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歷史試卷的結構比往年更趨合理。一是為加強學科能力考查,適當地減少了新高考試卷的題量,即由去年的53個題目減為43個題目,同時適當調整了選擇題的分值。這一調整,有利于提高試題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的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歷史考試總結【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參考。
歷史考試總結范文第1篇
今年高考歷史試卷的結構比往年更趨合理。一是為加強學科能力考查,適當地減少了新高考試卷的題量, 即由去年的53個題目減為43個題目,同時適當調整了選擇題的分值。這一調整,有利于提高試題考查歷史 思維能力的有效性,使試卷長度和試題賦分更加合理。
表1:1994年與1993年新高考歷史試卷結構之比較
(附圖 {圖})
表2:1994年與1993年新高考歷史試卷知識分布之比較
(附圖 {圖})
二是注意保持各部分知識內容考查穩定的比例,加強對中學教學重點內容和與大學教學相關知識的考查, 尤其突出了對諸史實的內在聯系和歷史發展基本規律的考查,適當提高了試題的理論層次。這在多選題和問答 題里表現得比較明顯。今年試卷中涉及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和社會存在、階 級和階級斗爭等基本理論問題的試題,無論新、老高考均達到試卷總分的1/3左右。這些試題的突出特點, 就是在中學課本里找不到現成答案,而要求考生必須根據已有知識和自己的理解進行分析、判斷和闡述。強調 對歷史學科基本理論問題的考查,是高考性質所決定的。它符合高考命題改革的基本要求。三是試卷的難度得 到合理控制,試題的區分度和測試信度比較理想。從全國范圍的數千份抽樣試卷的統計分析看,新、老高考的 難度信度、標準差等各項指標都達到了較為理想的程度。在不斷加強能力考查力度的同時有效地控制試卷難度 以利于中學歷史教學今年的命題取得了不少經驗。
今年歷史試卷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加強歷史學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歷史命題在繼承和發 揚近三年命題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各種題型的考查功能,把能力考查的層次和力度提高到了一個新 的水平。這主要表現為:一、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的試題在試卷所占分數比重由去年的1/2左右提高到2/3 左右。其中,著重考查對歷史概念和歷史材料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試題占試卷總分的20%以上,著重考查分析 綜合能力的試題約占試卷總分的20%,著重考查歸納、比較和判斷能力的試題約占試卷總分的15%,著重 考查概括和評價能力的試題約占試卷總分的15%。這表明,考查歷史思維能力,已經在高考歷史試卷中占據 主導和絕對優勢的地位。二、選擇題考查學科比重以及思維層次都有較大提高。其中多選題考查歷史思維能力 的比重已達80%,如新高考的第21,23,24,25,26,27,29,30題等。這些試題的備選 答案不再局限于中學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據考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特點,設計出新的結論和提供新的信息 ,以考查考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三、材料解析題的命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其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廣度和深度 較前有所延伸。新、老高考的材料解析題均適當增加了材料的信息量并盡量避免閱讀障礙,加強了對歷史材料 閱讀理解、分析鑒別和運用史料所給有效信息解答問題的能力的考查;
在命題技巧方面,試題所設計的問題盡 可能全部從材料自身引出,從而克服了考生無須閱讀材料就可憑借對教材知識的記憶正確回答問題的可能性, 較好地體現了材料解析題重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特性;
在能力考查的策略上,注意使每道試題中若干問題具 有一定的層次性,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思路,盡可能全面地考查歷史學科能力;
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 廣度方面,歷史材料進一步向選擇題和問答題等題型延伸。四、問答題考查能力的思路進一步開拓,在層次上 又有新的突破。試題及其參考答案進一步擺脫中學教科書的束縛,對知識的考查進一步合理淡化,對考生依據 已有歷史知識和唯物史觀獨立地分析、論證和闡述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了要求。這在新老高考的6個問答題 里都有明顯體現。譬如在新高考45分的問答題中,只有第42題第一問“19世紀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的基本 內容是什么”這4分是要求直接回答課本知識的,而其余的問題則大都要求考生按照唯物史觀和依據某些史實 經過思辯而加以說明、證明和闡述。
今年歷史試卷在考查學科德育功能、體現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性方面,在繼承和發揚前幾年的優良傳統的 基礎上,也做了不少新的探索。絕大多數試題在考查知識和能力的同時,自然而又深刻地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尤其是社會發展規律教育的內容,把歷史感與現實感 有機地結合起來。
歷史考試總結范文第2篇
就以1997年高考歷史試卷的試題來看,它的突出特點是,測試目標明確、導向正確??傮w上看多數試題難、中、易比例合理,創意新穎,表述比較規范、準確。題目有較好的區分度,測試目標已形成明顯層次。1997年高考歷史試題穩中有變,但在考查學生所學歷史知識的同時,注重其學科能力沒有變,并有所加強。
縱觀1997年高考歷史試題變化,大約有以下幾點:
1、題目的整體難度比96年略有提高,一些題的答案并非很難,但考生是要有一定的綜合歸納分析問題的水平才能寫出正確的答案。如選擇題,除了繼續加強考查考生的重要史實記憶、理解外,大大增加了對《考試說明》中6、7、8、9能力的考查。選擇題的干擾項出得也非常成功,其間大多是學生學習中容易出錯誤的地方。填空題靈活新穎,把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巧妙地結合起來。
2、古今歷史出題的比例有變化,中國近現代史的題目比例增大,中國古代史的題目比例減少。并體現出“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內容寓于知識能力的考查之中?!?/p>
3、材料解析題目有變化。如第44題,讓考生根據所列出的中國古代史有關南唐的三段材料,結合時代背景,評述南唐烈祖李昪的治國方針,措施和后果,要求考生寫出150字左右的短文。這道材料題,既檢驗了考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又考綜合、歸納、分析能力,同時也考出了考生的寫作水平,可謂一箭三雕。材料題要求學生要有歷史感,在閱讀史料的基礎上去歸納提煉材料的有效信息,抓事物的本質,深化歷史思維,做到論從史出。此外,還要有把歷史材料與科學的歷史概念相聯系的能力,有把歷史材料與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特征相聯系的能力,有把握歷史材料與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相聯系的能力,并最終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問答題顯示出歷史學科的系列化和階段性的特點。要求考生把握歷史問題的系列化和階段化的變化,使答案得到宏觀的控制,又從微觀上掌握具體史實加以闡述。
基于以上變化的特點,中學歷史教學必須要有清醒的頭腦,尤其在高三年級,如何適應改革勢頭如此迅猛的高考,除夯實基礎知識,注重各種能力訓練之外,研究高考試題,“從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進而改進教學復習環節,不失為提高歷史成績的一條路徑。
1998年高考歷史復習的對策:
1、要突破思維的定勢。這主要是“教材的相對穩定性和高考要求學生突破因教材的“超穩定”而形成的某些思維定勢,以新的視角思路、觀察思考問題和解析問題,如1993年的44題、1994年的38題、1995年的38題、1996年的47題、1997年的46題,都向我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教材并非“絕對權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維定勢,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已勢在必行,因此,教師在講課中要注意提示和示范。
2、要重視歷史基礎知識的復習。近兩年的高考歷史試題,較大地提高了歷史學科能力考察的層次,著力加強了歷史思維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認、再現重要歷史事實”的題量和分值,于是一些人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這是錯誤的。這里有個對知識與能力的辯證關系的認識問題,也有個對歷史基礎知識內涵的理解問題。就能力與知識的關系而言,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運用,二者不能分割開來。忽視知識片面強調能力,能力將成為一座沙丘之塔;
忽視能力片面強調知識,知識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事實上,歷史學科能力的考查必須以扎實的歷史知識作基礎,即使是解答那些對歷史思維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論分析性的歷史問答題,如果沒有全面準確地掌握有關的歷史知識,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沒有血肉的骨骼。就歷史基礎知識的內涵而言,我們絕不能將其簡單地理解為時間、地點、人名、數據等只需記憶的“死知識”。歷史基礎知識,還應包括教材涉及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歷史事件及其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等在內。只有準確理解、深刻挖掘其內涵,才能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礎。在高三歷史第一輪的復習中,首先強調學生讀目錄、讀課文、讀地圖、插圖、讀年表、讀習題,然后教師重點講線索、講階段特征、講結構、講歷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題中的典型試題做示范、讓學生學著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
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3、要大力加強學科能力的訓練。
①選擇題
1995年、1996年、1997年的高考歷史試題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大幅度提高了選擇題的難度,強化了它的歷史思維能力的測試功能,并在題干和題枝的考查上,擺脫了教材原文的束縛,將歷史思維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層次,如出現了歷史材料題,要求準確理解或表述歷史概念題、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和結果題、歸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相同點的題等。
