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的一聲,火光漫天,人們慌張地逃竄。我看見一艘艘巨大的掛著“米”字旗的輪船。船上的炮火直指廣東。幾日,便看見清政府的欽差大臣帶著求和聲明赴廣東與英方“議和”。就這樣,長期閉關鎖國的清政府無奈地打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愛國主義征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參考。
愛國主義征文范文第1篇
岳西湯池中學高一(1)班 胡祥霄
“轟”的一聲,火光漫天,人們慌張地逃竄。我看見一艘艘巨大的掛著“米”字旗的輪船。船上的炮火直指廣東。幾日,便看見清政府的欽差大臣帶著求和聲明赴廣東與英方“議和”。就這樣,長期閉關鎖國的清政府無奈地打開了中國國門。
似乎還沒有結束。
這年,又有兩個強盜打劫了這片富饒之地。我看見一座華美的宮殿在烈火的焚燒下逐漸倒塌,我看見無數的珍寶被掠奪一空。我看見了罪惡,看見了無情和冷漠,還有,我看見了軟弱。明明是被侵略,卻是向侵略的國家俯首。又是一個不平等條約,夾雜著所謂戰勝國的陰笑,摻合著戰敗國的訕笑。我看到了一個曾經的帝國如今的沒落。
又是一個冬天。
不敢凝視。同一種膚色的人種舉起了刺刀,砍下了另一個人的頭顱;
一個人舉起機槍,對一群被捆綁的人進行掃射,頓時血流成河;
一個活人被推上了手術臺,進行慘不忍睹的實驗……
這些慘痛的歷史,這段黑色的記憶,這些無法抹去的過往,在我的腦海中涌現,難道中華民族從此一蹶不振?難道從此以后這頭雄獅就此長眠?
場景變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成立了?!彪S著這擲地有聲的宣言,舉國沸騰,人民歡慶一個新的國家的誕生,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
這是一個春天里的故事。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帶領中國向世界邁出了一大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世界上,中國的身影出現的愈來愈頻繁。一九九七年和一九九九年,香港和澳門陸續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深圳、上海等城市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這是十分光明的前景。
中國的高科技事業也蓬勃發展。神舟飛天,蛟龍入海?!翱缮暇盘鞌堅?,可下五洋捉鱉”不再是夢;
首艘航母“遼寧艦”正式投入軍事,增強了國防力量,還有首次太空授課、“天神”對接等等。這些無一不說明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提高。
中國并沒有就這樣倒下,中國這頭雄獅正在怒吼!
中國,有著夢想的中國!它從浮躁走向了踏實,從彷徨走向了堅實,從低沉走向了成功!
愛國主義征文范文第2篇
(河南科技大學,河南 洛陽 471023)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愛國之情應如何表達?現大力倡導的理性愛國主義又是什么?本文以東京審判為例,借倪征燠等人面對困境捍衛國家利益的具體行為,闡釋理性愛國主義的重要性和現實性,從而倡導理性愛國,用有益的行動表達理性的愛國之情。
關鍵詞 :愛國主義;
理性愛國;
東京審判
中圖分類號:D0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3-0060-03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國綜合實力逐步提高,國際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使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展的態度變得十分微妙和復雜,以“中國威脅論”最為典型。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在整體戰略伙伴的關系下,也出現了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一系列的“軟封鎖”的現象。中國與他國之間各種利益的摩擦與沖突將始終貫穿于中國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隨著沖突的加劇,國內產生了一些較激烈的、情緒化的、樸素的愛國主義感情和行為,如抵制外國貨、網絡“謾罵”,甚至打砸外國商品等。這種樸素的愛國情感與愛國行為,已不適應當今國際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也不利我國發展的長遠利益。因此,大力倡導一種與全球化發展相適應的理性愛國主義將有重要的意義。
一、愛國主義與理性愛國主義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人研究愛國主義。那么愛國主義是什么呢?國家教育部認為“愛國主義是人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對自己祖國忠誠和摯愛的情感,表現為維護祖國利益和尊嚴、捍衛祖國主權和統一、促進祖國發展和進步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①愛國主義是一種強烈的民族情感的流露,是一種對國家信仰的體現。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必然會產生摩擦——無論精神上的、經濟上的或者文化上的。如何表達愛國之心,將是現在和將來一段時間中國公民必須面對的問題。概括地講,愛國所包含的強烈情感應是積極理性的;
愛國所擁有的緊密團結應是博大包容的;
愛國所包含的堅定意志應是高瞻遠矚地尊重世界發展的潮流。愛國主義包含著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熱愛的自發意識,在賦予了強烈的理性色彩后外化為持久堅定的愛國行為。
從總體上講,愛國主義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非理性的、狹隘的、本能的、甚至是封建宗法的愛國主義;
另一種是理性的、普遍的、反思的和現代化的愛國主義。關于這兩種愛國心的區別,法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是這樣論述的:“有一種愛國心,主要來自那種把人心同其出生地聯系起來的直覺的、無私的和難以界說的情感。這種本能的愛國心混雜著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對古老習慣的愛好,又有對祖先的尊敬和對過去的留戀,這種愛國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憑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輕率激情一樣,這種愛國心只能暫時地激起強大的干勁,但不能使干勁持久,它把國家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寧中衰亡?!薄傲碛幸环N愛國心比這種愛國心有理智,它雖然可能不夠豪爽和熱情,但非常堅定和非常持久,它來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幫助下成長,它隨著權利的運用而發展,但在摻進私人的利益之后便會消減?!雹?/p>
理性愛國主義就是在基本的愛國情懷之上,通過合理的表達途徑,所展現的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愛國情操。它不是簡單地喊口號,而是厚積薄發的情感積累;
它不是盲目地抵制外國貨,而是從根本上維護國家的利益,與狹隘民族主義的激進行動有著本質的區別。理性愛國的實質是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站在大局上客觀理性地應對沖突和糾紛;
理性愛國不盲目崇拜自己的祖先和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理性愛國是在追求自己國家利益的同時,尊重其他國家的人民和文化,倡導世界和平理念。當今的愛國主義,從根本上講就是弘揚這種理性的愛國主義,促使樸素的愛國熱情轉化為一種推進社會進步的力量,促使精神上的愛國情懷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愛國行動,為國家強盛、百姓富足發揮真正的作用。理性愛國主義理應成為我們面對國際摩擦的首要選擇。
二、東京審判上的理性愛國主義
理性愛國主義與樸素愛國主義情感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它在面對沖突和摩擦,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和理性的行為能力,不浮躁、不盲從,真正維護好國家的根本利益。筆者借倪征燠在東京審判上的具體表現闡述理性愛國主義。
