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這無疑對培養適應新時展需要的各類人才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然而新的課程標準對高中生物教學又提出了許多新的目標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師要使課堂教學的效果達到新課程標準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課堂論文【五篇】(范文推薦),供大家參考。
生物課堂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生物課堂教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這無疑對培養適應新時展需要的各類人才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然而新的課程標準對高中生物教學又提出了許多新的目標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師要使課堂教學的效果達到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目標,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就必須設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筆者認為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有以下幾種方法:
1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教學方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將要講授的一堂課的總體規劃,它是實現課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但要認真研究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掌握教學目標,而且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現有的知識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內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個知識點,知道和教材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并預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這樣設計出來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
2恰當設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美國教育家波麗亞說過:“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自己發現?!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問、啟發誘導、啟迪學生的思維,創造條件讓學生去主動發現。這樣做不但鍛煉了學生積極思考的思維品質,而且讓學生獲得一種成就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種做法使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改變了他們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改精神的體現。例如在學習《植物的激素調節》一節時,教師可以如下設問:①植物為什么會向光彎曲生長?②什么是向性運動?③向性運動的產生是哪種激素調節的?④植物體內還有哪些激素?隨著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很自然就知道什么是植物的激素調節。
3巧用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顯示,學生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時,神經系統的激奮水平較高,大腦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列舉一些與課堂知識有關的常見的生命現象,很自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體液調節》一節中幾乎每一種激素都有對應的分泌失調疾病,如巨人癥,甲亢等;《免疫調節》一節的內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備等緊密聯系;《呼吸作用》的知識就是酸菜和酸奶的制作原理……學生對這些話題很感興趣,很自然會產生很強的學習動機。
4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極其抽象、難懂,例如染色體組的概念、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過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機理等,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內容形象化。例如在講述染色體組的概念時,可以這樣比喻:把一副撲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張牌看作一個細胞中的五十二條染色體,同一數字的四張牌看作同源染色體的話,所有的紅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別相當于一個染色體組;介紹DNA的分子結構時可以把DNA分子與螺旋樓梯進行類比,把DNA的主鏈比作樓梯的扶手的話,那么DNA分子內部的堿基對就是樓梯的臺階。把抽象的生物學概念等一旦轉化成學生熟悉的事物,學生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了。
5多種教學手段巧妙結合
在課堂上適當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照片、動畫和視頻材料,把課本上過于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很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可以讓學生視覺、聽覺并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講授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時,用flas等演示就非常適合。多媒體課堂的容量大,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收獲。
當然,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的使用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計算機操作水平;能對網上的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搜索、篩選和組合;為每堂課準備精美的課件,意味著教師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
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還與教具的使用、教師的表達能力、教師的感染力和個人魅力、和諧的師生關系、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等許多因素有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盡可能發揮教學中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影響,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就一定能不斷地提高。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楊兆山.教育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鄧衛民.論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生物教學[D].鄭州:河南大學,
2007
