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家指出,在大牛市行情下,在全民炒股的氛圍中,無論是股民還是準股民都容易作出“利好”的從眾判斷,認為炒股賺錢,很少有人去直面風險,因此眼下的社會已經出現了一種群體性心理疾?。骸肮墒邪Y候群”。一時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股市心得體會【五篇】(全文),供大家參考。
股市心得體會范文第1篇
醫學專家指出,在大牛市行情下,在全民炒股的氛圍中,無論是股民還是準股民都容易作出“利好”的從眾判斷,認為炒股賺錢,很少有人去直面風險,因此眼下的社會已經出現了一種群體性心理疾?。骸肮墒邪Y候群”。
一時不看股,生活無滋味;
寧可食無肉,不可心無股?!比缃?,已有不少股民把證交所當成了家,當成了全部生活:有帶孩子去炒股的,有在證交所里吃飯睡覺的……佟先生是個老股民,去年出現大牛市后,更是重倉買入。從那以后,股市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由于身為上班族,佟先生每天只能在辦公室里炒股,成為了典型的“九三一族”――從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最精神的,每天上午9點30,他一定會在電腦前守著股市,只要一天不看行情,心里就憋得慌,坐立不安,一看見那些紅紅綠綠的行情顯示就渾身舒暢、精神百倍;
只有下午3點收市過后,佟先生才能把心思收回到工作中來,但業余生活也完全被股票填滿了,看電視薦股,報班學習……難怪他說自己都有點“神”了!
怕賠錢是許多股民的典型心態。市民張勇就是這樣,由于曾經歷過1997年的股災,面對股票的下跌,他生怕一跌就再也漲不起來,為此,他老是逢跌賣股,股市一跌他就覺得股災又要來了。張勇在1月19日以22.38元的價格買進了三精制藥,買進以后,該股票迅速進入調整期,一路下跌,等了近半個月的他實在忍不住了,便以16.43元的價格全部拋出,不料剛剛出手,該股就一路走強,一直漲到了24塊多,他“腸子都悔青了”。
跟股票下跌相比,不少老股民更怕股票漲:“再大的震蕩我都受得了,但股市越漲我越心慌?!痹谝患覈袉挝还ぷ鞯睦钆恳彩莻€老股民,被股票套了多年都不曾害怕過,但是自從股市沖上3000點繼而又沖上4000點以后,她越來越慌了,加之媒體不斷“預警股市可能出現震蕩”,李女士就成天想著要震蕩了,該出貨了,連晚上做夢都是股票。由于擔心節后出現大調整,原來喜歡旅游的李女士今年“五一”黃金周破例沒有出遠門,一心等著節后開盤下手?!白詮闹胤倒墒泻?,就像又生了個娃娃似的,隨時都放不下心,唉,人都變得悲喜無常了?!?/p>
對股民來說,沒有起落漲跌的假日是最熬人的。以前人們只曉得休完長假上班會有“假日綜合征”:上班難免走神,工作效率降低。然而,如今習慣了股市節奏的股民恰恰相反:周一到周五,因為精神亢奮而神采奕奕,一旦進入假期,沒有了心中那份寄托,反而渾身不自在,悵然若失。為了股市,佟先生連五一都沒離開過成都半步,沒事就到網上看看股經,上面有一群跟佟先生同病相憐的人,“大家在一起說說話,心里才踏實?!?/p>
股市心得體會范文第2篇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
保守主義;
隔離效應;
反應過度;
反應不足;
自我歸因;
非理性波動
一、行為金融學簡介
西方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Finance)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行為金融學之前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多假設:個體在決策過程中會全面考慮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然而,研究者們在投資領域中發現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資行為。西方的許多經濟學家在研究投資活動過程中發現,金融學的許多數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釋和預測現實中的投資活動,對投資活動中人的行為與心理的研究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行為金融學就是試圖去解釋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情緒和認知錯誤是如何對其投資產生作用的一門學科。著名的行為金融學理論包括背景依賴(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義(Conservation)、隔離效應(DisjunctionEffect)、反應過度(Over-reaction)、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資產價格非理性波動與非理性人假設
傳統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均假設:個體在投資決策過程中會全面考慮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但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在投資領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資行為,個體和群體的決策往往并不會以理性利益最優化來決定其行事的策略。行為金融學是在傳統金融理論出現一些異?,F象時候發展起來的。行為金融學認為人類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類的行為卻不盡是理性的,行為金融學在對人類行為進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預設假定之后,把人類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動等融入投資決策過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認為這些因素都在人類的決策過程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行為金融學有兩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資者心態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設,在噪聲交易和市場交易規則限制的影響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發揮作用。投資者心態分析就是解釋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情緒和認知錯誤是如何對其投資產生作用的。對心理學的研究能對金融市場的許多現象解釋帶來很大的幫助,也能解釋很多股票市場的異?,F象,比如市場泡沫和崩盤現象。行為金融學的觀點認為人類的許多弱點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預測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場上獲取利潤的?!靶袨榻鹑趯W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類理性的普遍性。而認為人類行為當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許多非理性的因素?!?/p>
