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差異化設置實踐研究——以廣州市越秀區社區老年教育課程設置為例*

      發布時間:2025-07-12 19:11:12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楊志俊 定雄武 黃曉敏

      (廣州開放大學 定銳分校,廣東 廣州 510000)

      我國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老年人口達到2.64億,占人口18.70%,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億,占總人口的13.5%。其中,60—69歲的低齡老年人占全體老年人的比例為55.8%,超過一半,預計以后每年還會增加1000萬。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隨子女遷入城市,城市社區老年人的數量還會增加。作為老年人居住地,城市社區承載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為了滿足“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政府通過開展各級各類形式多樣的老年教育活動來服務社區老年人,讓老年人“心有所歸、情有所托、學有所依”。目前城市社區主要以老年大學和老年活動中心為載體開展老年教育。教育活動的核心要素是課程,課程設置是否妥當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效果。老年教育能不能真正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主要看設置的老年教育課程是否為老年人所喜愛或接受。由于各城市社區文化底蘊不同,老年人群體存在差異,課程設置有必要在統一的基礎之上進行差異化的安排。這不僅有利于挖掘社會資源推動課程開發,豐富課程內容滿足更多群體需求,還有利于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和優化,對城市社區老年教育有著長遠意義[1]。

      (一)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差異化設置的內涵

      課程或曰“教材”[2];
      或曰“活動”[3]。本文所說的“課程”即指能夠促進人的健康發展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系列教育活動的總稱,老年教育課程即指由不同機構創設的以促進老年人的終身發展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為目的的教育活動的總稱[4]。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即指由城市社區創設的以促進老年人的終身發展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為目的的教育活動的總稱。老年教育課程差異化即指根據老年群體的性別、年齡結構、文化背景、生活經歷等差異,有針對性開設的以符合個人興趣和滿足個性需求的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課程。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差異化設置即指根據城市社區的文化特色和城市社區老年群體的性別、年齡結構、文化背景、生活經歷等差異,充分利用城市社區的文化優勢,有針對性開設的以符合個人興趣和滿足個性需求的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課程。

      (二)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差異化設置的意義

      1.有利于拓展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研究渠道

      差異化設置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可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社區的優勢資源,拓寬老年教育課程設置渠道,豐富老年教育課程內容,形成老年教育課程體系。如將社區的歷史文化和特色文化融入老年教育課程,或與社區內的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進行合作,共同開發老年教育課程,或鼓勵社區內的退休科研工作者和教師發揮余熱,聯手研發老年教育課程等。

      2.有利于滿足城市社區老年人學習的多樣化需求

      城市社區老年人口數量會伴隨社會人口老齡化和國家發展城市化而不斷增加,社區老年人口結構也會呈現多樣化形態,不同群體構成的人群以及個體會有各自的需求,受區域結構、性別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居住結構以及特殊群體等因素影響。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差異化設置,就是針對社區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開展調查研究,結合社區實際,開發符合社區群體多樣化學習需求的教育課程,盡可能滿足不同老年群體或個體的學習需求。

      廣州市越秀區是廣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區,也是區域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區,下轄18個街道。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越秀區常住人口為1038643人,60歲以上占比22.25%,65歲以上占比15.88%,加上流動老年人口,老年人口突破30萬。區域內有2所老年大學,25個老年活動中心,10個公辦養老機構。自開展老年教育以來,越秀區的老年教育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多次受到相關部門的肯定和市民的贊許,其成果主要得力于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加上依托兩所老年大學的牽引和老年活動中心及養老機構的有機配合,但最為關鍵的是兩所老年大學在課程設置上適應了轄區內老年人的需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參與到學習當中。表1展示了2021年秋越秀區老年大學線上線下開設的課程。

