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譚小雄(1976-),男,湖南茶陵人,湖南環境生物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管理。(湖南衡陽421005)[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毛概考試重點總結【五篇】,供大家參考。
毛概考試重點總結范文第1篇
[關鍵詞]“毛特概論”課 管理學 教學考量
[作者簡介]譚小雄(1976- ),男,湖南茶陵人,湖南環境生物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管理。(湖南 衡陽 421005)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0-0140-02
長期以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以下簡稱“毛特概論”課)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被狹隘地定位為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片面關注于它的思想性、政治性、倫理性教學設計與運用,而對其中蘊涵的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的領導管理思想及方法策略卻極少進行教學運用。事實上,“毛特概論”在本質上是中國共產黨人觀察中國社會現象,思考中國社會問題,探索中國發展真理的實踐經驗總結和理論創新。從這種意義上講,“毛特概論”提供了我們觀察、分析、思索、解決社會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筆者通過回顧反思多年的思政課教學實踐活動,結合自己從事管理工作的親身體驗,從創新教學、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角度出發,希冀從管理學視閾下對該課程教學進行嘗試性探索,以資對其教育教學改革添磚加瓦,有所助益。
一、管理學視閾下創新“毛特概論”課教學的目的和意義
1.這是基于“毛特概論”課自身特性而向交叉學科拓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次有益嘗試?!艾F代物理學之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此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與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事實上,目前高?!懊馗耪摗闭n囿于濃厚的政治理論色彩與思想德育特性,加之陳舊的灌輸授課方式,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效果較差,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總體不高。據相關調查表明,有近50%的大學生表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感興趣,難以認真聽講,被動學習。因此,筆者嘗試從管理學角度探索“毛特概論”課教學創新,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沖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2.這是基于“毛特概論”課學科特性而向職業能力拓展,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初步探索?!皩W有所用、學以致用”是高校教書育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求知求學的動力源泉。當代大學生作為新型知識個體,步入社會后總會歸屬于某一個組織,扮演著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社會角色,承載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和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客觀上要求他們具備八種基本能力素質,即適應社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競爭能力、決策能力。而“毛特概論”中蘊涵了涵養這些能力的思想觀點與方法策略。因此,從管理學視閾下銜接“毛特概論”課,將這些管理思想與方法策略授之于學生,使其學有所需、學以致用,便成了筆者探索這一命題的思維邏輯起點。
二、透析“毛特概論”中蘊涵的管理思想及方法策略
1.“3W”解析法,為我們破解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提供了基本的思維范式。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還是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抑或是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理論,均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過程中遵循“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怎么辦(How)”這樣一個基本方法,觀察現象、解析問題、探求方法而構建的實踐證明了關于中國革命、建設與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歷史與實踐證明,“3W”解析法是一種重要的領導方法,不僅被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所熟知,而且被爐火純青地運用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發展實踐中,回答與解決了中國的出路、發展與振興等問題。這無疑也為我們破解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與困難提供了基本的思維范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緊扣“毛特概論”的主題適當拓展一些史實與事例,用“3W”解析法加以詮釋,以幫助學生掌握與運用。
2.“毛特概論”的精髓思想,為我們開展科學的領導管理活動提供了根本性指導原則?!懊馗耪摗蓖ㄟ^對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怎樣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階段問題的分析,形成了貫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覆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外交、統一戰線、祖國統一、黨的建設等方面的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而貫穿這個理論體系的精髓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毋庸置疑,這也是我們從事領導科學管理實踐活動的根本性指導原則。在當今信息科技日新月異、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里,我們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一根本性指導原則,不斷針對世情、國情、組情的新特點、新變化,圍繞組織不同階段的中心任務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分析組織的管理現狀和制約組織發展的管理方法、管理體制和機制問題,并把干部和員工的管理認識從那些不適應發展的觀念、做法和機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改變不符合科學發展的管理模式,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發現問題、查找差距、重新定位,實現管理創新,才能實現組織目標,發展壯大組織事業。
