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城市頻繁遭受洪澇災害的影響。根據國家防辦統計,2008年以來,我國每年遭受洪澇災害的城市都在130座以上,2010年高達258座,2013年為234座。城市由于財產、人員相對集中,洪澇災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蚌埠防汛工作總結【五篇】,供大家參考。
蚌埠防汛工作總結范文第1篇
近年來,我國城市頻繁遭受洪澇災害的影響。根據國家防辦統計,2008年以來,我國每年遭受洪澇災害的城市都在130座以上,2010年高達258座,2013年為234座。城市由于財產、人員相對集中,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非常嚴重,如2010年浙江蘭江“6.20”洪水造成蘭溪市直接經濟損失29.89億元[1];
2012年北京市“7.21”洪水造成79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18.4億元[2]。城市洪澇災害防治已經成為我國防洪減災的工作重點,分析城市洪水風險是開展城市防洪減災工作的重要基礎。城市下墊面受人工改造的影響較大,不透水地面多,雨水匯流快;
大量修建的下穿道路和地下建筑,增加了積水區域;
部分天然水系被人工涵洞或排水管代替,排水能力不足,甚至被完全截斷。城市洪災致災因素多而復雜,除易受河道漫溢或潰決洪水淹沒外,還容易因暴雨引起內澇,甚至兩種類型洪水組合共同造成城市洪澇災害。開展城市洪水風險分析時,需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方法較為復雜。目前,已有較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做了相關探討,如城市洪水的形成機理與解決策略[3-4],利用水力學方法模擬河道洪水對城市的影響[5-8],以及利用因子分析法對城市進行風險分區[9],但針對暴雨引起的內澇積水或外洪淹沒等各類型洪水及完整過程模擬的研究較少。本文從模擬城市降雨產流、匯流、排水,以及河道洪水漫溢等出發,考慮城市下墊面的特殊性,分析了蚌埠市不同頻率暴雨情況下的洪水風險。
2研究區概況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東北部,轄懷遠、固鎮、五河3縣,蚌山、禹會、淮上、龍子湖4區,總面積5917km2,總人口344.93萬人?;春痈闪髯晕飨驏|橫貫市區。本次研究區域為淮河以南的老城區,區域內地勢低洼,自西向東分布有八里溝、席家溝和龍子河3條河流。蚌埠市地處淮河中游,汛期洪水持續時間長,水位高,內河受頂托嚴重,排水不暢,暴雨時極易成災,如1950年、1954年、1956年、1965年、1972年和1991年等均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
3研究方法與資料
3.1研究方法
淮河大堤在蚌埠市區防洪標準高,不會發生漫溢及潰決風險。蚌埠市的洪水類型主要為暴雨時低洼區積水、排水不暢和市區河流造成的洪水淹沒?;谶@個特點,利用水文模型分析暴雨產流情況,二維洪水演進模型分析雨水在低洼區的積水和河道洪水的漫溢、排水管網和泵站的排水。
3.2數據
本研究應用的數據主要有地形數據、工程數據和水文數據3類。地形資料為20世紀80年代1∶10000地形圖,主要包括高程點、等高線數據及水系、道路、交通和居民區等基礎地理資料;
工程數據為蚌埠市防洪圈堤、涵閘和泵站等工程的特征參數,以及針對工程的調度方案,由蚌埠市防汛抗旱辦公室提供或引自《蚌埠市防洪規劃》(1996);
水文數據為蚌埠市24h降雨均值、Cv值和Cs值及24h的暴雨時程分配,八里溝、席家溝和龍子河3條河流的設計洪水與洪水過程,張公山大塘和龍子湖的水位-面積-容積關系曲線,均引自《蚌埠市防洪規劃(》1996)。
4建模與風險分析
4.1模型建立
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計算范圍劃定、網格剖分、高程設置、降雨模型數據的輸入、邊界條件與初始條件的設置和工程調度條件等步驟。4.1.1計算范圍與網格剖分選擇中心城區作為研究區域,并根據研究區的下墊面特點,以防洪圈堤、道路等阻水建筑物作為模型外邊界,控制計算范圍。模擬范圍內綜合考慮內河堤防、公路、鐵路等阻水建筑物的影響。將市區南以防洪圈堤,西、北和東以主要道路為界作為模型的外邊界,控制計算范圍。以堤防、公路、鐵路等阻水建筑物為內邊界,選用不規則四邊形,以20m的尺寸剖分網格,網格總數157835個,圖1為研究區范圍和剖分后的網格。4.1.2高程設置剖分后的網格由兩種類型的邊組成,普通邊、邊界邊。邊界邊包括內邊界邊和計算域界。單元和普通邊元的高程值選用1∶10000的高程點和等高線資料插值生成。邊界邊按堤防和主要道路的實際高程設置。市內席家溝上的張公山大塘和龍子河上的龍子湖由于無湖底高程資料,高程按水位-面積-容積曲線設置。4.1.3降雨模型設置水文模型的設置主要是輸入降雨過程和水文模型的參數。降雨過程按降雨分區輸入,設為八里溝、迎河-張公山大塘-席家溝、沿淮和龍子湖4個降雨分區,同一降雨分區內所有網格的降雨值相等,分別選用10%、5%、2%、1%降雨頻率的24h降雨量。不同降雨頻率的24h降雨量見表1。研究區域位于淮河南岸,汛期時雨水多,按前期土壤濕潤程度等級劃分,選為濕潤(AMCIII)。蚌埠市主要為黃棕壤土,土壤類型為D類。研究區域除兩個湖泊外,主要為城市居民區和商業區?;谏鲜鐾寥捞匦院屯恋乩?,設湖區CN值為100,其余區域CN值為90。4.1.4排水模型設置將研究區劃分為38個子排水區。分別輸入子排水區的設計排水能力、等效管網容積、排水泵的設計排水能力,對于抽排龍子湖和張公山大塘兩湖泊洪水的泵站,輸入排水泵啟用的控制水位,分別為17.5m和19.5m。4.1.5水動力模型的初始邊界條件設置初始條件為八里溝、席家溝和龍子湖的初始水位;
邊界條件為淮河和3條河流在邊界處的洪水過程,假設淮河處于高水位,設為恒定值22.05m(2003年最高洪水位),3條河流分別選用10%、5%、2%、1%洪水頻率的洪水過程,并假設3條河流洪水是由當場降雨引起的,各河流的洪峰流量和進洪總量見表2。4.1.6涵閘設置八里溝入淮河的涵閘打開,依靠自排。沿八里溝的排澇涵閘關閉,席家溝和龍子湖入淮河涵閘關閉,依靠泵站強排。
4.2洪水風險分析
在運算過程中,程序保存了各個網格的最大積水水深,即為蚌埠市不同降雨頻率的洪水風險,見圖2。由圖2(a),發生10%頻率降雨時,八里溝西側沿城市圈堤和八里溝沿友誼排澇站處城市圈堤,以及沿淮路與解放一路和解放二路交界處,大慶路與東海大道和興中路的交界處,勝利路與解放路立交橋下等發生積水。由圖2(b),發生5%頻率降雨時,積水地點與圖(2a)基本相同,但發生積水的范圍增加。圖2(a)和圖2(b)反映,城市洪水風險主要由積水造成,且積水深度不大。由圖2(c),發生2%頻率降雨時,除上述區域發生積水外,還在八里溝東側、席家溝西側、龍子湖周圍和龍子湖排澇泵站處發生成片積水,八里溝和席家溝之間沿城市圈堤的淹沒區域向北延伸。圖2(d)的積水地點與圖2(c)基本相同,但發生積水的范圍增加。圖(2c)和圖(2d)反映,城市洪水風險除由積水造成外,席家溝和龍子河周圍還發生了河道漫溢。
5結論
蚌埠防汛工作總結范文第2篇
范文(1)
今年我鎮防汛抗旱工作在縣防汛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下,通過近一年來艱苦不懈的努力,鎮防汛抗旱指揮部較好地完成了全年防汛防臺抗旱工作的各項任務,回顧一年來的工作,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指揮機構,落實防汛抗旱職責。
了進一步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堆子前鎮成立了防汛抗旱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鎮長高軒儀擔任,副組長由分管鎮長袁曉華擔任,成員由水保站、國土所、民政、派出所、鎮衛生院及相關工作人員組成。領導小組負責全鎮防汛抗旱工作的具體指揮,決策有關重大事項,負責統一指揮和組織協調工作,制定科學周密的防汛抗旱方案。領導小組下設防汛辦公室,辦公室現有工作人員2名,配備了聯網電腦、傳真機、電話機、數碼相機等基本辦公設備。
各村也相應成立了各自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層層靠實責任,形成了有組織、有物資保障的抗旱防汛工作格局。
二、修編應急搶險預案,組織開展業務技能培訓 針對我鎮防汛抗旱工作的現狀,結合上年工作運行情
況,我鎮認真修訂了2010年的防汛搶險預案、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發至各村,通過無線廣播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集中宣傳。督促民營電站制定工程度汛方案。成立了一個由50人組成的防汛應急搶險隊伍,組織了防汛應急搶險隊伍開展了防汛演練、業務技能培訓。共組織進行了2次集中業務技能培訓。
三.堅持汛期24小時值班,做好信息傳送
我鎮及時制定了汛期值班安排表,嚴肅防汛工作紀律,確保汛期24小時值班。落實專職汛情災情報送員,將災情及時匯總并于1小時內上報。
“6〃17”洪水等洪災期間,根據縣防指命令,我鎮黨政主要領導及全體機關干部都能迅速到達防汛搶險工作崗位,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災情不除,決不罷兵。年內未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和責任事故,更無人員死亡事件。
四、基層防汛體系建設情況
(一)山洪無線預警系統管理。在我鎮試點建設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目前工作正常,在今年了“6〃17”洪水等洪澇災害預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和10月,對全鎮所有無線廣播設備進行了兩次全面檢查,對分機管護人實行再培訓。
(二)保障通訊遇到緊急事件信息暢通無阻。我鎮各行政村防汛辦公室都安裝有專用電話,另外,鎮防汛、抗旱指揮部制作了防汛明白卡,卡上填寫了各地質災害戶的家庭情況、聯系電話和轉移地點等信息,便于及時聯系和轉移。
(三)備足防汛物資。根據實際情況,集中儲備一批防汛應急物資,目前已集中儲備編織袋10000只、鐵鍬20把、應急充電電筒50支、鐵絲25kg、救生衣10件等。
五、法規宣傳及防洪保安資金征收情況
8月份我鎮組織鎮村干部、鎮直單位負責人、有關企業主進行了一次《防洪法》、《防洪法》等水法律法規宣教活動,并在各主要路口大力宣傳,提高了全民的依法防洪意識,有力地推進了依法防洪、依法治水工作。
范文(2)
20xx年汛期,我省先后遭受干旱、洪澇及臺風暴雨等多種自然災害。按照國家防總及流域防汛指揮機構的統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省防指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深入推進“兩個轉變”,統一指揮,科學調度,解放軍、武警官兵及廣大干部群眾奮力抗災救災,確保了大江、大河、各類水庫、重要防洪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線的防洪安全,確保了城鎮供水和人畜飲用水安全,保障了工農業生產用水需要,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水旱災害損失。據分析測算,今年防汛抗旱減災效益達209億元。