      表1 2021年秋越秀區老年大學線上線下開設的課程

      老年活動中心主要以“興趣班”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如“中醫保健班”“書法班”“繪畫班”“舞蹈班”“電腦班”等。養老機構開設的課程有“朗誦”“舞蹈”“粵講粵好”“聲樂”“手機創意攝影”以及集中看紅色電影或集體交流等。

      越秀區老年教育課程門類較多,有些顯性課程設置清晰,如古箏、電子琴、小提琴、琵琶、揚琴、鋼琴、二胡,竹笛、嗩吶、葫蘆絲、薩克斯等器樂類課程。興趣班類課程則包括書法班、國畫班、剪紙班、舞蹈班等。這些課程能夠滿足不同老年人的學習需求,因此積極參加學習的老年人較多。然而,在對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及養老機構課程設置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和對老年學習者的訪談過程中,發現越秀區老年教育課程設置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地域特色文化課程開發不夠充分

      越秀區是老城區,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多歷史事實和傳說可以開發成系列課程,供老年學習者更深入細致地了解本區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變遷。該類課程不僅能滿足老年人懷舊的情懷,激發他們對城市的熱愛,還能令其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城市的生命歷程,增強自豪感。例如,廣州飲食文化享譽海內外,多種美食地標性特色明顯,其中飲茶文化歷史悠久,年人均茶飲量大,且飲茶方法考究。若將飲食文化遷移到老年人課堂,引導老年人科學飲食、健康飲食,不僅能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質量,享受高品質的生活,還能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促進老年人全面健康發展。如將飲茶文化引入課堂,可讓老年人在飲茶中感悟人生,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延年益壽。但在越秀區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及養老機構中,這類課程卻鮮有觸及。

      (二)課程設置忽視老年群體結構區分

      1.忽視有學習需求的流動老人

      越秀區是廣州市的中心城區,除了有大量的離退休人員外,還有很多隨子女遷居的流動老人。通過走訪得知,這些流動老人的成分較為復雜,包括來自農村、鄉鎮、小縣城或其他大城市。這些隨遷老人進入城區生活,絕大多數人身體狀況良好,生活較為清閑,空余時間充裕,活動圈子相對較小,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需求。但有機會真正進入老年大學或老年活動中心學習具體課程的人不是很多,主要是由于沒有適合他們的課程。

      2.欠缺對老年人年齡差異多樣化需求的深度思考

      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一部分。按照學員年齡從離退休開始算起,目前我國女性職工一般退休年齡是50歲,男性職工一般是60歲,所以從50歲到人生終極這一階段的教育都可以稱之為老年教育。從越秀區老年大學和老年活動中心學員報名的年齡段來看,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50到70歲年齡段的老年人是接受老年教育的主力軍,占據了所有學員的八成。在近20年的年齡跨度中,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有不同的學習需求,但從課程設置中很難看出區分度。至于70歲以上不同年齡段的課程設置就更為稀缺,特別是關于老年人生命回顧的課程和自我實現的課程幾乎是空白。

      3.缺乏對老年人知識閱歷差異需求的精細化選擇

      越秀區是廣州市老年人口最多的城區,老年齡率超過20%,按國際標準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此外,越秀區也是平均壽命最高的城區(男性77歲,女性82歲)。離退休老人數量眾多,成分復雜,年齡跨度大,人生經歷千差萬別,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全區文盲率為0.36%,全部是老年群體成員,且女性多于男性。此外,老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分布也不均衡,接受小學、初中教育的比重大,接受大學教育的比重少。因此,課程設置需要根據老年人群體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區別地對同一課程進行梯度開發,滿足不同老年群體適應社會生活和自身發展的需求。但在現有的課程安排里找不到這些課程。

