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3)11-0694-01
【摘要】 新生兒發病率和病死率是衡量個國家婦幼衛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標準正規的社區護理指導,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積極做好胎兒和新生兒衛生保健及醫療護理,對提高社區護理質量和獲得優質的后代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新生兒;社區;隨訪;操作
新生兒是指出生至生后滿28天的嬰兒[1],新生兒期的家庭隨訪是在出院后24小時內,每周進行一次到嬰兒滿月的過程[2]。新生兒期是人類死亡率最高的時期。如不加強護理、照看,很容易對嬰兒造成不良的后果。正確的社區產后隨訪可以了解新生兒的生活狀態,及時發現問題,有效干預不良生活行為,并教導新生兒父母了解新生兒常識,有效的降低新生兒患病的可能。
為了更好的開展社區預防保健,對轄區內2010年至2012年3年間19至40歲的產婦共計171人進行詢問調查,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產婦不知道或不了解新生兒的保健知識和注意事項,因此新生兒社區訪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須的。
新生兒訪視主要是通過對新生兒的觀察、詢問、檢查、指導等來完成的。
一、觀察
通過觀察嬰兒的面色,皮膚,呼吸以及對周圍環境刺激的反應來判斷嬰兒情況。一般嬰兒面色為淡粉色,呼吸在30-45次/分鐘之間,脈搏120-160次/分左右,新生兒頭兩三天為胎便,胎便為黑綠色粘狀無味,通過喂奶后 3 ~4 天后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同時觀察新生兒居室的衛生狀況是否通風,溫度是否適合,室內是否清潔整齊等。
二、詢問
通過詢問生產史及過程,來判斷有無宮內缺氧,吸允情況及進食狀況,初乳含有豐富的抗體,應及時讓寶寶吃上母親的初乳,采取按需哺乳的原則,睡眠要占新生兒一天的2/3,一般睡眠在20小時以上,大便在2-3次/天。詢問嬰兒是否正常接種疫苗,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三、檢查
檢查新生兒的生命體征和全身體格情況。新生兒的體溫一般在36.5℃-37.5℃之間,由于新生兒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易受環境的影響;給予適中的溫度,室溫在22C-24C之間,濕度55-65%,冬天可采取帶絨布帽進行保暖。注意檢查新生兒是否有畸形:新生兒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褶皺處是否潮濕、糜爛;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的情況,測量身高、體重、頭圍,前囟、皮下脂肪是否達到標準;檢查臍帶是否完全脫落,有無紅腫、有無分泌物滲出,保持臍部的干燥;嬰兒是否出現生理性黃疸及消退情況。對發現的異常情況要及時進行處理,并耐心對家長進行正確指導。
四、指導
初為人母(父)時是緊張、興奮的,應給嬰兒父母囑咐在給寶寶進行生活護理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注重衛生清潔。在接觸嬰兒前應洗凈自己的雙手,寶寶在6個月以前洗臉、耳朵和眼部時最好要用煮沸過放涼的溫水,在哺乳及大小便前后要洗凈雙手,保持雙手清潔,預防疾病的傳染和發生。
2、對社區新生兒父母宣傳育兒知識,哺乳知識,指導產婦正確哺乳 ,堅持按需哺乳 ,盡量不用代乳品。鼓勵母親進行母乳喂養,告知其母乳喂養的好處,疾病預防,情感連接,促進社區新生兒正常生長發育。
3、注意新生兒的居室溫度一定要適宜,新生兒的衣著質地柔軟穿著,防止夏季熱痱子冬季感冒的發生。
4、在對寶寶進行哺乳時可以通過輕拍、撫摸、眼神交流、說話、唱歌等來培養寶寶對周圍環境的反應,同時也可以增加親子情感交流。
除以上四點社區醫護人員應注意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獲得嬰幼兒家屬的支持。首先在進行訪視時應注意儀表大方得體,衣著干凈整齊,其次在交流過程中語氣親切和藹,通過平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宣傳新生兒的護理常識,以得到家屬的尊重認可和信賴,方便以后的工作進展。
參考文獻
[1] 范兆志 新生兒窒息搶救與護理體會[J]航空航天醫藥、2009.20.11.29
[2] 孫秋艷 新生兒窒息的搶救及護理措施[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