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卉
摘要:[目的/意義]探索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的可及性能夠為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提供有效的保障,探尋其影響因素及影響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方法/過程]基于信息生態理論,從信息、信息人、信息環境、信息技術4個維度提取影響因素,運用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MATEL)識別出關鍵影響因素,并通過解釋結構模型(ISM)方法確定關鍵影響因素的層級結構與關聯路徑。[結果/結論]結果表明,數據存儲技術、信息協調與共享、政策法規、通信基礎設施4個根源因素,需求契合性和服務穩定性2個表層因素對可及性提升有著重要影響,由此提出優化健康信息資源配置、引導適老化服務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數智環境? ? 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 ? 可及性? ? 影響因素研究? ? DEMATEL-ISM
分類號:G252
引用格式:李欣儒, 賀超城, 黃茜, 等. 多層信任視角下的共享服務平臺用戶預定行為研究[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22, 8(2):
155-167[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340/.
近年來,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思維和技術應用推動了數字治理與智慧治理的融合[1],使得服務呈現出網絡化、數字化、智慧化特征。數智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的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丁笆奈濉眹医】道淆g化規劃》明確提出要強化科技和數字信息對老年健康服務的支持?!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鼓勵和推動“互聯網+健康醫療”的發展。醫療機構、社區、公共圖書館等社會服務主體在技術與政策的支持下積極開展老年人智慧健康信息服務的實踐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這些信息服務給老年人帶來健康紅利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如老年人健康信息遭受泄露,老年人特殊需求被忽視,老年人難獲取、難接受、難適應數智化健康信息服務?;谝陨犀F實困境,亟需技術與服務深度融合,保障服務能夠被老年人公平地獲取與享用,提升服務與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契合程度,切實提高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的可及性。因此,筆者試圖全面梳理數智環境下影響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的因素,在復雜的影響因素中識別出關鍵因素并揭示其作用機理,為解決老年人服務可及性問題提供理論借鑒。
1? 相關研究
1.1? 健康信息服務的相關研究
健康信息服務是指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處理、整合和使用健康信息資源,以滿足健康信息需求,從而改變居民健康行為、提升健康意識水平的活動[2]。在數智環境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大眾媒體等技術手段被應用于健康信息服務的內容之中,使得健康信息服務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特點。健康信息服務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服務的智慧化成為新的發展方向[3]。
當前關于數智環境下健康信息服務主要側重于用戶信息行為的研究和供給方式的研究,主要包括:①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具體包括健康信息需求、健康信息服務使用意愿、健康信息服務利用等。錢星宇等通過數據挖掘的方法發現老年在線健康社區用戶信息需求主要劃分為中醫養生原理與方法、生活方式調整與改變、疾病防治與應對老化、食品營養價值與功效4個類型[4];
吳江等基于感知價值理論,探究在線健康社區用戶信息服務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5];
高冰潔等將老年人的在線健康信息行為過程劃分為需求、采納、搜尋、使用、分享交流,從個人、環境、內容、技術角度總結各類行為的影響因素[6]。②供給方式的研究。具體包括服務模式的構建、服務體系的研究等。翟興基于智慧健康信息服務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包含服務主體、運行方式、服務流程、服務資源為內容的服務體系理論框架[3];
徐孝婷通過半結構訪談的方式,挖掘老年群體的健康信息需求,以此為基礎構建智慧社區聯動協作健康信息服務模式[2];
唐暉嵐等在對主流網絡健康信息服務模式進行總結歸納的基礎上,構建了包含個性化定制服務、信息推送服務、個性化互動服務的網絡健康信息精準服務模式[7]。
1.2? 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的相關研究