雨水情及其特點
20xx年5~9月份,全省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主要表現前期降雨少,后期降雨多;北部降雨多,南部降雨少。5~6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區降雨偏少4~6成,其中郎溪、屯溪偏少7成,新安江流域6月份降雨量僅為54毫米,為有資料記錄以來最低值,全省各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情。7~9月份全省降雨增多,7月份淮河流域、8月上旬淮北地區和9月上旬大別山區分別遭受歷史罕見強暴雨。
受強降雨影響,我省淮河流域、大別山區和滁河流域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新汴河、奎濉河和淠河發生了一次大洪水,淮河和滁河發生了一次較大洪水。全省共有16條河流超警戒水位,其中淮河、洪河和滁河部分河段超保證水位,淮河干流王家壩站四次超警戒水位?;春?、滁河分別有9個和2個行蓄洪區超行蓄洪控制水位。全省9座大型、50多座中型水庫超汛限水位,梅山、響洪甸、佛子嶺、磨子潭、董鋪、黃栗樹和沙河集等大型水庫均相繼泄洪。
汛期雨水情主要呈現五個特點:
1、入梅偏晚,梅雨量不明顯。我省南部6月25日入梅,比常年偏晚9天。7月16日出梅,比常年晚6天。由于梅雨期沒有形成明顯的降雨帶,我省南部梅雨期降雨量不明顯。
2、降雨集中,強度大。7月4~10日,淮河流域暴雨中心蒙城縣壇城站626毫米,渦陽、蒙城及蒙城縣壇城站7天累計降雨量達到或超過100年一遇。8月1~2日,沿淮淮北地區暴雨中心蒙城縣順河集站24小時降雨258毫米,為建站以來第一位,超過100年一遇;奎濉河、新汴河8月1日面平均降雨量149毫米,居有資料記錄以來第二位,其中夾溝、時村等站日降雨量為有記錄以來第一位,點暴雨量重現期超50年一遇。9月2~3日,響洪甸站24小時降雨量達558毫米,是我省有記錄以來點暴雨量第二位、大別山區第一位;響洪甸水庫面平均降雨量24小時329毫米,兩天面平均降雨量417毫米,均創記錄;最大24小時降雨岳西毛尖山站544毫米、霍山佛子嶺380毫米、含山東山278毫米,均超過100年一遇。
3、降雨突發性強,時空分布不均。正常年份我省主要降雨發生在6月到7月。而20xx年汛期大部分地區前期干旱少雨,后期雨水充沛,尤其是5~6月降雨均偏少,7~9月份降雨明顯偏多。三次主要降雨均是突發性致災性暴雨,7月上旬沿淮淮北地區特別是蒙城、渦陽等縣(區)的強降雨形成旱澇急轉、北澇南旱的嚴峻形勢。另外,正常年份江淮地區在9月份后汛期,發生日雨量超過200毫米的特大暴雨可能性極小,而9月初13號臺風形成的暴雨及洪水,在其量級和發生時間上為歷史同期少見。
4、臺風活動頻繁,破壞性大。今年影響我省的臺風或熱帶風暴有4個,分別是第5號臺風“海棠”、第9號臺風“麥莎”、第13號臺風“泰利”和第15號臺風“卡努”。尤其是第13號臺風“泰利”形成的暴雨來勢猛,強度大,致使淮河、淠河和滁河發生大洪水,大別山區五大水庫水位迅猛上漲。強降雨引發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質性災害,破壞性極大,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5、洪水水位高,流量大。7月份受上游降雨影響,淮河干流王家壩站出現最高水位29.14米,超過保證水位0.14米,為建國以來第九位。受13號臺風暴雨影響,大別山區水庫在超前預泄和緊急泄洪的情況下,佛、梅、響、磨四大水庫日漲幅分別達6.22米、4.29米、3.34米、5.93米,其中佛、磨兩庫最大1小時分別上漲0.95米、1.46米。佛、磨、梅、響水庫最高超汛限水位分別為9.38米、17.45米、4.64米、5.43米,最高水位和最大入庫流量均居歷史同期第一位。淠河橫排頭站最高水位55.82米,流量5600立方米每秒,水位和流量分別居歷史第二和第三位。滁河襄河口站最高水位13.66米,超保證水位0.16米
工情及災情
長江、淮河干支流堤防共發生各類險情323處,其中長江干堤7處(均為崩岸),淮河干流堤防及蒙洼圈堤19處,其余險情均發生在洪河、西淝河、潁河、淠河、滁河等支流堤防及部分行洪區堤防。所有險情中,較大險情3處,即阜南縣老觀鄉下河段蒙洼圈堤管涌險情、淮南市石姚灣行洪堤管涌險情和天長市高郵湖大堤部分堤段迎水坡嚴重毀損。全省共潰破圩口86個,淹沒面積36.5萬畝,受災人口40.5萬人。其中萬畝以上圩口7個,面積22.3萬畝,受災人口26.9萬。潰破圩口主要涉及六安、安慶、巢湖、蚌埠、淮南、滁州等六市,分布在淠河、汲河、清溪河、皖河、淮河等沿岸。六安市共潰破圩口65個,約占全省潰破圩口總面積的88%。
洪澇災害。今年臺風及洪澇災害致使全省81個縣(市、區)的917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1973萬人,受災面積2608萬畝、絕收面積670.4萬畝,倒塌房屋17.2萬間,因災死亡86人(其中山區滑坡、泥石流災害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143.6億元,其中水利工程直接經濟損失18.53億元。其中三次洪澇災情最為嚴重。一是7月淮河洪水災情。亳州、阜陽、蚌埠、淮南、六安等市的36個縣(區)受災,受災人口824.3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255萬畝、絕收293萬畝,倒塌房屋2.9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約29.5億元。二是8月淮北地區澇情。短歷時強降雨造成淮北中北部的濉河、新汴河、澮河、沱河等支流水位迅猛上漲,沿淮淮北洼地澇水難以外排,發生了嚴重的澇災。三是13號臺風“泰利”災情。六安、安慶、巢湖等7市27個縣(區)受災,受災人口達677萬人,因災死亡81人,倒塌房屋8.7萬間,損壞房屋17.7萬間;農作物受災698萬畝、絕收182萬畝,基礎設施水毀嚴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2.1億元,金寨、岳西、含山、霍山、裕安、潛山等6個縣(區)受災最重。
干旱災害。今年3—7月上旬,我省降雨偏少,特別是5—6月,旱情急劇發展。全省17個市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滁州、宣城、黃山等地旱災最為嚴重。據統計,全省年累計受旱面積達2330萬畝,其中成災493.5萬畝,一度有148萬畝水田缺水、95萬畝旱地缺墑難以適時栽插播種,9.3萬人、9.5萬頭大牲畜發生飲用水困難。
防汛抗旱主要措施
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原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考驗了政府應對突發性災害的能力,各項防災抗災措施有力、有效,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重大勝利。
領導重視,部署周密,各類責任制落實到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防汛抗旱工作,先后召開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會議、全省抗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全省抗洪救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省防指先后七次召開全體成員會議,全面部署安排防災抗災救災工作。在抗洪排澇和防御臺風災害的關鍵時刻,省委、省政府及時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指示精神,號召受災地區積極迎戰淮河洪水和臺風災害。省委書記郭金龍兩次坐鎮省防指,指揮淮河抗洪和防御臺風工作,省長王金山多次親臨省防指部署防汛抗災工作。郭金龍、王金山、王明方、任海深、趙樹叢等省領導身先士卒,多次深入一線檢查指導。汛前,明確省領導及省直有關部門防汛分工,省防指落實重要防洪工程和行蓄洪區防汛行政、技術責任人,調整省防指機構及其組成人員,修訂印發省防指成員單位職責。各地以落實防汛抗旱責任制為重點,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以防為主,突出重點,防汛抗旱工作準備充分
各級、各有關部門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防汛抗災工作方針,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災,結合實際,突出重點,狠抓防汛抗旱準備工作,為迎戰水旱災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省防指2月份就發出《關于開展20xx年防汛抗旱準備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汛前準備工作,并先后派出30多個技術檢查組,對各地落實防汛措施、重要工程度汛準備、違章設障清除等進行檢查、抽查,督促限期解決度汛安全中存在的問題。各地抓住汛前有利時機,及時消除工程度汛隱患,長江、淮河干支流上50多處主要險工險段,在主汛期前得到有效處理或落實度汛方案;主要堤防上在建的78座開口工程,6月底前均具備正常防洪條件。制定了《安徽省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修訂了《茨淮新河控制運用辦法》、淮河行蓄洪區運用方案,調整了王家壩站防汛特征水位;編制全省抗旱預案和淠史杭等大型灌區供水方案。省級財政安排5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沿江市縣補充防汛物資。按照《安徽省長江淮河干支流主要堤防巡邏查險規定》,各地落實了417萬人的民工防汛搶險隊伍。各級防汛機動搶險隊開展防汛搶險演練,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廣泛動員,合理調度,全力搶排澇水
7至8月發生的三次強降雨過程,致使沿淮淮北和沿江局部地區發生嚴重洪澇災害。特別是7月初的強降雨,形成了沿淮淮北地區旱澇急轉的嚴峻局面。省政府、省防指見事早、行動快,要求受災地區及時調整工作重點,落實各項措施,應對洪澇災害。省防指督促有關部門及時開啟淮河、渦河、潁河、懷洪新河、茨淮新河、新汴河、奎濉河等河道上節制閘提前大流量預泄,降低河道水位,為加快內水外排創造條件。為抗御淮河流域第一場洪澇災害,在淮河上游洪水到來前,蚌埠閘提前預泄洪水16億立方米。隨著上游洪水下泄,河道水位上漲,涵閘無自排條件后,省防指果斷要求各類泵站開足馬力排水,并同有關部門及時下撥排澇經費和排澇用電指標,支持各地排澇抗災防汛抗旱工作總結防汛抗旱工作總結。受災地區廣泛發動群眾清溝瀝水,拆除堵壩,架機排水。各類涵閘及泵站累計排澇水量46億立方米,其中自排澇水量約占75%,大大減少了排澇成本。由于排水及時,為盡快恢復群眾正常生活生產和補種晚秋作物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通過工程調度,提前下泄渦河、潁河、洪河污水,洪水到來后,加大泄量,加快污水下泄,避免了污染水體集中下泄對淮干水質造成大的影響。
加強會商,優化調度,實現防洪減災效益最大化
