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榮 王玉玉
隨著國家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認識水平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精神文化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大學生在社會轉型時期出現了“精神真空”和“價值空缺”的現象,大學生自殺案件時有發生,這主要是由于大學生長期處于壓力環境下,心理承受能力低,缺乏理性造成的。[1]重新建構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對大學生進行人文關懷教育,填補學生精神空缺,重視學生物質和精神需要,最終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把人文關懷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是符合學科發展的需要。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人文關懷”;
習總書記在教育工作會議上也強調了人文關懷的迫切性。由此可見,人文關懷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和體驗感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立足點是關愛人,關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幫助他們升華情感,塑造和培養健全的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涵是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同時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及時關心學生,讓大學生感受到教育者的關心和關愛。人文關懷在滿足了人們物質生活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們的更高層次需要。因此,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滲透人文關懷的理念,體現對學生的關愛,促進學生個體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方式單一。第一,個性特征關注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開展人文關懷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共同點,而且要考慮他們的個性特征。但是當前有部分高校在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時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缺乏深入思考,沒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實際需求,處理問題簡單粗暴,教育政策缺乏對學生個體的情感和心理關懷,這不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缺乏實踐教育。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課堂灌輸為主,課外實踐較少,教育方式落后于時代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者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對學生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重理論輕實踐,對大學生群體實踐能力的養成沒有過多關注,理論聯系實際少,導致長期以來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實踐能力差。
教育內容滯后。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沒有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學生作為成年人,與過去相比,思想和認知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不僅有物質需要,而且也有精神需要,因此他們更渴望人文關懷。但是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大學生人文關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只是從生活、物質等方面提供一些幫助,卻忽略了大學生心理與情感層面的需要。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缺乏創新,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教材內容落后于社會更新換代的步伐,比如說愛國教育,教材中的例子大多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愛國英雄,雖然這些歷史我們應該銘記于心,但畢竟離我們很遠,這些案例對大學生實際生活影響不大。因此,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視域下,應及時更新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時俱進創新人文關懷的方式。
教育隊伍人文素養欠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要順利實施,必須培養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團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完善和豐富自身的學科,但是還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因循守舊,按照傳統的課程體系和課程目標進行教學,教學理念陳舊落后,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能有效利用新媒體教學,在教學當中未能恰當融入人文關懷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際效果不盡人意,部分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文素養欠缺,比如,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基礎知識不扎實,照本宣科,缺乏工作熱情,只是完成教學任務,不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不關心學生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人文關懷載體功能不能有效發揮。第一,課堂教學缺乏活力。課堂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培養學生價值觀和品德的重要載體,但是,實際卻差強人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一方面忽視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給學生灌輸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教育效果不佳。第二,實踐活動過于形式化。開展教育活動大多鼓勵與實踐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更能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但由于經費、安全等因素,一些開展實踐活動有困難,這就導致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理論與實踐脫節。第三,網絡載體的功能發揮不夠充分。新時代環境下網絡已經成為我們學習工作的重要平臺,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當代大學生,都從網絡當中獲取信息資源。[2]因此,網絡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但大多數高校僅僅通過網絡發布任務、提供資源等,師生之間缺少網絡交流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網絡載體聯系不緊密。
人文關懷的理念不能與時俱進。人文關懷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關鍵是要創新人文關懷理念。新時代人文關懷應當與時俱進,然而,由于陳舊的高校人文關懷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沒有轉變教育觀念等原因導致大學生思想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凸顯。在此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因脫離時代軌道,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顯得更為明顯。
高校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教育重視不夠。長期以來,由于教育改革,很多高校分為文科類、理科類的學校,由于受到升學率和就業率的影響,多開設有助于提高就業率的課程,大學生的人文教育沒有受到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課程少,同時缺乏對思政教師的專業培訓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沒有將人文素養納入教師考核的范圍,自然無法引起他們對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的重視。[3]
傳統的主客體關系影響了高校人文關懷的開展。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教師處于支配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且效率低下。這種教育關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不能做到因人而育,學生的現實需要得不到滿足,嚴重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師生之間基于教師的支配地位,不能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的實際問題沒有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也就不能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顯然人文關懷得不到體現。所以說,傳統的主客體關系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開展,也影響了大學生群體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實現。
