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是一個時代、一個時期的縮影。文學作品體現了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形式。同時,文學作品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具有認知的作用、教育的作用,甚至是美感的作用,也因此,社會生活是文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學社發言稿【五篇】【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
文學社發言稿范文第1篇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2-0102-03
文學作品是一個時代、一個時期的縮影。文學作品體現了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形式。同時,文學作品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
文學作品具有認知的作用、教育的作用,甚至是美感的作用,也因此,社會生活是文化創作的唯一源泉。著名文學理論家以群在其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上下)中對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闡釋是這樣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學說告訴我們,無論是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內容與形式,都是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體?!备鶕@一定義,編輯接到文學類作品,在進行審稿、編輯加工時,應當在心里和思想上牢牢記住這個定義,要以這個定義去領會一部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形式及作品主題表現的傾向性,這是一個把握稿件的大方向和原則,沒有這個方向性,就很難把握好一部稿件(作品)所要表現的內容是什么;
其次才是對一部稿件是否存在原則性錯誤與常識性錯誤的把關。
一 文學作品的社會屬性極強,是作者世界觀的具體表現
文學作品的社會屬性,使其必然涉及作家的觀點和立場。加之文學本身具有的階級性,就會有“階級的意識”和為一定階級的政治服務的屬性。因此,“在文學發展的過程中,各個時代的思想家、文藝家、文藝評論家,由于立場、觀點的不同,他們對文學的性質和認識,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分歧,甚至截然對立。這種分歧和對立,往往集中地表現在文學與現實、文學與政治關系的見解上,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边@就給文學作品帶來了審稿上的困難,如果編輯對以上問題認識不深,只是拘泥于糾正錯別字或是語法上的差錯,而忽視對作品的內在表現形式和主題思想的中心問題把關,將會犯錯。比如,我接到某個女作家寫的一部作品,作家塑造了一位在舊社會靠放羊生活的羊倌,新中國成立后,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后很快升任的師長,而這位師長在作家的筆下竟是一個禽獸不如的人,將作家筆下的女主人公(舊社會)娶為妻子,以非人的手段折磨她。同事交來稿件時說,他看了前半部,認為寫得很好,感動和吸引著他看了大半夜。當我將這部稿子認真看了一遍后,腦子里想到的是,這與我以往接觸和了解的高層領導的形象塑造不相符。而且,一個的師長,難道找一個媳婦還困難么?再說,在那個特殊年代,一個共產黨的干部娶一個做老婆,肯定是要付出巨大的政治代價的,更何況,組織上能否容許他這樣呢?我將此疑問提出來,向有經驗的老同志請教,搞清了一個在文學作品中甚至在其他藝術形式中都不可能存在的事實:像女作家筆下塑造的這位女性與師長的故事是不可能發生的。領導干部的配偶是要經過部隊組織部門嚴格的政審,才能獲準結婚的。雖然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文學作品允許虛構,但這種虛構顯然違背了生活中的原則性與常識性的問題,反映出作家在創作中極其不嚴謹的態度。作品出現這樣大的硬傷,編輯如果不注意認真把握,很容易被作品的思想牽著走,而導致出現編輯出版的重大失誤。因此,從事編輯工作的編輯應當牢牢把握每一部作品的世界觀,慎之又慎,才能保證不出版壞書或是質量不高的書。
二 文學作品在審稿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表現主題與出版要求
出版工作的定義是出版,所謂出版,就是“將作品編輯加工后,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以饗讀者的出版物。根據出版的定義,一部作品要呈現給讀者前,必須經過出版社的編輯進行編輯加工。這個編輯加工所涵蓋的內容是較為寬泛的,首先編輯要考慮的是,作品是否合乎出版的要求,要經過編輯對書稿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進行把關。編輯把關的作用在于對社會文化負責、對出版者負責、對讀者負責,同時,也是對作者負責。編輯的這種責任心具體就是決定一部稿件是否達到了出版要求,在于發現和保護好作品的誕生;
再就是作為一個編輯還應當以讀者的心態去審稿,以對書稿既欣賞又“挑剔”的心理進行審稿,才能保障書稿的質量,也才能守好出版主陣地。著名作家夏衍非常贊賞對于作品質量重要性的認識,他引用的話告誡年輕的創作者:“如果只給自己看,那倒還不要緊。如果送給第二個人看,人數多了一倍,已屬害人不淺,如果還要貼在墻上,或付油印,或登上報紙,或印成一本書,那問題可就大了,它就可影響許多的人?!边@是1942年在《反對黨八股》里的論述,現在讀來,仍是我們從事編輯業務審稿把關的指路明燈。
2.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關把握
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的審稿把關較為不易,可以這樣說,直接考驗著一個編輯的知識面和審稿經驗,以及平時的文學作品閱讀量,甚至是對某一個縱深領域的關注度和持續獲得的經驗積累。語言是小說構成的重要元素,俄國文學家高爾基把文學的語言稱為第一個要素,就足以說明語言在文學中是第一等重要的。
