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述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它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其最大的特點是它的語言富于生動性。新譯林英語Storytime和Cartoontime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故事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馬成語故事【五篇】,供大家參考。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范文第1篇
關鍵詞:關注內容;角色扮演;實際應用
故事,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述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它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其最大的特點是它的語言富于生動性。新譯林英語Story time和Cartoon time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如何讓故事教學凸顯“故事味”,筆者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關注內容,輕句型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二級目標提出: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好習慣。這里“讀懂”的含義是:看懂(書面語言信息的傳遞、吸收和分析處理)。因此,筆者認為,閱讀故事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關鍵信息,去獲得關鍵信息。
如,新譯林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5 A party(Story time),呈現了be going to結構的疑問句,通過watch and match后,學生知道了孩子們為聚會準備了一些物品。接著教師就圍繞這一內容讓學生練說句型:A:What is...going to bring to the party?B:...is going to bring some...to the party.之后再進行引申進行反復練習: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next week...?I’m going to....
分析:
孩子們準備物品,這只是聚會的一個部分。通過句型的操練,學生只是學會掌握了這個句型,而沒有對故事的內容有個真正的了解。我們知道,故事側重于事件過程的描述。事件的發生、發展有它的順序性,我們要知道聚會的時間、地點。聚會前,孩子們做了什么準備?聚會時發生了什么?聚會上孩子們做了什么?等等一系列事情,都是這個故事呈現給學生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next week...?I’m going to...的掌握。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關注故事的整體性,整體把握故事的內容。
那么我們可以安排學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Su Hai,Wang Bing,Yang Ling等人為聚會準備的物品,填入表格:
然后安排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部分,找出Liu Tao為聚會準備的物品,填空:The clown is . Liu Tao brings to the party.The children are going to first.這樣學生就對整個文本內容有個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學生復述課文。
二、角色扮演,真評價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要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劇。新譯林英語卡通人物Bobby和Sam深受孩子們的喜愛,特別是Bobby一次又一次的“出丑”逗得孩子們哄堂大笑,學生很喜歡模仿。此外還新增了一些寓言故事,如,六年級下冊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故事以擬人的手法呈現了兩個強弱分明的動物形象,寓意深刻,這些都非常適合進行角色扮演。
進行角色扮演時,我們可以嘗試運用以下兩種方式:
1.評選最佳配音小演員。運用教學光盤進行角色扮演時,出現的是無聲的畫面。教師讓學生對故事中的人物進行配音。模仿故事人物的語音語調進行評選。
2.評選星級演員。學生在熟練掌握內容后,可以進行表演。此時沒有任何的畫面。語言正確流利者獲得“一星演員”的稱號,語言正確流利,并且伴有動作者獲得“二星演員”的稱號,語言正確流利,動作到位,并且情感豐富者獲得“三星演員”的稱號。
我們知道,能動性是構成主體性的根本特征。角色游戲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需要,從而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促使他們不斷嘗試探索,獲得更多的成功,學習更多的知識。
三、實際應用,重體驗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鼓勵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合作等方式學習和運用英語,盡可能多地為他們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課程標準以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通過創設具體語境并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為學生提升“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而服務。
新譯林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4 Road safety圍繞“行路安全”這一話題,呈現了一個如何過馬路的行為指南,內容包括如何利用斑馬線過馬路、沒有斑馬線的時候如何過馬路以及在馬路上禁止做的事情。在鞏固環節,我們可以把教室課桌間的間道看成是道路,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過馬路。
T:Let’s cross the road together.
Ss:Great!
T:When we cross the road,what should we do first?
S1:We must look for a zebra crossing fist.
T:Yes.Where’s the zebra crossing?Oh,it’s over there.Let’s go.
Ss:OK.
T:Look at the traffic lights.The red man.Can we go now?
S2:No,we can’t.We must wait for the green man.
T:Yes.
S3:OH,the green man.We can cross the road now.
T:Great!Let’s cross the road!
再創設情境:沒有斑馬線的時候如何過馬路。讓學生一起實際走一走,體驗規則。
又如,新譯林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3 Asking the way這一話題,要解決“How can I get to...?”這一知識難點,傳統的課堂布局很難突破該難點。教師在教授該內容時,就可以利用調整課堂布局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可將若干課桌拼在一起,給其中一名同學一塊寫有“THE BANK OF CHINA”的牌子,將該區域人為化為“銀行”,另外,再定義好“HOSPITAL”區域、“WC”區域、“POST OFFICE”區域、“KFC”區域,等等,并且精心設計好各個區域之間的路線,便于學生運用“get on...and get off...”“go along...”“turn left.”“then turn right.”等句子。如此區域化的課堂,好比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學生就是其中一個個公民,正常地在其中用英語活動,確實能為孩子創設比較真實的語言空間,更利于語言的運用和發展。
四、故事拓展,促想象
新譯林英語Cartoon time的故事幽默風趣,很受孩子們的喜歡。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許多故事學生閱讀后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么。那么我們可以順推,跟隨學生的意愿,進行故事的拓展。
以新譯林六年級下冊為例,Unit 4 Road safety(Cartoon time)Bobby和Tina一起坐公交車去姨媽家,途中汽車停下來兩次:一次是因為紅燈,另一次是因為許多大象在排隊過馬路。這個故事帶有點喜劇性,同時也是教育學生行車時要遵守交通規則,要禮讓行人。還要做到什么呢?我們可以接故事:The bus stopped again.Why?
