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今生與來世

      發布時間:2025-07-14 09:23:37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要:馬克斯·韋伯的宗教理論是基于單一的生命世界——今生而展開的。此外,韋伯及其追隨者的研究大多把宗教視為哲學意義上的宗教,而對這種宗教在民間被信仰和實踐的情況卻關注不多?;谠颇厦⑹写鲎宓貐^的田野工作,對普通信眾的佛教信仰與實踐展開討論,重點關注這種佛教與普通信眾日常生活的關系。研究表明,對于佛教社會尤其是上座部佛教社會的廣大普通信眾來說,人的生命世界并非僅由今生構成,而是一個包括前世-今生-來世這樣的前后相繼往復連續——輪回的前進序列。其中,今生只是這個前進序列的一部分。這個前進序列是由眾生的業力所造成和推動的。因此,他們往往把辛勤勞動和努力積攢下來的財富大量用到佛教儀式中。若僅從今生的角度看,這種“慷慨”的財富實踐確實是一種浪費和非理性“花費”,但是,若從前世-今生-來世這樣的前進序列的角度來看,則其不但不是浪費和非理性“花費”,而且是一種儲積和理性投資。因此,對于上座部佛教社會普通信眾財富實踐的理解必須從前世-今生-來世這樣的前進序列中進行。韋伯及其追隨者們對上座部佛教社會的誤解實際上出于兩個偏見:歐洲中心論和唯精英論。

      關鍵詞:上座部佛教;芒市傣族;來世;業報

      中圖分類號:C9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21X(2019)04-0058-10

      學界有關中國傣族和東南亞上座部佛教社會宗教儀式和宗教花費的研究,大都把著眼點聚集到對一個單一的世界——今生的關注上,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對于有些社會來說,世界并不僅限于今生。在此視角下,這些研究認為,這種宗教花費是一種“奢侈”性的消費或浪費,反映了信眾們對儲積的忽視和理性的缺乏[1]。這種今生視角在不同程度上與馬克斯·韋伯的宗教理論有著一致性。在馬克斯·韋伯的宗教理論中,“救贖”(salvation)是一個關鍵而基礎性的概念,指的是一種與普通民眾所擁有的大眾宗教相對而言的通過文字而表達的有關抽象觀念的理性化的哲學思想,由那些受過教育的知識精英們所擁有和使用,而普通民眾所擁有的大眾宗教對他來說則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情緒性和非理性的東西[2]。因此,韋伯的救贖觀一方面是只關注一個生命世界——今生的,另一方面是只著眼于文化精英的。體現在其對佛教的論述方面,馬克斯·韋伯把佛教視為“一種極為特殊的高貴知識分子的救世論”,認為它“不僅對立于古典婆羅門的救贖追求,也對立于耆那教的救贖之道”;“佛教的獨特成就在于其致力追求‘生前解脫’這一目標,而且唯此一目標是求,并且義無反顧地排除一切與此無關的救贖手段” [3]??梢钥闯?,馬克斯·韋伯的佛教觀是其宗教社會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從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論題的一個反證。然而,盡管它指出了佛教倫理出世品格的一面及其印度文化根源[3],卻未能看到佛教中“前世-今生-來世”這樣的輪回觀念和相關的業力論信仰在現實生活中并非僅僅蘊含著“出世”——追求“生前解脫”這個面向,而是還有著“入世”——追求福報的面向。①①事實上,即便對佛教知識精英來說,情況也是如此。 況且,包括佛教在內的宗教并非僅限于文化精英的知識體系,而是被廣大普通信眾們所信仰和奉行的意義框架與價值基礎。因此,對于宗教在民間被信仰與實踐的情況,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具體到普通佛教信眾的日常生活與行為實踐,佛教,尤其是有關輪回和業力論的信仰,有著比出世——涅槃更為切近的現實指導意義。

