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刪除:13882551937、13808266089服務時間:8:00~21:00承諾一小時內刪除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小學教師個人論文【五篇】,供大家參考。
小學教師個人論文范文第1篇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廣大中小學教師正在朝著研究型教師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開始積極嘗試撰寫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以便及時與同行交流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但是,由于很多中小學教師在職前教育階段沒有接受專門的學術論文寫作訓練,而現在又缺乏必要的指導,所以不少教師在論文寫作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困惑。我本人目前擔任兩家面向中小學英語教師的期刊的審稿和編輯工作。在審稿和編輯過程中,我一方面對廣大中小學英語教師積極投稿的熱情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為稿件的質量問題感到憂慮。很多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撰寫的論文被無情地退稿。有的教師認為目前學術期刊對稿件太挑剔,有的則認為投稿要靠特殊關系。其實,就我所知,目前外語類學術期刊都有稿件難求的問題。稿件難求并不是說沒有人投稿,而是在大批的稿件中優質稿件難尋。
我個人認為,培養中小學英語教師的大專院校、研究機構、教師繼續教育機構以及各級教研部門都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廣大教師提高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水平。同時,學術期刊的審稿人員和編輯人員也應該經常與作者群體進行溝通、交流。為此,我愿意結合自己在審稿和編輯工作中的體會,與中小學英語教師談談論文寫作的一些具體問題。本文所談內容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和認識。
一、論文類型及寫作要求
中小學英語教師撰寫論文時,經常為論文的結構和寫作要求感到困惑。有的教師在翻閱別人寫的論文之后,還是覺得無所適從,因為各種學術期刊刊登的論文并沒有統一的結構和寫作要求。其實,論文的結構和寫作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論文的類型。下面我們談談常見論文類型及其寫作要求。
(一)經驗總結與交流
由于工作性質的特點,中小學英語教師寫得最多的還是總結和交流教學經驗的論文。有人認為總結經驗不算學術論文。其實這是對學術論文的狹隘理解。中小學英語教師如果能夠及時總結成功教學經驗,并從中提煉一些有借鑒意義的教學理念,當然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總結與交流教學經驗的論文主要是介紹教師嘗試的某種新的教學方法或技巧(包括對教材的取舍和調整)的過程和結果,或針對某個問題嘗試采用的解決辦法。這類論文一般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 背景介紹:如為什么要嘗試某種新的方法?基于什么問題或狀況提出的想法?
* 具體操作過程:如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運用某種方法;
* 方法運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學效果發生的變化;
* 建議和啟事:如果其他教師使用這種新方法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撰寫經驗總結與交流類論文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切忌老生常談。學術期刊審稿時最忌諱老生常談的文章,而經驗總結類的論文又最容易出現老生常談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大概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有的教師為了寫
文章而寫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見的情況或已經反復介紹過的經驗當作新的經驗來交流。其次,有些年輕教師的確從自己的教學中有所心得和體會,但這些心得和體會已經反復總結和交流過。
為了避免老生常談的現象,我們建議教師真正做到有感而發,要使自己的經驗讓別人讀起來覺得有新意。另外,平時要多閱讀相關學術期刊刊登的文章,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勞動。
第二,切忌泛泛而談。稍不注意,經驗總結類的論文容易出現泛泛而談的現象。這種論文并不介紹具體的某種經驗,而是空泛地介紹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三,切忌空口說白話。雖然是總結經驗,但論文還要講究論證的說服力。雖然經驗總結類論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統的數據來驗證某個結論,但也不能空口說白話。比如,如果論文認為采用某種方法之后教學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適當提供一些具體的材料加以證明。
(二)現狀調查與分析
很多教育教學的決策依賴于現狀調查與分析的結果。因此,現狀調查與分析類的論文也是中學教師和教研員經常撰寫的論文類型之一。這類論文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
* 背景介紹:如為什么要進行調查;
* 調查設計:包括調查的對象、時間、地點、采樣方法、調查工具、數據分析方法與工具等;
* 調查結果:包括數據統計的結果;
* 分析與討論:對數據進行系統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必要的討論。
撰寫現狀調查與分析類論文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樣本的數量要適當。很多教師經常問一個問題:究竟需要多大的樣本?其實,關于樣本的大小并沒有統一的規定。樣本的數量取決于研究的目的以及取樣的比例。假如某中學有30名英語教師,我們要了解他們的某些情況。如果對所有教師進行調查當然會得到可靠的數據。但如果條件有限,只能隨機調查其中的15名教師,也能得到大致可靠的數據。當然,有些統計方法對樣本的數量有特殊的要求。
第二,要使用適當的數據統計方法。調查的結果如果不采用統計方法進行系統的統計和分析,就沒有多大價值。但是,大多數中小學英語教師對統計方法并不熟悉。我們建議大家看一看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如劉潤清編著的《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韓寶成編著的《外語教學科研中的統計方法》、文秋芳編著的《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詳細信息見本文的參考書目)。另外,大家還可以請數學學科的教師提供幫助。
(三)理論學習與探究
有些中小學英語教師并不滿足于總結經驗,而是經常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反思,就一些教學理論、課程理論等問題進行探討,如對某些理論本身或其實際價值提出質疑,或提出改進意見。這類論文對于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是很有意義的。撰寫這類論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正確理解所探討的理論,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的教師對某個理論并沒有完全理解,就對其進行批評或質疑。無論是批評還是質疑,都要講究證據。如果沒有一手的數據,也要有嚴謹的邏輯推理。
第二,不要試圖對某個理論進行全面的討論。如果所寫的文章篇幅并不很長,我們建議教師針對某個理論的某一點展開具體的討論,而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對所探討的理論全盤否定。
第三,要盡可能結合教學實踐。中小學英語教師撰寫的論文一般不會投給那些學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期刊,而是投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或側重實踐的期刊。這類期刊在審稿時都要考慮論文是否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
(四)實證研究
隨著中小學英語教師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一部分教師開始嘗試撰寫實證性論文。所謂實證性論文,就是在實驗室或自然教學環境中設計某種實驗來檢驗某種假設,一般情況下要有實驗對象。這類論文學術性較強,寫作要求較高。這類論文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研究的背景、意義以及預期解決的問題。有時需要對重要概念和術語進行簡單的定義。