目前,關于“可及性”概念內涵主要有兩個觀點:“服務使用”和“適配度”。前者由R. Anderson在研究公民醫療服務獲得問題時被首次提出,其認為可及性為使用醫療衛生服務的可能性[8]。后者由R. Penchansky和J. W. Thomas提出,認為可及性的本質內涵是顧客與系統之間的適配程度[9]??紤]到強化健康信息服務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權,所以在服務內部存在著服務供給與公眾需求、特征等的“適合度”問題[10]。因此,筆者從適配角度出發將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定義為:健康信息服務能否被老年人充分、便捷、公平地獲得,以及健康信息服務能否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當前從適配角度展開的可及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醫療衛生、公共文化服務、教育服務領域,健康信息服務領域的研究較少,相關研究主要是從服務利用角度出發,著眼于健康信息服務的滿意度和公平性。嚴則金[11]從供給側入手探究影響健康信息服務有效供給的信息、信息人、信息環境因素,為提升健康信息服務的有效性和精準性提供借鑒;
趙棟祥等[12]發現自身因素和社會支持因素阻礙老年人獲取健康信息,導致老年人無法公平地使用健康信息服務。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意在尋求服務使用過程中用戶差異性健康信息行為產生的原因,如研究影響用戶健康信息披露、信息獲取、信息采納、信息共享的因素。
綜上,雖然現有研究已經從多個視角對健康信息服務展開了大量的研究,但還存在如下問題:①當前數智環境下健康信息服務的手段、方式呈現出新變化,數據挖掘技術、智能感知技術的運用使得主動服務模式成為新環境下的新趨勢,而大部分研究還停留在被動服務模式的探索,對數智環境服務的獲得、使用、適應以及對老年人使用群體關注不足。②現有可及性研究主要以服務利用為核心,重點關注服務的滿意度和均等化問題,將可及性與滿意度、均等化等概念劃等號,對于可及性這一基礎理論性研究重視不足。為了保障健康信息服務供給的均等化,提升人民群眾對健康信息服務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應加強對基礎性問題的關注,尋找提升可及性的有效方法。因此,筆者結合可及性理論和信息生態理論,構建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影響因素體系,利用DEMATEL-ISM方法探究可及性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及其結構。
2? 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影響因素體系構建
2.1? 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特征
隨著數智時代的來臨,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正在向智慧化、數字化、網絡化方向發展?;谥腔劾砟詈椭悄芗夹g,構建面向老年群體的健康信息服務模式,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異質化的需求,具有區別于傳統服務模式的新特征,具體特征如下:
(1)服務內容適老化特征。相關研究表明,由于老年人存在機能衰老、身體功能退化等特點,相比其他群體,對健康信息具有更加強烈的需求,所需要的健康信息數量和類型更豐富。老年人在醫療保健、身體活動、心理、營養飲食、安全與健康教育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信息需求,需要構建“大健康”模式實現需求滿足[13]。而數智技術為實現此要求提供了現實條件。數智技術改變了原有健康信息服務的內容,通過技術對健康信息資源實現高效整合,從過去單純提供健康咨詢傳播、健康教育普及等傳統服務轉變為以智慧服務理念為指導、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技術支撐的智慧服務,如用戶需求自動感知、疾病風險自動預警、健康狀況智能診斷、健康信息精準推薦等[3]。通過技術賦能服務,實現面向老年群體的人文關懷。
(2)服務主體多元化特征。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針對性強、專業要求高,僅靠單一主體無法提供高質量服務[14]。從服務質量角度考慮,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內容的供給往往是多個服務主體共同實現。常見的老年健康信息服務主體有社會組織、社區、醫療機構、圖書館、商業機構、公共衛生部門等,各主體之間的協作是實現高質量健康信息服務的關鍵,而數智技術為多主體的合作提供了基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促進了信息資源在多個主體之間流動,提升了多個主體之間信息協同的效率,在信息協同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聯合響應,協同供給”的服務機制[2]。
(3)服務方式智能化特征。在數智技術驅動的老年健康信息服務模式下,老年人不再是服務的“被動接收者”,而是服務的“主動營造者”。通過服務技術和信息技術,服務供給者可以快速、精準地掌握需求信息,最終實現服務的精準、及時對接,實現服務內容由“同質固化”向“情境適應”的轉變[15]。數智環境下健康信息服務以實時化、精準化、感知化、個性化、多元化為目標,在服務過程中利用多種終端、多種需求挖掘技術動態采集用戶需求信息,對海量分散的供需信息進行組織和聚集,通過統一、便捷的服務平臺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而為老年用戶提供滿足多樣化需求的信息服務??v觀服務流程,服務目標的實現需要依賴用戶畫像技術、知識圖譜技術和機器學習等健康信息服務技術[3]。
