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tiagoCalatrava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創新建筑師之一,也是備受爭議的建筑師。SantiagoCalatrava以橋梁結構設計與藝術建筑聞名于世,他設計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徹斯特以及巴塞羅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世界著名建筑論文【五篇】,供大家參考。
世界著名建筑論文范文第1篇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創新建筑師之一,也是備受爭議的建筑師。Santiago Calatrava以橋梁結構設計與藝術建筑聞名于世,他設計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徹斯特以及巴塞羅那的橋梁,也設計了里昂、里斯本、蘇黎世的火車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主場館。
Calatrava 擁有建筑師和工程師的雙重身份,他對結構和建筑美學之間的互動有著準繩的掌握。他認為美態能夠由力學的工程設計表達出來,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蟲鳥的形態美觀,同時亦有著驚人的力學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為他設計時啟發靈感的泉源。他設計的橋梁以純粹結構形成的優雅動態而舉世聞名,展現出技術理性所能呈現的邏輯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結構法則的束縛。
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國的第一個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的美術博物館擴建工程。此地原有一個舊館,是在1957年由當地的建筑師事務所設計的,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廳,名號不大,其實卻造成了絕對喧賓奪主的局面。
作品:巴倫西亞科學城
作品:里斯本東方火車站作品:密爾沃基美術館作品:畢爾巴鄂步行橋
標簽:追求內外協調統一
貝聿銘,美籍華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設計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筑,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筑。貝聿銘屬于實踐型建筑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他的工作對建筑理論的影響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貝聿銘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筑家”。
在貝聿銘設計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大廳最令人嘆為觀止。美國前總統卡特稱贊說:“這座建筑物不僅是首都華盛頓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之間日益增強聯系的藝術象征?!彼O計的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被譽為美國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費城社交山大樓的設計,使貝聿銘獲得了“人民建筑師”的稱號。
貝聿銘還應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邀請,完成了法國巴黎拿破侖廣場的盧浮宮的擴建設計。使這個擁有埃菲爾鐵塔等世界建筑奇跡的國度也為之傾倒。這項工程完工后,盧浮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人們贊揚這位東方民族的設計師,說他的獨到設計“征服了巴黎”。
貝聿銘認為:“建筑是—種社會藝術的形式?!痹谒娜魏卧O計中都不會放松協調、純化、升華這種關系的努力。
作品:肯尼迪圖書館
作品: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作品: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作品:中國銀行總部大廈作品:德國歷史博物館作品:日本MIHO博物館作品:北京香山飯店