2.文獻綜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讀者介紹與本研究有關系的現有研究。重點介紹以下內容:關于這個問題(指論文要研究的問題)前人已經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結論?關于這個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關于這個問題還有哪些爭議或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3.研究設計:介紹本研究的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研究的問題、研究對象、實驗過程、數據收集工具、數據分析工具等。
4.數據分析與報告:報告研究結果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本章的寫作要注意以下幾點:要全面、準確、如實地報告研究的結果;
要采用數據統計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檢驗、卡方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考察數據差異的顯著性,不能只是簡單呈現基本數據(如平均數、百分比等);
要充分利用圖表的優勢呈現數據。圖表要清楚、準確;
要有必要的圖例和說明;
要充分利用數據,認真研究數據所反映的某種現象,從中有所發現。要對研究的結果進行必要的解釋??梢园驯狙芯康慕Y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作適當的比較。
5.結論,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本研究對語言教學實踐的啟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二、常見語言表達和行文格式的問題
(一)語言表達問題
學術論文的語言表達應該力求做到語句通順達意,句子結構完整,詞語搭配正確,標點符號使用恰當。要盡量避免使用過于口語化的語言,正文中盡量減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現象。我本人在審稿過程發現語言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句子結構不完整,句子缺主語的現象最為突出。(2)詞語搭配不當,如“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導”應為“要求”。(3)語言的口語化現象突出,如“想在一個單一的任務型活動設計中體現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的整體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學生能夠學會質疑,體現學習的主體性,這是好事”。(4)重要信息與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顛倒,如“高三英語教學的目標是高考,這是教師們普遍的看法”。
(二)準確性問題
很多教師在論文中提到某種教材、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時,往往不提供準確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說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綱”、“新課標”。在學術論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學大綱時,要使用完整的名稱,必要時提供出版時間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再次提及時可以使用簡稱,但必須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稱后面注明簡稱形式,如“《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以下簡稱《標準》)”。
(三)小標題的使用問題
合理使用小標題可以使文章結構顯得清晰、明了,從而增強文章的可讀性。但是,我在審稿中經常發現不用小標題和濫用小標題的現象。有時連續幾個段落沒有小標題,有的文章甚至通篇不用小標題。與此相反的情況是濫用小標題,有時一個小標題下面只有一兩句話。另外,小標題與正文內容不吻合、小標題層次不清楚的現象也比較突出。
無論什么樣的文章,都要合理使用小標題,而且要使小標題層次清楚。同一層次的小標題要么統一使用名詞短語,要么統一使用動詞短語,一般不使用完整的句子。各級小標題應單獨占一行,而且小標題不宜過長。標題的層次標號要規范,一般按照一、二、三、??;
小學教師個人論文范文第2篇
小學語文教育所具有的強烈的社會文化歷史制約性,決定了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必然以社會文化的變革為基礎。[4]小學語文傳統教育的舊思想和理論能否順利地退出歷史舞臺,新思想和理論能否成功地進入主渠道,主要取決于與新教育理論和思想相適應的社會文化心理的積淀程度。因此,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只有深化政治領域的改革,摒棄權力裁決一切的機制,創造有利于創新和培養人才的寬松環境,真正做到個體精神的自由發展,才能促使原創的生成和思想大師的出現,最終保證課程與教學改革到達成功的彼岸。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缺乏必要的反思。中國的崛起需要培養時代新人,而新人的培養需要從基礎教育抓起,新教育改革和新教育的創成需要全新的理論和思想指導。然而,我國教學論是引進西方理論而來的,并且一直對我國基礎教育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隨著實踐檢驗,這些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不足與缺陷。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們在繼承其優點的同時也接納了它們的缺陷,這些不足與缺陷經過長期的實踐積淀,已經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巨大的慣性張力,嚴重地阻礙著新課改的實施。例如,程序化、機械化、標準化如同流水線一樣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小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與愛好,把教學過程變成了機械刻板的程式,使小學生喪失了成長的活力,最終扭曲了教育的本真含義。教師由于缺乏必要的反思,難以真正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產生了認識上的模糊與困惑、矛盾與沖突,導致了他們在課堂教學中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行為。舒爾曼和舍恩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反思實踐”理論,強調指出: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不是學科知識,也不是學科知識和教育知識簡單相加而成的知識,而是一種融理念、行動與個體選擇性行動于一體的反思實踐。
教師的反思要重視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的遠期效果,不要以階段性學習的成績作為唯一的評估依據;對學生的反思,應從有利于個性發展、有利于思維創新、有利于語文素養整體提高的角度進行。因此,教師只有對“新課改”的理念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學習進步,才能為其課堂教學行為提供實實在在的理論支撐。實質上,語文教學反思是教師教育、教學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教育和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梢?,語文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化的成長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語文教學反思模式是教師反思問題的思維形式,我國語文教學反思目前尚無固定的模式可循。根據其思維邏輯的不同,我國著名教學反思研究者熊川武教授結合國外教學反思模式的三種基本類型,即“埃拜模型”反思模式、“愛德華茲—布朗托模型”反思模式、“拉博斯凱模型”反思模式,進行風格比較以尋求適合我國“本土化”的語文教學反思模式。[6]
當下教育環境難以扶持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決定了小學語文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絕不僅僅是教育界內部的事情,在更大程度上是社會的系統工程。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給人們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思想和考試文化的烙印。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代化社會,學生擇校、就業都由考試成績決定,考試由此具有管理功能、心理調整功能,同時又對中小學的辦學具有引導功能??荚嚥粌H是考生的事情,同時也是家長、學校乃至社會的事情。它不僅呈現出穩固的地位,而且對任何不同的聲音都表現出強烈的排斥性?;诖?,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必然會遭遇到各種困難和阻力,特別是在課程改革沒有建立與預期完全相適應的考試制度時,必定會造成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缺乏必要的、廣泛的社會支持。在我國,現在的學校系統以及教學大綱等幾乎都是源于國外,在規定的時間里要通過一定的考試,學生家長不可能希望如同新課改倡導的那樣,讓學生按自己的速度學習。同時,新課改理論對活動、游戲之間的互動是模糊的,并且在實踐中更容易走樣,這對于視正規教育為子女前途命運的家長來說,顯然會引起反感。因為孩子的考試成績是家長的希望和夢想??荚嚥粌H是在考孩子,更是在考家長。許多家長并不希望進行所謂的新課程改革,他們認為改革就意味著風險,成功了皆大歡喜,如果失敗了,國家只把它作為一次教訓,而孩子的前程就可能毀于一旦,他們不愿拿自己孩子的未來做實驗。[7]