編輯如何把握和認識語言關呢?就筆者的閱讀與編稿的實踐經驗而言,首先要搞清文學語言的構成關系。以群先生認為,文學作品有文學語言與人民口頭語言。它們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呢?文學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在民族共同語言基礎上經過加工的書面語言,它包括文學作品的語言,也包括科學著作、政治論文和報紙雜志上所用的一切書面語言,以及經過加工的口頭語言”。我們現在接觸的大量書稿,在語言表達上千差萬別,有經過作者提煉的,也有未經提煉的,但經作家呈現出來,里面包含了粗糙、不純、特征含混的語言,這就需要作為編輯的我們務必要認真地進行辨別、選擇、剔除、修改、潤色等,才能把握住書稿的語言關。如果我們對此認識不夠或是不深,是很難做好一部書稿的編輯加工的,如果處理不好,就會與作者產生矛盾。共同的語言架構不難理解,尤其是經過加工過的書面語言。然而,在出版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現象:打亂語法結構,要么長得一口氣讀不下去,要么就是缺乏主謂賓等語句,形成鮮明的語病。另外就是,有的作者為了搞所謂的風格個性創作,語句間的標點符號亂用,比如,通篇是句號,帶疑問的句子都是句號,等等,如果照此出版了,就會誤導讀者。這就要求我們審稿時要認真審讀,要站在國家語言規范使用的角度上嚴格把關每部作品,并做好與作者的溝通,求得作者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在語句的表達上,編輯既要照顧到作品的語言特色,又要特別注意作品中民眾口頭語表達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就是區分哪些語言要加工、哪些不需加工。
文學作品中,由于作者知識面的問題,容易出現知識性錯誤,編輯審稿時就要杜絕這種錯誤。從現在接觸到的作品看,常識性錯誤在文學作品中的存在越來越普遍,這與作者的知識面有較大關系,如果作者在寫作某一題材時不熟知這一領域或者這一領域離他太遠,而作者又要以這個題材來展現內容,就很容易出現知識性錯誤。比如,反映清朝、民國歷史時,涉及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的寫作,會出現日軍部隊番號的書寫不統一,比如同一部書稿,就有“方面軍”和“軍”“師團”“旅團”等,如果不熟悉和了解日軍軍隊的構成,就很難判斷是軍、師、旅、團,還是團軍、師團、旅團,日軍團一級部隊叫聯隊,營一級稱為大隊。我們有的作者也許是書寫時不夠嚴謹或者是自己也沒有認真探究事實的真諦,在引用資料時較為混亂,在整篇作品中會出現“聯隊”與“連隊”的稱謂,如果編輯不認真核查資料,就很難把握,所以編輯要杜絕文學作品審稿中的知識性錯誤,除了要擁有廣博的知識積累外,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常備一些權威的關于這一領域研究的圖書或工具書以備檢查驗證之需。
三 文學作品的審稿要注意作品的思想、生活與藝術糅合
編輯是國家出版物的第一把關者,涉及出版者本身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出版物的質量如何,直接體現了一個責任編輯和出版者的社會認同感。編輯在取舍稿件時應當從大處著眼,要體現作品的思想、生活、藝術感染力等?,F在強調文學作品要體現“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就為我們指明了審稿的方向。
對“三貼近”的重要性認識,關乎出版物質量與生存的關系。我們要看到:一個作家在其成長道路上與另一個作家就算是生活經歷、政治與文化素養、寫作經驗完全一樣,可是在處理同一個素材的時候,寫出來的作品也不會相同。加上個性與才能的差異,也一定會產生藝術手法、藝術風格的差異。因此,判斷同類稿件時,編輯要從出版專業的角度和“三貼近”的方向去評價一部作品的成功與不足之處,要向作家提出希望和修改作品的建議。雖然,在評價和對一部作品做出出版價值判斷時,我們要以一個共同的政治性、科學性、思想性的標準去評價作品,但也要肯定作家個人的風格特點、所長和所短,而不是一味地要求統一標準,這一現象,尤其在系列叢書的出版審稿上較為突出。所以,編輯審稿時,在統一的審稿原則下,應當兼顧作家作品的創作個性與藝術特色,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發現好書、出版好書的價值。
四 結束語
我們在編輯稿件過程中,常常因為書稿存在的知識性、原則性、科學性、思想性、政治性等問題,要么束手無策,要么與作者溝通不暢,而使編輯工作難以發揮很好的作用。因此,我認為,編輯應具備較好的知識素養與勤勞苦干的作風去贏得作者的尊重,鼓勵他(她)們寫出好作品,接受編輯的修改意見,以贏得更多讀者的支持。著名編輯家趙家壁先生的體會是“作者是我的衣食父母”,所以,編輯要具備很強的編輯能力,靠豐富的文化知識與踏踏實實做編輯的作風,在某些方面能給予作者合理的建議和指導,也是提高編稿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我們不但要認識作家的重要性,還要考慮讀者的感受。巴金在《為上海文藝出版社成立三十年而作》一文中說:“我過去搞出版工作……就依靠兩種人:作者和讀者?!币虼?,把好書稿質量關既是對國家和出版者承擔好責任,又是為作者和讀者做好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以群主編.文學的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2]夏衍.生活?題材?創作[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編.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中級)[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文學社發言稿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應用文 事務文書 講話稿 發言稿 文種辨析
講話稿是指人們因工作需要以組織或個人名義在重要場合或群眾集會上發表講話的文稿,亦可簡稱講話。我這里所說的講話稿主要是指領導同志在各種會議上,或利用廣播電視等宣傳工具發表講話的書面材料,是狹義的講話稿,以下簡稱“講話”。
發言稿是指發言人在公眾場合為了自己或代表部分群體發表意見、看法或匯報思想、工作情況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亦可簡稱發言。常見的發言稿有先進典型發言、向會議介紹經驗的發言、與會代表發言,以下簡稱“發言”。