2.2? 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生態系統構建
適配角度下的可及性要素包括可獲得、可接近、可接受、可適應4個維度。當可及性要素有序排列、有機整合時,對于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16]。要素的整合與排序需要以政策法規、管理機制、基礎設施、使用環境等外部環境為支撐,依托于內嵌信息技術的智能服務平臺,整理、組織、調動各類型信息資源,實現需求識別、資源配置、供需匹配、效果反饋的動態循環,保障服務參與主體之間的供需精準適配。在可及性實現的動態循環系統中,信息資源、信息人、信息環境、信息技術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共生共進關系,以上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可能造成整個系統的失衡,這與信息生態理論的核心思想吻合。因此筆者基于信息生態理論,從信息、信息人、信息環境、信息技術4個維度構建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生態系統,具體如圖1所示:
2.3? 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影響因素體系構建
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生態系統較為全面、科學地概括了可及性實現的過程,揭示可及性實現系統中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共生機制,是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影響因素體系構建的重要理論基礎。因而筆者在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通過文獻調研方法,構建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影響因素初始體系。
2.3.1? 信息資源
健康信息資源特指以數字形式存儲的個人健康信息和文獻信息[3]。個人健康信息包括各類承載了個人健康需求的健康行為信息、健康檔案信息等。文獻信息主要包括儲存在醫療數據庫、網站中的服務信息,如健康保健常識、醫學文獻、臨床案例等。由于老年群體內部教育水平、經濟水平、年齡等特征存在較大不同,對于健康信息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17],因此對信息資源的數量與類型提出了較高要求;
由于數智環境下文獻信息的來源復雜、數量龐大,而老年用戶囿于專業素養和知識獲取技能水平,無法辨別健康信息真偽,難以合理利用網絡健康資源滿足自身健康需求[18],因此只有滿足準確性的要求,自動過濾掉虛假信息,才能為老年用戶提供精準、便捷的服務;
健康信息服務如果要可持續地發展,還需要根據用戶需求的變化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服務信息,保持良好的及時性特征[3];
信息過載、信息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成為老年人利用健康信息服務的阻礙,信息的組織與提供方式要以符合老年人數字習慣為標準進行設計,使得信息可以被簡單便捷地獲取[2];
老年人的數字健康素養較低,面對大量的健康信息時難以選擇出合適的信息,所以健康服務信息服務主體需要能精準識別和匹配用戶的需求信息,實現健康信息服務于需求的目的。信息維度下相關指標如表1所示:
2.3.2? 信息人
健康信息人是指對健康信息服務具有參與屬性的人,按照對服務需求和利用程度的不同,分為健康信息服務人員和健康信息服務對象。健康信息服務人員主要指提供健康信息服務產品的工作人員[3]。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健康信息服務平臺工作人員的態度、能力、個人特征等要素都可能會影響用戶的認知與決策[7]。老年人數字健康素養較為匱乏,服務人員對老年人使用健康信息服務提供一些技術支持,能夠增加老年人接入和使用數智設備的機會,提升老年人對于健康信息服務的認知,減輕老年人對健康信息服務的焦慮、排斥心理[22]。老年人受到認知能力下降和數字經驗不足的影響,感知健康信息服務可信度較低,其利用服務改進健康水平的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這需要服務供應方采取措施確保服務的可靠性與權威性[23],保障老年人不受個人因素的影響獲得高質量的服務。服務可靠性是有用性的基礎,為了提升服務的可適應性水平,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個性化的健康需求,服務平臺還需充分整合供需信息資源,構建健康信息庫和用戶需求庫,幫助老年人及時獲得有用信息[7]。
健康信息服務對象是指對健康信息有需求的用戶[3]。由于身體和心理的逐漸老化,老年人對健康信息需求比年輕人更加迫切。但是實際生活中老年人采納、使用、接受服務仍然存在難度,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些情況與老年人的自身因素有著重要關系。在個人意愿層面,當老年人意識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發現自身有著必要的健康需求時,會更加愿意表達自身的健康信息需求,尋求健康信息服務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4]。在個人能力方面,個人的健康信息素養,即獲取、利用健康信息以滿足健康需求的能力,會影響個體對服務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決定著健康信息需求的滿足程度[24]。自我效能感對老年用戶的健康信息使用行為存在直接影響,老年人有成功使用健康信息服務的經驗,會對自身的健康信息服務使用能力產生信心,對健康信息服務持認可、積極的態度,正向影響他們對服務的接納和使用[25]。信息人維度下相關指標如表2所示:
