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共建式思政課教學生態環境研究

      發布時間:2025-07-12 23:24:27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陳蕓芳,林巖清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9)

      隨著現代教育改革持續深入,傳統教師、教材作為主宰的模式已明顯無法適合現代化課堂構建之需求,如英國教育學者查理斯·華特金所提共建式課堂生態理論中的實施要點,則能夠為學校共建式課堂及對應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理論支持。[1]在此前提下,學??芍鲃犹剿鞴步ㄋ颊n堂建設前景,通過這一角度著力改善課堂生態品質,讓教師與學生有機會共同成長,并擁有和諧發展的目標,保證思政課堂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讓教育能關注到人的可持續發展的這一目標上來。

      英國教育學者查理斯·華特金提到:課堂生態中包括幾種不同劃分形式,如講授型課堂生態、建構型課堂生態、共建型課堂生態等,我國一般的思政課堂多以講授型為主要形式,它基于教師教學的視角,更加關注教師把知識完整地、全面地傳授到學生那里的效果。[2]與之對比,建構型課堂形式則突出了學生學習、知識建構的新穎視角,突出了課堂生態環境中學生把已有知識同新知識相互銜接的做法,以確保知識體系構建和學生需求更加符合。而更具未來發展前景的共建型課堂生態,則有著脫離知識傳授片面視角的可能性,而更多是基于教師和學生教、學雙向共同體的視角,使學生和教師共同于課堂教學環境內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生動展現出課堂由知識本位過渡于“人”的本位的蛻變發展趨勢。如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專家佐藤學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共建式課堂生態環境,在恰當的學校課堂環境內,共建型課堂會使師生作為學習活動共同體而存在,能夠平等、合作等形式進行課堂各項活動,這將對創建高品質課堂文化生態有益,相信這一點對于思政教學尤其具有啟發性。

      (一)利于師生距離的拉近

      共建式思政課教學生態環境研究與應用,首先會使教師有機會整體掌握學生知識儲備實況,推動形成有師生雙主體參與的更多、更好的共同體驗,讓教師融入到學生群體中去,從而借此機會及時拓展、充實原本單一的課堂知識內涵,保證學生發展有利知識氛圍的營造。[3]其次,該做法將會讓教師更準確了解學生思想和心理方面實況,并以此為出發點,及時做好積極價值引導、思想疏導等,在讓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受關注的同時,保證其產生課堂平等感、合作成就感。兩項功能疊加在一起,可共同促進師生距離的無限接近,不再出現課堂上師生各行其是的不良生態環境問題。

      (二)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共建式思政課教學生態環境研究與應用,將使處于關鍵發展階段的學生,更好地接受思政課內容與形式的指導、栽培,因共建式思政課堂的良好生態環境體驗,使之取得全面發展視域下的多項收獲。首先,共建式課堂的設計與實施,可拓寬學習內容,使呈現在其面前的知識來源不再只是教師所傳授內容,而是可以在互聯網所提供的海量資源庫中尋找靈感,以此突破教材既有內容框架限制,對拓展自主學習提供幫助。其次,共建式課堂的設計與實施,能夠引發學生知識生成效果的進步,即于課堂中利用師生共同探討、交流形式,讓學生視野被開拓,思維火花碰撞,使其主動融理論和實際于一體,深化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內容理解程度。第三,共建式課堂的設計與實施,對于學生學習體驗與感受改善有益,這很顯然會成為課堂上師生互相尊重、合作信任的基礎,因而讓學生更容易取得人際關系積極實踐的機會,從另一個角度促進其構建完善的、自由的、健康的人格。

      (三)利于教師的專業進步

      思政課教師專業進步,對于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培養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共建式課堂可以從多個維度多個視角展開對課堂中各項問題的分析,讓教師更主動發現:教室非一種比較單純傳播知識的地方,更是一個教育者與學習者思想持續交融、彼此共同煥發生命光彩的生態環境,這會在教師專業進步方面產生無法取代的優勢。例如共建式課堂建設,會使教師能夠更快了解到教學時所發生的典型問題,由此讓其教學理念發生轉變,不再使自己作為唯一的問題解決者而存在。其次,共建式課堂建設會使思政教師擁有自我主動潛能激發的機會,在遇到課堂中的各類生成問題時,教師將產生提前預見、思考的意識,并于持續強化自我理論素養后,主動熱忱地投入于配合學生思考狀態中來,而這顯然本身也屬于對專業知識、教學技能更新的促進。第三,當利用共建式課堂模式時,教師應謀求探索形式多樣教法的動力將變得更強,他們可依靠多媒體教學等形式,讓課堂信息容量更大,可依靠多種手段增強教學直觀性,或者借助師生雙主體策略,帶動思政課課堂環境質的提升等。