在非規范文種中,“講話”與“發言”兩者容易混淆。因為“講話”與“發言”屬于兩者相近的非正式公文,既有相似之處,也有較大區別,所以在教學和寫作過程中,也常見把兩者混淆起來的情況。兩者相比,有下列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相同之處
(一)兩者都具有行文口語化的特點,是口頭表達的附屬文字材料,有口語的思維和邏輯表達方式。
(二)兩者都有標題,不需要讀出來;
除電視電話等會議中的部分領導講話外,兩者一般都有稱謂,需要讀出來,如《×××在××省慶祝2006年教師節大會上的講話》“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志們,同學們:”。而教師代表的發言則為:“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同學們:”,以上兩者稱謂雖不完全相同,但卻是都必須有的,且都必須在此教師節慶祝大會上讀出來。
(三)兩者的使用,都是在一定范圍的公開場合(公共集會)上發表。
(四)在同一個會議(集會)上,兩者都對同一對象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研討或發表意見。如上例,都是針對“慶祝教師節”這個主題,發表個人或所代表的群體的意見。
二、不同之處
(一)體裁不同?!爸v話”是屬于會議上領導者使用的體裁,而“發言”則是屬于被領導或其他非領導人使用的體裁。
在這里,燕園點亮夢想,青春放飛希望。北大,同樣是我們這一屆同學夢想開始的地方?!痹摪l言站在北大新生的立場上,針對入學后新的學習生活,從微觀上提出看法,闡述觀點——這只是我們“努力學習,努力奮斗,……夢想開始的地方”。
(四)語氣不同。特征不同,因而兩者使用的語氣也就不同,講話一般用表示期望、交待、勉勵(大家)、關心、慰籍等的語氣,如《×××在××省慶祝2006年教師節大會上的講話》“……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廣大教師、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受表彰的教育工作示范縣(市、區)、××省‘人民教師’、‘特級教師’和‘教學名師’表示熱烈地祝賀!向社會各界關心、支持教育工作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該講話代表的是上級機關,主要表達的是上級領導對廣大教師、教育工作者的關心和慰籍。再如《在公安地稅聯絡辦公室成立暨揭牌儀式上的講話》“……公安、地稅部門要從維護國家利益和稅法尊嚴的大局出發,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認真履行職責,共同打擊各類涉稅犯罪活動,為全區的社會治安和經濟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痹撝v話既是要求公安、地稅部門要“做什么、怎么做”,更是表達了領導對公安、地稅部門的殷切期望。發言則一般使用陳述、懇請、自勉、表示決心一類的語言。如《國際護士節發言稿》“……最后,愿我們全省的護士姐妹們攜起友誼之手,奮發有為,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省衛生廳的正確領導下,繼承白求恩精神,腳踏南丁格爾的足跡, 一如既往地在平凡的護理崗位上譜寫出一曲曲不平凡的天使之歌,為保障人民健康,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痹撟o士代表的發言,主要表達了自己以及全省的護士姐妹們今后要團結奮進、進一步做好護士工作的決心和信心。雖曰前后兩例都提出了“做出更大的貢獻”,但前者是要求“別人(即公安、地稅部門的同志)”“做出更大的貢獻”,而后者則是勉勵自己及同行們“做出更大的貢獻”,因而語氣是不同的。
文學社發言稿范文第3篇
一、三大紀律
紀律之一:把好書稿的政治關
必須留意并消除政治性錯誤。如,“馬來西亞、臺灣等地”,須將“臺灣”改為“中國臺灣”;
中國地圖須加上、南沙群島,且顏色與中國大陸顏色一致;
“北朝鮮、南韓”改為“朝鮮、韓國”;
須與中央路線方針政策、中央領導人著作或講話原文保持一致;
應及時發現并消除含有、暴力、迷信、恐怖等、涉及宗教和民族問題的內容。等等。若沒有把好政治關,后果會非常嚴重。如教科書《香港中文教學和普通話教學論集》(1997年6月第一版)中三次稱香港為英國殖民地,最終,該教科書被召回,人教社為此損失過百萬。又如,2011年,珠海出版社出版了《我是黎智英》,因為主人公,珠海出版社被撤銷,澳洲日報有報道援引消息人士稱該出版社社長、副社長、總編輯等高層幾乎皆被撤職。
紀律之二:確保書稿的著作權、專利權
若書稿中有使用別人制作的畫、作品、論述等涉及著作權、專利權的內容時,應建議刪除或爭得原作者同意使用的授權、交納相應的使用費用并寫明這些畫、作品、論述的作者及出處,以免引起著作權、專利權糾紛。若沒有把好這一關,后果也會非常嚴重。
紀律之三:確保書稿中的個人、單位名譽權
消除書稿中易引起個人、單位名譽權糾紛的錯誤。若書稿中寫有對話人姓名、職務和對話原文或涉及對某個人或某單位有不好影響的論述時,建議采取技術處理,如個人姓名、職務、單位名稱寫拼音首字母或用“某某”等字代替,在前言或后記中寫明不針對任何個人、單位等,避免出版后引起名譽權糾紛,造成個人或單位在名譽或經濟上受到損失。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對公眾人物的權利保護范圍較之普通公眾有一定程度的限縮,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任何人均可隨意披露他人私人生活領域的信息,謹慎和客觀的態度是任何報道均應秉持的理念,傳記作品也是如此。
二、八項注意
1.必須能鑒別書稿的學術價值
書稿學術價值是指書稿的創新特征等,即書稿內容必須有新發現、新發明、新創造或新推進,前人或者沒有接觸過,或者雖有接觸,但分析闡述得還不充分,規律性還揭示得不夠,若能在別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研究,提出新穎獨到而又根據充分、言之成理的見解,這也具備了獨創性,從而具備了學術價值。并非所有關于科學研究的書稿都可以出版,只有那些提供了新的學術信息,有著創新的內容和作者獨到的見解,而不是重復、模仿、抄襲前人或別人研究成果的書稿,才有出版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特別忌諱在編輯加工中迷信專家審定的書稿。一些新編輯認為已請專家審定的書稿,學術價值肯定不會有問題,就不進行認真審讀。專家審讀,并不能代替編輯工作的全部,即使是學術問題,專家看問題的角度不一定完全是編輯的角度,專家的學術把關與編輯的學術把關不完全等同,更何況專家往往也有疏漏。