生物課堂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每個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別人代‘活’;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歷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別人代走。這是一個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實,是每一個活者的人都能體會到的樸素真理?!雹胚@恰恰說明主動性是生命活動的一個本質特征。但是當今的物理課堂還是存在教師是每日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教師意志的服從者的現象。物理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
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與生命價值的體現??傊?,課堂教學對于參與者具有個體生命價值。
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教育理念上越來越多的關注學生的發展,更多地為學生著想。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反對把教育之看作是為將來社會生活做準備,主張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來改造以書本作為出發點的舊教育。但未提及教學對教師的生命有何意義。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為“生活教育”,它由三個部分組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他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但也沒有談到教育對教師的生命有何重要意義。許多現在在第一線的老師也發表了一些文章,他們認為也很有必要改變現在的教學方式,他們也在摸索。他們中一些人認為物理課堂教學要為學生的發展而設計,要靈活開放,重視學生的自主性一、手段要多樣化要把生活──物理──社會有機結合起來。他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但教學對他們自己的生命的價值還是不很清晰。我也問過一些身邊的同學(即將畢業走向教師崗位的師范院校的學生),他們認為教師的教學同樣也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但也還是沒有體會到教學對教師的生命有怎樣得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的葉瀾教授在《更新教育觀念,創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一文中提出基礎教育的價值觀之一:“生命性”。她指出:“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中小學學生正處于生命中成長最快、最富有學習可能、也是最需要學習的重要時期,處在個性發展、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影響的價值,將遠遠超出本階段而延續到終身。在教育中還有什么東西的價值能比生命的成長價值更為重要,因此,教師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要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雹平處熞岸谜鋹凵?、懂得生命的整體性、懂得青少年期對于人生的獨特重要價值,并善于開發生命潛力和指導生命發展?!雹恰爸匾暋浴?,將使學校工作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努力完成為生命的健康發展服務的神圣使命?!雹人U述了中小學教育如何體現“生命性”的一個初步的框架,同時對老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在新基礎教育研究的近幾年的研究中,有許多的學校和老師積極參加,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葉瀾教授的研究被進一步深化。
基于以上教育名家,葉瀾教授,以及自己查到一些第一線工作的教師的研究,我認為在當前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忽視師生“生命性”的問題。針對此問題,我很贊同葉瀾教授的思想,我認為再高中的物理教學中,也應該重視師生的生命性,特別是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這一點。在此,我提出自己在理論上的一些思考和想法,由于我是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剛實習結束,實踐的機會少,想法可能不太成熟。因此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探討。
二
一、高中物理課堂存在的問題
“每個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別人代‘活’;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歷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別人代走。這是一個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實,是每一個活者的人都能體會到的樸素真理?!雹蛇@恰恰說明主動性是生命活動的一個本質特征?,F在的許多老師也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在實踐中這一點恰恰被忽視。
如果我們到高中的物理課堂去走走,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
“在教室里,學生按教師的每一個指令行動,每一個問題作答:教師清楚每一節課要教什么,為何教和教什么,學生卻不知道要學什么,為何學和如何學;
教師是每日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教師意志的服從者。當然,在課堂上也有一些教師會要求學生上課時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進行獨立的思考,但最終大多還是納入教師預設的框架;
他們會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理解規定的和現成的知識,但很少會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發現問題,創造解決困難的方法,去獨立面對一個陌生的世界,一個生生不息的世界?!雹蔬@正是高中物理課堂存在的一個忽視生命的價值的最大弊端,也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對于高中的物理老師來說,如果一輩子,幾十年一直做物理老師,其生命的很大一部分是和學生一起在物理課堂上度過的。所以如果老師的每一堂課都像上面那樣度過,看是老師是主動的在經歷他的生命,其實是從另一個側面看,他只是把以前的每堂課重復一遍,只是下面的觀眾不同而已?;蛟S會有所改變,但是五年、十年,老師的激情被耗盡,老師開始混日子,那樣會有多少學生會被耽誤。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僅有一次。從而反映出我們不光忽視了學生的生命價值,同時也忽視了老師的生命價值。
現在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每一次的課改,都在努力改變。我想說的是,以前認為課堂是老師的天下,現在應為學生著想,但是,為學生的發展著想的同時,別忘了老師,課堂也是老師的生命的一部分。
二、問題的解決
我認為問題的解決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要從理念上改變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看法
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包涵著多重豐富的涵義。
首先,物理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
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與生命價值的體現??傊?,課堂教學對于參與者具有個體生命價值。
每個老師,每個學生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頭腦的活生生的人,每個人都有做自己的權力去經歷自己的生命。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性不應被剝奪,而是應該有充分的發展空間;