1997年高考歷史試題在選擇題上的這一顯著特點,向我們展示了高考命題改革的又一思路——盡可能地發掘占試卷總分48%的選擇題的測試功能。為適應這一變化,我們的備考復習在抓好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必須強化選擇題的歷史學科能力的訓練。具體做法:一是深化教材的重點知識。對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背景、起因、性質、特點、實質、意義和歷史概念的內涵,要深入發展,力求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強化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要精心編寫和選擇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訓練題,并通過這些訓練題的檢驗和評講,提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正確解釋歷史現象和本質、全面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和結果,準確表述歷史概念的判斷是非的能力。三是加強解題技巧的探索和總結。尤其是要加強解答多項選擇題的技巧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比較科學的解答選擇題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準確度。
②歷史材料題
自1989年,高考歷史試卷第一次推出了史料分析題至今有9年,歷史材料題的多測試功能,正在波及多層次、多角度地深入發掘,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
要想充分發掘歷史材料題測試功能,應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訓練:第一,透徹理解史料。要密切結合史料所產生的歷史背景或史料所涉及的重大事件的社會歷史條件等,全面準確地把握史料的內容和主旨,力求在讀懂史料這個關鍵性問題上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過關,從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第二,變換題型提問。精選若干有訓練價值的重要史料,采取史料相同而題型設計不同或設問角度不同的方式,進行同材異問的訓練。通過反復的練習和比較,力求掌握住不同題型的材料試題的特點和解答不同題型的材料試題的思維方法與技巧。第三,獲取和處理信息。由于高考歷史的材料解析題的命題技巧日益成熟,其設問已徹底擺脫教材,考查的完全是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因此,在加強材料試題尤其是材料解析題訓練時,必須大力加強從提供的歷史材料中獲取信息、發掘信息、提煉信息 歸納信息、辨識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訓練,尤其要注意加強提取有效信息并準確運用有效信息解答高難度問題的能力培養。這是一種十分艱難的訓練,它要求學生依據材料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結論。
③問答題
問答題對學生能力的考察更具有歷史學科的特點,它注重對學生歷史材料、歷史知識、歷史事件的比較、分析、概括、綜合,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出教材,即要求學生運用知識、能力、觀點概括分析和說明。這就要求:第一,教師的教學思想要與高考的要求相適應。第二,教師的教學方法要與高考的要求相適應。備課時,主要備易產生思維活動突破之處,備重點、難點的理解,通過對教材重點、難點分析、歸納、概括、比較、論證等,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啟發和引導,逐步形成這些能力。課堂上,盡量增加學生的活動量,特別是拿出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讓學生分析,當堂評講,使學生受到啟發。第三,注重講、練、評結合。即在講的基礎之上,給學生一定的練習時間。(講評時,先讓學生分析,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分析情況,講思路、方法以及技巧和能力。當然對于有獨到見解的同學要鼓勵,要求答案是開放型的)。
4、學習要注意借助相關學科知識。雖然各學科自成體系,但卻又彼此相連。近年來,歷史考察向語文、地理、政治等學科滲透,成為高考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能將文史哲地等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為此,關于地理方面,我國歷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戰場、重大工程和當今各省區劃分及簡稱,世界各國位置及首都等應存有活地圖。關于政治方面,階級、國家、國體、政體等概念,法律常識,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階級斗爭推動歷史前進,必然和偶然、本質和現象、原因和結果、形式和內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觀點,必須熟知,并善于結合具體事例加以闡釋運用。關于語文方面,要具備語法、古漢語、小論文寫作等基礎??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歷史考試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教學與考試改革;
思考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對大學生進行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主要目的的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與??茖哟蔚母呗毥逃膮^別在于要求學生掌握的理論更加系統、深入,創新能力更強;