此外,還特別忌諱在編輯加工書稿時隨意改稿。編輯加工的主要任務是發現和妥善處理書稿中的差錯,使其達到出版要求。而在編輯加工的實際工作中,一些新編輯缺乏慎重意識,不仔細推敲書稿,甚至沒有弄明白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就開始改稿,其結果必然造成無需改的地方擅改,需要改的地方卻改之不當。隨意改稿常見的表現是:對作者學術觀點的擅改,對作者語言風格的擅改。編輯加工書稿時,要避免改稿太過隨意,尤其注意不要輕易改動作者的學術觀點,不能用自己喜歡的那一套學術風格作為編輯加工的標準,即使非改不可,也要和作者協商,力爭取得共識。
2.書名、章節、結構應精益求精
設計精彩書名,表述準確。書名是一本書的臉面,精彩的書名往往引人入勝。如簡?奧斯丁最初寫完《傲慢與偏見》這本書時定的書名是《第一印象》,后來在出版前改成《傲慢與偏見》,明顯比原書名貼切,給人很深刻的第一印象。
必須確保書稿中的章節標題表述準確、精彩,結構安排緊湊、合理、層次清晰。如某書稿某一章共分四節,四個節題分別為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緊迫性,未免太過于單薄,必須要求作者按每節內容重新擬定節題。書稿的引論不必寫得過詳,可以簡單地介紹本書的主要內容、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不必展開,也不必分節。有些書稿中章題、節題與內容“兩張皮”現象比較嚴重,應要求作者進行修改。全書各級標題、內容不得有雷同或遺漏,須一一對應,使結構布局層次清晰。
3.必須確保書稿中無科學性、知識性錯誤
經常能發現并消除書稿中的各類科學性、知識性錯誤。要能科學使用各類查詢工具,以輔助鑒別涉及不同學科、門類的知識性錯誤,對于一些拿捏不準的涉及專門領域的內容,還需要邀請相關專業人員進行外審,審慎對待書稿中的科學性、知識性錯誤是一個編輯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而重要的素質。
4.消除引文等的隱藏性錯誤
書稿中引用的原文經常會因抄寫潦草,作者僅憑記憶和印象想當然而沒有仔細核對原文,輸入錯誤等而造成差錯。必須逐條逐字核對原文,以保證正確無誤。書稿的頁末注、章末注、參考文獻等也應按國家相關標準編寫、統一。
5.必須確保外文的準確使用
必須留意書稿中夾雜的英語等外文錯誤,必要時可請相關專業人員把關,以避免傳播錯誤信息,造成不良影響。此類例子很多,此不贅述。
6.必須確保圖、表等的精確使用
消除圖、表、照片、畫中隱藏的錯誤,這些錯誤在處理書稿時會經常遇到,稍不留神就會漏掉,應仔細檢查、核對。應特別注意書稿中圖號、表號的正確編寫,并與相應文字一一對應。如某出版社出版的《朱自清散文精選》一書封面上所配照片是胡適的照片,張冠李戴,錯誤明顯。
7.必須消除前后不一致的錯誤
應對書稿內容進行前后對比,以確保內容不會出現前后不一致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書稿的統一性除了體現在內容上,還體現在體例的一貫上,這都需要編輯認真、細心的把關。
8.必須確保正文表述準確、精彩
書稿的正文,除了表述準確外,還應盡可能精彩。例如,語言方面應盡可能在確保語法正確的基礎上做到簡練、優美,關聯詞的使用要上下對應,盡可能消除錯別字,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書稿中夾雜的繁體字、異體字須改為正確的簡體字。
書稿的編輯加工是個積累的過程,相信廣大新編輯在充分運用好書稿編輯加工工作中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后,會逐漸變成行家里手,盡快、盡好地實現自己心中的“編輯夢”。
(王煒,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
參考文獻:
[1] 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律法規全書 含司法解釋2008[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04.
[2] 國家法官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國審判案例要覽 2010年民事審判案例卷[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30.
文學社發言稿范文第4篇
一
陳寅恪先生的學術著作在他生前單行的有三種:《唐代政治史論述稿》初刊于1943年,解放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過;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初刊于1944年,解放后中華書局印行過;
《元白詩箋證稿》1950年11月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室出版線裝本,又由中華書局出版增補本(平裝)。有鑒于陳先生的單篇論文的學術價值,1958年,《元白詩箋證稿》甫出版,中華上編的編輯就約請陳先生將有關古典文學的論著編集出版,得到了陳先生的同意。自此到1963年陳寅恪先生交稿,六年間,中華上編的編輯與陳先生書信往來不斷,有十余通之多。1958年9月6日,陳先生復信云: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負責同志:
昨接尊處1958年9月2日(58)華滬編字第0632號函“函詢論文集交稿日期由”。拙著擬名為“金明館叢稿初編”,若無特別事故,大約可在1959年2月以后8月以前交稿。專復
此致
敬禮
陳寅恪1958年9月6日。
1959年2月27日,陳先生之女陳小彭來信說,其父“因血壓甚高,遵醫生之囑,不多說話,不可用心”。中華上編復信慰問,并詢交稿日期。1959年6月7日,陳先生復信云:
上海編輯所負責同志:
敬復者,頃接“59年6月4日華滬編字1234號”來函,敬悉一切。殘軀自去年至今疾病纏綿,以致整理舊稿工作完全停頓。前次預擬交稿之期未能寔行,曷勝歉疚。但俟健康稍復,自當繼續整理舊稿工作。何時能告一段落,現尚未敢預言也。專此奉復,并希望鑒諒是幸。此致
敬禮
陳寅恪1959年6月7日。
1959年7月,中華上編副總編輯陳向平赴廣州期間拜訪陳先生,并贈新印董西廂一書。次月18日,陳先生來信致謝,并告:“拙著‘金明館叢稿初編’現因疾病纏綿,未能寄上付印,甚為歉疚!”