省防指辦與氣象、水文部門密切聯系,加強會商,滾動預報天氣情況和洪水演進過程,為科學調度提供技術支撐。7月12日18時淮干王家壩站達到保證水位并繼續上漲,國家防總、淮河防總、省防指通過異地會商,在分析水情、工情及未來幾天流域上游無大的降雨的情況下,慎重作出不運用蒙洼等6個行蓄洪區的決定,避免31.5萬畝農田受淹。
在淮河第三次洪水尚未消退的情況下,13號臺風“泰利”帶來歷史罕見暴雨,引發大別山區嚴重山洪、泥石流災害,大別山區水庫及淮河、長江部分支流水位暴漲,淮河第四次洪水接踵而至,防汛抗洪形勢極為嚴峻。省防指審時度勢,科學判斷,慎重決策,作出了以保障水庫安全為重點、加強水庫調度、啟用分洪河道分洪、兼顧淠河和史河防守、加強滁河及巢湖流域防汛指導、實現防洪工程抗災減災效益最大化的防洪調度原則。在第13號臺風影響程度尚不確定的情況下,省防指超前調度佛、磨、梅、響四大水庫提前預泄,騰出防洪庫容,牢牢把握防洪主動權。同時充分利用大別山四大水庫聯網調度系統,實時監測水庫庫區降雨、水位變化,綜合分析各類防洪因素,聯合運行,增強水庫調度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從9月2日至5日,調度大別山水庫從泄洪、控制泄洪到再泄洪,有效地應對了突發性特大暴雨災害。據測算,五大水庫共攔蓄洪量達11.34億立方米,削減洪峰60%—89%,不僅確保水庫自身安全,也最大限度地減輕淠河、史河防洪壓力,避免了干支流洪水疊加。為進一步緩解淮干防洪壓力,省防指在調度水庫錯峰、蚌埠閘敞泄的基礎上,于9月4日凌晨,關閉阜陽閘,啟用茨淮新河分洪。為控制滁河水位迅猛上漲,省防指要求所有沿滁控制閘和駟馬山分洪道全力泄洪,打開襄河口船閘輔助泄洪,加快滁河洪水下泄速度,減輕滁河防洪壓力?;春痈闪髑窦液?、姜家湖、唐垛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荊山湖、洛河洼9個行洪區,滁河流域荒草二圩、荒草三圩2個蓄洪區超過規定行洪水位,在適度承擔風險決策思路的指導下,均未啟用,避免了40多萬畝農田受淹。據初步統計,今年防洪除澇減災直接經濟效益為141億元。
以人為本,安全至上,及時轉移安置受災群眾
省防指始終將群眾生命安全擺在防汛抗洪的首位,及時轉移危險區域內群眾,妥善安置受災群眾,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預測淮河蒙洼等行蓄洪區超規定運用水位的情況下,為確保萬無一失,及時轉移區內低洼區臨時居住群眾;在抗御沿淮淮北地區澇災期間,及時轉移被水圍困的群眾和排出684個村莊內積水;大別山區四大水庫在泄洪前,省防指要求四大水庫下游有關縣(區)、鄉(鎮)做好沿河洼地人員轉移,確保群眾生命安全。
第9、13、15號臺風來臨前,省政府、省防指及時作出部署,要求各地采取緊急措施,轉移受地質災害威脅、低洼地、危舊房、高空作業等危險區域的人員。省防辦在電視臺、電臺播發《防臺風十二招》,告之群眾防御臺風災害知識;利用媒體宣傳山區防御地質災害要決,并將宣傳材料發放到山區鄉鎮、村、村民組及群眾手中,提高群眾自救意識,主動防災、避災。各地及時轉移、安置受災群眾47.5萬人,同時全力搜救失蹤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特別是在防御13號臺風暴雨災害中,沒有出現群死群傷現象,在人員轉移和抗洪搶險過程中沒有死人。
萬眾一心,全面防御,奮力抗洪搶險救災
為有效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省政府啟動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Ⅱ級響應,省防指先后啟動防汛應急預案Ⅱ、Ⅲ級響應,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Ⅲ級響應,全面落實各項抗災救災措施。7月4~10日,受上游來水和區間降雨共同影響,淮干水位迅猛上漲,預計第一次洪峰將于12日夜到達我省,王家壩站水位將超過保證水位,蚌埠以上河段將全線超警戒水位。同時亳州、阜陽、蚌埠、淮南等市受澇面積已達960萬畝。防洪排澇形勢十分嚴峻。7月12日上午,省防指下達啟動《安徽省防汛抗旱應急預案》Ⅱ級響應命令。9月1~4日,受第13號臺風“泰利”影響,淮河干流全境超警戒水位,潤河集以下河段為今年以來的最高水位,邱家湖等9個行洪區超行洪水位,滁河、淠河、巢湖、皖河全線超警水位,滁河襄河口閘超過保證水位。9月3日上午,省防指下達啟動《安徽省防汛抗旱應急預案》Ⅲ級響應命令。應急預案的適時啟動,及時強化了防汛抗洪及救災各項措施。
受災地區各級黨委、政府組織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奮力抗災救災,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各級緊急動員干部2.5萬名,抗洪救災群眾100多萬人,日夜巡堤查險,及時處置險情。各級投入編織袋、麻袋、草袋687萬條、木材6696立方米、塊石4.3萬立方米、土工布及防浪布14.7萬平方米,運送搶險土方156萬立方米。國家、省級下撥抗洪搶險經費7150萬元,省防指調撥編織袋、麻袋、草袋71萬條、土工布及防浪布3.7萬平方米、砂石料5530噸、橡皮船20艘、救生衣4000件等搶險物資,支持各地抗洪搶險救災。省防指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全力做好工作。民政部門發放帳篷、食品等物資,確保受災群眾基本生活;衛生部門及時啟動治病防病預案,派出數百支醫療防疫小分隊,發放藥品,加強災區衛生防疫工作;公安部門加強災區社會治安管理,保障社會穩定;省直工委、省民政廳緊急部署開展抗洪救災捐助活動。通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精心安排,保障了受災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醫,抗洪救災工作有序進行,災區人心穩定。
廣辟水源,優化配置,全力保障各類供水安全
今年入汛后至7月上旬,我省大部分地區持續晴熱高溫,降雨普遍偏少,蓄水嚴重不足,相繼發生嚴重的干旱。旱情發生之初,省政府相繼召開抗旱工作專題會議和全省抗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切實抓好當前抗旱工作的緊急通知》,全面動員部署抗旱工作,并下達省長預備費、特大抗旱經費1689萬元,農業抗災用電指標2.17億千瓦時,支持各地抗旱。省防指適時分析雨水情、旱情發展態勢,對各地抗旱工作實行分類指導,先后派出5個工作組,分赴重旱區檢查指導抗旱工作。省防辦抓住淮河上游來水時機,將蚌埠閘上水位控制在18.4米左右,為沿淮地區引水創造條件。淠史杭灌區適時調引水15.8億立方米,保證了近900萬畝水稻栽插、灌溉用水。上橋、駟馬山適時開機提水,提引淮河、長江水2.8億立方米,保證灌區內310萬畝農田適時栽秧和灌溉用水。巢湖市相繼打開裕溪閘、鳳凰頸排灌站引水閘,引長江水5億立方米。沿淮、沿江河道湖泊共自流引水達14億立方米。通過閘站調控和搶引過境水,有效地增加了抗旱水源。全省最高發動435萬人,開動近5500處泵站、動用74萬臺套機動設備投入抗旱,累計投入抗旱資金4.7億元、用電2.6億度、用油2.5萬噸,各類水利工程累計提供夏種用水85億立方米,累計澆灌面積達2500萬畝??购低旎丶Z食損失292萬噸,減少經濟作物損失27億元。
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工作
為盡快恢復災區正常生產生活,確保明年度汛安全,在淮河、滁河洪水尚未完全消退的情況下,省防指、省水利廳提前謀劃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工作,確立了“全面規劃、統籌兼顧;先急后緩、人水和諧;強化領導,明確責任;集中財力,保證重點”的水毀水利工程修復指導原則。省水利廳成立專門班子,具體負責堵口排水和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工作,確定相關部門聯系定點縣(區),分類、分片指導。要求各地水毀修復工作由各縣人民政府負責,受災嚴重的市、縣、鄉人民政府成立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水毀水利工程修復的組織發動、計劃制訂、技術審查、資金籌集及組織實施工作。突出抓好堵口復堤、影響明年度汛的中小水庫除險加固、人飲工程修復三類重點項目,確保今年年底完成80%,明年汛前全面完成。各地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多方籌措資金,發動群眾投工投勞,開展水毀修復工作。省補助水毀修復資金2570萬元。截至12月16日,三類重點水毀工程已修復完成1801處,占計劃的56%;完成土石方840萬立方米,占計劃的55%。
經驗與啟示
20xx年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勝利,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于國家防總、淮河防總和省防指的科學調度,得益于全省廣大軍民的奮力拼搏,尤其是成功防御第13號臺風“泰利”和抗御淮河流域嚴重洪澇災害,帶給我們的主要經驗與啟示是:
基層組織抓措施落實是防災抗災的關鍵。在防御臺風“泰利”特大暴雨災害中,大別山區金寨縣響齊辦事處集中干部70余人,采取“分片包組、查戶盯人、先人后物”等措施,克服道路不通、通信中斷等困難,逐家逐戶緊急轉移群眾2030人,全辦事處無一人在洪災中死亡。鄉、村基層組織是落實各項部署的最終主體,只有做到快速反應、組織有力,迅速將各項具體防御措施落實到千家萬戶,才能有效減少損失和人員傷亡。
發揮防指整體效能是取得抗災成效的保證。今年我省多災并發、災情持續時間長,防汛抗旱形勢嚴峻。防汛、民政、國土等部門相繼啟動本部門專業應急預案,省防指所有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發揮了整體應急管理效能,保證了防災抗災工作的順利開展。防汛抗旱抗災工作涉及面廣,任何一個部門都不能獨立完成,各成員單位必須在防指的統一指揮下,按既定的工作部署,主動配合,高效完成本部門的任務,才能發揮應急管理的整體效能。
信息化建設是實施科學調度的重要技術支撐。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設尤其是信息采集系統、異地會商系統、重要水文和雨量站點遙測系統的建設并投入使用,省防指能及時掌握各類信息,與國家防總、淮河防總、王家壩現場和各市防指適時遠程會商,開展模擬調度,科學選比調度方案,使防洪調度決策更具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必須加快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設,建立科學的調度決策體系。針對今年防御臺風暴雨工作的實際,吸取9月3日上午大別山庫區有線、無線通信全部中斷的教訓,借鑒沿海省份防臺風經驗,加強臺風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建設,逐步建成山區、庫區雨水情站點自動測報系統,進一步完善山區防洪工程通信手段。
蚌埠防汛工作總結范文第3篇
工作總結可以是一項官僚化工作,可以是一項任務和負擔,也可以是有效提升自我的一項工具,這全取決于如何應用。那么你知道防汛抗旱工作總結該怎么寫嗎??為了方便大家,共同閱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防汛抗旱工作總結報告范文2020【5篇】,歡迎閱讀!