決定股價的短期波動或者說直接影響股價的因素是所有參與的投資者的心理因素的綜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購買股票的每一分錢背后都有個活生生的人,而決定其是否購買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當下的心理狀態。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諸如最新的公開信息,歷史的走勢,某人打聽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響其心理的多種因素之一罷了。進而,一個股票乃至一個證券市場的趨勢就是有所有的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及其發展而決定和推動的。因而進一步的可以認定證券市場和其他市場上往往存在著情緒周期,《洛杉磯時報》曾載文將其總結為輕視、謹慎、自信、深信、安心、關注和投降7個過程。這7個過程構成了一輪資產價格的完整波動過程。
股價是對股市總體心理狀態的客觀反應,任何一個時點上的股價走勢發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過去發生的事件和將要發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過去的事件譜寫出了過去的K線走勢,過去的K走勢或者說是過去發生的事件決定了某一時刻市場參與者的總體心理和財務狀態。而這決定了未來基本面和消息面發生變化時參與者的反映,每個投資者的反應總合則決定了未來股市的走勢。因此,同一事件發生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市場,面對市場中投資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狀態時,結果會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準備金,在牛市瘋狂時,存款準備金率的提升會被認為是利空兌現,股市會更加的上揚,這在2007年的中國股市屢次可見。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現
非理性因素發生在股市波動的每一個階段,具體來說,在一個周期的開始,股市在經歷一段長期的調整之后,股票價格的處于歷史低位,而此時經濟基本面開始好轉,股價開始處于上升的初級階段,顯然此時股價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開始向好的方面發展,至少是最壞的情形已經過去,此時從長期而言應該是很好的購入股票的時機,但大多數的投資者在熊市的慘跌中已經心有余悸,根據卡尼曼的回憶效用理論,此時投資者對于上一資產價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經歷具有強烈的回憶效應,恐懼造成了投資者的悲觀情緒,難以對當前的市場有準確客觀的分析,當利好的趨勢不斷顯現之時,股價反而波瀾不驚,多以小的震蕩為主,這可以用行為金融學中的“反應不足”和“隔離效應”來解釋,“反應不足”又可稱為“保守主義”其表現形式有兩點:一是人們習慣于對不確定的事物先設定一個初值,然后根據信息的反饋對這一初值進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勢就在此形成了一個悲觀的初值;
二是人們總有對信息進行篩選的本能,對新信息進行選擇性識別,對有利于保持原有觀點的信息加以重點確認。以上兩點使得當基本面開始改變時人們的反應滯后。
“隔離效應”,即人們總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預期徹底實現時再做出決策的傾向,也使得一輪資產價格上升行情在初期總是緩慢而猶豫,唯有在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徘徊后,人們才能從“輕視”和“謹慎”轉變為“自信”的狀態,慢慢地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進入市場,股市成交量不斷增加。
當資產價格上升波段發展到后期,此時資產的價格已遠沒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經遠遠高于其價值,但上升的趨勢,使得“過度自信”現象很容易發生。人們經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在其中的作用。當行情發展到高潮階段,市場上總是樂觀的情緒蔓延,長期的上漲行情使得參與者的自信不斷得到正強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觀和激進。同時長期高揚的股價會讓人產生價格偏移,產生對當前股價的認同的傾向。信息竄流和“羊群效應”現象使得在一輪行情末期的投資者總體的樂觀情緒很難被扭轉,人們通過相互間的循環反應刺激,情緒逐漸高漲。于是人們很難想象股價會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見過更高的價格,而認為其實也在歷史高位的價格很便宜,而大舉買入,當有很多人這么做時,群體的非理性就產生了,這就是股價在達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還會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現
當一個周期進入下跌階段時基本面開始變化,人們過于樂觀的預期被突然打破,股市開始下跌,同樣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漲時期,許多利空的因素出現以后并未改變股市上揚的趨勢,人們產生了僥幸心理,在“保守主義”配合下,往往不會去考慮量變到質變的可能。在經過長期的牛市行情后人們會產生“資金效應”,資金效應是指在產生收益效應后,人們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再次的后失敗所產生的痛苦往往較小,因為損失被前期的收益緩沖了。因此繼續投資的沖動不會立即消除。對于新近的頭寸帶來的損失,也會因為“后悔厭惡”而不會隨基本面的改變而輕易賣出。以上種種人們心理上產生的作用使得總會產生這樣的一種情形,即雖然股價已脫離價值,趨勢似乎也已轉變,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調之后總會有一波有規模的反彈,幾乎每次的股市逆轉的形態總是以M頭出現。