1961年9月2日,陳先生復信云:
負責同志:
(61)華滬二字1568號來函敬悉。寅恪現正草錢柳因緣詩釋證,尚未完稿,擬一氣呵成,再整理《金明館叢稿初編》。年來舊病時發,工作進行遲緩,想必能鑒諒也。此復并致敬禮。
陳寅恪61年9月2日。
信中所述“錢柳因緣詩釋證”,即后來出版的《柳如是別傳》,陳先生于1954年始撰此稿,至1964年才完成。
1962年3月30日,陳先生又復信云:
又現正寫錢柳因緣詩釋證稿,已至最后一章,但因材料困難問題復雜,非一氣呵成然后再整理舊稿(即金明館叢稿初編)不可,否則必將功虧一簣也。至舊稿須補正之處頗多,新添之意見及材料亦非自己動手不能滿意。若舊稿未及整理而蓋棺之期已到,則只好聽諸后人而已??傊?,賣驢之券倚馬之文固非燭武之才師丹之歲所敢效法者也。
1962年5月,中華上編副總編輯戚銘渠赴廣州期間拜訪陳先生,又約“錢柳因緣詩釋證”稿,蒙陳先生同意?;販?,即將兩書約稿合同寄上。因是格式合同,有一些固定條款,陳先生表示不能同意,1962年5月14日復信云:
上海編輯所負責同志:
(62)華滬二字第1501號來函并約稿合同四份均收悉。披閱應共同遵守各條(甲)約稿第一條中之第二目,于拙著中所引書一一注出頁數及出版者和出版年月等,皆不能辦到。又拙著中故意雜用名、字、別號。人名如錢謙益、受之、牧齋、東澗、聚沙居士等。地名有時用虞山,有時用常熟等,前后不同,以免重復,且可增加文字之美觀。故不能同意。
(乙)拙稿不愿意接受出版者之修改或補充意見。故第二條完全不能同意。
(丙)拙稿尚未完畢,交稿日期自不能預定,字數更無從計算。故此兩項亦不能填寫。
因此將約稿合同四份寄還,請查收??傊?,尊處校對精審,本愿交付刊行。但有諸種滯礙,未敢率爾簽定。儻能將上列諸項取消,則可再加考慮也。專復,此致
敬禮
陳寅恪 一九六二.五.十四日
同月26日,陳先生再次復信,重申上述意見,并補充道:“又兩稿皆系文言,故不欲用簡體字?!边@兩封信,具見陳先生的學術個性。中華上編復信說無不從命,并請求將《論再生緣》一文交《中華文史論叢》發表。同年8月1日,陳先生復信云:“《論再生緣》一文尚待修改”,而《金明館叢稿初編》還未整理。
在長達六年的約稿過程中,中華上編一直非常尊重陳先生,贏得了陳先生的信任。1963年3月,陳先生終于將整理好的《金明館叢稿初編》寄給中華上編,內收文章二十篇?!督鹈黟^叢稿初編》自序云:“此舊稿不拘作成年月先后,亦不論其內容性質,但隨手便利,略加補正,寫成清本,即付梓人,以免再度散失,殊不足言著述也。一九六三年歲次癸卯陳寅恪識于廣州金明館?!敝腥A上編接到來稿后,即由梅林、金性堯兩位編輯先后審讀。當年9月,他倆分別寫出審讀報告,就稿件中涉及少數民族稱呼和鄰國關系等問題提出處理意見。中華上編領導反復審讀后,決定報請上海市出版局批準出版,時為1966年2月。嗣后“文化大革命”開始,稿件即被擱置下來,未能出版。
二
粉碎“四人幫”后不久,陳寅恪先生的弟子、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樞先生通過老友、原中華上編編輯呂貞白先生轉來陳寅恪論文集《金明館叢稿》目錄。論文集全稿八十八篇,包括“文革”前交來的二十篇論文,依編年方式編排。當時中華上編已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古籍室文學組編輯富壽蓀提出處理意見,認為“陳氏的論著,一般都有真知灼見,不但可以推動學術研究,在政治上也有一定影響。我們建議先和蔣天樞先生聯系,把稿件接受下來,關于整理方法,待聽取蔣先生意見后,再作具體研究”。這一想法,得到了已恢復工作的古籍室負責人李俊民的同意,列入選題計劃。時為1977年6月29日。
1978年1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古籍室的基礎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李俊民擔任社長,《陳寅恪文集》首先被列入出版計劃。文學編輯室著手編輯事宜,文學組編輯魏同賢提出了詳細的審讀意見。在編輯過程中,得到了陳寅恪先生及門弟子蔣天樞教授的大力支持。蔣先生除承擔陳先生文集全部稿件的整理工作外,還撰寫了《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一書,作為《陳寅恪文集》附錄于1981年刊行。對陳先生為保存學術文化作的這一貢獻,學界已有定評,這里不再贅言。僅述編輯室的工作?!蛾愐∥募贩财叻N:一,《寒柳堂集附寅恪先生詩存》;
二,《金明館叢稿初編》;
三,《金明館叢稿二編》;
四,《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五,《唐代政治史論述稿》;
六,《元白詩箋證稿》;
七,《柳如是別傳》。其中前三種為陳先生的論文集,分別初刊于1980年6月、8月、10月,責任編輯分別是鄧韶玉、王海根、沈善鈞。后四種是學術專著,前三種和《柳如是別傳》是初版?!读缡莿e傳》初刊于1980年8月,責任編輯是魏同賢。其出版經過,鯤西先生大作已有述及,此處不再贅言?!端逄浦贫葴Y源略論稿》依中華書局原紙型印行,《唐代政治史論述稿》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第二次印刷版本紙型重印,新一版均刊行于1982年2月;
《元白詩箋證稿》1978年1月新一版,1982年2月第二次印刷。至此,《陳寅恪文集》的編輯出版工作,歷經三年始告完成。此后,上海古籍出版社還繼續為搜集、整理陳寅恪先生的未刊文稿而努力。1989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陳寅恪讀書札記——舊唐書新唐書之部》。至此,陳寅恪先生的存世著作大體完備。此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所出《陳寅恪文集》,即是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陳寅恪文集》等的基礎上稍事增益而已。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其前身中華上編在出版陳寅恪先生著作等方面對于中國當代文化和出版的貢獻,是可以載入史冊的。