為此,家長對新課改難以發自內心地支持。小學語文教師資源儲備欠佳。新一輪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不僅是課程內容技術層面的簡單調整,而是全方位的范式轉換,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深層次的文化觀念的調整、思維方式的改變。然而,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文化,“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使教師將新課改完全與應試教育對立起來,對傳統教育不是采取揚棄而是采取簡單拋棄的態度,使新課改失去了生存的文化之根,造成教師對新課改的理解多停留在形式上及淺層次的相關層面上,對課程的某些理念的理解片面。由于對新課改認識片面、理解膚淺,導致教師不僅缺乏自主的、恰當的方法,而且缺乏對課程教材的處理能力。新課程改革是一把雙刃劍,它對教學的組織者和主導者即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在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適當地運用激情可以感染學生,可以傳遞給學生。沒有激情就沒有探究,沒有激情就沒有創新。這就需要教師擺脫那種單調、死板、僵硬的教學風氣,以及敷衍了事、不敬業的工作態度。為此,教師要從源頭上轉變教學態度。只有教師的教學態度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彰顯。教師教學態度的轉變是指教師的教學態度由舊到新的過程,它包含兩種情況:一是教學態度的強度轉變,或稱一致性的轉變,即原有教學態度的方向不變,只是改變了教學態度的強度(加強或減弱)。二是教學態度的方向轉變,或稱不一致性的轉變,即以新的教學態度代替舊的教學態度。如對課程改革由反對變為擁護、由消極變為積極、由討厭變為追求等。[8]
借鑒與創新小學語文教育理念。國外的教育理念能夠在其產生的土壤生存和發展,培養出理想的人才,對于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改革來說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就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現狀而言,引領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發展的思想及理論的創新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必須扎根在小學語文教育的文化土壤層中。只有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狀況、文化程度了如指掌,才能把握小學語文教育文化土壤層根系的涵養。否則,就不可能產生引領本土小學語文教育發展的理論和思想。第二,必須有思想和理論創生的學習環境和學習體制。思想和理論的產生除了要有生發的土壤層,還要有思想和理論成長的外部環境,最主要的是家長、教師、學生對新事物、新思想、新理論的包容度、認同度。小學語文新課改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文化,要想達到理想的目標就必須走與我國傳統語文教育相融合的道路。因為任何新文化不論多么新,都是對既有文化傳統中的某些成分的繼承和放大。漠視了繼承所蘊含的生存意義,它不僅沒有根植于傳統教育理論中,更沒有根植于新課改的思想和理論中,這就必然導致新課改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了繼承就不能生存,而沒有了創新就不會有發展,發展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因此,在借鑒國外理論時,必須根據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現狀對其進行改造和創新,使其適合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的土壤。創新小學語文教育理論應是當務之急,也只有做到將國外教育理論與本土文化有機融合,使其適應本土的教育狀況,才能真正解決現實中出現的問題。借鑒和創新是對國外教育理論加工的兩種形式,借鑒的目的是為了吸收外來先進的文化、是為了發展,創新的目的是為了使外來文化更好地發揮作用,也是為了發展。借鑒與創新兩者都是手段,都服務于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和發展這個目標。塑造學生個性,確立現代學生觀。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是合理的和必然的,它是由個體、環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因為學生的差異既是教育之基礎,也是學生發展之前提。發展作為一個進步的過程,總是與克服原有的缺陷及矛盾聯系在一起的,沒有缺陷及矛盾,就沒有發展的動力和方向。用發展的觀點看學生,就是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許學生犯錯誤,接納、寬容學生的錯誤,并用適當的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學生也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動中,作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學生,不僅具備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體驗著全部的教育生活。每個小學生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教師要把珍視學生的獨特性,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獨特個性的人,作為其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不僅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還給學生自由想象與創造的時間和空間,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的發展。當今社會需求的多樣化也決定了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應發揮其社會職能,為社會培養多種類、多層次的人才。為此,新課程要有利于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創新等過程,獲得學習的自信心和方法,體會探索過程,體會自然、社會、人類生活與自我成長的聯系,實現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教師應改變觀念,重新對人才的概念進行界定,并對學生作出科學的評價,重視評價的多元性、發展性、全面性、綜合性。更新價值取向,轉變學業評價體制。新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是大眾主義的教育價值觀,它強調教育與時展以及社會實際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素質的全面發展。評價的目標應該是新課程所要求學生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課改要改變單純的以知識掌握為目標的價值傾向,改變以紙筆為檢測手段的考試,要不斷突出學生的創造精神、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態度的培養??荚嚨膬热輵撌切抡n程標準所要求必修的全部內容,不僅僅強調書面考試,更應該強調實作考試。書面考試和實作考試兩者要相輔相成,以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的評價制度側重于知識的掌握,使得記憶型學生可以取得高分,這種“以分量才”的評價標準必然誤導學生“分數掛帥”,忽視智力的全面發展??荚噾攺娬{實作考試,以考核小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新知的能力為主,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計入考核成績,以激勵小學生開發潛力,另外要做到縱向探究和橫向拓展相結合,培養其思維的深刻性、變通性和流暢性。引導學生縱向探究,就是啟發他們在學習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著原先的思維方向進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這樣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會更加深刻,使他們的思維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向縱深發展。