相對于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在于學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將理論更好地應用于實踐的素質?!爸袊F代史綱要”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對應用型本科院?!爸袊F代史綱要”的教學與考試改革進行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應用型本科院?!爸袊F代史綱要”教學與考試改革的必要性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是教育部規定的本科生的必修課,目前的教學方面存在許多弊端,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強,通過調查發現46.5%的學生認為“授課方式單調乏味”,42.3%的學生認為“太死板”,只有11.2%的學生認為“方式新穎多樣”,這說明目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必須進行改革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從考試方面看,總體上重知識輕素質、重記憶輕思考、重結果輕過程,不能全面有效促進學生掌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知識、培養應用基本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忽視了成長性、過程性評價,不能充分發揮考試本身應具有的教育、管理、導向、鑒定和激勵等功能。因此,“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與考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應用型本科院?!爸袊F代史綱要”教學改革要從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實際出發。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至少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實際:一是學生的中國近現代史基礎差,尤其是理工科學生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非常薄弱,二是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不夠重視,三是學生的分析問題和研究問題能力不強。針對學生中國近現代歷史基礎差的實際,我們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查閱與近現代歷史有關的的書籍,同時也可以看一些與中國近現代歷史有關的電影或者電視劇,通過這些途徑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
針對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不重視的實際,讓學生認識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對于他們成長成才的重大意義,讓他們認識到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主要目的是要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2](P.1-2)同學們可以通過學習歷史了解現實,從歷史中吸取智慧;
針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的實際,要積極開展課堂活動,讓同學們在課堂提問、演講、辯論和討論中提高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提高辨別歷史是非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畢業生 “站起來能說,坐下來能寫,走出去能干”的培養目標奠定基礎??紤]到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特點,在教學內容方面要選擇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歷史事件方面,我們要重點講述、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我黨歷史上的“左”右傾錯誤、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重大歷史事件,在歷史人物方面要重點講述林則徐、洪秀全、孫中山、陳獨秀、、、鄧小平等有影響的歷史人物。特別是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艱辛探索過程中找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深刻認識我國現在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性和歷史必然性。
三、應用型本科院?!爸袊F代史綱要”的考試改革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考試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進行考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充分調動平時學習的學習積極性,把平時的學習和考試緊密結合起來,改變那種平時不學習,依靠考前突擊取得好成績的現象。在以往的考試中,我們采用期末考試一張試卷決定學生成績的作法,這種作法非常容易造成學生平時不努力,依靠期末進行突擊的現象。我們吸取以往考試的經驗和教訓,為充分發揮考試本身的功能,我們把考試分為過程性考試和期末考試兩部分,成績相應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
(一)過程性考試
學生的平時成績由過程性考試來決定,過程性考試主要分為三個部分:考勤、作業和課堂活動,我們把學生的考勤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和課堂活動的參與情況綜合起來決定平時成績,重點是課堂活動的參與情況。要求每個同學在一個學期內至少參與一次課堂活動,對于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的平時成績要給高分,對于不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平時成績不能及格,這部分成績占總成績的40%。在進行過程性考試的過程中,我們把學生的平時學習和平時成績緊密結合起來,如果平時在各個方面表現積極,最終會在平時成績方面得到體現,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非常有利于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達到我們的預期目的。