伴隨著股市下行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市場絕非原先認為的那么樂觀,阻礙經濟發展中的負面因素開始不斷出現。當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長期的下跌使得人們產生了趨勢持續的預期,使得即使股價在下跌之后突顯出了價值,但場外資金依然不敢進入,同時籌碼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賬面虧損,對股價的定位產生巨大的改變,用驚弓之鳥來形容比較貼切,當股價由于抄底資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時,成本較低的投資者傾向于在略有虧損時出局,而不會在意此時股價是否匹配股票的價值,長期的下跌同樣的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定式,“保守主義”在此再次發揮效應,隨著股價的上升,不斷有接近其成本區的投資者選擇拋售,反彈很快就被無法控制的拋盤鎮壓下去了。這也是下跌時會出現波浪式下跌,高點越來越低,低點也越來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趨勢之中,慢慢地人們開始認為下跌時常態而上漲只是偶然,市場的總體悲觀情緒又會通過“羊群效應”在群體中的投資者間進一步加強,這就造成了嚴重的惜買現象,造成資產價格啟穩的困難。此時絕大多數的人都開始從“安心”,“關注”轉變為“投降”。
市場的大底是由長線的價值投資者造就的,唯有當有較大的一批資金開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動而進入股市時才可能結束綿綿的下跌趨勢。一個特定市場中堅定地價值投資者的數量是不確定的和難以估計的,并且只有這批價值觀相同的人在較集中的時點上共同進入股市,才能對趨勢產生作用,這就造成了大盤暴跌時的下跌幅度和節奏難以估計。在一個趨勢投資盛行的市場,在長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會脫離“羊群”敢于逆勢而為,其結果就是股市往往會下跌到一個離譜的點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國股市泡沫破滅后在1931年抄底,結果破產。費雪已經預見29年股市泡沫破滅,但是還是買入自認為是便宜的股票,結果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買入股票后賬面損失達到50%。他們都是著名的投資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難以預測非理性造成的沖擊和波動。
五、結論
非理性是人類難以克服的弱點,個體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體市場的非理性波動,貪婪與恐懼的存在使得價格和價值會產生巨大的偏差,而具體時代背景,人文環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場總體心理狀態的不同,故而對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場總體的反映也不盡相同。流行的技術分析就其根本是對過去發生事件的統計總結,并試圖通過概率指導投資。但參與者在不斷變化,參與者的數量和市場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斷變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為特征的投資者,這使得在另一個股票上的數據分析變得鈍化。資本市場是由無數投資者和投機者共同構成的博弈場所,因而對于資本市場脫離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動唯有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研究和審視。行為金融學無法精確地為投資預測價格的波動和走勢,但卻可以在分析投資者心理和大眾預期的基礎上來研判資產價格波動的發展階段。從投資的戰略角度來把握一輪行情的發展,發現機會,規避風險。
參考資料:
股市心得體會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中小投資者 心理偏差 投資行為 影響
中國股票市場經歷21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廣大民眾投資的重要渠道。有人在股市里獲得巨額財富,有人在股市里傾家蕩產;
股市是一個制造神話的地方,也是一個制造悲劇的地方;
股市給人以希望,也給人以絕望。在我國股票市場,以中小投資者為主力,個人投資者賬戶占 99.97%,其中小戶和散戶占 88.08%。他們資金量較小,知識經驗相對貧乏,信息來源途徑單一、不正規且掌握比較滯后,對政策的把握不夠精準,抗風險能力差,等,在股票買賣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偏差。這些由個體認知、情緒、態度、動機、意志等組成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結構對其投資行為進行調節控制,容易使投資者做出錯誤和非理性決策,出現一些非理,因此有人說“炒股玩的是博弈,心理的博弈”。投資者心理偏差的存在,從小處講影響到個人投資成功與否,從大處講影響到整個股市健康發展。在中小股民身上存在種種心理偏差,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類。
一、過度自信導致輕率入市與過度交易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面對難度大的任務時會表現出過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任務難度越大,越容易產生過度自信;
做出某種決策的時間越短,對該決策的自信心就越大。在投資市場,產品價格的預測是一個難題,尤其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綜合大量信息做出判斷,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更容易過度自信。
投身股市的人都相信自己可以在股市里賺到錢、賺到大錢。雖然他們也知道“入市需謹慎,投資有風險”,也聽到股市中賺錢的只有少數人,但堅信自己就是“少數人”,這種心理狀態會讓他們有意無意過濾損害他們自信的信息,關注那些能增強他們信心的信息??吹交蚵牭缴磉呌腥嗽诠墒欣锟焖儋嵙隋X、發了財,心里盤算一下,感覺自己的學識、才能、智商等都要比對方更勝一籌,入股市也一定可以賺到大把銀子,出現高估自己賺錢概率、低估自己投資風險的心理傾向。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一些人輕率入市。2006年1月到2007年5月是中國股市大牛市時期,股指瘋漲,由1161點飚升到4208點(有人形容這是一個閉上眼睛,用紙團扔到哪只股,買下它都可以賺錢的時期),在同一時間內新開戶數量為2856.02萬, 1400萬人蜂擁入市。這其中有的是對股市有些研究,雖然覺得股價較高,泡沫成份多,但相信自己不會是“擊鼓傳花”最后一手,覺得是入市的一個好時機;
也有許多對股市不了解、沒有投資基本知識與經驗的人,他們看到紅紅火火的投資市場,搞不清楚股市這潭水的深淺,也忍不住加入進來。沒有只漲不跌的股市,沒過多久,股市由“?!弊儭靶堋?,當看到自己帳戶上的金額激劇縮水,他們更急于證明自己,頻繁交易、過度交易,急賣急買,一只股票捂不到三五天就覺得不穩――怕跌;
看到其它股票漲得好,追高換股;
買到手的高價股轉瞬間開始狂泄,賣出的股票又紅火起來,時時踏空;
不論上漲還是下跌,他們不愿放棄任何操作機會,倉位一直處在高位。初生牛犢不怕虎,對于新股民來說,無知者無畏,他們更容易過度自信??偤拮约菏种匈Y金太少,同時手握多只股票,總是這山望得那山高,總是看到比自己手中漲得快的股票,喜新厭舊。事實證明股票換手過快,增加了交易成本,收益率反而較低。
二、貪婪恐懼心理喪失理智難掙錢
