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孩子們,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師,真有禮貌!你們愿意和老師交個朋友嗎?(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現在有多高?(學生個別匯報)師:看來,同學們的身高有高有矮,誰能說說我們班同學大概有多高?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數學總結【五篇】,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下冊數學總結范文第1篇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90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3.學習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課前談話:
師:孩子們,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師,真有禮貌!你們愿意和老師交個朋友嗎?(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現在有多高?(學生個別匯報)
師:看來,同學們的身高有高有矮,誰能說說我們班同學大概有多高?是這么高嗎?還是這么高?
(學生疑惑時,老師故意找出班上較矮和較高的學生,欲以他們的身高作標準,由此展開爭議)
師:那你們認為我們班同學的身高大概與哪位同學差不多? 猜測一下這位×同學身高大約是多少?這是我們班每個同學的身高嗎?(不是)那是什么呢?
師:孩子們,現在對平均身高有感覺了嗎?帶著這種感覺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義,讓生在腦海中對“平均數”有一個表象?!?/p>
一、情境導入,講解例1
1.聯系生活,情景激趣
為爭創全國衛生城市,我校四年級同學自發組成環保小組,利用周末去收集飲料瓶。請看,這是其中一組收集的瓶子數量,老師把它繪制成了象形統計圖。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2.發現信息,提出問題
教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匯報,教師引導。
教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教學例1,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1)小組合作,嘗試解決問題。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預設學生會想到“移多補少”和“數據的總和÷份數”的方法。學生可以在教師提供的練習紙上畫一畫、移一移,直觀地看出平均數,也可以動筆計算求出平均數。
(2)匯報交流,理解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
教師: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學生:13個。
教師:大家都同意這個答案嗎?13是怎么來的?
①“移多補少”的方法。
結合學生口述,用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教師:這種方法對嗎?你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你們是怎樣想到這個方法的?
教師:同學們想到了用多的補給少的這個方法,使每個人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可以叫“移多補少”法。(板書:移多補少)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這個“13”是他們真實收集到的礦泉水瓶嗎?
引導學生初步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數,而是4個人的整體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計算方法。
教師: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結合學生口述,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過程。
教師:怎樣列式計算呢?
學生:(14+12+11+15)÷4=13(個)
教師:誰看懂這個方法了?能再說一說這個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嗎?
教師:像這樣先把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合起來,再除以4,也能算出這個小隊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
教師:誰再來說一說這種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數”這一課題。
教師:13就是這4個數的平均數。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平均數)
師:那么,13是這四個同學實際收集的瓶子數量嗎?
師:看來,平均數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一個虛擬的數。
師:那平均數13和他們實際收集到的數量相比較,你又發現了什么?仔細觀察這組數據:實際收集的數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們與平均數13相比,你又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師: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個,平均數會發生變化嗎?變多還是變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個呢?
小結:這樣看來,平均數很敏感,平均數與每一個數據都有關,其中任何一個數據的變動都會引起平均數的變動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數,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論是直觀形象的操作演示,還是運用平均分來計算,都為學生理解平均數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撐,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p>
2.教學例2,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1)承上啟下,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在今天上課之前,你們在生活用平均數的機會多嗎?實話實說,不多。那我們今天來用一用好嘛。請看大屏幕:今天老師想邀請你們來當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樣的素質?(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學比賽踢毽子,男生隊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認為哪個隊贏了?哪個隊的成績好呢?仔細看數據。
引導學生體會,在人數相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求總數的方法比較輸贏。
教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學生:也可以比較兩組隊員踢毽個數的平均數。
教師:哪個隊求平均數比較簡單,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導學生用平均數的意義來說明道理,求幾個數據的平均數,就相當于把這些數據的總和平均分成這么多份,每份都同樣多,平均數可以代表這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4)巧設矛盾,比較人數不同的兩個隊成績。
教師:看來,女生隊暫時領先。如果男生隊再加一個人,誰會是最后的贏家呢?請各位裁判員獨立思考后給出最終的裁定?并說出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學生會進行爭論,有的認為看總數,第一組應該領先,有的認為在人數不同的時候,用總量來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數來比較。
教師:為什么不公平?誰再來說一說?
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公平的深入思考,體會平均數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
引導學生拿著學習單,說計算的方法。
師: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是誰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是的,求平均數。通過統計圖更能清晰地說明你們的觀點??矗ㄍnD)通過移多補少,一眼就能發現哪隊的整體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數能反應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質疑-爭辯,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練習一:三個鉛筆筒,裝了鉛筆,分別6支、7支、5支,平均每個筆筒裝了多少支?
師:看看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
提問: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補少
呈現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說說怎么移多補少?
指出:移多補少。
2.練習二:小麗有這樣的三條絲帶,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平均數是18cm
追問:用什么方法?
指出:測量后獲得數據,用求和平分法。
在獲得數據的基礎上,移多不少。
3. 練習三:冬冬來到一個池塘邊,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會有危險,對嗎?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說池塘里每一處水深都是110厘米??赡苡械牡胤奖容^淺,只有幾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較深,超過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 會有危險。
師:平均數反應的是整體水平,它會掩蓋掉很多的信息,萬一這條小河是這樣的話,你覺得東東有危險嗎?
師:所以呀,孩子們,天氣越來越熱,孩子們一定不能隨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識,時刻注意安全。
4.練習四:中國男性平均壽命74歲,女性平均壽命77歲。
問題一:一位73歲的老伯伯看了這份資料后,不但不高興,反而還有點難過。這又是為什么呢?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平均壽命74歲反映的只是中國男性壽命的整體水平,這些人中,一定會有人超過平均壽命的。
問題2:如果有一對60多歲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著,老奶奶的壽命一定會比老爺爺長?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不一定!雖然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但并不是說每個女性的壽命都會比男性長。萬一這老爺爺特別長壽,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長些。
師:要想長壽,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讓我們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體,就要養成體育鍛煉好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總結
這節課你收獲了哪些知識?又學到了哪些方法?