(二)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是對本課程的終結性和綜合性考試,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試題類型分為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論述題和材料分析題等,考試的覆蓋面在達到教材85%以上的章節,既要有知識的考查又要有能力的考查,突出能力考查,這部分成績占總成績的60%。我們把期末考試的有關內容滲透在平時的教學中,大多數試題從我們課堂教學重點內容中選取,有的作業題就是我們期末考試的試題,這樣我們把平時的學習和期末的考試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調動了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徹底改變了那種平時不學習,考試前進行突擊取得好成績的現象。
在應用型本科院?!爸袊F代史綱要”教學與考試改革的探索中,我們認真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主要表現為: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的學生說,發現歷史課不枯燥, 很有意思。還有的同學說,通過參與課堂活動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心理適應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把平時的教學活動和考試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由于我們的能力有限,在教學和考試的改革的許多方面還不夠完善,探索的道路仍然很長,我們相信只要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積極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我們對應用型本科院?!爸袊F代史綱要”的教學與考試改革的探索將不斷取得新成績。
參考文獻:
[1]陳延斌.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問題、 原因及對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歷史考試總結范文第4篇
從2012年學業水平測試成績來看,我校歷史得A人數并不多,不僅如此,而且得A率相對于政治、地理、生物、化學等學科低許多。根據近兩年江蘇“小高考”的情況,考生單科得A的人數呈現下降趨勢,得4A的總人數也呈下降趨勢,主要目的是控制高考的加分,讓學業水平測試回到它本來的要求,使血液水平測試符合最初的指導思想,確保大部分學生能夠達C,而不要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另一場“高考”。
2012年江蘇歷史小高考在必修一、二、三題目分值比例與2011年相比變化不大,從內容的教材分布比例來看,必修一44%、必修二30%、必修三26%。其中,選擇題中必修一共15題,在卷面分值中占30%,必修二一共10題,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三一共5題,在卷面分值中占10%。增加了的必修一考查分值無疑增加了試卷難度。三本書最容易出難題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6題內閣、第8題辛亥革命、第12題國民大革命、第38題走向聯合的歐洲等,這些均是考生的攔路虎。判斷題,重點考查的是學生準確記憶、嚴密思維,是最容易體現難度的題型之一,如第32題考查中國通訊傳媒的發展史實,如學生缺乏準確的記憶必定會出錯。2012年試卷判斷題考查必修三的較多,占6%,這與最難的2009年歷史小高考題時一樣,另外兩題判斷題是必修一的內容,2012年判斷題未見必修二內容,主觀題仍然是材料解析題為主,三冊書比分各占卷面分值10%。
從試題的立意來看,情景性比較突出,比如材料題及圖片題在該試卷中都有大量體現,特別是在這一份試卷中運用了大小15幅圖片,這也是2012年小高考歷史試卷所呈現的一大亮點,這告訴教師在以后教學中需要特別關注課本上的圖片資料。應該說,雖然2012年小高考試卷有一定的難度,但總體來說試卷還是考查以準確記憶為主的基礎能力,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歷史概念。
學業測試中,日常的學科教學,物理、歷史、生物、化學、地理、政治各科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2012年的考試與往年相比較,控A率幾乎就是由文科生選的物理和理科生選的歷史決定的。這就客觀上提高了歷史和物理的學科地位和教學要求。故總結本次考試,思考如下,希望對今后的歷史考試有所啟示。
1.重視雙基,強調規范
從2012年試題來看,雙基仍然是整卷測試的主旋律。平時教學中就要夯實基礎,只有基礎扎實了對付難題才能以不變應萬變。2012年的歷史小高考試卷考查更多的還是基礎題,如第1題宗法制的最大特點,第3題活字印刷術,第11題生活習俗服飾,第16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第25題盧梭思想,第30題美國參與的經濟組織等,教學要緊扣《說明》的測試內容和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關知識點,注重基礎知識,做到逐一掃描,沒有遺漏,打好基礎關。平時還應注重規范性訓練,如歷史專業用語的使用規范、開放性試題的語言描述規范等。
2.關注過程,強調能力
能力立意是命題的總策略。教師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能力的培養,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要加強自學能力的培養,材料選擇題和圖片選擇題題每年都備受命題者的青睞,如第5題王陽明思想,第7題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第12題國共合作,第17題運動,第23題新航路開辟后的殖民擴張與掠奪,得分率不高往往就是緣于考生自學能力的局限。
3.依據說明,有針對性訓練
教師在完成日常教學的同時,應指導學生認真學習新一年的《考試說明》,尤其要注意區分測試要求中“了解”、“知道”、“理解”和“認識”等不同的學習要求。教師應根據《考試說明》不同的要求分析出該考點的測試題型與方向,并按單元構建知識網絡體系,這點是得A的必要條件。另外,還應有計劃地進行適應性測試訓練,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要加強學生的解題方法和技巧的培訓,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
