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2023人際交往心理學【五篇】(完整文檔)

      發布時間:2025-07-11 16:01:40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EffectoftheTrainingof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onCollegeStudentsAbilityof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人際交往心理學【五篇】(完整文檔),供大家參考。

      人際交往心理學【五篇】

      人際交往心理學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團體心理咨詢;
      人際交往訓練

      Effect of the Training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bili 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Standard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Liu Baiqiao.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P.R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the group training of interp ersonal communi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 n and the standard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Methods We chose15 st udents to do the train ing of interfer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e evaluate them by using the Sh yness Scale, SAD, PRCA-24, SCL-90, which are in the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Hy giene Scale (By Wang Xiangdong etc.), and the feedback forms made by ourselves.Results After the training, the intervention group falls notabl y in three factors: total mark of SCL-90 and constraint, sensitivity to interper sonal relationship and terror (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Group mental consu lt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training

      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人際交往的困惑與障礙,常常干擾他們的正常學習與生活,嚴重的還會 造成焦慮、恐懼、緊張,甚至記憶力下降、失眠等不適現象[1]。調查表明,由人 際關系不良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首要心理問題,人際交往障礙也是影響大學 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2]。許多研究證實,對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團體心理 訓練,不僅可以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自 信心[3-6]。本研 究通過實驗證實人際交往團體訓練對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及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 積極作用,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綏化某大學二年級學生為主,通過招募,學生自愿參加,并對招募的所 有研究對象進行量表測量,得分作為前測結果。對測量中得分超過平均分的研究對象經過面 談后篩選,隨機選取15名被試作為實驗組,其中文科9名,理科6名;
      男生5名,女生10名。

      選取15名學生為對照組,其中男生4名,女生11名,對照組學生未參加團體心理訓練。所有 被試總體特征為身體健康,精神狀態良好,無明顯心理障礙,有提高自身交往能力的愿望, 愿意將課程堅持下來,并與實驗組成員簽訂了團體心理訓練活動協議。

      1.2 研究工具 采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汪向東等,1999)中的4個量表進行評估。① Cheek1983年修訂的羞怯量表,共13個條目,5級評定記分,“非常不符”記1分,“非常相 符”記5分,分數越高,說明羞怯程度越高。量表的Cronbach α=0.90,該量表的內部一致 性信度為0.81[10]。②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SAD),由Watson及Friend編制,量表 含28個題 目,其中14條用于評價社交回避,14條用于評定社交苦惱;
      本研究把計分方法改為5級評定 記分,“非常不符”記1分,“非常相符”記5分,得分越高,說明社交回避與苦惱程度越高 。采用5級計分時,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0[10]。③McCroskev 1982修訂 的交流恐 懼自陳量表(PRCA-24),含24個題目,4個分量表。采用5級評定,“非常同意”記5分,“非 常不同意”記1分,分數越高,說明交流恐懼越嚴重。本量表總分的α系數超過0.90,分量 表的α系數超過0.75,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5。④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Derogatis 1973年編制的。此表90包括個項目,共9個因子 ,用以評定心理健康狀況[10]。

      2.3 統計處理 所有統計數據用SPSS 11.5 for windows軟件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訓練前、后SCL-90得分結果比較與分析 見表1。

      由表1,實驗組在SCL-90總分及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恐怖3個因子分上,訓練后比訓練前有 顯著下降,差異達到顯著程度(P<0.05);
      而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 偏執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訓練后比訓練前雖然有下降,但沒有達到顯著程度(P>0.05)。

      由表2,對照組SCL-90前后測得分,后測得分雖然比前略測低,但沒有顯著差異(P >0.05)。

      2.2 訓練前、后社交回避及苦惱、交流恐懼量表及羞怯量表得分結果比較 見表3。

      由表3可見,實驗組經過8周的人際交往訓練后,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得分顯著低于訓練前( P<0.05),交流恐懼、羞怯兩個量表得分極顯著低于訓練前,說明人際交 往團體訓練對克 服社交回避、交流恐懼、羞怯效果顯著;
      對照組社交回避與苦惱、交流恐懼、羞怯3個量表 前后測得分沒有顯著差異(P>0.05)。

      由表4可見,實驗組、對照組社交回避與苦惱、交流恐懼、羞怯3個量表前測得分沒有顯著差 異(P>0.05);
      訓練后實驗組在社交回避與苦惱、交流恐懼兩個量表得分 極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羞怯量表得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 著(P<0.05),說明人際交往團體訓練對實驗組被試克服社交回避、交流 恐懼及羞怯等交往品質效果顯著。

      2.3 實驗組團體成員對活動的觀點及分析 針對團體成員活動狀況進行了調查,設計了調 查問卷,包括目標達成、團體凝聚力、團體滿意程度、對團體成員了解、成員人際交往改善 狀況、對自己的了解、對周圍人的影響、是否喜歡團體等,結果顯示,從實驗組團體成員對 活動的意見反饋的結果來看,團體的目標達成比較有效和非常有效占85.72%;
      團體成員對活 動的滿意程度中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共占95.24%;
      成員的人際交往改善狀況程度,認為改善 很多和非常多的共占85.71%;
      其它如團體的凝聚力、團體成員對自我和對他人的了解程 度, 對團體的喜歡程度等指標表明,人際交往訓練是有效的,對成員人際關系的改善,對提高大 學生的心理素質起到了一定作用,團體活動達到了預期效果。