老師不是把學生的生命發展中最寶貴的精神火力和創造力銷蝕了,把學生形成積極、主動、自主的自我可能性扼殺了;
而是應該把學生的生命發展中最寶貴的精神火力和創造力激發出來,把學生形成積極、主動、自主的自我可能性加大。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實際上通過“教書”實現“育人”,為教好書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樣的人。只關注現成知識傳遞價值的物理教師,實際上是在“育”以被動接受、適應、服從、執行他人思想與意志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青少年學生內在于生命中的主動精神和探索欲望,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常常受壓抑,甚至被磨滅。愛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這樣寫到:“我想,即使是一頭健康的猛獸,當它不餓的時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強迫他不斷地吞食,特別是,當人們強迫喂給它吃的食物是經過適當選擇的時候,也會使它喪失其貪吃的習性的?!雹怂蕴铠喪绞瞧茐纳灸堋闷嫘牡淖畲髷橙?。物理教師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要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去做好自己的課堂教學工作。
第二、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全面體現培養目標、促進學生生命多方面的發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認識方面的發展。
二期課改提出課堂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我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不能忽視。以前的課堂目標可能沒有很好重視這一點——情感目標。它是指學生在對己、對事、對他人、對群體的情感體驗的健康與豐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發展。因為學生中很大一部分并不一定從事物理研究,而物理課堂上對他們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對他們以后的生活也許會有意地年年過的影響?!罢n堂教學完整目標,還應該包含學生意志、群體工作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項,都應既有與認知活動相關的內容與價值,又有其相對獨立的內容與價值,又有其相對獨立的內容與價值。這些方面的統合,才構成學生生命整體發展?!雹?/p>
2、物理課堂教學過程的探究。
物理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教師在作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認真地分析物理學科對于學生而言獨特的發展價值,而不是首先把握這節課教學的知識重點與難點。并不是認為物理學科知識對學生的發展沒有價值、可以無視,相反,它是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最終掌握的基礎性的內容。但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價值不應停留在此,更不能把學生當作是為學習這些知識而存在的,教師是為教這些知識而存在的。教學為學生的多方面主動發展服務是最基本的立足點。
第一,把書本知識按物理學科內在的邏輯組成由簡單到復雜的結構鏈,基本上以結構為大單元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使貫穿教學的認知主線是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在教學與一個知識結構相關的內容時,又將其分成兩個教學階段,第一階段是教學以知識為載體的某一結構的階段,第二階段是學生運用這一結構,學習和拓展結構類似的相關知識的階段。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主動地投入學習,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與能力。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最有效率的是掌握和運用知識結構。從而讓學生對與結構相關的知識的牢固掌握和熟練運用,直到內化。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發現、形成結構的方法及掌握和靈活使用結構的能力。學生對物理知識結構群的學習、內化,有助于學生頭腦中形成結構群和結構思維的方法,這對于學生在陌生復雜的新環境中能用綜合的眼光去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基礎性作用,是身處復雜多變時代的人生存、發展所需要的一種基礎性的學習能力,也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可自我增生的重要基礎。
第二,將結構化后的以符號為主要載體的書本知識重新“激活”,實現與三方面的溝通: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世界溝通,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溝通,與發現、發展知識的人和歷史溝通。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的狀態,與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關,使它呈現出生命態。具有內在生命態的知識,最能激活、喚起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信心和提升他們的主動探求的欲望及能力。教師在尋找這三方面聯系的同時,也拓展了自己的認識領域,并把注意力從研究教學內容轉向學生的前在狀態、潛在狀態、生活經驗和發展的需要,這是實現由“教書”為本轉換到通過教書來“育人”的十分關鍵的一步。
第三、在教學設計方面要完成的最后一個綜合,就是將每節課具體要教學的內容與教學過程的事先策劃結合起來,構成“彈性化的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的動態生成,但并不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的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有教學方案的設計,并在教學方案設計中就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教學過程的設計重在由何開始、如何推進、如何轉折等的全程關聯式策劃。至于終點,何時嘎然而止,并不是絕對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硬性規定的步子大小與全班齊步行進。過程的設計也要有“彈性區間”,可以通過不同的作業、練習、活動來體現。過程設計還要策劃教學行進中的教師活動、相應的學生活動,組織活動的形式與方法,活動效果的預測和期望效果的假設,師生間的互動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綜合的、富有彈性的教學方案。
三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深刻地指出:“未來的學習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題,手腳眼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個人同他自己的關系的根本轉變是今后幾十年內科學與技術革命中教育所面臨的最困難的一個問題?!雹驮谖锢砜烧n堂教學中應注重師生的生命性,同時最重要的是:“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p>
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一文中談到:“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它的學科的基礎理論,并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它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說,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雹慰梢钥闯鲋R的傳授知識物理課堂教學的一個小的目標,重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