而且,從多方面尋求答案,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觸角伸向更寬更廣的未知領域。靈敏迅速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找出最佳的思維結果,將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思維方法,縝密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流暢性。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培育研究型人才。當前新課程改革需要的不僅僅是一般的教師素養,更是教師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是孩子的啟蒙者,對孩子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針對新課改中出現的新問題,反復探究生發智慧。史密斯(CochranSmith)將教師搞研究定義為:“教師對學校和課堂工作進行的一種系統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師與研究者、教學與研究的統一?!保?]因此,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發展專業化的過程中充分體現智慧的生成。智慧是個體在知識、經驗和理性的基礎上形成的靈活應對社會、自然和人生變化的一種創造性能力。教師智慧的培養需要不斷地教育和提升。教育智慧的滲透體現在教育活動中,是對教育教學活動創造性地駕馭,敏銳地反應和靈活地應變,是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結合。[10]培養小學語文教師的智慧,要求改變小學語文教師知識本位觀念,改變教師僅僅學習知識的傳統做法。小學語文教師培訓必須是注重智慧生成的培訓,有智慧的小學語文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個性,具有創新性價值的人才。這種智慧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條件,其核心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可增強教師對自己專業成長的責任感,使自己的專業成長保持不斷進取的態勢。小學教師不僅要從思想上重視教育科學研究,而且從理論上要加強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等理論的學習,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學者Buckingham(1926)認為:“教育研究不應該是專業人員專有的一種領域,而是一種態度?!?/p>
小學教師個人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職業;疲勞;文獻計量學;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195.1 G 4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8-0972-03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Studies of the Last 10Years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Burnout/LIU Li-t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gender differe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burnout,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Thirty-five studies about gender differe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burnout were collected for meta analysis. Results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burnout dimension (effect value was -0.01, 95%CI was from-0.12 to 0.1). The female teachers were worse than male teachers in emotional exhaustion, (effect value was -0.12, 95%CI was from- 0.22 to-0.02), and the male teachers were worse than female teachers in depersonalization (effect value was 0.15,95% CI was from 0.03 to 0.27).ConclusionThere is no gender difference of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the female teachers are worse than male teachers in emotional exhaustion; The male teachers are worse than female teachers in depersonalization.
【Key words】 Occupations;Fatigue;Bibliometrics;Student health services
【作者簡介】 劉麗婷(1983- ),女,江西萍鄉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心理系,福州 350007。
職業倦怠是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長期高水平的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1]。國外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較早,而我國相對起步較晚,從本世紀初開始,有關教師職業倦怠的調查研究逐漸增多,關注的是影響教師職業倦怠的因素。各研究關于性別對職業倦怠的影響結果不一致,男性和女性在職業倦怠3個維度的結果大不相同[2-5]。
元分析即對分析的分析,是以綜合已有的發現為目的,對單個研究結果進行綜合的統計學分析方法[6]。元分析可以揭示和分析多個同類研究的分歧,同時考察研究設計、發表偏向等特征對結果的影響,解決各研究結果的矛盾,得出更一般的結論。為了更加客觀準確地了解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筆者運用元分析對近10 a來關于教師職業倦怠性別差異進行綜合研究?,F報道如下。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主要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集全文數據庫、萬方碩博士論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期刊分庫)、維普信息資源系統(中文數據庫)等。用“職業倦怠”、“工作倦怠”、“工作耗竭”或“職業耗竭”、“教師”、“中小學”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搜索到848篇。按以下標準篩選搜集到的文獻:(1)研究對象為中小學教師。中學、小學或中小學中某個年級的教師,但不是特定教師,如校長、行政人員、政治教師、英語教師等;(2)采用的工具是MBI問卷[7]或自編問卷,都包含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個人成就感3個因子;(3)研究報告了男、女教師在3個維度上的平均分和標準差;(4)測查的時間是平時,而不是某個特定時候,如高考或中考等。篩選后得到符合標準的文獻有35篇,共涉及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發表時間為2003-2008年,樣本總量為12749人,男教師為4 549人,女教師為8 200人。
1.2 統計方法 采用元分析對研究中的相關結果進行統計處理。用RevMan 4•2 (Review Manager 4.2)、SPSS13.0和Excel2000計算收錄文獻中SMD值(standardised mean difference)、SMD值的95%CI以及可以轉換為SMD值和95%CI的有關統計數據。
1.3 分析步驟 (1)將報告中的女性中小學教師作為實驗組, 男性中小學教師作為對照組, 進行男女差異的元分析,并將所收集的35篇文獻進行編碼(被試的來源地:1=西部,2=中部,3=東部;報告質量:學位論文=0,一般刊物=1,核心刊物=2;量表類型:MBI=1,自編問卷=2)。其中,核心刊物為北大中文核心或SCI收錄刊物;一般刊物為核心刊物和學位論文之外的刊物。(2)先對各個獨立研究的統計量進行齊性檢驗。(3)對各獨立研究中的統計指標SMD值加權合并,計算出合并的SMD值。(4)對合并的SMD值進行顯著性檢驗和統計推斷。(5)計算合并的SMD值95%可信區間(95%CI)。(6)對分析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和影響原始研究變異的因素進行分析。