      3 討 論

      3.1 人際交往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因素,有文化背景因素、社 會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孫時進、官銳園等研究表明,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可改善大 學生的自信心和人格的某些方面。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通過團體心理訓練,對大學生人際交 往的社交回避與苦惱、交流恐懼、羞怯等產生積極改善作用。通過訓練,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水平在認識及情感層面上都發生了積極變化,羞怯、恐懼等品質得到了明顯改善,這種變化 可以有效地應用于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促使他們的行為有所改變,因此人際交往團體訓練對 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是有積極意義的。

      3.2 量表測量的結果也顯示,實驗組癥狀自評量表(SCL-90)前后測結果的比較,人際關系 不良的大學生原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佳的狀態,在訓練后得到了明顯改善,測量總分和人際 敏感、恐怖、強迫3個因子分訓練后有顯著提高,(P<0.05),這說明人 際交 往團體心理訓練能夠幫助大學生適應人際環境,化解不良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這一結 論與其它研究者大體一致。但是人際交往訓練對心理健康的哪些因子有影響,一些研究者得 出的結論存在差異。云南師大的尚云等[8]研究認為,用癥狀自評量表(SC L-90)前后測比較,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兩個因子有顯著改善(P<0.05),而 在敵對因子上有極顯著改善(P<0.01);
      河海大學的陳華[9]研究認 為,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訓練前后測,10個因子中,除軀體化、敵對,人際關系3 個因子外,其它都有顯著改變(P<0.05);
      天津中醫學院的李力生[10 ]研究認為,除偏執因子外,其它因子都有顯著改變,在抑郁因子上有極顯著改變。分析 其原因,我們認為一是在被試的選取上,所選擇的被試團體大小不同,有些是采用大團體, 如尚云等人的研究(49人團體);
      有些團體的人數則較少。樣本容量大小對研究結果 會產生重要影響,樣本容量大,在統計學上或許有一定意義,要比小樣本更可靠一些,但也 存在團體人數過多使得訓練效果達不到預期目的。

      目前團體心理咨詢的理論認為,訓練團體人數不宜超過15人,團體人數過多,訓練過程中就 會存在團體內部互動效果較差,會影響到訓練效果。二是不同的研究者所選取的被試團體在 訓練前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同,其中有的心理問題比較突出,達到了心理障礙的程度,也有的 并不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但主觀上認為自己自信心不強,想提高交往能力,改善人際關系 水平,來參加團體心理訓練,這樣在訓練結果上就會出現差異。本研究被試的選擇側重于對 人際關系改善問題,不存在明顯的心理障礙,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也是以訓練后心理 健康狀況的改善程度是否達到顯著為研究目的。因此實驗組在訓練前后用癥狀自評量表(SCL -90)進行測量并沒有出現許多因子都達到差異顯著性水平的程度。

      4 結 論

      研究結果表明:通過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訓練,能夠改善大學生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恐怖等 因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通過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訓練,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社交回避與 苦惱、交流恐懼、羞怯等能夠產生積極的改善作用;
      人際交往訓練有助于改善被訓練者的主 觀感受,對人際交往產生積極的期待。

      5 參考文獻

      [1]鄭安云,高新鎖,令狐培選.大學生人際交往小組輔導的理論與實踐.西北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3(2):149-151

      [2]邢秀茶,王欣.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長期效果的研究.心理發 展與教育,2003,(2):74-79

      [3]王瑤,李永鑫.小組輔導提高大學生自信心的實驗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 ,17(4):235

      [4]王瑤.小組輔導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水平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4,27(5):12 54-1256

      [5]孫時進,范新河,劉偉.團體心理咨詢對提高大學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心理科學 ,2000,23(1):77-79

      [6]裴利華.團體輔導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 20(8):527-530

      [7]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北京: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1999:31-35,232-248

      [8]尚云,李輝,高俊.人際交往團體輔導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國健康 心理學雜志,2005,13(5):369-371

      [9]陳華.團體心理輔導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實踐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4,12(6):455-457

      人際交往心理學范文第2篇

      【關鍵詞】 人際交往;
      團體心理輔導;
      大學生;
      交流恐懼

      A Study on Group Counseling for Personal-communication of Undergraduates. Yang Shuang, Wang Ya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improving the personal-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 Methods 15 students who were selected by measurement, opening questionnaire and diagnostic interviewing were recruited for group counseling in 8 weeks. They were tested with the 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PRCA),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 and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16PF) before and after group counseling.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member"s personal-communication quality (9.40±2.44/14.87±3.04, P

      【Key words】 Personal-communication; Group counseling; Undergraduates;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大學生心理健康是目前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而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在以往大學生主要心理問題的相關調查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王瑤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存在交往能力欠缺和強烈的交往需求之間的矛盾[1]。張改葉的研究中涉及大學生進入高校后感覺最煩惱的問題時,結果有79%的學生選擇的是“人際交往能力差”,在人際交往中最缺乏的是“不知道該怎樣表現和表達自己”,“不知道怎樣才能處理好與同宿舍同學的關系”、“不知道怎樣處理好與異性同學的關系以及與老師的關系”等,并常常會因這些事情而煩惱[2]。故此如何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成為大學生心理輔導研究和探索的熱點。

