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一、國內的中國飲食史研究狀況中國飲食史作為一門邊緣性的學科,它的興衰演變隨著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的狀況及政府的政策而變化,時興時衰。但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本飲食文化論文【五篇】,供大家參考。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一、國內的中國飲食史研究狀況
中國飲食史作為一門邊緣性的學科,它的興衰演變隨著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的狀況及政府的政策而變化,時興時衰。但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興起階段(1911年至1949年)
中國飲食史研究始于1911年出版的張亮采《中國風俗史》一書。在該書中,作者將飲食作為重要的內容加以敘述,并對飲食的作用與地位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后,相繼發表有:董文田《中國食物進化史》(《燕大月刊》第5卷第1-2期,1929年11月版)、《漢唐宋三代酒價》(《東省經濟月刊》第2卷第9期,1926年9月),郎擎霄《中國民食史》(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全漢?N《南宋杭州的外來食料與食法》(《食貨》第2卷第2期,1935年6月),楊文松《唐代的茶》(《大公報·史地周刊》第82期,1936年4月24日),胡山源《古今酒事》(世界書局1939年版)、《古今茶事》(世界書局1941年版),黃現?《食器與食禮之研究》(《國立中山師范季刊》第1卷第2期,1943年4月),韓儒林《元秘史之酒局》(《東方雜志》第39卷第9期,1943年7月),許同華《節食古義》(《東方雜志》第42卷第3期),李海云《用骷髏來制飲器的習俗》(《文物周刊》第11期,1946年12月版),劉銘恕《遼代之頭鵝宴與頭魚宴》(《中國文化研究匯刊》第7卷,1947年9月版),友梅《餅的起源》(《文物周刊》第71期,1948年1月28日版),李?氯恕堵?沃泄?酥?率匙⌒小罰ā斗繽獵又盡返?卷第3-6期,1948年9月—1949年7月),等等。
(二)緩慢發展階段(1949年至197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79年的30年時間里,大陸由于各種政治運動的不斷開展,中國飲食史的研究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發表的論著屈指可數。
在20世紀50年代,有關的中國飲食史論著有:王拾遺《酒樓——從水滸看宋之風俗》(《光明日報》1954年8月8日)、楊樺《楚文物(三)兩千多年前的食器》(《新湖南報》1956年10月24日)、冉昭德《從磨的演變來看中國人民生活的改善與科學技術的發達》(《西北大學學報》1957年第1期)、林乃?觥噸泄?糯?吶氳骱鴕?場??優氳骱鴕?晨粗泄?糯?納??⑽幕??膠徒準渡?睢罰ā侗本笱аПā?957年第2期),等等。
此外,呂思勉著《隋唐五代史》(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版)專辟有一節內容論述這一時期的飲食。
20世紀60年代的論著主要有:馮先銘《從文獻看唐宋以來飲茶風尚及陶瓷茶具的演變》(《文物》1963年第1期)、楊寬《“鄉飲酒禮”與“饗禮”新探》(《中華文史論叢》1963年第4期)、曹元宇《關于唐代有沒有蒸餾酒的問題》(《科學史集刊》第6期,1963年版)、方楊(《我國釀酒當始于龍山文化》)(《考古》1964年第2期)。
20世紀70年代,大陸在“”結束后,又有學者對中國飲食史進行研究,其中見諸報刊有:白化文《漫談鼎》(《文物》1976年第5期)、唐耕耦等《唐代的茶業》(《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4期)。
這個時期臺灣、香港地區的中國飲食史研究也處于緩慢發展階段,主要成果有:楊家駱主編《飲饌譜錄》(世界書局1962年版)、袁國藩《13世紀蒙人飲酒之習俗儀禮及其有關問題》(《大陸雜志》第34卷5期,1967年3月)、陳祚龍《北宋京畿之吃喝文明》(《中原文獻》第4卷第8期,1972年8月)、許倬云《周代的衣、食、住、行》(《史語所集刊》第47本第3分冊,1976年9月)、張起鈞《烹調原理》等。在這些成果中,張起鈞先生的《烹調原理》一書,從哲學理論的角度對我國的烹調藝術作融會貫通的闡釋,使傳統的烹調理論變得更有系統性。另外,劉伯驥《宋代政教史》(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版)、龐德新《宋代兩京市民生活》(香港龍門書局1974年版)等書都辟有一定的篇幅,對宋代的飲食作了比較系統、簡略的闡述。
(三)繁榮階段(1980年至今)
1.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飲食史研究
進入20世紀80年代,大陸的中國飲食史研究開始進入繁榮階段。據統計,《中國烹飪》雜志創刊后,至今已相繼發表了數百篇中國飲食史方面的論著。20世紀80年代大陸的中國飲食史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有關中國飲食史的文獻典籍進行注釋、重印。如中國商業出版社自1984年以來推出了《中國烹飪古籍叢刊》,相繼重印出版了《先秦烹飪史料選注》、《呂氏春秋·本味篇》、《齊民要術》(飲食部分)、《千金食治》、《能改齋漫錄》、《山家清供》、《中饋錄》、《云林堂飲食制度集》、《易牙遺意》、《醒園錄》、《隨園食單》、《素食說略》、《養小錄》、《清異錄》(飲食部分)、《閑情偶寄》(飲食部分)、《食憲鴻秘》、《隨息居飲食譜》、《飲饌陰食箋》、《飲食須知》、《吳氏中饋錄》、《本心齋疏食譜》、《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調鼎集》、《菽園雜記》、《升庵外集》、《飲食紳言》、《粥譜》、《造洋飯書》等書籍。