      (一)教師的前期準備

      若想做到課堂共建,教師首先需要有共建的意識,在開展教學前期準備工作時,教師可以借助線上+線下的“共商”形式,使共建式思政課教學生態環境的優化擁有穩固的教學基礎。

      首先,教師應當做好線下備課,備課前即明確匯集各方智慧和謀略的必要性。以本校為例,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基礎問題研究成果出發,特別參考近些年來學科建設研究資料,定期組織教師開展集體調研工作、備課工作,教師一同聚焦教學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及時將理論知識貫注于課堂教學實踐中去,收效甚好。[4]并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用高度創新模式謀求適于本校發展情況的思政課集體備課管理制度,讓思政教師在管理制度支持下,各自發揮自身優勢,把屬于國家范疇的、校園范疇的思路融入到具有個性化特點的教學模式內,很顯然起到了拉近國家、學校、教師、學生距離的作用,整個過程中,參與集體備課的教師,將共同探討不同模式實施效果,彼此整體設計、分享案例等,給教學內容完善做出貢獻。

      其次,教師應當做好線上備課,在備課時,突出共建意識,用集體線上備課的形式,達到資源共享效果的最大化。例如教師可以定時參加線上的思政理論研討、集體調研備課等,或者使專業骨干教師依靠微課平臺等形式,發揮出教學團線上微課錄制的作用等等,借助網絡云平臺資源豐富、內容新穎的優勢,實現更大范圍的思政教師學習交流,從而較好破除傳統條件下思政備課效果不足的問題。

      (二)學生的作用發揮

      在思政課教學期間,為了產生共建式思政課教學生態環境構建的理想效果,學生的作用發揮程度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首先,教師應認真審視學生的作用著力點位于何處。教學期間,學生一直以來均被看作被動教育客體,此較為直接地產生了學生僅做為被動接受對象之后果,尤其是部分灌輸理論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環境下,更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無所作為,嚴重影響到教育效果的改善。本著共建理念,思政理論課若想調整教學形式、優化教學效果,便應當克服這一現狀帶來的影響,重新審視學生的需求,以及其在課堂教學之中的地位與價值。也就是說,為了讓思政教育實效性得到增強,教師應當開展系統化教學改革,在改革中真正關注學生的作用,并非僅注意課堂教學方式的變化。我們應重新審視思政課堂中學生的地位,確認其可以在課堂立體構建中充當主體角色、置于主體地位,基于自身發展特點、政治素養、知識儲備、思想狀況等,針對性地融于課堂設計工作、完成課堂設計工作,并在具體教學時配合教師的共建設想。

      其次,授課期間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即在清晰審視學生作用著力點后,基于其在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方面的不夠成熟、不成系統現實情況,乃至有可能出現錯誤認知的問題,客觀、理性地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即在課堂教學時,課程設計應當是有針對性的,前述集體共建式的線下或者線上備課成果,應當是基礎性的、參考性的,而不應當被全程照搬,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特定情況,給出使其富于個性色彩的發展情況受到尊重的機會,引導其積極投入于課堂教學中來。

      第三,教師需要從學生視角出發,最終完成共建思政課堂的建設工作。教師常會站在教師的高度去教育學生、評價學生,從而造成離共建理念距離越來越遠的問題,實際上作為教育者,其本身亦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也接受過類似的思政教育,所以完全可以設身處地的思考:共建時自身的位置是怎樣的,學生的位置又是怎樣的。如此反思,實際上能得出與既往經驗完全不一樣的效果,即所謂共建,其主體并非教師,甚至并非師生二元,而是有可能以生為主、以師為輔,在學生提出需求后,由教師來做指導和補充。

      (三)師生的共建努力

      經長期教研與探索,基本認可共建式思政課教學生態環境的形成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并進一步擴大學生能動性的觀點。在此觀點之下,以下幾項共建努力則需要由師生共同來完成。