      團體心理輔導也叫團體咨詢,是在團體情景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3]。與個體咨詢相比,團體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提供嘗試與他人交往的機會,發現問題的共性,產生共情,減輕焦慮,同時有機會學習和演練他人成功的交往策略;
      另一方面團體咨詢的條件下,參與者不僅可以得到他人的接納和支持,而且能夠學習接納和幫助他人。這種合作、參與的關系有助于體驗和增進交往中的親近感。

      人際交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人際交往問題也是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運用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干預方法在提高心理輔導的實效性方面也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本研究將如何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作為研究的方向和目標,旨在從團體輔導的角度,探討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水平的策略,改善大學生不當的交往方式以及由于人際關系不良所導致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加強人際的溝通與交流,增強適應能力,以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海報招募的形式從河南大學自愿報名的72名學生中篩選出15名符合條件的同學參加團體輔導,分成新生組與混合年級組,基本情況見表1。篩選工具包括:①量表。運用本研究選取的作為評價工具的3個量表,對報名者進行測試,并以此作為本研究的前測。②開放式問卷[4]。③診斷性面談。

      1.2 評價工具

      1.2.1 由華東師范大學祝蓓里修訂的卡特爾16PF中的交際性因子 共13道題,采用3級分制。在本研究中用以檢驗參加者人格交際性特質的變化。

      1.2.2 交流恐懼自陳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PRCA)[5] 包含4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各有6個題目,分別用于測量在小組討論時、2人交談時、參加會議時和當眾演講時,個體的交流恐懼程度。量表采取5級分制。分量表分數之間的內部相關系數為0.40~0.69??偡值摩料禂党^0.90。分量表的α系數超過0.75。PRCA在測量人際交往方面顯示出高度的信度和效度。在本研究中用以檢驗參加者人際交流中的感受變化。

      1.2.3 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的回避分量表[6] 共14道題,采用“是-否”記分。在本研究中用以檢驗參加者人際交往中的行為變化。

      1.2.4 團體滿意度評定調查表[7] 調查成員對團體活動的滿意程度,用以檢驗成員對活動的接納和認同,顯示團體輔導的效果。

      1.2.5 成員自評量表[3] 通過成員報告參加活動的主觀感受,結合前后測的數據結果,對團體輔導的實際效果起到豐富和補充的作用。

      1.2.6 統計方法 調查基本采用集體施測,當場收回的辦法收集結果,采用描述性統計與t檢驗的方法,用SPSS 11.5對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1.3 實施方法 將15人分成兩個小組,其中一組全部為大一新生,另一組包括各年級學生,兩組干預過程相同。采取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活動。團體輔導由一名指導者帶領,每周1次,每次2小時,共8次,分為4個階段。每個階段設置相應的活動[3,8],具體活動內容見表2。

      1.3.1 建立關系階段 運用一次活動時間,將團體輔導相關情況向小組成員作一簡介,簽署團體協約;
      通過各種活動促進成員間互相認識,消除陌生感與戒備心,建立信任關系,創設良好氛圍,在互動中學習與體驗與人交往的樂趣。

      1.3.2 探索問題根源階段 通過兩次活動,促進團體成員的自我探索,深化自我認識,增強自覺的能力;
      同時找出人際交往方面存在問題的個人原因,為接下來的領悟與改變進行鋪墊。

      1.3.3 領悟與行為改變階段 通過4次活動,聚焦于人際交往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布置相應的家庭作業,在日常生活中鞏固學到的人際交往技能。

      1.3.4 結束階段 在最后一次活動中,總結各自的收獲與成長。完成相關量表,作為活動效果的檢驗標準。

      2 結 果

      2.1 各量表前后測差異比較 由表3可知,實施團體輔導前后,團體在交際性因子、小組分、會議分、公眾分和總恐懼分的差異上具有極大的統計學顯著性(P

      2.2 主觀評價 由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成員對團體咨詢活動滿意并認為有所收獲。成員選擇“不滿意”的題項集中于將團體經驗運用到現實中、如何自我表達以及自我認識等方面。成員自評量表的主觀報告表明,團體的經驗對成員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在開放性、自信心、接納自我和他人方面有顯著提高,團體設置的具體活動能促成個體認識上的積極轉變和領悟。

      在活動中期和末期分別進行的小結與收獲中,成員也對這次團體輔導活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有的同學在談自己的感受時認為,“每個人都很坦誠,在小組中找到了家的感覺”,“與別人的交往不再緊張,變得輕松、自如了”,“希望能多組織類似的活動”等。在團體進行過程中指導者也感受到了成員精神面貌上的明顯改善,同時感受到團體的力量,并為這種團體力量所感染。

      3 討 論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背景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其中又以心理因素為主。心理因素又包括認知因素、技能因素、行為方式及個性特征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中有些易改變,有些則不易改變[9]。本研究證明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可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個性特征、人際交往中的消極情緒、回避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和改善作用。同時在本研究中通過分組實驗的方式發現大一新生與其他年級學生在團體中的表現與體驗有所不同。具體分析如下:

      3.1 團體心理輔導可改善人際交往個性特征 大學生處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過渡時期,個性特征仍有較強的可塑性,如能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個性上的弱點,以及某些個性特征對人際交往的影響,就能更全面的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在團體輔導中開展探索自我的活動,對深化自我認識和自我覺察,挖掘個性中的積極成分的潛力,促進自我的成長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20個我是誰”、“自畫像”分析以及動物想象投射測驗等活動,小組成員在相互交流和討論中逐步認識自己,發現自我評價當中的不合理認知,樹立自信。通過對潛意識自我意象的發掘與討論,小組成員能夠從積極的角度去認識自我,找出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內在優勢,從而增強自信。通過活動小組成員人際交往中的畏縮性降低,開放性提高,不利于人際交往的個性因素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研究結果也使筆者認識到,有些成員對自我的認識和探索尚不夠深入,可能與團體咨詢的特定形式有關,團體活動往往難以觸及到每位成員的深層次問題,如能在團體輔導的同時,適應成員的心理需要,有針對性地輔助以個別輔導,則更能體現心理輔導的效果。

      3.2 團體心理輔導可改善交往中的情感體驗 團體心理輔導重視創設安全、和諧、輕松的氛圍。在這樣的氣氛中展開與他人的互動可使成員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在團體活動的進行過程中,成員彼此間的信任逐步加深,個體開始放松自己,減少心理防衛。整個團體輔導側重于激發成員間的相互幫助、支持與鼓勵,使成員感到踏實、溫暖、有歸屬感,從而在團體中獲得情感支持力量。具體的積極情感體驗包括:在團體心理輔導的初期感受輕松、和諧的交往氛圍,降低人際交往中的顧慮和敏感性;
      通過前期的自我探索過程體驗被關注,以及其他成員提供的積極幫助和肯定;
      在中后期的具體問題解決和專題輔導的過程中,成員們發現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他人存在的問題,減輕了焦慮體驗,并且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和交往技巧的掌握增強了自信心,在向他人提供幫助和經驗參考中感受到個人價值感的提升。團體輔導使參與者體驗到了交往帶來的積極情感,對交往行為的主動發生起到了促進作用。

      3.3 團體心理輔導可改善交往中的行為表現 通過認知上的調整改變成員在人際交往中的不合理思維,配合具體的人際交流技巧的探討和演練,如角色扮演、心理劇、關于如何拒絕別人和如何接受贊美的專題輔導等,并在此基礎上布置家庭作業,改善成員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回避傾向,成員交往的主動性和開放性都得到顯著提高。在這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是部分成員反映難以將在團體中獲得的經驗及時有效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分析原因一方面將團體經驗內化到自身日常行為規范當中需要一個逐步轉變的過程,每個人都需要建立適合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包括如何自我表達,這往往需要在團體活動以外持續摸索和嘗試;
      另一方面在輔導過程中應強調家庭作業的重要性,要求成員盡可能完成作業。例如在模擬應聘的環節中,是否完成家庭作業的成員之間,其活動效果差異是十分顯著的。

      3.4 新生組顯示出較多共性的問題 成員均為大一新生的一組,表現出諸多共性的問題,主要是新環境中的適應不良。如迫切希望融入新的集體和環境中卻找不到合適的方法;
      希望獲得所有人的肯定;
      還沒有完全從家庭和以往朋友圈中脫離出來;
      處理不好參加團體活動與學習之間的關系等。同時在組織活動中感受到大一新生的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氣氛非常熱烈。自我開放性和對他人的關注程度都非常高。他們渴望與人交流,只是找不到合適的途徑,缺乏一定的溝通技巧,不少同學表示希望以后能多參加這樣的活動。由此考慮到大學一年級是改善學生交往方式、促進其心理健康的關鍵時期,團體輔導也可針對如何促進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開展工作。

      3.5 由各年級學生混合組成的小組在開放程度上低于新生組,團體輔導應考慮到年級的差異 大一新生在生活經驗、面臨問題等方面有較多的相似性,故較容易產生共鳴。而高年級學生在各方面相對更成熟,自我認識、自省能力更強,也更內斂,其心理需求趨向于多元化,故在小組內開放程度較低。加之在團體情境中,個人深層次的問題本來就不易暴露,各年級學生混合組成的小組對團體活動的感受顯得略低于新生組。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活動采用團體咨詢與個別咨詢相結合的形式,將在團體中發現的問題在個別咨詢中進行深入討論,達到了良好的干預效果。由此感到大學生心理輔導應考慮到年阿立哌唑治療老年阿立哌唑是新型抗精神病藥物,為喹啉類衍生物,它的抗精神病作用可能與D2受體及5-HT1A受體的部分拮抗作

      級差異,各年級學生混合組成的小組與大一新生組成的小組,在團體輔導的方式方法上應當有所不同,這將是筆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繼續探索的問題。

      4 結 論

      4.1 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交往個性特征、交流恐懼以及人際交往中的回避行為的干預效果極其顯著。

      4.2 團體咨詢中的經驗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可能會發生困難,應引起注意。

      4.3 大一新生與其他年級學生在團體心理輔導中的表現不同。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

