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s是在2世紀7年代初由美國msscottmorton首先提出,并在8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型計算科學。dss是以科學、運籌學、控制論和行為科學為基礎,以計算機技術、仿真技術和技術為手段,針對半結構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工業智能論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參考。
工業智能論文范文第1篇
一、決策支持系統及其在林業中的應用
dss是在2世紀7年代初由美國msscottmorton首先提出,并在8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型計算科學。dss是以科學、運籌學、控制論和行為科學為基礎,以計算機技術、仿真技術和技術為手段,針對半結構化的決策問題,支持決策活動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機系統。該系統能夠為決策者提供決策所需的數據、信息和背景材料,幫助明確決策目標和進行問題的識別,建立或修改決策模型,提供各種備選方案,并且對各種方案進行評價和優選,通過人機交互功能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為正確決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dss實質上是在管理信息系統和運籌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把管理信息系統和模型輔助決策系統結合起來,使得數值計算和數據處理融為一體,提高了輔助決策的能力。它的產生基于以下原因:(1)傳統的管理信息系統要靠人來實現模型間的聯合和協調,解決復雜的、多模型輔助決策效率低下,而決策支持系統是由計算機自動組織和協調多模型的運行和數據庫中大量數據的存取和處理,達到更高層次的輔助決策能力;(2)解決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問題的需要。
dss由3個系統組成,即人機交互系統(對話部件)、模型庫系統(模型部件)和數據庫系統(數據部件)。
2世紀8年代以來,決策支持系統廣泛應用于林業,并在林業資源與環境監測、森林病蟲草害防治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建立了基于internet網絡環境的林業資源數據庫,包含了森林資源狀況、林業社會情況、林業情況、林業工程建設情況、林業營林情況和林業自然資源等數據。該系統運行采用了基于internet的3層結構模式,即用戶/web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運行模式,可提供數據的網絡查詢、管理和維護功能,為分析和決策提供支持。
wcschou等人開發了航空噴霧決策支持系統(spraysafemanager,ssm)。我們知道除草劑被普遍用于森林雜草防除,但除草劑脫靶噴霧沉積和漂移是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因此在清楚噴藥工具對環境的影響及作用效果、運用效率的前提下,可靠地進行除草劑噴灑是必要的。ssm的特點就是將噴霧沉淀和漂移的預測與反應模型融合在一起。該系統包含了一系列除草劑/雜草和除草劑敏感植物霧滴反應模型及產量模型。第二代ssm(ssm2)將噴霧沉淀和信息系統(gis)融合在一起,增加了斜坡沉積修正模型和飛行路線確定模型,從而可在真實的空間背景下區分噴霧區邊界和敏感區域。由于使用者能夠即
時、直觀地“看到”噴霧區地圖上的圖像及數據,使得ssm2的模擬更加真實。
二、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及其在林業中的應用
2.1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信息結構
為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信息結構,其中知識庫用來存放各種規則集、專家知識經驗及其因果關系;數據庫存放基礎數據、決策信息和事實性知識;模型庫用來存放各種決策、預測及分析模型;多庫協同器從知識、數據、模型、方法等各個方面為決策服務,協調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為管理決策提供多方面、多層次的支持和服務。
2.2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進展
隨著internet/intranet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1)分析、決策用的數據不再集中于一個節點,而是分散到網絡上的不同節點;(2)分布、決策模型和知識處理方法也從一臺機器上的集中處理,變成在網絡環境下的分布或分布加并行的處理方式。
進入2世紀9年代以來,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模糊技術、人工神經網絡)、專家系統、數據庫技術和internet/intranet技術的發展為idss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2世紀8年代興起的agent技術為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奠定了技術基礎。agent是一個能夠持續自主駐留、活動于真實的或虛擬的復雜動態環境中的問題求解實體[7]。agent具有相當程度的獨立性、自主性、協作性、適應性和社會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的部分智力。將agent技術融合到智能決策支持系統中所集成的基于agent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具有傳統idss所沒有的一些特性:(1)開放性。即能夠與外界交互,系統資源不足時能夠向外界請求幫助,同時具有對外提供資源的功能;其二是系統部件的易于增減,保持系統完整而不含多余的計算過程。(2)idss是分布式的、基于網絡環境的。(3)資源可重復使用。不但決策程序、決策方法可重復使用,而且系統資源(決策知識、決策經驗、決策模型等)能被不同的決策程序多次調用。(4)集成群體的經驗和智能。(5)突破靜態的程序化決策方式,實現人機智能結合。
目前多agent技術已成為人工智能研究的熱點。多agent系統(multi-agentssystem,mas)是一個松散耦合的agent網絡,這些agent通過交互解決超過單個agent的能力或知識的問題。多agent系統具有如下特征:每個agent擁有解決問題的不完全的信息或能力;沒有系統全局控制;數據和知識是分散的;處理是異步的;agent是異質的、分布的;系統是開放的。