標簽:瘋子建筑大師
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師,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屬于現代主義建筑風格。高迪曾就學于巴塞羅那省立建筑學校,畢業后初期作品近似華麗的維多利亞式,后采用歷史風格,屬哥特復興的主流。主要有古埃爾公園、巴特羅公寓、圣家族教堂等。
高迪曾說:“藝術必須出自于大自然,因為大自然已為人們創造出最獨美麗的造形?!备叩系淖髌烦J褂么罅康奶沾纱u瓦和天然石料,以令人信服的建筑語匯,如:建筑的門、窗、柱、廊、墻等,和豐沛的想像力創造出屬于高第式的建筑。他認為大自然界是沒有直線存在的,直線屬于人類而曲線才屬于上帝,因此凡是他落實于自然理論的建筑作品始終令人眼睛發亮,在百多年后的今天卻絲毫沒有古跡之感。斯人已遠,作品不朽。高迪一生的作品中,有17項被西班牙列為部級文物,3項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作品:米拉公寓
作品:古埃爾公園作品:圣家族大教堂作品:巴特羅之家
標簽:解構主義大師
扎哈·哈迪德,2004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獎者,是建筑界的一個傳奇。有人說她是瘋子,有人說她是異端人物,當然還有人說她是特立獨行的建筑大師。無論如何,哈迪德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解構主義大師”。哈迪德曾帶領她的團隊獲得了世界多個最頂尖的建筑設計競賽殊榮:意大利米蘭一幢外形扭曲的寫字樓,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大學和會議大樓建筑,中國廣州的歌劇院,德國斯特拉斯堡電車站,丹麥哥本哈根藝術博物館,美國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倫敦2012年奧運會水上運動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爾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設主持權……
2004年,哈迪德獲得了“建筑界的奧斯卡獎”普立茲克建筑獎,成為第一個獲得這個世界最高榮譽建筑獎項的女性。普立茲克獎評委之一、美國建筑資深評論家艾達·路易絲·赫克斯特布爾稱:“哈迪德改變了人們對空間的看法和感受?!?/p>
Vitra消防站
廣州歌劇院PIERRES VIVES大廈
標簽:集藝術和智慧的天賦于一身
生活工作在日本大阪的安藤忠雄,在53歲時獲得了第18屆普雷茲克建筑桂冠提名:赫雅基金主席杰·A·普雷茲克在宣布這一事實時,引用評獎團的描述說:“安藤的建筑是空間和形工藝的組合……即適用又富有靈感,……縱觀其建筑生涯根本不能預測其未來?!?/p>
安藤忠雄是位難得的建筑師,他集藝術和智慧的天賦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無論大小,都是那么實用,有靈性,他有超強的洞察力,超脫了當今最盛行的運動學派或風格。他的建筑是形式與將要生活那里的人們的綜合統一。
安藤的建筑是空間和形式在藝術上的驚奇組合,透過他的建筑沒有人可預測這個時刻將會到來,他不愿意受傳統的來縛。創新是他的手段,個人世界觀是他靈感的源泉。將普雷茲克建筑獎授書安藤忠雄,不僅因為他完成了某項作品,更是為了他將來的項目能夠進一步豐富建筑藝術。
作品:皮諾基金會美術館
作品:上海國際設計中心作品:蘭根基金會/霍姆布洛伊美術館作品:曼哈頓閣樓
作品:同潤會青山公寓改建
標簽:現代建筑的旗手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0.6-1965.8.27):20世紀最著名的建筑大師、城市規劃家和作家。是現代建筑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被稱為“現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 )、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Ludwig Michael)、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稱為現代建筑派或國際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作品:馬塞公寓作品:朗香教堂作品:薩伏伊別墅
標簽:藝術建筑大師