2.3.3? 信息環境
信息環境可以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內部環境主要指以服務平臺為載體的服務使用環境。服務系統應該充分整合多源異構的健康信息資源,打造功能全面、運營穩定的服務平臺,以滿足用戶個性化、多樣化的健康信息需求[3]。同時在系統內部建立強有力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降低老年人數字生活中隱私泄露和網絡詐騙的風險,以機制保障用戶的切身利益,緩解老年人對于數字安全的焦慮情緒[22]。
外部環境是指健康信息服務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由于歷史原因,健康醫療數據長期處于數據標準不統一、不規范的狀態,數據孤島現象極為普遍,亟待政府牽頭實現對數據的統一組織與管理,將個人健康信息以統一形式儲存,并在不同服務主體之間實現信息開放與共享,這將有利于提升個人健康信息的內在價值,提升個人的健康水平[30]。此外,制度和法規的缺位使得健康信息服務的發展缺乏統一標準,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服務數量也難以追上我國老齡化發展的速度,所以亟需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與法規引導健康信息服務高速、高質發展。在健康信息服務的精準化供給過程中,需要傳輸和處理大量的圖片、視頻、音頻數據,因此以5G信號覆蓋范圍和網絡傳輸質量為代表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也是影響健康信息服務質量的重要因素。信息環境維度下相關指標如表3所示:
2.3.4?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實現精準化、智能化、實時化健康信息服務的基礎和手段。從服務實現的過程來看,需要如下服務技術的支撐:首先,通過自動感知技術,自動采集用戶需求信息。然后結合數據挖掘技術,深度挖掘用戶的特征和行為規律,由此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內容。最后,用戶端對服務提出反饋意見,服務端又將開始新一輪的收集、挖掘、分析過程。以上技術需要依賴于具體的信息服務平臺實現,用戶通過平臺中的交互界面實現需求的表達和服務的獲得。對于老年人而言,開發符合其群體特征的交互平臺,如簡化服務使用流程、設置必要的線下服務渠道、設計清晰明了的界面,能有效避免給老年用戶帶來過大的認知負擔,降低自我效能感[22]。再者,大數據環境下健康數據資源分布廣泛、類型多樣,對零散、海量、無序的健康數據進行結構化、系統化、規范化整合,并將其轉化為形式統一的數據存儲在數據中心云端平臺,是實現健康信息服務的前提與基礎[18]。信息技術維度下相關指標如表4所示:
2.4? 影響因素的確定
基于以上初步歸納的影響因素,利用專家調查法對上述內容進行最終確定。通過郵件邀請、社交媒體溝通、面談等方式邀請12位專家就各因素對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的影響程度進行五級制評分(1分到5分分別代表“無影響”“較小” “一般”“較大”“很大”)。12位專家分別來自健康醫療服務、信息服務、智慧城市領域,對于本文研究的問題有著一定的知識儲備或實踐經驗。評分結果顯示,各因素得分的平均值在3.0以上。因此,最終將以上20個影響因素確定為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的影響因素。
3? 基于DEMATEL-ISM方法的影響因素識別
3.1? DEMATEL-ISM方法介紹
解釋結構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是常用于復雜系統結構分析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之一,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也是進行復雜系統分析和決策的重要方法[34]。由于兩種方法存在著共性,都能夠通過模型表達影響關系的傳遞性以及通過矩陣體現專家的意見,因此兩種方法的結合使用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研究中。綜上,筆者采用DEMATEL方法分析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影響因素間的關聯關系,找出關鍵影響因素,并采用ISM方法獲得可及性影響因素的多級遞階結構模型,為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深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3.2? DEMATEL方法分析
3.2.1? 直接影響矩陣
根據上述20個可及性影響因素制作矩陣量表,并派發給在健康醫療服務、信息服務、智慧城市領域有工作經驗或研究經驗的專家學者,共計15人。各位專家學者對可及性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打分。打分體系采用五級標度法(關系強=4,關系較強=3,關系中=2,關系弱=1,關系無=0)反映因素之間的直接影響關系,將15位專家所給出的分數進行算數平均后,據此構建直接影響因素矩陣A(aij)n×n,aij表示因素Fi對因素Fj的影響程度。