2.3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在林業中的應用
隨著數據挖掘、人工智能、3s與dss技術的發展,以及精確林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國內外開始研究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在林業中的應用,如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防火、變量施肥等。
北京林業大學研制出區域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模式智能決策支持系統。該系統由4個子系統構成:數據及數據庫管理、圖形及圖形庫管理、模型及模型管理庫、專家系統,并以數據及圖形系統為基礎,以模型系統為分析手段,以專家系統為智能決策核心,各模塊相對獨立,以數據管理模塊為中介,組成有機整體??蓪崿F統計、預測、區域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土地分類及生態評價、林種的水平及立體配置、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等功能。
東北林業大學與黑龍江大興安嶺防火指揮中心課題組通過3個階段的研究,建立了基于web與3s技術的森林防火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實現了林火數據庫、林火預防預報、林火蔓延模型、撲火指揮決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網絡化管理。它包含了森林防火滅火系統中的地形圖繪制,防火機構、歷史火災和各種代碼等數據庫的建立與維護,火點定位、火場蔓延、派兵撲火、清理看守火場和損失評估等模型的建立,與上下級單位的數據交換,在火災發生前可作出林火預報和預防;當林火發生時,可模擬林火的蔓延,并提供火場定位、派兵、撲火、清理火場、看守火場等輔助決策方案,為指揮員作出正確決策提供參考;火災發生后可作出火災損失評估。
&n bsp; raymondkfink等人利用機器學習方法分析空間土壤肥力、土壤物理性質和產量數據,在可變量施肥系統中利用基于規則的決策支持工具(dss4ag)降低施肥量、增加產量。利用標準的gis工具將農田進行網格化,分成1×3m的矩形方塊。根據歷史產量數據、歷史性質數據(土壤物理性質、土壤性質、坡度、地貌等)進行數據挖掘,采用cart回歸樹運算法則(beriman等,1984)確定產量模型,根據當前性質數據、產品市場價格等,按照經濟效益最大的原則確定施肥量的大小(如果施肥費用大于增加產量的產值則不予施肥)。從測試結果看,采用dss4ag系統進行變量施肥,產量增加不很明顯,但施肥總量明顯減少,降低了成本,且降低的成本超過了必要的土壤測試和變量施肥裝置的花費,整體經濟效益得到提高。
三、精確林業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
3.1精確林業的概念
精確林業是綜合利用地球空間信息技術、計算機輔助決策技術、林業工程技術等現代高新科技,建立一體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現代化林業生產模式和技術體系,最大限度地獲得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簡言之,精確林業就是實現以最小資源投入、最小環境危害獲得最大林業效益。其中,地球空間信息技術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數據通訊;計算機輔助決策技術主要有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專家系統、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林業工程技術主要有林業機械自動化、森林病蟲草害防治、森林土壤類型分析、林地適應性評價、立地類型與立地條件分析、林木育種、施肥、林木采伐,等等。精確林業的研究與發展有助于我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方面重大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林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林業環境保護,是發展林業的重要途徑。
3.2系統的總體設計框圖
建立gis和es集成的精確林業智能決策支持平臺,可為林業生產者、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提供網絡化、智能化、形象直觀的信息服務。根據歷史上病蟲草害發生情況和森林保護專家在長期研究與生產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進行病蟲草害統計趨勢模型和技術經濟分析,建立農藥使用技術專家系統,并根據實時數據處理、噴霧目標特征和病蟲草害防治目標閾值,建立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從而可針對不同林業生產情況及病蟲草害發生類型、程度等實際需要確定農藥投入的種類、數量等,指導自動執行變量投入決策,控制可變量噴頭實現特定區域的農藥精確定量噴霧,最大程度上杜絕非目標農藥沉積,減輕環境污染。同時,病蟲草害防治后的一系列數據可作為來年病蟲草害預測和森林病蟲草害防治戰略的儲備參考。
3.3系統的功能
(1)gis數據倉庫包括3個基本功能:①數據獲取。負責從外部獲取數據,將數據分類,重新組合成面向全局的數據視圖,從而解決idss中數據存儲和數據格式不一致問題;②數據存儲和管理。負責數據倉庫的內部維護和管理,包括數據的存儲組織、維護、分發等;③信息訪問。它屬于數據倉庫的前端,面向不同種類的最終用戶,由系統的各種工具組成。數據倉庫的最終用戶在這里提供信息、分析數據集。
(2)數據挖掘系統。對數據倉庫中的數據進行挖掘,通過大量的歷史性數據分析,從中識別和提取隱含的、潛在的有用信息,通過多庫協同器,將其分發給數據庫管理系統、方法庫管理系統、模型庫管理系統、知識庫管理系統。挖掘的主要技術是空間要素和屬性信息關聯的空間數據挖掘,它的研究內容不僅僅局限于對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和空間關系的研究,而且還包括對空間現象(季節更換、氣象條件)、空間因素(高山、谷地、平原)、空間組成(土壤、地貌、植被、水域)、空間活動(水土流失、沙漠侵蝕)等的研究,力求從中揭示出相互影響的內在機制與規律、空間活動(水土流失、沙漠侵蝕)等的研究,力求從中揭示出相互影響的內在機制與規律。