2 結果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1 文獻基本情況 將搜集到的我國教師職業倦怠35篇文獻的基本情況進行整理,結果見表1。
2.2 齊性檢驗與95%CI分析 從表2可知,職業倦怠的3個維度齊性檢驗結果顯示不一致,故選用隨機效應模型。對 95%CI進行分析的結果表明,“情緒衰竭”、“去個性化”這2個因子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個人成就感”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35篇文獻的基本情況
作者發表年份倦怠量表發表期刊調查地域研究對象樣本量
陳曉晨[8]2008自編問卷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北京小學教師960
陳秋燕[9]2006自編問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四川中小學教師446
董薇[10]2006MBI高校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四川小學教師179
金澤勤[11]2007MBI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重慶中小學教師176
劉維良[12]2006MBI北京教育學院學報北京中小學教師411
唐芳貴[13]2006MBI中國臨床康復湖南中小學教師766
王文增[14]2007MBI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遼寧中小學教師564
伍新春[15]2003MBI心理與行為研究全國中小學教師647
邢強[16]2007自編問卷教育導刊廣州中小學教師339
張國慶[17]2007MBI教育與職業廣州中小學教師622
張金玲[18]2008自編問卷中外健康文摘河南小學教師136
周文靜[19]2007MBI科學論壇煙臺中小學教師106
胡永萍[20]2004MBI江西教育科研江西中學教師424
宋志英[21]2006MBI中國學校衛生通化中學教師216
趙玉芳[4]2003MBI心理發展與教育重慶、四川中學教師190
植鳳英[22]2007MBI貴州教育學院學報貴州中學教師464
孟勇[5]2008MBI心理科學河南中學教師724
劉長江[23]2004MBI沈陽師范大學學報山東高中教師170
丘碧[24]2008自編問卷南方論刊粵西中學教師476
鄭紅渠[25]2008自編問卷長江師范學院學報西部中小學教師360
李冰[26]2004自編問卷師資培訓研究上海小學教師138
廖海燕[27]2006自編問卷碩士學位論文江蘇中學教師170
曹迪貞[28]2007自編問卷碩士學位論文溫嶺中學教師855
劉漫琳[29]2007自編問卷碩士學位論文河北中小學教師463
畢恩明[30]2006自編問卷碩士學位論文山東中小學教師356
孟輝[31]2006自編問卷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初中教師230
陳英燕[32]2006自編問卷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初中教師219
欽國強[33]2007MBI碩士學位論文浙江高中教師85
徐家平[34]2007自編問卷碩士學位論文江蘇中小學教師112
王國香[35]2003自編問卷碩士學位論文山東中學教師167
姚雪瑩[36]2005自編問卷碩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學教師312
金俊芳[37]2007MBI碩士學位論文天津中小學教師218
王椿陽[38]2007自編問卷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山西、江蘇、浙江、湖北小學教師445
馬雅菊[39]2005自編問卷碩士學位論文西安中學教師370
鐘莉梅[40]2008MBI碩士學位論文河北小學教師233
表2 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性別差異的元分析
維度d值Z值χ2齊性值OR值95%CI
情緒衰竭-0.122.30**223.08**-0.22~-0.02
去個性化0.152.39**326.86**0.03~0.27
個人成就-0.010.19250.83**-0.12~0.10
注:**P
2.3 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各維度性別差異元分析的效應值 根據Cohen 的經驗判斷標準對合并效應值進行解釋,認為效應值在0.2以下是“小”效應,0.2~0.7是“中”效應,0.8以上為“大”效應。由表3可知,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3個維度的效應值都小于0.2,皆屬于小效應范圍。情緒衰竭和去個性化上的性別差異的效應值都達到了顯著性水平,而在個人成就感上,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35篇研究的綜合結論是:教師職業倦怠中個人成就感不存在性別差異;在情緒衰竭上,女教師高于男教師;在去個性化上,男教師高于女教師,這與國外觀點相吻合[41]。
2.4 敏感性分析 為保證元分析結論的穩健性,還應對元分析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按樣本大小對文獻進行分層分析,所得到的結論與未分層時相同,說明本研究結果的穩定性較好。
2.5 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3個維度得分差異的影響因素 將職業倦怠3個維度的平均效果量分別與報告質量、問卷類型和被試來源地求相關,結果見表3。報告質量和職業倦怠3個維度的相關較高,與職業枯竭呈正相關,與個性化和個人成就感呈負相關。問卷類型和被試來源地都與職業倦怠3個維度的相關很低,且均沒有統計學意義。
表3 量表類型被試來源地報告質量與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各維度相關系數(r值)
項目情緒枯竭去個性化個人成就
問卷類型-0.050.190.25
被試來源地-0.040.150.10
報告質量0.41**-0.32**-0.43**
注:** P
以職業倦怠3個維度的平均效果量為因變量,以報告質量、問卷類型和被試來源地為預測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只有報告質量進入回歸方程。報告質量對情緒枯竭、去個性化和個人成就感的平均效果量變異的解釋率分別為30.6%,24.3%和31.8%。
3 討論
3.1 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性別差異總體狀況 元分析結果顯示,教師職業倦怠在個人成就感上不存在性別差異;而在情緒衰竭上,女教師高于男教師;在去個性化上男教師高于女教師。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中小學生的特點、我國傳統文化對性別角色的社會期待及性別角色要承擔的家庭責任有關。中小學教師教學對象是身心都未成熟的兒童少年,教學工作繁瑣而重復,需要傾注大量的情感,教學效果不容易立竿見影。雖然女教師感情豐富、細膩,對待學生有耐心,但是中小學生并不容易理解教師的一片苦心,導致女教師的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因此容易情緒衰竭,在工作中容易疲勞、煩躁、易怒和緊張等。男教師辦事往往干脆決斷、大刀闊斧,而且在中國社會的傳統觀念里,男性應以事業為重,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人們偏向于用工作成就及收入來衡量男性的成功和價值。而中小學教師的收入遠不盡如人意,自然導致男教師們工作積極性不高,對待學生冷漠、疏遠。
因此,為使教師能更好地適應自己的工作,在實際中,應針對不同性別的特點和相應的心理特征進行干預。從外部干預來講,要提高教師的薪酬福利,組織教師進行入職培訓,特別要對女教師加強情感上的鼓勵和支持;從內部干預來講,應對教師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讓教師學會盡力放松自己的情緒,適時調整自己的目標或期望值,對已經存在的正面壓力、自發壓力或過度的壓力找到一個平衡點,從而求得心理自然平衡。
3.2 報告質量、地域、測量問卷對研究結果的影響 本研究中并沒有發現地域、測量問卷對研究結果有影響。這可能是因為報告質量和地域、測量問卷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本文篩選后得到符合標準的文獻有35篇,共涉及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涉及范圍廣,代表性比較好。報告質量效應對原始研究結果具有系統影響,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獻比學位論文更傾向于男性比女性的情緒衰竭更嚴重,去個性化更輕,個人成就感更低。一般觀點認為,公共刊物更傾向于接受差異性顯著的研究報告,因此公開發表的文章效果量往往高于未發表的,通常在33%左右[42]?;貧w分析發現,報告質量對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性別差異的變異有一定的解釋率,忽略這個特征的影響,可能是造成各個研究得出結果不一致的原因。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 參考文獻
[1] 王曉春,甘怡群.國外關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現狀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3,11(5):567-572.