S1:Billy is standing at the bus stop.He wants to get on the bus.(經過公交站臺時,有人上車要停下。)
S2:There are so many cars here.We can’t move now.(遇到堵車情況時,要耐心等待。)
讓學生創編故事結尾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使學生對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英語,全面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因此,在進行故事教學的時候,要保持語言的地道性,必須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同時認識到,故事教學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除了進行課堂教學之外,可考慮如何挖掘更多資源,充分調動學生課外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多說、多聽、多閱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希臘羅馬神話 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隨著國內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文化在教學中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早在1999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修訂本就規定: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隨后還強調“要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需要?!辈⒃敿氷U述:“外語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有助于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借鑒和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精華,提高文化素養。文化與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沒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語言應用能力難以得到提高?!?007年新版《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繼續秉承了對于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視。
希臘羅馬神話,作為西方文明的兩個“希字頭”(另一個來源為希伯來圣經)來源之一,對于西方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些千古流傳的故事,許多已經濃縮成生動的比喻和典故,在西方社會流傳極廣,滲透到了社會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不斷地影響著西方社會文化及文學藝術的發展?,F在,希臘羅馬神話中的許多人物形象和故事傳說,已根植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詞匯中,有些情節已經演變成西方文化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通過希臘羅馬神話所闡釋的人性的緊張,則為今天西方社會的道德和倫理結構奠定了基礎。(晏立農、馬淑琴,2005:3)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適時適度地補充介紹希臘羅馬神話故事是貫徹教學大綱要求,提高學生文化修養的極好的手段。
1 希臘羅馬神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胡文仲教授在《試論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研究》一文中指出:跨文化交際研究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從大的方面可以從研究價值觀念和哲學思想入手,但是,對于外語教師來說,筆者認為最主要的還是要結合外語教學的需要,從與語言教學有關的某些方面從事研究……筆者認為,結合外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可以從以下九個方面進行:
(1)研究詞匯的文化內涵;
(2)研究詞匯缺項;
(3)研究有文化內涵的人名和地名;
(4)研究常用的文學典故;
(5)研究語篇結構;
(6)研究文體特點;
(7)研究語用規則;
(8)研究講話順序;
(9)研究非語言交際。(胡文仲,2000:59)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使用的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本教材也側重了語言的文化功能。每單元中都會以食品、購物、文化、心理、節日等方面為主題,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大學英語教學面向的是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與英語專業學生相比,他們的英語能力稍差。教學目標也與英語專業學生不同。因此,在實際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將希臘羅馬神話和大學英語教學結合起來。
1.1 有關詞匯的文化內涵
現代英語中很多詞匯和短語都來自于希臘羅馬神話。例如在教材中出現的四級詞匯有:graceful:來源于希臘羅馬神話中的美惠三女神(Graces)。她們代表快樂、花朵和光輝,喜愛詩歌、音樂和舞蹈,舉止優雅。于是從她們的名字產生了graceful,意為優雅的,得體的。英語中小女孩的名字Gracy也源于此。(晏立農、馬淑琴,2005:336)
