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在中層視野下發掘新經驗

      發布時間:2025-07-12 05:41:04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李強

      編者按:新時代文藝評論的生存語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面對日新月異的文藝現實,如何書寫“為大眾”“發現中國”的文藝評論?如何讓文藝評論與文藝創作一起實現價值重塑?如何改變當前文藝評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處境?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本刊特開設“建構視閾下的新時代文藝評論”專欄,通過文藝評論的寫作及對此的思考,進行無學科界別的探索。第一期圍繞網絡文學研究展開,以饗讀者。

      中國網絡文學吸引了來自文學、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諸多學科的學者,他們帶來了豐富的研究視野,在作家作品研究、制度研究、理論探索、產業觀察等領域,均取得不少實績。

      但也有學者指出,在中國網絡文學研究中,“各學科各自為戰、拓展領域,不免在研究方法、關注點、研究態度和價值取向上產生齟齬、矛盾,甚至形成‘研究壁壘,以致學術研究‘自說自話,缺乏溝通與融合。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注重文本細讀分析,缺乏對深層次文化現象的闡釋;
      文藝學注重從后現代、科技文化等角度解讀,卻在具體文本研讀上缺乏說服力;
      傳播學關注網絡文學傳播效果和特質,產業資本研究者更注重大數據建設,依賴圖表和模型,具有科學性,但往往缺乏人文關懷和文學性體察;
      國家政策層面,研究者更重視意識形態建構和宏大話語分析,但在微觀研究方面有所不足”。論者因此呼喚建立專門的“網絡文學”學科。[1]這是從學科建制角度出發的思考,有其合理性。但學科建制的調整,并非易事。當前也可以在反思上述學科視野的限度的基礎上,繼續挖掘它們的潛能,整合、提煉出更有效的網絡文學研究方法論。

      已有的中國網絡文學研究視野,可以整合為上、中、下三個層面。上層視野較為宏大。文藝學研究方法關注文學媒介轉型下的文學藝術特質的變化;
      傳播學視野關注文學的生產、傳播與消費問題;
      國家政策制定者、文學管理者將網絡文學視為意識形態工作的一部分;
      網絡文學行業的觀察者多是從文化產業發展的視野來考察網絡文學。從這些上層視野看,網絡文學作品往往是某個“宏大問題”的材料。中層視野,注重在文學史格局中討論媒介變革給中國文學帶來的深刻影響,研究的立足點通常落到文學制度與觀念變革方面,既需要經驗觀察,也要有理論提煉。下層視野,以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者的網絡文學批評為代表,側重追蹤網絡文學潮流,研究和解讀網絡文學作家作品。

      這三層視野對中國網絡文學研究都有其價值,但若局限在一個層面,與其他視野割裂,就會出現問題。從上層視野看,網絡文學是在借助媒介技術探索文學藝術的可能性。但一些學者對這些可能性的闡發,卻局限在西方理論預設的框架之內,“簡單地在網絡文學與超文本、后現代文化之間畫等號”[1],在少數形式實驗中去發現“革命性”,忽略了大量鮮活的實踐經驗,阻礙了對中國網絡文學真正價值的認識。從下層視野看,研究中對網絡文學熱點的追蹤,雖然能夠及時反映當前文學變化狀況,但卻可能因為缺乏歷史縱深,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問題,進而變成圈子化的自娛式學術生產。

      因此,筆者認為,對中國網絡文學經驗的考察,應以中層視野為主,兼顧上層的理論探討和下層的經驗考察。目前的網絡文學研究里,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提供的視野更接近于“中層”。但在一些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者那里,中國網絡文學被簡單地置入雅俗對立的二元框架中,認為網絡文學只是現代通俗文學在網絡時代的新形態,這就排斥了榕樹下、豆瓣、微博等空間里的網絡文學實踐,以網絡類型小說代替了“網絡文學”,窄化了網絡文學的內涵。中層視野并不等于當前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視野,而是將互聯網的屬性與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具體文學實踐經驗結合起來的研究視野。在結合過程中,需要總結吸收的不僅有學院派的研究方法,還應該包括網絡原生評論的資源。例如,Weid、安迪斯晨風、赤戟等人具有豐富的閱讀經驗,他們的評論頗有現場感,能提供學院派所缺乏的內在體驗。他們關于網絡文學的思考,有助于學院派突破精英化的文學理解框架,全面地把握網絡文學實踐??傊?,中國網絡文學的中層研究,除了向上層、下層進行縱向打通之外,也需要向學院派之外橫向打通,吸收更多研究資源,實現自我更新。