      4.忽略了對特殊老年人的周全性考慮

      老年教育是指以老年人為主體開展的,旨在滿足老年人需求,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權利,增強老年人生存發展能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最終推動老年人、家庭、社區和社會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老年教育應該面向全體老年人,不僅要最大限度地滿足普通群體的需求,還要盡最大努力引導特殊老年群體積極參與學習,豐富完善自我,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越秀區老年人特殊群體相比其他區域要復雜得多,純老家庭、空巢老年人、獨居老年人、孤寡老年人、殘疾老年人都占有不同比例,其中殘疾老年人口為8193人,居全市第三位,孤寡老人為3171人,占全市孤寡老人總數的21.29%。這類老年人特殊群體因個體情況不同,對課程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但因為沒有設置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這一類老年群體被無意地排斥在教育對象之外。

      (三)課程設置缺乏“立體感”

      美國老年教育學之父麥克拉斯基(Mc Clusky)在論述老年教育的意義和目標時,提出了需求幅度理論(Theory of Demand Range)。該理論把老年教育課程設置確定為應該滿足老人五個層次的學習需求,即應付型需求、表達型需求、貢獻型需求、影響型需求與自我超越型需求[5]。應付型需求是最基本的,主要包括生理、社會互動及日常生活所需的技能,如老年護理、醫療知識、心理健康、電腦學習等課程。表達型需求主要是滿足個人興趣愛好的需求,如書法、音樂、繪畫、手工藝術等課程。貢獻型需求即通過幫助他人來實現自我價值的傾向,如志愿者服務培訓課程。影響型需求是指通過自己的行為能夠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使社會發生有意義改變的需求,如培養老年人擔任社團、團體負責人從而實現影響他人需求的課程。自我超越型需求是人生最高層次的需求,許多發達國家或地區開設了生命回顧課程,并在生命回顧基礎之上完成自我超越,如生命故事、生命價值、代間活動等課程。對應需求幅度理論,發現越秀區社區老年教育課程(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養老機構)設置體系缺乏“立體感”,課程設置主要集中在滿足基本需求和興趣愛好兩個較低層次,而對于較高層次的貢獻型課程和影響型課程以及最高需求的自我實現課程幾乎沒有涉及。課程體系呈現出底層“豐滿”,中層“骨感”,高層“空感”的情形。

      (一)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設置理念模糊

      所謂課程設置理念即人們對于課程設置的基本看法、態度和觀念等。其確立依據主要是所在社區教育的目的[6]。越秀區社區老年課程設置總體定位于“娛樂休閑”,主要滿足老年人休閑娛樂、生活保健和適時技能培訓,但在滿足同一群體多種課程要求方面細分度不夠,且嚴重缺失提升老年人中高層次精神需求的課程。究其原因,一是我國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起步晚、發展緩慢,人們對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設置差異化理解不全面,多注重同一層次多向度研究,而忽略同一層次多群體的需求。二是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體系設置整體缺乏“層次需求”觀念,課程設置總是在低層次領域精心耕耘,沒有深層謀劃、縱向拉升,滿足老年人更高層次精神需求的課程設置不足,整體缺乏立體感和差異性。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成熟,城市社區老年人口會不斷增加,老年教育、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等將越來越受到政府、社會的關注。老年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滿足老年人更高層次的學習要求。因此,應在“需求幅度”理論的指導下,構建層次多樣、內容豐富、具有區域特色的社區老年教育課程體系,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學習欲望,最終實現老年人人生歷程的完滿。

      (二)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設置專業研究乏力

      城市社區的數量及范圍必將伴隨城市化進程而增多和擴大,社區老年人群的數量增加將會是不爭的事實,老年人的多種學習需求必然逐步顯現。尤其是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學習理念的擴展,更多的老年人將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過去那種以興趣、休閑為主的課程已無法滿足老年人適應社會生活的需求。老年教育需求的多樣化,迫切需要更多專業化人才來研究老年教育課程的設置,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滿足老年人持續產生的多方面的學習需求。然而,目前我國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的設置上缺乏針對社區特點進行專業研究的機構和人才,直接導致課程設置同質化,很少有專門針對不同老年人的教育與學習需求的個性化課程[7]。