3.2.2? 綜合影響矩陣
(1)計算標準化影響矩陣B?;诠剑?),將矩陣A轉化成為標準化影響矩陣B:
(2)計算綜合影響關系矩陣T?;诠剑?),利用MATLAB軟件進行矩陣計算,從而得到綜合影響矩陣T,結果見表5。其中I為單位矩陣(對角線值為1,其他地方的值為0)。
3.2.3? 原因—結果圖
分別對綜合影響矩陣T的行和列求和,得到各要素的影響度(D)、被影響度(C),再將影響度(D)、被影響度(C)分別求和、做差,得出各要素的中心度(D+C)、原因度(D-C),根據計算結果進行排名,排名結果見表6,且由此繪制原因—結果圖(見圖2)。
根據圖2中可以發現,位于第一象限的有C15信息協調與共享、C7技術支持程度、C8服務有用性,這些因素具有較高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對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有重要的驅動作用;
位于第二象限的有C17通信基礎設施、C16政策法規、C20數據存儲技術、C18健康信息服務技術、C14服務安全性、C9健康信息素養、C6服務可靠性。這些因素雖然中心度不高,但原因度較高,對其他因素有較強的影響力,是實現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的關鍵因素;
位于第三象限的有C1信息豐富性、C2信息準確性、C10健康需求、C11自我效能感,這些要素的中心度、原因度排名均較為靠后,對可及
性實現影響較小,屬于相對獨立的要素;
位于第四象限的有C3信息及時性、C4需求契合性、C5信息易獲取性、C13服務穩定性、C19適老化平臺構建、C12服務完善性。這些因素中心度較高,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是實現可及性的關鍵。
受到袁紅等[35]相關研究的啟發,筆者通過比較和分析位于原因—結果圖中第一、二、四象限的16個關鍵影響因素,對這些因素進行進一步分析,以明確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3.3? ISM方法分析
3.3.1? 可達矩陣
(1)計算整體影響矩陣H。保留綜合影響矩陣T中的16個關鍵影響因素,建立綜合影響矩陣T′。根據公式(3),計算整體影響矩陣H(其中I為單位矩陣)
(2)計算可達矩陣K。在得出整體影響矩陣的基礎上,根據公式(4),求出可達矩陣K(見表7)。其中hij為整體影響矩陣H中第i行第j列元素;
kij為1時,表示hi對hj有直接影響;
kij為0時,表示hi對hj無直接影響;
λ為閾值,作用是去除整體影響矩陣中的冗余信息。本研究經過專家們多輪討論,最終將評分結果進行平均分統計,將閾值λ設置為0.14。當閥值為0.14時,能夠過濾較弱影響關系,簡化系統結構,使多級遞階結構更加清晰。
3.3.2? 多層遞階解釋結構模型
通過對可達矩陣進行層層處理,分別求出可達矩陣的可達集、先行集、共同集??蛇_集為可達矩陣第i行中數值為1的集合;
先行集為可達矩陣第i列中數值為1的集合。若滿足,即則為最高層級要素,將其提取后,再將因素所在的行和列刪除,對余下因素重復此操作,依次將所有要素提取進行層級劃分。根據計算,最終層級要素劃分如下:第一層級為:C4、C13;
第二層級為:C3、C5、C14;
第三層級為:C9、C12、C19;
第四層級為:C6、C7、C8、C18;
第五層級為:C15、C16、C17、C20。由此得到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的多級遞階解釋結構模型,包括表層因素(L1)、中層因素(L2,L3)、深層因素(L4)以及根源原因(L5)5個層級,如圖3所示:
4? 結論與建議
4.1? 研究結論
表層因素是影響可及性最直接的因素,包括需求契合性和服務穩定性。數智環境下海量的信息資源以數字形式存儲在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統中,只有服務主動關注和響應老年人健康信息需求的變化,為老年人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健康信息服務,滿足老年人深層次的健康需求,才能提升老年用戶對服務的價值感知。此外,平臺運行穩定是健康信息服務水平的重要體現,如果平臺內部功能缺失,運行保障不足,可能會降低服務利用的效果和效率,影響用戶對服務的接受程度。
中層因素受到深層因素的影響,又對表層因素產生影響,對于可及性產生著間接而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層因素大致包含與信息質量、平臺構建、個人素養有關的要素。研究表明,老年人健康信息行為受到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成本的影響[6],通過構建完善、成熟的服務平臺,內嵌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動態收集老年人需求信息,以老年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提供及時服務,服務過程中設置相關安全保障機制,消除老年人使用服務的顧慮,使之形成對健康信息服務的積極認知。此外,用戶健康信息素養是指用戶健康信息搜尋、使用、評價方面的能力,當健康信息素養不足以滿足服用使用需要時,用戶容易遭受信息過載的困擾,無法獲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對于健康決策起到負面作用。