伍重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麥,曾經是一名優秀的水手。直到18歲,他還考慮去當一名海軍的軍官。1942年畢業于一個高等藝術??茖W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當小職員。后來去了芬蘭,與阿爾瓦.阿爾托一起工作。在緊接著的十年時間里,他游歷了很多地方,中國,日本,墨西哥,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他去的最后這個地方成為影響他一生的主要因素。
悉尼歌劇院的傳奇開始于1957年,38歲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建筑師,只在丹麥有過一次實踐。他加入了一場匿名的競賽:一塊小土地上的歌劇院。他的方案在來自30多個國家的230位參賽者中被大賽評委選中,當時的媒體稱之為“用白瓷片覆蓋的三組貝殼形的混凝土拱頂”。這座建筑規模龐大,包括了音樂會大廳、歌劇大廳、劇場、排演廳和眾多的展覽場地設施。建筑面積8000平米。這座建筑直到1973年才建成,歷經14年之久,耗資1.2億美元。它的結構設計有著前所未有的難度,其間經過無數設計師的設計,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進行修改削減而成,杰作才得以誕生。
普利策獎的評語:
約翰?伍重是一位建筑師。他扎根于歷史,觸角遍及馬亞、中國、日本、伊斯蘭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納亞人的遺傳。他把那些古代的傳統與自己和諧的修養相結合,形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建筑感覺,以及和場所狀況相聯系的有機建筑的自然本能。他總是領先于他的時代,當之無愧的成為將過去的這個世紀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數幾個現代主義者之一。
作品:悉尼歌劇院
標簽:人情化建筑理論的倡導者
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 1898~1976,全名為Hugo Alvar Herik Aalto)是芬蘭現代建筑師,人情化建筑理論的倡導者,同時也是一位設計大師及藝術家。
阿爾瓦?阿爾托是現代建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現代城市規劃、工業產品設計的代表人物。他在國際上的聲譽與四位大師一樣高,而他在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建筑形式與人的心理感受的關系這些方面都取得了其他人所沒有的突破,是現代建筑史上舉足輕重的大師。
標簽:大膽創新勇于突破
倫佐·皮亞諾(RenzoPiano,1937年9月14日-),意大利當代著名建筑師。1998年第二十屆普利茲克獎得主。因對熱那亞古城保護的貢獻,他亦獲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他出生于熱那亞,目前仍生活并工作于這一古城。他受教并于其后執教于米蘭工學院(MilanPolitecnico)。1965年-1970年,他為路易·康和Makowsky工作。1971年-1977年,他與理查德·羅杰斯共事,期間最著名的作品為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1977)。
作品:蓬皮杜藝術中心
作品:保羅·克利(Paul Klee)中心作品:休斯頓menil博物館(Meniu Collection Museum)作品:羅馬綜合音樂廳作品:瑞士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標簽:"高技派"的代表人物
諾曼·福斯特,當今國際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師之一,被譽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屆普利策建筑大獎得主。諾曼.福斯特特別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觸,強調要從過去的文化形態中吸取教訓,提倡那些適合人類生活形態需要的建筑方式。
他認為建筑應該給人一種強調的感覺,一種戲劇性的效果,給人帶來寧靜。
世界著名建筑論文范文第2篇
文化之橋――西安國際美術城
西安國際美術城項目由陜西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美術城發展有限公司獨家投資,項目位于陜西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總占地近66.6hm2,總建筑面積約95萬m2,總投資50億元人民幣。項目包括西安國際美術博物館、藝術家美術館群以及西安國際畫家村。西安國際美術城項目是國內第一個以美術和文化為主題的超大型藝術綜合體,是國內第一個以民間自籌資金進行規劃設計并建設的超大型城市文化建設項目,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美術博物館及藝術家美術館群。西安國際美術博物館的設計概念源于“有鳳來儀”的美麗傳說,運用國際一流的建筑設計理念和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為西安乃至整個中西部地區打造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生態美術博物館。