museum:來源于希臘羅馬神話中的繆斯女神(Muses)。她們是掌管藝術的諸神,共九位,分別是歷史、抒情詩、喜?。粮?、田園詩)、悲劇、歌舞、愛情詩、頌歌、天文、史詩。Muses的藝術衍生出單詞music, Muses收藏藝術品的地方就是museum。藝術帶來的快樂便是amuse, amusement。(晏立農、馬淑琴,2005:341—342)
panic:源于希臘羅馬神話中的牧神和森林之神潘(Pan)。他受打擾時會大聲吼叫。衍生詞:panic(驚慌,恐慌)。(Room, Adrian, 2003:
267)
Atlantic:源于希臘羅馬神話中Titans(泰坦)巨神之一阿特拉斯(Atlas),因背叛Zeus(宙斯)被罰在世界的西邊盡頭以雙肩扛天。16世紀地理學家麥卡脫把Atlas擎天圖作為一本地圖冊的卷首插圖。后人爭相效仿, atlas從此有了地圖、地圖集、身負重擔的人的含義。(晏立農、馬淑琴,2005:80)
echo:源于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山林女仙艾科(Echo)。由于她幫助宙斯私下與情人相會,被赫拉懲罰,只能重復別人所說的話。(Osborn, Kevin & Dana Burgess, 2004:
232—234)
1.2 有關動物的文化內涵
在《新編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五單元:Animal World中,講述了很多與動物相關的知識。這時,就可以補充一些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動物的短語和故事,既能增加他們的興趣,又加深他們對這些動物背后的文化內涵的理解。
希臘神話中諸神都有自己的圣物。比如說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圣物之一就是貓頭鷹。很多學生很奇怪,為什么在中國被視為不祥征兆的貓頭鷹在英語中卻是“as wise as an owl(非常智慧)”,把關于雅典娜的典故講解給學生,會幫助他們理解,加深他們的印象。相似的例子還有:“as strong as a horse” “as proud as a peacock” 等等,馬在希臘神話中是海神波塞冬的圣物,而孔雀則是奧林匹斯山的王后赫拉的圣物。
1.3 有關植物的文化內涵
在希臘羅馬神話中,也涉及到很多植物的產生的故事。它們也賦予了各種植物不同的文化內涵。僅舉幾例說明:
Narcissus:水仙花。源于希臘羅馬神話中Narcissus與Echo凄美的愛情故事。Narcissus因愛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而溺死。死后長出了水仙花。于是水仙花就有“自戀”的內涵。
Rose:玫瑰花是愛與美的女神阿芙洛狄特(Aphrodite)的圣物,代表著美好的愛情。實際上,它還有另外一個寓意,即秘密。阿芙洛狄特風流韻事很多,她的兒子,小愛神厄洛斯(Eros)為了保護母親的聲譽,給沉默之神哈伯克拉底(Harpocrates)送了一束玫瑰花,請他守口如瓶。哈伯克拉底受了玫瑰花以后就緘默不語了。古羅馬人把玫瑰花當作嚴守秘密的象征,古代德國的宴會廳、會議室的天花板上常畫有或者雕有玫瑰花,用來提醒在場者守口如瓶。英語中也產生了成語“under the rose”意為“秘密地,私下里,暗中”。
Laurel:月桂樹。源于希臘羅馬神話中阿波羅與仙女達芙妮的戀愛故事。達芙妮為了逃避阿波羅,變身成月桂樹。阿波羅取其枝葉編成花冠帶在頭上。由于阿波羅是主管光明、音樂和詩歌之神,歐洲人又把源自阿波羅的月桂樹的桂冠,獻給最有才華的詩人,稱“桂冠詩人”(The Poet Laureate)。(鄭振鐸, 2005:18—22)
1.4 某些習俗的來源
在《新編大學英語》第六單元:A World of Mystery中,講述了很多至今科學也無法解開的謎團。同時,也涉及到了科學之外對于謎團解釋的另一種方法:迷信。在西方國家,從遠古時期流傳下來很多習俗。其中不少就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
西方國家,如果某人說了含有不祥預兆的話,他會趕緊敲一下桌子或者就近的木制家具。這一習俗就來自希臘羅馬神話。神話中認為木頭中居住著小精靈,它們有幫助人們避邪的能力。
奧運會的來歷,也源于希臘神話。剛開始,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古希臘五大運動競技會之一,其目的是紀念逝去的英雄,向他們的亡靈表示敬意。后來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奧運會。
1.5 希臘羅馬神話對其他學科的影響
Oedipus Complex 和 Electra Complex都源于希臘羅馬神話。后來被弗洛伊德所應用,成為“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的心理學術語。希臘羅馬神話中的許多故事,例如俄狄浦斯的悲劇,女巫美狄亞的命運,赫拉克勒斯的選擇等等,都一直是哲學家思考的命題。對于哲學的發展起到了深刻的影響作用。
2 結語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適當地穿插一些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可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講解《新編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七單元:Choices of Life時,在導入部分,筆者讓學生欣賞了史詩電影《特洛伊》(Troy)的片段:
阿喀琉斯接到奧得修斯的邀請,正在猶豫要不要去參加特洛伊戰爭。他的母親忒提斯與他之間的對話:是選擇光榮的死去還是安享一生?筆者讓學生們分組討論這個問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使他們意識到選擇對自己生活的巨大影響,又鍛煉了他們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同時還讓他們了解了古希臘的這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參考文獻
[1] Osborn, Kevin & Dana Burgess.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Classical Mythology [M]. New York:
A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Company, 2004.