物理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老師是生活的藝術家,學生是生活的藝術家,只是老師經歷的比學生多一點,知識多一點,年齡大一點。而課堂則是師生生活的第一線,也應該是師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老師和學生都應該認真地對待生活,對待他們自己的課堂,課堂教學留給學生的不光是知識,更多的應該是生存的技能,對待生活的樂觀的態度,勇于進取的精神,人生美好的回憶,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和他們生命價值的體現;
留給老師的是美好的回憶,成功的體驗,自己人生的豐富,對生活的更加熱愛,對生命的更加熱愛和其自身生命價值的體現。
總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要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營造良好得氛圍,充分體現出每
一個人生命的價值。
最后我引用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提到的結束全文:“有個才子講得不錯,他對教育下這樣一個定義:‘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雹?/p>
注釋:
⑴葉瀾《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⑵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第212頁
⑶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第212頁
⑷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第212頁
⑸葉瀾《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⑹葉瀾《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⑺徐良英范岱年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出版1976年1月第一版第8頁
⑻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第227頁
⑼葉瀾《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⑽徐良英趙中立張宣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10月第一版第147頁
⑾徐良英趙中立張宣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10月第一版第146頁
參考文獻:
1、徐良英范岱年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出版1976年1月第一版
2、徐良英趙中立張宣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10月第一版
3、吳亞萍吳如玉主編《“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專題論文·案例集(下)》
——教師發展·學科教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4、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3月第一版
網址:
1、葉瀾《葉瀾:——“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一》
2、葉瀾《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3、葉瀾《葉瀾:更新教育觀念,創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
生物課堂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關鍵詞: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
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之一,是教的過程中,把握主體(教師)的客體化,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生物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在生物教學中應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一課程的基本理念,用準確的教學目標定位,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課本知識與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聯系起來;
用智慧的教學方法施教,使知識變枯燥為生動;
用優化的教學媒體呈現,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責任感,從而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用到位的語言文字表達,啟發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如何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來提高生物課堂有效性,本人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用準確的教學目標定位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了“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理念,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導每一個學生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作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教育論文,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們深刻認識到:“教師的活力在于課堂,學生學習的活力在于生活”,為此,作為一名教師,應善于關注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學本身的魅力,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使教學行為符合新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無用之功,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目標定位1,能對生活化的素材歸納和演繹獲取新知識。如學習DNA的相關知識時,我們可以例舉如下材料供學生學習,要求學生用相關知識解釋,并進行創新。
材料一:DNA指紋在案件偵破工作中有著重要的用途。刑偵人員將從案發現場得到的血液、頭發樣品中提取出來的DNA與犯罪嫌疑人的DNA進行比較,就可能為案件的偵破提供證據。
材料二:最近有許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種被稱為“核黃素”的保健品,據說其主要成分是從一些生物細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噓其有健腦作用和能夠為人提供豐富的營養。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嗎?
材料三:美國911事件死難者身份確定??茖W家將對每具尸體的細胞核DNA和線粒體DNA進行檢查。由于很多尸體已經被分成了數塊,據專家估計此次將被檢查的碎片數有可能達到百萬以上。所有的細胞核樣本將被送到美國鹽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進行分析,他們的工作是要對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認,而線粒體DNA則將被送到馬里蘭州羅克威爾的細胞研究室去,他們的任務是要查出死者屬于哪個家族。據稱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數據將與所有遇難家屬提供的資料和樣本進行核對,這將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DNA分析鑒定行動。