防汛抗旱工作總結報告1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防汛抗旱辦公室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指導下,我區防汛抗旱工作始終堅持_,以“降低損失、促進增收、保障安全”為根本,全面貫徹區地兩級防汛抗旱工作會議精神,扎實落實“建重于防、防重于搶、搶重于救,防汛與抗旱并舉”的工作方針,克服困難,全力抗災救災,有效降低了災害損失,確保了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了全年農牧業生產各項指標任務的完成。
一、基本災情
今年我____大部分地區降水量正常略偏少,局部地區出現了冰暴災害。給農牧業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失。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區不同程度地遭受洪水、泥石流、冰雹等自然災害的襲擊,受災涉及__個縣鄉、______人,各類災害導致直接經濟損失___萬元。一是農牧業直接經濟損失____萬元。全區農作物受災面積達____畝(全部為糧食作物)。災害造成糧食減產____萬斤,牲畜死亡__頭(只、匹)。二是水利基礎設施直接經濟損失___萬元。洪災共造成____千米的大小水渠被毀,__處、長____千米的堤防(河壩)毀壞。三是交通設施直接經濟損失____萬元。毀壞路面(基)____千米。四是其他設施直接經濟損失____萬元。災害造成____間民房成危房,沖損草場____畝。
二、防汛抗旱工作開展情況
按照“及早部署、主動防御”的原則,我____防汛抗旱指揮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組織上加大力量、行動上狠抓落實,多次召開專門會議,分析研究防汛抗旱形勢,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促進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扎實有效開展。
(一)加強領導,落實了防汛抗旱的責任。我_各級各部門牢固樹立“防大汛、搶大險、抗大旱、促發展”的意識,把防汛抗旱工作作為推進農牧區發展、擴大農牧業生產、促進農牧民增收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是召開了全區防汛抗旱工作會,總結了經驗,分析了形勢,安排了今年的工作,與各縣簽訂了防汛抗旱目標責任書。二是落實了方尊抗旱責任制,以保證防汛工作萬無一失。三是完善了各項防汛抗旱方案。把行政首長負責制貫穿到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過程,確保防汛抗旱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四是制定出臺了我區山洪災害防御預案。根據__省防辦的總體要求,制定出臺了《____山洪災害防御預案》,明確了山洪依易發區發生災害時的防御手段、群眾轉移路線、領導責任等,將職責落實到縣、落實到鄉、落實到任,確保了重要城鎮和人口密集區安全度汛。
(二)超前防范、爭取防汛抗旱的主動。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本著“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思想,堅持想法設法,多方協調,積極爭取,千方百計籌措防汛資金和物資,確保關鍵時刻拿得出、用得上。為適應防汛抗旱工作的需要,今年我_共籌措防汛抗旱資金__萬元,儲備鐵絲__噸、防汛袋__萬余條、旱地龍___箱。與此同時,各縣鄉也積極籌措塊石、木樁等物資。防汛抗旱工作總結(三)加強宣傳,調動了各方面防汛抗旱的積極性。為使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防汛抗旱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使他們真正意識到防汛抗旱是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安全的大事,從而進一步了解全區防汛抗旱的形勢和現狀,增強全民水患意識,今年以來,我_通過會議、文件、簡報等形式,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有關法律法規,使各級領導干部和農牧民群眾的防洪意識明顯增強,依法治水觀念明顯提高。
三、存在的問題及明年防汛抗旱工作重點
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__防汛抗旱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部分干部群眾的防汛意識比較淡薄,對防汛準備工作重視不夠,不同程度地存在麻痹僥幸心理,影響了防汛抗旱工作的順利開展;二是由于缺乏資金有些縣鄉的防汛抗旱設備還很薄弱,不能滿足目前防洪需要;三是全區防汛抗旱物資準備工作雖然加強,但防汛抗旱物資數量有限,不適應防大汛、抗大旱的需要。
結合我__目前防汛抗旱工作的現狀,明年我__防汛抗旱工作將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的重點工作:
(一)做好組織準備,全面落實好防汛抗旱責任制。繼續與各鄉(鎮)簽訂防汛抗旱工作責任書,落實防汛責任人。對玩忽職守,造成重大損失的,將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堅持領導帶班制度,確保通訊暢通。
(二)做好工程準備,扎實處理水利工程的薄弱環節。充分利用今冬明春農閑季節,組織群眾加快各項防洪保安工程建設,抓緊水毀工程修復,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開展“民辦公助”搞水利的活動,為明年安全度汛打好基礎,確保安全度汛。
(三)做好物資準備,為防汛抗旱做好物質保證。按照分級負責、分級儲備、分級管理的原則,地、縣兩級不等不靠,積極籌備資金,抓緊調儲,保證防汛抗旱有足夠的物資供應。各相關部門結合各自職責,積極支持、全力配合,扎實搞好搶險物資的儲備。
(四)做好抗旱準備,提高防汛抗旱的成效。在全面做好防汛準備的同時,不忽視抗旱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抗旱預案,住進灌溉設施的水毀修復、配套完善等。大力發展群眾抗旱組織,程度地緩解旱情。
防汛抗旱工作總結報告220__年,__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以“防洪保安全”為主,認真做好防汛工作,落實各項防汛措施,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確保安全度汛?,F對我鎮的防汛準備工作總結如下:
一、早安排、早落實,認真做好汛前準備工作
我鎮水資源十分豐富,有河道2條、大小塘堰236口;為做好“防大汛、抗大災、搶大險”準備工作,在年初對防汛工作做出早安排,成立了防汛工作領導小組,調整充實防汛指揮部成員,完善了防汛工作預案,制定了工作措施,進一步全面落實以主要領導為核心的防汛責任制,做到思想到位,措施落實,并完善村級防洪預案,責任落實到人,切實做到了領導認識到位,組織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以確保安全渡汛。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__鎮認真組織學習上級防汛工作會議、文件精神,及時傳達上級對防汛工作的指示,要求全體干部職工在防汛工作中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清醒認識到今年防汛形勢,認真落實防汛責任制,牢固樹立防汛工作無小事,真正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災、搶大險,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積極做好各項工作。
2、制定應急搶險預案,組織開展業務技能培訓
針對我鎮防汛工作的現狀,結合去年工作運行情況,__鎮認真修訂了__年的防汛搶險預案、應急預案。組織民兵應急搶險隊伍開展了防汛演練,組織進行了4次集中業務技能培訓。
3、落實防汛責任制,加強檢查督促工作
__鎮積極落實領導班子、各單位、各村負責人防汛責任制和防汛職責,及時上報、反饋情況。同時,加強對防汛責任制的檢查督促工作,制定了檢查督促制度,要求鎮督查考核工作組隨時進行檢查,以進一步落實防汛職責。
4、嚴肅防汛紀律,加強防汛值班
按照防汛工作有關規定,__鎮及時修訂了防汛值班制度,落實了防汛值班責任制,實行防汛值班、當班、帶班制。堅持24小時值班制。值班人員嚴格遵守各項防汛工作制度,堅守值班崗位,認真履行值班職責,密切監視天氣變化和汛情發展,及時掌握并向上級部門反映重要情況、及時上報雨情雨量,做到上報情況及時、準確。
5、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和治理。
汛期實行工作人員巡山查哨,對易滑坡、泥石流、塌陷等險段及時排出隱患,隨時監測災害變化情況,及時上報,由各村工作組長負責監測,做好防汛搶險隊伍、搶險物資和應急通訊設施、備用電源等一系列措施的準備,做好迎戰大洪水的各項工作,一旦發生災情立即投入搶險救災,并及時向防汛部門上報災情情況。
二、存在的問題
1、由于我鎮地理位置特殊,有河道兩條(凱江河、小東河),防汛難度較大。
2、缺乏資金投入,在應急搶險物資、人員培訓方面力度不夠。
三、今后工作打算
1、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有關防汛抗旱工作的文件會議精神,,以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繼續完善好防汛工作預案,落實好防汛責任制。
2、實行目標責任制的管理方式,把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級,實行群防群治。
3、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資金,加大對防汛物資的籌備,完善各種防汛設施。
4、加強對防汛搶險隊伍的訓練,努力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使防汛隊伍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5、防汛工作做到早安排、早落實,工作到位、責任到人。
防汛抗旱工作總結報告3項目部防汛工作在統一領導下,由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持,通過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使防汛工作形成段段有人管、層層有人抓、工作有檢查、任務有安排,保證了汛期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較好地完成了今年防汛防洪工作的各項任務?,F將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建立防汛指揮機構,明確防汛責任