[2] 許燕.中國職業女性的職業枯竭狀況調查.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17(3):39-45.
[3] 王芳.中小學教師職業枯竭狀況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心理學報,2004,36(5):568-574.
[4] 趙玉芳.中學教師職業枯竭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19(1):80-84.
[5] 孟勇.中學教師應對方式、教學效能感與職業倦怠關系研究.心理科學,2008,31(3):738- 740.
[6] 黃希庭,張志杰.心理學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5.
[7] 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FISKE ST,SCHACTER DL,ZAHN-WAXLER C(ed). Ann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8] 陳曉晨,翟冬梅,林丹華.小學教師生活、工作滿意度與職業枯竭的關系.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98-101.
[9] 陳秋燕,錢敏,黃麗珊,等.四川省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和工作壓力的現狀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2):275-278.
[10]董薇,趙玉芳,彭杜宏.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與職業壓力.高校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6,3(3):18-22.
[11]金澤勤,李祚山,劉晶.普通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和教學效能感的比較.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52): 621-626.
[12]劉維良.教師職業倦怠及其與工作滿意關系的研究.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2):16-21.
[13]唐芳貴,彭艷.工作家庭沖突、控制感與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中國臨床康復,2006,10 (46):82-86.
[14]王文增,郭黎巖.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2):146-149.
[15]伍新春,曾玲娟,秦憲剛,等.中小學職業倦怠的現狀與相關因素的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4):262-267.
[16]邢強,孟衛青.廣州市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教育導刊,2007(4):23-25.
[17]張國慶.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的調查研究.教育與職業,2007,556(24):69-72.
[18]張金玲,王惠萍,鄭淑杰.對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的調查研究.中外健康文摘: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4(5):36-39.
[19]周文靜,李慕.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研究.科學論壇,2007,9:162-163.
[20]胡永萍.江西省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的調查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4(1):50-51.
[21]宋志英.通化地區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現狀.中國學校衛生,2006,27(3):243-244.
[22]植鳳英,楊衛星.貴州省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研究.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7,23(1):8-13.
[23]劉長江,王國香,伍新春.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狀況分析.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8(6):118-122.
[24]丘碧群.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的調查分析.南方論刊,2008(10): 82-83.
[25]鄭紅渠.西部地區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與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24(6): 152-157.
[26]李冰.上海市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的調查研究.師資培訓研究,2004(2):28-31.
[27]廖海燕.蘇北地區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分析與對策研究.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06.
[28]曹迪貞.溫嶺市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07.
[29]劉漫琳.油區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7.
[30]畢恩明. 濟南市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研究.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31]孟輝.初中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朝陽地區為例. 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06.
[32]陳英燕.金華市婺城區初中教師職業倦怠現狀調查研究.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06.
[33]欽國強.高中教師職業倦怠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浙江省C縣為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34]徐家平.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調查研究:以無錫市甘露學校為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35]王國香.中學教師職業倦怠中個人因素的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3.
[36]姚雪瑩.中學教師職業枯竭、職業壓力、教學監控能力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5.
[37]金俊芳.中小學教師工作倦怠、工作滿意度的比較研究.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7.
[38]王椿陽.小學教師工作倦怠及其與成就動機、離職意向的關系研究.蘇州:蘇州大學,2007.
[39]馬雅菊.中學教師工作倦怠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5.
[40]鐘莉梅.石家莊市新華區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及對策.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41]CARLOS P ZALAQUETT,RICHARD JW. Evaluating Stress :A book of resources. London:Scare crow Press, 1997:10 .
[42]RUDNER,LAWRENCE,GENE VG, et al. A user"s guide to the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studies. ER-IC Clearing house 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2002:37.