      4.4 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輔以個別咨詢對全面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作用。

      5 參考文獻

      [1]王瑤.小組輔導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水平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4,27(5):1254-1256

      [2]張改葉.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訓練的團體輔導活動設計與實施.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4):288-290

      [3]樊富珉著.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12(1):179,198-212

      [4]Ed E. Jacobs, Robert L. Masson, Riley L. Harvill. Group Counseling Strategies and Skills. 洪煒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10:82-84

      [5]馬弘.交流恐懼自陳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PRCA).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232-235

      [6]馬弘.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 SAD).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241-244

      [7]周永紅,李輝,張智,等.團體咨詢消解大學生交流恐懼的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4):156-157

      [8]邢邦志主編.心理素質的養成與訓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9:212-246

      人際交往心理學范文第3篇

      他們在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社會活動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思想,也同時引領時代新潮流,這不僅反映在大學生個體身上,也反映在大學生群體層面上,而大學生群體心理的變化對組成群體的個體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大學生群體心理對于個體而言,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影響個體的行為傾向、價值取向和心理狀態。大學生群體與個體之間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及輔導工作中,我們不僅要著眼于大學生個體心理的研究,而且還要著眼于大學生群體心理的研究,以及大學生群體心理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和群體心理之間的影響,從而對高校大學生管理、輔導工作做一些有利的補充。

      大學生群體的分類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按照學生會、班集體、社團等組織進行劃分,同時,相同的興趣愛好也是可以對部分學生進行劃分的,這種按照興趣劃分的方式可以存在具體的組織形式,不存在也不會影響劃分。就以學生會為例,這類群體大多依靠一定的組織關系維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受內、外部影響不強烈,其心理動態性表現不強,但都明確扮演自己的角色,有一個良好的氛圍促進個體與學校積極向上的發展。

      不同的大學生群體對個體都有著不同的影響,但主要表現在要求大學生群體能夠滿足學生個體的心理需要,并產生一定的歸屬感,具備認同功能、支持功能和塑造功能。每一個個體都有各種各樣的需要,有些需要通過學習就可以得到滿足,而有些需要則必須通過群體來滿足,例如:安全需要、歸屬需要、社會化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等。當一個學生從屬于某一群體時,會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產生一種歸屬感,特別是在涉及到群體利益和榮譽的相關情境中,給人產生的歸屬感也更為強烈,因而,他會極力維護本群體的榮譽和利益。大學生群體之所以有認同功能,通常是由于這個群體自身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并對成員有吸引力,而個體也自愿接受這一群體的影響并與其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傾向于使整體凝聚的心理傾向,同時,一旦個體的思想、觀點、情感特征、行為方式和具體業績等若符合群體的要求,便會得到群體的支持,而這種支持則會同時強化個體的思想、情感、行為和業績,增強自信心,推動個體前進。大學生個體的價值觀的形成主要來自于他所生活的社會,特別是來自于他所屬的群體。這說明群體價值趨向對大學生個體乃至群體的行為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大學生群體是學校的主要群體之一,它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騰飛的重任,要完成歷史賦予的神圣使命,這也就凸顯了對大學生群體心理及行為進行關注和探討的重要性。大學生群體對學生個體還有一定的塑造功能,大學生群體按照規定要求評價各成員的言行和成績,規范各成員的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同時,個體可以通過群體實現個人力量所不能勝任的事情,對個人而言可以相互勉勵,共同進步,相互學習,鍛煉并完善自我。

      在大學生群體中,良好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它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也是今后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在大學校園中,人際交往問題排在大學生各種心理問題的首位,已成為困擾和影響大學生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當前學生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問題

      (一)自我中心

      一些大學生希望周圍的人以他為中心。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但卻不懂得尊重別人。只從自己的經驗角度去認識人和事,而不能意識到別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觀點,并且對于他人觀點難以認同,對人和事的看法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

      (二)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種過低的自我評價,認為自己在某個方而或幾個方而不如他人的情感體驗。一方面,自卑心理表現為較為敏感,缺乏自信,他們處事過分謹慎,為盡量少遇到挫折,或者無法處理挫折而盡力避開人群,因而喪失了許多發展機會。另一方面,還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表現為凡事對自己要求過高,在交往中總是力求完關,常以一種盛氣凌人的架勢來掩飾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這使他們將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非常狹小。

      (三)恐懼心理

      有些大學生與人交往時,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與人交流時語無倫次,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即社交恐懼?,F在大學生面臨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的增大,尤其是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更加容易沉溺于網絡上虛擬的社交活動從而對抗日益增大的緊張的精神情緒,而忽略了真實的社會中人與人的直接交流的社會技巧。

      (四)孤僻心理

      一些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缺乏交往的愿望和興趣,自我封閉。有孤僻心理的大學生總是不愿和他人交談,不愿參加集體活動,時間長了以后,他們就會出現寡言少語、感情冷淡、不善交際等表現。

      (五)嫉妒心理

      嫉妒是對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條件和機遇等方而比自己好的人,產生的一種怨恨和憤怒交織的復合情緒。每個大學生都有要求成功的欲望,有超過別人的沖動。一些大學生對超過自己的同學不服氣對自己的境遇不甘心,但又無能為力,于是時常不加分析地批判、抵制、對抗他人的言行,甚至打擊別人,報復別人,以此?碓諦睦砩下?足縮小相互之間差別的渴望。因為極端因而經常會引起他人的不滿和厭惡,使交往變得困難。