二是編輯出版了一些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中國飲食史著作。如:林乃?觥噸泄??澄幕?罰ㄉ蝦H嗣癯靄嬪?989年版),林永匡、王熹《食道·官道·醫道——中國古代飲食文化透視》(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姚偉鈞《中國飲食文化探源》(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陶文治《中國烹飪史略》(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版)、《中國烹飪概論》(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版),王仁興《中國飲食談古》(輕工業出版社1985年版)、《中國年節食俗》(中國旅游出版社1987年版),洪光住《中國食品科技史稿(上)》(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年版),王明德、王子輝《中國古代飲食》(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楊文騏《中國飲食文化和食品工業發展簡史》(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中國飲食民俗學》(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熊四智《中國烹飪學概論》(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施繼章、邵萬寬《中國烹飪縱橫》(中國食品出版社1989年版),陶振綱、張廉明《中國烹飪文獻提要》(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年版),張廉明《中國烹飪文化》(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曾縱野《中國飲饌史》第一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版),林正秋、徐海榮、隋海清《中國宋代果點概述》(中國食品出版社1989年版),莊晚芳《中國茶史散論》(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陳椽《茶業通史》(農業出版社1984年版),賈大泉、陳一石《四川茶業史》(巴蜀書社1989年版),吳覺農《茶經述評》(農業出版社1987年版),王尚殿《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簡史》(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在論文方面,主要有:彭衛《談秦人飲食》(《西北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馬忠民《唐代飲茶風習》(《廈門大學學報》1980年第6期),韓儒林《元代詐馬宴新探》(《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第4期,1980年版),劉桂林《千叟宴》(《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2期),張澤咸《漢唐時代的茶葉》(《文史》第11輯,1981年版),黃展岳《漢代人的飲食生活》(《農業考古》1982年第1期),孫機《唐宋時代的茶具與酒具》(《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4期,1982年),賈大泉《宋代四川的酒政》(《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4期),王樹卿《清代宮中膳食》(《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3期),李春棠《從宋代酒店茶坊看商品經濟的發展》(《湖南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蔡蓮珍、仇士華《碳十四測定和古代食譜研究》(《考古》1984年第10期),趙峰元《從〈浮生六記〉看清中葉的飲食生活》(《商業研究》1985年第12期),余扶危、葉萬松《我國古代地下儲糧之研究》(《農業考古》1983年第1期),曹隆恭《關于中國小麥的起源問題》(《農業考古》1983年第1期),葉靜淵《我國茄果類蔬菜引種栽培史略》(《中國農業》1983年第2期),樊維綱《沙糖、甜鹽、吳鹽》(《社會科學輯刊》1984年第3期),史樹青《談飲食考古》(《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6期),彭世獎《關于中國甘蔗栽培和制糖史》(《自然科學史研究》第4卷第3期),趙匡華《我國古代蔗糖技術的發展》(《中國科技史科》第6卷第5期),劉文杰《漢代的種芋畫像實物與古代種芋略考》(《四川文物》1985年第4期),孟乃昌《中國蒸餾酒年代考》(《中國科技史料》1985年第6期),童恩正《酗酒與亡國》(《歷史知識》1986年第5期),王慎行《試論周代的飲食觀》(《人文雜志》1986年第5期),賈文瑞《我國飲食市場的形成與變遷》(《商業流通論壇》1987年第2期)。趙榮光《試論中國飲食史上的層次結構》(《商業研究》1987年第5期),史譚《中國飲食史階段性問題芻議》(《商業研究》1987年第2期),郭松義《蕃薯在浙江的引種和推廣》(《浙江學刊》1986年第3期)、《玉米、番薯在中國傳播中的一些問題》(《清史論叢》1986年第7期),胡澍《葡萄引種內地時間考》(《新疆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莊虛之《我國古代新鮮果蔬貯藏方法的分析研究》(《中國農史》1987年第1期),方心芳《關于中國蒸酒器起源》(《自然科學史研究》1987年第2期),趙樺、陳永祥《試述春秋戰國時期楚人的飲食》(《湘潭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李存山《飲食——血氣——道德(春秋時期關于道德起源討論)》(《文中哲》1987年第2期),林正秋《宋代菜肴特點探討》(《商業經濟與管理》1987年第1期),林永匡、王熹《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初探》(《中州學刊》1989年第2期),趙錫元、楊建華《論先秦的飲食與傳統文化》(《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4期),李霖、葉依能《我國古代釀酒技術的發展》(《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王巖《中國食文化的發生機制》(《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王守國《中國的酒文化》(《學術百家》1989年第5期),納古單夫《蒙古詐馬宴之新釋》(《內蒙古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劉興林《我國史前先民的食物來源與加工》(《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姚偉鈞《先秦谷物品種考辨》(《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6期),王洪軍《唐代的飲茶風習》(《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龔友德《云南古代民族的飲食文化》(《云南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2.