高校不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教師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施者,他們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效果。一方面,我國大多數高校注重理工科類教師隊伍建設,而對文科類方面的教師隊伍重視程度不夠,[4]另一方面,一些年輕思想政治教育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枯燥乏味,導致工作熱情不高,缺乏對人文關懷的重視,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有效開展。
要在教育實踐的活動中轉變教學方式,轉變教育理念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終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人格、解決學生的困惑;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準確定位,將人文關懷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
最后,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將人文關懷的理念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樹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課堂教學內容要從學生的接受程度、興趣、需求出發,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從而實現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培養。
注重學生個性發展。首先,施教者需要掌握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學生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造成個體間存在著差異,表現為在性格、氣質、品德、心理和生理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在進行人文關懷教育時,要以尊重大學生個體差異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大學生的人格特質、學習情況分層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其次,要做到因人而育。教師在開展人文關懷時,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按照學生的適應能力進行因人而育,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則,讓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揚長避短。
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第一,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要避免以往教師主導課堂的現象,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因此,不僅需要引導學生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提升綜合能力,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第二,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集體環境。每個學生個體都是社會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社會的集體教育也是促進人文關懷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在社會這個大群體當中,不僅強調每個成員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認知,而且更加提倡個體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教育。通過集體去發展自身的缺點,進而通過自我認知去提升精神境界,這無疑是集體教育追求的最終目的。
注重投入情感關懷。要重視情感的流露。情感是人文關懷工作落實的最佳手段。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催化劑,讓師生之間形成一種雙向互動的良好關系。老師與學生之間達成情感的交融,將對工作的熱情投射到學生中,使學生樂于參加到教學活動中,極大發揮出情感的動力作用,讓人文關懷工作落實,而不再是一種形式主義。
人文關懷的內容要有層次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具體情況,在人文關懷中能夠讓大學生層次化的需要得到滿足,針對學生多種多樣的需求,針對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對有些單親家庭的孩子進行心理方面的疏導,給他們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人文關懷真正落到實處。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更加注重關懷學生的就業情況,給予他們幫助和輔導,為大學生的未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豐富人文關懷的內容。隨著時代發展,豐富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內容成為時代所需。豐富人文關懷的內容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增添新的內容,不斷彰顯人文關懷的理念。要通過課堂、實踐活動、網絡平臺補充和拓展人文關懷的內容,只有不遺余力地創新人文關懷,才能夠豐富人文關懷的內容,受教育者各個方面實際需要才能更好得到滿足。與此同時,也要不斷充實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校園文化環境。和諧的校園氛圍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方式的形成。校園文化環境是抽象的事物,必須借助各種具體事物體現出來,可以在校園內張貼有關文化環境建設的廣告、橫幅,給校內師生灌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創作有利于構建文化環境的校訓、校歌。高??梢酝ㄟ^抓“學風”“教風”“校風”構建良好的校園風氣,使校園文化可以跟緊時代潮流,不斷進步。其次,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和諧的校園氛圍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這種隱形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助推器。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校園物質環境。校園物質環境是指校園建筑樣式、建筑布局等空間環境,建設校園物質環境有利于潛移默化中感化學生,通過耳濡目染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首先要營造和諧、完善、舒適、自由的校園環境,讓學生有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學習,比如高校教學樓應當設有供學生學習的自習室,圖書館盡量給學生提供需要的各種書籍,圖書的檢索和借閱應當以方便學生為主旨,圖書館內可以設置咖啡廳、沙發、閱覽室等,讓學生學習之余可以放松;
其次,要營造校園優美的環境,讓學生能夠釋放壓力,凈化心靈,這樣才能達到人文關懷的目的;
最后,要注重校園物質環境的建設,譬如在校園內的各個角落安裝路燈,盡量減少陰暗的角落;
在學生公寓、圖書館、教學樓等學習和生活場所實行門禁制度,加強校園巡邏制度,通過以上措施來提升校園環境的安全性。[5]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提供環境的支持,以人文關懷的理念營造一種和諧的校園環境。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養。教育者的道德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施。因此,教育者應該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關心學生,熱愛工作,兢兢業業。教學者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正面的形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盡職盡責,對工作充滿熱情,對本職工作認真負責,有利于落實好人文關懷的工作。最后,高校應當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素養,舉辦一些有針對性的培訓活動,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養。高校教育者要具備較高的思想素質和政治素質,時刻照顧學生,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教育者自身具有崇高的思想政治素養,是培養學生正確三觀的保障。因此,高校重視對教育者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這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判斷極為重要,為大學生鍛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高校應該多舉辦有關思想政治素養的講座和座談會,潛移默化影響教育工作者,增加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評估,提高教育者入職門檻,也可以將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修養納入考核的范圍,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素養。
猜你喜歡教育者關懷人文品讀江蘇教育(2022年10期)2022-06-06我國教師教育者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教書育人(2021年12期)2021-04-24教育者要懷揣夢想上路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0年3期)2020-06-11現代就是細枝末節的關懷中國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人文紹興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情傾贛鄱 殷殷關懷老區建設(2016年7期)2016-12-06人文社科全國新書目(2016年5期)2016-06-08誰來教“醫學人文”課中國衛生(2015年8期)2015-11-12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中國醫學人文(2015年6期)2015-06-08珍惜信任 傳遞關懷聲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