      首先,應當基于學科特點,由師生共建思政案例庫。為了更生動地講好教學內容,尤其是講好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故事、工匠精神等內容,教師需要發揮出共建觀念的引導優勢,協同學生積極挖掘教材內、教材外,學校內、學校外的典型思政案例、事跡等,用事實傳遞教學理論、弘揚身邊的正能量。例如為了讓學生的思政理論功底更深,從經典原著中體會到進取的力量,思政教師可以同學生一同建立誦讀紅色經典欄目,使學生得以在該欄目的支持下,重溫紅色經典,感受信仰源泉,傳承紅色基因。[5]再比如為了讓革命先輩先進事跡更加深入人心,師生共同尋找不同形式的革命事跡,并基于這些革命事跡完成名為“見證初心和使命”的微視頻拍攝,等等,都是比較值得贊許的做法。再以我校為例,筆者與同事為了真正落實共建理念,打造優良的思政教學生態環境,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組織學生用拍攝抖音短視頻等形式,收集大量優秀教學資源作品,既在此過程中充分展現了當代學生的愛國之情,又使相關教學工作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師生共建資源的成效顯著。

      其次,基于本學科特點,由師生共建微平臺,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既要牢固把握課堂的主渠道,又要充分注意到同互聯網時代特征、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趨勢相結合,努力謀求更加適應“互聯網+”新環境的思政教學模式。在此影響之下,我們要高度關注線下教學互動新模式,從中展現出微平臺功能優勢,并使共建的觸角觸及微平臺的建設環節中去。關于這一點,筆者也做出了較大努力,在微平臺之內,設計了時政熱點、思政理論、誦讀經典、學習語錄等子類別,并嘗試讓學生在這些子類別中添加內容。近兩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基于教育部所下達的“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要求,這種共建微平臺的做法發揮出了較大優勢,師生共同借助微平臺的形式與內容特點,既完成了傳遞抗擊疫情正能量的要求,又使基本的思政教育工作得以完成,每周定時發布的微文,基于微平臺組織學生進行轉發和留言等互動做法,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更深入理解思政內容。

      第三,應當從共建要求及生態環境建設的角度出發,對師生有效溝通問題加以重視,尤其是要做好改善話語表達方式的工作。大量教學實踐證明,越是行之有效的師生話語溝通方式,越能夠豐富并拓展已經確認的教學模式以及師生共同努力形成的教學信息傳遞渠道,及時避免師生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等、溝通不順暢問題,讓課堂生態環境變得更好。思政課堂尤其要有足夠良好的表達方式傳播知識,從而達到學生聽得進去、受到教益的效果。[6]為此,首先應從課程需求和學生實況出發,基于教學基本內容、精心設計之教法等,融傳統面對面教學、在線教學長處為一體,突出信息化技術手段的優勢,對課堂話語表達方式加以豐富,全面展現出文字、圖片、聲音之共通特征,更為生動地把教學內容展示出來。而教師亦應以良好課堂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宗旨,突出通俗生活化話語闡述的優勢,即讓原本稍顯枯燥的內容,在重新表述后煥發生機與活力,對此完全可以學習一些論述技巧,“擼起袖子加油干”、“老虎蒼蠅一起打”等一些表述極強生動色彩,極易讓學生有親切自然之感,且教育效果非但不會受到不利影響,反而有促進的功效。

      在思政課堂上,教師需要留意調整自我角色定位,積極適應角色轉換需求,和學生共同建立師生共同體,從全新視角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有效進步?;谶@樣的認知,教師線上線下充分備課準備,對于學生共建作用的引導,以及從教學目標出發的共建具體策略實施,都是極有必要的工作。把這類工作做好,才會讓學生群體作為國家寶貴人才資源潛能被挖掘,以課堂為中心,促進其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以及科學文化素質的全面進步。而教師也可以在此過程中因構建和諧、平等、開放及共進的思政課堂努力,從而得到提高思政課教學水平的機會。

      猜你喜歡師生思政課堂甜蜜的烘焙課堂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甘肅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美在課堂花開少兒美術·書法版(2021年10期)2021-10-20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翻轉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思政課“需求側”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最好的課堂在路上小天使·一年級語數英綜合(2018年9期)2018-10-16麻辣師生小天使·五年級語數英綜合(2015年12期)2015-12-11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