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外傷急救特點,為加強外傷預防和急救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對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院前急救病例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攀枝花市院前急救外傷病例高,占全部病例的59.44%。致傷因素排名前三位依次為交通傷、跌倒傷、斗毆傷。結論:攀枝花市院前急救外傷病例多,以交通傷為主,因此加強交通秩序整頓、培訓人民群眾急救知識是減少外傷病例、提高外傷急救能力、減少致殘率、致死率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外傷;院前急救;分析;急救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59.7[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1(a)-160-02
Analysis on 2 125 cases of trauma pre-hospital care
LI Shengping1, FU Xiaohui2
1.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Panzhihua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nzhihua617005, China; 2.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Panzhihua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nzhihua6170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s of trauma first aid in Panzhihua city,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proofs for strengthening trauma prevention and first aid measures. Methods: Pre-hospital first-aid ca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 2008 to Dec. 2010 were statisticaly analyzed. Results: Abundant pre-hospital trauma first aid cases in Panzhihua city accounted for 59.44% of all cases. Wounding factors ranked top 3 were traffic injuries, traumatic injuries and fights injury in order. Conclusion: Abundant pre-hospital trauma first aid cases in Panzhihua city give priority to traffic injury.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regulation of traffic order and training people of first-aid knowledge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hance trauma first aid capacity, and to reduce trauma cases, disability rate and death rate.
[Key words] Trauma;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alysis; Emergency measures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經濟活動增加,各種外傷病例日益增多,對外傷的院前急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為適應新時期發展要求,掌握攀枝花市外傷急救規律,提高攀枝花市外傷院前急救水平,特對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院前急救病例進行統計分析?,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3年全部有效院前急救病例。
1.2 方法
對院前急救病例進行統計分析,重點分析外傷病例,按致傷因素、致傷時間、男女性別、死亡情況等進行分類統計得出結果。
2 結果
2.1 外傷分布概況
本資料共統計到有效院前急救病例3 575例,外傷2 125例,占全部病例的59.44%;其中,男1 506例,女619例,男女比例為2.43∶1。按致傷因素在全部外傷病例中的比例排位依次為交通傷占69.08%,跌倒傷占9.74%,斗毆傷占7.76%,其他傷占7.62%,高處墜落傷占4.28%,機械傷占1.51%。外傷死亡率為3.48%。
2.2 外傷院前急救病例年齡與性別分布情況
具體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攀枝花市外傷以男性病例為主,各年齡組男性均多于女性,外傷數以18~60歲青壯年最多,死亡數也以18~60歲青壯年最多。按男女分組分析,危重病例男性比率顯著高于女性,男性以年齡不詳組最高,女性以61歲以上組最高;死亡率除18歲以下外男性均高于女性,男女組均以年齡不詳組最高。
2.3 外傷院前急救病例致傷因素和性別分布情況