[2] Room, Adrian.劉佳,夏天注釋. Who’s Who in Classical Mythology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 胡文仲.試論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研究[A].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 晏立農,馬淑琴.古希臘羅馬神話鑒賞辭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范文第3篇
說到咱們馬,最初是一種野生動物。人類看重我們的速度和力量,把我們馴養,讓我們承擔起交通和運輸的任務。如今,我們的這一功能幾乎全部讓給了更為先進的汽車、火車乃至飛機。但是,馬的歷史功績早就融進了日常生活。雖然在很多地方已看不到馬的蹤影,可人們騎自行車,駕駛汽車和飛機,都離不開“馬”。不信?看看“騎”和“駕駛”的部首你就知道了。
你還知道哪些以“馬”為偏旁的字呢?再想想哪些字跟馬的以上特性相關。
故事鏈接――《塞翁失馬》
在邊塞地區生活著一位老人。一天,他的一匹馬丟了,過了幾個月,那匹丟失的馬帶另一匹馬跑了回來。有一次,他的兒子騎馬的時候,摔斷了腿。一年后,青壯年男子都去了戰場。絕大多數人都戰死了,唯獨他的兒子因為腿瘸,不用參戰,保全了性命。
你能把這個故事講具體嗎?這則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呢?
在古代,通訊極不發達。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全國各地設立了許多郵驛,以方便各種消息、公文和物品的傳遞。郵驛是傳遞人員休息和換馬的地方,大致相當于現在的“郵局”。遇到緊急情況如“八百里加急”時,可以不換人不換馬,使信息最快地到達目的地。隨著封建王朝的結束,郵驛制度也徹底被郵局所取代。
(高郵古驛站)
古代驛馬都是快馬,形容馬兒跑得快的成語和詩句有
馳騁疆場展英姿
就動物從軍來說,時間最久、數量最多、貢獻最大的當然是咱們馬!“東市
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保ā赌咎m詩》)在戰爭中,馬拉戰車可以有效地運載兵力,運輸軍用物資;
乘坐戰馬的騎兵還能迅速移動,從而占據有利時機,取得戰斗的勝利。
它和人同受著戰爭的辛苦,同享著戰斗的光榮;
它和它的主人一樣,具有無畏的精神,它眼看著危急當前而慷慨以赴;
它聽慣了兵器捕擊的聲音……
――法國作家布封
馬與戰爭相關的諺語、成語和詩句向來不少,如成語:馬革裹尸、秣馬厲兵、 ;
諺語:雌馬不上戰場、 ;
詩句:①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② 。
武藝高強的將軍對戰馬的要求也很高?!度龂萘x》中呂布的坐騎叫“赤兔馬”,當時人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死后,赤兔跟隨關羽征戰沙場。關羽死后,赤兔馬也絕食而亡。
項羽的坐騎叫 。中國古代還有很多名馬,它們分別叫什么?有哪些特性?感興趣的同學去查查資料吧。
好馬還需要慧眼來識。古代有個著名的相馬能手,叫伯樂?!笆烙胁畼?,然后有千里馬”(韓愈《馬說》),你們讀過韓愈的詩文嗎?建議大家去讀讀《馬說》的原文。
除了伯樂,還有哪些相馬能手呢?他們又有什么故事?找一找,講一講吧。
角逐賽場不可當
誰都知道咱們馬兒善奔跑,有速度,“賽馬”這個娛樂項目也就應運而生。先來看看中國古代田忌賽馬的故事。
戰國時期,齊國的將軍田忌很喜歡賽馬。孫臏發現,每個人的馬差不多都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他們都會先派上最好的馬,而到最后一場比賽時,則都派最差的馬。于是,孫臏就讓田忌比賽時按他說的方法去做,田忌答應了。比賽開始了,田忌按照孫臏的方法,敗一場勝兩場,最終贏得了比賽。
請問故事中的孫臏是誰?他建議的賽馬過程是怎樣的?請用簡單圖示表述一下。再想想,這個故事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當然,喜歡賽馬的不僅是中國人。傳說,古埃及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騎馬競賽;
古羅馬時期,騎馬競賽成為人們的一項娛樂活動。后來在英國,誕生了現代馬術運動,從16世紀開始就在歐洲流行。當時,只有王公貴族才能夠參加這一運動,參賽者必須身著華麗的服裝,因而顯現出一種高貴的氣質。從1900年起,馬術比賽進入現代奧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之一,并持續至今。
小鏈接 ――“黑馬”的來源
“黑馬”一詞源于19世紀英國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說《年輕的公爵》。小說中描寫了一場精彩的賽馬比賽。開始時,兩匹良種馬一路領先,奪冠呼聲很高。但在最后關頭,一匹毫不起眼的黑馬忽然追趕上來,奮力超過這兩匹良種馬,率先抵達終點。后來便常用“黑馬”來比喻出人意料的優勝者。
化動為靜也瀟灑
早在商周時期,我國的青銅鑄造技術便已趨于鼎盛,以馬為原型的青銅器同樣具有極高的水平。