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飲食史研究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飲食史研究,無論是研究的角度還是研究的深度,都遠遠超過80年代,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關中國飲食史研究的著作紛紛涌現。其中,代表性的有:李士靖主編《中華食苑》(第1-10集),林永匡、王熹《清代飲食文化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林永匡《飲德·食藝·宴道——中國古代飲食智道透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王子輝《隋唐五代烹飪史綱》(陜西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初探》(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年版),王學泰《華夏飲食文華》(中華書局1993年版),萬建中《飲食與中國文化》(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王仁湘:《飲食考古初集》(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年版),姚偉鈞《宮廷飲食》(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譚天星《御廚天香——宮廷飲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趙榮光《中國飲食史論》(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版),趙榮光《滿族食文化變遷與滿漢全席問題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趙榮光《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年版),苑洪琪《中國的宮廷飲食》(同上),王仁興《中國飲食結構史概論》(北京市食品研究所1990年印行),魯克才《中華民族飲食風俗大觀》(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版),李東印《民族食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傅允生、徐吉軍、盧敦基《中國酒文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季羨林《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胡德榮、張仁慶等《金瓶梅飯食譜》(經濟時報出版社1995年版),黎虎主編《漢唐飲食文化》(北京師大出版社1998年版)等等。
二是在研究力度和研究深度上都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在宏觀研究方面,有姚偉鈞《論中國飲食文化植根的經濟基礎》(《爭鳴》1992年第1期)、《飲食生活的演變與社會轉型》(《探索與爭鳴》1996年第4期)等文。
在食物種類的栽培和加工制作方面,有嚴文明《中國稻作的起源和傳播》(《文物天地》1991年第5、6期),楊希義《大麻、芝麻和亞麻栽培歷史》(《農業考古》1991年第3期),徐曉望《福建古代的制糖術與制糖業》(《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劉士鑒《蔗糖在中國起始年代的辨析》(《農業考古》1991年第3期),謝志誠《甘薯在河北的傳種》(《中國農業》1992年第1期),謝成俠《種的起源和進化史》(《中國農史》1992年第2期),梁中效《試論中國古代糧食加工業的形成》(《中國農史》1992年第1期),顧和平《中國古代大豆加工和食用》(《中國農史》1992年第1期)。賈俊俠《古代關中主要糧食作物的變遷》(《唐都學刊》1990年第3期),張濤《試論石磨的歷史發展及意義》(《中國農史》1990年第2期),陳偉明《唐宋食品貯存加工的技術類型與特色》(《中州學刊》1990年第5期),胡志祥《先秦主食加工方法探折》(《中原文物》1990年第2期),袁華忠《“枸醬”是一種果汁飲料》(《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冼劍民、譚棣華《明清廣東的制糖業》(《廣東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姚偉鈞《中國古代農圊業起源新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4期)。
在酒史方面,有蕭家成《論中華酒文化及其民族性》(《民族研究》1992年第5期)、張國慶《遼代契丹人的飲酒習俗》(《黑龍江民族叢刊》1990年第1期)、張德水《殷商酒文化初論》(《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李元《酒與殷商文化》(《學術月刊》1994年第5期)、張平《唐代的露酒》(《唐都學刊》1994年第3期)、拜根興《飲食與唐代官場》(《人文雜志》1994年第1期)、吳濤《北宋東京的飲食生活》(《史學月刊》1994年第2期)、陳偉明《元代飲料的消費與生產》(《史學集刊》1994年第2期)等文。
在茶史方面有:陳琿《飲茶文化始創于中國古越人》(《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姚偉鈞《茶與中國文化》(《華中師大學報》1995年第1期)、曾慶鈞《中國茶道簡論》(《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王懿之《云南普洱茶及其在世界茶史上的地位》(《思想戰線》1992年第2期);
程喜霖《唐陸羽〈茶經〉與茶道(兼論其對日本茶文化的影響)》(《湖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陳香白《潮州工夫茶與儒家思想》(《孔子研究》1990年第3期)、劉學忠《中國古代茶館考論》(《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5期)等文。
