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杰 袁潤
摘要:20世紀末以來,受到信息技術和網絡傳播技術發展的影響,傳統的閱讀方式發生變化,國內外出現了一批新興的數字閱讀媒介。有聲讀物(audiobooks)就是其中一種基于音頻的數字閱讀媒介,目前,中國有聲讀物產業發展迅速,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主流的閱讀方式之一。音樂性是有聲讀物的重要屬性之一,在有聲讀物中,音樂作為文學和聲音之間的橋梁,可以為作品帶來更加豐富的層次和質感,但當下鮮有研究對有聲讀物的音樂性進行詳細分析,這說明國內學者對有聲讀物的研究尚有不足之處,這不利于有聲讀物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文章以有聲讀物的音樂性為研究對象,首先分析有聲讀物音樂性的表現形式,包括文本朗讀節奏、播音者的聲音特征以及背景音樂等;
其次探討音樂性在有聲讀物中的作用,包括映射情感氣氛、塑造角色形象、推動情節發展、幫助深化印象等;
最后提出有聲讀物音樂性的創新策略,包括融合不同的音樂元素、創造獨特的音效、加入合適的和聲等。文章旨在為學界進一步研究有聲讀物提供參考,從而推動有聲讀物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有聲讀物;
音樂性;
音頻技術
中圖分類號:G230.7;
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1-0-03
0 引言
互聯網時代到來,新媒介技術迅速發展[1],各種各樣的新興數字閱讀媒介不斷出現。有聲讀物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數字閱讀媒介之一,縱觀國內外有聲讀物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有聲讀物大約出現于20世紀末,發展之初是為了方便有閱讀障礙的人群閱讀,例如兒童、老人、盲人等,當時的有聲讀物主要包括電視廣播中的評書、隨書附贈的磁帶和CD等[2]。如今,各大有聲讀物平臺陸續出現,有聲讀物的受眾范圍不斷擴大,有聲讀物市場也不斷壯大,2019至2022年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3-6]顯示,有聲讀物已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國內有聲讀物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保持在30%以上,從2012年發展之初的7.5億元,到如今已經達到46.3億元,呈快速增長趨勢??梢?,有聲讀物逐漸成為一種廣受大眾歡迎的閱讀方式。
與傳統讀物基于視覺對文字的抽象理解不同,有聲讀物將文字以音頻形式呈現[7],人們只需要聆聽便可進行閱讀,解放了使用者的雙眼與雙手,還能充分利用運動、通勤、吃飯、休息等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時間閱讀,彌補了當下人們缺乏閱讀時間、場所等條件的不足。不僅如此,由于音頻的呈現方式,有聲讀物還具有一定的音樂性。這種音樂性不僅指有聲讀物中可以添加許多音效和背景音樂,還與文本朗讀息息相關,能使文本內容得到更好的詮釋和傳達。其在增強有聲讀物的文學情感表現力、提高聽眾的聽覺享受、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討有聲讀物中音樂性的表現形式、作用與創新,旨在為有聲讀物學界提供參考,同時也使有聲讀物的制作和傳播受益。
1 有聲讀物中音樂性的表現形式
音樂性是有聲讀物的重要屬性之一,與其他具有音樂性的藝術作品一樣,有聲讀物的音樂性也具有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和內涵。研究有聲讀物的音樂性,就必須解析其獨特的表現形式。本文梳理已有文獻發現,目前有聲讀物的音樂性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1.1 文本朗讀節奏
節奏是音樂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文本的音樂性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8]。在文本朗讀中,有快慢、輕重、反復、對比等節奏元素,可以影響聽眾的情緒和注意力,有聲讀物播音者可通過這些節奏元素將作品轉化為一種有內聚力和連貫性的藝術品。雖然有聲讀物是作者利用聲音對文字作品的再創作[9],但是這種二次創作終究會受到文本內容、結構的限制。因此,選用適當的文本結構[10],能使播音者更好地把握有聲讀物的文本朗讀節奏,使其具有更強的音樂性。
1.2 播音者的聲音特征
語言帶有韻律感[11],有些人光是說話就具有詩歌般的格律。播音者的朗讀方式、語調、聲音質地和音色,為有聲讀物音樂性的表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其可以呈現出不同的情感、氛圍和風格,從而提升有聲讀物的藝術價值和文藝性。例如,播音者在表現“嗯”“哦”“呃”之類的語氣詞和“好的”“不行”之類的短語時,使用不同的語氣和語調所表達的意思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文本內容有限的情況下,有聲讀物承載的信息會通過其音樂性得到高效的傳播。因此,播音者需要具備良好的聲音表達能力和技巧來增強作品的音樂性。