小學教師個人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
合作學習;
課堂教學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習小組為教學基本組織形式,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彼此協調互動共同完成具有一定目標導向的學習任務的教學活動。合作學習設計包括:合作學習目標設計;
合作學習內容設計;
外合作學習策略方法;
合作學習管理設計;
合作學習評價設計。
一、農村小學語文合作學習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云南的農村小學大都地處偏遠山區,許多專業人才不愿意前往,師資力量薄弱,導致了教學方法局限、教學效果一般、教學質量難以上去。合作學習是近年來教育領域提倡的重要教學方法,在一些發達地區已得到普遍推廣,也取得了明顯效果。從筆者所在學校的情況看,通過觀察和交流,可以發現我們語文教師無論在公開課或者常規課堂中,整節課使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情況不存在,只是偶爾在某些教學環節會用到分小組合作競爭學習的形式。但這些教學環節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師在課堂上隨性為之,并不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以合作學習的思維來設計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初衷。教師采取此方式的目的主要是著眼于想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活躍課堂氛圍而為,并不是為了促進了學生認知的發展、情感的融合、人格的升華。所以,雖然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在新課程改革中得到推廣,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合作學習并沒有從策略上、從實踐上落實到我們農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
農村小學語文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可以總結為如下方面:
(一)認識問題
第一,對合作學習內涵認識不清。在教師的理解中,合作學習就是把學生簡單地分為幾個小組,讓這幾組學生分別完成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學習任務。小組合作學習其實就是一種形式化的教學方式,通常認為小組討論和匯報就是合作學習。
第二,對合作學習的目標認識片面。教師通常能夠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學術性教學目標的設置,卻較容易忽視合作學習的合作技能目標的設置。
第三,課前缺乏準備,課上帶有較強的隨意性。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認為真正的合作學習策略要花費大量的準備時間,教師平日教學活動瑣碎紛雜,沒有充足的時間來為一堂常規課做準備,所以在同常教學中盡量不使用合作學習法。即使在某一教學環節使用到合作學習法,也是突發的,事前無準備的,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想到哪里說到哪里,不能深入問題。
(二)合作學習策略問題
第一,對合作學習的策略使用單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對合作學習的諸多策略知之甚少,較常運用的合作學習策略比較單一和隨便,通常拘泥于組內簡單的討論和表達討論結果,各小組比賽的方式。
第二,合作學習法使用難度大。教師表示在人數眾多的課堂采用合作學習策略控制難度大,不切合實際,這樣的教學方法只適用于二三十人的小班教學,并且對教師本身的素質要求很高。
第三,教師擔心合作學習法會影響教學效果。采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容易導致課堂流于形式,學生對知識點的關注降低,原本只需短短幾分鐘就能講授清楚的內容,采用合作學習教學法可能用上一節課,并且收到的效果不如講授法收效明顯,實在是費時費力又收效甚微。
第四,對合作學習的效果缺乏反思。一掌運用合作學習法的課上完之后即認為課程已經結束,缺乏對課堂效果的反思和改進這一循環過程。
(三)合作學習管理問題
第一,對合作學習的管理隨意。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忽視對學生的合作技能的培養,對學生合作學習的評價也帶有強烈的隨意性,表揚突出學生,忽略了大多數的學生。
第二,現今教育體制的限制。在如今,應試教育仍占主導,衡量教師與學生的仍是分數,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衡量缺乏有效的評估策略。教師認為,采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或許對學生情感的升華和人格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現有的教學評估系統并不能有效評價這些方面的價值,教師寧愿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提高學生的成績上。
二、農村小學語文合作學習的改進對策
盡管在我們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環境里使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困難重重,但是通過筆者對這些存在的問題進行仔細分析,認為只要對合作學習策略進行改進,使之貼合教學實際,把合作學習推廣進小學語文課堂是可行的。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重視課前準備
準備階段設計包括三個部分:內容選擇、目標設計和方法選擇三個大塊。
內容選擇方面,課文在選擇時,仍以識字與寫字為重點,向以閱讀、表達為重點轉移。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蘊含在課文中。例如,《秋天來了》、《美麗的鄉村》、《我愛我的祖國》、《人類的朋友》等課文都可以作為選擇內容。合作學習的目標設計分為:學術性目標和合作性目標。兩個目標應具體、明確、清晰地反映教學意圖或教學需求,一般用句子的方式加以陳述,其中主要包括行為(學生將表現什么樣的可觀察行為)、條件(在什么具體情況下)和標準(說明期望學生表現行為的優良程度)三個方面。合作性讀寫一體化法、切塊拼接法改進型法、合作性沖突法、小組探究法、成績分陣法比較適合引入到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在我們教學中,應具體根據教師掌握方法情況和學生接受情況來定。
(二)設計合理的合作學習方法策略
結合小學生的年齡、認知、表達以及實際操作能力以及教材內容等方面情況,可以設計五個版塊的教學模式與方法:
(1)生字詞通關。由于生字詞是固定的知識點,適合運用的合作學習策略主要有游戲競賽法。第一,全班教學;
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字詞,并講解其中需要注意區分的字,較難理解的詞,這一環節約為20-30分鐘。第二,小組學習。每個小組的任務是要求組內所有成員掌握教師課堂上講過的內容及幫助同伴掌握,建議小組成員兩兩配對學習,相互檢查、核對,教師巡回指導。這一環節約為15分鐘左右。第三,兩兩配對測驗。在對方的監督下,表現自己學到了什么,互相打分,約為10分鐘。第四,小組競賽。由教師來考核,可以通過搶答、聽寫等方式考核各組成員,教師評分,約為20分鐘。第五,評分獎勵。分別計算各小組和組員得分,分小組獎勵和組員獎勵。教師應關注到每一個細小的進步,但不鼓勵組間惡性競爭,應擴大獎勵范圍,這一環節約為10分鐘。在進行這種教學方法之前,要定好評分細則。安排兩課時。
(2)主題探討。課文往往是根據主題來安排的,反映的是圍繞主題的各方面,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學生有必要對主題進行了解。運用的合作學習策略為:切塊拼接法改進型。第一,課前準備。預習單元內容,查閱與主題相關的知識。第二,小組討論。每一個組圍繞主題討論與主題相關的話題,用發散型思維歸納出予主題,時間為10分鐘。第三,小組討論子主題。把歸納出的子主題匯總到一起,然后分配給各組一個或兩個子主題進行討論,每組成員積極發言。教師在旁監督、指導,時間為15分鐘。第四,學習小組匯報。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時間為10分鐘。第五,點評。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成果點評每個小組,時間不超過5分鐘。安排一課時。
(3)課文品讀。有的教師認為大量的閱讀內容糅合到兩節課來教學,是不太現實的,事實上,運用合作學習策略,不但能完成教學任務,還能促進學生的理解。選擇的合作學習策略為:合作性讀寫一體化和合作性沖突法。合作性讀寫一體化法:第一,學生閱讀材料,輪流分析文章結構、復述故事情節。小組內兩人搭檔,互相監督測試,約15分鐘。第二,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整理。教師根據閱讀材料提出一系列子問題,學生討論并整理答案,約25分鐘。第三,教師主持,學生交流每個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匯總的觀點是豐富的、多角度的,約30分鐘。第四,教師對閱讀內容進行總結,約為10分鐘。安排兩課時。
(4)綜合學習活動。綜合學習活動一般合作學習策略為:小組探究法。第一,確定探究課題和分組。教師提出一個要探究的課題,激發學生討論完成總課題需要設立的子課題,根據學生對子課題的興趣分組,確保重要題目有人選,選題不重復。第二,制定小組探究計劃。分配任務到每個成員,責任到人,可采用“任務單”方式。第三,開展探究。學生可單獨或配對收集分析評價信息并得出結論,之后,小組分享知識。第四,準備最終報告。教師與學生商議并指導學生的籌備工作。第五,呈現最終報告。匯報時盡量簡潔清楚,運用多種視聽手段。第六,評價成績。評價學生在學習任務中表現出來的高層次思維水平,通常采用教師評估和學生評估相結合的方法。安排一課時。
(5)習作。合作學習策略為:合作性讀寫一體化。教師先對作文的主題做一個概括分析,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組內每個成員應對題目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他成員相應地補充和修正意見,最后獨立成文。學生把測驗和作文等分數轉換成小組的總分,教師根據小組分數進行獎勵。安排一課時。
