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編制 考試 心理學 理論重點歸納
?。?一)
五種常見的心理效應 一、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指的是:如果一個房子的窗戶破了而沒有及時去修補的話,那么不久后,其它的窗戶就會被一些破壞者打破;如果一面墻出現了涂鴉而沒有被清洗,那么很快的,墻壁就會被涂滿東西;一個干凈的地方出現了垃圾而沒有及時被清理,那么很快地,地上就會布滿垃圾。
任何壞事,如果在一開始的時候沒有被阻止,那么很快地就會形成一股壞的風氣。這就好像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被修補,那么慢慢地就會導致崩壩,帶來千百萬倍的損失。
二、漣漪效應 漣漪效應,又稱“模仿效應”,該效應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杰考白〃庫寧提出。直觀來說,漣漪效應指:往平靜的湖水里扔進一塊石頭,泛起的水波會逐漸波及到很遠的地方。
在某個群體中,如果有人開始破壞規則,而其他人沒有對這種不良行為進行及時制止的話,那么很快地,類似的行為就會大量的出現。如果起初破壞規則的人是人群中的領導者,那么波及的人群就會更廣,漣漪效應也就更加嚴重。
三、波紋效應 波紋效應指的是:在學習集體中,當教師對有影響力的學生施加壓力、使用懲罰措施、諷刺、挖苦等傷害學生人格尊嚴的做法時,會導致師生對立以及抗拒現象的出現。部分學生甚至還會故意搗亂,出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此時教師的影響力往往會下降甚至會消失不見,這是因為在學生群體中有影響力的學生較教師有更大的影響力。在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任由該效應的發生,會對以后的教育活動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惡劣的影響。
四、等待效應 等待效應指的是:由于人們對某事的等待而產生態度、行為等方面的變化。在教學中,教師正確運用該效應,能夠促使學生對新學習材料產生等待心理,培養學生自學的動力。這有助于前后學習內容的連續,
更為重要的是它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和行為發生積極的轉變。
五、獎懲效應 獎懲效應指的是:針對學生的行為,教師采取獎勵或懲罰的手段來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繼而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最終帶來行為上的強化或弱化。心理學實驗證明,表揚、鼓勵和信任等正向獎勵措施,常常能激發個體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獎勵學生時應注意精神獎勵重于物質獎勵。而懲罰是一種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的有效措施。在運用懲罰手段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就事論事、用語得體以及適度懲罰。懲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懲罰使學生明白為什么受罰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教師在運用獎懲時應注意獎懲的頻率控制在 5:1左右,此時獎懲往往效果最好。
?。?二)
格式塔學派
格式塔學派,一個創立和繼承格式塔理論的心理學學派。1912 年,由韋特海墨、考夫卡和苛勒在德國創
立,后來得到廣泛傳播和繼續發展。“格式塔”一詞是德國 Gestalt 的譯音,原意是構成整體。格式塔學派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單純元素的構造心理學,批判行為主義只研究行為的孤立環節。
一、主要觀點 在格式塔學派看來,行為是大于反射系列的東西。它是完整的,完整結構的物質不能歸結為組成整體的各部分的簡單總和。相反地,整體決定著部分的質的特點,并由目標來調整。不管什么時候,人類的行為都是互相聯系的。這種聯系制約著個體走向他所向往的目標。格式塔學派的基本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僬w大于部分,并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②重視圖形與背景以及輪廓在形成心理映象中的作用; ③引用現代數理的概念來說明心理現象及其機制; ④以現象學派作為主要理論基礎。
二、格式塔學派的研究內容
?。?)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 格式塔學派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一反應”公式。他們認為威廉〃馮特的方法是“磚”和“灰泥”的心理學,也就是說,元素(磚)通過聯想(灰泥)組合到一起。他們認為:“當我們從窗戶向外看的時候,我們真正看到的是樹木和天空,而不是看到所謂的以某種方式聯合到一起的感覺元素,如亮度和色調。”格式塔學派認為當感覺元素組合起來以后,就會形成新的結構和模式。例如,如果你把不同的音符放在一起,那么這些音符會組成新的曲子,而這一曲子并不存在于先前的任何一個單一音符中。簡而言之,意識不等于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于反射弧的累加,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知覺結構原則 由于格式塔心理學家把自然觀察到的經驗作為研究對象,所以知覺結構原則就成了他們早期研究的重點?;萏睾D缭?1923 年就指出人們總是采用直接而統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覺作為統一的整體。后來,苛勒又作了進一步分析,指出華生的“刺激——反應”理
論易使人產生誤解,他認為反應很明顯地依賴于組織的作用,于是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公式:刺激——組織——對組織的反應。格式塔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提出了諸多知覺組織原則,如接近原則、連續原則、相似性原則、封閉原則等,這些原則描述了我們如何組織這些刺激,以及如何以一定的方式構造或解釋視野中的某些刺激。
?。?)頓悟 格式塔心理學非常重視頓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頓悟指的是一種對關系的自發的理解和掌握,它是苛勒的主要研究對象。頓悟學習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質,而不是無關的細節。格式塔學派認為,通過對問題情境的內在性質有所頓悟的方式,學習者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頓悟學習可以幫助學習者避開與這一問題情境不相干的大量隨機的、盲目的行動,有利于學習者把學習所得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
三、格式塔的研究方法 格式塔學派主張以直接經驗為研究對象。由于直接經驗是自然而然觀察到的完整的現象,因此他們主張采取自然的觀察法。從這種觀點出發,他們認為經驗
很難用數量來衡量。依照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觀點,心理學不宜在年輕的發展時期立即做量化研究,而只能對經驗進行質性分析。從自然科學以往的發展情況來看,格式塔學派認為研究可以先做出質的觀察,然后再進一步做量的研究。