1946年5月3日,根據波茨坦公告宣言,在日本東京成立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同盟列國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首惡之一——日本軍國主義領導集團進行了正義的審判。中國公民為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歡呼,期待早日審判這些罪惡深重的侵略者。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審判按照英美法制度進行,美國還給每名被告準備一名到兩名美國律師。相反,當時的中國政府以為這場審判是鐵定的結果,嚴厲懲處對中國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犯下彌天大罪的日本戰犯。但實際情況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輕松,由于在人員和證據上準備不足,致使在第一階段的法庭審判中陷入被動。照此發展,很有可能眼看著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等戰犯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面對極其復雜的英美法律程序,倪征燠作為第二批趕赴東京審判的中國檢察官首席顧問,運用自己深厚的法律知識和聰明才智,幫助中國檢察官破除萬難,成功讓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等7名戰犯被判死刑,為中國人民爭取到最大的勝利,祭奠了戰爭中犧牲的同胞。
倪征燠是怎么做到的?一是努力尋找鐵證。當他趕到東京時,審判的第一階段早已結束。經過對法庭筆錄的深入研究,他明白要想扳回局面,只能在對被告個人辯護階段進行詰問、提交新證據??蓡栴}是如何搜集確切有力的證據。因為沒有一個司令官會邊打仗邊搜集證據用于日后控訴戰犯。經過多次商討,中國檢察組的同志請求進入當時已被關閉的日本前陸軍省檔案庫。他們在里面披星戴月、夜以繼日地查找、研究證據。經過晝夜努力,終于在卷軼浩繁的檔案中找到一些有用的文件。二是拆穿戰犯辯護中的謊言。在第二階段,土肥原賢二放棄親自辯護,避免與中國檢察組正面交鋒,借此來逃脫罪責。而板垣征四郎剛愎自用,登上了辯護臺。倪征燠并運用淵博的法律知識和縝密的邏輯思維,對板垣征四郎48頁內容空泛、顛倒黑白、信口雌黃的辯護詞中的事情幾乎全部仔細盤問,同時不忘提到土肥原賢二,揭露他們兩人協同策劃并實施的罪惡侵華活動。倪征燠運用法律理論和證據在法庭上一一反駁了板垣征四郎提出的15名證人的證言,使他們敗陣而退
回顧倪征燠在東京審判上的成功,是得益于他對法律忠誠和厚實的法學功底。他崇尚正義,并選擇學習法律來伸展報國之志。他在看到上?!皶徆荨敝型鈬I事、律師的狂妄和中國法官的卑微后,深受刺激,并立志改變中國的司法現狀。他學習中國法律知識的同時,積極學習外國法律,取得了斯坦福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多次赴英美實地考察,探究英美法系的規則與理念。這是他為我國贏得東京審判的勝利的重要原因所在。一顆持久的愛國之心,并付諸于實踐,這就是倪征燠用自己的言行所詮釋的理性愛國主義。
三、東京審判對理性愛國主義教育的啟示
東京審判告訴我們,愛國不能只停留在非理性的淺層次上。非理性愛國主義主觀上往往注重于口號和語言的渲染上,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易引起盲目的、極端的情緒和行為;
客觀上,其愛國的言行背離了國家戰略和國家的長遠利益,影響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來之不易的國內外環境,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在中國面臨加速發展的國際背景下,只有大力弘揚理性愛國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理性愛國主義要以維護國家、民族長遠利益為重。愛國之心人人有之,但什么是正確的愛國心卻是值得每個公民深思的問題。清末的保守派大臣對國家也是一片熱忱之情,但是他們一味沉迷在天朝強國的老思想中,這種盲目自大、固步自封阻擋了國家的進步,最終導致國土一度淪喪??梢姾鲆晣榈拿褡遄源笾髁x是非理智的。但是對自己國家全盤否定的民族虛無主義也是不可取的,必須予以堅決抵制。我們所倡導的理性愛國是正確客觀地認識國情,自豪我們擁有的文明,正視我們存在的不足,聚力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經過改革開放,我國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這種飛速發展也帶來了不少的問題,如環境惡化、貧富差距加大等等。目前,我國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趨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當前生產力不能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求狀況之間的矛盾。我們的主要任務仍然是要維護世界和平與社會的穩定和團結,促進生產力發展,更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這就是我們的大局,這就是我們國家的長遠利益。我們必須要正視自己的國情,從國情出發,從國家發展的長遠利益出發,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踐行自己的愛國意志。這是理性愛國的基礎,任何脫離這一基本的國情和利益的愛國都不是理性愛國。
2.理性愛國主義教育要從小抓起貫穿終身。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懷扎根于人的內心之中,理性愛國主義教育要做的就是通過教育把這種樸素之情賦予理性,上升到符合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教育要根據人的不同成長階段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從而達到最優的教育目的。例如在幼兒時期,人的好奇心最強,智力水平有限,這時宜采用生動、形象、淺顯的直觀教育方式。倪征燠在幼年時期受小說和戲劇的影響,嫉惡如仇,心中埋下了正義的種子,最終走上法律報國的道路。在易叛逆的青年時期,人的思想活躍多變,辨別事物的能力增強,受周圍環境影響大,這時宜采用以“做貢獻”為主題的情感體驗的愛國實踐教育,強化主人翁意識??偟膩碚f,教育要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采用不同的方式,關鍵是要充分尊重受眾群體在理性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從他們的需求出發,把他們在理性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并積極引導他們自覺學習、切身感悟、深刻自省、躬身實踐等,從而把這種與生俱來的樸素愛國情感升華為更高層次的理性愛國主義情懷。
3.理性愛國主義的弘揚與踐行必須落實到嫻熟的專業技能。有了理性的愛國思想,接下來就要把思想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空口白話不能使國家變得強大。愛國不是掛在嘴上喊喊的口號,而是應該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地做出來,轉化為實際的報國行動,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打鐵還須自身硬。國家是一個大機器,每個平凡的螺絲都極其重要,缺一不可。只有螺絲各司其職,機器才能平穩快速地運轉。倪征燠不滿上?!皶徆荨敝型鈬I事、律師的狂妄和中國法官的卑微,立志改變中國司法現狀,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法律學習中,提升技能,成為中國司法界的領軍人物,為中國司法建設貢獻力量。東京審判中,倪征燠如果沒有雄厚的法律專業功力,就很難在英美法系框架下實現中國人民懲治二戰日本戰犯的愿望。因此,理性愛國者是通過厚積薄發的專業技能和卓有成效的專業活動為祖國做出貢獻,在貢獻中浸潤著豐富而深刻的愛國情結。廣大的青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正是奠基和提升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關鍵時期和黃金時段,一定要全身心地打好專業基礎,才能在最關鍵的時刻或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踐理性愛國主義。
注 釋:
①教育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愛國主義: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J].求是,2009(1):53~55.
