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弊釉唬骸皩W而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子曰由誨女知之乎【五篇】,供大家參考。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范文第1篇
2、出自:《論語十則》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朝代】先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北宋;
呂氏家族;
政治
北宋幽州呂氏家族祖籍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安次),北宋時期,呂氏家族雖非名門望族,但其家族在北宋歷史上連續三代皆有名動朝野的重臣出現。河北省廊坊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北宋時期,幽州呂氏家族的成員有被譽為“大事不糊涂”的太宗朝宰相呂端,有出任過副宰相之職的呂馀慶,有北宋時期的著名諫官呂誨,還有在金朝進攻下,臨危不懼、誓死衛國的呂由誠,幽州呂氏七代皆有官職,且多出任要職,政績顯著,他們對宋朝社會、政治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呂氏家族從五代時期開始發跡,第一代呂壽,任瀛洲景程主??;
第二代呂兗任滄州節度判官;
第三代呂琦,任金紫光祿大夫;
第四代呂馀慶,任副相參知政事;
呂端,任宰相;
第五代呂藩,任太子中舍;
呂荀任大理評事;
呂蔚任千牛備身;
呂藹任殿中省進馬;
第六代呂誨,任御史中丞;
第七代呂由庚,任太常寺太祝;
呂由圣,任主??;
呂由禮,未仕;
呂由誠,曾任臺臣??梢?,從五代起到北宋末期止,幽州呂氏家族七代人幾乎全部為官。在北宋政壇上,幽州呂氏家族諸人皆有政績,其中以呂端、呂誨二人的政績最為卓著。
一、一代名相呂端
《宋史?呂端傳》載:“端歷官僅四十年,至是驟被獎擢,太宗猶恨任用之晚。端為相持重,識大體,以清簡為務?!弊鳛樗纬跻淮?,呂端處變不驚、能斷大事,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1、“大事不糊涂”
《宋史?呂端傳》載:“時呂蒙正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涂?!谠唬骸诵∈潞?,大事不糊涂?!瘺Q意相之?!彼翁谡f這段話是有依據的,《宋史?呂端傳》載:
初,李繼遷擾西鄙,保安軍奏獲其母。至是,太宗欲誅之,……(呂端)入曰:“昔項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蚺e大事不顧其親,況繼遷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殺之,明日繼遷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結怨仇,愈堅其叛心爾?!碧谠唬骸叭粍t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養視之,以招來繼遷。雖不能即降,終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碧趽狩路Q善曰:“微卿,幾誤我事?!奔从闷洳?。
呂端深謀遠慮,聰明過人。宋太宗采納了呂端的建議,將李繼遷的母親放歸延州,并派專人侍奉,直到去世。之后李繼遷的兒子念及宋朝之恩,歸降了宋朝??梢娖涑种胤€妥,處變不驚,是一位能斷大事的優秀政治家。
2、顧全大局,“小事糊涂”
呂端信奉黃老之說,太宗在制詞中勉勵他“思堯舜以致君,無使其不及;
體黃老而行仕,用致乎無為”,[1]呂端為相之時,以黃老思想治國,保持了宋初社會的穩定。呂端有容人的器量,寬厚多恕,且交游廣泛,輕財好施。