在少數民族飲食史研究方面有:陳偉明《唐宋華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初探》(《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辛智《從民俗學看回回民族的飲食習俗》(《民族團結》1992年第7期),黃任遠《赫哲族食魚習俗及其烹調工藝》(《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第1期)、賈忠文《水族“忌肉食魚”風俗淺析》(《民俗研究》1991年第3期)、蔡志純《漫談蒙古族的飲食文化》(《北方文物》1994年第1期)、姚偉鈞《滿漢融合的清代宮廷飲食》(《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在食療方面,有任飛《醫食同源與我國飲食文化》(《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等文。
在飲食禮俗方面有:姚偉鈞《中國古代飲食禮俗與習俗論略》(《江漢論壇》1990年第8期)、《鄉飲酒禮探微》(《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1期),林?V《周代用鼎制度商榷》(《史學集刊》1990年第3期),裘錫圭《寒食與改火》(《中國文化》1990年第2期),萬建中《中國節日食俗的形成、內涵的流變》(《東南文化》1993年第4期),楊學軍《先秦兩漢食俗四題》(《首都師大學報》1994年第3期),張宇恕《從宴會賦詩看春秋齊魯文化不同質》(《管子學刊》1994年第2期)。
在飲食思想觀念方面有:姚偉鈞《中國古代飲食觀念探微》(《爭鳴》1990年第5期)、王曉毅《游宴與魏晉清談》(《文史哲》1993年第6期)。
在文獻研究和飲食器具以及飲食文化交流方面,也有不少論文。
在斷代史研究方面有:胡志祥《先秦主食文化要論》(《復旦學報》1990年第3期)、姚偉鈞《先秦飲饌技藝考論》(《文獻》1996年第1期)、萬建中《先秦飲食禮儀文化初探》(《江西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楊釗《中國先秦時期的生活飲食》(《史學月刊》1992年第1期)、宋鎮豪《夏商食政與食禮試探》(《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楊愛國《漢畫像石中的庖廚圖》(《考古》1991年第11期)、余世明《魏晉時期糧食生產結構之變化》(《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關劍平《“蘭肴異蟹肴”(南北朝食蟹風俗)》(《北朝研究》1991年總第5期)、黃正建《敦煌文書與唐五代北方地區飲食生活(主食)》(載《唐長孺先生八十壽辰紀念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唐代官員宴會的類型及其社會職能》(《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陳偉明《唐宋時期飲食業發展初探》(《暨南學報》1990年第3期)、何泉達《五代以來揚州值蔗獻疑》(《史林》1992年第2期)、徐吉軍《南宋臨安飲食業概述》(《浙江學刊》1992年第6期)和《論南宋臨安市民的飲食生活》(《中國古都研究》第10輯)、程民生《宋代果品簡論》(《中州學刊》1992年第2期)、陳高華《元代大都的飲食生活》(《中國史研究》1991年第4期),姚偉鈞《漢唐飲食制度考論》(《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唐代的飲食文化》(《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和《三國魏晉南北朝的飲食文化》(《中國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張國慶《遼代契丹人飲食考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1期),聞惠芬《太湖地區先秦飲食文化初探》(《東南文化》1993年第4期),楊亞長《半坡文化先民主飲食考古》(《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3期),張萍《唐代長安的飲食生活》(《唐史論叢》第6輯,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黃正建《敦煌文書與唐五代北方地區的飲食生活》(載《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1冊,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二、海外的中國史研究狀況
海外的中國飲食史研究,當首推日本。日本在世界各國中對中國飲食史的研究時間較早,也最為重視,成就最為突出。
早在上世紀40~50年代,日本學者就掀起了中國飲食史研究的熱潮。其時,相繼發表有:青木正兒《用匙吃飯考》(《學?!?,1994年)、《中國的面食歷史》(《東亞的衣和食》,京都,1946年)、《用匙吃飯的中國古風俗》(《學?!返?集,1949年)、?田統《白干酒——關于高梁的傳入》(《學蕓》第39集,1948年)、《向中國傳入的小麥》(《東光》第9集,1950年)、《明代的飲食生活》(收于藪內清編《天工開物之研究》,1955年)、《?年表(中國部)》(《生活文化研究》第6集,1957年)、《古代中國的烹飪》(《東方學報》第30集,1995年)、同人《華國風味》(東京,1949年)、《五谷的起源》(《自然與文化》第2集,1951年)、《歐亞大陸東西栽植物之交流》(《東方學報》第29卷,1959年),天野元之助《中國臼的歷史》(《自然與文化》第3集,1953年)、岡崎敬《關于中國古代的爐灶》(《東洋史研究》第14卷,1955年)、北村四郎《中國栽培植物的起源》(《東方學報》第19卷,1950年)、由崎百治《東亞發酵化學論考》(1945年);
等等。
60年代,日本中國飲食史研究的文章有:?田統《中世食經考》(收于藪內清《中國中世科學技術史研究》,1963年)、《宋元造酒史》(收于藪內清編《宋元時代的科學技術史》,1967年)、《豆腐考》(《風俗》第8卷,1968年),同人《關于〈飲膳正要〉》(收于藪內清編《宋元時代的科學技術史》,1967年),天野元之助《明代救荒作物著述考》(《東洋學報》第47卷,1964年)、桑山龍平《金瓶梅飲食考》(《中文研究》,1961年)。