在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陳列著兩乘銅車馬。這是我國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制車馬,1980年出土,大小約為真人真馬的二分之一,顯示出秦代青銅鑄造工藝的突出成就。
在中國繪畫史上,歷代均有關于馬的作品。而最善于畫馬的,則是徐悲鴻。無論站著的、走著的、奔跑著的,還是單匹馬、群馬,都毫無羈絆,自由奔放,顯示出一種出于天然的野性。
把下面的成語補充完整:
馬
馬
馬
馬
填一填
事后發議論――( )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范文第4篇
【關鍵詞】馬克?吐溫;
美國本土文學;
特點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1-0256-02
美國本土文學的出現標志著真正的美國文學的形成,伴隨其發展,美國文學經歷了從自嘲和被排斥的窘境,逐步獨立并走出了歐洲文學的陰影。所謂美國本土文學,是以本土的語言風格描繪本土的人物、故事為特點的文學作品。作為美國文學史上一抹亮麗的色彩,其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因為它開辟了文學的新天地,更重要的是賦予它文學生命的美國本土文學作者。馬克?吐溫作為美國本土文學的開山鼻祖和集大成者,對美國本土文學的發展功不可沒。如果說獨立的美國文學始于美國本土文學,那么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美國本土文學始于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通過其本土特色的作品將美國本土文學推向高潮,將民族標簽印于美國文學作品之上,使曾經被歐洲傳統文學壓抑和排斥的美國文學不僅翻身獨立,而且日漸繁榮。貫穿于美國本土文學中的美國本土文化、方言俗語、風土人情等,都成為其獨樹一幟的文學色彩。在馬克?吐溫的作品中,這些本土的文學色彩隨處可見。馬克?吐溫作為地道的本土作家,以輕松幽默的方言俚語,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或是生活化的美國故事,描繪原汁原味的美國鄉土風情,反映真實的美國社會。
一、現實的故事背景
美國文學的獨立是內外合力的結果,全國統一趨勢是自主文學得以發展的外部力量,美國作家們希望本國的文化得到認同的渴望是內在努力。長期受歐洲文學的影響,被壓迫的不只是美國文學,還有美國文化,美國文學的獨立也意味著美國文化的自由。美國本土文學作品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和民族烙印,并不是一味的虛構人物架空歷史,而是追求還原本真,以純粹的美國風格和故事背景作為創作源泉,這種創作風格的作品表現的更加具有貼近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首先,真實的時代背景。馬克?吐溫的小說都是以真實的時代背景為故事主線,他的經典著作三部曲(《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時間節點是美國南北戰爭,書中描繪了戰爭前密西西比河上的美國村莊的生活,這個時代承載了馬克?吐溫的童年。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又細化出具體的故事背景,南北戰爭前黑人還被奴役,閉塞的美國南部以及那里沉悶的生活都為故事的發展提供了源泉。在馬克?吐溫眾多作品中,最有時代特色的代表作就是《競選州長》。雖然同樣是以南北戰爭為時間點,但這部作品是以戰爭后統一的美國為背景,這一階段的美國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宣揚民主、平等,表面上風平浪靜,實際暗潮洶涌,虛偽的平等和假民主使得競選成為荒謬的行為,而這些正是《競選州長》整個故事的開端。
其次,生活化的故事。本土色彩的文學除了真實本土的故事背景,還要有接地氣的故事內容。獨立后的美國文學大膽的講述美國人自己的故事,或是純樸的鄉村生活,或是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亦或是本民族的豪放與狹隘,無論好壞,都是最貼近美國人的故事。仍以馬克?吐溫的三部曲為例,這是一系列發生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故事,那條河是美國人熟悉的河,故事里的村莊是美國最普通的村莊,那里發生的故事不只是作者自己的童年,也同樣觸碰到了多數美國人的記憶。而《百萬英鎊》正是馬克?吐溫親身經歷的縮影,在那個狂熱拜金的時代下,不只是馬克?吐溫頭腦發熱迷失于財利的誘惑中,一定有更多的美國人會在故事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失敗的經歷也一定是各有不同,但那種慘痛是同樣的記憶猶新。無論是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還是不堪回首的拜金潮,都是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虛構捏造,而是一面能看見真實美國的鏡子。
二、獨特的語言風格
語言是人類最智慧的情感表達方式,是地域文化的首席代表。相對于歐洲文學“貴族式”的語言修辭,美國本土文學可以算是“土的掉渣”,這種“土”是美國自由文化的寫照,美國語言代表美國的民族性,以馬克?吐溫為首的美國本土作家的作品都是以輕松幽默的語言風格而著稱。