四年級下冊數學總結范文第2篇
要] 在對人教版小學數學新教材的使用中,發現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存在著淡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強調能力而忽視知識,注重過程而輕視結論,內容零亂、結構松散、系統性欠佳等問題. 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提出了修改建議.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材;
內容編排;
問題;
建議
人教版小學數學新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秉持新課程理念,在內容編排上注重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 新教材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新教材在編寫的指導理念及內容組織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新教材淡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
能,注重過程而輕視結論
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被稱為“雙基”. “雙基”教育的歷史貢獻是巨大的,它對于形成學生堅實的知識基礎和基本工作能力是必要的. 無論進行什么樣的課程改革,傳統的“雙基”都是學生發展中的核心要素,是必須加以保留的. 基礎教育只有以“雙基”為中心組成課程體系,讓學生掌握讀、寫、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為他們的繼續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根基. 長期以來,注重“雙基”是我國數學教學的一大優點. 對于數學教學而言,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概念、定理、規則等基礎知識是首要任務. 學生只有在熟練地掌握概念、規則的基礎之上才能開展計算和推理,只有掌握了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才能形成數學方法、數學能力和數學思想. 美國教育心理學者加涅(Robert M.Gagne)將概念、規則看成是智慧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進一步提出智慧技能的習得存在著由概念學習上升到規則學習的層次關系,這是有道理的. 盡管近年來有學者把“雙基”發展成“四基”,即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但“四基”畢竟是在“雙基”之上發展起來的,任何新的理論都不能顛覆“雙基”的地位.
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界對數學新教材忽視“雙基”的質疑聲不斷. 筆者結合使用新教材的切身體驗及與一線教師訪談后,認為對新教材的質疑絕不是無稽之談.
(一)教材中數學概念表述不嚴謹
概念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人類在一定階段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總結,是邏輯思維最基本的單位和出發點. 數學概念是構成數學知識的“細胞”,是數學知識中最基礎的知識,是進行數學思維的第一要素. 學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數學中的基本概念,才能把握數學的知識系統,才能正確、合理、迅速地進行運算、論證和空間想象. 從一定意義上說,數學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對數學概念掌握的程度. 學生數學能力的高低,關鍵是在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應用和轉化等方面的差異. 因此,抓好概念教學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根本一環. ”
概念的清晰表述要借助于嚴謹規范的定義. 定義是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作的確切表述,概念的掌握要建立在理解定義的基礎之上. 但新教材多處對數學概念沒有下定義,只是給出了概念的一些正反例證,讓學生“感覺”概念的內涵. 教材呈現數學概念時多采用舉例子的方式進行描述,如“像這樣的……,叫做……”. 現舉相關例子如下:
1. 三年級下冊中對“小數”的解釋是:“像5.98、0.85和2.60這樣的數叫做小數.”
2. 四年級上冊中對“射線”的解釋是:“像手電筒、汽車燈和太陽等射出來的光線,都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線.”
3. 五年級下冊出現的“因數”“倍數”“帶分數”“最簡分數”“眾數”等概念都沒有作出具體定義,僅列舉了一些相關例子.
數學概念缺乏嚴謹規范的定義表述,而只是形象化地描述,這樣的描述未涉及概念內在的邏輯屬性,僅停留于膚淺的表面認識,難以深入透徹,給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朦朧感. 定義的缺失難以讓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屬性,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只能停留在半生不熟的模糊狀態,難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對概念缺乏準確把握和深入理解會嚴重影響后續對概念的運用.
(二)教材中重要規則不醒目,重點內容不突出
規則是人們在認識世界,發現各種事物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得出的計算公式、處理事物的法則或提出的科學原理和定律等,這些公式、法則、原理、定律都叫“規則”. 規則學習也稱命題學習. “小學數學命題的學習是小學數學學習中較高層次的學習,是學好小學數學的關鍵. ”現代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的形成都要以熟練掌握規則為前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說到底都是對規則的靈活運用的能力. 因此,規則學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
作為教材,篇幅中的公式、法則、原理、定律等重要內容的呈現一定要明了、清晰、醒目. 這樣才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也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復習. 但新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呈現不醒目,重要結論、規則沒有以黑體字或其他醒目的方式呈現出來,次要信息和關鍵信息區分不明顯,結構松散、內容凌亂. 這樣難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重視,也對教師和學生把握重點內容和整理知識造成不便. 現就相關問題舉例如下.
1. 四年級下冊“四則運算”一節,頁尾方框中的內容就是四則運算的重要規則,但由于其出現位置和字體在整個篇幅中不夠醒目,所以難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2. 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一節,計算小數加法和減法的步驟和規則不夠系統詳細,只是幾句簡單的問答.
此外,教材中還有多處存在類似問題. 五年級下冊中“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最關鍵的“分母通分”介紹不夠詳實,例題演示過于簡單. 六年級上冊中分數除法的過程和規則不清楚,等等. 受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 教材中重點內容不突出,篇幅花哨凌亂,例題的演示、講解不夠透徹,使得學生學完書本后猶如過眼煙云,難以留下實質性的東西.
(三)教材內容注重“過程”而輕視“結論”
基礎教育階段一定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事實性知識,事實性知識就是通過驗證而形成的科學結論. 就數學課而言,主要包括定義、公式、法則、原理、定律等. 數學教學既要關注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又要關注數學結論. 新教材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在內容編排上遵循“從例子到規則”的原則,注重讓學生了解知識獲得的過程,由過程導出結論. 但教材中多處為開放式結尾,過程翔實而結論不明確或根本沒有形成結論. 現列舉教材中的例子如下.
1. 四年級上冊“大數的認識”,教材意在讓學生通過模仿例題,自己得出讀大數的方法,卻并沒有總結出具體的方法和步驟. 一線教師普遍認為這一節的內容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真正能夠掌握大數讀法的學生為數不多,主要原因是學生沒能掌握讀數的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步驟和方法.
2. 四年級上冊中“三位數乘兩位數”,教材只是簡單地讓學生通過模仿來學習怎樣進行計算,并沒有具體的方法和步驟.
此外,四年級上冊“筆算除法”及“角的度量”等內容也都是只有過程而沒有具體的方法、步驟等結論.