華爾街有句經久名言,貪婪與恐慌推動了市場。貪婪與恐懼是投資人最大的心理弱點,它們會嚴重扭曲投資者對現實的了解,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平日里難以做出的決定或行為。一些操縱股價的機構正是利用中小投資者這一心理弱點,設計一個個陷井,致使投資人在投資行為上屢犯錯誤、中了莊家之計。
貪婪是新股民身上常見的一種特征。貪婪使許多股民失去理智,失去科學的判斷力,不知不覺中踏入險境。買也貪婪,賣也貪婪;
漲了還想漲、跌了還想跌;
總幻想在最高位拋出手中的股票,在最低位購買看好的股票。貪婪的結果不是踏空就是套牢,在應該進場的時候反而割肉出場,在應該出場的時候反而追高買入而深套其中,成了山頂站崗人。從希望開始,由于貪婪到失敗結束。某股民今年2月9日12.38元買入新民科技,隨后8個交易日,新民科技股價漲到16. 7元,漲幅達35%以上。朋友勸他出倉,持續的漲幅使其處于狂熱狀態,失去理智及應有的判斷,相信分析師幾個月內目標價值到27元,就是不出倉。3月3日,該股開始回調,他仍盲目樂觀,認為回調一下更會猛漲。結果,該股一路下跌。跌十個點,不愿走;
跌深點,又貪漲回;
跌慘了,又貪翻本??嗍亓藥讉€月,錯失了出倉的大好良機,直到6月22日,該股跌至10.53元,虧怕了,終于虧不住,斬倉出局。此君投資目標訂得過高,“想賺足最后一塊錢” ,致富的欲望過于急切,貪婪使之忘卻了風險,難以做到見好就收,原本可以賺到的反倒是虧了。
恐慌是投資者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后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在老股民身上表現更為顯著,它會影響到進一步的股市投資行為,加劇人們的盲目與沖動,在不適當的時機拋出買進,喪失大發賺錢的機會。今年4月19日始,滬深兩市A股跌風突至,不少股民對這場大風暴的來臨毫無心理準備。每天股市開盤,熒屏閃爍,股市似過山車,跌了再跌,成千上萬的股民驚魂未定?;炭植话舱哂兄?,大哭所失者有之,強作鎮定者有之,跳樓自殺者也不乏其人??只判睦磉€會蔓延,持股者見大盤不斷下跌,談“股”色變,風聲鶴唳,紛紛“多翻空”加入殺跌行列,個股一瀉千里,割肉的股民越來越多了,有人虧怕了,發誓從此不再涉足股市。中小散戶投資者容易出現股市好的時候盲目樂觀,股市不好的時候盲目悲觀的心理特點,樂觀與悲觀容易影響人的判斷與操作。沒有只跌不漲的市場,當大家都在殺跌的時候,或許就是機會的來臨,好好研究股市,選中一只業績好的股票或正在啟動的股票,在大家紛紛逃離市場、股價低的時候買了它,擁有一段時間,是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的。
三、心理害人害己害市場
股市絕不是,而一些股民卻誤認為中國股市就是投機,抱著這種心態入市的人并不看重上市公司真實的投資價值,而是帶有一種濃厚的投機行為,總是夢想一夜發財,恨不得手中的股票一下子就漲幾倍、數十倍,制造創富神話,因此他們特別偏好于短線操作。在這種心理引領下,他們的投資行為膽大妄為,用吃飯錢、養命錢投資股市。當他們在股市上稍有獲利后,便利令智昏,像賭徒一樣,頻頻加注。有了錢便買股,發了工資就進了股市,有的賣房賣車,有的借貸融資,不顧風險投入股市,“賭對一把賺,賭錯一把算”。投資個股不考慮基本面是否具有爆發性、成長性,不考慮政策是否支持其發展,不考慮國內國外經濟貨幣環境,一味追求趨勢,追漲殺跌。當他們失利后,輸紅了眼,不惜背水一戰,孤注一擲。俗話說的好,十賭九輸,用心理去炒股,對股民本人貽害無窮。南京股民方某用銀行卡套現炒股,幻想在短時間內能大發一下,事以愿為,虧空25萬元,銀行催繳還款,方某整日心神恐慌,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最后選擇跳樓自殺。用心理去炒股,對股市也是十分有害的。心理推高市場,泡沫成分增大,透支未來業跡,給市場帶來巨大風險。
四、成癮心理影響工作生活與健康
由于股市的刺激效應,不少股民出現炒股成癮的癥狀。具有炒股成癮的人往往想方設法弄到錢來炒股,不顧風險投入股市。與股市有關的事務占據其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成了其生活的重心。上班時間偷偷看大盤走勢,查看信息,閉市下班后到股吧里“潛水”,無節制地在網上閱股評、查評級、看信息、尋主力資金流向趨勢;
股市一開盤就相當的興奮,不能看盤則“股癮”難耐,不盯著大盤心不安,一天看不到股市信息就會覺得心里空落落的;
遇到炒股的人話特別多,聊得特別投機,和不炒股的人在一起覺得沒話題。心系股市,什么事不愿做,什么事也都干不成。將精力和工作時間都投入炒股,喪失工作興趣,缺乏工作成就感。
沉湎于股市的人也容易導致身體機能、情緒上的變化。近2個多月,股市的“跌跌不休”,股民疲倦和煩躁更為顯著?!吨袊鞘小肮擅瘛苯】禒顩r報告》,近三成的網絡股民每天持續在電腦前工作及炒股的時間為5至8小時,超兩成股民甚至達到了8至12小時,有接近一半的人(49.5%)每天睡眠時間少于5小時。由于長時間盯著屏幕,運動量過少,眼睛干澀疲勞,頭暈腦脹,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記憶力和理解能力下降;
絕大部分時間面對機器,與人缺乏交流,生活簡單隨便,變得自我中心,煩躁更感疲倦,以至生理紊亂、情緒低落、自我評價降低,出現種種心身癥狀。
五、盲從心理導致被動買賣加劇
該買什么、什么時候買,該賣什么、什么時候賣,有些人缺乏自己應有的判斷,喜歡聽從他人的意見建議,尤其是那些自詡有內幕、有經驗的人。跟風、追漲殺跌,具有較強的盲從性,都是一種被動行為。造成盲從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在購買股票前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與精力查找相關信息,對所掌握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判斷、綜合以識別其真假,投資者感覺自己知識貧乏、經驗不足、精力有限,相信證券師或投資機構掌握更多的內幕信息等,對證券師或投資機構推薦的股票不管是否熟悉、成長性如何一味地照單購買。二是從眾心理造成的。群體中大多數人的判斷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迫使個人去接受這種判斷,以免被排除在群體之外,這就是從眾心理。在股票買賣過程中,從眾心理隨處可見,股價越漲,風險越高,股民卻愈有信心;
股價越跌,風險越小,一般的投資者卻越來越擔心。也有人原本做了深入的研究,決定投資某只股票,但當受到群體意識的壓力,受到他人情緒的感染,聽信他人意見而陷入迷惑甚至貿然改主意,或多或少地產生從眾心理[5]。巴菲特不買“不了解的股票”,而一般的投資者買的股票大多是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對自己了解的倒是由于看到了其中不少的負面消息而舍去。研究表明對所投資的企業越了解,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6]。盲目投資、盲目跟風會降低投資效益。
股市像“過山車”,心理也歷經“過山車”。
股民的心理和操作行為,決定其對股票買賣判斷、成敗、盈虧。炒股想掙錢,必須把心態調節好,克服人性弱點,漲跌看淡點。
參考方獻:
[1]黃中南.我國權證市場個人投資者行為異象的行為金融學分析[J]. 特區經濟,2011, (03) :112-113
[2]徐韞帆,陳玲,王清流.投資者過度自信對金融市場的影響[J].新金融,2008,(04):42-44.