1.3 背景音樂
背景音樂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12],恰當的背景音樂可以增強有聲讀物的吸引力和魅力,并且能營造出與主題相關的情境和氛圍,甚至起到幫助聽眾理解語言的作用[13-14]。背景音樂具有節奏感和情感表達能力[15],通過背景音樂節奏和旋律的變化、音色的轉換和強度的調整,可以在情境中營造不同的氛圍,從而幫助聽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節。此外,背景音樂還可以增強有聲讀物的藝術性,給聽眾帶來聽覺上的享受。
2 有聲讀物中音樂性的作用
在有聲讀物發展的歷史中,其音樂性隨著發展不斷增強,為有聲讀物提供多層面的幫助。因此,研究有聲讀物中音樂性的作用,有助于了解音樂性對有聲讀物的影響機理,為未來有聲讀物的音樂性創新提供指導?,F階段有聲讀物的音樂性主要有以下四大作用。
2.1 映射情感氣氛
音樂具有獨特的情感引導能力,在烘托情感氣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16]。通過旋律、節奏、和弦和歌詞等元素,音樂可以激發和引導人們的情感和情緒,使人們更加深刻地體驗文本內容所傳達的情感。另外,不同風格和流派的音樂能表現出不同的情感和氣氛,比如搖滾樂、流行音樂、古典音樂、民謠等,從而達到映射情感氣氛的目的。有聲讀物的音樂性能和情境相吻合,起到加強情感表達與傳遞情緒的作用。如在懸疑小說中,使用緊張凌厲的背景音樂可以營造相應的氣氛,而在浪漫小說中,則可以使用柔和甜美的旋律來表現愛情。
2.2 塑造角色形象
播音者通過改變背景音樂的類型、朗讀節奏、音調與語氣等,可以使有聲讀物中的角色形象更加鮮明、生動。例如,在恐怖小說中使用低沉重復的低音效果,可以讓聽者感到害怕;
在勵志小說中使用興奮振奮的聲音,幫助聽眾更好地體驗角色的斗爭和成功;
塑造一個性格火暴的角色時,會有很多激烈的臺詞和動作,此時可以快節奏的搖滾樂作為背景音樂,讓讀者感受到更加生動的角色形象。
2.3 推動情節發展
在一些制作精良的有聲讀物中,制作者會選擇在關鍵情節加入精心設計的音樂,以塑造情緒、沖擊尖峰或清晰展現篇章之間的轉變。例如,在懸疑小說中的陰謀揭開之前,使用莫扎特的《安魂曲》能引導聽者在情感上達到高度集中,并將情節推至高潮。當故事中出現轉場或者對話切換時,通過插入適當的音樂可以方便聽眾理解時間軸關系,同時也避免了單調的沉默狀態。
2.4 幫助深化印象
有聲讀物的音樂性還可以起到增加記憶點、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例如,在有聲讀物中使用特別的背景音樂或某個主人公的主題音樂,可以幫助聽眾更好地記住主人公或該主人公經歷的某個情節。在給角色配音時,播音者可以運用不同的語音、語調、音色來演繹不同角色,從而呈現出不同角色的形象特點與性格,讓聽眾更好地記憶人物形象特性。
3 有聲讀物音樂性的創新策略
根據前文研究發現,音樂性能增強有聲讀物的表現力,隨著有聲讀物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有聲讀物的音樂性也需要進一步創新。有聲讀物創作者要更具創意性地采用音樂材料,探索最新的音頻技術,這將成為有聲讀物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給有聲讀物市場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有聲讀物音樂性的創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3.1 融合不同的音樂元素
有聲讀物可以考慮在同一個作品中融合不同的音樂元素,將不同風格、文化、地域的音樂元素融合,增強聲音的多樣性。例如,在小說故事發展的各個階段使用古典樂、搖滾、爵士或電子音樂等不同類型的背景音樂來制造不同的情感效果,這些背景音樂之間產生的對比與反差可以突出故事的起伏,使有聲讀物更加精彩。
3.2 創造獨特的音效
有聲讀物可以使用數字音頻工具、虛擬樂器、電腦程序等進行音樂創作和制作[17],創造出各種獨特的音效來增強其音樂性。獨特的環境聲、效果音或聲音特效等,能給聽眾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比如,在演繹風雨交加的情節時加入風雨聲,可以讓聽眾身臨其境。此外,可以依靠3D音效技術,通過空間定位、聲音混響、反射、共鳴等效果,創造立體、逼真的音響感受,增強聲音的立體感和沉浸感。
3.3 加入合適的和聲
在有聲讀物制作中,加入合適的和聲可以增強音樂的多樣性和層次感,優化聽眾的聽覺體驗。例如,有聲讀物可以利用和聲突出情節的高潮和轉折。在一些重要的情節轉折和高潮節點,播音者通常會選擇使用高亢有力的和聲來突出表現,這能使聽眾更加投入地體驗故事的情節,同時也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間的情感關系。
4 結語