材料四:科學研究證明,一些困擾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癥等都與基因有關。依據已經破譯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這些基因并針對相應的病變區位進行藥物篩選,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識來設計新藥,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補或替換這些病變的基因,從而根治頑癥?;蛩幬飳⒊蔀?1世紀醫藥中的耀眼明星?;蜓芯坎粌H能夠為篩選和研制新藥提供基礎數據,也為利用基因進行檢測、預防和治療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樣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對同一種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樣。明顯的例子有,同為吸煙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論文,有人則不然。醫生會根據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給予因人而異的指導,使其養成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最大可能地預防疾病。
目標定位2,學生能把知識回歸于社會生活實踐中去。如平時布置學生作業應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應是為了做題而做題,為了知識點和考試而做題。例如學生在學習糖類、脂質、蛋白質之后,就可以布置學生把自己經常食用的食物進行歸類,讓學生收集有關食物營養成分的資料,為他們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計劃;
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時的飲食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飲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們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后小實驗,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既能達到驗證課堂中所學知識的功能,又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如要求學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蘿卜條,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檢測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學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時間,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家庭作業。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態瓶等;
設計實驗驗證不同溫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等。還可以走上社會調查居住附近有無遺傳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譜圖找出遺傳方式;
調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轉基因食品;
農村學生可以調查蔬菜大棚是否經常通風并思考原因;
外出旅游時可以調查當地景區的生態系統結構、物種豐富度、某一種群的種群密度;
身邊有無生態入侵現象等等。通過生活中觀察、驗證課本上的生物學知識,會很好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為素質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通過這些生活問題、學生的生活經驗創造生活課堂,即關注學生的主體和活生生的經驗與體驗,貼近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把知識技?艿慕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促進學生經驗的改組,促進學生書本知識向實踐能Φ淖化,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二、用智慧的教學方法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
在教必修2的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我講到,如果孟德爾要直接驗證他的假說,只能用顯微觀察的方法,確定遺傳因子的真實存在和遺傳因子在形成配子進是分離的,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孟德爾應用假說-演繹法,事實上孟德爾所檢驗的不是假說本身,而是假說的推論,即從假說中邏輯地推導出來的個別現象或事件的推論。當我講到“孟德爾設計的測交實驗教育論文,實際上檢驗的是演繹的‘推論’,是一個特例,孟德爾用實驗驗證這個特例,從而驗證了規律”,學生仍然不理解。怎么辦呢?這時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識進行解釋。地球是橢圓的還是方形的呢?假說一,地球是方形的;
假說二地球是橢圓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則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時,應當是看到整個船身的;
如果地球是橢圓的,則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時,是應當先看到桅桿,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個船身。“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情況”是依據假說演繹推理出來的一個特例,即推論,用親身體驗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的實際情況來驗證這個特例(推論),若親身體驗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是整個完整的船身,則大海是方形的;
若親身體驗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時,是應當先看到桅桿,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個船身,則大海是橢圓形的。這時我給學生說,孟德爾的測交實驗就相當于“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情況”是個假說基礎上的一個特例,只驗證了這個特例,則假說自然就被證明了。
智慧的教學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劑一樣,有效的教學必然是采用恰當教學方法的教學。恰當的教學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帶來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因為智慧的教學方法往往產生于生活實踐中。
三、用優化的教學媒體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
在生活知識的內容上,體現選擇性原則,更能帶來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在講解共同進化的知識時,我選擇了生活化的一些媒體知識。