②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中譯本)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68~269.
參考文獻:
〔1〕倪征燠.淡泊從容蒞海牙[M].法律出版社,1999.
〔2〕何序哲.簡論理性愛國主義[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3〕張朝管.愛國還需理性——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愛國主義教育[J].職業圈,2007(7).
〔4〕鄂楊.弘揚理性的愛國主義[J].瞭望新聞周刊,2005(33).
愛國主義征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拜占庭意象 葉芝詩歌 象征主義 神秘主義
1928年葉芝(W.B.Yeats)發表了代表作《駛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兩年之后,他又創作了一首姊妹篇,《拜占庭》(Byzantium)。在這兩首詩中,葉芝運用最得力的兩支畫筆――象征主義和神秘主義,描繪出了肅穆、恢宏而不朽的古拜占庭形象。在那里,靈魂得到凈化,精神歌唱著人類生活的腐朽。
拜占庭享國一千余年,它是羅馬帝國的遺子,又處在希臘文明的核心地帶。因此,拜占庭繼承了“希臘的榮光和羅馬的宏偉(愛倫?坡,2013:140)”。數百年來,憑借著先進的軍事技術,深墻高壘、固若金湯的圣城君士坦丁堡在哥特人、匈奴人、汪達爾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和許多其他蠻族一次次的沖擊下屹立不倒,保護了古希臘、羅馬流傳下來的無盡寶藏。威爾?杜蘭特宣稱,這座城市能夠保存希臘文明的無價珍寶,并在文藝復興時期將之傳遞給意大利人,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偉業。1399年拜占庭帝國皇帝曼努埃爾二世(Manuel Ⅱ)為了不受奧斯曼帝國的威脅,前往西歐尋求軍事和經濟上的支持。當時拜占庭帝國積貧積弱,雄心勃勃的伊斯蘭蘇丹早已虎視眈眈。拜占庭的國土四分五裂,人民卻還因為不同的打得不可開交。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曼努埃爾二世,這位“生于紫色宮殿(Born to the Purple)”的國君仍然以非凡的人格魅力、優雅的舉止及淵博的學識深深地折服了那些“未開化的”西歐人(羅杰?克勞利,2005),這就是拜占庭意象在西方世界的縮影。
葉芝從未去過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現稱),但在1924年他去了西西里,研究了拜占庭時期的馬賽克畫。他還去過拜占庭的舊都拉文納,在古建筑的墻上看到了圣徒和哲人們的畫像(周玨良,1982)。這有可能是“啊,圣徒們在上帝的圣火中肅立/宛如墻上鑲嵌的馬賽克金飾”這行詩的靈感來源。在《駛向拜占庭》和《拜占庭》這兩首詩中,他用拜占庭意象表達了對精神永恒的追求,以及對未來愛爾蘭乃至整個人類世界的期望。
一、葉芝詩歌中拜占庭意象的象征主義解讀
20世紀初,法國的象征主義傳播到了整個歐洲及美國,一般認為葉芝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接觸到象征主義的。葉芝曾前往巴黎拜訪過馬拉美和魏爾蘭,但他的象征主義體系與法國人截然不同,因此他宣稱法國的象征主義對他影響甚微(Tuohy 1976:84)。葉芝的象征主義根植于他的神秘體驗及文學閱讀,他相信象征有著不為人的意愿所轉移的能量,象征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傅浩,1999:46-49)。葉芝是第一位建立起自己龐雜而晦澀的象征體系的詩人。他相信人們思想和記憶的邊界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因此,不同的思想會互相融合,從而形成人類的共同記憶、自然的全部經驗,而象征正是喚醒這種記憶的方式。葉芝重復使用特定的意象,從而賦予它們特定的象征意義(Rhee, Y. S. 2013)。
《駛向拜占庭》和《拜占庭》是~芝中晚期的作品,在這一創作階段,葉芝的象征主義手法愈加純熟,運用自如而不著痕跡。葉芝在《駛向拜占庭》的前兩個詩節中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年輕人沉湎于肉體享受,老年人行將就木,物質世界躁動不安。葉芝試圖逃離外在現實,直面內在的真實。葉芝相信,查士丁尼一世治下的拜占庭帝國是貴族文化的代表。在那里,肉體和靈魂、政治與哲學、藝術與宗教、個人與社會都處在安詳寧靜的和諧之中(葉芝,2012:110)。于是他離開這個“不是老人的國度”,駛向了拜占庭。
在這首詩中,葉芝這樣描繪拜占庭教堂里的馬賽克壁畫:
啊,圣徒們在上帝的圣火中肅立
宛如墻上鑲嵌的馬賽克金飾(葉芝,2000:80)
馬賽克壁畫是拜占庭的一種傳統藝術。拜占庭工匠改進了馬賽克技術,用馬賽克裝飾教堂的穹頂和墻壁。圣索菲亞大教堂里用馬賽克拼綴而成的基督像至今清晰可辨,栩栩如生。馬賽克反射出的光暈營造出一種神圣的氛圍,葉芝于是向馬賽克壁畫上的圣徒們祈禱:
請從圣火中駕臨,環繞這錐體,
做那教我靈魂吟唱的導師。(葉芝,2000:80)
顯然這里“火中的圣徒”意味著靈魂在火焰中得到凈化,世上的萬物都會消亡,恒星會熄滅,群山會崩塌,豐功偉業不過彈指云煙,甚至愛也會變得淡薄,唯有美和美的精神永生不滅。拜占庭的馬賽克壁畫就是最好的證明。
詩人要從他垂垂老矣的身體中掙脫出來,他愿化身為一只金鳥,在那永恒不朽的圣地歌唱:
或立于金枝之上
面對著拜占庭的王侯貴婦吟唱
直說盡那前代古人、后世來者。(葉芝,2000:81)
傳說在拜占庭的宮廷中有一棵金樹,樹上有金鳥日夜啼唱,這就是“立于金枝之上”的起源。金鳥意象也是葉芝詩歌中的經典意象,金身不腐,歌聲不息,是藝術永恒的象征。而“拜占庭的王侯貴婦”,則是古拜占庭貴族文化的代表,他們追求藝術之美,重視精神的純凈。在《拜占庭》中,葉芝再次提到“金鳥”:
在金屬不變的光芒中
大聲嘲笑尋常的鳥兒或花瓣
和一切污泥和鮮血的混合物。(葉芝,2000:108)
在葉芝看來,金鳥作為拜占庭的藝術化身,超越了所有物質存在。它不但代表著精神的不朽,而且蘊涵著心靈的純凈。詩人用瑰麗的想象裝點了這些意象,他愿被鍛造成一只金鳥,歌唱集古典主義之大成的拜占庭文化,夜以繼日,這就是老人的理想歸宿。
有趣的是,葉芝詩歌中拜占庭皇帝和士兵的形象并非純潔無瑕,他們仍然屬于充滿“狂躁和污泥”的物質世界:
追逐著大教堂的鐘聲;
那被星光或月光點亮的穹頂
蔑視人的一切,
都不過是一團亂麻,
是人類血管中的狂躁和污泥。(葉芝,2000:108)