(3)聯機分析處理olap是分析各種歷史數據的最佳手段,其主要功能是:①提供數據的多維概念視圖,可以使用戶從多角度、多側面來考察數據倉庫中的數據,深入理解數據的信息和內涵;②快速響應用戶請求;③提供強大的統計、分析、報表處理功能,進行趨
工業智能論文范文第2篇
一、研究林業科技人才智能結構的戰略意義
培養林業科技人才,光研究知識結構還不夠,還應當重視人才的智能結構的研究。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說到:“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边@句話是意味深長的。
目前,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林業各門學科也發生了新的飛躍。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遺傳工程、生態工程、模擬技術、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科學技術、科學知識正在林業上得到廣泛應用??茖W技術的飛速發展既為人的能力增添了新的內容,又對人的能力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地獲取知識,解決知識猛增的速度同育人周期有限的矛盾問題,只能在智能結構上下功夫。
知識迅增的現實,使人們對傳統的把人的大腦視為“儲存器”的觀點產生了懷疑。國外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至少有接受、儲存、判斷和想象四種功能。如果僅把大腦視為“儲存器”,一味追求知識量的儲存,則會使機械的記憶功能擴大,而壓抑其它三個功能。計算機可以代替人進行記憶,但想象和思維是任何東西也代替不了的。因此,在現代社會里,更應重視人的智能,重視人的判斷力和創造力。
智能是指人們運用知識的能力。一起從體業院校畢業的學生,為什么有的年輕有為,出類拔萃,已成為林業戰線上的骨干,而有的卻平平淡淡,雖能擔任工作,但無創造和貢獻呢?還有的在事業上半途夭折,終生碌碌無為。另外,有不少學習“尖子”,畢業以后實際工作的適應能力差,動手能力差,被稱為“高分低能者”。顯然,這種人才的成功與失敗,除掉工作環境等社會因素外,與求學期間的智能結構息息相關。
發展林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長期以來我國林業生產建設落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科學技術落后,科技人才嚴重缺乏。我國現有林業髙等院校11所,農學院內設林業系18個,在校生14,000人,年畢業3,500人。據有關部門預測,到本世紀末,僅全國林業系統就需要大專水平以上的科技人才176,000人,按現在年畢業人數計算,大約要50多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預測的要求。因此,對林業科技人才的培蕎必須進行研究和探'索。一方面著眼于增加數量,另一方面著眼于提高質量,即少出“次品”和“廢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林業科技人才智能結構的研究,作為沐業科技人才開發理論工作中的一t雖點,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人的智能結構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有人從理論上推算出它的構成因素在120種以上。
對于智能結構的分析歸納角度不同,產生的提法也是各種各樣的。例如,有的按自學能力、計算機的使用能力、中外文的閱讀能力、實驗研究和動手的能力等來劃分;有的則根據大腦的四種功能,提出四種基本的智能,即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各種不同的智能結構分析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做為林業科技人才的基本智能結構應如何?拙見如下:
(一)品格素質
這是智能的關聯因素和基礎。林業科技工作的重點多在深山老林、荒山野灘,氣候惡劣,環境艱苦。從事林業科學的研究,不僅影響因素復雜、困難重重,而且一項研究往往需要數年,甚至幾代人連續進行,加之社會上對林業工作尚有偏見,因此,要想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林業科技人才,不但要熱愛祖國、熱愛黨,而且必須樹立為綠化祖國、實現林業現代化而奮斗的堅定的事業心,要具有不畏艱難困苦、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誠實果斷、嚴謹求實、合群善處等品格素質。
(二)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是發展智能的保證。林業科技人才的基礎知識應當既專門化又多能化。它應是橫向知識和縱向知識兩大部分所組成的綜合體。
橫向知識是關于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些基本規律的知識,這部分知識基礎打得好,對盡早形成最佳的智能結構非常有利。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知識:
1.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理論知識。
2.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包括經濟、哲學、歷史、地理、法律、語言文學等。
3.科學思想方法基礎知識。包括邏輯學、科學技術史、科學方法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基本知識。
縱向邦識是與本專業或本學科緊密聯系的定向性知識,它是形成具有專門智能的林業科技人才的基本知識。主要包括:
1.本專業主干學科和有關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例如,森林采運專業根據特定的要求和目的,必須以采運工藝與管理為主干學科。主要課程有森林采伐學、木材運輸學、貯木場生產工藝學、采運企業管理學、森林開發學等。
2.本專業所服務的工程對象的有關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如要學好森林采運專業的主干學科的課程,必須伴有林學、技術經濟學、木材商品學和林政學等其它輔助課程。
(三)基本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本理論,并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些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边@說明了基本能力在智能結構中的重要地位?;灸芰σ话惆ǎ?/p>