防汛搶險工作實行單位個人負責制,成立以于陳東旭同志為組長,李開志同志為副組長,各組人員為成員的防汛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負責對水庫防汛搶險工作的統一指揮、布置防汛搶險工作各項要求。庫區內各施工單位的負責人為本單位的防汛搶險第一責任人。領導小組的建立,明確了防汛責任體系和運轉機制,為做好庫區防汛防洪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證。
二、完善防汛應急預案,突出防汛重點
結合庫區實際,對《防汛預案》進行了修改完善,此次修編更加突出了防汛重點,進一步完善了防汛指揮體系,明確了防汛職責,并按新的汛情預警及顏色制訂了應急預案的具體實施步驟。使其針對性、操作性更強,監督施工企業建立防汛體系并將項目防汛責任人和防汛(更多請關注)值班人聯系方式上報防汛辦公室備案。
三、精心準備隊伍和籌措物資,做到未雨綢繆
今年,項目部對防汛搶險隊伍進行了調整充實,組建了以專職防汛人員為隊長的專業防汛搶險巡查隊和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工程搶險隊共計30人。4月8日,組織專業防汛搶險巡查隊伍進行演練,提前練好內功,為防汛搶險工作做好充分的人力準備。與此同時,建設局按照管委的有關要求,積極儲備防汛物資,并在汛前逐項檢查防汛物資的完好情況,及時更換、補充,并建檔立卡,做到有備無患。
四、巡查防汛重點部位,科學合理調節水位
對庫區的重點防汛部位,制定了專門的防汛預案,并落實專人巡查,及時發現和掌握汛情。對人工圍堰、泄洪排水溝渠等重點部位實行嚴防死守,進一步加強對上游巡查力度,并做好安全巡查記錄,及時發現大壩及圍堰可能存在的滲漏、裂縫、滑坡、垮塌等安全隱患。同時科學合理調節水位,指定在水庫上游設立水位監測員,實行24小時水位監測,明確了水位監測員的工作職責,強化責任意識,做到了早預測、早監測、早報告,為確保安全度汛創造了有利條件。
五、嚴格防汛值班制度,確保24小時監控
制定并完善干部防汛值班制度,在汛期,項目部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各相關施工責任單位設置固定防汛值班室,并保持24小時暢通。值班期間,值班人員準時到崗,按照區防汛辦要求及時將雨情、汛情向施工單位通報并做好相應應對措施。做到了一般事務自己處理,特殊事件或遇緊急汛情、災情及可能發生的重大隱患立即向管委領導報告。并認真做好了值班記錄和交接班工作。
六、堅持防汛督查,促進隱患治理
專業防汛隊員堅持對庫區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防汛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明確責任單位,限期整改,及時消除隱患,對解決難度較大且影響防汛安全的重要問題,先采取臨時保護措施,并向局防汛指揮領導小組匯報,確定處置方案。督促有關部門重點責任部門制定切實有效的應急預案,項目部督促施工單位抓緊落實整改措施,確保隱患得到徹底排查整治。
20__年的汛期結束,但防汛工作還遠沒有結束。在來年的防汛工作中,我們將繼續根據項目要求,早動員,早部署,層層檢查,狠抓落實,不松手不停步,常抓不懈,不折不扣地把防汛工作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力度,注重提高建設局干部和群眾的防洪防汛意識。為下游人民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有力的保障。
防汛抗旱工作總結報告4今年我鎮防汛抗旱工作在縣防汛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下,通過近一年來艱苦不懈的努力,鎮防汛抗旱指揮部較好地完成了全年防汛防臺抗旱工作的各項任務,回顧一年來的工作,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指揮機構,落實防汛抗旱職責。
了進一步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堆子前鎮成立了防汛抗旱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鎮長高軒儀擔任,副組長由分管鎮長袁曉華擔任,成員由水保站、國土所、民政、派出所、鎮衛生院及相關工作人員組成。領導小組負責全鎮防汛抗旱工作的具體指揮,決策有關重大事項,負責統一指揮和組織協調工作,制定科學周密的防汛抗旱方案。領導小組下設防汛辦公室,辦公室現有工作人員2名,配備了聯網電腦、傳真機、電話機、數碼相機等基本辦公設備。各村也相應成立了各自的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層層靠實責任,形成了有組織、有物資保障的抗旱防汛工作格局。
二、修編應急搶險預案,組織開展業務技能培訓 針對我鎮防汛抗旱工作的現狀,結合上年工作運行情
況,我鎮認真修訂了2010年的防汛搶險預案、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發至各村,通過無線廣播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集中宣傳。督促民營電站制定工程度汛方案。成立了一個由50人組成的防汛應急搶險隊伍,組織了防汛應急搶險隊伍開展了防汛演練、業務技能培訓。共組織進行了2次集中業務技能培訓。
三.堅持汛期24小時值班,做好信息傳送
我鎮及時制定了汛期值班安排表,嚴肅防汛工作紀律,確保汛期24小時值班。落實專職汛情災情報送員,將災情及時匯總并于1小時內上報。
“6〃17”洪水等洪災期間,根據縣防指命令,我鎮黨政主要領導及全體機關干部都能迅速到達防汛搶險工作崗位,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災情不除,決不罷兵。年內未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和責任事故,更無人員死亡事件。
四、基層防汛體系建設情況
(一)山洪無線預警系統管理。在我鎮試點建設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目前工作正常,在今年了“6〃17”洪水等洪澇災害預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和10月,對全鎮所有無線廣播設備進行了兩次全面檢查,對分機管護人實行再培訓。
(二)保障通訊遇到緊急事件信息暢通無阻。我鎮各行政村防汛辦公室都安裝有專用電話,另外,鎮防汛、抗旱指揮部制作了防汛明白卡,卡上填寫了各地質災害戶的家庭情況、聯系電話和轉移地點等信息,便于及時聯系和轉移。
(三)備足防汛物資。根據實際情況,集中儲備一批防汛應急物資,目前已集中儲備編織袋10000只、鐵鍬20把、應急充電電筒50支、鐵絲25kg、救生衣10件等。
五、法規宣傳及防洪保安資金征收情況
8月份我鎮組織鎮村干部、鎮直單位負責人、有關企業主進行了一次《防洪法》、《防洪法》等水法律法規宣教活動,并在各主要路口大力宣傳,提高了全民的依法防洪意識,有力地推進了依法防洪、依法治水工作。
防汛抗旱工作總結報告520__年汛期,我省先后遭受干旱、洪澇及臺風暴雨等多種自然災害。按照國家防總及流域防汛指揮機構的統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深入推進“兩個轉變”,統一指揮,科學調度,解放軍、武警官兵及廣大干部群眾奮力抗災救災,確保了大江、大河、各類水庫、重要防洪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線的防洪安全,確保了城鎮供水和人畜飲用水安全,保障了工農業生產用水需要,限度地減輕了水旱災害損失。據分析測算,今年防汛抗旱減災效益達209億元。
雨水情及其特點
20__年5~9月份,全省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主要表現前期降雨少,后期降雨多;北部降雨多,南部降雨少。5~6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區降雨偏少4~6成,其中郎溪、屯溪偏少7成,新安江流域6月份降雨量僅為54毫米,為有資料記錄以來最低值,全省各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情。7~9月份全省降雨增多,7月份淮河流域、8月上旬淮北地區和9月上旬大別山區分別遭受歷史罕見強暴雨。
受強降雨影響,我省淮河流域、大別山區和滁河流域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新汴河、奎濉河和淠河發生了一次大洪水,淮河和滁河發生了一次較大洪水。全省共有16條河流超警戒水位,其中淮河、洪河和滁河部分河段超保證水位,淮河干流王家壩站四次超警戒水位?;春?、滁河分別有9個和2個行蓄洪區超行蓄洪控制水位。全省9座大型、50多座中型水庫超汛限水位,梅山、響洪甸、佛子嶺、磨子潭、董鋪、黃栗樹和沙河集等大型水庫均相繼泄洪。
汛期雨水情主要呈現五個特點:
1、入梅偏晚,梅雨量不明顯。
我省南部6月25日入梅,比常年偏晚9天。7月16日出梅,比常年晚6天。由于梅雨期沒有形成明顯的降雨帶,我省南部梅雨期降雨量不明顯。
2、降雨集中,強度大。
7月4~10日,淮河流域暴雨中心蒙城縣壇城站626毫米,渦陽、蒙城及蒙城縣壇城站7天累計降雨量達到或超過100年一遇。8月1~2日,沿淮淮北地區暴雨中心蒙城縣順河集站24小時降雨258毫米,為建站以來第一位,超過100年一遇;奎濉河、新汴河8月1日面平均降雨量149毫米,居有資料記錄以來第二位,其中夾溝、時村等站日降雨量為有記錄以來第一位,點暴雨量重現期超50年一遇。9月2~3日,響洪甸站24小時降雨量達558毫米,是我省有記錄以來點暴雨量第二位、大別山區第一位;響洪甸水庫面平均降雨量24小時329毫米,兩天面平均降雨量417毫米,均創記錄;24小時降雨岳西毛尖山站544毫米、霍山佛子嶺380毫米、含山東山278毫米,均超過100年一遇。
3、降雨突發性強,時空分布不均。
正常年份我省主要降雨發生在6月到7月。而20__年汛期大部分地區前期干旱少雨,后期雨水充沛,尤其是5~6月降雨均偏少,7~9月份降雨明顯偏多。三次主要降雨均是突發性致災性暴雨,7月上旬沿淮淮北地區特別是蒙城、渦陽等縣(區)的強降雨形成旱澇急轉、北澇南旱的嚴峻形勢。另外,正常年份江淮地區在9月份后汛期,發生日雨量超過200毫米的特大暴雨可能性極小,而9月初13號臺風形成的暴雨及洪水,在其量級和發生時間上為歷史同期少見。
4、臺風活動頻繁,破壞性大。
今年影響我省的臺風或熱帶風暴有4個,分別是第5號臺風“海棠”、第9號臺風“麥莎”、第13號臺風“泰利”和第15號臺風“卡努”。尤其是第13號臺風“泰利”形成的暴雨來勢猛,強度大,致使淮河、淠河和滁河發生大洪水,大別山區五大水庫水位迅猛上漲。強降雨引發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質性災害,破壞性極大,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5、洪水水位高,流量大。
7月份受上游降雨影響,淮河干流王家壩站出現水位29.14米,超過保證水位0.14米,為建國以來第九位。受13號臺風暴雨影響,大別山區水庫在超前預泄和緊急泄洪的情況下,佛、梅、響、磨四大水庫日漲幅分別達6.22米、4.29米、3.34米、5.93米,其中佛、磨兩庫1小時分別上漲0.95米、1.46米。佛、磨、梅、響水庫超汛限水位分別為9.38米、17.45米、4.64米、5.43米,水位和入庫流量均居歷史同期第一位。淠河橫排頭站水位55.82米,流量5600立方米每秒,水位和流量分別居歷史第二和第三位。滁河襄河口站水位13.66米,超保證水位0.16米
工情及災情
