化價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研究漢樂舞畫像石,不僅可以發掘中國文化的神話痕跡,傳承民間文化,還可以讓當代后人感受到幾千年積淀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懷。這些樂舞圖像所代表的藝術追求的藝術理想,揭示出漢人的審美文化和審美觀念。對川南合江漢畫像石樂舞圖像進行音樂考古學、圖像學、文化學等多學科探討,對研究兩漢的用樂制度、禮儀規范、墓葬音樂功能均有重要的史學意義和藝術理論價值。

      本篇責任編輯 李姝

      收稿日期:2023-02-15

      基金項目:2021年度四川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團隊科研重點項目“川南合江漢畫像石之樂舞圖像考”(CYYZ2021003)。

      作者簡介:陳潔(1983— ),女,博士,四川音樂學院教授(成都 610021)。

      猜你喜歡漢畫像石合江騰飛吧,合江嶺南音樂(2022年6期)2022-02-04——我可愛的家鄉">合江
      ——我可愛的家鄉黃河之聲(2017年20期)2017-12-27合江農商銀行助農取款村村通當代縣域經濟(2017年7期)2017-07-10合江神臂城懷古(外一首)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漢畫像石藝術在裝飾性繪畫中的思考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關于漢畫像石圖形符號在公共空間中的作用摭談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漢畫像石中“魚蓮”圖像研究美與時代·美術學刊(2016年8期)2016-11-09解讀漢畫像石“線”語言的生命力今傳媒(2016年7期)2016-09-07漢畫像石的彩繪藝術探淵今傳媒(2016年5期)2016-06-01合江荔枝歷史文化淵源初探當代旅游(2016年3期)2016-05-13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