歷史考試總結范文第5篇
一、今年高考歷史試卷試題的特點
從總體上看,今年全國普通高考政治試題的設計,符合國家教委考試中心公布的95年《歷史科考試說明》 的各項要求;
繼續沿著有利于高校選拔有學習潛能的新生和有利于提高中學教學質量的目標前進,它具有如下 幾個特點:
1.以穩為主、實行微調
全卷題型不變,中外歷史比分結構不變,題量不變,試卷高度仍維持在94年水平。
題型比分略有調整,如填空題由94年的15分減為95年的10分,多選題小題比分不變,仍為每小題3分,增加 2個題,由94年的30分增加36分,題量由94年的10題增為12個題。這樣,95年的第Ⅰ卷(即選擇題卷)就由94年 的60分增為95年的66分,第Ⅱ卷(非選擇題卷)填空題由94年的7個題減為95年的5個題,分值共10分。材料解 析題題量比分不變,問答題題量(3個)不變,比分減少一分。這樣調整后第Ⅲ卷總分為84分,比94年少6分。
但兩卷總分66分+84分仍為150分。保持在94年總分水平。
2.三方覆蓋、突出能力
今年的歷史試題,在考要歷史知識,重視學科知識內部聯系,總結基本規律的同時,注重了三個方面 的覆蓋。①教材章節知識的覆蓋。據初步統計中外歷史共覆蓋教材章節約占51%,比94年覆蓋率略高。②教材中 政治、經濟、文化三大塊知識的覆蓋分別為105分、28.5分、16分,文化部分考分略低于94年,但仍比93年高8 分。③能力覆蓋。今年大量試題不僅考查了記憶能力,還較多地考查了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尤其是考了綜合 ,分析、評價方面的能力。今年各題型中考查思維能力分值為97分,比94年試題能力分增長16分。以選擇題為 突出。今年的選擇題已由最初的考查再認再現的內容擴大到了考查理解、分析、綜合、評價的內容。如單項選 擇題10個題中高檔(即較難題)就有3個,只有20——30%的考生能答出。多項選擇題12個小題中就有8個是高檔 題,其中第30題只有16.96%的考生答對。這些較難的題也多為考高層次思維能力的試題,其特點是干擾項有效 迷惑性大,較能反映出學生在掌握知識中的典型錯誤,有較好的區分度,從而提高了考試的有效程度。填空題 也有能力要求,如識圖填圖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考查歷史知識與題干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嚴密的邏輯關系。
材料解析題與問答題也多角度地考查了學科能力。
3.滲透德育、思想領先
今年試題注意滲透德育,體現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等思 想教育。問答題第43題更具有明顯的時代感,要求考生能明確認識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現代史上最早 的反法西斯戰爭,是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币源思o念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勝利50 周年,從而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
4.四個滲透,濃郁的大文科特色
今年試題還明顯地反映出高校要求選拔具有潛能的、優秀的新生的強烈趨勢,表現在試題突現了四個方面 的滲透。①史地滲透。如選擇第二題,“下列戰役中,戰場地理位置最南的是A、牧野之戰B、垓下之戰C、巨鹿 之戰D、官渡之戰(答案是B)??忌紫缺仨毾扰迳鲜鏊膫€古戰場的古今地名對照,所屬省份,方位,再進 行比較,才能找出誰屬最南的戰場。②文史滲透。如材料解析題第39題,要求把試題引用的一段有關繼昌隆繅 絲廠建成投產后,艱苦創業,生產經營,開拓業務的重要情況的史料進行概括提煉。這7分的題其實變象在考查 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③政史滲透。有些歷史題需要用政治課范圍內學過的知識來綜合解決。如問答題第42題 ,中國近現代史(下冊)教材中散見的內容,作為答案材料并不多,但政治課卻講了不少??忌灰⒁獍l揮 知識遷移能力,恰當地用政治歷史學過的內容,綜合作答,就可獲得理想的成績。④題型滲透。今年的填空題 中巧妙地移植了識圖填圖題型。如填空第33題提供了一幅教材中未曾出現過的示意地圖,先列出三個參照地名 與江河名,及一個地區手工業特產內容,要求考生根據圖示方位判斷地區名稱,進一步回答兩個地區手工業特 產,主要考了遷移知識能力。又如今年的選擇題中就出現了五個材料選擇題,題干供閱讀文學就有154個字,此 閱讀判斷就要花費學生不少時間。
二、今年的歷史試題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導向作用
今年的歷史題在考查歷史學科能力方面邁開了更堅實的一步,在題型改造,充分發揮各題型功能方面,今 年的試題是有創新之處的,一方面是讓作為客觀題的選擇題增大思維能力考查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讓主觀題中 的問答題在考查各項能力及基本觀點的同時,重視考生的基本歷史知識的考查。今年的三個問答題就比去年多 了24個知識點,需要考生答出重要的基礎知識增多。這就啟示我們,在今后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既要狠抓基礎 知識,又要淡化單純記憶知識,努力加強對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各項能力的培養,這樣才有助于解決層次 比較高的能力要求。所以,必須強調在傳授知識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重視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必須以新考綱中 九條能力要求為藍本,注意能力要求的層次性和邏輯性,對照九條能力要求與各個離考題型的對應特點,注意 操作,經常訓練。針對學生存在的薄弱環節,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經常注意指導學生把知識學活,既要注意 知識的橫向聯系,也要注意知識的縱向連貫性,對知識的地理空間位置也不能忽略,盡量避免生吞活剝,孤立 地死記硬背歷史知識。
為了配合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有必要不斷結合中學教材實際,吸收教改信息,用基本的歷史唯物主義 常識武裝學生,培養學生結合史實比較分析評價歷史人物、事件,論證觀點,總結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