到70年代,日本的中國飲食史研究更掀起了新的高潮。1972年,日本書籍文物流通會就出版了?田統、田中靜一編纂的《中國食經叢書》。此叢書是從中國自古迄清約150余部與飲食史有關書籍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分成上下兩卷,共40種。它是研究中國飲食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其他著作還有:1973年,天理大學鳥居久靖教授的系列專論《〈金瓶梅〉飲食考》公開出版;
1974年,柴田書店推出了?田統所著的《中國食物史》和大谷彰所著的《中國的酒》兩書;
1976年,平凡社出版了布目潮fēng@⑧、中村喬編譯的《中國的茶書》;
1978年,八坂書房出版了?田統《中國食物史之研究》;
1983年,角川書店出版中山時子主編的《中國食文化事典》;
1985年,平凡社出版石毛直道編的《東亞飲食文化論集》。1986年,河原書店出版松下智著的《中國的茶》;
1987年,柴田書店出版田中靜一著的《一衣帶水——中國食物傳入日本》;
1988年,同朋舍出版田中靜一主編的《中國料理百科事典》;
1991年,柴田書店出版田靜一主編的《中國食物事典》。
近年來,日本已相繼出版了林已奈夫教授的《漢代飲食》等書。在日本研究中國飲食史的學者中,最著名的當推田中靜一、?田統、石毛直道、中山時子等先生。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探析古老的中華飲食文化發端及發展歷程,無論是分布于黃河流域的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還是深埋于長江流域的仙人洞文化、彭頭山文化,大量的考古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標志著飲食文化產生的人工種植的粟、黍、油菜籽,家庭飼養的家豬家狗,人工制作的既實用又寄予了人們某種精神意識的彩陶飲食器具等陸續出現,我們的先民圍繞著飲食不斷擴展著自己的生活、生產領域,飲食文化成為人類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
雖然“吃”是本能,但“吃”的內涵有高下之分?!俺浴鄙婕暗娘嬍澄幕⒉恢皇呛唵蔚胤从橙藗儗︼嬍车膽B度,而是借物抒懷,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既有對淡泊明志的肯定和歌頌,又有對醉生夢死者的否定和譏刺。建立在中華文化統一道德觀、社會觀、價值觀基礎上的飲食文化,其意識核心與傳統儒、道家的主張一脈相承,表現為“求和”、“養生”、“變化”,并構成了中國飲食的本質文化屬性。它概括了飲食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宗旨和生命力所在,規范了飲食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由這一本質所決定的,在漫長的飲食文化成長過程中不斷凝練的“醫食同源的辨證觀”、“奇正互變的創造性思維”、“五味調和的境界說”、“孔子食道”成為中國飲食文化四大基礎理論體系,是中國飲食能夠成為獨立的文化體系的理論基石。
中國飲食文化的“和”、“養”、“變”源于中華民族創立的古典哲學中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儒家中庸學說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儒家的“仁”、“和”的哲學思想及對飲食的積極、肯定的基本態度,道家為實現長生不老所做的不懈努力,這一切都造就了中國飲食文化以追求“食與人之和”、“食與自然之和”、“食與社會之和”為最高境界?!扒蠛汀辟x予了中國飲食生存的準則,“和”衍生出“民以食為天”、“治大國若烹小鮮”、“調和鼎鼐”、“嗟來之食”等以食論國、以食論道、以食論人的中華文化特有的經典治國修身理念。
中國飲食文化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極大。在儒家“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以及“君子遠庖廚”等重“有為”輕“飲食”思想的影響下,古代社會對飲食文化的研究,要么是御用文人為皇族達官們獻媚邀功的產物,要么是失意文人的寄情抒懷,抑或騷人墨客們閑情逸致的生活感悟。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把飲食活動當成一種完全的被動需求,而不是主動地使自己處于“有利的地位”,在飲食文化上不能“創造一個新的第二性的派生的環境”,因而這種文化是缺乏生命力的。這曾是中國菜肴長期走不出單純追求“味”,飲料品種單一,缺乏創新的梗桔。從這一點也可一窺中國飲食界在世界飲食業中“叫好不叫座”的緣由。
民間的“吃”在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程云在他的《中國飲食文化之根》中說:“談論中國飲食文化的根源,可以舉出三片天地:一是宮廷飲食,二是各大菜系,三是民間生活……目前,研究飲食文化的文章、書籍多把眼睛盯在前兩片天地中,更為豐富多彩的民間飲食被忽略了?!耖g飲食的主流是崇尚“吃”德,崇尚節儉,既保持著淳樸的意蘊,又善于創新,它們才是中國飲食文化之根?!比嗣翊蟊娛侨祟愇幕膭撛煺?,民間飲食理所當然是中國烹飪乃至飲食文化發展的力量之源。忽視民間飲食,研究中國飲食文化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民間飲食既包括民間菜肴、特殊烹飪原料,又包括民間烹飪技藝,當然還包括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及其他精神層面相關的內容。
正因為飲食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思想內涵才用飲食來作比喻,這樣更易被人們接受和認同,也更貼切和恰當。這些“吃”的內涵反映了人們對飲食的功能、飲食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人們對飲食的態度,對飲食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判斷以及由此輻射出的各種現象和事物,并擴展到很多相關領域。人們對這些飲食文化的重視程度不亞于對飲食本身的關注,甚至于更重要(我們決不否認生存是第一需要,而飲食則是生存的基本需要)。因為它涉及到精神追求超越物質追求這樣一個更本質的問題,這才是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的意義所在。所以飲食涉及的飲食文化絕不簡單地是“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由此凸顯出的精神追求。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同時也是一部舉世無雙的中華民族飲食史,中國有關飲食保健、養生哲學、烹調心得、菜品欣賞等著作汗牛充棟。從古人的文化遺產中汲取養分,進一步豐富、發展中國飲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孫中山先生也說:“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p>