教材中結論缺失勢必影響到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 訪談中一線教師普遍反映新教材使用以來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所下降,原因在于新教材注重理解與應用,卻淡化了對基本結論的掌握,特別是忽視了對一些基礎知識的記憶. 為彌補這一缺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都要總結出結論并要求學生抄寫下來. 但這樣做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受教師自身理論水平的限制,總結出的結論良莠不齊,特別是教育欠發達地區的教師難以完成這一任務,也就出現了一些教師“拿著過去的教材把定理和定義補齊”的現象;
二是教材篇幅小,無足夠空間謄寫教師的“圣諭”,抄在筆記本上則容易丟失;
三是低年級學生受書寫能力限制,無法完成抄寫任務.
新教材旨在讓學生通過探索發現后得出結論,從中可以窺探出發現法教學的影子. 發現法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發現法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過程而去“發現”,最終目的還是要求學生掌握通過發現而獲得的結論. “要使學生打好“雙基”,必須既重視教學的過程也重視教學的結果,不能讓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或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因為,沒有過程的結果是沒有體驗、沒有深刻理解的結果,不追求結果的過程是缺乏價值和意義的過程. ”因此,為了便于教學,教材非常有必要把重要結論整理在書中
此外,發現法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考慮到教學設備、圖書資料、教學時間、教師教學能力等諸多因素. 新教材在教育欠發達地區不適應性更為明顯.
教材內容系統性、嚴密性欠佳
新教材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將同一個問題分散在不同年級學習,致使知識呈現不夠系統全面、深入透徹. 總體上看,教材內容零散、跳躍性大,系統性、嚴密性欠佳.
(一)內容銜接有斷層
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一節中始終沒有交待小數的讀法和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但在隨后的練習題中卻出現了“讀出小數”和“比較小數大小”的練習題,例題與練習題難度不匹配,例題膚淺、難度小,課后練習題卻難度大. 又如,六年級上冊“認識圓”一節中,始終沒有介紹什么是“圓”,卻直接引出了“圓心”“半徑”等圓的相關概念;
四年級上冊練習十二第8題突然冒出“對稱”概念,但前面并沒有與“對稱”相關的知識做鋪墊,而較為系統的“對稱”知識在五年級下冊才出現. 教材知識銜接之間存在斷層,內容跌宕不平,加大了學習難度.
(二)知識系統性欠佳
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內容過于膚淺,直到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與性質”中才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小數的意義、讀法和寫法. 最好是將這兩部分內容整合在一起,以保持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三年級下冊出現了統計和數據分析,但沒有繼續引出統計圖的畫法;
四年級上冊“角的分類”一節引出了“平角等于180°,等于兩個直角”,但卻始終沒有交代什么是“直角”. 同樣,對于“周角”也只畫出了圖例,卻沒有進一步解釋周角,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這樣就使得教材內容零散,系統性不強.
(三)練習題目設計不嚴謹
三年級下冊第35頁“整理和復習”第1題,前提為“一間教室大的草坪,1天產生的氧氣夠3個人用,我們三年級有120人”,問“多少塊這樣大的草地產生的氧氣,夠三年級學生用?”這個題目設計明顯不嚴謹,問題應改為“多少塊這樣大的草地產生的氧氣,夠三年級學生1天用?”否則無法計算.
對改進教材內容編排的幾點
建議
教材是教學之“本”,教材的編寫質量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新課程理念主張教師“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師能夠對教材內容自主加工,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成為數學教學專家. 這種理想化的設想與現實相去甚遠,我國大部分教育欠發達地區教師由于水平所限,難以勝任“用教材”這一使命. 因此教材內容編排應盡量做到具體化、細致化和可操作化. 這樣既可以為教師教學帶來方便,也可方便學生自學. 成功的教材編寫應該在沒有教師的講解下,學生通過自學能夠掌握內容,但新教材中的定義、規則、結論不詳,內容零散,不利于自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1989年頒布的NCTM(全美數學教師協會)《數學課程標準》由于不重視基礎訓練而遭到眾多批評. 2005年,一些數學家達成了幾點共識,其中包括:(1)數學需要使用有關精確定義的對象及概念進行小心推理.?。?)學生應該能夠熟練地使用整數運算的法則,這些基本算法是數學的主要智慧結晶之一. 這些共識促使NCTM《數學課程標準》做了修改和補充. 2006年,NCTM的《數學課程焦點》力求在保持創造、發展的同時,強調數學基礎的重要性. 我國教育部2011年通過審查正式公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明確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要求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 ”新《標準》中重申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相信隨著新《標準》的頒布,對小學數學教材的修訂不久也將提上日程. 在此,建議教材作如下改進:
(一)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應凸顯基礎知識的地位
1. 教材對數學概念表述要嚴謹規范
建議教材對數學概念做形象化描述后再做出嚴謹規范的定義,使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 這樣有助于學生準確、深入地理解概念,有助于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
2. 教材內容要重點突出
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公式、法則、原理、定律、結論等應以強調的方式呈現,如統一用醒目的黑體字或單獨在特殊位置呈現等,使教材內容清晰明了,重、難點突出. 這樣容易使學生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3. 教材內容應使“過程”與“結論”并重
教材應在注重“探索”“發現”的同時注重“結論”的歸納與整理,既要注重讓學生掌握知識獲得的過程,又要注重掌握通過發現后獲得的結論.
以四年級上冊“億以內數的認識”一節中“大數的讀法”為例,大數的讀法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要掌握大數的讀法,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步驟. 為了便于學生掌握,可以將大數的讀法和程序歸納如下:① 標出數位;
② 分出數級;
③ 讀出數字.
再以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一節為例:可以把角的度量的方法和步驟歸納為:①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頂點重合;
②選定量角器的一邊,使角的一條邊和量角器的0刻度線重合;
③從量角器選定的一邊出發,從0刻度數起,角的另一邊所指示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數.
總結整理出發現后獲得的具體結論,學生在解決相關問題時就會有章可循,結合練習容易掌握教學內容,也有利于智慧技能的形成.
4. 教材應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結構的完整性
建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做到結構緊湊、層次分明;
標題醒目、主題明確;
篇幅整齊,內容清晰;
邏輯嚴密、系統性強.