3.“毛特概論”的思想觀點,為我們解決領導管理中的實際問題提供了具體方法策略。管理出效益,這取決于組織領導管理者將“人的要素”與“管理要素”有機結合的實效性?!懊馗耪摗豹q如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蘊藏著豐富的“金子般”的思想觀點,為組織領導管理者解決這一現實課題提供了眾多具體方法策略。如“有理、有利、有節”的適度原則、“團結―批評―團結”的教育原則、“求同存異、尊重多樣性”的包容原則、“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生態原則等,這些均是我們如何解決管理中“人的因素”問題的有效策略與方法;
“改革、發展與穩定”關系論,“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主輔觀,“大三步、小三步”的戰略觀,“兩個大局”的發展與幫助論以及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分析論等,這都為組織或個體考量、解答現實問題提供了參考、借鑒作用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意義。
三、管理學視閾下“毛特概論”課的教學創新與運用
1.“解剖麻雀”法。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條分縷析某一理論成果或者事件(案例),從中找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教學方法。這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由個別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個性到共性的認識原理,符合人們科學歸納推理的思維規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法。如在教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成果”時,該章節在教材中屬于總起部分,涉及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理論,內容多、跨度大、理論性強。在筆者看來,本章節的教學目的除了要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把握這些理論成果的“中國化”特征、它們之間的繼承與發展關系以及各自的科學內涵外,還需挖掘貫穿構建這些理論成果中的思維方法。這就需要我們運用“解剖麻雀”法。首先,通過逐一剖析每個理論體系,我們會找到它們各自的一條主線?!八枷搿笔菄@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等一系列社會根本問題進行的艱辛探索;
“鄧小平理論”是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主題所進行的科學回答;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如何建設黨的核心主題而創立的最新理論成果;
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其次,對每個理論體系的主線加以歸納總結,我們會提煉出一個極其常見且十分有效的思維方法:“3W”分析法,即“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怎么辦(How)”。
2.案例分析法。它旨在通過案例啟發,誘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寓教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如教學“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和創新型國家戰略等知識點,我們可以給出兩個具有經典意義的對比案例:一是喬布斯的創新“機器”蘋果公司成功案例;
二是132年的柯達公司走向末路的失敗案例。據此設計出一個命題:蘋果公司日益繁盛的原動力是什么,柯達公司逐漸衰落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由此激發學生對“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新”等關鍵知識點的探討,繼而引出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維品質以及創新機制對個人、組織乃至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的時代迫切性、現實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追問與考量。
如何切合“毛特概論”中的領導管理思想知識點,并有效地組織實施案例教學法是一個嘗試性的課題。筆者認為,關鍵在于:第一,知識點的萃取。長期以來,“毛特概論”教學中主要側重于其思想性與政治性,而對其中的領導管理思想發掘極少甚至忽視。這就需要我們有意識、有針對性地發掘與選取富有領導與管理特性的知識點。第二,案例的選取。案例選取既要符合“毛特概論”的課程取向,又要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還要具有分析的多維視角性、內涵的簡潔概括性、問題的導向性以及可討論性和典型性等。第三,教師的駕馭力。由于選取的案例屬于管理性質的事件,而討論時所要運用的知識又是“毛特概論”課理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否則,容易偏離課程內容主題,有違教學設計的初衷。
3.分組研究法。這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將教學對象劃分為若干學術小組,由各小組成員圍繞“毛特概論”中的某一知識點,通過課前教師布置、課后學生查閱資料等方式,挖掘出其中的管理思想,課中各小組將本組研究發掘的管理思想在全班展示交流,由主題發言人上臺講解,本組組員進行補充,教師給予引導、點撥和總結,以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學習、相互共同研究、拓寬知識視野和加深學習影響、引入感知內化和認識升華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或教學活動。如講授“統一戰線、群眾路線、實事求是、兩個聯盟”等知識點時,均可以采取這種教學方法。使用該教學法的注意點在于:第一,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問題。研究發掘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出他們的學習研討能力;
課中討論時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點評,對學生的討論、發言起到適當的引導作用,避免討論陷入僵局或誤入歧途等。第二,要處理好創設研究論題的難度、深度與廣度問題。要從大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結合他們的專業特點與未來職業愿景,有的放矢地設置一些觸手可及的現實性較強的日常管理論題進行研究討論。第三,要處理好創設研究論題的銜接結合問題。也就是說設置探討性論題時,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科特性與研究論題相結合。即基于“毛特概論”課的學科特性,在其所論及到的管理思想及方法策略范疇內,充分考慮學生將來可能遇到的管理實踐問題,加以綜合考量,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討論。
[參考文獻]
[1]鄧嘉翔,張媛,閻占定.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狀況調查分析[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3).