長江、淮河干支流堤防共發生各類險情323處,其中長江干堤7處(均為崩岸),淮河干流堤防及蒙洼圈堤19處,其余險情均發生在洪河、西淝河、潁河、淠河、滁河等支流堤防及部分行洪區堤防。所有險情中,較大險情3處,即阜南縣老觀鄉下河段蒙洼圈堤管涌險情、淮南市石姚灣行洪堤管涌險情和天長市高郵湖大堤部分堤段迎水坡嚴重毀損。全省共潰破圩口86個,淹沒面積36.5萬畝,受災人口40.5萬人。其中萬畝以上圩口7個,面積22.3萬畝,受災人口26.9萬。潰破圩口主要涉及六安、安慶、巢湖、蚌埠、淮南、滁州等六市,分布在淠河、汲河、清溪河、皖河、淮河等沿岸。六安市共潰破圩口65個,約占全省潰破圩口總面積的88%。
洪澇災害。今年臺風及洪澇災害致使全省81個縣(市、區)的917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1973萬人,受災面積2608萬畝、絕收面積670.4萬畝,倒塌房屋17.2萬間,因災死亡86人(其中山區滑坡、泥石流災害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143.6億元,其中水利工程直接經濟損失18.53億元。其中三次洪澇災情最為嚴重。一是7月淮河洪水災情。亳州、阜陽、蚌埠、淮南、六安等市的36個縣(區)受災,受災人口824.3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255萬畝、絕收293萬畝,倒塌房屋2.9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約29.5億元。二是8月淮北地區澇情。短歷時強降雨造成淮北中北部的濉河、新汴河、澮河、沱河等支流水位迅猛上漲,沿淮淮北洼地澇水難以外排,發生了嚴重的澇災。三是13號臺風“泰利”災情。六安、安慶、巢湖等7市27個縣(區)受災,受災人口達677萬人,因災死亡81人,倒塌房屋8.7萬間,損壞房屋17.7萬間;農作物受災698萬畝、絕收182萬畝,基礎設施水毀嚴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2.1億元,金寨、岳西、含山、霍山、裕安、潛山等6個縣(區)受災最重。
干旱災害。今年3—7月上旬,我省降雨偏少,特別是5—6月,旱情急劇發展。全省17個市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滁州、宣城、黃山等地旱災最為嚴重。據統計,全省年累計受旱面積達2330萬畝,其中成災493.5萬畝,一度有148萬畝水田缺水、95萬畝旱地缺墑難以適時栽插播種,9.3萬人、9.5萬頭大牲畜發生飲用水困難。
防汛抗旱主要措施
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原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考驗了政府應對突發性災害的能力,各項防災抗災措施有力、有效,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重大勝利。
領導重視,部署周密,各類責任制落實到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防汛抗旱工作,先后召開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會議、全省抗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全省抗洪救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省防指先后七次召開全體成員會議,全面部署安排防災抗災救災工作。在抗洪排澇和防御臺風災害的關鍵時刻,省委、省政府及時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指示精神,號召受災地區積極迎戰淮河洪水和臺風災害。省委書記郭金龍兩次坐鎮省防指,指揮淮河抗洪和防御臺風工作,省長王金山多次親臨省防指部署防汛抗災工作。郭金龍、王金山、王明方、任海深、趙樹叢等省領導身先士卒,多次深入一線檢查指導。汛前,明確省領導及省直有關部門防汛分工,省防指落實重要防洪工程和行蓄洪區防汛行政、技術責任人,調整省防指機構及其組成人員,修訂印發省防指成員單位職責。各地以落實防汛抗旱責任制為重點,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以防為主,突出重點,防汛抗旱工作準備充分
各級、各有關部門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防汛抗災工作方針,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災,結合實際,突出重點,狠抓防汛抗旱準備工作,為迎戰水旱災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省防指2月份就發出《關于開展20__年防汛抗旱準備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汛前準備工作,并先后派出30多個技術檢查組,對各地落實防汛措施、重要工程度汛準備、違章設障清除等進行檢查、抽查,督促限期解決度汛安全中存在的問題。各地抓住汛前有利時機,及時消除工程度汛隱患,長江、淮河干支流上50多處主要險工險段,在主汛期前得到有效處理或落實度汛方案;主要堤防上在建的78座開口工程,6月底前均具備正常防洪條件。制定了《安徽省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修訂了《茨淮新河控制運用辦法》、淮河行蓄洪區運用方案,調整了王家壩站防汛特征水位;編制全省抗旱預案和淠史杭等大型灌區供水方案。省級財政安排5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沿江市縣補充防汛物資。按照《安徽省長江淮河干支流主要堤防巡邏查險規定》,各地落實了417萬人的民工防汛搶險隊伍。各級防汛機動搶險隊開展防汛搶險演練,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廣泛動員,合理調度,全力搶排澇水
7至8月發生的三次強降雨過程,致使沿淮淮北和沿江局部地區發生嚴重洪澇災害。特別是7月初的強降雨,形成了沿淮淮北地區旱澇急轉的嚴峻局面。省政府、省防指見事早、行動快,要求受災地區及時調整工作重點,落實各項措施,應對洪澇災害。省防指督促有關部門及時開啟淮河、渦河、潁河、懷洪新河、茨淮新河、新汴河、奎濉河等河道上節制閘提前大流量預泄,降低河道水位,為加快內水外排創造條件。為抗御淮河流域第一場洪澇災害,在淮河上游洪水到來前,蚌埠閘提前預泄洪水16億立方米。隨著上游洪水下泄,河道水
位上漲,涵閘無自排條件后,省防指果斷要求各類泵站開足馬力排水,并同有關部門及時下撥排澇經費和排澇用電指標,支持各地排澇抗災防汛抗旱工作總結防汛抗旱工作總結。受災地區廣泛發動群眾清溝瀝水,拆除堵壩,架機排水。各類涵閘及泵站累計排澇水量46億立方米,其中自排澇水量約占75%,大大減少了排澇成本。由于排水及時,為盡快恢復群眾
正常生活生產和補種晚秋作物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通過工程調度,提前下泄渦河、潁河、洪河污水,洪水到來后,加大泄量,加快污水下泄,避免了污染水體集中下泄對淮干水質造成大的影響。
加強會商,優化調度,實現防洪減災效益化
省防指辦與氣象、水文部門密切聯系,加強會商,滾動預報天氣情況和洪水演進過程,為科學調度提供技術支撐。7月12日18時淮干王家壩站達到保證水位并繼續上漲,國家防總、淮河防總、省防指通過異地會商,在分析水情、工情及未來幾天流域上游無大的降雨的情況下,慎重作出不運用蒙洼等6個行蓄洪區的決定,避免31.5萬畝農田受淹。
在淮河第三次洪水尚未消退的情況下,13號臺風“泰利”帶來歷史罕見暴雨,引發大別山區嚴重山洪、泥石流災害,大別山區水庫及淮河、長江部分支流水位暴漲,淮河第四次洪水接踵而至,防汛抗洪形勢極為嚴峻。省防指審時度勢,科學判斷,慎重決策,作出了以保障水庫安全為重點、加強水庫調度、啟用分洪河道分洪、兼顧淠河和史河防守、加強滁
河及巢湖流域防汛指導、實現防洪工程抗災減災效益化的防洪調度原則。在第13號臺風影響程度尚不確定的情況下,省防指超前調度佛、磨、梅、響四大水庫提前預泄,騰出防洪庫容,牢牢把握防洪主動權。同時充分利用大別山四大水庫聯網調度系統,實時監測水庫庫區降雨、水位變化,綜合分析各類防洪因素,聯合運行,增強水庫調度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從9月2日至5日,調度大別山水庫從泄洪、控制泄洪到再泄洪,有效地應對了突發性特大暴雨災害。據測算,五大水庫共攔蓄洪量達11.34億立方米,削減洪峰60%—89%,不
僅確保水庫自身安全,也限度地減輕淠河、史河防洪壓力,避免了干支流洪水疊加。為進一步緩解淮干防洪壓力,省防指在調度水庫錯峰、蚌埠閘敞泄的基礎上,于9月4日凌晨,關閉阜陽閘,啟用茨淮新河分洪。為控制滁河水位迅猛上漲,省防指要求所有沿滁控制閘和駟馬山分洪道全力泄洪,打開襄河口船閘輔助泄洪,加快滁河洪水下泄速度,減輕滁河防洪壓力?;春痈闪髑窦液?、姜家湖、唐垛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荊山湖、洛河洼9個行洪區,滁河流域荒草二圩、荒草三圩2個蓄洪區超過規定行洪水位,在適度承擔風險決策思路的指導下,均未啟用,避免了40多萬畝農田受淹。據初步統計,今年防洪除澇減災直接經濟效益為141億元。
以人為本,安全至上,及時轉移安置受災群眾
省防指始終將群眾生命安全擺在防汛抗洪的首位,及時轉移危險區域內群眾,妥善安置受災群眾,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預測淮河蒙洼等行蓄洪區超規定運用水位的情況下,為確保萬無一失,及時轉移區內低洼區臨時居住群眾;在抗御沿淮淮北地區澇災期間,及時轉移被水圍困的群眾和排出684個村莊內積水;大別山區四大水庫在泄洪前,省防指要求四大水庫下游有關縣(區)、鄉(鎮)做好沿河洼地人員轉移,確保群眾生命安全。
第9、13、15號臺風來臨前,省政府、省防指及時作出部署,要求各地采取緊急措施,轉移受地質災害威脅、低洼地、危舊房、高空作業等危險區域的人員。省防辦在電視臺、電臺播發《防臺風十二招》,告之群眾防御臺風災害知識;利用媒體宣傳山區防御地質災害要決,并將宣傳材料發放到山區鄉鎮、村、村民組及群眾手中,提高群眾自救意識,主動防災、避災。各地及時轉移、安置受災群眾47.5萬人,同時全力搜救失蹤人員,限度減少人員傷亡。特別是在防御13號臺風暴雨災害中,沒有出現群死群傷現象,在人員轉移和抗洪搶險過程中沒有死人。
萬眾一心,全面防御,奮力抗洪搶險救災
為有效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省政府啟動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Ⅱ級響應,省防指先后啟動防汛應急預案Ⅱ、Ⅲ級響應,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Ⅲ級響應,全面落實各項抗災救災措施。7月4~10日,受上游來水和區間降雨共同影響,淮干水位迅猛上漲,預計第一次洪峰將于12日夜到達我省,王家壩站水位將超過保證水位,蚌埠以上河段將全線超警戒水
位。同時亳州、阜陽、蚌埠、淮南等市受澇面積已達960萬畝。防洪排澇形勢十分嚴峻。7月12日上午,省防指下達啟動《安徽省防汛抗旱應急預案》Ⅱ級響應命令。9月1~4日,受第13號臺風“泰利”影響,淮河干流全境超警戒水位,潤河集以下河段為今年以來的水位,邱家湖等9個行洪區超行洪水位,滁河、淠河、巢湖、皖河全線超警水位,滁河襄河口閘超過保證水位。9月3日上午,省防指下達啟動《安徽省防汛抗旱應急預案》Ⅲ級響應命令。應急預案的適時啟動,及時強化了防汛抗洪及救災各項措施。