四年級下冊數學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教材 中小學英語教材 教材銜接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言技能是英語學習交際能力的重要部分。語言技能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其中聽和讀是理解技能,說和寫是表達技能。語言技能分為九級目標,小學六年級畢業需要達到二級目標,初中一年級,即七年級需要達到三級目標。顯然,要落實好這些教學目標,教師必須關注教材的銜接問題,注重對教材進行一定的對比分析,從而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本文筆者即以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材(上、下冊)和七年級教材(上、下冊)的內容為例,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和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目標三個維度進行文本對比分析,以期為有效開展教學提供幫助。
一、語言技能維度的對比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首先對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教材(上、下冊)和七年級教材(上、下冊)的聽、說、讀、寫技能部分進行文本分析歸納,以體現教材在培養學生語言技能方面的目標,進而對比初中和小學銜接部分教材內容在聽、說、讀、寫技能上的差異(見表1)。
筆者將表1里涉及的各語言學習項目按照年級進行了整理,以六年級和七年級教材中每個新授課單元為基準,以課文中的每個獨立語言練習項目為單位,匯總形成了表2。
從表1、表2所呈現的教材在聽、說、讀、寫四項中安排的操練欄目所占比例來看,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結合表1六年級教材(上、下冊)和七年級教材(上、下冊)在語言實踐活動設計的項目總數上大致相當,其中北師大版七年級教材(上、下冊)每個新授課單元下設Warm-up, Reading,Speaking, Vocabulary等板塊,每個板塊下面設有具體的相關聽、說、讀、寫的一些語言實踐活動,所以總體來講包含的實踐活動要稍多于北師大版小學教科書。
第二,結合表1、表2,對比兩個年級欄目設計的類型,六年級教材(上、下冊)在聽、說方面和讀、寫方面的教材訓練形式和數量相當,而七年級教材(上、下冊)的聽、說和讀、寫方面存在差異,初中階段讀、寫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顯大于聽、說部分。除聽、說、讀、寫四個基本技能的單項訓練,我們還看到六年級、七年級的教材中都有綜合性及趣味性的欄目,這些欄目對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起著重要且積極的作用。其中可以明顯對比出六年級教材(上、下冊)中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部分的訓練要多于七年級教材(上、下冊),設計的欄目種類較豐富。
第三,從欄目設計側重點來看,六年級教材(上、下冊)側重培養學生說和寫的能力,七年級教材(上、下冊)更側重于培養學生寫的能力,根據課程標準上的要求,學生在七年級階段應該能夠滿足語言知識三級的要求,即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能正確使用簡單的圖表和海報等形式傳達信息;
能參照范例寫出或回復簡單的問候和邀請;
能用短語或句子描述系列圖片,編寫簡單故事。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做好過渡。
二、語言知識維度的對比分析
語言知識包括語言、詞匯、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方面內容。筆者主要對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材(上、下冊)和七年級教材(上、下冊)中各單元的話題做一些歸納。由于小學階段英語教學還不涉及系統的語音、語法知識,所以結合課程標準只做概括介紹。
通過對六年級教材(上、下冊)的統計,筆者發現每單元涉及的話題主要有校園生活、課外活動、物品價格、電腦游戲、體育運動、安全意識培養和自然環保等話題。而七年級教材(上、下冊)涉及的話題主要有家庭、學校設施、課程安排、購物飲食、季節天氣、情緒、動物等話題。通過以上統計結果,可以看出:
第一,小學六年級教材(上、下冊)和七年級教材(上、下冊)所選話題均涵蓋在《課程標準》規定的二級和三級語言知識目標中,話題多為學生所熟悉的學校、家庭生活,題材貼近實際,語言生動活潑,學生樂于學習。
第二,從所選話題的內容和范圍來看,小學六年級教材(上、下冊)每單元的話題內容相對來說較為單一,主要圍繞學生的校園生活開展;
進入初中階段之后,每單元的話題逐漸豐富起來,教科書中所列的話題內容引導學生恰當理解與運用相關的語言表達形式。
對于語法部分,結合《課程標準》對二級和三級語言知識目標的要求,七年級教材(上、下冊)相比于六年級教材(上、下冊)更加凸顯了對語法部分的關注,突出語法的表意功能,對于七年級學生需要掌握的具體語法知識如常用語言形式的基本結構等作了具體的描述。
三、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目標維度的對比分析
《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英語課程分級目標體系,其中義務教育六年級結束時應達到二級要求,包括對英語學習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樂于了解異國文化、習俗。而到了七年級,則要達到三級目標要求,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表現出積極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嘗試使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能意識到語言交際中存在的文化差異。
通過對比表3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從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目標呈現方式角度來看,六年級教材(上、下冊)和七年級教材(上、下冊)呈現的方式角度大致相同,都是在校內和校外兩個大的維度下,以學生較為熟悉的校園、家庭生活為話題,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具體如教育學生愛祖國、愛學校、愛父母,熱愛大自然等。
從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目標的具體教育內容來看,兩套教材設計的內容均比較廣泛。但相對比而言,六年級教材(上、下冊)相比于七年級教材(上、下冊)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注重在文化意識培養方面的雙向滲透性,教材中呈現的內容多是讓學生了解其他國家同齡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
通過對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材(上、下冊)和七年級教材(上、下冊)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和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目標三個維度上的文本分析,可以明顯看出北師大版中小學教材在內容銜接上存在的差異,廣大一線教師可以結合這些差異進行合理化教學,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甘玉國.中小學英語現狀銜接調查[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0).
[3]陳利.找準中小教學的銜接點[J].四川教育,2007(5).