三
在出版《陳寅恪文集》的過程中,對于陳先生著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編輯對此也有斟酌,最后還是本著尊重歷史、尊重陳寅恪先生的想法,多按原樣保留,當然也有例外,如關于周一良先生的部分。這一做法,在當時需要有思想解放的勇氣,也得到了羅竹風的支持。羅竹風在審讀意見中明確指出:“對于‘百家爭鳴’范圍內的學術觀點問題,一律不加改動”;
“對政治性問題,不要輕易放過,但也必須處理很恰當。如果是引文中所提到的,一般以不改動為好”;
對王國維、羅振玉、胡適、馮友蘭等的言論,“應采取歷史唯物主義態度,非特別露骨者,可不必糾纏?!?/p>
周一良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曾從陳寅恪先生問學,與陳先生關系密切。陳先生《魏書司馬睿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前言云:
盧溝橋事變前,寅恪寓北平清華園,周一良君自南京雞鳴寺往復通函,討論南朝疆域內氏族問題。其后周君著一論文,題曰“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載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四分者是也。此文寅恪初未見,數年之后流轉至香港,始獲讀之,深為傾服。寅恪往歲讀南北朝史,關于民族問題,偶有所見,輒識于書冊之眉端,前后積至如(若)干條,而道經越南,途中遺失,然舊所記者多為周文所已言,且周文之精審更勝于曩日之鄙見,故舊稿之失殊不足惜。惟憶有數事,大抵無關宏旨,或屬可疑性質,殆為周君所不取,因而未載入其大著。旅中無聊,隨筆錄之,以用此篇,實用竊道家人棄我取之義,非敢謂是以補周文之闕遺也。憶當與周君往復商討之時,猶能從容閑暇,析疑論學。此日回思,可謂太平盛世。今則巨浸稽天,莫知所屆。周君又遠適北美,書郵阻隔,商榷無從。搦管和墨,不禁涕泗之泫然也。一千九百四十二年九月九日陳寅恪記于桂林良豐雁山別墅。
此前言,1958年陳寅恪先生請助手黃萱校時仍保留(見《陳寅恪先生遺稿》,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6),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明館叢稿初編》刪去此前言,人們多以為這是陳寅恪先生鄙薄周一良先生解放后“曲學阿世”所為。周一良先生也認為:“蔣天樞先生編陳先生全集,所收江東民族條釋證文中,刪去了此節,這當然不可能是蔣先生自作主張,定是本陳先生意旨。我看到全集后,不假思索,立即理解陳先生的用意。陳先生為文遣詞用字都極考究,晚年詩文寄慨之深,尤為嚴謹。對于舊作的增刪改訂,必有所為。刪去此節,正是目我為‘曲學阿世’(《贈蔣秉南序》中語),未免遺憾,因而不愿存此痕跡?!保ā懂吘故菚?,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周先生晚年還為此事自責不已,覺得有負陳先生之厚望。其實,這一刪節非陳先生所為,確是蔣天樞先生“本陳先生意旨”所為?!督鹈黟^叢稿初編》編定于1963年,周一良赴廣州晉謁陳先生,陳先生還很高興,決不會刪去此節,觀上引1958年校文保存此節便可為證。周一良的命運變化是在“文革”后期,他被召入“四人幫”的御用寫作班子“梁效”?!八娜藥汀北淮虻购?,“梁效”遭批判,參加“梁效”的周一良等,也被政治審查,直到1978年秋結束。當時,飽受“四人幫”迫害的廣大知識分子對“梁效”之流十分痛恨,舒蕪作《四皓新詠》,譴責“梁效”成員中的四名老教授——馮友蘭、魏建功、林庚、周一良(參見《畢竟是書生》)。正是在當時這種背景下,蔣天樞先生決定刪去此節。而文中提到“周君”、“周一良”及論文則予保留,大概是怕改動原文的緣故吧。當時參與編輯的魏同賢先生證實了此事。在蔣天樞先生致魏同賢先生的一封信中說:
文學社發言稿范文第5篇
一 基本情況
《語言學名詞》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公布的第一部社科名詞辭書。從2001年編寫到2011年出版,歷時十年?!墩Z言學名詞》分支學科大致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的分類,但“世界諸語言”“心理語言學”等闕如,而增加了“辭書學”“計算語言學”等,實際完成了13個分支。這13個分支分別是“理論語言學”“文字學”“語音學”“語法學”“語義學、詞匯學”“辭書學”“方言學”“修辭學”“音韻學”“訓詁學”“計算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民族語言學”?!墩Z言學名詞》總條目控制在近3000條,每個分支學科基本不超過300條。術語的每一條均列出中文名稱、英文名稱和簡明的定義。
語言學在中國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術語繁多,含義復雜,理解歧異,缺乏足夠全面的整理。在《語言學名詞》的撰寫階段,在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組織籌劃下,趙世開、王惠、黃德寬、林茂燦、陸儉明、周建設、蘇新春、章宜華、侯精一、王德春、魯國堯、劉廣和、王寧、馮志偉、傅愛平、祝畹瑾、戴慶廈等一批語言學界權威專家學者擔任各分支學科首席或主要負責人,通過深入的討論研究、反復推敲、慎重定名、科學釋義,對語言學名詞進行編寫、審訂、修改、統稿。定稿交出版社后,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問題,既有各學科建設中的概念框架,也有分支學科問的協調統一,同時也涉及學界觀點的分歧處理,全稿又經過多次編輯加工、分支學科編寫負責人修改、全國科技名詞委負責人審改等過程。編輯所發現的問題,都要在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董琨主任、李志江秘書長、李蕓博士、杜翔博士,以及全國科技名詞委研究與審定室鄔江主任、溫昌斌博士、王琪博士的共同探討下處理,所有處理意見都征得分支學科編寫負責人的同意,同時所有分支學科編寫負責人的修改也要簽名返回存檔。