      本文基于作者在云南芒市②②在本文中,“芒市”一詞指的是以芒市壩區為中心的一片傣族聚居區。 傣族地區的田野研究,對民眾的佛教信仰與實踐進行描述,重點關注這種實踐佛教與民眾日常生活,尤其是財富實踐的關系。本文嘗試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如何理解芒市傣族的宗教性財富實踐;第二,芒市傣族民眾的佛教信仰與教義性佛教的關系是什么樣的。通過對前兩個問題的解答,本文試圖探討這種視角對于社會學人類學的主流看法有何啟發。為此,本文將首先描述芒市傣族民眾的佛教信仰,尤其是有關業力和輪回的信仰,將其與佛寺或教義中的佛教理論進行比較,揭示其對諸如涅槃和功德的理解上的差異和共生關系。繼而,本文將描述芒市傣族的“做擺”習俗,將其作為當地民眾的佛教實踐,力圖揭示普通信眾的佛教信仰與實踐中的行動邏輯。接下來,本文將重點對芒市傣族民眾對待財富的態度與行為——財富實踐進行討論,從而試圖發現一種地方性的財富觀和經濟理性,并從其與佛教關系的角度對之進行探討。最后,本文將指出,對于芒市傣族地區佛教信仰與實踐,必須放到當地民眾所普遍信奉的“前世-今生-來世”這樣的輪回觀和業力論的脈絡下加以理解和闡釋,從而對韋伯的單一生命世界立場提出批評和補充。

      一、業力與涅槃:芒市傣族村民的佛教信仰及其實踐

      在芒市傣族村寨,除了極少數幼年時期曾進入佛寺做過和尚的男性老人③③在芒市傣族村寨,“老人”是一種具有特殊含義的稱謂,并非指涉所有那些依據編年學標準達到了特定年齡的人,而是常常被用來指涉那些已經到了特定年齡且按照當地習俗皈依佛門持守佛戒的老年人,帶有一種尊貴和榮耀的意味。 以外,絕大多數村民只能聽說傣語,而不能讀寫傣文。1950年代末以來,一些男性村民從新式學校教育中學會了新傣文,但這對他們認識以老傣文為主同時摻雜著巴利文和緬文的佛經并無多大幫助。所以,村寨中很少有人能夠直接從佛經中學習佛教知識。大多數村民的佛教知識是在聽和尚和卜莊們講經或參觀佛教建筑中的壁畫、聽當地流傳的故事等活動中,以口頭而非書面的形式獲得的。

      村民們對于佛教知識的把握程度和態度并不相同,這與他們的年齡、性別、人生經歷和所處人生階段有關。大致而言,村民的佛教知識和對佛教的虔信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尤其是做了爺爺奶奶以后,村民們學習佛教知識的熱情和對佛教的虔信程度明顯高于比其年輕的村民。他們不僅會定期到佛寺參加佛教儀式,還常常在諸如做擺、④④“擺”有俠義和廣義之分。俠義的擺是芒市傣族對以拜佛獻供為核心成分而組織起來的帶有集體聚會和歌舞娛樂內容的儀式慶典。廣義的擺是指一切帶有慶祝意義的節日性集體聚會活動。這是對外來節日的本土化翻譯。這里所說的“擺”指的是狹義的擺,是芒市傣族村民們舉辦的佛教慶?;顒?。 喬遷、婚禮、喪禮、求健康儀式等活動中聽經誦經。⑤⑤關于這種聽經誦經的情形,參見褚建芳:《人神之間:云南芒市一個傣族村寨的儀式生活、經濟倫理與等級秩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140-306頁;蔡小晃:“神圣與世俗:傣族的‘聽經’風俗”,《北京大學學報》(國內訪問學者、進修教師論文???,2004年,第96-100頁;褚建芳:“芒市傣族村寨的業力論信仰、道德財富觀與社會秩序”,《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6年,第38卷第2期,第73-79。 女性的佛教知識雖然與男性相比并無明顯差異,但其對佛教活動的熱衷程度卻比男性要高。無論男女,真正懂得佛教教義的村民并不多見。當然,有些小時候去佛寺學習過一段時間的識文斷字的老人知道一些標準概念,比如無我、無常以及作為終極解脫的寂滅等,但絕大多數村民既不懂得也不關心這些。即便那些知道這些概念的老人甚至一些僧侶,往往也不會以之指導自己的日常佛教實踐。大多數村民所理解的佛教,是一種地方化、實踐化和生活化了的佛教,其中許多方面的內容和含義甚至與佛教的原意相反。比如,對于“布施”這樣的功德善行而言,佛教本意是讓人們戒除貪念,可是,到了村民們那里,卻成了許多人追求來世福報甚至凡俗聲望的手段。

      原创文章写作
      原创文章写作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