具體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攀枝花市院前急救外傷以交通傷為主,總危重病例比率達10.54%,危重病例比率以高處墜落傷最高,其次為機械傷,女性危重病例較少只占危重病例的19.64%,在危重病例中女性以跌倒傷最高,其次為交通傷;總死亡率為3.48%,按男女分組分析,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其中以其他傷最高、其次為高處墜落傷,女性以高處墜落傷最高、其次為其他傷。
2.4 外傷院前急救病例月份和致傷因素分布情況
具體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攀枝花市院前急救外傷發病數以1月最高,12月次之,4月發病數最低,3月第二低;交通傷12月最高,3月最低;跌倒傷1月最高,4月最低;斗毆傷1月最高,11月最低;其他傷6月最高,3月最低;高處墜落傷11月最高,4、9月較低;機械傷8、10月較高,1、2、4、6月較低。
3 討論
攀枝花外傷院前急救病例占同期病例數的59.44%,大大超過國內其他城市報道的數倍[1-2];顯示出本市的獨有特點,本市是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建立起來的以冶金、建材、能源為支柱產業的新興重工業移民城市,位于攀西大裂谷的群山中,城市布局以小聚居、大分散、沿江分布、城鄉結合為特點;工礦企業眾多,道路狹窄、彎多坡急,交通運輸主要以公路為主,因此工礦事故、道路安全事故多;城市分散,人口聚居程度較低,因而非外傷性疾病相對少。
攀枝花市院前急救外傷病例以18~60歲的青壯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排名前三位的為交通傷、跌倒傷、斗毆傷,其與國內其他報道基本相符[1,3],顯示本市外傷從年齡、性別、致傷因素分析與國內其他地區沒有實質性區別。交通傷居首位,死亡數最多,危重者最多,與國內報道一致[4],再次佐證交通傷乃是名符其實的人類非正常死亡“第一殺手”[5]。而高處墜落傷死亡率、重傷率均較高,顯示本市工礦事故仍是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致傷因素。61歲以上老年病例不多,但危重和死亡病例比率高,與老年人行動遲緩、身體功能減退,在各種創傷更容易受到嚴重打擊密切相關。
攀枝花市院前急救外傷病例數、危重病例、死亡病例、各年齡組別、各致傷因素等分析男性均高于女性,與國內其他報道相似[1,6],男性作為各種生產活動主力,比女性更易受到各種傷害;尤其在本市特殊產業背景下,男性是礦山開掘、企業、建筑建材、交通運輸活動中的主力,受到的傷害更多。
攀枝花市外傷院前急救病例以1、12月為高峰,3、4月為低谷;與元旦、春節前能源需求大,道路貨運、客運量激增,交通安全事故多,而春節后工廠、礦山開工不足,為生產淡季,安全事故減少等因素相關。
現代社會,隨著工農業快速發展,外傷“死亡順位”已快速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7],特別是以交通傷為代表的外傷對人民健康構成巨大威脅,強化交通傷預防措施[8]建設,同時加強外傷救治能力建設,對降低死亡率、減少致殘率有著重要意義。在攀枝花市院前急救醫師配備和技術建設上,既要培養全科醫師;又要考慮本市外傷病例眾多、城鄉結合等特點,重點培訓外傷急救技能;同時應加強鄉鎮衛生院院前急救能力建設,為城市大醫院搶救贏得時間,以適應社會對院前急救提出的更高要求[9]。作為社會管理者,應加強全社會安全意識教育,建全法律、法規,完善各種工作流程,從而減少直至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醫務工作者應主動下社區,向人民群眾傳授各種急救知識和技能,以提高他們的自救、互救能力;從而提高社會整體應急能力。
總之,我們應主動適應現代創傷急救發展方向,建立起全民化、網絡化、專業化、科學化、規范化、個體化[10]的創傷急救體系。
[參考文獻]
[1] 胡文賢,徐相瑞,王志國.急性創傷的分類與院前急救[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13(4):284-285.
[2] 趙毅,裴雅春.院前急救病譜規律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04,24(9):675-676.
[3] 趙暉,俞士梅,朱文琴.紹興城市創傷急診調查[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13(11):737-738.
[4] 楊功煥,周脈耕,黃正京,等.中國人群1991-2000年傷害死亡的流行趨勢和疾病負擔[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3):193-198.
[5] 王正國.我國道路交通傷的現狀[J].中華創傷雜志,2000,16(4):200-201.
[6] 寇清,何衛平,楊徑,等.深圳市急診傷害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13(5):354-356.
[7] 王一鏜.面向未來 迎接挑戰 促進我國急診醫學全面發展[J].中國急救醫學,2000,20(11):629-670.
[8] 王正國.交通傷及其預防對策[J].中華創傷雜志,2004,20(3):129-131.
[9] 陳志,楊萍芬,蔣小燕.城市院前急救網絡中社區的作用與展望[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3,12(6):428-429.
[10] 張英澤.創傷急救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方向[J].中華創傷雜志,2004, 20(12):705-706.
(收稿日期:201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