1.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它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包括閱讀、聽課、筆記、理解、文獻檢索和掌握科技情報的能力,也包括從實踐中學習的能力。不同學科的學習內容要求用不同的學習方法,掌握不同的學習技能。例如不能用學數學的方法去學外語。如果某人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強,他就可以不斷地有效地學習,接受新的知識,調整知識結構,可以增強對科學技術發展的適應性。
2.獨立進行工作的能力。它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實踐能力和一定的表達能力。林業科學是一門涉及面較廣的實用科學。從林業科技人員所承擔的工作性質而言,應屬于工程技術人員。因此,他們應在調査研究、理論分析、設計、計算(包括使用計算機)、工藝或施工、實驗測試、動手操作、繪圖及撰寫報告等方面具備一定的能力。
3.組織管理的能力。這是對當代林業科技人才不能當“書呆子”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日后可以組織和領導林業工作所必須的素養。在未來的時代,文f是難以生存的,“書呆子”也同樣是難以生存的。組織管理能力要求具備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知識、誠實果斷、充滿活力、嚴謹求實、合群善處、講究實效等方面的素質,使之一旦工作需要馬上可以成為一個組織者和指揮者。
4.發創新能力。它是指富于獨立思考、敢于提出新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人才成功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能力。它在各種能力綜合的基礎上形成,并要求有更敏銳的觀察力、.更豐富的想象力和更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還要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三、研林業科技人才的智能結構應處理好幾個關系
任何結構都是由一定的要素組而成,但要素的組合方式不同,形成的結構的功能也不M。例如,碳原子的一種結構方式可以生成較輕的石墨,而另一種結構方式卻可以形成堅硬的金剛石。同理,林業科技人才的智能結構,由于內部的要素結構方式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智能。因此,要形成最佳智能結構就有必要認識和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首先,林業科技活動的特點要求有不同的特殊智能結構。智能可以分為一般智能和特殊智能兩種,一般智能是完成任何科技活動所必需的,特殊智能是完成某種林業科技活動所特需的,智能既有一般和特殊之分,智能結構也自然有一般和特殊之分。特殊智能結構是指完成某一林業科技活動所特有的各種要素組合。每一項具體的林業科技活動都有它自己的特點/也就要求有特殊的智能結構;既然活動的性質、對象、任務與內容不同,培養從事某種活動的重點也不同。因此,在研究智能結構的同時,一定要研究每種活動的專業性所必需的智能因素,以便有針對性地培養智能,以適合客觀要求的特殊需要。
其次,林業科技人才本身的智能類型與智能結構的關系??茖W研究表明,人的智能有各種類型,在科研領域中就有再現型、發現型和創造型之分。再現型智能的人才善于積累知識,并能有效地再現知識;發現型智能的人才能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使自己的實踐有所前進,有所提高,有所發現;而科學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和技術上的重大發明,往往是創造型智能人才的功能。因此,最佳智能結構都是因人而異的,就是說同一類型的杰出人才,他們的智能結構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別。無論是培養林業科技人才的單位,還是想做一個出色的林業科技人才的人,都應因人而異地去建立獨特的智能結構,而不能象成批產品那樣要求一致。能成尤一個出色的林業部長的人,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岀色的卞業科學的研究員;反之,也一樣么就不應當強求去建立某種與自身不適合的智能結構;趕著鴨子上架,是不符合人才經濟學觀點的。
再次,智能結構功能與內部要求調整智能結構是由內部要素的一定形式結合而形成的,然而由于內部要素受外界環境和自身條件的制約,內部要素的發展總是有限的。正是由于這種結構內部要素的限制,使得滿足要素限制條件的最佳智能結構,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最佳智能結構唯一,也就是上面說的有的林業科技人才可以在某一領域做出杰出的貢獻,但不適合做其他領域的工作。二是最佳智能結構不止一個,是指有些林業科技人才同時能做不止一個領域的工作。三是無最佳智能結構,對這種情況要具體分析產生無最佳智能結構的原因。如果結構內部的要素限制是不可調整的,那么就要考慮對智能結構的要求是否符合客觀實際。
如果結構內部的要素是可以調整的,比如某項知識或某種能力不足,就可以通過拓寬知識或培養某種能力來形成這一獨特的最佳智能結構。實際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某林業科技工作者想用線性規劃的方法對林業工作中的某個課題進行定量研究,做了細致的調查,收集了充分的數據,也建立起了完整的數學模型計算程序,但是在電子計算機上卻百思不得其解,后經請教行家,方知是由于線性代數基礎知識不足所致。另一個剛走上林業科技戰線上的工作人員,開始時在浩如煙海的圖書資料面前束手無策,后來通過學習讀書方法和科技文獻檢索等知識,學會了查資料、做卡片、作筆記等基本功,很快提高了科研能力,寫出了具有較高水平的科學論文。
工業智能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關鍵詞]多元智能 職業能力 軟件工程專業
一、引言
多元智能理論創建于20世紀80年代,是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在前人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新的智能理論。該理論認為教育中需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來開發、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而實踐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力方式,是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有效途徑。在單位用人策略越來越趨向實際的情況中,學生如何在了解一個完整的職業生涯發展道路的基礎上,完善和積累“職業能力”,把自己的能力和企業需要聯系起來,合理地利用“職業能力”,將最終成為學生能否被企業接納的重要因素。
