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贾R點第1篇德國北海、波羅的海、基爾運河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萊茵運河三大地形區,自南向北依次為: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柏林、漢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蘭克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贾R點集錦9篇,供大家參考。
德國
北海、波羅的海、基爾運河
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萊茵運河
三大地形區,自南向北依次為: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
柏林、漢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圖加特、慕尼黑(新興工業區中心)、魯爾區(德最大工業區)
歐洲西部陸路交通十字路口
歐洲西部人口大國(8245萬),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位置和地形
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歐洲南北向與東西向鐵路都經過德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德國北部以平原為主,為什么該地農業不發達,人口較為稀少?
北德平原,緯度較高,氣溫較低,冬季陰冷夏季涼爽、熱量不足;地勢低平,土壤較貧瘠,故不適合發展種植業,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由于氣候條件較差,人口也較稀。
中部谷地和寬廣的山地,宜于農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日照時間長,河谷地區土壤肥沃,盛產葡萄、煙草、啤酒花和水果,河谷兩側的山地則為森林和高山牧場。
氣候:自西向東由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
河流
主要河流:多瑙河(向東流入黑海)、萊茵河(由北入北海)、易北河(向北入北海)。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的“美因-多瑙運河”,以及北部的北海-波羅的海運河(即基爾運河)是重要的國際性航運捷徑。
萊茵河的航運價值
(1)自然原因:萊茵河全年水量豐富,水流平穩,含沙量小,無冰期。這是因為萊茵河流經地區大部分為歐洲中部和西部平原,地勢低平水流平穩,地處溫帶海洋勝氣候區,氣溫變化幅度小,降水較多,流量大,全年可通航。
(2)經濟原因:萊茵河干支流流經國家較多,且都是經濟發達的國家,航運需求量大,河口處有世界著名港口鹿特丹,又與多瑙河等河流有運河相通,這為提高航運價值提供了有利條件萊茵河沿岸的一些工業城市經過綜合整治,加強了對萊茵河的環境保護,萊茵河己經從過去的“資源開發階段”發展到現在的“休閑與審美時代”。
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發展條件
有利:豐富的煤炭、鉀鹽;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為中心,主要是傳統工業部門:機械制造、化學、采煤、鋼鐵、紡織等。
南部慕尼黑:是歐洲最大的微電子工業中心,有德國“硅谷”之稱。主要是宇航、飛機、微電子等新興工業。
分布特點:工業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魯爾區的興衰
(1)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2)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于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于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北部的經濟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啤酒之都。
自然地理特征
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億)。
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年降水量偏多且較均勻,氣溫的年較差較小。多梅雨、臺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海洋性強的原因:島國,深受海洋的影響,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流經,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
(2)主要氣候類型:本州島中部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
(3)日本群島東西兩岸的降水季節分配有何不同?原因?
①冬季:西北季風經日本海攜大量水汽,受日本西岸地形抬升產生大量地形雨,降水較多,東岸則是背風坡。
②夏季:東南季風從海洋上來,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而西部是背風坡。
(4)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但自然災害損失卻位于世界前列的原因:
①日本為島國,位于亞洲大陸的東側,經常受到臺風、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的影響;
②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是火山、地震的多發區:
③氣候為季風氣候,在不穩定的季風環流控制下,多水旱等氣象災害;
④地形以山地為主,多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⑤日本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單位面積資產密度大。
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福山:日本臨海型鋼鐵工業(類似還有法國的福斯、敦刻爾克,意大利的塔蘭托,中國的寶山)。
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于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木材資源較豐富的原因:多山地;多火山,土地肥沃;亞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有利于樹木的生長;合理的森林采養制度。
發達的經濟
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內市場狹小、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島國多良港。
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業區。
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
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1)為什么日本將“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因為日本所需的工業原料,特別是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馬六甲海峽,許多產品的出口也經過馬六甲海峽。
(2)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因為太平洋沿岸老工業區呈“飽和狀態”。
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發展高科技產品。
(1)地位: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部門齊全,產品在國際上占重要地位。
(2)與中國的貿易:
從中國輸入: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
向中國輸入:鋼鐵、電子產品以及其他工業品。
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采用農業生產方式采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于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細作,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1)日本為什么成為世界上海洋漁獲量較多的國家?