呂端自己不置產業,以致于呂端過世后,其子生活十分貧苦,但呂端對恩人的后代卻多加撫慰,趙玉曾保住自己先祖的性命,及端為相時,“玉子文度為耀帥,文度孫紹宗十余歲,端視如己子,表薦賜出身?!眳味藢ψ约旱睦相l也很照顧,“故相馮道,鄉里世舊,道子正之病廢,端分奉給之?!眳味藢Υ蟪贾g的紛爭一直保持著寬容的態度。李惟清從樞密改官御史中丞,他忌恨呂端,認為是呂端壓制自己,“及端免朝謁,乃彈奏常參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構人訟堂吏過失,欲以中端”,呂端毫不介懷,曰“吾直道而行,無所愧畏,風波直言不足慮也?!盵2]呂端與寇準同朝為官,寇準被提升為參知政事,呂端主動提出“請居準下”,寇準性格“剛強自任”,呂端“慮傷國體”,凡事忍讓,“不欲忿爭”。[3]可見其寬厚為人,氣量極大。
呂端政績卓著、寬以待人,深得太宗、真宋的信任。作為一代名相,標榜史冊。
二、著名諫臣呂誨
北宋幽州呂氏家族第五代呂誨,字獻可。是北宋著名的敢諫之臣,司馬光為其撰寫墓志銘,贊其:“有宋名臣,呂正惠公之孫,以忠直敢言,克紹其門,位則不究,道則不負,年則不壽,名則不朽!”[4]
1、彈劾無所避
司馬光在《右諫議大夫呂府君墓志銘》中稱呂誨為:“殿中侍御史,彈劾無所避”,呂誨身為諫官,只要當朝官員所為不妥,他皆敢于批評,不畏強權、毫不包庇。程戡任樞密副使一職,呂誨彈劾其“結貴,致位政地”,程戡遂罷樞密副使一職,改判延州,呂誨仍覺不妥,復上言程戡毫無才干,不能委以邊任,其執著如此。即使是帝王家事,如果所為德行有虧,呂誨也直言敢諫?!皟紘?,仁宗之愛女,下嫁李瑋,薄其夫,家嘗因忿恚,夜開禁門入訴于上,獻可奏宿衛不可不嚴,公主夜叩禁門,門者不當聽。入并劾奏公主,合宦者梁懷古、梁全一竄逐之?!?許多官員深知公主所做不妥,但因是帝王家事,不便過問。呂誨卻堅持原則,彈劾公主和內宮太監??梢娖湫愿裰⒅?,忠厚敢言。
2、堅持原則
呂誨是個原則性極強的諫官,他對自己原則的堅持,可謂到了固執的地步,也因此多次遭貶。宋英宗并非宋仁宗親生之子,即位之后,他想把生父濮安懿王也升格為皇帝。但按照儒家的禮制,帝王由旁支入承大統,就應該以先皇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為考妣。朝臣分成了兩派,一派是呂誨、范純仁、呂大防等人,認為應尊英宗之父為“皇伯”,理由是“為人后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另一派是時在中書的韓琦、歐陽修等人,認為應稱濮王為皇考,理由是“出繼之子,對所繼所生皆稱父母”。呂誨上書,“劾宰相韓琦不忠五罪,……又與御史范純仁、呂大防共劾歐陽修‘首開邪議,以枉道說人主,以近利負先帝,陷陛下于過舉’。[5]并說”請尚方之劍,雖古人所難;
舉有國之刑,況典章猶在”,認為宰執即使不殺頭,也應判刑。宋英宗卻對呂誨等人所言皆不采納,呂誨見論列彈奏不被采納,毫不讓步,堅持己見,提出辭職,并以“居家待罪”的行為表示與宰執 “理不兩立”,最后遭貶出京。
呂誨“前后三逐,皆以迕犯大臣所與敵者”,一些朝臣勢力極大,氣勢軋天下,呂誨“視之若無所睹,正色直辭,指數其非,不去不已,旁側為之股栗,而獻可處之自如平居”[6],宋神宗即位,信任王安石,急于實行變法。而呂誨認為王安石“雖有時名,然好執偏見,輕信奸回,喜人佞己。聽其言則美,施于用則疏;
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并認為 “誤天下蒼生必此人(王安石),如久居廟堂,必無安靜之理,又曰‘天下本無事,但庸人擾之’”[7],時變法方興未艾,宋神宗對王安石十分眷顧,勸解呂誨,但呂誨“執之愈堅,乃罷中丞出知鄧州”,且不論呂誨的觀點是否正確,其以天下為己任,堅持原則,耿直敢諫的品質就值得敬佩。
呂誨“年病臥洛陽,猶旦夕憤嘆,以天下事為憂,過于在位任其責者,曾不念其身之病,子孫之貧也?!眳握d毫無私心、性格耿介、品格高潔、不畏強勢,其名應彪炳史冊,不朽于當世。
綜上所述,北宋幽州呂氏家族諸人皆有官職,其中不少人政績卓著,對宋代政治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一家族不應長期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之中,其家族政治成就也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注 釋】
[1] [宋]宋大詔令集.卷五十一.
[2] [元]脫脫.呂端傳.宋史,卷二百八十一.
[3]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
[4][6] [宋]司馬光.傳家集,卷七十六.右諫議大夫呂府君墓志銘.
[5][7] [元]脫脫.呂誨傳.宋史,卷三百二十一.