廣西工學院(以下簡稱“我?!?長期以來積極探索辦學體制改革。1994年,在柳州市委和柳州市政府的倡導下,由廣西工學院、廣西柳州鋼鐵(集團)公司等13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廣西工學院董事會。目前,董事單位已發展到44家。多年來,我校與企事業董事單位有著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以董事會的運作為載體,努力創新辦學體制,走出了一條學校與社會企業之間“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特色辦學新路,逐步形成了“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鮮明辦學特色。
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繼承和發展了我校這一辦學特色傳統,高度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課堂實訓、項目實訓、企業實訓”三個層次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與企業和社會的聯系,引入社會資源參與辦學。我校軟件工程專業與區內知名it企業廣西德意數碼、南寧平方軟件、柳州藍??萍?、廣西軟件評測中心、南寧時空網以及區外中軟國際、四川華迪、深圳達內、深圳計算機協會、上海杰普、珠海永亞等單位簽訂了校外實習實訓合作協議,安排學生赴公司實習實訓,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論的特征
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框架中,人的智能至少包括下列八個方面: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交流—交際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
多元智能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關注文化性。智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學習機會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產物。第二,突出多元性。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多種智能因素同等重要,需要給予同等的關注。第三,強調差異性。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多種智能,在不同環境和教育條件下,個體的智能發展方向和程度有著明顯的差異性。第四,重視實踐性。把智能作為解決實踐問題中的能力,是智能理論發展的一個突破性進展。評價一個人的智能水平,要看這個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在自然合理的環境下的創造力。第五,注重開發性。人的多元智能的發展水平的高低關鍵在于開發。
三、軟件工程專業“職業能力”培養方案
軟件工程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必須堅持做中學的原則,讓學生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怎么“做人”,課程的設置要面向市場,以“厚基礎、精方向、重實踐、突特色、強外語”為原則指導課程設置,強調按照現代工程和軟件開發、設計、分析和管理等技術來設置課程組,以實際應用為需求,依據學生特點,建立個性化培養方案,其中特別強調實踐教學,構建“課程實訓項目實訓企業實習”的實踐教學體系。
1.關注文化性,實現校企合作辦學。多元智能理論尊重個體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加德納的智能定義強調了智能的社會文化性。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尋求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著力發展少能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和競爭的一個主要特征。這些都需要大量適應經濟形勢的高級工程型人才,除要求他們掌握日益增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更懂得人文知識,了解全球問題,具備文化多樣性和高效的交流能力。這對智能的培養,“職業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軟件工程專業在課程實習、暑假實習和畢業設計等環節進行改革,探索高效的工程訓練內容設計、過程管理新機制。堅持走“走出去”(送學生到企業實習)和“請進來”(將企業好的做法和項目引進到校內)相結合的新路子,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發揮企業優勢,使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辦好“校內”“校外”兩個實訓基地建設,在校內繼續凝練、深化“校內實習工廠”的建設思路,在校外與深圳、上海、南寧等軟件公司建設好實訓基地。將傳統授課模式改寫成在實踐過程中去施教的過程,在“做中學”,以項目和案例為學習過程的載體,以不斷涌現出來的問題為學習知識的驅動力,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不斷接受企業的文化,體驗團隊協作的精神,提高“職業能力”。
2.突出多元,強調差異,改革授課內容和授課模式。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多種智能,在不同環境和教育條件下個體的智能發展方向和程度有著明顯的差異性。
我校軟件工程專業強調面向市場,面向企業,保障學生實驗和設計的題目全部來源于工程實踐項目,正視學生的智能多元性和差異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專業知識選擇校內企業聯合實驗室項目、指導教師項目、實習企業項目,完成自己的各項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規劃今后的專業發展方向。此外,我們鼓勵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在完成課程學習的同時完成規定的大作業,使學生在軟件系統開發(分析、設計、實現和測試)、團隊實踐和過程控制、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統的訓練和提高。