飲食除去它的自然屬性外,還有著更為廣泛的社會屬性。飲食被賦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識、人的思維和人的心理狀態。它結合且融入了歷史的、地理的、文學的、藝術的、教育的等精神財富。發展到今天,飲食對于人們來說,就不再是簡單地為了滿足生存和生理的需要,不僅僅是單純的果腹充饑了,它已經成為人們享受社會樂趣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們從要求吃飽肚子到要求吃得食美,吃得味好,吃得有情趣,這就產生了對飲食的更高層次的要求。為了滿足和達到這一要求,在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的過程中,就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飲食思想觀念;
形成了各種流派的烹飪技藝;
形成了數不清的菜肴食品;
形成了浩繁的關于食的典章制度;
形成了眾多的禮儀風俗以及種種的食療藥膳等等。
飲食與文學、史學、哲學、民俗、藝術等社會科學相結合,構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飲食不僅是一種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種文化象征。飲食在社會生活中牽動人們物質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飲食中有悲、有樂、有愛、有恨、有情、有趣。飲食與人們的社會活動、心理世界和思想情感緊緊地交融在一起。
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物質生活進一步充裕,這時的人們更愿意追求與享受飲食文化的樂趣?,F在,親朋聚會,品菜談心的場面是與日俱增,許多人去酒樓、餐館,已經不只是為吃而吃了,理性消費逐漸占了上風,返璞歸真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成了迫切的要求。這里面既有物質的需要,又有精神的享受。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中國;
飲食民俗;
文獻綜述;
文化
飲食民俗是物質生活民俗之一,它在滿足人們生理需要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關于飲食民俗概念的界定,目前學術界有著較為統一的觀點,即是指飲食品種、飲食方式、飲食特性、飲食禮儀、飲食名稱、飲食保存和飲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過程中形成的風俗習慣及其禮儀常規?;仡櫼酝墨I,關于我國飲食民俗的研究視角主要是從飲食民俗的分類,飲食民俗的發展,飲食民俗的成因,飲食民俗的特征幾個方面來分別加以考察。本文亦將針對這幾個方面對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進行綜合考察與分析,以便得出自己的結論與觀點。
一、飲食民俗的分類
中國飲食民俗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傳承慣制在不同的時間和場所各有不同。陳光新在《中國飲食民俗初探》中將中國飲食民俗分作年節文化食俗、地方風情食俗(含居家飲膳食俗、人生儀禮食俗、飲食市場食俗、地區鄉土食俗)、食俗、少數民族食俗四個類型,這種分類方法的缺陷在于各種類之間交叉面太大,具體考察的時候概念不容易區分。林繼富在《飲食民俗谫論》中建議將飲食民俗分為日常民俗、節日民俗、宗教民俗三大類,這種分法雖然各種類之間的排他性較強,但是忽略了我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文化大國在飲食民俗方面的地方性與民族性。鐘敬文在《民俗學概論》中的分類方法是比較可取的,他針對我國各地區、各民族的飲食習慣五花八門的特點,選擇了其有代表性的部分,將我國的飲食民俗分作了日常食俗、節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幾個大類。我國作為一個多名族的國家,有一些民族、地區的特殊食俗形式也是值得我們重視的,比如獨龍族還保留著的一些原始狩獵方式,藏族地區對于青稞面的喜好等等。
二、飲食民俗的起源發展
飲食民俗的產生和發展是以飲食為基礎的。雖然飲食民俗究竟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證,但許多相關的研究人員都將火的發明作為飲食民俗真正開始發展的標志之一,比如金炳鎬在《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與特點》中就認為火的使用促使人們脫離了“生吞活剝”、“茹毛飲血”的階段。但是,依照飲食民俗的定義來看,在人們學會利用火來加熱煮熟食物之前,他們也有著自己的獲取、食用食物的方式并作為傳統在部落之中傳承,未經火烤的生食是原始人類食物的主要種類,我國南方民族的腌制食品、北方和西部民族的風干食品均是生食習俗留存下來的產品。所以說在人們學會利用火之前是不能說沒有飲食民俗的。個人認為真正標志著飲食民俗產生的應該是飲食工具的發明,包括著宰殺、切割大型動物的工具以及存儲食物的工具,這些工具的發明真正應該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而具有自身文化的標識,當然也應該是民俗開始形成的標識。
關于飲食民俗的發展問題,林繼富將我國飲食民俗簡單了分為了生食、熟食以及烹飪三個階段。未經火烤的生食,是原始人類食物的主要種類,這種飲食方式至今仍然在一些民族中傳承。林繼富的這種觀點只強調了飲食民俗中“食”的客觀變化,而忽略了民俗中所蘊含的文化脈絡的變遷與歷史社會發展的影響。比較陳光新在《中國飲食民俗初探》中所提出的“生食階段與圖騰崇拜;
熟食階段與火神敬仰;
烹飪草創階段與氏族的凝聚心態;
原始祭祀階段與先民的媚神活動;
食物品味階段對原料的開發和工藝的鉆研;
菜點命名階段對日承語言民俗和雜藝游樂民俗的借鑒及移植;
筵席配器階段對實用工藝美術的欣賞;
詩酒酬醉階段對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