生活化的媒體知識1有趣的巢寄生杜鵑。巢寄生是一種鳥類將卵產在其它鳥的鳥巢中,由義親代為孵化和育雛的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鷚(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鵑,就是一種種間巢寄生類型。大杜鵑是現有巢寄生鳥類80多種中最典型的一種鳥,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種其它鳥類的巢中。巢寄生行為表現在:宿主的選擇,大杜鵑在繁殖期尋找與孵化期和育雛期相似、雛鳥食性基本相同、卵形與顏色易仿的宿主,多為雀形目鳥類。寄生時間上,大杜鵑多在宿主開始孵卵之前,乘宿主離巢外出時快速寄生產卵。巢寄生的協同進化,表現在宿主卵的形態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顏色、大小、卵斑等許多方面與宿主相似,但存有不顯差異。同時宿主對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個方面。對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鵑常表現在產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產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雛鳥孵出,它有將義親的雛鳥推出巢外的習性,從而獨享 義親撫育,這樣對宿主繁殖成功率將降低。編者注:杜鵑又稱布谷鳥,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
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生活化的媒體知識2 蜂鳥。在南美熱帶雨林中,蜂鳥是許多種植物的傳粉者,蜂鳥的喙大致可分為2種類型:長而彎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種類型的鳥適于在略微彎曲的長筒狀花中采蜜,這一類花分布廣泛且產蜜量高;
第二種類型的鳥適于在短小筆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論文,這一類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較少,而且它們也經常吸引許多傳粉的昆蟲。盡管長喙蜂鳥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們一般更偏愛長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們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鳥類的驅趕。蜂鳥飛行速度快,可以長距離地飛來飛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鳥利用的花蜜。蜂鳥是典型的通過一次飛行造訪不同種類的花來提高攝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賴一種植物的傳粉動物。因此,對于種群數量小的植物來說,選擇壓力可能促使植物產生較多花蜜吸引蜂鳥。有趣的是,依靠蜂鳥傳粉的植物幾乎分泌同等數量的花蜜,這也許是因為蜂鳥不屑于光顧那些產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賴蜂鳥傳粉的花可能與蜂鳥密切地協同進化。筆者在亞馬遜熱帶雨林考察時曾好奇地觀察長尾蜂鳥(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種風梨科植物的花蜜,這種植物花筒的形狀似乎剛好能容納進細長的蜂鳥喙;
除蜂鳥外,似乎沒有任何其它動物前來采食花蜜。
通過這些生活化媒體的呈現,學生對共同進化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共同進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增加②促進物種的共同適應③維持生物群落的穩定性。
四、用到位的語言文字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
如觀察植物有絲分裂實驗后,學生提出為什么看到的細胞分裂間期圖像大大多于細胞分裂期圖像。我以“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所占的時間長,分裂期所占的時間短”來解釋。這樣解釋雖有一部分同學明白了,但總有一些學生還是實現不了從抽象到形象之間的過渡??磥硪ㄟ^變換語言的表達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學們在操場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學們累了,蹦起活動的時間變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時間變長了。此時我帶著照相機來到操場,對準同學的活動場面,拍了一張照片。此時我問同學,在這張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數多,還是停在操場地面上的人數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數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學好比間期的細胞,少數在空中躍起的同學好比分裂期的細胞。對于每個人來講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時間長,停留在空中的時間短,在拍照的一剎那,被攝入停在地面場景的機會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剎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組織細胞被固定的一剎那。生活中的場景與細胞分裂的場景如此相似,真可謂實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執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中,我提問“菊花秋季開放的原因?”一位學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氣溫涼造成的。”面對學生的回答既有正確的成分,又有不正確的內容,我不是只作“對與錯”的評判者,而是充當學生學習知識的構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導者,學習情緒的鼓勵者。
此時我表揚學生考慮問題的客觀態度:“菊花在秋季開放教育論文,你依據當時日照短了,氣溫涼了,來思考、推測是理性的。”這樣評價,教師就成了學生學習情緒的維護者、鼓勵者,而不是壓抑者。
接著我繼續與學生對話:“有句科學名言是這樣說的——不惟書、不惟上,只惟實。有這樣的一個實例,大家知道否?有人想在夏天讓菊花開放,于是找來不透光的鐵桶,給菊花做短日照處理,菊花終于在夏天開放了。同學們依據此實例再做推測,會得出什么結論”。于是學生依據夏天并不冷涼,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菊花秋季開放的原因關鍵在于日照短。此時的我利用生活化的知識材料充當學生學習知識的構建者,引導者。
新課程標準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體現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影響。作為農村學校,在這方面獨具優勢,田野、樹林、灌叢、草地、池塘、河流等,都為學生學習生物學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礎上,學會創造生活。發動學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會,進行社會調查研究,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調查、資料的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和反思活動;
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實現學習方式的生活化,同時也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生物課堂論文范文第4篇
(一)為課堂教學提供與知識相關的背景、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生物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系性很強,很多教材中提到的概念和實例在生活中都有相對應的實物。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對這些概念和實物已有的經驗累積開展教學活動,還要充分利用學生對生命現象的探知欲望,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
(二)要拓展教學的空間,加強多元聯系,積極營造開放式課堂