3.重視實踐性、開發性,完善教學體系。實踐性、開發性正是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特征。我校軟件工程專業培養模式重視實踐,強調必須在實踐過程中去施教的過程,在“做中學、學中做”。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圍繞培養具有綜合競爭能力的軟件工程師這一核心,對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教學方法和組織方式和教學過程管理等進行改革,探索適合軟件人才培養的新型教育模式和新機制。具體方案設計如下:
基礎知識教育。圍繞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圍繞數學基礎、程序設計主線展開教學,使學生能夠具有扎實的基本功,為高層次人才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暑期前后進行近一個月的編程強化訓練,由企業教師和校內教師主講,強化訓練結束后進行編程能力的考核。
專業知識教育。圍繞專業基礎、軟件工程基礎、計算機硬件基礎等展開教學。在此階段,學生參加為期三個月的模擬項目實訓,聘請企業教師主講,校內教師做教輔,實訓結束后進行第二級項目能力的考核。這是二年級到三年級的過渡階段,也是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在校項目實際鍛煉的重要階段。
軟件工程教育圍繞著軟件開發、專業方向課程展開教學。對相關的課程進行整合,形成課程群,突破學期、授課教師、課程各自獨立的局限,實現總體設計、綜合布局、交叉穿插、協同配合的新模式。設計一個綜合項目,貫穿于幾門課程之中。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課程,提高軟件系統開發、團隊實踐和過程控制、管理等能力。
軟件工程實踐學生參加為期一年的企業實習,參加企業的實際項目的開發與運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專業知識選擇校內企業聯合實驗室項目、指導教師項目、實習企業項目,完成本科畢業設計論文。
工業智能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企業智能管理 智能企業 決策智能化 實時企業
時代的快速變化來源于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技術給人們帶來的是生活的巨變,除了信息爆炸外,最重要的改變是距離和時間的變化。信息技術和網絡革命大大改善了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信息獲得成本(包括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極大降低,距離和時間不再成為障礙,人類社會由此迎來了兩大潮流:全球一體化和快速變化。筆者認為:企業應對快速變化必須依賴于企業智能管理。
在環境快速變化中,企業將面臨三點重要的變化:需求快速變化、科技快速變化、競爭方式的變化。要應對上述三類變化,企業智能管理都是強有力的武器,其核心是決策智能化,而機遇對于企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機遇與決策之間存在這非常緊密的關系,因此本文在確定企業智能管理、智能企業的基礎上,重點探討智能企業與機遇管理的關系。
一、企業智能管理、智能企業、機遇管理基本范疇
1.企業智能管理
“智能管理”概念最早由北京科技大學涂序彥教授提出(涂序彥,1988),他認為:“智能管理是人工智能與管理學科、知識工程與系統工程、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軟件工程與信息工程等新興學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而產生的新技術、新學科。它研究如何提高管理系統的智能水平及智能管理系統的設計理論、方法與實現技術?!?/p>
涂教授是我國人工智能和系統控制方面的權威,他的上述定義是從管理科學與工程角度出發,以智能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為核心內容。我們這里探討的智能管理思想,是從企業管理學的角度出發,以探討企業智能管理模型為主要內容。
黃津孚教授將管理定義為:“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激勵、協調、控制等手段,為集體活動配置資源、建立秩序、營造氛圍,以達成預定目標的實踐過程?!睆脑摱x中可以看出,管理要有預定目標,管理的任務是配置資源、建立秩序、營造氛圍,管理的手段是計劃、組織、激勵、協調、控制等各項職能。
到此我們可以給出企業智能管理的定義:企業智能管理是通過綜合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以現有管理模塊(如信息管理、生產管理)為基礎,以智能計劃、智能執行、智能控制為手段,以智能決策為依據,智能化地配置企業資源,建立并維持企業運營秩序,實現企業管理中“機要素”(各類硬件和軟件總稱)之間高效整合,并與企業中人要素實現“人機協調”的管理體系。
2.智能企業
智能企業就是全面運用智能管理體系,實現企業管理中“機要素”智能化高效整合,并實現“人機協調”的企業。
信息管理中經常談到“人機協調”的問題,這里所說的“人機協調”含義有所不同。信息管理中的人機協調更多的是研究技術上的問題,這里的人機協調強調的是管理問題,必須在技術、業務流程、管理體制、員工關系等各個方面都實現協調才符合人機協調原則。
二、智能企業與機遇管理
本文第一部分探討了企業智能管理與智能企業的概念,在第二部分中探討機遇管理與智能企業的關系,并通過這種探討揭示出機遇管理對企業管理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
智能管理與機遇管理的關系是以“決策”為紐帶的。第一部分中我們已經強調了智能管理的核心是智能決策,智能管理必須以智能決策為依據。而機遇管理與決策之間也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下面我們先來探討機遇與決策之間的關系。
1.決策理論簡述