風味流派形成階段對鄉土氣息的重視;
科學烹調階段對營養衛生的深入研究”,這提醒著我們在考察飲食民俗的同時必須注意到飲食風俗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觀的折射。金炳鎬在《中華飲食文化的發展和特點》中則專門結合了歷史的角度對我國的飲食民俗進行考察,將我國的飲食民俗分作了原始社會、先秦、秦唐、宋元明清四個階段。原始社會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初始階段。當時人們已學會種植農作物與飼養家畜,這時便已奠定中國飲食的以農產品為主,肉類為輔的雜食性飲食結構的基礎。全面地考察了我國飲食民俗的發展歷程,不僅從飲食本身的制作方法,菜系形成與食用習慣等方面介紹了不同時期的特點,并且還從整個歷史社會的變遷,民族融合,生產關系變化等方面分析了飲食民俗的成因,但他對于我國飲食民俗的起源依然界定在了使用火以后,個人并不認同。
三、飲食民俗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飲食民俗的特征是與我國民俗文化的特征緊密相連的,蕭放在《中國民俗文化特征論》中提出我國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也大體是適合于飲食文化的,它們分別是:多元性與復合性、階級性與地方性、神秘性與實用性、穩定性與變異性。王焰安在《中國飲食民俗特點論》中提到的人類共通性、民族性、階級性、歷史性、地方性、傳承性、變異性其實與蕭放的觀點并無太多差別。飲食民俗的特征結合上述蕭放與王焰石的觀點可以表述為:物產的限定性、地域的差異性、民族的共融性、家庭的傳承性、宗教的規約性、權威的倡導性、社交的媒介性、迎賓的禮儀性、年節的自娛性和傳聞的教育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特征并不是孤立地、絕對地存在的。它們之間常常緊密相連,陳光新針對我國飲食民俗所具特征之間的聯系提出了“縱向承襲,橫向播布,彼此融化,相輔相成”四種聯系模式。
現如今,中國的飲食民俗其獨有的民族風格和文化特征仍處于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之中。從中華民族本身的歷史文化背景、社會發展脈絡來看,這些特征的形成背后總是有理可循的。但是,正如飲食民俗所顯現的特征那樣,在討論中華民族飲食特征形成原因的同時,我們不可忽略的便是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原因個人以為是不可以不考慮進去的。比如說維吾爾族的手抓飯,回族的羊肉泡饃,藏族的干巴,蒙古族的馬奶酒等等,這些形成民族特色的美食其背后總是由該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即民族原因所決定的。
四、目前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回顧了以往的文獻之后,針對目前關于飲食民俗的研究主要發現了三點不足之處。
(1)研究的套路已成定式,缺乏創新的視角,內容與觀點大同小異,缺乏自主性的見解與獨創性的視角。
(2)缺乏對于飲食民俗外延面的挖掘。雖然許多研究者都結合了歷史文化、地理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來考察飲食民俗的形成原因,文化結構,但是均是從因果論的方面來分析,忽略了飲食民俗作為整體文化模式下的一個大文化叢對于社會其它文化形態的折射與反映。在考察飲食民俗時,我們務必注意到文化的整體性與民俗之間的關聯性,飲食與宗教、文學、藝術等的關系,飲食與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的關系,飲食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飲食與生態的關系都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內容”。
以上文字通過對以往關于研究我國飲食民俗文獻的回顧,從宏觀上考察了我國飲食民俗的分類、發展、特征以及成因。但是,由于飲食民俗的多樣性與地區差異性,其具體類型、文化背景、社會影響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研究空間,需要各位學者們的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一、日本的國家文化
文化通常有高等和大眾之分,高等文化往往建立在大眾文化的基礎上,而大眾文化則往往更加被人們重視。日本的大眾文化只要可以分為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三種,其中精神文化指的是日本這個國家人民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等;
行為文化則是以精神文化作為基礎,日本這個國家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的語言行為和動作行為等;
而物質文化則往往就是所謂日本這個國家人民的穿衣、飲食、居住還有出行等各方面的文化。文章將要探討的飲食文化就是日本這個國家的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日本這個國家在發展的歷程中所形成的獨特民族文化有著非常典型的歷史特征,而日本的飲食文化也可以說是從飲食的角度來體現日本人民的審美價值觀,而人們對于審美的追求則對日本的飲食文化有著意義深刻的影響。
二、日本飲食文化的特征闡述
日本料理所具備的多樣化飲食文化特征中,其清淡自然的口味、雅致唯美的餐具與就餐的環境以及嚴謹的用餐禮儀是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方面,下面將對這些特征進行具體闡述。
1.口味清淡自然
日本料理不管是其烹飪之前的選材還是烹飪的過程都非常的講究一個“淡”字??梢哉f,純甄淡雅是日本料理的本質精神和核心原則,這種堅持在日本料理的選材環節和制作過程中都清晰可見。飲食往往是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內在人文精神的高度濃縮。日本料理的純然雅致,也從側面展現了大和民族對自然風物細致入微地觀察和發自內心地崇敬。正因如此,日本料理往往堅持展現及升華食材的原本滋味,這也是日本料理口味清淡為主的原因所在。這一點與中國菜系中本幫菜的濃油赤醬以及川菜的鮮香麻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日本料理雖然也會對食材進行調味處理,但普遍僅是對食材“略加提點”。換言之,在食材的烹飪過程中雖然也會運用調味料,但卻不會逾越食材的主角身份。以日本醬油為例,其本身的味道并不突兀,為了恰如其分的發揮出醬油本身的鮮甜醇厚,并使料理整體實現調和與提升,日本人甚至針對不同的具體用途釀造了風味各有千秋的數百種醬油。
