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雙語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 3 篇
雙語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第 1 篇
任何工作的開展,語言溝通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社會在不斷發展,首要是靠語言來推動,沒有語言的溝通,就沒辦法進行感情交流。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訴訟的權利??h作為省重要的藏族聚居縣,為推動黨和政府的政策落實,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堅實一支優秀的雙語人才隊伍非常有必要。
一、基本縣情
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位于省西北部和州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氣溫1.1℃,年絕對最低氣溫-33.7℃。幅員面積 10620 平方公里,最遠的奪曲寨和雅爾寨遠牧點距縣城 160 公里。轄區內居住有藏、漢、回、羌、彝等 12 個民族,總人口 7.8 萬人,其中,純農牧戶 12603 戶 6.6 萬人,藏族人口 7.2 萬人、占 92%。
二、財政支持雙語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在過去的五年中,縣財政積極發揮職能,推進雙語人才隊伍建設。在本級財力極為有限的的情況下,分別在 2013年安排 4 萬元,2014 年安排 4 萬元,2015 年安排 4 萬元,2016 年安排 4 萬元,2017 年安排 2 萬元工作經費給縣少語委專項用于雙語工作。
2
三、雙語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困難
?。ㄒ唬╇p語人才外流現象比較嚴重。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干部職工工資福利待遇相對較低,各方面條件差,使得雙語人才不愿到基層就業,原有的一些優秀人才也大量流失。還有一些部門和一些領導同志不能夠及時發現優秀雙語人才,既使發現了人才,也不敢放手使用,這也是雙語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ǘ┤狈嫱ǖ纳贁得褡甯刹考案黝悓I科技、技術人才。兼通的少數民族干部及各類專業科技、技術人才缺乏,是由于少數民族人才從小所處的語言環境不同和接受的基礎教育不同而形成的。往往是精通藏語的漢語基礎差,漢語基礎好的干部民族語言文字的能力差,造成德才兼備、兼通,能夠擔當重任的民族干部及專業科技、技術人才數量不多。
?。ㄈ└刹侩p語教育培訓不平衡。從整個縣干部及各類專業科技、技術人才教育培訓工作看,黨政、教育、衛生等部門的干部參加雙語培訓機會較多,而基層干部的培訓機會少。從培訓效果看,由于民族地區干部雙語培訓內容陳舊,知識更新緩慢,客觀上延緩了少數民族地區干部學習應用雙語新知識、新技能的時間,加之干部教育培訓經費緊缺,培訓機構師資力量薄弱,也使干部的雙語教育培訓工作出現了有量乏質的現象。
?。ㄋ模╇p語培訓缺乏統一教材,培訓效果不明顯。由于
3 漢藏雙語人才培訓正在探索階段,缺乏授課教材,授課教師一般都是當地藏語老師,但并不精通各部門業務知識,從而使培訓效果大打折扣。從近幾年的培訓來看,培訓人員不固定,在第一線與藏族群眾直接打交道的鄉鎮工作人員和部門窗口工作人員最需要進行雙語培訓,但忙于業務工作,無法參與培訓。
?。ㄎ澹╇p語人才隊伍建設資金缺乏。由于需要開展雙語人才隊伍建設的區域多為民族地區,經濟條件較差,地方財力有限,無力安排大規模的雙語培訓,加之雙語人才隊伍建設無上級專門的經費支持,導致雙語培訓工作規模較小,效果較差。
四、加強雙語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
?。ㄒ唬┙ㄗh上級相關部門盡快出臺由民語部門與各地高等院校聯合開辦漢語民語雙語技能培訓的相關規定,按規定開辦培訓班,通過培訓,雙語技能合格者,發給證書。
?。ǘ┙ㄗh國家民委與國家人社部等部門,在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各職能部門人員編制方面出臺規定,在工作人員配備方面,在現有力度上,進一步吸收當地少數民族的雙語人才。
?。ㄈ┙ㄗh上級相關部門把雙語人才培訓列為在職培訓范疇,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各職能部門,可以在本單位內挑選熟悉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工作人員,送到上級雙語人才培訓
4 機構參加培訓,通過培訓,持合格證書回原單位服務。
?。ㄋ模┙ㄗh上級相關部門把雙語人才培訓工作經費納入預算,設立專門的經費,進一步強化雙人才隊伍建設資金支持。
雙語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第 2 篇
近年來,通遼市將雙語人才隊伍建設作為落實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的戰略工程來抓,立足發展實際、強化政策支撐,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持續縱深推進雙語人才隊伍建設,為通遼市維護民族團結和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保障。
立足發展實際,優化雙語人才隊伍整體布局。全面理解人才是戰略資源這一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創新機制、注重協同、統籌兼顧、聯動發力,自上而下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充分考慮干部培養的普遍性與雙語人才培養選拔的特殊性,健全了符合地區實際的雙語人才選育機制,在雙語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工作上堅持三個特別,努力做到三個優先,切實優化雙語人才隊伍建設整體布局。強化政策支撐,營造雙語人才隊伍發展環境。積極引導雙語人才深入脫貧攻堅一線,結合農業供給側改革、民俗旅游、農牧業專業技術提升等內容,對涉農企業及農業示范基地進行技術指導,對貧困農牧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促進雙語人才在推進重點工作中發揮作
5 用。進一步完善干部錄用辦法,明確提出在事業單位自主公開招聘考試中,要從招錄計劃總數中拿出不低于 20%的崗位專門用于定向招錄蒙古語授課高校畢業生,旗縣市區根據蒙古族人口比例可適當提高錄用比例的舉措,有效促進了蒙古語授課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