這樣一次梳理,相信會對構建語言學學科框架、確立語言學名詞規范,加強海峽兩岸和全世界華語社區之間的術語協調發揮重要作用。本文把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交出版社時的定稿稱為“原稿”,對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總結(這些問題均已在出版前的編輯加工階段改正),以期對之后的社科術語編輯出版有一些參考。
(一)條目排序
《語言學名詞》中的名詞遵守義序排檢法,按照各概念之間在學科中的重要性,靈活處理并列概念與上下位概念的位序。有的并列概念接排,然后排列其下位概念;
有的是上下位概念接排,然后是上位概念或下位概念的并列概念。
在包含“關系釋義”的條目內,有些下位概念也要出條,這里就要保證微觀結構的“關系”排序與宏觀結構的條目排序一致。比如在原稿的“辭書學”分支中,“義序排檢法”的釋義指出:“可分為分類排檢、主題排檢、時序排檢和地序排檢等”,但是各下位概念出條后的順序卻是:“時序排檢法”“地序排檢法”“分類排檢法”和“主題排檢法”。這里一要注意釋義中分類概念出現的順序與其出條后的順序保持一致,二要注意釋義中列舉的概念與出條后的名詞保持一致,不能前為“分類排檢”,后為“分類排檢法”。同樣,“歷時性詞典”的釋義指出,它包括“歷史詞典和詞源詞典”,但是下文出的詞條卻是先“詞源詞典”再“歷史詞典”。
(二)主條副條處理
主副條的問題在原稿中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又稱”較多和主副混用。
“又稱”是副條的一種表達方式,說明學界一般也在用,但規范度不如主條。原稿有的又稱沒有必要列,比如“術語”,原稿“又稱‘專門術語”’。有的學界已經有比較統一的術語,不必再列出用得很少或者大家基本都不知道的又稱,比如“頂真”,原稿“又稱‘頂針’‘一繼踵’‘蟬聯’‘聯珠’‘連珠’‘鏈式結構’”,后經商議,減省為“又稱‘頂針’‘連珠’”。還有的又稱跟簡稱混淆。
主條是規范的術語,在釋義部分和文中其他地方出現此概念時推薦使用,但原稿有時多使用副條,而不用自己推薦的主條。比如,“x杠理論”,原稿“又稱‘X階理論”’,但在此條的釋義中,多處使用x階、0階、1階、2階。再比如,原稿的詞目是“動詞性短語”“名詞性短語”,又稱“動詞性結構”“名詞性結構”,但是在釋義中都是“動詞性結構”“名詞性結構”。再比如,原稿中立的主條“塞音”,釋義中“又稱‘爆發音”’,在修改稿中將主條改為“爆發音”,釋義中“又稱‘塞音”’,但在“方言學”“音韻學”“民族語言學”等其他分支學科以及“語音學”的其他地方,基本都使用“塞音”而非“爆發音”,這就造成詞典推薦主條在該詞典中未能貫徹的矛盾。經過商議,在“爆發音”的釋義中補充:“在與‘塞擦音’等對舉時,通常使用‘塞音”’,來緩解該矛盾。
(三)與其他科學名詞的異同
《語言學名詞》雖為社科類??圃~典,但收詞涉及物理學、聲學、計算機科學等自然科學,存在術語統一的問題。比如“語音學”中以前用“噪音”,但已公布的聲學名詞統一為“噪聲”,“x光”改為“x射線”,“浪紋計”改為“記紋器”等。這里需要與聲學術語保持一致。
(四)人名規范
《語言學名詞》涉及較多外國人名,存在人名使用的規范問題。是按照各學科約定俗成的翻譯,還是按照新華通訊社編《英語姓名譯名手冊》等翻譯參考資料的翻譯?是使用姓名全稱,還是只使用名或只保留姓;
或者第一次出現時使用姓名全稱,其后只保留姓名之一?經過多次討論,最后處理方式是,對學科內使用較多并已有約定俗成譯名的,一般按照各學科的使用規范。比如Bloomfield,譯為“布龍菲爾德”,而不是按《英語姓名譯名手冊》譯為“布盧姆菲爾德”;
Mathesius,譯為“馬泰休斯”,而不是“馬西修斯”;
Verner"s law,譯為“維爾納定律”,而不把“Verner”譯為“弗納”。
(五)英語規范
英語的使用主要遇到以下問題:
1.大小寫、單復數
英文詞的首字母,大寫、小寫均可時,一律小寫;
英文詞除必須用復數的,一律用單數。如原稿“真理論語義學truth-theoretic Semantics”中的Se―mantics要小寫;
而“漢語歷史詞匯學historical chi-nese lexicology”中的chinese首字母要大寫。
2.換行
根據英文換行的規范要求,對英文單詞一一查對。如“藝術言語修辭學artistic speech rhetoric”,最后一個單詞“rhetoric”,原換行是“rhet-oric”,實際應為“rhe-toric”。
3.拼寫
英文拼寫要特別注意,原稿中有些不易發覺的
拼寫錯誤,如“數量賓語quantitivel 0bject”,“quanti。tivel"應刪掉“1”;
“意義三元論meaning triadism”,“triadism”應為“trialism”;
“類后綴quasi-prefix”,英文后綴一詞用成了前綴,應為“quasi-Sllffix”;
“人機界面”中的“man-manchine interface”,“manchine”應為“machine”;
“單義詞nonoseme”,“nonoseme”應為“monoseme”。
4.對應性
“定義式釋義logical definition”,其英文更適合翻譯為“邏輯釋義”,即該條的又稱,于是調換主副條,改為“邏輯釋義logical definition”。再如“‘田野調查field work;
field study’又稱“田野工作‘實地調查’”,就英文的對照關系,把此條改為“‘田野調查field study’又稱‘田野工作’(field work)‘實地調查’”。
(六)釋義原則
1.釋義程度
釋義應遵循準確性、簡明性、閉環性、對應性、解釋性等原則,不因簡明而廢準確,也不因準確而廢簡明。對于多達幾百字的釋義要盡量精簡,而對于有些過于“簡潔”的釋義,則要增加必要信息。比如,“理論語言學”中的“標準理論”,原稿釋義為“一種語言學理論。是生成語法的一個發展階段”,這種解釋既未揭示該詞條的內涵外延,也沒有表明它的主要觀點或使用原則。再比如,“語音學”中的“舌面元音”,原稿釋義為“即常態元音”,而何為常態元音?原稿并未解釋,可歸為無效釋義?,F將“舌面元音”改為“發音時,舌面的某個部位隆起而發出的元音。舌面元音是較為常見的元音”。