毛概考試重點總結范文第2篇
關鍵詞:化學原理;
石油工程;
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4-0128-02
化學原理主要講述了氣體的性質、溶液與相平衡遵循的規律、表面的性質以及發生在表面上的各種現象、膠態體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質、表面活性劑與高分子的概念、分類及主要作用等相關知識,它是將高中所學基礎化學知識(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等)與石油工程專業的后續化學課程(油田化學)和專業基礎課程(油層物理)連接起來的化學課程,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起著非常重要的紐帶作用。但是目前化學原理課堂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從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手段多樣化、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進行探索。
一、以教材為主,保持課程內容的先進性
化學原理是一門化學基礎學科,內容復雜。目前學生使用的教材內容陳舊,出版時間是1999年,教材雖然在2006年進行再版,但是內容沒有變化,而國內教材市場上適用于石油工程專業的化學教材寥寥無幾。隨著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對新的知識需求旺盛,而新的知識在科技的推動下又不斷涌現。比如隨著原油采出程度的增加,傳統的表面活性劑與高分子已經不能滿足苛刻地層的需求,兩性聚合物、梳形聚合物和耐溫耐鹽型聚合物及雙子表面活性劑、超低界面張力表面活性劑等新型高分子與表面活性劑應運而生。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好課本基礎知識的同時,應將該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介紹到課堂中去,尤其是將自己科研工作中與課程有關的內容、相應的論文及實驗過程補充進來,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對最新的知識有所認識和了解,為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提供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對本專業及相關學科的科研活動獲得最新、最前沿的科學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
二、多種課堂教學方式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
以前,我國高?;静捎谜n堂教學的單一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給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則是低頭干自己的事,甚至偶爾有鼾聲及手機聲響起,這是學生對課堂教學不感興趣導致的,不感興趣就更不要談去觀察、思考和實踐。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敝挥袑W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為此,通過摸索,總結出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介紹化學原理在油田開發中的重要作用?;瘜W原理是一門化學課程,很多學生認為與石油工程專業的關系不大,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其重視不夠,引發不起興趣,為了應付考試才在期末的時候突擊兩周進行學習,導致對基本的化學理論和化學現象掌握不住精髓,在接下來學習油田化學、提高采收率以及油層物理等課程的時候對其中涉及的化學知識基本沒有印象,因此在上化學原理的第一節課上就要強調化學原理在油田開發中的重要性。比如“氣體”這一章可以聯系原油開采過程中甲烷、二氧化碳、天然氣等的性質,使學生認識更加深刻;
“溶液與相平衡的規律”可以聯系油層、鉆井、采油和原油集輸過程中與溶液、相平衡有關的現象;
“表面現象”這一章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油層,掌握鉆井和水泥漿的性能,了解提高采油速度和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基本原理及改進原油集輸方法的理論基礎;
在鉆井、原油開采和集輸過程中我們會經常用到各種各樣的膠態體系,而膠體化學正是介紹了膠體的重要性質;
學習表面活性劑與高分子的性質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許多油田問題的化學實質并能提出解決油田問題的各種方法。通過介紹化學原理在鉆井、原油的開采和集輸過程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
2.進行實驗演示教學?;瘜W原理中有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講解起來困難,而且學生也不容易理解,這個時候如果通過演示實驗把化學概念及現象解釋清楚,不僅使學生能掌握基本知識,而且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感性認識,更加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比如第三章“表面現象”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表面張力,表面張力是一切表面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講清楚表面張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對于理解一切表面現象非常重要,但是表面張力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按照傳統的講解方法解釋由于表面層內的所有液體分子均受向下的吸引力,使液體表面的分子有被拉進液體內部的趨勢,從而把表面層緊緊拉向液體內部,在宏觀上就表現為液體表面有收縮的趨勢,這種收縮力就稱為表面張力。