      (三)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創設激勵機制缺乏活力

      創設一門高質量的,符合社區老年人要求的專業課程會耗費教研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研人員需要深入社區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反復斟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8]。同時,課程的完善還需要經過應用、完善、再應用、再完善的反復修改過程。一門課程的創設涉及到眾多專業性問題,單獨操作的難度可想而知,往往需要組建一支課程創設團隊,聚集集體智慧來完成。我國的社區老年教育自起步以來一直以政府為主導,課程設置也是由政府領導下的機構進行,社會力量和個人智慧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社區老年教育課程始終在較低層面徘徊,課程內容和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年教育課程創設激勵機制不夠靈活,沒有鼓勵社會力量的參與,沒有充分激發教研人員的個人智慧。

      (一)更新城市社區老年教育課程設置理念

      1.由“政府主體”向“政府主導”轉變

      從1983年開始,我國老年教育一直都是由政府承擔所有活動,包括老年教育機構組建,教育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活動開展等。在接受教育的老年人相對較少的時期,這種設置可以維持老年教育正常運轉,保證老年群體學習效果,是有能力實現教育目的的。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城市社區老年人口數量持續攀升,物質條件較為富裕的城市社區老年人自覺融入終身教育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行列,學習需求規模迅速擴大,多樣化學習需求不斷增加,這就要求教育環境與之匹配。顯然,單靠政府組建機構、開設課程、組織教學活動以期滿足老年教育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有一定難度。為突破老年教育發展的天花板,政府要改變以往“兜底全包”的模式,轉變為利用有效政策和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一些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優勢,開設機構、研究課程,適時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

      2.由“滿足低層次需求”向“滿足高層次需求”轉變

      麥克拉斯基需求幅度理論認為,老年教育課程設置應該滿足老年人五個層次的學習需求,即應付型需求、表達型需求、貢獻型需求、影響型需求與自我超越型需求。我國自開展老年教育以來,課程的設置逐步從混亂無序發展到科學規范,到目前為止,幾十個主題下開設的幾百門課程都是圍繞滿足學習者低層次需求,而沒有深入研究更高層次的需求。課程主要精耕于滿足老年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及滿足老年人的興趣愛好等,即僅僅滿足了應付型需求和表達型需求,而貢獻型需求、影響型需求與自我超越型需求中的貢獻影響課程、生命回顧課程以及自我超越課程幾乎沒有涉及。伴隨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均壽命的延長,對于精神需求會有更高的追求。為了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高質量精神需求,課程設置應突破當前的瓶頸,向高層次領域突進。

      3.由“一元研究”向“多元研究”轉變

      長期以來,我國老年教育一直由政府主辦,老年教育課程的研究也是由政府主辦單位(老年大學和國家開放大學老年大學)承擔。主辦單位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單國開老年開放大學就開發了300多門課程。但是由于主客觀原因,課程開發始終無法滿足多樣化老年群體的需求。為了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對課程的特殊要求,政府部門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職業院校、社會研究機構以及退休教師、專家和在職教師參與老年群體課程的研究,豐富老年教育課程內容,構建完整的老年教育課程體系。

      4.由“一維差異”向“多維差異”轉變

      在分析現有老年教育課程的過程中,發現老年教育課程既有層次感,也有差異性。但層次過于扁平,主要集中在基礎和興趣兩個層面,“立體感”不強。差異性的維度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課程類別方面,體現區域差異、性別差異、年齡差異和知識結構差異的課程鮮有涉及,尤其是忽視了最需要精神慰藉的老年特殊居住群體,如純老家庭、空巢老年人、獨居老年人、孤寡老年人、殘疾老年人等,他們對課程的要求是多樣性的。因此,應該從實際需要方入手,在課程的差異化設置方面多層面、多角度、全領域進行研究配置,并組織力量落實,滿足不同老年人在生活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5.由“線下課程”向“線下線上相結合課程”轉變