“建筑&美術”西安國際美術域系列論壇
論壇邀請到來自瑞士、德國、意大利、美國、中國的12位著名建筑師,以及中國著名美術家、美術評論家范迪安、邵大箴、王西京、程征等10位美術界大師。此外,與會嘉賓還包括陜西省相關領導、空港新城管委會、省文聯、省美協等領導,以及200多位陜西省畫家、省內文化產業等專業人士、專家學者。這場以“建筑&美術”為題的跨界論壇是全球首創,受到了80家國內知名電視臺、國內外建筑專業媒體及大眾媒體的關注。
論壇由陜西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美術城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小艷女士擔任主持人,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美術家王西京,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賀鍵等嘉賓分別致辭,陜西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美術城發展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徐偉介紹了西安國際美術城項目。在圓桌討論環節之前,來自瑞士馬里奧博塔事務所的建筑師馬里奧?博塔結合自己的博物館設計經驗為論壇做了精彩的演講。
圓桌討論環節,由上海同濟大學建筑系副主任、同濟設計院原作設計工作室主持建筑師章明教授,西安中國畫院副院長、陜西大美術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霜林擔任特邀主持人,12位國際著名建筑師與10位美術界大師就“建筑&美術”為主題,圍繞著“時間、空間、藝術、技術”四個維度來進行討論:
?討論藝術的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討論未來的博物館應具開放性、包容性與國際性。
?討論西安及長安畫派的獨特藝術價值及肩負使命,美術城作為一個文化產業整合升級的載體,對城市提升的意義。
?討論藝術家對美術城的美學訴求,從規劃、建筑、景觀、室內、雕塑小品,應處處體現藝術。
?多元化、復合化、生態化、科技化。作為全產業鏈的藝術創作、展示、交流、交易平臺,如何與運營結合,與科技結合。
世界著名建筑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西方 現當代 女性建筑
建筑領域在工業化和女性主義運動的影響之下發生了重大變革,19世紀以來逐漸走向平等并開始向女性學者們開放。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美國和芬蘭各地的女性率先獲得了高校建筑學位并開始她們的職業生涯,但是另人非常惋惜的是,19世紀之后超過一個世紀的女性作為職業建筑師的建筑實踐以及建筑理論方面的重要貢獻,都幾乎被世人所遺忘。真正意義上的建筑教育是在19世紀中后期,世界各地的大學開始成立建筑學院,同時,大學建筑學院里也開始接收女性學生。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是最早的正式接收女生的大學之一,康奈爾大學于1870年接收了第一批女學生,并在1871年成立了建筑學院。英國第一所女性寄宿大學創辦于1869 年。劍橋大學在1882年首次賦予了女性參與考試的權利,但是直到1948年,女性才在這里獲得全部平等的權利[1]。
在1960年代的女性主義運動思潮之前,建筑設計界知名的女建筑師為數不多,而能夠稱得上國際級大師的更是鳳毛麟角,女性常常扮演者被遺忘的合作者與妻子的角色,著名的獎項和榮譽都為她們的丈夫或者老板所得。這其中不能不提及幾位大師背后的女性:凱瑟琳· 鮑爾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規劃和建筑評論上,而她的丈夫威廉·沃斯特承擔了很多重大項目設計與施工。女家具設計師雷·伊姆斯也從來沒有她的丈夫查爾斯·伊姆斯那樣聲名卓越,但是他們合作設計的板式家具卻流傳至今成為經典。費蘭克·利奧德·賴特的設計圖紙,絕大部是他的員工馬里恩·露西·邁荷尼繪制的,與此同時,邁荷尼還擔任了賴特的家居設計師,幫助他完成了許多著名住宅項目設計室內的家具配飾。