首先,本土特色的方言俚語。美國是多元文化的集合,語言也是相互交融自由奔放,像是受夠了歐式的典雅,本土作品的語言將生活化表現的淋漓盡致。幽默詼諧是馬克?吐溫作品中司空見慣的語言風格,而他最為人們稱贊的是他另辟蹊徑的將美國土語方言運用在作品中,無論逗趣的人物對白,還是嬉笑怒罵的敘事旁白,都有濃郁的美國風情。馬克?吐溫小說的幽默詼諧,其中最重要的創作要素就是美式語言。馬克?吐溫小說中的口語方言是受到了其成長生活背景影響,他出生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村莊,那里的美國人民自然純樸,生活語言自然是鄉土方言,這也是他為什么能在小說中駕輕就熟的使用平民化的美國幽默??谡Z方言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是美國文學史上的突破,而作為美國口語文學的發起者,馬克?吐溫在小說中也是一次次的突破自己,將美式方言俚語風潮推向巔峰。在馬克?吐溫的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和《競選州長》中,都是以第一人稱敘事,因為自主敘述或是人物對白要比旁白更能很好的表達口語的簡潔、輕松和活潑的幽默。
其次,詼諧幽默的辛辣諷刺。幽默諷刺的語言在馬克?吐溫的小說中并沒有分裂開來,而是融合于方言俚語之中,是方言俚語的詞匯承載和傳達了幽默諷刺的效果。小說中的幽默諷刺,有時是夸張甚至是近乎于荒誕的描寫,有時是以詳盡的故事情節影射類似的社會現實。馬克?吐溫總是在嬉笑怒罵后給讀者留下反省的空間,至于諷刺的程度,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小說中經常出現的潑辣犀利的爭吵對白,可謂是憤怒的幽默和直接的諷刺,但馬克?吐溫小說中的這種犀利和辛辣的諷刺是經歷了發展和轉變的過程而形成的,從幽默到諷刺,是程度由淺入深,情緒從平靜到憤怒的轉變,他的轉變是美國社會大環境給予的,是見證了各種悲歡后的爆發。馬克?吐溫的嘲笑與諷刺雖然是創作風格,但更是他對美國社會責任感的表達。
三、深刻的社會意義
馬克?吐溫作品中的幽默和諷刺,不只是為了博讀者一笑,他的每一句嘲諷和怒罵,都是對現實社會的揭露,美國本土文學,不只是歌功頌德,還要針砭時弊,抽絲剝繭的分析美國社會的利弊,馬克?吐溫經歷了美國的動蕩與轉變,這些轉變也濃縮在馬克?吐溫的作品中被揭露出來。
首先,馬克?吐溫的小說揭露了美國現實社會的荒謬行徑。馬克?吐溫的思想也隨著美國社會的變遷而變化,這種變化在小說中的故事背景和故事內容中得以重現,縱觀馬克?吐溫的寫作生涯,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對應不同的美國現實,從而揭露了不同層面的社會意義。前文多次提到了密西西比河的三部曲,這三部發生在南北戰爭前的故事揭露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各種弊端,黑人奴隸被奴役而逃亡、無止境的收養經歷都是馬克?吐溫對種族歧視和虛偽的宗教行為的諷刺;
而在《競選州長》中的競選行為,也是他揭開假民主假平等的面紗,長鞭直入的痛擊美國資本主義本質的前奏;
狂熱拜金經常和種族歧視、虛偽宗教等一起被馬克?吐溫在小說作品中諷刺為當時美國社會的荒誕行為,這種揭露在《百萬英鎊》和《傻瓜威爾遜》中都有體現,拜金和投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弊端和軟肋,這種盲目的狂熱曾經如疫情般席卷整個美國,馬克?吐溫以受害人的身份再次痛批鞭笞,警示做著白日夢的美國人。
其次,馬克?吐溫的小說批判和反抗美國帝國主義的發展。前文所說馬克?吐溫的寫作經歷了三個階段,揭露荒誕的社會行徑就屬于他的前兩個階段,將這兩階段合并來講是因為它們只是在揭露和諷刺程度上有些許強弱之分,而在內容本質上并無太大差別,可以統稱為是馬克?吐溫對美國社會的善意忠告,在這一階段,馬克?吐溫的諷刺還可以用柔風細雨來形容,真正的狂風暴雨似的批判是在第三階段,也就是馬克?吐溫對美國發展帝國主義的強烈不滿。在這個階段中馬克?吐溫小說中的幽默是帶著嘆息和哀怨的,他的諷刺是憤怒和絕望的?!渡衩貋砜汀泛汀冻嗟拉h游記》可以被列為馬克?吐溫第三階段小說創作的代表,也是最能突出表現馬克?吐溫對美國發展帝國主義的批判。尤其在《神秘來客》中他一改常態用兒童文學形象來表達訴求,童真和善良在現實社會已經成為奢求,這種絕望的批判已將讓馬克?吐溫筋疲力盡,盡管第三階段的創作是,馬克?吐溫對美國帝國主義發展最憤怒的反抗,但也是他力量減弱前的最后一搏。
馬克?吐溫的創作史也是對美國現實的批判史,土生土長的美國作家,用美式語言和故事揭露批判美國現實社會,這就是美國本土文學。從馬克?吐溫的小說中可以看出,美國這種本土文學有其自身發展優勢,種種要素組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美國本土文學,馬克?吐溫開疆破土式的創作風格不僅影響了美國文學,也對美國現實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馮凱倫.美國文學的本土色彩及其影響――以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為例[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52-156.