[3]尹海員,李忠民.我國新股民過度自信現象及其效應研究[J].西部商學評論,2008,(02),79-88.
[4]唐現杰,任松濤.投資者行為偏差及其對策分析[J].商業研究,2006,(0)4:149-152.
股市心得體會范文第4篇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
保守主義;
隔離效應;
反應過度;
反應不足;
自我歸因;
非理性波動
一、行為金融學簡介
西方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Finance)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行為金融學之前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多假設:個體在決策過程中會全面考慮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然而,研究者們在投資領域中發現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資行為。西方的許多經濟學家在研究投資活動過程中發現,金融學的許多數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釋和預測現實中的投資活動,對投資活動中人的行為與心理的研究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行為金融學就是試圖去解釋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情緒和認知錯誤是如何對其投資產生作用的一門學科。著名的行為金融學理論包括背景依賴(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義(Conservation)、隔離效應(DisjunctionEffect)、反應過度(Over-reaction)、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資產價格非理性波動與非理性人假設
傳統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均假設:個體在投資決策過程中會全面考慮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但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在投資領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資行為,個體和群體的決策往往并不會以理性利益最優化來決定其行事的策略。行為金融學是在傳統金融理論出現一些異?,F象時候發展起來的。行為金融學認為人類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類的行為卻不盡是理性的,行為金融學在對人類行為進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預設假定之后,把人類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動等融入投資決策過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認為這些因素都在人類的決策過程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行為金融學有兩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資者心態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設,在噪聲交易和市場交易規則限制的影響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發揮作用。投資者心態分析就是解釋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情緒和認知錯誤是如何對其投資產生作用的。對心理學的研究能對金融市場的許多現象解釋帶來很大的幫助,也能解釋很多股票市場的異?,F象,比如市場泡沫和崩盤現象。行為金融學的觀點認為人類的許多弱點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預測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場上獲取利潤的?!靶袨榻鹑趯W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類理性的普遍性。而認為人類行為當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許多非理性的因素?!?/p>
決定股價的短期波動或者說直接影響股價的因素是所有參與的投資者的心理因素的綜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購買股票的每一分錢背后都有個活生生的人,而決定其是否購買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當下的心理狀態。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諸如最新的公開信息,歷史的走勢,某人打聽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響其心理的多種因素之一罷了。進而,一個股票乃至一個證券市場的趨勢就是有所有的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及其發展而決定和推動的。因而進一步的可以認定證券市場和其他市場上往往存在著情緒周期,《洛杉磯時報》曾載文將其總結為輕視、謹慎、自信、深信、安心、關注和投降7個過程。這7個過程構成了一輪資產價格的完整波動過程。
股價是對股市總體心理狀態的客觀反應,任何一個時點上的股價走勢發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過去發生的事件和將要發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過去的事件譜寫出了過去的K線走勢,過去的K走勢或者說是過去發生的事件決定了某一時刻市場參與者的總體心理和財務狀態。而這決定了未來基本面和消息面發生變化時參與者的反映,每個投資者的反應總合則決定了未來股市的走勢。因此,同一事件發生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市場,面對市場中投資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狀態時,結果會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準備金,在牛市瘋狂時,存款準備金率的提升會被認為是利空兌現,股市會更加的上揚,這在2007年的中國股市屢次可見。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現
非理性因素發生在股市波動的每一個階段,具體來說,在一個周期的開始,股市在經歷一段長期的調整之后,股票價格的處于歷史低位,而此時經濟基本面開始好轉,股價開始處于上升的初級階段,顯然此時股價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開始向好的方面發展,至少是最壞的情形已經過去,此時從長期而言應該是很好的購入股票的時機,但大多數的投資者在熊市的慘跌中已經心有余悸,根據卡尼曼的回憶效用理論,此時投資者對于上一資產價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經歷具有強烈的回憶效應,恐懼造成了投資者的悲觀情緒,難以對當前的市場有準確客觀的分析,當利好的趨勢不斷顯現之時,股價反而波瀾不驚,多以小的震蕩為主,這可以用行為金融學中的“反應不足”和“隔離效應”來解釋,“反應不足”又可稱為“保守主義”其表現形式有兩點:一是人們習慣于對不確定的事物先設定一個初值,然后根據信息的反饋對這一初值進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勢就在此形成了一個悲觀的初值;