這樣講解的時候學生認為表面張力就是液體表面層分子所受到的凈吸引力,方向指向液體內部,而我們知道表面張力的方向是跟液體表面相切的,所以講解表面張力的時候,我們首先設計了一個演示實驗,取香煙盒里的“錫紙”(即鋁箔)少許,把它抹平,用剪刀剪成半厘米長的楔形“小船”。舀一大碗清水,把小船輕輕放在碗中水面上。用牙膏少許,加一點點水調稀,滴一點在船尾與水面的交界處,立即可以看到小船由靜止突然向前運動。根據這個演示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出疑問并相互討論,從而得到表面張力是一種收縮力,方向與表面相切。由此可見,演示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手段,它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把要研究的化學現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形成化學概念、鞏固化學知識、獲得化學技能。
3.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①啟發式教學。比如講解潤濕現象的時候,先給學生介紹幾個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如水灑在桌面或者是地面上的時候很快散開,桌面和地面被浸濕;
但是當荷葉或者芋頭葉上有水的時候,我們看到這些水并不散開而是以球形液珠的形式存在,且能在荷葉上面滾動而不附著在上面,這是為什么?通過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出潤濕的概念、潤濕程度的標準等一系列知識,使學生掌握這些基本概念。學生的求知欲望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講課的過程中,啟發式地給學生列舉一些事實,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②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比如講毛細管現象,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涉及毛細管現象,如植物莖內的導管就是植物體內的極細的毛細管,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來。磚塊吸水、毛巾吸汗、粉筆吸墨水都是常見的毛細現象,在這些物體中有許多細小的孔道,起著毛細管的作用。毛細管現象與采油的關系也非常密切,對于親水地層,毛細管現象是水驅油的動力;
對于親油地層,毛細管現象是水驅油的阻力,這也就是親水地層的采收率比親油地層高的原因。這樣的講解方法將化學原理中的理論與生活中的實際相結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對概念的認識,而且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習慣。③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上課過程中應該將傳統的板書和多媒體結合起來,單純的板書教學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帶來的信息量不足,也不夠生動;
但是單純采用多媒體教學,學生也很難跟上老師的思維和節奏。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比如一些基本概念的提出、公式的推導、例題的講解如果采用多媒體的話,一閃而過,學生還來不及反應就過去了,總是一知半解的,如果采用傳統的板書教學,一邊在黑板上寫一邊講,學生就會跟著老師的思維走,這樣有利于重點難點的講解。而在講解其他內容時則采用多媒體教學,因為多媒體教學不僅形象直觀生動,圖文聲像并茂,感染力強,而且信息量大,節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深受學生歡迎。比如當講到聚合物的溶解時講高分子在溶劑中的溶解過程與低分子不同,總要經過一個吸收溶劑從而使高分子溶脹的過程,如果只是簡單的講解學生印象不深刻,但是在講解的過程中給學生播放實驗室錄制的聚丙烯酰胺高分子在水中由溶脹到溶解的過程;
并且在攪拌好的聚合物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鈉后,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明顯下降,通過多媒體簡單的播放功能,學生就會對高分子的溶解過程以及溶劑對其粘度的影響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試是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手段,各類各級考試雖然有其各自的特點和目的,但根本的目的應是一致的,那就是考試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和能力的檢查,考試應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數考試都是以學生完成由教師命的考題而進行的,這種考試方法雖然能夠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但同時也制約了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發展,這種考試方式使得大批考試突擊性學生出現,對知識點只是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創造能力有不利的一面。因此,我們采用了平時動態考核和期末考察結合起來的考試方式,平時考核包括上課隨堂測驗、課后作業的布置以及實驗教學的結合,按照平時成績占10%、實驗成績占20%、期末成績占70%的計算方式,全面動態考核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真實反映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的來說,要提高化學原理課堂教學質量,科學合理的內容安排是前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是關鍵,優良的教學方法是手段。
參考文獻:
[1]呂開河,樊澤霞,王業飛.石油工程專業化學課程實驗教學的改革[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33-35.