20世紀30年代,美國管理學大師巴納德(Chester Irving Barnard)最早將決策的概念引入了管理理論,奠定了現代決策學的基礎。之后,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通過把決策概念作為管理的統一概念來闡明管理的過程及組織本質和結構,開創性地提出了現代科學決策理論。西蒙認為:決策是決策者對行動目標或手段的探索、判斷、評價直至最后選擇的全過程。決策活動的范圍非常廣泛,但并非所有的管理決策都是相同的。對決策活動的分類也多種多樣。根據不同的標準和要求,決策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以下是幾種主要的分類:
(1)戰略性決策、戰術性決策和業務性決策。
(2)程序性決策與非程序性決策。
(3)時間敏感性決策和知識敏感性決策。
(4)確定性決策、風險性決策和不確定性決策。
2.機遇與決策的關系
從前一部分決策理論的簡述可以看出,決策的核心內容有兩點:一是決定干什么(尋找目標),二是決定怎么干(實現目標的方案);
決策的最終結果是選擇。無論哪一類決策,其最基本的選擇原則都是“可行性”與“有利性”,即選擇的目標與實現目標的手段都必須是對決策者“有利的”且必須是“可行的”(至少決策者這樣認為)。因此,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決策:決策是決策者以“有利性”和“可行性”為基本原則,對目標及其實現手段的選擇過程。
機遇是目標、能力、資源、需求、環境等各種因素的耦合狀態,機遇特別強調對社會主體實現目標的“有利性”,而機遇之所以要強調能力、資源、目標等要素的耦合,就是要保證這種“有利性”的“可行性”。每一個社會主體在決策過程中所進行的實際上都是對機遇的挖掘,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因為決策的過程就是對“有利性”和“可行性”的選擇過程,而機遇就是“有利性”和“可行性”高度耦合的結果。反過來,我們尋找機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決策的過程,因為在確定機遇的過程中,必須對目標及其可行性(能力、資源、環境、需求各方面耦合狀況)做充分考慮,這就是“對行動目標或手段的探索、判斷、評價直至最后選擇的全過程”。
但是,機遇與決策并不能混同起來,它們的區別如下:
(1)決策強調的是過程,機遇強調的是結果(狀態)。誠如西蒙定義所講,決策是一個全過程。對過程的研究往往隱含著這樣的假設:如果過程是正確的(甚至是完美的),那么結果也會是理想的,反之,結果的錯誤和風險來源于過程(即方法)的錯誤和風險。機遇的本質是一種“有利的”并“可行的”而不穩定的耦合狀態,對機遇的研究是為了給決策提供更好的信息和評價標準。
(2)對過程的研究強調的是方法,對結果的研究強調的是機制。如同第一點所說,大多數決策理論將決策分為各種類型是為了更好的研究方法,決策方法論是決策理論的核心內容。而對機遇的研究更加注重的是機遇產生的機制,掌握了機遇產生的機制就能夠有效地識別、利用,甚至營造機遇。因此,決策理論和機遇管理理論的研究范疇有很大不同。
雖然機遇與決策有著各自的范疇,但是它們有著極其緊密的關系。決策是主觀認識客觀的過程。機遇是一種客觀存在,機遇理論作為新興的管理理論探討的是主觀如何認識和把握“機遇”這種客觀存在。就這一點而言,決策理論和機遇管理理論有著共同的特點。特別是,在企業環境中,一切的管理活動最終都可以歸結為決策問題,“管理的核心就是決策”,機遇管理的實踐最終也是要通過決策而發揮作用。實際上,機遇管理的理論大大豐富了決策理論,機遇的思想為決策提供了全新的判別標準??梢哉f:機遇管理理論極大豐富了決策理論,機遇管理的成功實踐能夠大大提升企業決策的科學性。
3.決策智能化與機遇管理
智能企業追求的核心是決策智能化,因為智能化的決策能夠大大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效率性(速度)。決策的科學性來源于兩點:第一,信息的充分性、及時性、真實性、適用性、經濟性;
第二,決策方法的科學性。機遇管理在信息的五大特性都得到充分滿足的基礎上,為企業智能化決策提供了一個方法上的有力武器。
決策是一個選擇的過程,選擇本身的難點在于首先必須找到好的備選方案(alternatives)。確定備選方案是一個千變萬化的過程,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情況,不可能有可以套用的固定方法,但是機遇管理理論為千變萬化的過程提供了一個不變的模型。決策是一個復雜的主觀思維過程,如果要實現決策智能化,必須賦予計算機一個“思維模型”,這是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論方法。機遇管理理論正是為決策提供了一個可以編碼的“思維模型”,請參考下圖的企業決策智能化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按照決策的不同種類,決策智能化有兩類思路。對于程序性的、業務性的、時間敏感性的、確定性的或風險可計算性的決策,決策智能化追求的目標是完全智能化(或我們俗稱的全自動的)。由于這類決策往往對時間較為敏感,而且是程序性的,重復出現的,具有一定固定規則或有處理經驗的,因此這類決策理論上完全可以實現智能化決策。在這類決策中,機遇挖掘的目標是在既有的程序、規則、模型中挖掘出新的機遇,另一方面利用實時的智能控制系統提升現有決策的控制精度和效率。這類決策的智能化依賴于實時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并將整理好的信息在分析型智能系統(如分析型ERP)中進行實時分析。
對于非程序性的、戰略性的、知識敏感性的、不確定性的決策,目前還必須依賴于決策者的個體知識、能力和經驗。但是,決策智能化對于這類決策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它給出了很多分析性工具,這類工具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根據決策者的指示進行定制分析,例如現在很多新一代商務智能軟件都具備定制分析與自我學習功能。在此基礎上,如果成功地將機遇管理理論整合進智能分析系統,構建戰略機遇挖掘與評價模型,那么決策智能化水平將會提升一大步。這類決策以及戰略性機遇的挖掘依賴于對海量歷史信息的利用,新出現的知識管理系統正在逐步融入新一代商務智能體系。
參考文獻:
[1]H?A?Simon:管理決策新科學.李柱流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涂序彥:人工智能及其應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88。
[3]涂序彥 王 樅 郭燕慧:大系統控制論.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5
[4]黃津孚:現代企業管理原理(修訂第五版).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7