      (六)猜疑心理

      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觀推測而產生的他人不信任的復雜情感體驗。有這種心理的大學生對別人總是持不信任的態度,不肯講真話,戴著假具與人交往。一些人由懷疑他人到懷疑自己,失去信心,變得自卑、人際交往陷入困境。

      二、心理問題歸因

      客觀原因主要表現在一些大學生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表現為溺愛等因素,養成其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會理解寬容他人的性格,容易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其次受到當前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所處的互聯信息時代使他們從小接受競爭意識的培養;
      同時,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使得人們的相處與現實社會產生距離感。

      主觀原因首先表現在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能力,不同的認知會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一定的差距。大學時期是人心理變化最敏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如若歸因不當會對他們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其次,人與人之間的個性差異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些大學生人際交往之間的差異往往來自于他不良的個性,有些人在交流中自私、虛偽。語言表達欠妥當等在引起他人反感的同時也會影響人際交往。

      三、解決方法

      因此,在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輔導中,首先,教師要引導他們充分認識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敖馃o足赤,人無完人”,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欣賞自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也要善于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剖析自己。同時,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人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要學會承認每一個人他們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價值體系。

      應當引導學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從書本中汲取營養也有助于改善部分學生不正確的人生觀,在改善自身心理狀況的同時,客觀上也在現實里加強了學生的信心。

      當然也會存在需要得到心理咨詢的情況,這就要求學校方面加強相關的能力你。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該及時主動的與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

      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將其作為一門必修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表現形式,掌握增進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調適能力。

      人際交往心理學范文第4篇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心理問題;
      對策

      從當代中國教育現狀來看,中學時期是學生開始人際交往萌芽時期,而大學時期則是學生廣泛進行人際交往的關鍵時期。對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問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只有首先明確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心理問題的種類、特點、危害等,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設性意見和解決對策。本文正是以此為行文思路,希望能夠對當代大學生教育貢獻一絲綿薄之力。

      一、人際交往概述

      在心理學上,人際關系指的是個體之間通過互動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心理上的關系,即一種任何人心里之間的心理距離,而人際交往可以看作個體之間的一種心理和行為溝通的過程。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既有交集亦有不同,二者均為人類社會化交流溝通中的概念,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一種動態過程,后者強調的是一種人際交往之后形成的靜態的格局關系。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問題。

      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常見心理問題

      影響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有很多,包括認知因素、情感因素、人格特點因素等等。個體認知的差異導致了在人際交往中的基礎識別能力的差異,也導致了大學生對于外界其他個體的印象判斷的差異。人格特點各有不同,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性格的人,選擇交往的對象也不同,這也造成了主觀偏好難以服從理性指導的局面。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步入大學階段之后面臨著多方面的人際關系變動,如親人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朋友關系以及戀人關系等,其中任何一項出現問題都會講負面情緒擴散到其他方面。具體來看,其特點主要是:

      1. 建立廣泛人際關系的愿望非常迫切,但是選擇交往對象時存在相當程度的盲目。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在大學期間能夠成為某一個團體的領袖,希望自己能夠擁有龐大而有效的人際交往群體,因此,大部分大學生都懷著廣泛建立人際關系的心愿和期望。但是大學生在步入大學時,缺少家長的指導、老師的教導也不像中學時主動,故而在交往愿望的驅使下常常不能夠冷靜分析交往對象的情況,任情駕馭,在相當程度上是盲目交往。

      2. 同齡交往、同志趣交往明顯,跨級交往、多類型交往狹隘。大學生由于缺乏理性的交友指導,在交往中往往選擇容易接近的、在身邊的對象,誤把同班、同專業、同年級同學的自然交往當做是廣泛交往,因此,大學生認為自己的人際關系廣泛,實質上只局限于同類人的數量擴充,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結交到各專業、各年齡的對象。

      3 交往方式更加多樣化,傳統的束縛越來越小。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普及,大學生可以選擇的交往方式越來越多,而隨之應運而生的各種手機、電腦應用也是應接不暇。大學生可以在更加容易的途徑中結識朋友,使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更加復雜化,受到傳統道德的約束也越來越少。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常見問題分類。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不少的問題,經過筆者的調查和整理,現總結如下:

      1. 自我意識過分強烈,難以與他人達成共識?,F在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嬌慣成性,當獨自處于同齡人群體中時,經常忽略別人的感受而只顧自己。自我意識過分強烈是產生交往矛盾的主要誘因,大家在遇到問題時,都不能夠退讓一步,使得問題愈演愈烈。此外,自我意識過分強烈也會導致大學生難以遇到知己,這類學生總是習慣性地否定他人、保護自己,因此很難敞開心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2. 錯誤地處理誤會和分歧,導致矛盾加劇。大學生常以宿舍為單位形成小團體,在每一個宿舍團體中一定會存在不同性格、不同表達方式的同學。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宿舍之間舍友的關系,將會使整個大學生涯蒙上一層灰色的陰影。在生活中不免出現理解上的分歧、表達上的差異,也不免出現各種誤會。在交往中存在問題的大學生中,遇到誤會和分歧通常不會主動地尋找解決方法,而是聽之任之,甚至在背后相互詆毀,最終導致關系的破裂。