受災地區各級黨委、政府組織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奮力抗災救災,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各級緊急動員干部2.5萬名,抗洪救災群眾100多萬人,日夜巡堤查險,及時處置險情。各級投入編織袋、麻袋、草袋687萬條、木材6696立方米、塊石4.3萬立方米、土工布及防浪布14.7萬平方米,運送搶險土方156萬立方米。國家、省級下撥抗洪搶險經費7150萬元,省防指調撥編織袋、麻袋、草袋71萬條、土工布及防浪布3.7萬平方米、砂石料5530噸、橡皮船20艘、救生衣4000件等搶險物資,支持各地抗洪搶
險救災。省防指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全力做好工作。民政部門發放帳篷、食品等物資,確保受災群眾基本生活;衛生部門及時啟動治病防病預案,派出數百支醫療防疫小分隊,發放藥品,加強災區衛生防疫工作;公安部門加強災區社會治安管理,保障社會穩定;省直工委、省民政廳緊急部署開展抗洪救災捐助活動。通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精心安排,保障了受災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醫,抗洪救災工作有序進行,災區人心穩定。
廣辟水源,優化配置,全力保障各類供水安全
今年入汛后至7月上旬,我省大部分地區持續晴熱高溫,降雨普遍偏少,蓄水嚴重不足,相繼發生嚴重的干旱。旱情發生之初,省政府相繼召開抗旱工作專題會議和全省抗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切實抓好當前抗旱工作的緊急通知》,全面動員部署抗旱工作,并下達省長預備費、特大抗旱經費1689萬元,農業抗災用電指標2.17億千瓦時,支持各地抗旱。省防指適時分析雨水情、旱情發展態勢,對各地抗旱工作實行分類指導,先后派出5個工作組,分赴重旱區檢查指導抗旱工作。省防辦抓住淮河上游來水時機,將
蚌埠閘上水位控制在18.4米左右,為沿淮地區引水創造條件。淠史杭灌區適時調引水15.8億立方米,保證了近900萬畝水稻栽插、灌溉用水。上橋、駟馬山適時開機提水,提引淮河、長江水2.8億立方米,保證灌區內310萬畝農田適時栽秧和灌溉用水。巢湖市相繼打開裕溪閘、鳳凰頸排灌站引水閘,引長江水5億立方米。沿淮、沿江河道湖泊共自流引水達14億立方米。通過閘站調控和搶引過境水,有效地增加了抗旱水源。全省發動435萬人,開動近5500處泵站、動用74萬臺套機動設備投入抗旱,累計投入抗旱資金4.7億元、用電2.6億度、用油2.5萬噸,各類水利工程累計提供夏種用水85億立方米,累計澆灌面積達2500萬畝??购低旎丶Z食損失292萬噸,減少經濟作物損失27億元。
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工作
為盡快恢復災區正常生產生活,確保明年度汛安全,在淮河、滁河洪水尚未完全消退的情況下,省防指、省水利廳提前謀劃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工作,確立了“全面規劃、統籌兼顧;先急后緩、人水和諧;強化領導,明確責任;集中財力,保證重點”的水毀水利工程修復指導原則。省水利廳成立專門班子,具體負責堵口排水和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工作,確定相關部門聯系定點縣(區),分類、分片指導。要求各地水毀修復工作由各縣人民政府負責,受災嚴重的市、縣、鄉人民政府成立水毀水利工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水毀水利工程修復的組織發動、計劃制訂、技術審查、資金籌集及組織實施工作。突出抓好堵口復堤、影響明年度汛的中小水庫除險加固、人飲工程修復三類重點項目,確保今年年底完成80%,明年汛前全面完成。各地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多方籌措資金,發動群眾投工投勞,開展水毀修復工作。省補助水毀修復資金2570萬元。截至12月16日,三類重點水毀工程已修復完成1801處,占計劃的56%;完成土石方840萬立方米,占計劃的55%。
經驗與啟示
20__年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勝利,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于國家防總、淮河防總和省防指的科學調度,得益于全省廣大軍民的奮力拼搏,尤其是成功防御第13號臺風“泰利”和抗御淮河流域嚴重洪澇災害,帶給我們的主要經驗與啟示是:
基層組織抓措施落實是防災抗災的關鍵。在防御臺風“泰利”特大暴雨災害中,大別山區金寨縣響齊辦事處集中干部70余人,采取“分片包組、查戶盯人、先人后物”等措施,克服道路不通、通信中斷等困難,逐家逐戶緊急轉移群眾2030人,全辦事處無一人在洪災中死亡。鄉、村基層組織是落實各項部署的最終主體,只有做到快速反應、組織有力,迅速將各項具體防御措施落實到千家萬戶,才能有效減少損失和人員傷亡。
發揮防指整體效能是取得抗災成效的保證。今年我省多災并發、災情持續時間長,防汛抗旱形勢嚴峻。防汛、民政、國土等部門相繼啟動本部門專業應急預案,省防指所有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發揮了整體應急管理效能,保證了防災抗災工作的順利開展。防汛抗旱抗災工作涉及面廣,任何一個部門都不能獨立完成,各成員單位必須在防指的統一指揮下,按既定的工作部署,主動配合,高效完成本部門的任務,才能發揮應急管理的整體效能。
信息化建設是實施科學調度的重要技術支撐。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設尤其是信息采集系統、異地會商系統、重要水文和雨量站點遙測系統的建設并投入使用,省防指能及時掌握各類信息,與國家防總、淮河防總、王家壩現場和各市防指適時遠程會商,開展模擬調度,科學選比調度方案,使防洪調度決策更具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必須加快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設,建立科學的調度決策體系。針對今年防御臺風暴雨工作的實際,吸取9月3日上午大別山庫區有線、無線通信全部中斷的教訓,借鑒沿海省份防臺風經驗,加強臺風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建設,逐步建成山區、庫區雨水情站點自動測報系統,進一步完善山區防洪工程通信手段。
堅持人水和諧的治水思路是變水患為水利的根本出路。今年的洪澇災害特別是臺風“泰利”暴雨所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災害,再次說明了洪水災害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必須把人水和諧的治水思路落實到水利建設、管理等各項工作中,正確認識并妥善處理好人、水、地之間的關系,注重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依法堅決制止湖泊圍墾、毀林開荒、切坡建房等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盡快對淠河、史河、皖水、潛水等淮河、長江重要一級支流進行治理,逐步提高沿河縣城和重要集鎮防洪能力,加大山洪、泥石流等地質性災害的治理力度,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蚌埠防汛工作總結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臨淮崗工程;
洪水資源化;
蓄水效果
1 臨淮崗工程概況
臨淮崗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主體工程位于安徽省霍邱、潁上兩縣交界處,距上游淮河源頭約490km,距下游正陽關28km, 集水面積42160km2。
臨淮崗工程是整個淮河防洪體系中關鍵性工程,它與上游山谷水庫、中游行蓄洪區、各類堤防及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共同組成淮河中游多層次綜合防洪體系,使淮河中游正陽關以下河道防洪標準由約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臨淮崗工程為Ⅰ等大(1)型工程,正常運用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壩上設計洪水位28.41m,滯洪庫容85.6億m3;
壩上校核洪水位29.49m,滯洪庫容121.3億m3。工程主要包括主壩(8.545km)、副壩(69.062km)、3座水閘(深孔閘、淺孔閘、姜唐湖進洪閘)和2座船閘(臨淮崗船閘、城西湖船閘)等。
2 臨淮崗工程潛在功能
臨淮崗工程的設計功能主要是防控淮河特大洪水,運用機會不多,絕大多數年份長期呈“曬太陽”狀態?;春恿饔蛩Y源現狀、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均迫切要求挖掘臨淮崗工程潛在功能,讓臨淮崗工程再在淮河洪水資源化中發揮作用。臨淮崗工程的潛在功能至少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中等洪水時利用臨淮崗工程主壩以上河灘槽適度蓄洪,以減少下游行蓄洪區進洪機會;
二是后汛期小洪水及汛尾時利用臨淮崗工程主壩以上河灘槽適度蓄水,以改善非汛期淮河干流水量緊缺、水質惡化之現狀;
三是臨淮崗工程主壩以上河灘槽適度蓄洪蓄水還可帶來可觀的灌溉、航運、生態等效益。
3 臨淮崗工程試驗性蓄水情況
3.1蓄水目的
開展臨淮崗工程試驗性蓄水,是為了探索如何發揮臨淮崗工程的調控作用,利用臨淮崗以上淮河干流河槽及河灘地,適度攔蓄洪水尾水,以緩解淮河流域水資源緊張的矛盾,改善低枯水期淮河干流水環境,為沿淮抗旱提供水源且降低提水灌溉成本,提高低枯水期淮河水運通航保證率,為研究臨淮崗工程綜合利用積累基礎資料。
3.2 蓄水依據
《國務院關于淮河防御洪水方案的批復》(國函〔2007〕48號)和《淮河洪水調度方案》(國汛〔2008〕8號)均提出“在確保防洪安全和不影響排澇的前提下,兼顧洪水資源利用?!焙汀霸诓挥绊懛篮楹团艥车那疤嵯?,經科學論證和嚴格審批后,可根據沿淮地區抗旱和防污的需求,適當發揮臨淮崗、蚌埠閘等攔河工程的蓄水和減污作用?!?/p>
3.3 蓄水方案
通過近幾年低枯水期對臨淮崗深孔閘適當控制,低枯水期適度抬升臨淮崗壩上水位效益顯著,既可提供灌溉水源、保證航運通暢,又能改善淮河水生態環境,霍邱、潁上、阜南三縣政府也對此表示支持。經分析研究,制訂臨淮崗工程試驗性蓄水暫行方案如下:
(1)非汛期(10月1日至4月30日),臨淮崗壩上水位按22.50m控制。
(2)非主汛期(5月1日至6月15日左右及8月15日左右至9月30日),臨淮崗壩上水位按21.50m至22.00m控制。期間若發生洪水,則深孔閘、淺孔閘均及時敞泄。
(3)主汛期(6月15日左右至8月15日左右),臨淮崗壩上水位按21.00m至21.50m控制。期間若發生洪水,則深孔閘、淺孔閘均及時敞泄。
3.4 蓄水過程