      筆者提出的中層視野,與社會學中的“中層理論”有相似之處?!爸袑永碚摗?,也稱為“中觀理論”,是美國社會學家R. K. 默頓在《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1949)中提出的,它是一種介于宏觀理論和微觀經驗之間的研究取向?!爸袑永碚摗钡奶岢?,意在使概念的生成更多植根于經驗研究的發現,同時也提醒學者警惕過度依賴經驗研究而導致資料運用的碎片化。[2]當前中國網絡文學研究實際上也面臨類似境遇:網絡文學實踐中的新經驗層出不窮,但舊的文學觀念所編織的宏大理論依然堅挺,成為發掘和闡釋新經驗的束縛。選擇中層視野,將宏大視野與細致經驗結合起來,能夠更貼切地把握中國網絡文學的新質。黎楊全認為,中國網絡文學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仍處于由印刷媒體向網絡媒體轉型的過程中,討論中國網絡文學應該取“介于網上傳播的印刷文學與超文本、多媒體文學之間的網絡原創作品這一‘中間路徑”,揭示“在商業化、大眾化外表下折射的網絡時代之生存體驗與文學想象”。[3]這里的“中間路徑”,也可以看作一種中層視野的嘗試。

      更早在網絡文學研究的中層視野方面作出卓越探索的,是儲卉娟的《說書人與夢工廠:技術、法律與網絡文學生產》(2019)[4]。儲卉娟是社會學專業出身,她以郭敬明抄襲案為入口,對著作權制度及相應法律想象展開歷史分析,考察網絡文學的發展歷程、生產機制,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傳統的法律想象與新的技術生產之間的張力及其社會意涵。儲卉娟的中層視野,是以出色的理論素養和扎實的田野經驗為基礎的,對中國網絡文學的理論探索與歷史化工作,均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層視野下的中國網絡文學研究在兩個方向上取得了較大成就:一是對網絡文學的社會性/社交性的討論;
      二是對電子游戲經驗的發掘。

      網絡文學的社會性并不是說網絡文學的內容反映了某種社會現狀,而是討論中國網絡文學的一種抽象特性。這些研究探索頗具啟發性,其中,田曉麗認為,網絡文學是一種參與性的“類社會互動”,網絡使用者容易形成網絡群體,通過集體想象共同創造一些傳媒形象?!八麄兿M的不僅僅是小說的內容,而是讀者在此消費過程中建立了強烈的類社會互動關系,他們從中獲得認同、創造力的發揮以及情感的寄托,從而使得網絡文學的消費有了持續的動力?!盵1]王小英認為:“網絡小說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其指向小說本身的‘詩性,更在于其鏈文本所能提供的‘交際性?!盵2]黎楊全指出:“網絡文學的意義與合法性在于它實現了印刷文化壓抑的連接性,主要體現為人群的連接、文本的連接與媒體的連接?!盵3]楊玲認為,網絡文學的故事屬性和網絡的互動性決定了網絡文學具有極強的社會性?!熬W文不是一個孤獨個體的創作結晶,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的產物?!盵4]關于網絡文學的社會性的討論,超出了單一的“文學”維度,大大豐富了人們對網絡文學特質的理解。中國網絡文學的社會性與文學性之間的關系,仍值得深入思考。

      電子游戲經驗的發掘,提供了重新審視中國網絡文學乃至文學的視野。近年來,一些學者討論了電子游戲等新的經驗對網絡文學的深刻影響。[5]其中,“90后”學者王玉玊的《編碼新世界:游戲化向度的網絡文學》(2021)就是在這一方向上的有力嘗試。此書的核心研究對象,“既不是電子游戲,也不是網絡文學,而是人的經驗的變遷”[6]。從人的新經驗視野去看“文學”,會有新的發現,“對于普遍具有玩家經驗的網生代而言,模組化的、數據庫式的思維方式,已經具備了解釋全部文藝作品和生活情境的能力”[7]。這些觀點是在新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顯示了研究者的理論自覺。在對網絡文學的獨特性進行闡發的同時,也保持了開放性,留下了繼續探討的余地。

      隨著“95后”“00后”進入中國網絡文學研究領域,會有更多新的經驗被發掘與闡釋。到那時,“中層”的范圍可能也要調整?;蛘?,更理想的情形是,“中層視野”屆時已經內化,這個提法本身便無存在的必要了。

      猜你喜歡中層網絡文學視野居· 視野中華民居(2020年3期)2020-07-24雙麥克斯韋分布下極區中層塵埃粒子帶電研究空間科學學報(2020年2期)2020-04-01對待網絡文學要去掉“偏見與傲慢”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網絡文學竟然可以這樣“玩”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揭秘網絡文學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網絡文學的誕生網絡文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22視野科學家(2015年2期)2015-04-09企業中層管理團隊在運營中的困境與作用現代企業(2015年6期)2015-02-28真相讀者(2014年18期)2014-05-14從組織支持談中層管理者激勵*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1年12期)2011-08-21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