      城市社區中有很多的特殊老年群體有學習方面的需求,但因各種主客觀因素不能親臨課堂集中學習。解決這一問題有兩種途徑:一是送教上門,即由授課教師上門講授已有的課程。二是利用網絡技術開展遠程教育,通過互聯網進行線上學習,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需求靈活地選擇課程。因此,在課程開發中需改變以往的單一形式——線下課程,發揮“雙腿走路”的優勢,即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開發課程[9]。

      (二)優化教師隊伍,落實差異性課程

      在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中,課程、教師是兩個關鍵性因素,完備的優質課程為實現教育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課程的落實需要依托教師,教師隊伍的穩定、整齊和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教學效果的優劣和教育目標實現的程度。尤其是面對老年教育群體年齡跨度大、結構差異性強的特點,要切實落實教育課程,實現教育目標,保證教師的穩定性、專業性和敬業精神。

      1.穩固教師隊伍,確定專職教師

      老年教育是培養和提高老年人應對現實生活的技能和技巧,滿足興趣愛好,提升生活品質,追求人生價值,實現自我超越和人生圓滿的活動。實現這一教育目標,除了配備與之相關的教育課程外,還需要擁有講授課程的專業教師隊伍。而調查發現,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存在“為課程而課程”的現象,專職專業教師數量嚴重不足且流動性強,僅有的課程得不到有效貫徹,教學效果雖差強人意,但與老年教育的初衷還有一定的差距。形成這種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構建完整的老年教育課題體系新環境下,如何建構穩固的教師隊伍,配齊專職專業的教師人員,政府、老年教育主管部門和社區應該統一思想,制定符合本社區實際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保住基本盤。課程研發機構可以通過組織教師集中培訓的方法來深入了解課程,提升專業能力[10]。

      2.鼓勵專長老人輪流執教,拓寬教師來源途徑

      在目前城市社區老年教育教師數量難以滿足的情況下,可以學習借鑒國外老年教育的經驗,在社區老年群體中挖掘老年人力資源,鼓勵有專長的老年人參照相關課程,發揮自身優勢,采用靈活多樣的、適合老年人學習且易被老年人接受的教學方式,落實課程內容,實現教學目標。在社區中鼓勵專長老人輪流執教,既能有效地利用社區現有的人力資源,使老年人的自身價值得到充分體現,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又拓寬了教師來源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區老年教育部分課程暫時無人執教的狀況。

      3.構建兼職教師人才庫,確保各類課程落實到位

      為了確保社區老年教育各類課程真正服務于不同老年個體,滿足其多層次的需求,社區老年教育機構在專職教師配備不足,長者輪流執教受限的情形下,可與社區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及專業人員合作,建立兼職教師人才庫,共享社會人才資源。具體可以采用簽合同的方式,確定課程內容,明確授課時間,約定薪酬標準及服務期限等,確保社區老年教育課程落到實處。

      城市社區老年教育將迎來人多面廣、需求多樣的發展趨勢。面對新形勢,城市社區老年教育應該改變觀念、及早謀劃,構建以老年大學為核心、老年活動中心為輻射、養老機構為輔助、線上學習為補充的老年學習體制機制,充分利用各種教師資源,落實差異化課程,滿足老年群體多方面的學習需求。

      猜你喜歡越秀區群體設置盤活越秀區存量老舊物業的對策研究房地產導刊(2022年5期)2022-06-01致敬抗疫情英雄都市人(2021年6期)2021-09-26中隊崗位該如何設置少先隊活動(2021年4期)2021-07-23教師作品選登中國篆刻·書畫教育(2021年1期)2021-02-21船舶防火結構及設置的缺陷與整改水上消防(2020年5期)2020-12-14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科學大眾(2020年10期)2020-07-24“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7招教你手動設置參數攝影之友(影像視覺)(2019年3期)2019-03-30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中國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特殊群體要給予特殊的關愛中國火炬(2011年11期)2011-07-25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