      3. 敏感羞怯難以超越自我和表達自我,過于在意外界環境因素和他人評價。大學生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孤獨、自卑的心理疾病,他們總是第一時間否定自己,也不愿意走出狹窄的圈子,因此總是不能夠正確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甚至不能夠正常的完成團隊作業以及人際交往。他們并不相信自己能夠獲得大放光彩的機會,因此,每當機會降臨,他們就會變得格外敏感,對于外界的評價和他人的看法特別在意,導致分散了做事情的注意力,最后結果不盡如人意時,反而怪罪到自己的身上,導致惡性循環。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對策

      人際交往對于大學生的人格成長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當發現問題之后,就一定要積極尋找解決對策。關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暴露的心理問題,經過近一步地挖掘之后,筆者提出一下解決對策,希望在實際的工作中能夠得以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一)把握人際交往的尺度,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人際交往的尺度包含人際交往的廣度和人際交往的深度,此外,還應該明確交往的對象。在人際交往中如果身邊總是同類人,那么當事人難以獲得質的提升,因為在這樣的圈子中獲得肯定和認同永遠多于質疑和不滿。當然,所有交往的前提都是明確正確的交往對象,樹立健康的交往觀念,如果對象是錯誤的,此后的交往只會帶來無窮的問題。

      (二)理性處理人際沖突。在人際交往中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人際沖突,最好能夠在問題爆發前采用迂回的方法圓滿解決,當然,大部分問題都是在爆發之后才會引起重視,那么,就要求大學生能夠采用理智的方法進行分析和解決,不能意氣用事,更不能采取極端的方法一了百了或者報復打擊。

      人際交往心理學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職學生;
      人際交往;
      心理困惑;
      對策

      一、高職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困惑及表現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是構成人際關系的必要條件,是人們獲得信息、交流思想、建立感情和滿足心理需求的重要途徑。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在實習期間、就業崗位和社會工作中,建立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使他們精神愉快、情緒飽滿、充滿信心,減少他們在一線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中存在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特別是對個人生活與職業發展,乃至整個企業的經濟發展都至關重要。但是,高職學生存在諸多人際交往心理困惑。

      在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中,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畢業生的專業水平能適應崗位要求,但在人際關系和團隊合作方面有所欠缺。根據在鄂東南幾所職業院校的學生人際關系調研報告,以及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來訪者咨詢和網上心理咨詢來看,高職學生存在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自卑心理

      高職學生進校時大多數認為自己高考成績不理想,很長時間沉浸在失敗與懊惱負性情緒之中,覺得自己不是學習考試的那塊料,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家人和同學熟人面前抬不起頭,不愿意與人交流;
      到校后,在言談舉止方面表現出過當防備心理或者我行我素,不主動與同學老師交往,在課堂上不敢表達自己觀點,在生活中不主動接觸他人,極力回避集體活動。根據調研情況來看,敢于參加學校舉辦的演講比賽的人數不到10%,害怕上臺講話的占60%,與人交往不主動說第一句話占70%,害怕別人不理睬占90%。

      2.孤獨心理

      由于在高中期間,大多數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受到學校老師的鼓勵與關注極少,有的因為自然環境或成長過程中愛的缺失等影響,許多學生封閉自我,樂于獨處,即使是集體活動,也是形式上的參與,不流露真實想法,不開放自我,不談個人觀點。堵塞信息渠道,缺少感情交流,時常感覺孤立無援。

      3.偏執心理

      有的高職學生從中學階段就形成固執己見的性格,僅憑自己主觀想法看待事物,聽不進他人意見,缺少客觀的態度,從不自我反省,固執,偏狹,常常認為周圍沒有合得來的同學,對他人行為和觀點認為不可思議。

      4.依賴心理

      有的高職學生家庭教育過分專制,或者長期與隔代的爺爺奶奶生活,從小依賴家人,在遇到困難時毫無辦法。許多學生如在穿著打扮、交友戀愛、選擇專業、職業資格考證和就業等問題上,人云亦云,追趕潮流,沒有主見。

      5.逆反心理

      高職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高中期間就不遵守規則,自我約束能力較差,不尊重權威,不愿意與他人持共同意見,張揚個性,異常反叛,希望自己與眾不同而得到心理上的極大滿足。

      6.嫉妒心理

      部分學生對同齡、同地位、同性之間同學常生嫉妒心。當別人取得學習、生活或工作上的成功,感覺內心如被刀割一般,或者對方遇到失利,就幸災樂禍,甚至背后謠言,傷害對方。

      7.自負心理

      通常是外在形象較好,或者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當他某種能力超出一般同學,就會過分自尊,自以為是,看不起他人,一切行為都想得到別人稱贊,否則倍感失落,實際上也是一種自卑心理的另一種表現。