女性建筑理論家簡· 雅各布并非建筑師,但卻是在改變城市規劃與建筑外觀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女性。她的著作(《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1961),在歷史保存方面所起的作用相當于卡遜《寂靜的春天》在環境保護上所起的作用,從經濟和審美兩個方面,雅各布指出了多樣性的好處。她大膽地對現代主義大師們提出了反對意見,揭示了更新城市的大規模住房帶來的災難后果,論證了城市生活的混雜性更具人性,歸根到底建筑的目的是為了更適合居住。她的宣言催生了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風格包容了更多多元化的特征,更注重細節與人性化的設計構思。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女學生的數量增長到20%-30%。婦女解放運動幫助她們改變了在社會上、工作中和家庭里的地位。終于,女性開始得到高級職位,被聘為教師,并獲得了職業領域的認可。1998年美國55000名注冊建筑師中18%是女性,只有大約7%領導著自己的事務所。在英國,女性占建筑師的9%,西班牙、德國、法國和冰島,百分比從10到16不等,她們對建筑持有一種更加實用的觀念。但建筑界與室內設計界仍有傳統的格局,大多數事務所由男性來統領[2]。
也有一些贏得了世界聲譽的女建筑師大膽地與這種不平等的現象抗爭,例如意大利的加?!W倫蒂,日本的妹島和世與美國費城的丹尼斯·斯科特·布朗。也有一些大膽的女性設計師正越來越引人注目,如瑪雅·林、伊麗莎白·普拉特·茲伊貝克、盧林達·斯皮爾、扎哈·哈迪德和帕特里克·派德克。有一些一直在幕后做設計工作的杰出女性也漸漸地走向前臺,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瑞貝克·賓德、維克多·凱賽特、朱迪絲·希恩、克賽琳·戴蒙、沙洛·蘇珊克和迪博羅·博克。
建筑事務所發展至今,大多數已經是以丈夫——妻子團隊合作的形式存在了,一同分享名聲和設計任務。在那些最受歡迎的設計團隊中,有一些夫妻檔組合非常地成功。貝爾納多·福特·布萊西亞·阿奎泰克托尼卡(生于1951年)和盧林達·斯比爾·阿奎泰克托尼卡(生于1950年)無疑是引人注目的一對,他們創建的邁阿密設計公司,擅長利用大膽的幾何形態與濃烈的高明度建筑色彩。在兩人設計的位于邁阿密的亞特蘭蒂斯大樓(1982)的方案中,他們留出了一個四層樓高的敞開空間作為中庭。這處天空庭院的虛空間中,有涂著舊火車紅色的螺旋樓梯,藍色旋流水池和熱帶棕櫚樹。當熱烈的加勒比海風情與冰冷的現代主義相遇,碰撞出無限激情四射的火花。斯比爾這樣評價她的作品:“我們從這樣一個前提出發,那就是當你看見它時應該有某種很激烈的反應?!?/p>
還有一些女性建筑師獨立成立了個人的設計事務所,如長谷川逸子與扎哈·哈迪德。相同的性別、同樣的成功是她們的共同之處,但她們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求學經歷和設計創作歷程卻是我們更為關注的。通過了解她們的成長過程、對她們不同時期設計作品的比較,也許我們會有一些新的認識、從而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從她們的簡歷中不難發現,二人在成立個人事務所或工作室時的年齡都約為38歲,但之前的求學經歷卻各不相同。長谷川逸子大學畢業的院校并不出名,工作的事務所也較為一般,似乎默默無聞;
而扎哈·哈迪德卻師出名門,在國際著名的AA建筑學校承蒙阿· 曾荷利斯(E l i aZenghelis)和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ss)兩位大師指教,畢業后又繼續有幸在OMA城市建筑事務所工作,其時已經是鋒芒畢露。扎哈·哈迪德早期作品中方案多而建成的較少,即使建成的也多為室內裝修或改建類。比較有代表性的如麻布10號大廈(方案),蜜月飯店室內設計等。在這些作品中其豐富的創造力和激進的設計手法已經給人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其實到2006年之前,在歐洲的建筑教育與建筑實踐領域男女性的比例已接均,歐洲和北美的很多大學中,建筑系女學生的比例(47.5%)已經接近于男生。建筑和規劃學院的女性教師也增長到25%。但兩個主要的問題仍然存在。一是職業和個人生活的平衡,這仍然是建筑界中女性面臨的重要問題。二是如何在高等教育中爭取平等的待遇。在職業實踐領域,女建筑師現在已經出現在很多跨專業的公司中,這也意味著,獨立女建筑師事務所的比例很低,多數女性都通過團隊,在項目從概念到實現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就像奧迪勒·德克所說的那樣,“21世紀將會是建筑領域中女性的世紀?!?/p>
注釋:
世界著名建筑論文范文第4篇