毛概考試重點總結范文第3篇
現行考研政治大綱規定的考查內容共分五部分,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約占22分;二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約占30分;三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約占14分;四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約占18分;五是“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約占16分。這五個部分是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新課程的必修和選修課組成的,也是當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集中體現。這五門課程的開設各有其目標和功能,對于考研復習來說就需要具體分析各自特點,找出其備考方法。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系統講述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基本教材,全面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是考研政治中理論性和系統性的一部分。同時,在考試中,這部分的試題也是取材最廣泛,命題最靈活,對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的一部分。
因此,對于本部分的學習,考生應當在理論的體系性和邏輯性方面下大功夫,認真研讀教材,深刻理解每個考點及其相互關系,重在構建理論體系和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同時,對于每一個考點的針對性練習也必不可少,要通過一定量的練習來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并提高對考點的敏感度。
(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著重介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及其基本內容,系統闡述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和現實運用。這一部分的政策性和現實性極強,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當前社會直接相關。這要求考生全面把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并且要運用相關理論分析和解決歷史和現實問題。在考試中,這部分傾向于考查理論和政策的內容,同時更易于考查理論和政策的原因和措施。
因此,對本部分的學習,考生應更加注重結合歷史和現實去理解和理順兩大理論體系,并且尤其關注社會熱點與理論考點的結合部分??忌枰媸煜ず驼莆罩袊鸟R克思主義理論的話語體系與價值取向,熟練運用黨中央的理論精神、思維方式和政策去思考和解決各類試題。
(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描述中國從鴉片戰爭到改革開放170多年歷史的基本教材,根據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內容可分為探索時期、革命時期、建設時期三部分,講述中國歷史,但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史。本部分的線索性和多維性較強,需要考生從宏觀和微觀、從橫向到縱向全面梳理各時期各方面的歷史事實和相互關系。但同時,本部分并非只關注歷史事件,而更關注的是歷史事件的原因、意義和關系,即不僅重“史”,更重“論”。在考試中,則更傾向于考查歷史背景、歷史意義和歷史線索。
因此,對本部分的學習,考生應在從各角度全面把握歷史史實的同時,更側重于全面掌握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意義和歷史啟示,答題中要做到“史論結合”。同時,在學習本部分的過程中,應當注意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比如要掌握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等基本規律,對于考生從整體上把握歷史會有很大幫助。
(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闡述黨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基本要求和規范的基本教材,其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具有教化性和規范性。在考試中,除了少量考點具有一定理論性,大多題目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
因此,對本部分的學習,考生宜側重于重點概念和重要規范要求的理解與掌握。同時考生要關注社會思想道德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思想和道德及法律方面的發展。
(五)“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包括兩部分,一是“形勢與政策”,在考試中只考查選擇題,占6分,二是“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只考查一道分析題,占10分。雖然考試形式不同,但二者考查的內容則都是本年度內國內外重大時事和社會熱點,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影響和深遠意義的推動社會變化的國內外重要事件。
毛概考試重點總結范文第4篇
考研政治的學科范圍包括5門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稱原理)約24%;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約30%;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簡稱綱要)約14%;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法基)約16%;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簡稱形政以及當代)約16%。從這5門課程考點的特點來看:
第一門課程
第一門課是原理
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從結構來看,《原理》這門課程的內容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緒論(第1章),主要是從整體上說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怎樣學習馬克思主義。
第二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第2—4章)。其中,第2章介紹的是辯證的唯物論和唯物的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第3章介紹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第4章介紹的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第5、6章)。其中,第5章主要分析的是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關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基本原理);第6章主要分析的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關于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原理)。
第四部分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第7、8章)。其中,第7章介紹的是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展的內容(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理);第8章介紹的是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的內容(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原理)。