四年級下冊數學總結范文第4篇
換言之,教育界理解的深度學習,不再只是一種機器智能的別稱,而更多地融入了教育本質的屬性和教育拓展的預判。這一觀念的建構,還需要我們不遺余力地普及、滲透,以及實踐檢驗。正是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本期節選了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應屆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并通過培養師資的學府和應用師資的學校對論文的不同視角,來凸顯深度學習的成長性,特別是對深度學習內涵、外延等特定邊界的接受、理解和運用的系統工程使命感。今年我們規劃中的約稿將聚焦在“同步國際趨勢的深度學習實驗生態設計”這一維度上,會透過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預期來詮釋教育心中的深度學習。
我們相信,隨著深度學習的不斷深入,教育自身憑借深度學習的影響力,將會產生某種自我升級,甚至自我顛覆。
作為連接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的橋梁,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科書內容的變化,會直接體現課程標準的變化,影響學生的認知過程,因此,對教科書的研究至關重要。上海,作為擁有教材開發自的城市,其在教科書的編寫、編排、組織、內容的選擇等方面與其他版本教科書必然存在共性與差異,所以對教科書的分析比較有利于突出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優勢與不足,使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優勢互補。本文選擇滬教版和蘇教版作為比較對象,以“圖形與幾何”內容為例,采用文獻法、內容分析法和對比分析法來探究兩版教材的共性和差異。
課程標準比較的結論
在課程理念上,相同點是:都強調數學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關注不同學生的個性需要;
注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應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改進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
強調認知主義教學觀。不同點是:數學學習觀有差異,學習方式各有側重。蘇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采用的是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國家《標準》),它側重于提倡多元、多樣、具體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多層次的活動過程,而滬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采用的是《上海市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試行稿)》(以下簡稱上?!稑藴省罚?,它更傾向于基于問題的數學活動學習,像是一個主題活動,對具體的學習方式沒有作出明確要求;
數學課程觀有差異,國家《標準》傾向于進行以學生的實際經驗為基礎的數學學習,而上?!稑藴省穭t更強調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此外,上?!稑藴省吩谡n程理念上還有其獨特性,即“在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必備的數學基本知識的同時,義務教育階段應適當安排拓展性的數學內容,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
在課程目標上,兩地《標準》的相同點是:課程目標都是基于學生的角度進行表述;
總體目標都可以概括為“獲得基礎,增強能力,培養科學價值觀”。不同點是:國家《標準》總體目標概括為“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上?!稑藴省房傮w目標概括為“三基”,即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
數學與其他內容的聯系的差異,上?!稑藴省分粡娬{了數學與生活的應有聯系,而國家《標準》不僅強調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還強調了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其聯系范圍比上?!稑藴省犯鼜V。
在課程內容上,在“圖形的認識”方面,兩地《標準》的課程內容相差不大;
在“測量”方面,兩地《標準》的課程內容也基本相同;
而在“圖形的運動”方面,兩地《標準》的課程內容有明顯差異:國家《標準》在這方面突出強調了平移、旋轉、軸對稱這幾個知識點,上?!稑藴省穼@方面顯然要求不多,只有一個拓展性內容――通過觀察初步感知鏡面對稱的特點,這可以看作是上?!稑藴省氛n程內容的某部分缺失;
在“圖形與位置”方面,兩地《標準》都提出了相同的課程內容――確定物體的相對位置,但國家《標準》的課程內容知識點比上?!稑藴省犯?,不僅可以用上下、左右、前后來確定物體的位置,還可以用東、西、南、北來描述物體的方位。
在教材編寫建議上,兩地《標準》的相同點是:教材編寫的具體內容大體類似;
教材編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螺旋上升的原則。不同點是:從整體設計上看,國家《標準》強調原則性,而上?!稑藴省犯鼜娬{操作性;
從具體內容看,國家《標準》更注重數學文化,強調“教材編寫要體現可讀性”,而上?!稑藴省吩诮滩木帉懡ㄗh中提出最后一個操作活動是教材配套材料的編制,包括教學參考書、數學化數學活動軟件庫、教學媒體這三個方面,同時更強調數學習題配置。
橫向維度教科書比較的結論
在背景信息方面,兩版教材的相同點具體表現為:名稱都是義務教育課本?數學;
出版年份都是2015年;
附帶材料都有教參、練習題及部分學具等。
在整體結構方面,滬教版教材把“圖形與幾何”的內容集中于“幾何與實踐”這一個單元中,不按專題來劃分內容,而蘇教版是按專題單元來劃分內容;
蘇教版的教材有大量練習題,而滬教版的習題量較少。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比較。
①兩版教材的單元結構大體上是按照“單元標題―例題―練習題”這樣的結構來安排的,但具體結構上有明顯差異:滬教版的單元結構是先給出單元標題,其下方會插入一幅與單元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小插圖,然后是每一小節的標題,標題下方會先呈現這一節的主要知識點,再根據知識點來安排具體的例題,1~2題不等,例題之后是練一練(或試一試)來鞏固所學內容。蘇教版是先給出單元標題,然后直接給出例題,每道例題后均有練一練(或試一試)來鞏固所學內容。在某幾個例題學完后,會有一個大練習來復習,其中包括“動手做”和“你知道嗎”這樣的特色內容,某些知識點多的單元后會有一個整理與練習來幫助學生整理與復習知識。
②兩版教材涵蓋的主題的相同點表現在:兩版教材都涵蓋了四大主題,其中“圖形的認識”與“測量”這兩個主題分布的范圍較廣,涉及的知識點較多?!皥D形的運動”與“圖形與位置”這兩個主題分布的范圍較小,涉及的知識點較少;
年級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兩版教材的“圖形與認識”主題均有兩冊書沒有涉及,且都沒有分布在三年級下冊?!皥D形的運動”主題均在三年級上冊,“圖形與位置”主題均在二年級下冊和四年級下冊;
知識點的內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點表現在:雖然兩版教材都涵蓋了四大主題,但其知識點的年級分布及數量有所差異。從知識點的年級分布看,某些知識點的年級分布不同。