日本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楨文彥,1928年出生于日本東京,群造型和場的理論創建者,新陳代謝派人物之一。一生致力于發展現代主義建筑風格,以精細的手法使建筑表現出理性的思維,采用散文式的構造方法,賦予建筑更多層次的內涵。楨文彥的作品植根于風土并具有文化品質,凝聚了東西方雙重文化的精神,曾獲得包括日本建筑學會大獎、日本藝術大獎、Prince of Wales城市設計獎、普利茲克獎、世界文化獎、UIA Gold Medal及AIA Gold Medal等在內的諸多建筑學界重要獎項;
其主要作品有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霧島音樂廳、三原市藝術文化中心、福岡大學學生中心、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區及巖崎美術館等。
演講現場,楨文彥大師以“在這漸漸蘇醒的城市”為題,深入剖析了在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如何理性進行建筑設計,這一當下中國建筑師孜孜探索的課題。他用自己各個階段“意味深長”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Spiral建筑、風之丘陵葬祭場、藤澤體育館、朝日電視臺辦公樓、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所、MIT研究所等項目,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建筑時間與空間關系,最后強調了建筑的存在應該給使用者、所有者、看到它的人一種喜悅的感覺。誠如他在演講中所言:“建筑和人一樣其實也是有生命的,所以作為一個建筑也是希望能夠存在的時間越長越好,時間是檢驗一個建筑好壞非常重要的標準?!薄拔覀儎撛斐鲞@些獨具匠心的建筑,更去了解、探究每座建筑背后蘊含的思想?!?/p>
兩小時演講結束后,楨文彥先生再次登臺,與世界華人建筑師協會秘書長張楠、青島市規劃局總工程師滕軍紅、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郝赤彪、山東省工程設計大師騰遠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CEO趙廣俊,圍繞當下建筑師最關注的城市發展變遷和新舊城區之間的和諧與共生關系等主題展開了對話討論。他主張開放性結構應以極強的適應性滿足時代變遷的要求,同時強調建筑與環境的協調,為建筑物賦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也是楨綜合設計事務所在建筑創作當中一貫堅持的目標。
世界著名建筑論文范文第5篇
其一,該書是對20世紀中國建筑師發展的一個大膽總結。正如作者所述:“他按年齡段(比如相差20歲)來劃分建筑師的代別的”。該書改變了建筑界歷來重物不重人,見物不見人的習慣。事實上,張大師《我的建筑創作道路》一書中已對中國建筑師作了代際的劃分,也是“四代”之說。第一代是清末至辛亥革命(1911年)年間出生的,這一代建筑師幾乎全部是留學外國的;
第二代建筑師即為20世紀初至20年代出生且是1949年以前大學畢業的建筑師,他們中間留學國外的并不多;
第三代建筑師即為解放后大學畢業且大都是20世紀30~40年代出生的,對這一代群體說來,真正出成果,還是改革開放以后的80~90年代;
第四代建筑師即為出生在解放后的新中國,畢業于“”后重新興起的大學建筑系,該人數上肯定超過前三代人之總和。正如楊永生先生在后記中所言,由于他不代表國標,推出人物并不全,肯定會有遺漏的。
其二,該書較為詳盡地歸納分析了中國四代建筑師的不同創作觀念。如第一代建筑師表示出特別的才華,可以說與國際先進設計水準相差不大,在建筑現代化與民族化的結合上做了前無古人的、意義非凡的探索,此外他們還創辦了中國高等建筑教育專業,為培養第二代、第三代建筑師準備了理論基礎;
第二代建筑師由于遇到種種難題,所以設計空間太小,時間太少,雖有一系列突出貢獻者,但終屬于“遲到的春天”;
第三代建筑師雖功底扎實,但參考書少,面對“十年空白”,他們奮力超越前人,努力將第四代扶植到建筑界的領銜地位;
第四代建筑師雖有良好的大環境,但也多遇設計中的困惑如從大屋頂到歐陸風,某些人往往片面追求形式,再加上迄今建筑評論滯后,因而,驚世之作即精品涌現的并不多。
其三,該書令人信服地總結道:建筑精品背后是優秀的建筑師及設計理念。面對近年來一批精品力作的鮮活出爐,可贊許與總結的話題很多。該書不僅僅是對二十世紀中國建筑師歷史的科學總結,也是對新世紀新人輩出的一個激人的序曲。因為,中外建筑歷史發展的事實一再告誡人們,大多傳諸之世、歷久彌新的建筑精品,都是建筑師嘔心瀝血及靈感爆發的產物。所以,要弘揚中國建筑文化,必須展示一批批有才華的中國建筑師。所以作為讀者在看到建筑師風采的同時,也應為著作者的文化修養、生活積累、審美情趣及其大膽地總結而表示敬意。因為,歷史總是要有人寫的,盡管可能無法寫全,但它們卻可以補白的,貴在有人要大膽地推出一個“本子”,敢讓業內人士去評說,這一點我以為著者是可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