2.觀點傾向
前文已說,語言學術語有時理解歧異。同樣的語言學術語在不同的學者或學派那里可能釋義不同,選擇哪個學派的觀點需要考量;
甚至有些術語在另一學派那里為偽概念,是否使用或如何使用也要考量。比如“全民語言”的說法、“副+名”的概念、兼類詞、語言與言語、語素與詞素、時體范疇、方言分區等。學界有爭議的盡量尊重不同分支學科約定俗成的用法,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而不互相矛盾的不必勉強統一;
非學界共識而僅僅屬于某一學派觀點的內容,一般不予寫入;
有的內容可能見仁見智,但不應有明顯的知識性硬傷。
3.釋義行文
釋義行文應盡量避免用語艱深晦澀,但也要避免隨意和口語化。如“計算語言學”中,均把“讀者”改為“用戶”。再如,“辭書學”中,“派生詞典”的釋義提到:“在另一部較大詞典的基礎上編纂而成”,“較大詞典”概念模糊,改為“較大規模的詞典”。
此外,詞目盡量不出現“的字結構”。釋義盡量精練,如“辭書學”中對“順序詞典”的釋義,原稿為:“詞典的一種類型。按詞頭的首字母、首音節或字形為序編排的詞典”,最后的“的詞典”為不必要的重復。釋義中還應盡量避免“指”“故稱”等說法。
(七)前后統一
1.術語統一
比如詞目“巴克斯一諾爾范式”,原稿釋義卻把“巴克斯”寫作“巴科斯”;
詞目“維特比算法”,原稿釋義卻把“維特比”寫作“韋特比”;
詞目“馬爾可夫鏈”,原稿釋義卻多次出現“馬爾科夫”。
2.互對統一
正文中有并列概念,有時會注明與某詞目相對。如“約喻”與“博喻”是兩個相對概念,在“約喻”中就會注明“與‘博喻’相對”。同樣,在“博喻”中,也應注明“與‘約喻’相對”。此類情況不少,原稿中有的沒有互對,即只在一個詞目中寫出對應,相對詞目卻沒有標明,如“預設”有“與‘焦點’相對”,但是原稿的“焦點”就沒有“與‘預設’相對”,需要統一。
3.對比統一
有些術語是對比統一的,有些釋義是對比統一的,比如“擴大夸張”的釋義為:“夸張的一種。把事物盡量向多、長、高、大、重、快、強等方面夸大?!薄翱s小夸張”的釋義為:“夸張的一種。把事物盡量向少、短、低、小、慢、弱等方面夸張?!边@幾個形容詞應該是相對的,但是“擴大夸張”的“重”在“縮小夸張”中沒有對應,應在“縮小夸張”中補充“輕”。
4.分支統一
有的術語出現在不同的分支學科中,比如“兒化”“兒化韻”,在“語音學”“方言學”中都有。這里的英譯、釋義等可能就存在差異。語音中用為“兒化rhotacized”“兒化韻rhotacized final”,方言中是“兒化er diminutive”“兒化韻er diminutive fi,nal”,經過商議,處理為兩個術語在兩個分支中統一翻譯為兩種英文名詞,即“兒化rhotaeized;
er di-minutive”“兒化韻rhotacized final;
er diminutive fi-nal”。再如“零形式”在“理論語言學”與“語義學、詞匯學”中都有,但兩處表述不一樣:“理論語言學”中“零形式”的英語是“zero”,用符號“θ表示,“語義學、詞匯學”中“零形式”的英語是“zerofrom”用符號“O”表示。經過商議,統一處理為翻譯成“zero form”,用符號“θ”表示。
5.不必統一的情況
多個分支學科之間要盡量統一,不能統一的不強求,比如語素與詞素等。正如董琨主任在本書《前言》中所說:語言學術語,作為學科概念,較之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或者同一中文名稱可能屬于不同的學科分支,或者同一英文對應不同中文名稱。例如“詞”(word)既是詞匯學的單位,又是語法學的單位;
它的下位概念morpheme,既作為“詞素”(語義學、詞匯學)的英文名稱,也作為語法學的“語素”的英文名稱。
(八)數字核對
數字的核算歷來是一個極為必要的程序,如果對數字不敏感,很可能會出現問題。還要注意各分支學科之間涉及相同概念時的數字統一。
(九)行文嚴謹
應避免絕對的話,盡量客觀、中性、準確。比如“綜合性詞典”的釋義指出:“科技綜合性詞典則收錄普通語文詞匯以外的所有學科或知識領域的術語和專名,并提供專業釋義”,“所有學科”有些絕對,改為“其他學科”。
“典故詞”的釋義指出:“出自民間傳說和典籍中的故事或割裂典籍中的語句而形成的詞”,其中“割裂”指“把不應當分割的東西分割開”,色彩不夠中性,改為“摘取”。
“語言規劃”的釋義指出“包括語言地位規劃、語言本體規劃”,但語言規劃除了這兩種外還有聲望規劃等,因此在本體規劃后加“等”。
“詞匯統計法”的釋義指出:“有助于了解某種語言的詞匯構成特點或評價某一著作的語言風格”,“著作”限定范圍較小,改為“作品”。
“古語詞”,釋義為“過去曾經用過而現在一般已不用的詞語”?!斑^去”一說不嚴謹,查相關資料,劉叔新曾解釋為“產生流行于古代而只在現代書面語中沿用下來的詞語”。經商議,改為“古代”。
“聲調語言”的釋義為:“……聲調可用來傳達情緒,但不會影響其意義”,四聲是可以區別意義的,此句容易引起誤解,經專家同意后刪除。
再比如,文中區別“義項”與“義位”,區別“詞目詞”與“詞條”,但原稿中混用,類似的情況也應嚴謹。
(十)索引編排
索引在詞典中是非常必要的查檢工具,《語言學名詞》分為漢英索引和英漢索引,索引容易出現出條和排序問題。
1.出條問題
索引詞條分為三個單位,如漢英索引中包括漢語詞目、英語翻譯和分布的篇章序號。其中正文中出條的詞目和又稱、曾稱、簡稱等正文用楷體表示的內容進入索引。
各分支學科可能出現相同的詞目,在索引中如何處理?一種意見是相同的詞目同時列出;
一種意見是相同的詞目只出一個,下一個再出現時用空格代替;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空格容易引起誤解,可用破折號表示。最終還是采用第一種意見,即同時列出。
2.排序問題
(1)英漢索引按純英文字母排序,空格、短杠、引號、括號、星號等均不參加排序。英文詞尤其要注意,正文中常有英文單詞換行現象,其中自動換行時的連字符在索引中應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