③兩版教材四大主題的順序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共同點表現在:四大主題的順序總體上都是從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規律;
“圖形的認識”主題都是最先開始的,且都是從一年級上冊開始學習的,“圖形的運動”主題都是最晚開始的,且都是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學習的;
“測量”主題的知識點都是按照“長度―面積―體積”這一順序編寫的,“圖形與位置”主題的知識點是按照“認位置(上下左右)―認方向(東南西北)―確定位置(數對)”這一順序編寫的。不同點表現在:兩版教材“測量”“圖形與位置”這兩個主題開始的順序有差異,對于“測量”這一主題,滬教版開始得比蘇教版早,滬教版是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的,而蘇教版是二年級第一學期才開始;
對于“圖形與位置”這一主題,蘇教版開始得比滬教版早,蘇教版是一年級第一學期就開始了,而滬教版是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的。兩版教材“測量”“圖形與位置”這兩個主題中關于同一主題的內容順序也有差異,如在“測量”主題中,滬教版是先在三年級上冊介紹面積,再在三年級下冊介紹周長,而蘇教版是先在三年級上冊介紹周長,再在三年級下冊介紹面積,內容的順序正好顛倒了。
縱向維度教科書比較的結論
在傳達給學生的部分方面,兩版教材對數學內容和數學練習進行了比較,具體可分為特定主題的結構、表征形態和例題。
①從特定主題的結構來看,兩版教材敘述性的知識大致相同,但關于過程與方法類的知識有差異,特別是周長、面積、體積這三大特定主題,如在“周長的定義”中,兩版教材都是由不同的情境圖引入,然后借虛擬的情境圖直接給出周長的定義,并且在具象認識的基礎上,抽象出求規則圖形的周長。不同的是,滬教版教科書將這一認識過程細化了,分為“認識周長并描邊線”“求情境圖中規則圖形的周長”“求常用規則圖形(如三角形)的周長”這三步來進行,由具象的不規則圖形逐漸過渡到抽象的常用規則圖形,內容跨度較小,使學生易于接受,而蘇教版則把這一認識過程更簡化了,只有“通過描邊線認識周長”“求規則圖形的周長”兩步,而這兩步之間跨度較大,顯得突兀。
②從表征形態來看,兩版教材例題表征形態的總體分布特點是:從表征形態的組成結構來看,滬教版的例題包含了四種表征形態,結構完整,而蘇教版的例題只包含三種表征形態,單一的數學形態的例題有所缺失,結構不完整。從表征形態的百分比來看,首先,兩版教材的例題均多以聯合形態與視覺形態呈現。其次,滬教版的例題多以聯合形態、視覺形態來呈現,而蘇教版的例題則更多以聯合形態來呈現。最后,蘇教版的聯合形態多于滬教版的,而滬教版的文字形態則遠遠多于蘇教版的,且百分比相差較大,但兩版教材單一的數學形態的例題所占的百分比都最少。
③從例題來看,在例題、習題的數量方面,滬教版的例題數量雖多于習題,但兩者數量差別不大,而蘇教版的例題數量卻遠少于習題,習題數量約為例題的6倍多;
在例題與習題的比例方面,滬教版的例題與習題比例約為1∶0.88,即1道例題后面平均配有0.88道習題,蘇教版的例題與習題比例約為1∶6.6,即1道例題后面平均配有6.6道習題;
在例題呈現的完整性方面,兩版教材例題呈現的完整性類似,例題均是完整過程多于部分過程,且完整過程與部分過程的比例均接近于3∶2;
在例題涉及知識點的數量方面,首先,兩版教材例題涉及知識點的數量分布結構類似,均是1個知識點的例題數量最多,2個知識點的例題數量次之,3個及以上知識點的例題數量最少。其次,兩版教材例題涉及知識點的數量分布比例有差異;
在例題的解題方法方面,首先,兩版教材例題解題方法的數量分布結構類似,均是一種方法的例題數量最多,占有絕對優勢,兩種方法的例題數量次之,三種及以上方法的例題數量最少。其次,兩版教材例題解題方法的數量分布比例有差異。
在對學生的要求方面,兩版教材對潛在的認知需求和作答類型進行了比較。
①從潛在的認知需求看,兩版教材在總體比較和具體比較、例題和習題上均有差異。例如,兩版教材四種認知需求例題分布的特點是:從分布范圍來看,滬教版除了只在三年級和五年級出現做數學以外,其他認知需求在各個年級均有分布,且分布范圍較廣,而蘇教版除了記憶型認知需求在全年級均有分布外,其他三種認知需求在某個或某幾個年級均有缺失,且缺失程度較嚴重;
從例題數量來看,兩版教材均是記憶型例題居多,做數學例題最少,無聯系程序型和有聯系程序型例題的數量居于中間;
從波動趨勢來看,滬教版無聯系程序型和做數學的分布趨勢波動較小,記憶型和有聯系程序型的分布趨勢波動較大;
從各個年級的主要認知需求來看,滬教版五個年級的主要認知需求均為記憶型,但同時某些年級也側重于其他認知需求,而蘇教版六個年級的主要認知需求雖也為記憶型,且二年級和四年級尤為突出,但四、五年級同時強調有聯系程序型,尤其四年級的有聯系程序型超過了記憶型。
②從作答類型看,兩版教材在總體比較和具體比較、例題和習題上均有差異。例如,兩版教材四種作答類型的例題分布特點是:從組成結構來看,滬教版的例題包含四種作答類型,結構完整,而蘇教版的例題只包含三種作答類型,缺少推理論證型的例題,結構上有所缺失;
從百分比來看,首先,兩版教材四種作答類型的例題百分比從多到少依次均為解釋型、只要求一個答案型、數學列式和答案型以及推理論證型。其次,兩版教材例題的作答類型大部分是只要求一個答案型和解釋型。最后,兩版教材又有明顯不同,滬教版的只要求一個答案型和解釋型例題的百分比相差不大,基本上是1∶1,而蘇教版解釋型的例題百分比占有絕對優勢,只要求一個答案型和解釋型例題的百分比相差較大,基本上是1∶2??傮w上,兩版教材例題作答類型的組成結構和百分比均有差異,且差異較大。
四年級下冊數學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新版教材;
小學英語;
變化;
特點;
建議
[中圖分類號] G6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9-6426(2013)02-083-06
一、教材修訂總體說明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 Learning English(三年級起始版)》是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訂而成的,經教育部審定通過,供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使用。此次《小學英語 Learning English》2011版,能更全面地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強調在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進一步體現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在學習過程中注重知識的積累,學法形成及情感培養;
彰顯英語教材的人文性與工具性;
保持教材先進的教學理念、地道活潑的語言特色,并保持教材濃厚的生活氣息,突出趣味性;
提高了教材的適切性,調整了教材的容量和難度,增強了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二、教材修訂依據
此次修訂根據2001年以來的教材實驗情況,聽取了廣大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各界對教材的修訂意見和建議,綜合分析各地區反饋的各類信息,切實增強教材的適切性和可操作性,繼續發揚教材內容活潑有趣、知識系統、語言地道等特點。
三、教材修訂內容
第一,調整話題內容,加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理滲透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身安全教育以及綠色健康生活觀念的養成。比如:在四年級上冊增加了購物不用塑料袋,使用環保手袋的內容。六年級上冊中加入一定要吃早餐,多吃蔬菜和水果,積極鍛煉身體等。