      二、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在孩子受教育時期沒有身體力行教育其學會如何體貼、寬容和理解他人,如何處理好長幼關系和鄰里關系,成年后就很難與人愉快相處。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特別是缺少親情的家庭,或者留守兒童,或單親家庭,或家族成員之間互相詆毀,很容易造成孩子形成孤獨、反叛、偏執等心理,嚴重影響日后的人際交往。

      2.學校教育

      高職學生在高中學校期間學習成績不突出,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與激勵機會極少。中學階段因為應試教育的壓力,老師和學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繁重的學業上,把各類型的排名和考試分數作為學生的重要評價標準,忽視學生全面發展,特別是人際交往的禮節、禮貌等給予寬容與漠視態度。班級活動和社會活動時間盡可能減少,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非常單一。因此,出現諸多人際交往經驗不足,知識匱乏。

      3.個人性格

      每個個體氣質類型不一樣,高職學生在童年早期就表現出活潑的或者安靜的現象,但是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加,知識面拓廣,每人成長經歷的不同,伙伴關系發展受阻,受教育方式和程度的不同,社會價值多元化的影響等,有的形成特殊人格或有缺陷人格特征,如偏執型人格,依賴性人格,而性格決定交往的方法和手段,也決定一個人是否受歡迎的程度。

      4.社會因素

      社會某些不良交際現象與行為,如:道德良心的缺失、唯利是圖、不講誠信等都會影響青少年健康人際觀點的形成,很多學生渴望交往又害怕上當受騙,無法判斷是非,很多學生心理處在渴望交往又恐懼交往之間,矛盾、茫然。

      三、應對措施

      英國新職業主義強調教育與訓練要加強與產業的聯系,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同時注重個人的發展。其提出了核心技能(key competencies)理論,即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核心技能包括至關重要的人際關系技能――人際交往、群組加工、問題解決、決策與計劃,這些總稱為“群組問題解決”。近年來,新職業主義引入我國職教界,其關鍵核心技能理論已成為當代職教改革中教學新理念。以就業為目標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學在改革中發生三大變化與擴展,一是教學場所從學校擴展到工廠,二是教學者從教師擴展到師傅,三是教學方式從個體學習擴展到團隊合作,高職學生與同學、與師傅、與同事等的人際交往能力直接決定他們的職業能力。因此,提高高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是擺在高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1.學習體驗校園生活,內化形成正確的認知

      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可通過各種途徑、教育理念和班級社團活動,促進個人體驗,改變錯誤觀點,培養形成良好的性格。如,營造和諧健康、文化氛圍濃厚的寢室環境;
      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搭建張揚個性、發現自我的平臺;
      食堂餐廳文明行為和言語,教室和校園內文明著裝和規范行為;
      社會實踐活動和實習期間的與社會零距離接觸,通過這些方法能潛移默化促使高職學生學會待人真誠熱情、理解寬容,重視信息溝通和交流,加強個人道德和文明修養,樹立人際交往正確理念。

      2.制定階段際計劃,培養健康人格

      高職學生個人可根據自身特點,合理安排學習與生活,注重人際交往活動,制定階段際計劃。高職院校盡管學制短,但是可以充分利用周末和課余時間,要積極主動參加第二課堂活動,擴大交往面,主動為他人服務,消除內心不健康心態,在活動和工作中開闊視野、增長才干、鍛煉能力,發現自我,完善自我,緩解人際交往壓力,一步一步實現人際交往目標,逐步提升交際能力。

      3.把握交際原則,學習交際技巧

      高職學生不敢于、不重視、不善于交往,往往是因為心理困惑阻礙,能力和技巧出現問題。學生可通過選修人際交往心理學、成功心理學等課程掌握相關知識與能力,還可以汲取網絡知識,如人際交往知識視頻和講座,各種人際交往書籍刊物。通過遵循真誠、互惠、溝通等原則,學習并掌握“見面、握手、電話、餐飲、著裝、乘車、拜訪接待”等基本社交禮儀,提高自信心。同時要掌握交談技巧,特別是要學會做一個認真傾聽的人和善于鼓勵贊美他人的人。認真地“傾聽”――令你察已知人,審時度勢;
      由衷地“贊美”――幫你獲取好感,贏得聽眾;
      “真誠”地表達――讓你更具親和力,得到信任;
      恰當地“設問”――使你掌握談話的主動權,更有效地交流;
      巧妙地“幽默”――彰顯你的智慧,談笑間繞過溝通的暗礁。

      4.勇于實踐,自我反省

      很多高職學生自尊心強,個性內向、偏執,不愿意聽取他人對自己的意見,因此要么盲目交往要么拒絕交往。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創造寬松的人際環境、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有重要作用。高職學生在實習期間與工人師傅和主管之間的關系處理,最能顯示個人人格特點和人格魅力。要想能愉快工作學好技能,就必須主動積極地保持與周圍人們的接觸與聯系,抓住重要時機如節假日與同事、與上司保持友好聯絡和交往,在同事生病或遇到困難要及時援助等,在平時工作中多做反思和請教,學會接受意見,學會自我接納。

      總之,對高職學生來說,人際交往是一門學問,是一門永遠需要探索的重要人生課題,只有長期的學習實踐,總結提升,才能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孔曉東.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6).

      [2] 馬樹超,郭揚新.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經驗[J].人大復印資料(職業技術教育),2009,(12).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