從考研的出題來看,《原理》這門課程圍繞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重點,以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為主線,以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為根本,全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門課程主要考三個方面的考點:第一是概念;第二是觀點;第三是意義。
第二門課程
第二門課程概論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基本規律和經驗的總結。
從結構來看,《概論》這門課程的內容從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總論(第1—2章)。其中,第1章從總體上介紹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條件、科學內涵、主要內容、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第2章從總體上介紹了貫穿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精髓。
第二部分是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第3—4章)。其中,第3章介紹的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理論成果,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第4章介紹的是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第三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第5—15章)。其中,第5、6、7章分別從社會性質、發展程度和鮮明特點三個方面介紹了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第8、9、10、11章分別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個方面介紹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第12、13、14、15章分別從祖國統一、外交政策、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四個方面介紹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現條件。
從考研的出題來看,《概論》這門課圍繞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一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重點,主要考這樣三個方面的考點:第一是觀點;第二是依據;第三是意義。
第三門課程
第三門課程是綱要
中國的近現代史,是指1840年以來中國的歷史。其中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歷史,是中國的近代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是中國的現代史。
從結構來看,《綱要》這門課程的內容可以分為三篇。
上篇主要介紹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過程和歷史規律,在教材中,上篇包括第1、2、3章的內容。中篇主要介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過程和歷史規律,在教材中,中篇包括第4、5、6、7章的內容。下篇主要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過程和歷史規律,下篇包括第8、9、10章的內容。
從考研的出題來看,綱要這門課圍繞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边@一主題,以我們偉大的祖國經歷了刻骨銘心的磨難,我們偉大的民族進行了感天動地的奮斗,我們偉大的人民創造了彪炳史冊的偉業為主線,以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為重點。這門課程的考點范圍應該包括:第一是史實;第二是原因;第三是觀點,觀點有可以分為性質、教訓和經驗三個具體的方面;第四是意義。在《綱要》復習中,考生應該緊緊圍繞這四個方面的考點來進行復習。
第四門課程
第四門課是法基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法治觀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一門課程。
從結構來看,《基礎》這門課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即思想政治教育(1—3章),道德觀教育(4章的全部,5、6章的部分),法治觀教育(5、6章的部分,7、8章的全部)。
從考研的出題來看,圍繞理想信念教育這個核心,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線,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主要考兩個方面的考點:第一是觀點,第二是意義。
第五門課程
第五門課是形政以及當代
其中,形勢與政策這部分的考題包括兩個方面的考點:第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重大方針政策;第二,年度間(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國際、國內的重大時事。
在考研政治的五門課程中,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有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分數比重比較低,在一百分的試卷中只占十分;第二,題型比較單一,這門課程只考一道分析題,也就是說最后一道分析題考的是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的相關考點;第三,與國際形勢與政策密切結合。從考研的出題來看,這門課的考試范圍可以概括為:第一,把握兩大趨勢,理解一個競爭。
趨勢:(1)全球化;(2)多極化。競爭:綜合國力競爭。第二,注意兩類威脅,分析三大關系。
威脅:(1)傳統安全威脅;(2)非傳統安全威脅。
關系:(1)大國關系;(2)南北關系;(3)南南合作。第三,圍繞時代主題,掌握一個中心。
主題:和平和發展。
中心:我國的國際戰略和政策。
毛概考試重點總結范文第5篇
【摘要】 在教學中通過對知識的學習,指導學生體會學習物理的方法,體會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發展過程,體會前人的思維成果,在學習繼承前人思維成果的同時,鍛煉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物理;
教學方法;
實驗方法;
學習方法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through to the knowledge study, instructs the student to realize study physics the method, realized the physical conception and the rule developing process, realized predecessor"s thought achievement, inherits the predecessor thought achievement during the study, exercises and enhances oneself solves the question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 physics; Teaching method; Experimental technique; Study method