二是人們總有對信息進行篩選的本能,對新信息進行選擇性識別,對有利于保持原有觀點的信息加以重點確認。以上兩點使得當基本面開始改變時人們的反應滯后。
“隔離效應”,即人們總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預期徹底實現時再做出決策的傾向,也使得一輪資產價格上升行情在初期總是緩慢而猶豫,唯有在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徘徊后,人們才能從“輕視”和“謹慎”轉變為“自信”的狀態,慢慢地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進入市場,股市成交量不斷增加。
當資產價格上升波段發展到后期,此時資產的價格已遠沒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經遠遠高于其價值,但上升的趨勢,使得“過度自信”現象很容易發生。人們經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在其中的作用。當行情發展到高潮階段,市場上總是樂觀的情緒蔓延,長期的上漲行情使得參與者的自信不斷得到正強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觀和激進。同時長期高揚的股價會讓人產生價格偏移,產生對當前股價的認同的傾向。信息竄流和“羊群效應”現象使得在一輪行情末期的投資者總體的樂觀情緒很難被扭轉,人們通過相互間的循環反應刺激,情緒逐漸高漲。于是人們很難想象股價會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見過更高的價格,而認為其實也在歷史高位的價格很便宜,而大舉買入,當有很多人這么做時,群體的非理性就產生了,這就是股價在達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還會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現
當一個周期進入下跌階段時基本面開始變化,人們過于樂觀的預期被突然打破,股市開始下跌,同樣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漲時期,許多利空的因素出現以后并未改變股市上揚的趨勢,人們產生了僥幸心理,在“保守主義”配合下,往往不會去考慮量變到質變的可能。在經過長期的牛市行情后人們會產生“資金效應”,資金效應是指在產生收益效應后,人們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再次的后失敗所產生的痛苦往往較小,因為損失被前期的收益緩沖了。因此繼續投資的沖動不會立即消除。對于新近的頭寸帶來的損失,也會因為“后悔厭惡”而不會隨基本面的改變而輕易賣出。以上種種人們心理上產生的作用使得總會產生這樣的一種情形,即雖然股價已脫離價值,趨勢似乎也已轉變,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調之后總會有一波有規模的反彈,幾乎每次的股市逆轉的形態總是以M頭出現。
伴隨著股市下行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市場絕非原先認為的那么樂觀,阻礙經濟發展中的負面因素開始不斷出現。當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長期的下跌使得人們產生了趨勢持續的預期,使得即使股價在下跌之后突顯出了價值,但場外資金依然不敢進入,同時籌碼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賬面虧損,對股價的定位產生巨大的改變,用驚弓之鳥來形容比較貼切,當股價由于抄底資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時,成本較低的投資者傾向于在略有虧損時出局,而不會在意此時股價是否匹配股票的價值,長期的下跌同樣的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定式,“保守主義”在此再次發揮效應,隨著股價的上升,不斷有接近其成本區的投資者選擇拋售,反彈很快就被無法控制的拋盤鎮壓下去了。這也是下跌時會出現波浪式下跌,高點越來越低,低點也越來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趨勢之中,慢慢地人們開始認為下跌時常態而上漲只是偶然,市場的總體悲觀情緒又會通過“羊群效應”在群體中的投資者間進一步加強,這就造成了嚴重的惜買現象,造成資產價格啟穩的困難。此時絕大多數的人都開始從“安心”,“關注”轉變為“投降”。
市場的大底是由長線的價值投資者造就的,唯有當有較大的一批資金開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動而進入股市時才可能結束綿綿的下跌趨勢。一個特定市場中堅定地價值投資者的數量是不確定的和難以估計的,并且只有這批價值觀相同的人在較集中的時點上共同進入股市,才能對趨勢產生作用,這就造成了大盤暴跌時的下跌幅度和節奏難以估計。在一個趨勢投資盛行的市場,在長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會脫離“羊群”敢于逆勢而為,其結果就是股市往往會下跌到一個離譜的點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國股市泡沫破滅后在1931年抄底,結果破產。費雪已經預見29年股市泡沫破滅,但是還是買入自認為是便宜的股票,結果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買入股票后賬面損失達到50%。他們都是著名的投資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難以預測非理性造成的沖擊和波動。
五、結論
非理性是人類難以克服的弱點,個體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體市場的非理性波動,貪婪與恐懼的存在使得價格和價值會產生巨大的偏差,而具體時代背景,人文環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場總體心理狀態的不同,故而對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場總體的反映也不盡相同。流行的技術分析就其根本是對過去發生事件的統計總結,并試圖通過概率指導投資。但參與者在不斷變化,參與者的數量和市場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斷變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為特征的投資者,這使得在另一個股票上的數據分析變得鈍化。資本市場是由無數投資者和投機者共同構成的博弈場所,因而對于資本市場脫離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動唯有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研究和審視。行為金融學無法精確地為投資預測價格的波動和走勢,但卻可以在分析投資者心理和大眾預期的基礎上來研判資產價格波動的發展階段。從投資的戰略角度來把握一輪行情的發展,發現機會,規避風險。
參考資料:
股市心得體會范文第5篇
一、引言