沿海溫帶大陸架廣闊,又有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漁業資源豐富;日本擁有龐大的遠洋捕撈船隊和近海捕撈船隊,海上捕撈能力強;日本沿海養殖業發達;魚產品消費量高,市場需求大。
日本的經濟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1)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現代化程度高;
(2)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農業不占主要地位;
(3)對外依賴性強,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產品銷售也依賴國際市場。
日本的工業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懶戶內海沿岸?
(1)日本國內礦產資源貧乏,所需礦產絕大部分依賴進口。
(2)日本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出口國外。
(3)充分利用島國多良港的優勢。
(4)工業布局在沿岸可利用廉價的海運,便于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的成本。
人口和城市
1人口分析要素
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勞動力數量、勞動力質量、人口變化趨勢、人口遷移方向和原因
2人口遷移的影響
對遷入地影響:
①獲取足夠的勞動力;②有利于當地資源的開發;③給當地資源和環境造成壓力。
對遷出地影響:
①加強與外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3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有利于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巴西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墨西哥高原);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河流(供水、水運功能);資源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交通條件;政治因素;軍事因素; 宗教因素; 科技因素;旅游因素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大城市的環境質量下降。②鄉村和城鎮的基礎設施比較完善。③交通發達。
3)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①環境污染。②交通擁擠。③住房困難。④失業人口增多,就業困難。⑤社會秩序混亂
4)解決城市問題的措施:①建立衛星城和開發新區。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5)衛星城的作用:①分擔大城市的職能。②緩解大城市的土地和交通壓力。③保護和改善城市的環境。④促進城市合理發展。
4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地形(山區、平原)地質(地質構造、巖石特點)
氣候(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大霧、大風、臺風颶風)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適用于:地方公路)
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修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于:國道、高速公路)
遠離重要文物古跡(震動、尾氣污染等)生態環境保護:減少植被破壞、避免噪音污染擾民。
埃及
地中海、紅海、蘇伊士運河(亞非分界線);
尼羅河、納賽爾水庫和阿斯旺水壩
金字塔、開羅(非洲第一大城市)、亞歷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領土
非洲東北部,亞洲境內的西奈半島(在蘇伊士運河以東),也是埃及領土。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地區,開羅在尼羅河三角洲頂端,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是地中海邊的重要海港。
尼羅河:全長6600千米,世界第一長河,發源于東非高原(白尼羅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1)尼羅河的贈禮——埃及
(2)尼羅河流經撒哈拉沙漠,定期泛濫,為埃及帶來:
①肥沃的土壤
②尼羅河沿岸的平原和三角洲;
③便利的灌溉水源。
白尼羅河:發源于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水量穩定。
青尼羅河:發源埃塞俄比亞高原,流量季節性變化。
白尼羅河、青尼羅河定期泛濫( 6 -10 月)。
經濟
農業主要集中于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長絨棉是重要的傳統的出口商品,主要經濟支柱是石油、蘇伊士運河航運業、僑匯、旅游業。
僑匯:僑居外國的人寄回、帶回祖國,以贍養家屬的款項。
旅游資源:首都開羅和金字塔、亞歷山大城市和塞得港、阿斯旺水壩。
蘇伊士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經濟:傳統出口商品長絨棉,現在經濟支柱是石油、運河、僑匯、旅游收入。
阿斯旺水壩的利和弊
利:發電、防洪、灌溉、旅游、養殖、航運等
弊:尼羅河攜帶至下游的泥沙大大減少,現在農業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羅河三角洲受到侵蝕,海岸線不斷向后退縮。
河流
1河流的水文特征
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于降水特征、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含沙量:取決于流域的植被狀況
結冰期:有無及其長短
水位:高低、變化特征(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凌汛
2河流的水系特征
發源地、長度、入???流向;流域面積大小;落差大小(水能);河道曲直情況;支流和支流形狀;有無湖泊溝通。
3河流水量大的原因:
①地處什么氣候區,降水豐富;②流域面積大,集水區廣。③支流眾多,水系龐大。
4河流的補給