這幾年來,我一直擔任初三畢業班的物理教學,如何教會學生學好物理,如何進行初中物理的總復習,是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F將我的一點經驗介紹如下:
1 注重實驗教學
初中物理是所有學科中最具有科學性的學科,每一個概念和規律、公式,都是通過物理實驗得出。物理概念和規律是反映物理現象,物理過程本質屬性的一種抽象,是在大量的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質的共同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實驗能力、搞好實驗教學,是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我是從以下幾方向來做的:
1.1、確保所做的實驗現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課本要求的每一個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在課前我都要反復地做幾遍,認真分析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排除干擾。例如:在“摩擦起電”一節的實驗中空氣的濕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例如碰到陰天、雨天,早上的前兩節或是下午的后面兩節課(此時的空氣濕度較大),實驗的現象很不明顯甚至很可能失敗。課前就要考慮好上課時,空氣的濕度是否會影響實驗現象。在實驗前最好把毛皮、綢布、玻璃棒、橡膠棒、驗電器等實驗器材進行晾曬。如果天氣不佳,就要考慮用強光照射或者用電爐烘烤。實驗過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觸毛皮和綢布,尤其是在做毛皮與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帶了電荷這個實驗中可以把它們綁在木棒上進行摩擦。排除了這些因素對實驗的影響,實驗的現象非常明顯,給學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鮮明。容易使學生信服,對于我們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備的效果。
1.2、利用課件把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或是物理過程展現給學生看。例如: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由于發生彈性形變和恢復形變的時間非常短,學生不易觀察,課件就能夠讓學生較好地觀察這一過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運動,導體容易導電與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等都可以通過課件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1.3、努力提高實驗現象的可見度。例如:在演示實驗時,升高實驗臺,實物投影儀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實驗現象進行放大都是提高實驗現象可見度的好辦法。
2 注重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導入學習新知識
多采用對比教學,歸類教學,使學生即能夠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又能夠復習舊知識,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辨別事物間更加細微的差異的能力。增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熱機效率時,我先讓學生去思考這個概念的意義,接著讓他們與機械效率進行比較,與班級考試中學生考試成績的及格率和優秀率進行比較。與功率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比較講解清楚功率、機械效率、熱機效率的概念,物理含義。這樣就會使學生對幾個率有了較清楚的認識。就不會認為功率與機械效率之間有直接關系了,也不會認真有用功越大機械效率越高了。所以在新課的教學中,采用以舊導新,新舊對比,即可以幫助學生更系統,更全面地掌握基礎知識,又能夠節省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高和培養。
3 教會學生學習和總結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
幫助他們逐步提高思維能力。初中物體教材中并沒有專門的章節介紹物理學科的學習方法。但又可以說整本教科書都在講述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教材在講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時,就是按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步驟在進行。即一般是先提出問題再通過實驗研究、觀察、分析、概括總結等步驟進行的。在教學中通過對知識的學習,指導學生體會學習物理的方法,體會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發展過程,體會前人的思維成果,在學習繼承前人思維成果的同時,鍛煉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4 加強信息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在總復習中,要時刻注意“信息反饋”。正如控制論創始人維納說:“有效行為必須由某種反饋過程來提供信息,看它是否達到預定目標,最簡單的反饋是檢驗任務的成功或失敗?!蓖ㄟ^反饋信息來了解已設計的教學內容與預期目的是否符合,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個階段復習教學中,除了注意來自學生方面各式各樣的反饋信息外,還特別重視每次測驗和考試的信息反饋。堅持做到按時、按量、按評分標準,科學分析試卷,評價試卷,并注意各層次的學生學習狀況和掌握知識的程度。要求學生對測驗情況進行知識點、面、掌握情況及學習上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尋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師做好統計工作,找出教學上的弱點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及時調整復習計劃,對不足之處立即查漏補缺。這樣才能使實際掌握情況與預訂的教學目標更吻合,尤其要對后進生加強輔導、關心、鼓勵,及時表揚他們,哪怕是一點滴的進步,充分肯定他們。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大面積地有質有量地提高學習成績。
5 指導學生記憶的方法
初中物理雖然需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但同時也要重視記憶,不要死記硬背絕對不是不要記,不要背,而是更加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根據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的規律,我對學生進行了如下的要求:每節課要認真聽講,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課后留出幾分鐘的時間進行記憶。上午的課,中午的課要重溫一遍,下午的課傍晚要重溫一遍,作業前要重溫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對本周的知識進行一次回顧,再以后是一個月,三個月。這樣學到的知識基本上在大腦里扎下了根,想忘記都很難。記憶時要注意找規律、找特點,要準確記住各種定義,定律的文字表達和各種物理量的單位,這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物理文字,語言的表達能力。物理計算公式與數學計算公式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公式的每一項都有物理意義和單位,在記憶物理表達式時,一定要記住各項的物理意義和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