查士丁尼大帝從野蠻人手中奪回羅馬,擊敗了@赫一時的薩珊王朝,但葉芝對這些并不感興趣,甚至彪炳千古的查士丁尼法典也難入他的法眼,他所看重的僅僅是當時繁榮的藝術和文化。舉例而言,就是圣索菲亞大教堂“月光皎皎,星光熠熠”的穹頂。據《劍橋插圖中世紀史》記載,君士坦丁堡的市民們對月亮有一種特殊的崇拜,據說只要月光照耀,君士坦丁堡就永遠不會被攻陷。因此,“月光點亮的穹頂”同時是和平和莊嚴的象征,亦即藝術的象征。葉芝相信只有藝術是永恒的,而藝術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樣,蘊含著象征符號。解讀分析這些象征符號,是巫師及其繼承人:詩人、音樂人和畫家的職責。
葉芝將拜占庭意象看作暴力的現代世界的對立面。他在《二次降臨》中寫道:“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處彌漫著一片混亂,血色迷糊的潮流奔騰洶涌,到處把純真的禮儀淹沒其中?!保ㄈ~芝,2012:98)千年以來,拜占庭在各個方面始終走在西方世界的前列,~芝試圖重返拜占庭,為躁動不安、物欲橫流的現代世界尋找一條出路。這兩首詩中的各種拜占庭意象反映了葉芝的精神追求:純凈的靈魂,永恒的藝術及貴族文化,凝聚成一個詞語:拜占庭。
二、葉芝詩歌中拜占庭意象的神秘主義解讀
十八九世紀,隨著浪漫主義在愛爾蘭的興盛,愛爾蘭人的神秘主義傳統也得到了新生。愛爾蘭人尊重自然和感性,用神秘主義對抗工業化帶來的物質主義。葉芝曾說過:他生命中最大的樂趣是寫詩,其次就是從事神秘主義研究(傅浩,1999:11)。葉芝宣稱他離開宗教就無法生活,但他很少去教堂,卻對鬼神敬畏有加。他認為鬼神是對生者心靈的安慰,也是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
大約在1884年,年輕的葉芝得到一本A.P.辛奈特所著的《佛教密宗》,從此開始潛心研究神秘主義。此時唯靈論在歐美盛行一時,葉芝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立了一些神秘主義團體,比如都柏林秘術協會及金色黎明(斯塔德厄普,2008)。葉芝相信,神秘哲學是所有真理中最重要的事物。如果說象征主義連接了自然與人類的精神世界的話,那么神秘主義就是實現象征的有力武器。葉芝吸收了各種不同的神秘主義理論,并以此建立了神秘體系。
如前所述,拜占庭保存著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精髓,西方人將它視作燦爛文明、先進科技及古代魔法的象征。1453年,奧斯曼帝國兵臨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人用神秘的希臘火燒毀了奧斯曼艦隊(Crowley 2005)。以希臘火為代表的先進技術,曾在公元447年抵擋住阿提拉的內外城墻,繁復的東正教儀式及高深莫測的皇室都增添了拜占庭的神秘感。
在葉芝生活的年代,拜占庭已經滅亡了數百年,那些傳奇故事和異國情調變得愈加模糊和神秘。因此,葉芝賦予各種意象豐富的神秘主義特征。比如《駛向拜占庭》中的“鮭魚聚成瀑布,鯖魚充塞大?!本拖袷且环N秘密的儀式;
《拜占庭》中“冥王的卷軸”則暗示著精神被塵世的經驗縛束;
而“在馳道的火焰中起舞”則借用日本能劇的因素,喻指洗滌罪惡的過程,這些神秘主義手法活躍了詩中詭秘的氛圍。
在《駛向拜占庭》中,詩人向火中的圣徒祈禱,請求他們從火中降臨,圍繞錐體游行,這一怪異的場景其實就是當時一些神秘團體的例行儀式。兩首詩中都提到拜占庭的金匠,他們將人類的靈魂封存于永恒的藝術品中,這樣玄之又玄的技藝很可能來源于葉芝的煉金術研究。至于“騎上海豚的污血之軀,靈魂接踵而至”,則化用了海豚馱著逝者靈魂去往極樂島的傳說。
葉芝對拜占庭意象加以神秘主義的修飾,使之產生了一種陌生、奇詭而又莊嚴的異域氛圍。歐洲彼時的戰亂與神秘的永恒之境兩相對照,更顯得葉芝追求的難能可貴。
三、葉芝詩歌中拜占庭意象的政治解讀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愛爾蘭承受著連年戰爭、大瘟疫、殖民壓迫和民族分裂,死者枕藉,流民失所,國家凋敝不堪。葉芝說,我是一位愛國者,而非民族主義者。他見證了愛爾蘭,認為自己有責任修復備受摧殘的愛爾蘭文化,從而喚醒愛爾蘭的民族精神,重塑古愛爾蘭的風骨(李靜,2010:21-24)。
1921年,葉芝在牛津大學學生會發表演講,他語氣強烈地指責英國政府以恐怖手段鎮壓老愛爾蘭共和軍。據說他的演講對英國當局造成巨大壓力,致使議會通過議案,給予愛爾蘭完全自治權。但是葉芝拒絕在主張統一的自由邦和主張對英妥協的共和派之間做出選擇,他認為兩派都對愛爾蘭內戰的爆發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內戰加劇了國內的對立和仇恨情緒。
葉芝警告同胞們:“浪漫主義的愛爾蘭已經死了?!彼M皭蹱柼m的詩人們,磨礪好你們的技藝,歌唱一切值得歌唱的事物”,他為身為愛爾蘭人而感到驕傲:“我把心鑄入了我的詩行,使你們在隱約的未來時光,會明白我的心與他們同往,追隨鮮紅玫瑰鑲邊的衣裳?!保ㄈ~芝,1991:221)為了復興愛爾蘭文學,葉芝做了許多工作,他在傳說和古代文學中挖掘日漸衰微的愛爾蘭精神,想要重塑整個國家的自信和尊嚴。因此,他推動了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建立了愛爾蘭文學劇院,鼓勵愛爾蘭風格的戲劇創作。在他的努力下,許多愛爾蘭人開始重新關注傳統藝術。
葉芝將拜占庭視作理想的國度,他寫道:“我相信在拜占庭早期,宗教,審美和現實生活完美地融為了一體,這是空前絕后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對個體和群眾一視同仁。畫家和馬賽克工人,金匠和銀匠,插畫和經書,一切都已脫離了個人的感情??床怀鋈斯さ褡恋暮圹E,完全為客觀的材質所吸收,進入了全人類的視域中?!比~芝認為人類文明的本質就是藝術,人類文明得以存續是藝術家們的功勞。他們的杰作讓人類這一種族得以不朽,當代人的責任是把這種不朽繼續傳遞給后世。葉芝賦予拜占庭意象以永恒,他抨擊盛行的物質主義,警告同胞們不要忽視“石碑上鐫刻的不朽精神”。他希望未來的愛爾蘭詩人能有純潔的靈魂,為祖國和全世界歌唱。
四、結語
葉芝詩歌素以意象豐富、寓意深遠著稱。拜占庭意象作為葉芝象征體系中的經典意象,也有著多元的內涵。它不僅反映了葉芝的精神追求,營造了一種神圣、純凈的神秘氛圍,更蘊涵著葉芝對未來愛爾蘭和人類文明的期望。他追尋拜占庭,追尋那未來的愛爾蘭:貴族文化得到統治地位,棄絕物質主義,重視永恒藝術性。
參考文獻:
[1]Crowley,R.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M].Hachette Books,2006.
[2]Pathica, J. Yeats’s Poetry,Drama,and Prose[M].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Inc,2000.