四、格式塔學派的影響 (1)局限 格式塔學派關于主客觀世界的劃分、組織原則的闡析以及場論和同型論思想都帶有明顯的主觀唯心論傾向和強烈的先驗論色彩。在探討學習問題時,格式塔學派往往忽視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沒有充分考慮人的心理的社會性和能動性的一面。此外,格式塔學派實驗不夠嚴謹。研究人員過于依賴現象學的方法,采用自然觀察進行研究,在設計和實施的實驗中人為因素過多,缺乏嚴格的控制條件和科學的依據,很難做出定量分析和統計處理,他人很難進行重復實驗,以對其結果進行驗證,實驗的信度和效度都不高。
?。?)貢獻
格式塔心理學在承認外在環境作用的同時,強調意識、心理等內部過程。這一點為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所繼承,他將行為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加以綜合,建立了一種符號——格式塔學習理論,創建了認知行為主義體系,促進了行為主義向認知方向的轉化。在方法論上,格式塔學派強調研究直接經驗,并主張采用將直接經驗的材料與實驗室的材料結合起來的現象學方法的原則,這同樣也成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石之一。從這一點來看,格式塔學派對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是有極大的影響的。
?。?三)
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育理論體系中教育心理學模塊知識點,屬于教育理論的重難點,通常以單選、多選、判斷、解答、論述、案例的形式出現。
這里,我們建議大家每一種題型都做一遍,不留空缺。下面,我們為大家詳細講解學習動機理論。
一、行為主義下的動機理論 強化理論(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納)。
該理論認為: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系,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于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
二、人本主義下的動機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被激發出來的。而人具有 5 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
三、認知主義下的動機理論 (1)成就動機理論(代表人物:麥克里蘭、阿特金森)
該理論認為,成就動機是個體為達到某一有價值的社會目標的內部動力。
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部分:趨向成功的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傾向。趨向成功的傾向指力求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從而盡快地解決某一難題的心理傾向;避免失敗的傾向指為了避免因失敗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損時帶來的不良情緒。
?。?)成敗歸因理論 (代表人物:維納)
歸因理論的指導原則的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心理學家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并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與不可控制性歸因。
此外,他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和外界環境。
?。?)自我效能感(代表人物: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能否達成某一成就的主觀判斷。
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即強化,包含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先行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期待。期待包括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結果期待是指人對自己的某一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
推測。效能期待是指人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它意味著人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進行帶來某一結果的行為。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敗經驗(最重要);替代性經驗;言語信息;情感狀態等。
?。?)成就目標理論(代表人物:德韋克)
成就目標理論是在成就動機理論和成敗歸因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學習動機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們對能力持有兩種不同的觀念:能力增長觀和能力實體觀。
能力增長觀認為,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可以培養和發展的,隨著學習的進行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而能力實體觀認為,智力或能力是先天的、固定不變的,不會隨學習的進行而改變。由于人們持有的能力內隱觀不同,在成就情境中追求的成就目標也存在差異。兒童追求的成就目標,主要可能分為學習目標(掌握目標)和成績目標(表現目標),追求學習目標的個體認為,能力是可以培養可以發展的,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識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追求成就目標認為,智力或能力是
先天的、固定不變的,因而力求收集與能力有關的證據,已獲得對自己能力的有力評價,避免消極評價。
?。?)自我價值理論(代表人物:科溫頓)
自我價值理論的基本假設是當自己的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人們將竭力維護。
這一理論認為人類將自我接受作為最優先的追求。這種保護和防御以建立一個正面自我形象的傾向就是自我價值的動機。
自我價值理論將學生分為四類:高驅低避型、低驅高避型、高驅高避型、低驅低避型。
?。?)高驅低避型:這類人擁有無窮的好奇心,對學習有極高的自我覺悟水平。他們通過不斷地刻苦,努力發展自我他們自信機制,又稱做“成功定向者”或者“掌握定向者”。
?。?)低驅高避型:這類學生又被稱為“逃避失敗者”,對于這類學生,逃避失敗要重于成功的期望。他們對學校和生活感到持續的厭煩和無聊,大部分時間里表現為無精打采、懶洋洋的。但是他們并不一定
存在學習問題,他們的成績可以是很好的,他們可能會用短暫的時間“猛攻”來取得更多時間的悠閑。
?。?)高驅高避型:這類學生同時受到成功的誘惑和失敗的恐懼,這種人被稱作“過度努力者”。他們對任務是即追求又排斥的沖突情緒,但焦慮引起并加強他們對學習的注意。所以他們會想辦法取得成功來避免失敗。為了成功同時又要掩飾自己的努力,他們就出現了一種“隱晦努力”的現象。他們在同學中盡量表現得貪玩不在乎考試,但私底下偷偷地努力。
?。?)低驅低避型:這種類型的人又稱作“失敗接受者”,他們沒有對成功的自豪的期望,也沒有對羞恥感的恐懼,他們的內心很少有沖突,同時學習的機會和時間也非常有限。他們放棄了通過能力的獲得來保持自身身份的地位的努力。這些學生在面臨學業挑戰時表現出退縮,至少是被動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