加大培訓力度,提升雙語人才隊伍綜合素質。認真借鑒人才培養工作先進經驗和創新舉措,把少數民族雙語干部教育培訓納入通遼市干部教育培訓總體規劃,確立專項經費舉辦通遼市雙語教師培養專項計劃、法官翻譯培訓班、少數民族干部培訓班等,結合實際需求,為雙語人才提供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解讀等各類實用知識,將各級雙語人才廣泛納入中青年干部、婦女干部、黨外干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培訓班,根據雙語人才的能力、接受程度等實際情況,創新拓展教育培訓載體,積極打造領導干部講壇、機關干部講壇、農家講堂、流動黨課等雙語培訓活動,在推進干部自主選學工作中,提高雙語人才培訓的針對性。充分利用外地優質培訓資源,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等院校,打造了少數民族干部綜合培訓基地,進一步提升雙語人才培養效果,近 5 年異地培訓少數民族干部 6863 人才。積極拓寬培育渠道,通過上下互派、對口幫扶、基層任職、交流輪崗和掛職鍛煉等方式,近 5 年共選派 49 名縣處級雙語干部到發達地區掛職鍛煉、跟班學習。
6
創新體制機制,凝聚人才發展政策合力。通遼市委以深入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言文字工作條例》為統領,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若干政策文件為支撐,綜合平衡通遼市教育醫療衛生、農牧科技、經濟、法治等領域人才隊伍角度考慮,制定了《通遼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實施意見》,嚴格落實《通遼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全面實施少數民族人才開發、現代農牧業人才支撐等計劃,將急需緊缺的工業經濟、企業管理、城市管理、旅游文化等方面的雙語人才補充進后備干部隊伍,優化了少數民族干部隊伍結構。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始終把加強少數民族干部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才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實際,制定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自治區人才強區工程的實施意見》和《通遼市建設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涉及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少數民族人才培養選拔的方法措施,為少數民族雙語人才不斷成長、脫穎而出創造有利條件。
雙語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第 3 篇
為進一步加強我縣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人才強縣戰略,根據省委、州委和縣委的有關要求和規定的職能,確立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及成員單位工作職責,我局結合單位實際,切實履行做好各自的工作職責,認真落實各項措施,做到相互協調配合,確保全縣人才工作機制協調高效。
7
1、人才資源現狀及結構
我局目前的人才資源現狀和結構情況:我局行政編制 18個,事業編制 2 個,機關工勤編制 2 個;目前全局共 18 人,4 個空編(招錄中)。其中:本科學歷 4 人,??萍耙韵?14人;共設 9 個股室,辦公室 4 人,綜合股 1 人,項目股 1 人,以工代賑股 1 人,投資股 1 人,商務股 1 人,經信股 1 人,物價股 1 人,價格認證中心 1 人,行政審批股 1 人;現 35歲以下 7 人,35 至 45 歲 4 人,45 至 50 歲 6 人。此次調查發現,我局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如下問題:一是職工年齡分配不均,老齡化職工居多;二是年輕干部對業務知識不熟悉,知識結構單一,無法勝任一線工作;三是工作量大,人手不夠;四是缺少專業知識工作人員。
2、人才資源需求情況
根據我局現在的狀況看,現缺乏國民綜合管理方面人才、項目和固定投資管理方面人才、價格調控方面人才、經濟信息管理方面人才等;局工作量較大,但辦事人員人手不夠,干部經常存在身兼數職情況,望積極考慮為我局增加編制數,廣招人才,為五個建設做出一份努力。
3、人才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編制數受限無法廣招人才。我局項目方面工作量較大,經常下鄉出差,為提高辦事效率,望多招納男性同胞及雙語人才;因我局涉及的工作范圍較廣,工作量相對較大,
8 業務股室基本是一人開展工作,我單位又是多個單位合并,然而州級部門是單獨成立的,所以股室上一個人要對接上級整個部門,多數情況下工作開展不過來,為此根據我局工作職責,望多增加些編制數,已便我局工作開展。
二是人才引進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地處川西北高原,平均海拔在 3600 米,氣候寒冷、高原缺氧;我縣第三產業發展較慢,住宿、消費及娛樂場所缺少,外來人才業余精神文化生活貧乏;工作機制不健全,未能建立有效的人才競爭激勵機制。
4、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方面的對策和建議
一是創新人才理念,發揮好政策制度導向作用。全面完善人才工作政策,發揮激勵導向作用,及時調整不合適宜的政策規定,制定一批包括引進、培養、激勵、關愛的配套政策。
二是創新工作機制,加大人才集聚力度。改善人才引進機制,根據工作職責,引進實用人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積極組織業務方面培訓,強化激勵機制,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引導,用人單位獎勵為主體,社會獎勵為補充的多元化人才獎勵制度,以重大項目建設和科技創新項目專項補貼等形式,加大對人才開發的政府資金投入,運用財政、稅收等手段。
三是完善管理,解決人才工作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建立
9 全新的人才選拔、使用機制,激活人才,建立民主決策機制,建立科學的人才引進、流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