[3]Webb,T. W.B. Yeats:
Selected Poems[M].London:
Penguin Group,1991.
[4]Rhee, Y. S. Yeats’“Sailing to Byzantium”and“Byzantium”:Variations of a Byzantine Song[J].外文學研究,2013,(2):13-19.
[5]Tuohy,F.Yeats[M].Gill & Macmillan,1976.
[6]Yeats,W.B. A Vision and Related Writings[M].London:Arrow Books,1989.
[7][美]愛倫?坡.愛倫?坡詩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8]傅浩.葉芝評傳[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9]傅浩.葉芝在中國:譯介與研究[J].外國文學,2012(4):52-59.
[10][英]弗蘭克?斯塔德厄普.葉芝:誰能看透[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11][法]羅伯特?福西耶.劍橋插圖中世紀史[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12]李靜.葉芝詩歌:靈魂之舞[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13][美]威爾?杜蘭特.信仰的時代/世界文明史(上下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愛國主義征文范文第4篇
滇西抗戰是中國人民爭取自由和獨立不可或缺的重要戰役。這段歷史不該被遺忘,這段歷史應該得到更好的宣傳,并且在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其重要作用。云南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要與推進滇西抗戰影視作品的宣傳相結合。這樣才能讓同學們感同身受的體會愛國的重要性。云南有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的滇西抗戰博物館,騰沖縣的國殤墓園,龍陵縣的松山戰役遺址等,都應該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作用。
紀錄片《中國遠征軍》2011年在云南電視臺播出時就創造了收視的高峰。遠征軍出國遠征緬甸,用熱血保衛國家,在雄山大川和密林深溝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斗。紀錄片通過歷史事實再現,主持人講解,還有采訪抗戰專家學者以及抗戰老兵的方式進行,通過實地調查,給人以非常震撼的感受。身處云南的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增加這部分的內容將更能增加他們的共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云南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
首先是注重形式化、表面化,急功近利思想嚴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往往追求表面形式,只求做過,沒有檢驗是否做到,缺乏滲透性和持久性。簡單的說教形式并不能讓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不斷的深入領會愛國主義的精神。而且不少高校希望愛國主義教育能夠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大學生的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差異造成了他們接受上的差別,而愛國主義教育不可能在幾個集中學習的小時之內就達到效果,它是一種文化的,民族的認同心理,它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價值推進,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愛國主義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延續性。
其次,過分依賴課堂中灌輸式的教育,缺乏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的開展。如果愛國主義教育僅僅是某個課程的識記和考試中的高分,并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愛國者。愛國主義教育如果知識僅只是在課堂上的理論灌輸,枯燥的講解,那么學生并沒有直觀的體會和認同感。
最后,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存在心理偏差。他們對于片面的灌輸講解以及填鴨式的愛國知識教育都不能很好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脫離大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現狀,現今90后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其獨特性,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和支撐材料都沒有進行實時的更新,也造成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90后的大?W生對于實地考察,實踐操作中的知識更易接受。
三、滇西抗戰愛國主義教育資料概述
滇西抗戰發生在1942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的組成部分。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后就向東南亞國家開始發起攻擊。緬甸成為了日本的重要戰略要地。一旦日本占領緬甸,中國與外界的唯一陸地通道將被切斷,日本將在中國南部北部都形成戰略性包圍,屆時中國軍民將腹背受敵。至此日本的侵略活動將指向中國、英國和美國。
抗日戰爭期間,滇緬公路是我國對外連接的生命線。在這條線上,我們獲得了反法西斯戰爭同盟國的重要物資支持。如果失去,對我國抗戰形式十分不利,所以中國人民誓死保衛這條公路的暢通。保衛緬甸不僅僅是英美的戰略目標,也是中國抗戰的重要決定。