第二,進一步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例如:在五年級上冊中擴充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內容,包括春節包餃子、串親友,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等傳統文化常識。
第三,增強了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適當減少新授內容,增加各類活動和練習,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玩、唱、演等活動中不斷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例如:
三年級上冊Unit1,Let’s play!通過Memory Game 這種課堂上常用的游戲,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游戲中練習his,her等較難區分的詞匯,有效的形成對知識的運用和鞏固。
第四,降低教材的整體容量及難度。
例如:每冊減少了4 節新授課,四年級下冊Unit 2改變原來星期、月份、序數詞、節日集中出現的情況,調整其出現的順序和位置,使知識點分解在不同的單元。
針對一些規律性的語言內容進行提示,如四年級下冊Unit 2 數字幾十的構成、序數詞詞尾的th 等用不同顏色標示,復數構成通過對話中的語句進行引導等。
四、修訂后教材的基本框架與編寫體系
小學三年級起點教材按學期分冊,從三年級至六年級共八冊,每學期一冊。每冊包括四個單元,每單元包括6節新授課和1節單元復習課,共24課和4節單元復習課。教材最后收錄兩個詞匯表,一個是單元詞匯表,方便學習,另一個是字母詞匯表,方便查詞。
(一)新授課
每單元第1-5課都是新授課,每課兩頁。新授課采用學習內容加活動的形式,即首先呈現學習內容,然后設計相應的活動以練習學習內容。
(二)故事課
從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開始,每單元第6課為故事課,用本單元所學語句及詞匯編寫故事,生動有趣、可讀性強。通過故事閱讀既進一步鞏固了單元所學內容,又培養了學生閱讀的習慣并使其初步形成了閱讀策略,提高了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三)復習課
每單元最后是復習課。三至四年級復習課占3頁,一般設計5-6個練習活動,其中包括聽、說、讀、寫等綜合技能的練習。第1個活動Listen and talk. 通常是本單元主要語句在語境下的運用練習,目的是通過創設一個情景培養學生語音運用能力。第2-4個活動,通過看、聽、讀、做的形式,檢驗本單元學習目標的達成度。
五、修訂后教材的具體變化
(一)結構變化
新教材結構:
>>每冊包括四個單元;
>>每單元包括6課+1復習;
>>每冊共24課和4個單元復習;
原教材結構:
>>每冊包括四個單元;
>>每單元包括7課+1復習
>>每冊共28課和4個單元復習
(二) 話題變化
在保留原來的整體結構、提倡交際語言教學為中心的編寫體系的基礎上,對原有單元話題進行了調整,使主題更突出,前后內容更連貫,安排更合理,更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三年級從學生的切實生活開始,學習一些基本的話題。包括學校生活、數字、顏色、家庭、動物、食物等。
四至六年級話題根據主人公的成長活動及生活經歷,重點關注學生自身成長和社會生活,包括生活習慣、交通規則、環境保護、理解交流、跨文化交際等,強調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理解中外文化,提高個人素養。
Book 1
原 書 修訂后
Unit1:
School and Numbers Unit1:
School and Numbers
Unit2:
Friends and Colours Unit2:
Friends and Colours
Unit3:
Body and Feelings Unit3:
Feelings and Body
Unit4:
Family Unit4:
Family
Book 1
原 書 修訂后
Unit1:
Food and More Numbers Unit1:
Animals on the farm
Unit2:
Food and Restaurant Unit2:
Animals at the zoo
Unit3:
Clothes We Wear Unit3:
Food and Meals
Unit4:
At Home Unit4:
Food and Restaurants
(三) 降低教材的整體容量及難度
減少了詞匯量。第一冊出現的總詞匯數由原來的259個縮減到了163個,認讀詞匯由原來的74個縮減到了73個。第二冊出現的總詞匯由原來的270個縮減到了194個,掌握詞匯由原來的76個縮減到了74個。
全套教材1~8 冊按照《英語課程標準》在小學階段的教學要求,將詞匯學習進行科學分類,總共三類,即掌握詞匯(能聽懂、會說、認讀、書寫并正確運用)、認讀詞匯(能聽懂、會說、認讀并口頭運用)和聽說詞匯(能聽懂、會說并口頭運用)。其中1~8 冊教材中共出現詞匯約700 個(歌曲、歌謠中詞匯不計其中),其中掌握詞匯(能聽、說、讀、寫、運用)調整為約500 個左右(涵蓋課標所列的423 個詞匯),認讀詞匯200 個左右(包括短語)。
(四) 增強了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五)強化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復現率
(六)增加了語音系統的學習
(七)增加了音素 Letters and sounds 的學習
從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開始,每單元第5課添加了Letters and Sounds,讓學生了解簡單的發音規律并逐漸運用語音規律認讀簡單的單詞。
三年級重點了解常見的五個元音字母及輔音字母在單詞中的發音。
四、五年級了解常見的字母組合的發音,并增加了Try to read。
六年級設有解重音、連續、升降調等方面的內容。培養小學生單詞拼讀能力,為英語自主學習打好基礎。
(八)增加了單元復習課的具體練習活動
每單元有一個單元復習課。根據單元目標設計了典型的包括聽、說、讀、寫的練習活動,檢驗學生對該單元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
(九)增加了形成性評價的借鑒性方案
每個單元復習中增加了How am I doing?評價部分。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目標的多維化,評價形式和評價內容的多樣化,體現學生是評價主體的以人為本的理念。
(十) 詞匯表變化
每冊書后附兩個詞匯表。表一是重點詞匯,按單元順序排序,所列詞匯要求學生能聽懂、會說、認讀和書寫(第一冊要求學生能聽懂、會說、認讀)。表二是整體詞匯表。按字母排序,標注本冊出現的所有詞匯(前面已掌握的詞匯除外),包括聽懂、會說、認讀詞匯以及超標詞。
(十一) 增加并簡化部分歌曲、歌謠
低年級歌曲總數量有所增加,增加了一些歌曲簡單、曲調優美、瑯瑯上口的經典兒歌和歌曲,簡化、改寫部分原有歌曲、歌謠,減少生詞。
六、修改后的特點
1.話題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好地體現了“學習活動化,活動交際化”的學習情景。
2.安排了大量有趣的活動,使本套教材的英語學習更加體現了“有趣而容易”的特點。
3.教材內容更加連貫、系統,編排更加科學、合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
4.修訂后的教材增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理滲透和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體現了教科書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要求。
5.增加了有針對性的練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七、教材使用建議