2.食器環境雅致
自18世紀起,日本料理出現了較大的發展及提升,這一階段的主要變化集中體現為料理的高級化發展。無論是日益講究的食材挑選,還是日益精致的食器制作,都促成了日本料理視覺豐化、美化的發展趨勢。日本料理的精致淡雅,與恰如其分的食器使用是密不可分的。食器的形狀、顏色、尺寸、造型,甚至是表面的圖案線條,都是日本料理得以形成“雅致”視覺享受中不容忽視的部分。此外,日本料理對具體的進食環境也有著獨特的美學堅持,這一點從日本的茶酒文化審美意趣的具體發展中就可以看出。從處處追求“奢華”到內心渴望“閑寂”,日本的茶酒文化出現了極大的審美追求轉變,人們全新的美學要求自然也影響到了當時料理店的布置裝飾。自江戶末期起,日料店的就餐環境已經基本形成了雅致為主的基本格調。毫無疑問,整潔雅致的就餐環境會令人心情愉悅,也會使料理看起來更加可口誘人。由此可見,就餐環境也是日本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之一。
3.就餐禮儀嚴謹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傳統節日 季節飲食 文化傳承
引言
縱觀中華文明,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歇,沉淀了千年文化內涵的中國早已成為中外學者探索不盡的文化寶庫。中國的節日飲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是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和凝聚的結果。其中,節日文化飲食的類型受到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包括當時其所處的地理條件、社會背景、人文風氣等。由于這些客觀因素的不同,才逐漸形成了極具特色的不同的節日文化飲食。
一、端午節節日飲食資源
我國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是以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為條件而形成的,是在歷史的文化沉淀之下,進而逐漸演變為文化傳承的。由此,可以根據傳統節日的季節性特點來劃分節日文化飲食的類型,從而研究其對人們生活的實用價值以及文化價值。許多飲食資源隨著其產生意義或者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才最終演變為日常飲食。
端午節節日飲食資源。粽子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傳統節日食品。其實最初的時候,粽子并非稱為粽子,它的原名是叫做角黍。最早的粽子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北方,北方由于地理環境的因素,產黍,人們用植物的葉子把黍裹成牛角的樣子,成為了角黍。后來角黍制作工藝慢慢傳入南方,而南方多產糯米,人們將角黍與南方的竹筒粽相結合,經過改良加工,便形成了我們現在所食用的美味的粽子。
端午節的由來,最被人們所熟知的一則歷史事件就是為了紀念我國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因不忍心看見亡國之景,悲憤地殉國于汨羅江中,當地的百姓十分悲痛,為了不讓魚蟲啄食屈原的身體,便向江中投放了一種名為粽子的食物,從而能夠使屈原擺脫魚蝦的啄食之苦。
二、端午節節日飲食特點
由于古代的醫療條件設施并不完善,人們對許多疾病都束手無策。而是疾病的高發時節,遠古先民為了保證基本的身體健康,在節氣變化之時,大多會食一些具有祛濕、逐疫功效的醫療性的飲食。在這些飲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由于人們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的不斷進步,其原有功效慢慢失去作用,而形成了一種意義深刻的文化傳承。
端午節飲食的季節養生特點。端午節祭祀先祖,其實是后人賦予的內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按古籍《齊諧記》中的說法,百姓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蛟龍怕楝葉、綠絲,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而從季節氣候的特點方面來看,端午節正是入夏的關鍵時期,端午過后,進入炎熱的夏季,清爽的日子不再,而夏日氣候炎熱且多雨,最需要的是緩解燥熱和祛濕解毒。常見的粽子大多使用棕葉(蘆葦葉)、江米(糯米)、紅棗、紅豆等原材料,而這些原材料正是夏季解熱、消毒、祛濕的好材料。因此在炎熱的夏季品嘗美味的粽子,即解口腹之欲,又有保健食療之功效。
三、端午節節日飲食合理開發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世界飲食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傳統節日飲食發展的長河中,如何合理開發其本身的文化以及實用價值將成為其能夠繼續順利發展的重要手段。
端午節飲食:技術創新,原料改革。隨著時代的變遷,粽子的餡料也越來越豐富。唐代粽子“白瑩如玉”;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局限;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而清時則出現了“火腿粽子”?,F如今,人們的創新能力很強,更為新奇獨特的粽子已開始在市場上流通,例如這幾年端午節中大放異彩的水晶粽。它用糯米粉取代了曾經的糯米,使之外形更為剔透漂亮,贏得了許多人的喜愛。
韓國人搶注“端午祭”這一事件曾經引起過國內文化界以及普通民眾的軒然大波,也正是這一事件敲響了中國一記傳統文化的警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們缺少一種文化保護意識與精神?,F代人的生活節奏過快,人們往往沒辦法把文化擺在首位,這就逐漸形成了可怕的文化流失。端午節的文化形式是十分多樣化的,但由于地域資源的局限性,只有少數地區才能夠真正的開展起來,例如賽龍舟等,而只有食用粽子是沒有地域局限性的,所以以食用粽子為基礎,變換演變文化形式來進行文化活動,才能夠更有效地保護我們獨有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