這場艱苦卓絕的戰役,雖然中國遠征軍傷亡慘重,但他們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歷史不該被遺忘,這樣一支英勇的軍隊更不應該被遺忘。
由鳳凰衛視拍攝的《中國遠征軍》十集的紀錄片真實的反應了這一歷史事件,并且讓這一支已經淡出歷史的軍隊又一次以震撼的效果回到了我們眼前?;跉v史的那些場景和人物讓世人唏噓,也讓觀看的大學生們熱血沸騰,對于祖國和人民軍隊有更深的愛與更濃厚的情意。
四、滇西抗戰紀錄片與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關于滇西抗戰可開發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有很多,如文獻資料、抗戰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及影視作品。文獻資料有史學文獻、采訪記錄和論文著作,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可以讓學生分組閱讀并作閱讀報告會,通過分享的方式達到對史實更加了解的目的。
滇西抗戰的遺址有騰沖來鳳山抗戰遺址、高黎貢山抗戰遺址、松山戰役遺址。這些遺址是最讓人身臨其境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云南的大學生們通過走進戰場的方式,在親身觸摸彈孔炮坑的體驗下,對抗戰之艱辛有更深刻的體會。這種體會往往更能激發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進而萌發愛國主義熱情。
博物館和紀念館主要有位于騰沖來鳳山腳的國殤墓園、位于騰沖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和位于龍陵松山腳的松山抗戰博物館。
《中國遠征軍》紀錄片運用了比較公正和客觀的視角再現了當時遠征軍的翻越野人山時候的悲慘遭遇,戴安瀾將軍為祖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松山戰役中的拋頭顱灑熱血等,這一切都能讓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和他們為和平做出的巨大貢獻。
但是如果只是教師單方面的組織學生觀看,而沒有注重好紀錄片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挖掘,將會浪費了這樣好的一部紀錄片。
首先應該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加強網絡資源的運用。關于中國遠征軍歷史的網絡課程構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通過PPT展示,網絡作業的布置,網絡測試的進行,網絡視頻的觀看,讓學生能夠在網絡中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主要資源。網絡課程的內容中應該在抗日戰爭的章節加強滇西抗戰的講解,反法西斯同盟的章節需要著重介紹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和駝峰航線,愛國主義教育章節中加入騰沖愛國華僑的抗日,圖片資料中可以展示日軍在本地遺留的人體解剖臺,生化武器等。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條件下對自己的家鄉有更深的了解。
其次,基于滇西抗戰的第二課堂的加強對于愛國主義教育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第二課堂的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有利于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而且第二課堂有非常靈活的組織形式,學生更能夠在自己的興趣中獲取知識。
在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二課堂中,可以設計以下活動。首先是觀看滇西抗戰紀錄片《中國遠征軍》,十集的紀錄片可以分組觀看,然后先在組內進行討論,然后再舉辦觀影討論會,以小組發言人的形式進行討論,在不斷的提問和分享的過程中達到認識歷史的效果。
第二種形式是實地調研。滇西抗戰的遺址和博物館、紀念館都是大學生實地調研的基地。首先安排學生撰寫調研計劃。對于調研的目的,手段以及要達到的效果進行梳理。如:實地調研松山抗戰遺址。調研目的就是:1. 通過實地考察松山戰役遺址,利用直觀體驗的方式讓參與的大學生更了解中國遠征軍抗日戰爭的史實,通過親身經歷的方式,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 通過實地考察松山?鷚垡胖罰?讓大學生知道如今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讓云南的大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祖國;
3. 在參觀的同時,要對所聽所看進行思考,結合自己對中國遠征軍的了解,公正客觀的評價歷史,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實地調研中請教師和學生轉換角色進行講解,從抗戰的歷史背景到將士們貼身肉搏的英勇犧牲。通過移步換景的講解形式,讓大學生們更有融入感。特別是在有一些地點,讓他們親自觸摸樹上子彈的痕跡,地上的彈坑,他們才更能夠有愛國主義情懷。參觀結束后的座談會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講述出來,在感動自己的同時,感動更多的同學們。
專題講座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滇西抗戰有非常多的見證人,無論是烈士們的子女還是親歷戰場的老兵,都是專題講座很好的主講人。在《中國遠征軍》這部紀錄片中,戴安瀾將軍的兩個兒子都述說了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他們的描述,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戴安瀾將軍,對其不禁肅然起敬。紀錄片中還采訪了許多的老兵,這些分散居住在云南的抗戰老兵們雖然年事已高,但他們親歷戰場,對于戰爭的殘酷,對于祖國的熱愛,對于人民的貢獻,都是只得與年輕人來分享的。還有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他們也是艱苦卓絕的抗戰過程的見證人。這些人都是可以請來作專題講座的。通過他們的描述,大學生能夠感受到的震撼應該是非常大的,這將更能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五、結語