一是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適當設計教學內容;
二是要豐富課堂內容,設計多樣化的教學環節和學習情境,可以讓學生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去觀察和實踐,讓學生在實際感受中去體驗生產生活與科學技術的緊密關系。
(三)教師要多激勵學生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究
生物科學是對自然生命現象的規律性探知,必須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并且要通過我們的深入探究而不斷向前發展。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積極進行親身體驗:動手做、動眼看、動耳聽、動情讀、動口議、動筆寫、動腦思,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和自學能力。
二、科學合理劃分學習小組,提倡合作性學習
(一)成員搭配要合理
學習小組劃分的原則是“同組異質、異組同質”,遵循這樣的原則能保證各個學習小組在大體水平相當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學習。這樣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會產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他們進行合作探究學習的動力會很高,學習效果也會更突出。在組織創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各成員都有分工、有事做,避免出現個別優生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況,更要避免個別學困生在小組合作中偷懶的現象。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設計要科學合理、明確具體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探究提升的過程,要使小組合作具有實效性,教師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有利于展開合作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特別是在學習的重難點、關鍵處可設計一些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促進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
(三)課堂討論要靈活得當
首先,精心選擇討論內容。(1)大部分學生對問題感興趣;
(2)問題設計是學習重點;
(3)問題有探究討論的可操作性。其次,要把握好討論的時機。(1)當學生反饋有價值的疑惑時;
(2)在學生依靠自己的能力難以解決疑惑時;
(3)在學生意見分歧較大時;
(4)在揭示規律性知識時;
(5)在選擇解題策略時;
(6)在解答開放性問題時。
三、提高鞏固練習的質量,提升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設計的練習要重過程、學方法、尋規律
練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從中學會如何尋求解答、探求真知的規律和方法。
(二)要注重練習后的自我反思,讓學生對解題過程與方法進行梳理歸納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不僅在解題過程中要積極思考,積極分析推理,還要積極反思,如自己在此題解答中遇到哪些障礙,是如何解決的,等等。四、建立積極的發展性評價制度
(一)評價目標多元化
評價標準既要注意對學生的統一要求,也要關注個體差異,以及學生發展的不同需求,為學生有個性、有特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
(二)注重過程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學生的發展和變化過程。
(三)評價方式多元化
生物課堂論文范文第5篇
一、充分的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教師的課前準備,另一種為學生的課前準備,這兩個準備缺一不可。首先,教師在上課前要精心準備。教師的準備主要包括對教材內容的掌握和教學方法的準備,如果教師不認真解讀教材內容,就會在課堂中出現含糊不清的講解,而教師含糊不清的講解會對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誤解,所以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對課本內容進行認真的解讀。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準備。有效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的教學方法得當,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反之,學生會對課堂失去信心,對教師的教學產生抵觸心理。學生的準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課前預習,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上課前就不知道要學習什么,這樣就會導致他們的學習沒有目的,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初中生物教學中會涉及到很多的實驗,實驗前的準備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有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實驗步驟,以及實驗材料的準備。如果學生在課前沒有對實驗進行準備,實驗教學也就無法順利和有效開展。由此可見,充分的課前準備是上好課的前提。
二、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
初中生物課本的教學內容以章節為主,從內容的分布上來看變化較多,這就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要靈活多樣。另外,不斷變化的教學手段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多變的教學手段也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視聽疲勞。比如,在教學顯微鏡的相關內容時,很多教師會先按部就班地教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然后講解原理,最后才讓學生按照具體的要求進行實踐,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容易產生厭煩心理,求知欲也會大大降低。我在講授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將顯微鏡的構造、原理及使用結合到一起,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去認識顯微鏡的構造,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通過對顯微鏡的使用和操作理解這部分內容。實踐證明,放手讓學生自己通過實踐認知事物的效果要比教師不厭其煩的講解好得多,并且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
初中生物課本中有很多內容要求學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理解、發現,最終形成正確的認知。由于初中生的知識貯備還不足以獨立完成所有的實踐認知,這就需要他們進行合作學習。而現在的學生中有很多是獨生子女,不愿與人合作。要解決這一問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要讓他們認識到團隊的作用。如在青蛙的解剖試驗中,很多學生都是第一次對活的動物進行解剖,尤其是女生不敢動手,這個時候就需要男生和女生的密切配合,否則實驗將很難進行。筆者經常會利用此類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以小組為主的團隊活動中分工合作,培養他們的合作探究精神。久而久之,學生會形成團隊意識,只要有困難他們就會自動抱團進行攻關,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也就成為了課堂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