(三)合理運用合作學習課堂管理方法
合作學習與傳統課堂的一個區別就是學生不再固定于座位上,而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積極的活動。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的活動領域不能再局限于講臺這一方天地,而是教室這一廣闊的空間。在很多情況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余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教師的非正式現場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在小組活動開展得比較順利的情況下,教師不能置之不理,要給予成功的小組及時的肯定。第二,在小組對任務還不清楚的情況下,教師要耐心、反復地向學生說明任務的內容及操作程序。第三,在小組討論的聲音過大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挑選小組中的一人做噪音監督員,促進全組積極而小聲地合作,或讓學生位置移近,小聲交談。如果小組討論聲音變小,則應給予及時表揚;
第四,在小組出現沖突的情況下。如果分歧是適當的,可以推動討論進一步展開;
沖突時間過長則會影響合作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干預和指導。第五,在小組提前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務。是,教師可以采取一些備用活動,比如讓小組幫助其他組完成任務、反思小組行為、自由活動等,前提是不能影響他人。第六,在小組討論偏離主題的情況下,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并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幫助和點撥,讓其回到原來的話題。
參考文獻
[1] 龐國斌,王冬凌.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1).
小學教師個人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對教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科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進行改革,才能培養在教學方面具有高素質的小學語文教師,才能適應小學語文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需要。
一、新課程對小學語文教師素質的要求
教師的高素質是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的關鍵,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構多元知識結構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課程內容具有綜合性和廣泛性。一個成功的小學語文教師,除了要具備語文專業知識外,還應該具備非常寬廣和全面的知識修養,廣泛學習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力求實現自身的知識結構對兒童生活的全面覆蓋,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效率,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2、具有自主創新意識
新課程具有高度的創造性,注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作為創新教育的實施者,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才能在教育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教師創新意識和創新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創新教育的成敗,也決定著教育改革成敗。教師要具有自主參與意識,善于創新,并將其滲透于語文教育教學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要求小學教師具備創新意識、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在實踐中探究并創造性地加以解決。
3、形成課程文化意識
新課程要求教師認識到“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為一種動態的、發展的過程,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教師要深刻理解小學語文課程對兒童發展的多元意義,能根據具體的社會環境、學生情況、教育條件等,選擇、利用、開發相應的課程內容與資源,在教學實際中不斷增強課程資源意識,提高課程開發能力,做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者。
二、小學語文教學實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小學語文教學建設與實施的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到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也深刻影響到他們持續的教師專業發展進程。小學語文教學實效不佳的表現
1、重理論,輕實踐
小學教師專業素質更多地體現在其擁有的實踐性知識上,豐富的實踐性知識是小學教師最重要的專業支撐?,F行的小學語文教學過于強調學科體系的邏輯性,理論知識的學術性,注重規律原則的教學,偏重學術的闡釋。這種線性單向的封閉理論體系,遠離了豐富的教學實踐,不能及時吸納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同時,教育實踐知識的缺失,學生很難將顯性教育知識轉化為緘默教育知識。
2、重傳授,輕反思
小學教師職前培養的基本取向依然是強調專業知識培養的“理智取向”。今天教師教育的基本取向已經由“理智取向”轉向了關注教師個人知識的“實踐—反思取向”和關注教師成長文化背景的“生態取向”?,F行的小學語文教學論教學主要是一種單向的知識傳授型教學,偏重教學技能訓練,實習主要是感受性、模仿性的實踐,忽視了反思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生長點,反思習慣的養成是其專業能力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和動力。
3、重外輸,輕內化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學論”課程,強調對學生進行外在的灌輸與塑造,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差,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動力未能得到真正喚醒。該課程應該關注學生主體內部教育教學觀念的建構與生成狀況,以及他們對知識價值的發現過程,使其內化成為他們所認同的教育理念,而不是知識本身。這些問題導致本科小教專業學生不可避免地存在專業情意淡薄,教師實踐性知識失語,語文教育教學能力得不到有效訓練,工作適應期延長等嚴重缺陷,進而極大地影響了小教本科專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這種狀況也不能適應小學語文新課改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論”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三、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方法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存在著諸多問題,并己嚴重影響了教師教育的有效性,進而影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此,我們以理論性與實踐性、開放性與創造性、研究性與發展性為基本準則,將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實踐與研究活動等結合起來進行了教學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1、聯系小學語文教學實際,課程從封閉走向開放
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不應以固有的、封閉的理論形態而存在,而應在豐富的、動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斷生成。教師必須有前瞻的意識和眼光,具有鑒別選擇的能力,不斷吸納新思想、新知識、新方法。構建一個動態開放的教學體系,用這個動態發展的體系來保持與時俱進的品格。我們采取的措施有:組織師生定期走訪教育實習基地校,深入小學課堂了解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情況。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對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有較為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對相關教育現象進行討論和思考。
2、完善實踐體系,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
小學教師不是以其所教學科為專業,而是把“教育行為與教育活動”視為其專業表現的領域。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知識的核心成分。理論運用于實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為了解決教育理論與實踐密切聯系的問題,應加強對教育情景的體驗和感悟,提高學習者分析、解決問題的教育能力和對教育行為的反思能力,以便學生構建自己的教育理論體系。小學語文教學要加強實踐課程的開發,并通過實踐中的反思、建構與生成,促進職前教師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并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