愛國主義征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紫色;西方作品;中國作品;參考經典;中西異同
西方作品艾麗絲?沃克的《紫顏色》敘述了黑人婦女西麗擺脫父權壓迫的成長故事,表現了西麗成長經歷中自我身份的逐步認可、自我價值的逐漸實現和女性意識的建構。作者在小說中建構了以紫顏色為中心的色彩體系。目前相對一致的觀點是,沃克作品中的紫顏色與婦女主義關系密切。除此之外,紫色是尊貴的象征,也有觀點認為紫色與痛苦相關,與性、同性戀相關。中國作品鶯子的《紫色》講述了中國現代女性林思思追求和實現自己愛情、事業夢想的歷程,紫色是作品的主色調,作者借女主人公之口點明紫色的涵義,紫色除了具有高貴的意義,還被賦予了神秘、浪漫等現代意義。紫色在文學作品中的涵義與中西方傳統文化賦予其的涵義有承接與相通之處,參照傳統文化理論可以更客觀、準確、深入地研究紫色在文學作品中的象征意義,將中西作品中紫色的象征意義進行對比,可以探索中西傳統文化中相關的相似點和融合點,并對不同點加深了解,從而更好地消除有關的文化隔閡,增強文化交流的嚴謹性。
一、紫色在傳統經典中的分析
西方傳統觀念中對色彩的定義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圣經》正是西方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紫色在沃克作品中的象征意義與傳統文化賦予的定義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借助對《圣經》中有關紫色物象的解讀,可以幫助更好地準確理解紫色在沃克的小說《紫顏色》中的象征意義。
在《圣經》中,紫色出現多次。民數記第4章13節中耶和華曉諭摩西、亞倫說“要收去壇(圣壇)上的灰,把紫色毯子鋪在壇上?!弊仙恰皟r值遠勝過珍珠”的“才德的婦人”衣著的顏色,在箴言第31章22節,“她為自己制作繡花毯子,她的衣服是細麻和紫色布做的”。紫色是高貴的象征,是屬于受人敬重、具有才德的人的顏色。此外,紫色是財主所穿衣服的顏色,在路加福音第16章19節,“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而在以西結書第27章16節中,紫色代表富貴的意義更明顯地顯示出來,“亞蘭人因你的工作很多,就作你的客商;他們用綠寶石、紫色布繡貨、細麻布、珊瑚、紅寶石兌換你的貨物”,由此可見,紫色布在是富有的象征。在基督教中,紫色代表至高無上和來自圣靈的力量。猶太教大祭司的服裝或窗簾、圣器,常常使用紫色。天主教稱紫色為主教色。主教穿紫色,待降節(等待耶穌誕生的節日)的主要色調是紫色。紫色在西方象征著高貴。
在中國經典中,可以看到紫色代表高貴的涵義,這一點與西方的相似?!俄n非子?外儲說上》有記載“齊桓公好衣紫,國人皆好服之,致五素不得一紫?!薄妒酚?蘇秦列傳》中記載“齊紫,敗素也,而價十倍?!倍驈奈南壬J為“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以紫為貴?!惫诺渥髌分杏性S多關于紫色的記載。除此之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入的佛教、道教也賦予了紫色以尊貴的象征意義。臺灣作家林清玄在其作品《紫色菩提》中指出,“紫金色是佛教最尊貴的顏色”。道教崇尚紫色,認為紫色是最吉祥之色,只有“人天教主”的方丈才可穿紫色法服。紫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尊貴的象征意義。
二、紫色在西方作品《紫顏色》中的分析
艾麗絲?沃克是美國當代著名黑人女作家,《紫顏色》是其代表作,體現的是婦女主義的思想主題。作者在散文集《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1983)中指出,“婦女主義者與女權主義者的關系就是紫色與淡紫色的關系”。婦女主義在沃克的筆下是兩性和諧、人人平等、熱愛生活等元素的糅合,就像紫色之于淡紫色包含了更多的色彩元素。婦女主義這一主題蘊含在沃克的筆下,不同作品中的思想具有相通性,借助在散文集《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中的明確理論可以更好地引導對《紫顏色》主題的理解?!蹲项伾返乃枷胫黝}蘊含在西麗與莎格的相互關愛、西麗的自我成長經歷中。紫顏色第一次直接出現在小說中是西麗的丈夫艾伯特的姐妹帶她去服裝店,她想到丈夫的情人莎格――一個對于她來說像女王一樣的人喜歡的顏色是紫色,于是她也想要一件紫色的衣服,此時紫色的出現是尊貴的象征,西麗想要擁有紫色衣服表現了西麗渴望擁有尊嚴和愛。紫色的第二次出現是西麗給“戰士般的索菲亞”做了一條褲子,褲子的一條褲腿是紫色的,另一條是紅色的。紫色的第三次出現是在小說末尾,此時的西麗已經充分認識了自我的價值,成長為敢于追求自由平等與幸福的成熟女性,她的房間除了地板以外其他東西都是大紅大紫的。從無法擁有到敢于擁有紫色,是西麗從無法擁有到敢于擁有尊嚴和愛的過程,是小說中的女主人公自我身份的認可、女性意識的覺醒的過程。
另外,“(紫色)是與痛苦聯系在一起的,就像在淤青時所呈現出的色彩一樣?!毙≌f中的主要人物都經歷了不一樣的痛苦過程,西麗遭繼父奸污、生下的兩個孩子被繼父賣掉而自己還被嫁給一個帶著四個孩子的鰥夫,西麗被迫與姐妹分離,在丈夫家中受到丈夫艾伯特的虐待,索菲亞――這一敢于與男性抗爭的女性一輩子“一直得跟別人打架”,還因此被關進牢房、被迫當奴隸……紫顏色具有與痛苦相關的意義。此外,紫色與性、與女性相互之間的愛相聯系,“紫色在同性戀群體中表示‘自尊’,是同性戀者所推崇的顏色。在《紫顏色》中,沃克同樣涉及了性以及同性戀愛的問題”。女主人公西麗的成長與她和莎格之間的相互關愛、親密關系分不開?!罢巧窠探o了西麗最基本的性知識,并給予了她溫柔的關愛――她們之間的女同性戀主義關系成為書中為數不多的幾處描寫真愛的范例之一?!捎谏竦膼叟c幫助,西麗逐漸擺脫了對自己身體和生活狀況的無知與麻木,意識到了自身的存在價值;同時,她也對上帝的存在、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得以團結家人與朋友的寬容力量有了新的認識?!弊仙哂幸欢ǖ呐c同性戀相關的象征意義。
在沃克的《紫顏色》中,黑人婦女西麗從一開始不敢選擇和擁有紫色的衣服到最后她敢于在家中布置大紅大紫的裝飾,反映了她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地位認識的改變,從一開始接受自己的無地位境況到最后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沃克把書名定為‘紫顏色’”“把跪著的黑人婦女拉起來,把她們提到了王權的高度”,這些都與紫色代表高貴的象征意義相契合。