[5]王 茁 顧 潔:三位一體的商務智能―管理、技術與應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6]Stuart J. Russell, Peter Norvi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modern Approach, second edition. NJ: Pearson Education Ltd., 2003
[7]Rebecca Graves. Business Intelligence Tools: the Smart Way to Achieve Compliance. DM Review, Dec 2005
[8]Jerry Kurtyka. A Systems Theory of Business Intelligence. DM Review, Dec 2005
工業智能論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the importance of double evaluation system from persectives of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based on occupational specialty,and made a number of practical evaluation criterias which can be able to reflect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based on the employer’s actual demands.
關鍵詞: 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多元化;雙評價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quality;evaluation criteria;diversification;double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7-0199-02
0引言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這是高職教育理念的重大變革,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
近幾年,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特別是不能再單純地把學校的單一評價作為學生綜合能力考核的標準,而應該把企業和學校的綜合評價作為考量學生的指標體系,這就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對學生質量的“雙評價”機制?!半p評價”機制的評價標準包括評價內容、指標體系以及運行辦法等等。
1建立雙評價機制的依據
1.1 關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思考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對正常兒童的基恩那個開況與腦殘病人的技能喪失情況做深入的研究,同時對超常兒童,學者,患孤獨癥兒童,學習障礙兒童等特殊人群進行了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人類的七種智力,分別包括: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數學邏輯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而由醫學界專家進行研究表明,人類的每一種智力都是由大腦的一個部分決定的,例如在大腦右側的某個位置,主要控制著人類的音樂天賦,影響著人對音樂創作及欣賞的水平。人的智力是由很多功能組成的,各個功能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人類自身的智力是由以上七種智力表現出來的。每一個正常的人都不同程度的具備以上的幾個智力,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水平并不相同。有些人在某一個智力上比常人更豐富,他們如果能夠充分的發揮出這種智力,就會做出比常人顯著的成績;而有些人在其他的智力上有突出的天賦,經過自己的努力,也會取得成功。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讓我們知道:(1)人的智力是由功能不同,但是相對獨立的智力組成的;(2)每一個人類個體都具有多重的智力,只是個體與個體間的智力水平不等,(3)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智力水平,發揮個人的特長,都能取得成功。
多元智能理論的建立,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職業教育應當針對每個人不同的智能狀況選擇相適應的評價形式,也就是多元的評價體系,即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實踐做出客觀的評價,實施以學生個體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使教育在每個人身上得到成功,取得最佳效果,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1.2 關于職業特殊性的思考在關于學生評價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一直都只重視著普通中學的學生評價,從沒有重視過對職業學校的學生評價工作。職業學校的評價工作,大多都是在模仿普通學校的學生評價方式,不能根據職業學校的獨特點去挖掘新的評價方法,導致目前職業學校的學生評價工作受到各方質疑,其科學性和合理性欠缺。傳統的學生評價體系,使得職業學校沒有自己的特色,不利于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發展。
目前,在職業學校的學生評價體系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甚至有些學校把學生的評價工作成為象征性的形式,根本達不到預期目的。職業學校的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較為欠缺但實踐動手能力較強,如果仍舊以理論學習效果作為評價依據而忽視學生實踐教學效果,會造成職業學校只重視理論學習而輕實踐的學風,會使職業學校的學生雖然考試分數高,但是實踐能力低下,影響到以后的學生就業。一言以蔽之,現階段缺乏一個有職業學校特色的、多元的、較為準確的學生評價體系。
2評價標準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