[2]李華穎.美國本土小說的獨立之路[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24-30.
[3]王曉霞.馬克?吐溫小說的語言特色分析[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63-164.
有關馬的成語故事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神箭手射雁》,懲惡揚善,語義方陣,“善-惡”敘事,審美理想
文學源于生活,較之于作家文學,民間文學保存了一種與人類生活和原始文化一脈相承的渾融性質,與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民間故事講述人常以其生動的內容、活潑的形式,表達并傳播社會群體特有的是非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道德杠桿凸顯于民間故事中時,往往會用“賞善懲惡”作隱喻,引導民眾向善棄惡,告誡人們從善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報償,作惡則會遭到可悲下場。
愛情故事作為民間故事的一類,以其多舛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情節、波折但不失美滿的結局構成了文學中的華彩樂章。但在《神箭手射雁》這則裕固族愛情故事中,愛情主題卻不斷淡出,“懲惡揚善”的思想則不斷突現:
從前,某國王想挑選一個武藝高強的英雄為駙馬。消息傳出,一個終日游手好閑、連射箭都不會的牧主的兒子也想去應試。一天,他看到一群大雁飛過,便急忙彎弓射箭,一只大雁應箭而落,但穿在大雁咽喉上的卻不是他自己的箭,他拔掉那支箭,把自己的箭插到死雁的咽喉處。這時,一位年輕的獵手追過來說那雁是他射下來的,浪蕩子一口咬定,大雁是他射落的。爭執不休,便請求國王定奪。國王讓二人當
場比賽,勝出者即為雁的射落者。陰差陽錯:比賽時獵手一時失手、只射落了一只大雁,浪蕩子胡亂放箭、射下了兩只大雁。于是,國王便當場將浪蕩子選為駙馬,定于三日后成婚。不料,次日便有領國入侵,新駙馬戰戰兢兢上陣御敵,被射死陣前;
獵手彎弓搭箭、打退了敵軍。大喜之下,國王便將公主許配給了年輕的獵手……
就結果而言,這個故事屬于戲劇性的愛情故事,但故事的深層反映的卻是懲惡揚善的思想內容,又可屬于“懲惡揚善”類故事。這類故事一般在家庭、鄰里等社會倫理背景上展開敘事,且在大多數含有“賞善懲惡”模式的故事類型中,都有鮮明的二元對立因子,使聽者易于找到學習的榜樣和鞭撻的對象。故事中牧主的兒子是一個百無一能語文教學論文,卻整天做著當駙馬爺的美夢的浪蕩子。在與年輕的獵手比試中僥幸獲勝,便真拿自己當駙馬爺看待,終在戰場送了自己的性命。獵手盡管在比試時意外敗北,但仍滿懷自信,不怕實踐的考驗,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在一般的愛情故事中,縱然有正義與邪惡的對抗,也緊緊圍繞“愛情”這一主題,但在《神箭手射雁》中,善惡之爭是敘事的焦點,至于獵手與公主的百年之好,倒成了這場爭戰的一個附庸產物。也即,為表達“懲惡揚善”主題,這個故事鮮明深刻地反映了善惡斗爭的全過程,卻不寫獵手與公主的戀愛經過。
可以說,“懲惡揚善”始終是這則故事內容的核心、美的本質,故事即以善惡的對立及由此形成的矛盾沖突結構全篇?!渡窦稚溲恪返母呙髦幵谟冢阂孕愿皴漠?、身份不同的角色對立安排,把抽象的善惡二元對立,轉化成具體生動的二人(獵手與浪蕩子)對立,讓讀者輕松地認識善與惡的本質。
其實,為探求這種二元對立賦予文本的深層意義,格雷馬斯在其角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語義方陣概念。其語義方陣的基本含義如下:設立一項為X,它的對立項為反X(二者是對立關系),在此之外,還有與X矛盾但并不一定對立的非反X(矛盾關系),又有與X構成補充關系的非X(蘊含關系),四者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X反X
非X非反X
1.格雷馬斯矩陣圖
按照格雷馬斯的觀點,語義方陣是最基本的意指結構,能夠從一個二元對立產生出許多復雜意義,而且所有現象都是通過符號方形的邏輯來組織的怎么寫論文。也即,格雷馬斯旨在說明位于敘事結構深層的對立是如何從一個基本的二元對立產生出來的。
故事起因于獵手和浪蕩子關于“雁死誰手”的爭論,獵手極力想證明那只大雁是自己射落的,浪蕩子則無賴地否定這一事實,而在佛教中,說謊就是“惡”的一種,誠實自然也與“善”相關,善惡之爭已初露端倪。
獵手(不說謊)浪蕩子(說謊)
善 惡
2.“辨雁”矩陣圖
