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義
2018 年6 月,教育部召開了改革開放40 年來首次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教育部提出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戰略目標。對于本科教育,課程是至關重要的主要陣地與核心環節。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課程建設是長期存在的短板與瓶頸。因此,這次會議提出啟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即經過3 年左右時間,建設10000 門左右國家級一流課程和10000 門左右省級一流課程。2019 年10 月24 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一流本科課程的實施意見》和《“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推薦認定辦法》,正式啟動了一流課程“雙萬計劃”。2020 年11 月24 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其中線上一流課程1875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728 門,線下一流課程1463 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868 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84 門(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EB/OL]. [2020 -11 -25].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11/t20201130_502502.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豐碩成果。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們以其中的漢語言文學課程為標本,有針對性地總結成績,剖析不足,探討對策。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最早開設的專業之一,課程體系相對完備,課程教學實踐與研究成果積累深厚,在本次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與認定中,取得了突出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查漏補缺,不斷完善。然而,我們的相關研究還很不夠,目前僅有一篇論文涉及漢語言文學專業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2)唐瑞梁.地方高校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H大學為例[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1.,且非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建設的專題研究。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希望對一流本科課程的建設有所裨益。
為了比較全面地展現漢語言文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基本狀況,我們根據教育部《關于 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EB/OL]. [2020 -11 -25].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11/t20201130_502502.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將相關數據統計列表如下:
表1 漢語言文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相關數據統計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從上表所列的漢語言文學課程就能以小見大,具體表現如下:
(一)課程數量多,成果豐富。教育部認定的首批5118 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涉及所有本科專業類。各個專業都有自己的課程體系與教學特點,課程建設成績都反映在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當中。其中漢語言文學課程有99 門,占全部一流課程的1.9%??紤]到一流課程建設要求至少兩個開課周期,很多課程建設時間較長,我們以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 年)》所列的506 個專業為計算依據與參考標準,漢語言文學一流課程遠超平均占比率,展現出課程建設的豐富成果。
(二)參與一流課程建設的高校多,覆蓋面廣。首批5118 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來自于639 所本科院校,參與的高校多,覆蓋面廣(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公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答記者問[EB/OL]. [2020 -11 -30].http:/ /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11/t20201130_502519.html?authkey=boxdr3l.。其中屬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有99 門,涉及70 所高校,覆蓋面同樣很廣,且覆蓋率更高。其中,既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中央部屬綜合性名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他們的傳統優勢專業,又有中原工學院、常州工學院等地方工科院校,他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是后起之秀,各具特色。
(三)課程質量高,影響大。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的負責人與主講者,有很多是成果非常豐富的名師,所授課程質量高,影響廣泛。如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英雄”榮譽稱號、為我國中醫藥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張伯禮院士主講的“中醫內科學”;
在武漢大學開設了二十多年,由張祖勛、龔健雅等七位院士擔綱的“測繪學概論”;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在國際經濟學界享有盛譽的林毅夫教授負責的“中國經濟專題”等課程,都是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中的佼佼者。漢語言文學也有大量的優質高端“金課”,如“中國戲曲劇種鑒賞”的負責人葉長海教授是著名戲曲史學家,是國家重點學科“戲劇戲曲學”的帶頭人,是一位從事戲曲教育與研究工作長達60年的老教師,教學成果非常豐富。該門課程的另一位主講教師朱恒夫教授也是著名的戲曲研究專家,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戲曲史》首席專家之一。該課程還邀請各地精通不同劇種的專家學者,參與講解它們的發展歷史與藝術特色,豐富多彩。該課程質量高,吸引了大量學生紛紛報名學習。截至2022 年9 月,該課程僅在“智慧樹”一家平臺上,選課學生數量累計14.09 萬人,涉及學校累計385 所,師生互動累計216.87 萬次(5)葉長海,等.中國戲曲劇種鑒賞[EB/OL].[2022 -11 -21]. http:/ /coursehome. zhihuishu. com/courseHome/1000006570#teachTeam.,產生了廣泛影響。另如武漢大學尚永亮教授負責的“唐詩藝術”,中山大學彭玉平教授負責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等,都是質量高、影響大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四)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融合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技能,在教學目標、理念、思路等方面不斷探索,體現出課程改革的顯著成效。