雨水(大氣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5河流與地下水和湖泊水的補給關系
豐水期河水補給給地下水和湖泊水,枯水期反之。
6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
流量變化與氣溫有關,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小。
7河流有凌汛的條件
①由低緯向高緯流。②最冷月氣溫在0℃以下
8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一條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資源是否豐富,主要看兩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徑流越穩定,水力資源越豐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資源越豐富。
9水電站的作用
防洪、發電、航運、灌溉、水產養殖、旅游、供水、防凌、減淤。
10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
a、河流、峽谷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有利于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容量大)
b、地質條件: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
上游中游下游其它修建水庫、攔截上游來水;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修建水庫、攔截上游來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部分河流:裁彎取直、加固大堤)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入海河道加強天氣監測、預報;鼓勵參加災害保險;學習抗洪知識技能;提高防洪意識
淹沒區大小(移民和搬遷;文物淹沒;農田淹沒)
11核能
優點:能源巨大,燃料運量小,地區適應性強。
能源短缺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1、常規能源缺乏(儲量、種類);分布不均
人為原因:1、消耗量大(人口、工業、農業);利用率低(浪費);能源消耗快速增加;能源勘探、開采跟不上國民經濟需求;石油儲備體系健全。
治理措施:能源多元化戰略,實施跨地區調配、進口能源;提高利用率,節約能源;控制高能耗工業;能源循環使用;開發新能源,完善能源結構;完善能源儲備體系。
聚合思維法
是指從不同來源,不同方向探索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方法。
如:我國氣象學家竺可楨教授通過長期對氣溫、氣壓、風向和濕度等氣候要素的觀察,并仔細觀察冰的初凍、融化以及物候現象等,得出了我國近五千年以來的氣候變化規律。
逆向思維法
這是以背道常規現象、由結論推原因或條件的思維方式。
如:近年來在青藏高原發現了巖溶地形,這一反?,F象怎樣解釋?按青藏高原現在的自然條件,不能形成巖溶地貌。但如果反過來由果索因,從青藏高原的發展歷史來探尋答案,則問題就解決了。
假設思維法
這種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假說。由于受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對某些現象不能確切了解其產生和發展規律,往往借助猜測,作出假定說明。
如:魏格納用這種方法提出了“大陸漂移說”??茖W家們對地中海未來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說”、“干涸說”、“擴展說”三種假設。
1、經緯網,各大洲和各主要國家和各主要地形區的經緯網圖,因為這些年高考很多都是只畫經緯線出來讓考生來做題的。
2、世界地形圖。注意各主要經緯線經過地形區的地形剖面圖。
3、世界氣候分布圖。
4、世界海陸輪廓圖,包括主要河流、湖泊、海洋、海峽、島嶼、半島分布圖。
5、世界洋流分布圖。
6、世界自然帶分布圖。
7、板塊構造圖。
8、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氣候類型。
9、世界主要工業區、農業地域類型、主要農作物分布圖。
10、中國各地形區的經緯度。(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秦嶺,臺灣島,海南島,北回歸線、25°N、30°N、40°N、45°N、90°E、105°E、110°E、115°E、120°E、125°E穿過的地形區)。
11、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
12、中國地形三個階梯的分界線、季風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三大自然區的分界線、東中西三個經濟地帶的分界線、溫度帶、干濕地區的分界線。
13、各種光照地球圖的判讀方法。
14、各種等值線圖的判讀方法。(如等溫線、等壓線、等降水量線、等高線等)
人口遷移專題:
⑴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區的人口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地區的生存環境有很大差異。
⑵人口遷移的主要、經常起作用的原因:經濟原因
⑶美國老年人口向陽光地帶遷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緯度高,氣候寒冷;②社會原因:工業發達,環境污染嚴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遷入的主要原因:開發資源和發展邊境貿易。
⑸四川人口遷出對當地的積極影響:①緩解了本地區人地矛盾;②加強了四川與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聯系;③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⑹流動人口增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利:積極推動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增加社會活力;
弊:對城市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影響城市交通以及社會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