在使用教材前,請老師們認真學習《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 按《英語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理念、學習目標、教學建議及評價建議等開展教學。請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學習目標 循序漸進
教師應在教學中綜合考慮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課程目標,根據學生的發展狀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任務,設計教學目標。
三年級第一冊第一單元內容,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整體感受學習內容(尤其是有關問候、介紹姓名等),對數詞、學校學習相關的物品詞匯應注意從音、義、形整體輸入,在語境中理解語言,著重培養學生注意傾聽、認真模仿、大膽開口、不怕出錯的學習習慣。
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保持學習英語的信心,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獲得學習英語的成功感受。特別是在小學起始階段,教師尤其需要注意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避免教學簡單化現象。有的老師認為:這些單詞早晚都要背,不如學了就讓學生背寫。這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律,沒有學字母,單詞要如何記憶呢?可在學完字母之后,逐步讓學生嘗試記憶單詞的拼寫。
(二)設計多樣活動 用語言做事
為了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方式,教材中的活動都用圖示的方式說明活動的內容、目的和操作的方式。第一冊教材中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有聽聽說說、說說唱唱、玩玩演演、讀讀寫寫等。
活動有兩類:
一是語言操練活動。如:歌曲、兒歌等。小學生喜歡輕松愉悅的活動,學生在歌曲的旋律和兒歌的韻律中熟悉語言、記憶語言有非常好的效果,尤其適合低年級學生。建議老師合理采用此類活動,不要認為教唱歌、說兒歌是浪費時間。
二是語言運用活動。如:第一冊第四單元19課 第3部分 Let’s do it! 以Danny 為范例,要求學生能簡單介紹自己的家庭。
教學中應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一般情況下,先語言操練活動,后語言運用活動,以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為目的。教材中語言運用活動有明確的交流目的、真實的交流意義和具體的操作要求。
如:第一冊第2課第3部分Let’s play! 活動具有真實的交流意義,以游戲的形式介紹自己和他人的姓名,操作方式一目了然。學生能夠通過這樣的活動展示學習成果,練習語言內化語言,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教材中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接近現實生活中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都是依據小學生的生活設計的。如第一冊內容的主題:"School and numbers","Friends and colour","Feelings and body","Family"。
如:故事課的設計,體現了單元內容學習從接觸、理解、操練、運用語言等環節逐步實現語言的內化和整合。故事課Lynn goes to see a doctor中Act out the story活動, 體現了用英語獲取、處理和傳遞信息的能力。
教材中的活動體現了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滲透與聯系。
如:第一冊第3課第3部分Let’s play!畫畫猜猜,第一冊第10課第4部分Let’s do it! 找字母涂顏色等,以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素質的綜合發展。
(三)指導學習策略 提高效率
教材中體現指導學生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的內容。
如:從第一冊第3單元開始,逐漸構建語音系統,幫助學生了解簡單的語音規律,運用規律認讀簡單詞匯。其中能夠結合學生母語學習的經驗和認知發展需求,針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和異同,重點培養學生運用基本學習策略的能力;
感知和模仿英語發音的特點;
有效記憶和使用英語詞匯的方法。
請老師們注意:
教材中語音學習的內容安排是每單元呈現一次,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應體現在每節課中,只有堅持積累,學生才會了解、運用其規律,形成詞匯學習的有效策略。
(四)運用多元評價 激勵為主
教材在每個單元增加了How am I doing?部分。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重點評價學生平時參與各種教學活動的表現,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該部分體現了評價目標的多維化,以學生為評價主體。
請老師們注意:
教材中的評價表只是提供一個可參考、借鑒的案例,在實際教學中可靈活運用,可針對每一課的學習目標設計評價目標。
如:針對第一冊第1課,可設計如下:
建議教師建立并說明評價的標準,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在運用形成性評價時,一定要考慮其可操作性,不宜太繁瑣或影響課堂的正常進程。
(五)結合教學需要使用教材
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加以適當的取舍和調整:
1.根據所在學校的教學實際需要、學生現有水平、課時安排等,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補充和刪減。對教材所做的補充和刪減,不應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2.根據實際教學目的和學生學習需求,對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和活動加以替換。如:第6課第2部分
Let’s chant!
One, two. How are you?
Three, four. Open the door.
Five, six. Pick up sticks.
Seven, eight. Don’t be late.
Nine, ten. Say it again.
其中生詞較多,如有困難,可加以調整或替換。
3.根據學生周圍的現實生活對教材編排順序作適當的調整。
4.由于客觀條件的差異、學生現有水平的差異以及教學實際情況的差異,有時教材推薦或建議的教學方法和步驟不一定適合實際教學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注意調整教材中建議的教學方法,采用最適合實際教學需要的方法和步驟。
(六)需要關注的問題
1.關于教學步驟,本套教材教參中提供的教學步驟為: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New concepts:
Demonstrate, drill /practice
Class closing
與其它教材的教學步驟(如人教版的5步法)是一致的。
2.關于字母書寫,本套教材提供的字母手寫體是目前英語國家較流行的一種書寫體。有些字母書寫的筆劃、筆順與斜體書寫不一致。切記,這不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