在首批漢語言文學專業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中,師范院校是主力軍,引領了一流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在70 所高校的99 門該類課程中,有29 所師范院校的42 門課程,其中既有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部屬師范大學,也有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淮陰師范學院等地方師范院校,成果豐富,異彩紛呈。尤其是在線上課程與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這兩類,師范院校被認定的課程分別占比45.2%與56%,優勢突出。相對于傳統的線下課程,這兩類課程注重對新理念、新內容、新方法與新技術的綜合運用,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出先進的課程改革思想與實踐成果。以本課題組負責與主講的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唐宋詩詞與傳統文化”為例,我們在教學目標上,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三全育人”的基本原則,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審美品位與思維能力;
在教學理念上,深入體會課程思政的深刻內涵,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思維能力;
在教學思路上,遵循“文獻→文學→文化”的路徑,立足作品文本,努力克服文學與文化課程教學容易流于空泛的弊病,探索通過文學經典鑒賞來深入理解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難題。這是我們當前在探索中取得的一點成績,此類課程還有不少,值得繼續努力。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如下:
(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與社會實踐一流課程較少,課程建設對信息技術運用與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很不夠。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是在信息化時代興起的一類課程,依托虛擬現實、多媒體、人機交互、數據庫、網絡通信等技術,“構建高度仿真的虛擬實驗環境和實驗對象,是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運用與融合,能夠大幅拓展實驗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延伸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6)董桂偉,趙國群,鄭超,等.基于雨課堂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10).。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學科專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根據《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 -2020 年)》,國家大力推進虛擬現實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非常重視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的建設。教育部于2013 年開始建設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17 年開始認定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然而,當前該類課程的申報數與認定量都很少,從2017 到2019 年連續3年僅認定了26 個專業類別的728 門一流課程。一些與信息化技術密切相關的專業類,如航空航天僅有5 門,醫學技術也僅有6 門。漢語言文學課程只有4 門,占比僅有0.6%,數量太少。漢語言文學專業盡管是個傳統專業,但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上,也能大有可為。如該專業的線上一流課程占該類課程總數的1.7%,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占該類課程總數的2.9%??梢?,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建設是可以深度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的。所以說,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建設是我們的短板,我們應該加強信息技術在課程建設中的運用。
社會實踐課更是如此。古人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踐出真知,認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注重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教育部非常重視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的建設,但首批國家級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僅有184 門,漢語言文學專業僅有1 門。因此,社會實踐課程建設是一大薄弱環節,急需加強。
(二)專業基礎課較少,尤其是非線下課程類別的專業基礎課占比太低。專業必修課是課程體系的基石與核心,是培養專業人才最重要的環節與陣地,更是一流課程建設的重心所在。但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中,專業必修課數量較少,占比較低。如漢語言文學專業僅有58 門,占比58.6%。如果不計算線下一流課程這一類型,專業必修課僅占42.6%。這遠低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一般約占專業課程總量75%的比例。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漢語言文學的很多專業必修課開設時間長,課時量多,教學任務重,教改難度大,在線上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社會實踐等需要發揮信息技術特長的課程建設上,不具有優勢,需要克服的困難較多。如“中國古代文學史”時空跨度長,作家作品與文體數量多,文學現象與流派紛繁復雜,大學本科一般開設6 個學期,還常有講不完的問題。因此,對其進行非線下類型的改造建設,無疑有不小的難度。二是作為傳統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很多必修課積累深厚,傳統的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模式比較穩固,形成了比較強烈的路徑依賴性與慣性思維,進行改革創新的障礙較多,這也是造成非線下一流課程數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央部委直屬高校與地方高校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分布很不均衡。由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中央部委直屬高校擁有的教育資源比地方高校要豐富得多,在課程建設上擁有大的優勢。因此,為了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扶持地方高校的課程建設,更公平地開展國家級一流課程認定,教育部將中央部委直屬高校與地方高校分開,分兩個賽道來進行認定。截至2021 年9 月30 日,全國有1270 所普通本科高等學校(不含港澳臺地區的高校)。其中,116 所中央部委直屬高校和14 所部省共建高校組成了“中央賽道”,其他高校組成了“地方賽道”。但即便如此,中央部委直屬高校與地方高校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分布還是很不均衡。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中央賽道”的普通高校盡管僅占總數的10.2%,但擁有35.3%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地方高校的數量占絕大多數,但擁有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較少,反差較大,不成比例。