中小投資者作為證券市場的主體,其合法權益能否得到有效的保護,決定著證券市場能否有效健康、可持續地發展。而良好的證券市場應該是能夠讓投資者參與、分享經濟增長和資本市場發展的成果,也就是讓投資者能夠賺錢。但在發育尚不完善的中國資本市場上,中小投資者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特別是自2001年以來,因為股權分置問題,投資者已經付出了太多的代價,中小投資者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股權分置改革讓中國的資本市場發生了積極的、本質性的變化,它不僅僅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也使證券市場利益大幅調整。股份全流通是一種制度安排,是落實股東權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全流通的環境下建立起更為市場化的證券市場運行機制,進而確實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是改革后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二、全流通后中國證券市場的變化對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的有利因素
(一)證券市場功能的逐漸轉變
中國目前仍然處于經濟轉軌時期,顯示出強烈的政府主導下強制性制度變遷特征。先前政府賦予中國證券市場太多政治功能,因此我國證券市場建立的初衷之一就是為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實現籌資的多元化提供融資渠道。由于中央政府確立以“籌資”而非以“投資回報”作為的證券市場初始定位,中小投資者的權益根本無法得到保證。政府的這種行為模式,導致證券市場功能長期被鎖定在籌資層次上,證券市場本身所具有的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企業制度創新、提高經營效益等功能則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證券市場的效率極低。全流通的到來為證券市場功能的轉變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平臺,證券市場將逐漸恢復其本身的功能。這樣證券市場將逐漸成為一個對融資者和投資者都具吸引力的功能完善的場所,最終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并使廣大投資者得以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
(二)中國證券市場法律制度環境的變化
哈佛大學la porta等幾位教授對49個國家的法律法規及其執行情況進行研究后得出結論:國家對投資者保護的程度決定了這個國家資本市場發展的廣度與深度。在股權分置改革前,中國資本市場先為國企改革服務,后為國企脫困服務,我國法律制度的安排顯得過于剛性,具有很強的管理性特征,但在投資者保護方面難有作為。全流通蘊藏著各種利益的沖突和法律困境,同時也蘊藏著新規則產生的契機。為了能順利地進行股權分置改革,我國資本市場法律體系建設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主要表現在:
1.《公司法》、《證券法》的修訂,正在逐漸增加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內容
根據國際公司立法通例,股東大會一般授權董事會召集,但允許中小股東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召集臨時股東大會。法律之所以賦予中小股東以股東大會召集權,主要是為小股東提供平等權利。我國修訂后的新《公司法》第102條補充了該方面的規定。同時,新《公司法》首次引入了累積投票制。通過累積投票制,在制度上增強了小股東選舉董事和監事的權重,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利益關系,成為保護少數股東的一項重要措施。
新修訂的《證券法》強化了證券交易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加強對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力度,具體包括:一是擴大了責任的主體范圍;
二是責任更為具體;
三是責任形式增多;
四是罰款力度上升。同時,新修訂的《證券法》還完善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監管制度,提高了信息披露質量。其包括兩方面,首先是增加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誠信義務的規定和法律責任;
其次引入預先披露信息制度,要求首次公開發行的申請人預先披露申請發行上市的有關信息,以拓寬社會監督渠道,防范發行人以虛假手段騙取發行上市資格。這些規定都給中小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
2.ipo詢價制,分類表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
自2005年1月1日起,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行詢價制正式啟動??梢哉f,詢價制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發行定價的主觀性和隨意性,為形成一個市場廣泛接受的發行價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全流通后,詢價制的優勢將真正充分地體現出來。雖然詢價制只是面向機構投資者詢價,但是新股發行不再由證監會確定,發行市盈率也不再是固定的20倍,新股發行價將更趨合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
筆者討論的分類表決制度的核心是承認股東可以按其所持有股份種類享有權利,其目的是杜絕大股東利用非正常手段獲得非法利益,保護社會公眾股東的利益。分類表決制度是“一股一權”原則的有益補充,某一類別的股東雖然沒有擁有足夠的份額讓公司股東大會通過某項決議,但是他在必須通過分類表決的事情上有充分的話語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不能流通的控股股東的行為。
(三)創新性金融投資文化將引導中小投資者向價值投資轉變
中國的金融投資文化是伴隨著中小投資者的發展而發展的。從1996年開始,由于降息即居民資產多元化的推動,中國股票市場的參與者空前擴大,其中大部分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及熊市洗禮,由于大量投資者抱有一夜暴富的心態,因而投機性金融文化發展的深度及廣度均為空前。2001年7月開始,中國股市終于被“國有股減持”這一部門利益驅動下的金融創新行為所擊垮,“政策市”成為證券市場金融文化的主流。
資本市場金融投資文化主要表現為一種行為文化,它是由市場參與者綜合分析了政策、市場機會、上市公司素質之后而形成的,是深入思考的結果。當市場創新發生時,市場參與者對新的金融工具或交易規則的思考,引發了新的行為模式,經實踐證明為有效之后,其最終模式便固定下來,并通過口碑相傳或媒體放大就可能成為一段時間內的主流金融文化。全流通的環境下qfii制度的建立、權證的引入、t+0的恢復都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可能,創新引起了投資者對價值的深入思考并與金融文化發展形成良性的互動,進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金融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反過來,良好的創新性金融投資文化也將引導中小投資者向價值投資轉變。
(四)投資者自身的變化