爭執不下,只好找國王定奪,國王采納了公主的建議,讓二人比射箭,誰勝出大雁就歸誰所有,誰就是大雁的射殺者。國王的這一決定在調動受眾欣賞趣味的同時,也推動了故事敘事的進行,善良的大眾當然期望獵手能勝出。不料,比賽結果與受眾的愿望相去甚遠:
獵手(輸)浪蕩子(勝)
不是大雁的射殺者大雁的射殺者
不被國王許婚 被國王許婚
3.“比試結果”矩陣圖
比賽時,不耐煩的公主輕輕推了一下遲遲不敢放箭的浪蕩子肘部,以示催促,浪蕩子手一松,恰巧射中兩只并飛的大雁,僥幸取勝……至此,這種美好愿望與愿望未果之間形成的落差,使受眾在痛其(獵手)不幸之時,也獲得了一種悲劇性的審美體驗。
偶然取勝的浪蕩子非但不知悔改,仍然居心叵測地自欺欺人:“公主??!你剛才不該撞我那么一下子——我是等雁隊排好了,要一箭射下十只來;
可惜,因為你這一撞,我只射下了兩只”![1]他愚蠢奸詐的丑惡面目加劇了受眾的反感,如果讓他成為駙馬,就違背了受眾根深蒂固的“惡者必有惡報”的良好愿望,也與民眾“圓滿”的審美追求背道而馳。
于是,緊要關頭,敘述者語氣一轉——領國入侵,新駙馬在陣前心慌意亂,逃走未遂,被對方一箭射死于馬下;
而年輕的獵手,藝高人膽大,大敗敵軍,做了國王真正的英雄駙馬。敘述至此,峰回路轉,大眾終于可以長嘆一口氣:惡終不敵善。
圍繞故事主人公所引發的善惡之爭及其結果,我們可用格雷馬斯的語義方陣進行更清晰的表示:
獵手(善)浪蕩子(惡)
成為駙馬(賞) 死于敵手(罰)
4.“善惡之果”矩陣圖
由于視角的不同、文化的區別以及語言的差異等,人們對“善”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善能給自己、他人、社會以利益、快樂、幸福的理解,已成為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的共識語文教學論文,善也因此被推崇為普天下高尚的美德。
裕固族信仰佛教,佛教以“善”作為追求的價值之一,認為“善”可以使人們脫離苦海,乃至最終導向解脫之路。這種思想必然會以各種形式滲透在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對裕固族文學創作的影響。裕固族民間文學大多都有善惡斗爭的內容,隱含懲惡揚善的思想,有些甚至十分突出。通過善與惡的對比,這類作品常以強烈的道德力量來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赌?、《格薩爾傳說》、《哥哥和弟弟》等裕固族民間文學無一例外。不僅如此,這種模式還形成了裕固族民間文學“善-惡”對立的基本敘事結構,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情節安排,多符合這一結構。因此,在應以“愛情”為主體的裕固族愛情故事《神箭手射雁》中,愛情(故事)淡化為宣揚“懲惡揚善”的一個背景,倒也在情理之中。
在我國,自古善與美不分家,《說文解字》:“善,吉也。從言從羊。此與義美同意”。[2] “以善為美” 同樣也是《神箭手射雁》講述人的審美理想,整個故事不可避免地表現出強烈的“揚善懲惡”是非觀。隨著這種“善惡敘事”的進行,敘事者在彰顯自己的審美理想,并向習俗化過程中的受眾灌輸某一群體特有的是非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同時,也使受眾在對善/美的把握、體驗過程中獲得情感滿足,產生審美愉悅。
當然,這種美感主要來自于敘述者獨特的審美敘事,具體而言:在情節的設計上,講述者多通過制造一連串巧合,將生活升華為藝術——有意以“惡”的偶然成功設置懸念,又以“惡”的最終失敗昭示“惡”的最終滅亡;
敘述者也借助“對比”的手法,設置善良與惡毒構成的結構矛盾,這種結構遵循對比的邏輯,拉大、擴張了善/美與惡/丑之間的距離,使善的更美、惡的更丑,構成一種巨大的反差,使受眾在一目了然的善惡判斷中,完成審美道德的評價,復歸審美情感的平衡。
注釋:
[1]安建軍等選編.裕固族民間文學作品選[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第19頁。
[2]許慎著.說文解字[Z].徐鉉校定,王宏源新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第140頁。
參考文獻:
(1)郭宏安等.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羅鋼.敘事學導論[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法]A. J.格雷馬斯.結構語義學[M].吳泓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