當前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除了上述不足以外,還存在因創新不夠而導致同質化、缺乏學科融合與團隊協作等問題,值得我們在以后的課程建設中多注意。
我們梳理當前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的基本情況,總結一流課程建設的經驗,再接再厲,同時吸取相關教訓,查漏補缺,有針對性地提出以下對策,以更好地推進一流本科課程的建設。
(一)整合課程資源,加強一流課程群建設,提質升級,不斷增強一流課程群的協同與增值效應。首批國家級一流課程尚未形成群團,多處于不成系統甚至支離破碎的狀態。這顯然不利于課程建設的進一步發展。為此,我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一是查漏補缺,補齊短板,加強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建設,不斷豐富課程資源。二是要加強專業必修課建設,突出這些課程的核心地位,促進專業必修課與通識選修課協調發展。比如,我們在加強“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可以根據歷史階段、文體與文化現象,來配套建設密切相關的通識選修課程。如圍繞其中的“先秦文學”可以建設“《詩經》賞析”“《論語》導讀”等選修課,圍繞“漢魏六朝文學”可以建設“《史記》導讀”“漢樂府詩歌鑒賞”等選修課,圍繞“唐宋文學”可以建設“李杜詩歌導讀”“唐傳奇與中古文化”等選修課。在課程規劃上保持合適的比例,形成干強枝盛的“課程樹”體系。三是整合課程資源,充分發揮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與社會實踐五種類型課程的優勢,互相補充,揚長避短,加強交叉融合,增強一流課程群的協同與增值效應,積極適應新理念新要求,改進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產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避免同質化,高校發揮各自優勢,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課制宜,對課程建設進行改革創新。以首批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為例,溫州大學建設的“山水詩之意境體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就是因地制宜的優秀典型。溫州在唐代之前被稱為東甌、永嘉等,風景秀麗,有雁蕩山、江心嶼、楠溪江、南麂島等名勝,被譽為“東南山水甲天下”。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曾出任永嘉太守,在此多有創作,影響深遠。蘇軾《寄題興州晁太守新開古東池》云:“自言長官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痹谥x靈運之后,陶弘景、徐陵、孟浩然、王維、陸游、朱彝尊等著名詩人,因仰慕永嘉山水而紛至沓來,在此留有諸多名篇佳作。該門課程因地制宜,以溫州著名景點江心嶼為原型,以謝靈運的詩歌《登江中孤嶼》為核心,展開實驗設計,設置了共赴江嶼之神的邀約、江上問答、澄鮮閣論藝、浩然樓評詩等具有溫州地域色彩的實驗環境,富有詩情畫意。另如南開大學建設的“中華詩教詩詞吟誦虛擬仿真實驗”是因校制宜的典范。南開大學在葉嘉瑩先生多年的努力下,在古典詩詞吟誦研究與教育領域成果豐碩。該課程利用虛擬仿真技術,重組葉嘉瑩先生的各種類型吟誦資源,富有特色。南通大學建設的“《楚辭》象征體系虛擬仿真實驗”則是因課制宜的典型。負責人周建忠教授是著名的楚辭研究專家,開設了一些高質量的楚辭課程。該門課程就是在教學團隊強、楚辭教學經驗豐富的基礎上集萃而成,頗具創新意識。如此,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就能在課程內容上創新,各具特色,從而體現出時代性、思想性、生動性與前沿性,強化了課程的創新性,避免了千課一路的同質化。
(三)關注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培養,提高一流課程的高階性與挑戰度,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良好效果。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要求“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2014 -04 -08].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pphlnglnohdbaiek.。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進一步要求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大學生除了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應具備深厚的人文底蘊與崇高的科學精神,在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與實踐創新方面具有較高的素養。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良好效果,培養大學生核心素養,淘汰“水課”,建設“金課”,提高一流課程的高階性與挑戰度。高階性要超越簡單的知識傳授,要將知識、能力與素養進行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因此,我們的課程在教學目標、內容、過程和評價方式上,要具備一定的難度與挑戰性,尤其是學習結果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個性化,能體現教師備課質量和學生課后的學習與思考(8)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死記硬背一些知識點就能通過考試,甚至獲得高分。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建設尤其要著力探索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評價方式,要設計一定比例的沒有標準答案的考題,要有開放性與拓展性,更多的是對能力和思維的訓練與檢驗。如此引導學生自己去積極探究,把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發揮出來,從而體現互動性、探究性、個性化與先進性。
除了上述對策,我們還應重視“新文科”“新工科”“新理科”“新醫科”等背景下的本科專業課程與其他學科交叉和科際整合,促進一流課程的共享與推廣,進一步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與課程育人,強調能力導向,彰顯育人目標等,以此推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更上一層樓。
猜你喜歡本科課程漢語言一流基于工程認證的一流本科課程混合式教學研究——以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為例汽車實用技術(2022年11期)2022-06-20喜訊!南華大學2021年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再創佳績!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年6期)2021-02-12關注一流學科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12期)2020-11-24我校獲批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20年3期)2020-08-07國家級一流專業 漢語言文學西藏民族大學學報(2020年5期)2020-04-20“雙一流”建設如何推進當代陜西(2019年7期)2019-04-25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簡介漢字漢語研究(2018年3期)2018-11-06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方案的比較研究運動(2016年7期)2016-12-01漢語言文學學習策略淺談青年文學家(2016年5期)2016-04-27試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要性及策略消費導刊(2014年12期)201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