試驗性蓄水從2010年9月15日開始,此時臨淮崗壩上、壩下水位分別為21.12、21.08m,水位差0.04m,深孔閘由全開敞泄逐步下壓,過閘流量逐步減小。壩上水位逐步抬升,壩下水位逐步下降。至9月24日8時,臨淮崗壩上、壩下水位分別為22.10、20.20m,水位差1.90m。為避免上游河灘地被耕種,從9月28日開始再次逐步下壓深孔閘,逐步抬升壩上水位,9月29日8時壩上、壩下水位分別為22.47、19.32m,水位差3.15m,至11月3日,壩上水位基本維持在22.50m左右,水位差基本上在3至4m之間。因阜六鐵路南照淮河大橋施工急需,從11月3日開始,逐步加大深孔閘開啟高度,適當降低壩上水位,11月20日壩上水位降到22.00m以下,11月25日壩上水位降到21.50m以下,此后至12月31日,壩上水位基本維持在21.50至22.00m之間,水位差基本上在2.9至4.3m之間。
自2010年9月15日開始正式實施試驗蓄水至12月31日,壩上平均水位21.99m,最高蓄水位22.57m;
壩下平均水位18.57m;
上下游平均水位差3.42m.最大水位差4.28m;深孔閘平均過閘流量209m3/s。
由于遭遇秋冬春夏持續干旱,此次試驗性蓄水于2011年1月起未能按試驗性蓄水暫行方案繼續下去,只是根據水情對深孔閘作適當控制。
4 臨淮崗工程試驗性蓄水初步效果
經調查、分析,實施試驗性蓄水已取得以下初步效果:
(1)蓄水改善了通航條件,保證了淮河持續特大干旱未斷航。
(2)蓄水為沿淮地區秋冬春夏持續抗旱提供了寶貴的水源。2010年秋至2011年4月初,臨淮崗以上沿淮各灌溉工程從淮河抽水近2.5億m3。
(3)蓄水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蓄水使臨淮崗以上約100 km河段形成一定面積的長久水域,蓄水約在1.5~2.5億m3之間。一方面可以緩解附近淮河以北地區地下水位急劇下降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逐步回補地下水;
另一方面因有較好水質的水源儲備,可根據需要不斷地向下游淮河干流補充相對穩定的流量,以改善其水環境,維持淮河不斷流,保護淮河生態系統安全。
(4)其他效益。蓄水對創建臨淮崗風景區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進一步研究臨淮崗工程綜合利用積累了寶貴的基礎性資料,也為蚌埠閘通航、發電、供水等提供水源保障。
5 對臨淮崗工程適當兼作蓄水工程的展望
5.1 臨淮崗工程可以在淮河洪水資源化中發揮作用
臨淮崗工程是防洪工程,主要任務是防控淮河中上游特大洪水,工程質量高,滯洪庫容大。僅用臨淮崗以上河灘槽蓄水2億m3左右不存在問題,既不影響工程安全,也不影響防洪安全。臨淮崗工程可以在淮河洪水資源化中發揮一定作用。
5.2 臨淮崗工程有必要在淮河洪水資源化中發揮作用
水資源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春恿饔蛩Y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既水量性缺水,又水質性缺水,淮河以北地區還存在嚴重的工程性缺水。臨淮崗工程位居淮河中游,連接淮河兩岸,有必要挖掘其潛在功能,讓其在非汛期及汛期低水期間適度攔蓄中小洪水和汛尾洪水,這不失為緩解淮河流域水資源緊缺狀況的一項最經濟、最快捷、最輕松的有效措施。臨淮崗工程在淮河洪水資源化中發揮作用很有必要。
5.3 臨淮崗工程在淮河洪水資源化中大有作為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淮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淮水北調工程即將建設?;春痈闪鲝搅骺偭坎簧?,但可利用的不多,主要原因是淮河干流無較大蓄水工程。作為防洪工程的臨淮崗工程可否在必要時兼作蓄水工程已為人們所關注。在確保防洪安全和不大影響排澇的情況下,臨淮崗工程蓄水2億m3甚至更多,就相當于不花錢建一座或多座大(2)型水庫,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均相當可觀,希望上級有關部門、上游地方各級政府及周邊廣大人民群眾重新認識臨淮崗工程。
隨著氣象預報、水文測報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進一步要求,臨淮崗工程適度蓄水將是大勢所趨,臨淮崗工程在淮河洪水資源化中將會大有作為。
6 結語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春恿饔蛩Y源時空分布不均,既水量性缺水,又水質性缺水,淮河以北地區還存在著嚴重的工程性缺水。臨淮崗工程適當兼作蓄水工程不僅必要而且可行,是一項緩解淮河流域水資源緊缺狀況的最經濟、最快捷、最輕松的有效措施。
蚌埠防汛工作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年內分配;
年際變化;
地區分布;
降水量
中圖分類號 S1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1-0163-03
1 自然概況
靈璧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縣境東臨泗縣,西連宿州市橋區,南接蚌埠市固鎮、五河兩縣,北同江蘇省銅山、睢寧兩縣接壤,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7°17′~117°44′、北緯33°18′~34°02′,南北長82km,東西寬36km,國土總面積2054km2。在地勢上,靈璧縣北高南低,呈西北東南傾斜,地面坡度較小,坡降比為1∶7300~1∶10000,海拔高度在27~18.5m,一般多在20m左右。境內大部分為河間平原和黃泛平原,小部分為低山殘丘;
低山殘丘零星分布在縣境東北部、中部及西北部,面積約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10%。
縣域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寒晴燥,夏熱多雨,四季分明??h境上空大氣環流具有明顯的季風性質,氣候受其影響較大。境內地表水系較為發育,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運料河、拖尾河、三渠溝、潼河、老虹靈溝、濉河、唐河、新河、閆河、新汴河、北沱河、沱河等自然和人工河道,皆屬淮河流域洪澤湖水系。
2 計算分區
靈璧縣現轄19個鄉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按水系由北向南可劃分為安河、奎濉河、新汴河和懷洪新河4個水系分區。安河水系境內流域面積113.0km2,占全縣總面積的5.5%,境內僅有潼河屬安河水系??『铀稻硟攘饔蛎娣e814.8km2,占全縣總面積的39.7%,主要河流有濉河、拖尾河、三渠系??;
澈樾潞鈾系境內流域面積1126.2km2,占全縣總面積的54.8%,主要河流有唐河、新河、北沱河、沱河等。新汴河為穿境行洪河道,在靈璧縣境內無固定排水面積。
3 資料選用
為準確評價靈璧縣降水量的變化及其分布狀況,按照資料質量較好、系列較長、面上分布較均勻的原則,選取劉八集、漁溝、高樓、澮塘溝、禪堂集、靈璧、婁莊7個雨量站作為分析的站點,資料系列采用1956―2014年同步系列,資料缺測或不全的站點,通過與資料系列完整的臨近雨量站建立相關關系對其進行插補延長。這些站點資料可靠,在區域面上具有代表性,滿足分析要求。
降水量統計參數包括多年平均降水量、變差系數Cv和偏態系數Cs。均值采用算術平均值,Cv值用矩法計算,Cs/Cv值采用2.0,頻率曲線采用P-Ⅲ型線型。各代表站降水量特征值見表1。
4 降水特征
4.1 面雨量及不同頻率降水量 靈璧縣面降水量采用泰森多邊形法計算。根據上述7個代表雨量站1956―2014年系列降水資料分析,靈璧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95.5mm,各代表站多年平均降水量856.6~931.3mm。采用P-Ⅲ型曲線適線法對靈璧縣降水量進行頻率計算,20%、50%、75%和95%頻率條件下的降水量分別為1069.0mm、878.5mm、743.3mm、574.8mm。靈璧縣各水系分區及全縣不同頻率降水量分析成果見表2。
4.2 年內分配 靈璧縣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內分配的特點表現為汛期集中、季節分配不均勻、最大與最小月相差懸殊等,它與水汽輸送的季節變化有密切關系。汛期由于大量暖濕空氣隨季風輸入,降水量大且集中程度高,6―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95.5mm,占全年總量的66.5%,其余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33.5%。
一年四季降水量變化較大。夏季6―8月降水最多,為509.1mm,占全年的56.8%;
春季3―5月降水量為166.2mm,占全年的18.6%;
秋季9―11月降水量小于春季大于冬季,為158.1mm,占全年的17.7%;
冬季12―2月降水最少,為62.1mm,僅占全年的6.9%。年內各月份之間降水量不均,最大與最小月懸殊較大。多年平均以7月份降水量最大,為240.4mm,占全年的26.8%;
最小月降水量出現在12月份,僅占年降水量的1.9%。靈璧縣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內月分配比例見圖1。
4.3 年際變化 靈璧縣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為劇烈,主要表現為最大與最小年降水量比值(即極值比)較大,年降水量變差系數Cv值較大和年際間豐枯變化頻繁等特點。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和天氣系統的多變性,是造成年際之間降水量差別的主要原因。
根據1956―2014年系列降雨資料的分析,靈璧縣最大年降水量為2003年的1524.2mm,最小年降水量為2004年的580.3mm,極值比為2.63;
全縣年降水量變差系數Cv為0.24,各代表站CV值0.22~0.25,表明靈璧縣降水量相對較少,年際變化較大。靈璧縣1956―2014年歷年降水量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
4.4 地區分布 靈璧縣降水量的地區分布總體上是北多南少,差異不大??h境北部安河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略大,為906.5mm,南部懷洪新河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略小,為892.0mm。在全縣各行政分區中,縣境北部的朝陽鎮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為914.0mm,南部的婁莊鎮年均降水量最小,為883.2mm。
4.5 不同年代降水情勢 以代表站1956―2014年降水系列為基準,對靈璧縣不同年代的年均降水量進行分析。根據分析,20世紀50年代靈璧縣降水量明顯偏豐,60年代降水略偏豐,70年代、80年代降水明顯偏枯,90年代和本世紀前10年降水偏豐。降水情勢總體上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降水量趨于減少,90年代有所上升,進入21世紀后降水量又趨于減少。靈璧縣代表站不同年代平均降水量見表3,年代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
5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