【參考文獻】
[1] [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范文第3篇
譯文: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間去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卻不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徑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譯文: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憑借這一點當老師了?!?/p>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p>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譯文:孔子說:“仲由,教導你對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p>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p>
譯文:孔子說:“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見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發現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缺點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士不能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嗎?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譯文:孔子說:“在嚴寒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謝的?!?/p>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譯文: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范文第4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原文為: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边x自《論語·為政》,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來源:文章屋網 )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范文第5篇
下面列出《論語》十大誤區供大家參考導正。
1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闭J為是說女人和小人難以教誨。我們糾正一下:這里的“女”同“汝”,我們一直以來錯解“女”為女人。中國人最重視婦女的地位。伏羲氏處于母系社會應為女性;
當其發現女性當家的局限性后,逐漸推動將母系社會轉化為父系社會。通過給男人一個社會地位-丈夫,使其擔當起家庭的責任,社會得以分工而促進人類的發展。易理的天尊地卑、男尊女卑是事實判別,決不是價值的判斷。男女各守其分,才能各安天命。
2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北徽J為是希望多活幾年;
對易經有深刻的了解。古籍資料研究表明孔子很早就學易了,并且給易經做了《十翼》才使我們現在能有機會讀懂古圣先賢的深邃思想,《易經》奠定了《論語》的思想基礎,這句話應該理解為:再有幾年,或五年或十年,加以學習,應該不會犯大錯了?!耙住睉獮楹笳呒舆M去的。小過錯要做到不二過;
如子曰:“不遷怒,不二過?!贝筮^錯便是不成功、便成仁?!兑捉洝肥怯萌松w悟來讀的。是高深的立體的智慧,用書本上平面的知識無法解讀明白。
3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币罁@段話認為孔子表達出的是情大于法,實際是情與法相輔相成才是中國社會的現實。在家庭內部情更重于法,家庭里情要放在理的前面。中華民族不可以講驕傲,我們是自豪。
4
子曰:“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
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北焕斫鉃槭怯廾袼枷?,簡直是歪解圣人的思想?!兑捉洝犯嬖V我們正確的方法:從來是多數人平庸的人聽從少數有智慧的人。這就是現在的民主集中制。大眾民主制只會把社會搞的混亂不堪。我們要從做的當中學習,從而明白道理,由由之達到知之。
5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弊釉唬骸拔ㄉ现c下愚不移。理解為聰明和愚笨的人不會改變。這兩句話是不能分開的,是說真正聰明的人無法改變,真正愚蠢的人也不能改變。我命由我造?!傲暋崩斫鉃槭菍嵺`活動,經歷,而不僅是習慣。
6
認為《論語》的核心是恢復周禮復古,求不變,而孔子實際是“無可無不可”,“唯變所適”要隨時應變。變的是形式、狀態、方法即現象,不變的是道即本體,因此要求我們學會以不變的原則因應萬變的環境。如此,豈能說孔子守舊不變呢!孔子告訴我們學習周代堅守道德是不變的修養法則,要求我們絕對不可以投機取巧。強調:沒有人害得了你,也沒有人幫得了你,自己替自己付完全的責任。即自作自受。
7
依據“子罕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边@句話認為孔子很少講利、命、仁??桌戏蜃又皇呛苌僦鲃诱務摾?、命、仁而已?!罢撜Z”的整個學問就是圍繞利、命、仁展開對話,啟發我們正確認識和對待。知的學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人分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小眾傳播要區別于大眾傳播??膳c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其中的道理:曲則直;
警示人在不專業的前提下我們且不可亂下定義。
8
“子不語怪力亂神”。憑這句話認為孔子不信鬼神。鬼神是圣人創造出來的,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鬼神是幫助我們修煉的??鬃右笪覀儯壕垂砩穸h之,可謂智者,遠:是深入了解。但鬼神也是敬天的,所以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我們要下學而上達,就是上達天命。鬼神佛是幫助我們修煉自己的,他是一面鏡子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好好學習。未知生,焉知死。生=死。生是有身體的活動,死是沒有身體的活動。
9
認為孔子排斥不同意見,反對異端邪說,如:“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這是講只求事務的兩極端是害己的。如:董仲舒獨尊儒術并不是對儒家的推崇,而是在利用儒家學說,才使儒家學說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鬃哟鹑藛枺鹤釉唬骸拔嵊兄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本褪乔笾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