本文討論了有聲讀物音樂性的表現形式、作用與創新。有聲讀物音樂性的表現方式是多方面的,涵蓋文本朗讀節奏、播音者的聲音特征、背景音樂等。在有聲讀物的制作中,應當根據作品的需要,有針對性地使用各種音樂元素,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提高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此外,本文還針對有聲讀物音樂性提出了創新策略,除了融合不同的音樂元素、創造獨特的音效、加入合適的和聲之外,未來的研究可以發散思維,進一步挖掘創新思路,為有聲讀物的發展注入活力。
參考文獻:
[1] 李明德,馬驍.嵌入與連接:新媒介技術對現實世界的影響:黨的十九大以來新媒體研究的十大觀點[J].編輯之友,2022(4):63-71.
[2] 趙淑媛.新媒體環境下有聲讀物的內容生產研究[D].廣州:廣東財經大學,2021.
[3]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魏玉山,徐升國.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主要發現[J].出版發行研究,2019(6):33-36,23.
[4] 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0,29(3):18.
[5]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魏玉山,徐升國.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主要發現[J].出版發行研究,2021(4):19-24.
[6] 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2,31(3):38.
[7] 徐孝娟,趙宇翔,朱慶華.從傳統紙媒到數字媒介的用戶閱讀轉移行為研究:基于MEC理論的探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3):116-127.
[8] 宮清清.音樂與文學的“互文”:契訶夫小說中的音樂性研究[J].外國美學,2021(2):166-188.
[9] 于越.互聯網傳播下有聲產品的特點、價值及發展[J].黑河學院學報,2021,12(6):159-161.
[10] 童云,周榮庭.有聲讀物聲音質量評價維度[J].中國廣播,2020(1):40-43.
[11] 孫兆.漢語語聲特征的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5.
[12] 麻躍強.主流媒體短視頻背景音樂的使用分析[J].傳媒評論,2022(8):93-94.
[13] 蔣存梅.音樂和語言的關系:促進理解,抑或阻礙理解?[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1(4):62-68.
[14] 周璨.聆聽不同偏好的音樂對語言理解的影響效應[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1.
[15] 李雯萱.背景音樂怎樣影響了我們[J].大眾心理學,2022(10):36-37.
[16] 馬小晴.有聲讀物情感化表達的多元價值分析[J].視聽,2020(9):178-179.
[17] 胡超,崔之進.近現代科技對音樂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9,32(12):45-46.
作者簡介:李人杰(1998—),男,江蘇鎮江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信息行為。
袁潤(1965—),男,江蘇鎮江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專利情報、情報技術。
猜你喜歡音樂性論魯迅《野草》的音樂性今古文創(2023年17期)2023-05-30從音響性往音樂性的轉變Esoteric(第一極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體SACD/CD機家庭影院技術(2019年8期)2019-08-27頗有音樂性與彈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家庭影院技術(2018年9期)2018-11-02勃拉姆斯《弦樂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樂性”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年3期)2017-08-24留住音樂回歸本色小學教學參考(綜合)(2017年6期)2017-06-19論鋼琴演奏的音樂性音樂探索(2016年4期)2017-03-16格里格《索爾維格之歌》的賞析藝術評鑒(2016年20期)2017-02-27格里格《索爾維格之歌》的賞析藝術評鑒(2016年20期)2017-02-27靈魂與語言的相遇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5年7期)2015-07-22回歸音樂本身讓音樂課更有音樂味成才之路(2014年17期)201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