三、紫色在中文作品《紫色》中的分析
在鶯子的《紫色》中,女主人公林思思曾經是一個歌壇明星,后在京城開了一間“紫色”酒吧。作者在序言中提到,她的原形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不是一個,而是幾個,她們都有相似的故事,她們都熱愛同一種顏色――紫色。林思思身上的性格就像她熱愛的紫色,熱烈、憂郁、神秘而高貴……在充滿浪漫氣息的“紫色”酒吧里,林思思與路子陽的相遇、與李衛國凄婉美麗的情緣以及與付樵楓締造真愛的故事,都像紫色一樣美麗浪漫。作者說,“我寫《紫色》就是一個女子從愛的歷程中意識到生命的真諦的故事,找尋到生命中最樸實無華真實的本我”“紫色是藍色和紅色的調合色,藍色是大海、天空的顏色,是屬于冷靜理性的顏色;紅色是血液,激情的顏色,是屬于熱情感性的顏色,紫色就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色。人的性格里總是理性和感性并存著,它們相互矛盾,它們又互融互攝,而正因如此,它們在對立之中共生,所產生的紫色成為一種獨立而醒目的顏色。大多數人的生活是灰色調的,紫色以高貴的姿態凌駕于灰色之上。紫色是一種性格,也是一種人生?!毙≌f的主色調是紫色。
小說中,“紫色”是女主人公開的酒吧的名字,酒吧有深紫色的窗紗,淡紫色的墻,連酒吧的燈光都氤氳著淺淺的、紫色的光,屋里彌漫著薰衣草的花香。介紹女主人公時,作者寫道“林思思酷愛紫色,她覺得紫色像她的性格。她是AB型血,熱情和憂郁,寬容和極端都在她個性中鮮明地并存著。她敏感又細膩,覺得紫色更像她走過的人生,在歌壇上曾經紅得發紫”。在酒吧里的人都能感受到紫色的浪漫。紫色第二次出現是在女主人公與付樵楓見面時,作者似以不經意的手筆提及酒吧里沒有隔斷,有的只是那些朦朦朧朧的紫色紗簾,以此渲染了浪漫的氣息。紫色第三次出現在女主人公與比她小的年輕學生路子陽的對話中,女主人公說“我喜歡紫色。紫色在我心里充滿空靈的意境,有禪意”,紫色與白色和藍色等純粹的顏色相比雖然是一種復雜的顏色,但是復雜之中透露出的是高貴,這種高貴沒有顏色可以取代。紫色第四次出現在描繪女主人公家中的布置,客廳那紫色的窗簾有著淡淡的薰衣草的圖案。紫色最后出現在小說末尾,女主人公在得知自己患癌后堅持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舉辦自己人生的第一場個人演唱會,“那一天,整個舞臺,被神秘高貴的紫色燈光籠罩,絢麗的紫色,定格在人們的目光中”,女主人公一襲紫衣深情獻唱……小說展示了一位現代中國女性追求愛情、追求幸福并最終實現了自己藝術事業夢想的過程,紫色貫穿了整部小說,作者通常借女主人公之口以簡潔明了的語言點明了紫色的象征意義,紫色既代表了浪漫、神秘、高貴,也代表了女主人公復雜而又細膩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蘊含著空靈的禪意。這是紫色在作品中被賦予的涵義。值得一提的是,紫色在中國作品中也會包含陰郁、凝重的意義。如艾青的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詩人寫道“呈給你黃土下紫色的靈魂”,“紫色的靈魂”鎖便是詩人將紫色與純樸的農婦大堰河的靈魂這兩個互不相關的東西藉自由聯想建立起的交相感應的關系?!仙?,康定斯基從生理因素對它進行分析,認為紫色是一種冷紅色。不管是從它物理性質上看,還是從它造成的精神狀態上看,它都包含著一種虛弱和死亡的因素。色彩的表情含義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有著多層次的意義表征。如紫色不但給人一種陰郁之感,象征派詩人蘭波的“紫色的喪鐘”的表達便是引用此意,而且紫色還給人一種高貴之感,我國傳統色彩觀念上,將紫色看為最高貴的顏色,諸如‘紫衣’在古代是最高貴的人穿的。在這里,艾青以紫色來勾畫大堰河的靈魂,以兒子般的摯愛與虔誠為我們塑造了樸直的中國農婦的形象――泥黑的溫柔的臉。色彩在這里不但傳達了詩人對養育自己的褓姆高貴靈魂的崇敬,也暗示了她終生勤苦、遭遇悲涼的悲劇命運,同時也是詩人的憂郁的靈魂的寫照?!痹诎嗟倪@篇詩作中,紫色不僅蘊含了高貴的意義,也暗示著痛苦、悲劇、陰郁等。
四、結語
西方文學作品艾麗絲?沃克的《紫顏色》中,紫色是婦女主義的顏色,紫色也代表著尊貴,此外與痛苦的意味相聯系、與同性戀相關。而中國現代作品鶯子的《紫色》中,紫色除了代表高貴還具有了新興的象征意義,即代表了女主人公的熱烈、憂郁、神秘以及愛情的浪漫;在艾青的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象征著大堰河高貴的靈魂也意味著悲劇的命運,紫色具有高貴、痛苦的意義。結合對《圣經》的參讀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理論的參照,紫色在中西方傳統文化中都象征著高貴、尊貴,而在一些語境中具有與痛苦、悲劇、陰郁相關的象征意義;不同的是,紫色在西方作品中具有婦女主義的象征意義,具有與同性戀相關的意味,而這兩者在中國作品中沒有體現,紫色在中國現代作品《紫色》中被賦予了更多現代的意義,如神秘、浪漫等。中西文學作品中紫色的象征意義的異同既與傳統文化相關,也受近現代以來文化交融的影響。對于紫色的象征意義的解讀,將隨著對其研究的深入不斷豐富與完善。
參考文獻
[1] 沈從文,王予予.中國服飾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林清玄.紫色菩提[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12.
[3] 周高德.道教文化與生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4] 任玉鳥,趙勝進.紫色:姐妹的選擇――解讀艾麗斯?沃克《紫顏色》中的婦女主義思想[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5] Millard Kenneth.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Fiction Since 1970[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6] 沃克?艾麗絲.紫顏色[M].陶潔,譯.北京:譯林出版社, 2008.
[7] 薛小惠.《紫色》中的黑人女同性戀主義剖析[J].外語教學,2007(5).
[8] 王冬梅.《紫色》象征意義的女性主義解讀[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4(1).
[9] 鶯子.紫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