1.投資者對未來預期大大增強。投資者權益能夠得到有效保護,國民經濟穩定增長,是證券市場穩定發展的心理支撐。而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不僅與上市公司現有業績相關,更與投資者對市場發展的未來預期以及由此確立了投資者信心相關。幾年的熊市讓中小投資者對市場喪失了信心,于是投資者紛紛離場。股權分置改革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轉折點,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大大增加,許多投資者又回到了證券市場,股指從1000點一路上漲。
2.投資者投資理念的變化。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全流通市場的逐漸形成,可以從推動企業家的產生、財富激勵效應及財產所有權流動三個方面為投資增值理念注入要素保障,從而可使投資者將獲利的關注點由獲取價格變化中的價差收入轉到獲取紅利及價值增長上來。
3.投資者結構的變化。在股權分置改革后,我國的資本市場將形成以機構投資者為主,以散戶競價交易為輔的投資格局,機構投資者將成為投資群體的主導力量。我國的投資者結構正在向發達國家的市場結構靠攏。這對于股改之后全流通情況下的中國股市來說,將是十分有利的。由于機構投資者更傾向于長期持股、理性持股,較少進行短線的進出投機,因而即使在股改后股權的流動性有所增強的情況下,也不會出現頻繁的買進賣出,從而穩定中小投資者因擔心股改后股市仍會暴漲暴跌而變得十分脆弱的投資信心。
三、全流通后中國證券市場的變化對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的不利因素
(一)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仍然會高度集中
研究表明,股權結構分散時,股東大會龐大而笨拙。傳統的“股東大會中心主義”的治理模式會出現失效問題,眾多分散的中小股東可能對參與股東大會,行使監控權上表現得比較消極,主要體現在“理性冷漠”和“搭便車”的行為傾向上。中小股東的權益不能真正地行使,而控股股權高度集中在少數大股東的手中。由此將導致另一類問題,即控股股東掠奪小股東。laporta (1999)認為,控股股東和外部小股東的利益并不一致,兩者之間經常出現嚴重的利益沖突,控股股東一旦控制了企業,他們常常利用企業的資源謀取私利,損害其他股東的利益。這類問題在新興市場尤其嚴重。雖然股權分置改革的目的是使上市公司成為股東的利益共同體。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控股股東和中小股東的利益很難一致,因為在未來,優質公司的控股股東為了保持控制權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會減持;
而有些公司的大股東可能會利用內幕信息高拋低吸,盤剝中小股東,或者大股東在騙局未暴露之前大規模套現,然后一走了之,讓中小股東深陷其中;
另外如果原股東大比例減持,管理層可能會成為內部控制人,使公司行為嚴重短期化。所以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仍然會高度集中。
(二)更為嚴重的虛假信息披露將誤導中小投資者
股權分置改革前,控股股東通過虛假信息披露來操縱公司盈余進而形成較高的每股收益、較高的發行價格達到融資規模最大化。全流通后這些動機仍然存在,同時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動機,具體包括:
1.業績承諾。這是股改后近幾年比較容易誘發虛假信息披露的主因之一,不少公司為了保證股改過關,對近三年的業績作了承諾,如果沒有完成這些指標,大股東要付出追加送股等代價,等于是業績承諾沒完成就要賠錢。
2.股權激勵及全流通。全流通時代股東價值最大化就是市值最大化,大股東利益與股價是捆綁的,如果公司實行股權激勵機制,則管理層的薪酬也與股價是捆綁的,這使大股東及管理層一心想使股價往上走。
3.新會計準則實施。新會計準則為管理層提供了更多的會計選擇權,這就為管理層提供了更多的盈余管理(利潤操縱)機會。
4.分析師盈利預期。分析師在估值與定價的地位越來越高,這使管理層不得不被動配合分析師迎合其預期的盈利,分析師也借此提高自己的身價,從而給予業績配合的公司以更高的估價。這些動機的結果就是產生更為嚴重的虛假信息來誤導中小投資者。
四、全流通背景下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的具體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的根本
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目前股市的主要問題是不少上市公司質量不好,因而不能長期持有,造成市場投機性強。而質量好的上市公司能夠讓中小投資者通過“分紅”獲得上市公司盈利增長的回報。因此,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是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的根本。要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必須完善公司治理,針對全流通后公司治理方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優化股權結構,引進多元化投資者。在國有股逐漸減持的過程中,優化股權結構意義重大,我們應積極發展和激勵機構投資者,積極推進法人持股和銀行持股。機構投資者的參與有助于培養長期投資的理念,克服短視行為和“羊群效應”。積極推進法人持股和銀行持股。法人持股能夠形成牢固的資本聯系,迫使法人股東加強對公司經營管理的監控;
銀行持股可以通過債轉股的方式實現或者直接參股被投資公司。
2.強化董事會職能,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全流通后,股權逐漸分散有可能造成股東更迭頻繁,董事會難以穩定,不能很好地行使決策監督權,增加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占比,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3.加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機制。中國上市公司雖然在形式上建立了內部控制系統,但多數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難以有效保證上市公司合規經營和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因此,應盡快出臺權威性較高的內部控制標準體系,對于內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確立一個公認的標準體系。
(二)調整監管定位:從全能型監管向透明度監管轉變
中國目前的證券監管是一種全能型的監管,這種全能型的監管一方面導致監管力量分散,監管重點不突出;
另一方面,對某些方面的過度監管既造成了“尋租”空間,又增長了各方的交易成本。全流通后,這種監管體制必須要進行轉變,要轉向一種透明度監管。
世界各國都將投資者利益保護作為證券監管的根本精神,中國也不例外。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在日常監管實踐中將“維護市場透明度”作為可操作的目標和核心任務。證券機構必須盡力改善信息披露體系,加大對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作市場行為的打擊和監管,使得市場參與各方能夠低成本地及時取得可靠的信息,免受欺詐和虛假信息的侵害,平等地參與市場交易。只有這樣,資本市場“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才能維護,“投資者利益保護”的立法精神才能得到最好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