深層因素主要有服務可靠性、服務有用性、技術支持程度、健康信息服務技術。這些因素是數智環境下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實現的關鍵因素。利用健康信息服務技術,充分整合大量異構分散的信息資源是提供精準化健康信息服務,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前提[7]。要通過語義識別技術采集需求數據形成用戶畫像,將分散在醫療數據庫、文獻數據庫、媒體服務平臺等的健康知識聚合起來,基于供需數據資源實現用戶需求與知識服務語義匹配,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健康信息服務[18]。此外,服務供給主體的特征也會影響用戶對服務的體驗與感受。由于健康信息服務的專業性較強,加上老年群體健康信息素養不足,辨別沖突信息、虛假信息的能力較為欠缺,需要相關工作人員耐心指導并提供專業支持,使老年人也能便捷、公平地享受健康信息服務。
根源因素是影響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最深層的因素,對可及性實現起主導性作用,主要包括信息協調與共享、政策法規、通信基礎設施、數據存儲技術。4個根源因素本質上對應了可及性實現的三大驅動力,分別是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完善。近年來,全社會高度重視數智環境下健康信息服務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但總體上看,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還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對數字運用中處于弱勢地位的老年群體關心不足,發展的速度與質量還難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健康需求。政府作為全民健康服務建設的中堅力量,在提升健康信息服務質量方面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政策法規發揮“自上而下”的作用,鼓勵和引導服務高質量、高速度發展,促進社會資源的公平化供給,在服務過程中兼顧老年人的需求;
另一方面,需要加強網絡通信設備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網絡傳輸速度和網絡覆蓋范圍,確保服務訪問不受時間與場地等條件的限制,遠程醫療服務的供給有一個穩定可靠的外部環境。另外,健康數據呈現海量、異構與多源的特點,健康數據信息的空間分布、組成結構、類型格式與表現方式較為復雜,這使得對健康信息進行獲取、組織、加工、匹配成為難題[30]。為了發揮健康信息的最大價值,需要將異構、多源、分散的健康信息以統一形式存儲,通過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實現信息的傳遞與共享,確保信息資源能夠被有效獲取和利用,從而實現滿足用戶需求的目標。
4.2? 對策與建議
中層因素僅起到“過度作用”,管控效果不佳。而表層因素作為直接影響因素,對于可及性的提升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根源因素對其他因素產生著重要、根本的影響,能夠從根源上提升可及性[35]。因此,筆者結合層次劃分結果,從3個方面提出可及性提升建議:①優化健康信息資源配置,實現供需有效對接。研究結果顯示,需求契合性對可及性的推動作用最大,信息協調與共享、數據存儲技術是影響可及性的基礎性因素,這表明實現健康信息資源的整合、開放、共享是提升服務可及性的關鍵。要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統一的標準體系,動態采集健康數據。同時也要重視個人健康數據的內在價值,加強個人健康數據的安全治理,并基于個人健康數據精準評估和識別用戶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產品或服務,形成滿足老年人全生命周期需求的服務體系。②引導適老化服務建設,促進服務均等化。社會提供的技術支持通過影響服務平臺的特征對可及性產生著重要影響,政策法規為原因度絕對值最大的因素,對于可及性形成存在關鍵性影響。因此,應發揮政策的獨特作用,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到老年人智慧健康信息服務的研發、生產中,加強先進信息技術與適老化健康信息服務的融合,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智慧健康信息服務。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穩定性?;A設施建設對可及性產生較強影響,而服務穩定性又對可及性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保證信息能夠在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快速傳遞,實現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的觸手可及、全時覆蓋與全需覆蓋。
5? 結語
本研究以信息生態學為理論基礎,構建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影響因素體系。在此基礎上利用DEMATEL方法確定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篩選出16個關鍵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利用ISM方法進一步探究各因素之間的層級結構和傳遞路徑,較為系統地揭示了關鍵因素的形成機理,為開展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實證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了科學依據。但研究也存在著不足之處,目前關于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的研究成果較少,研究過程中可參考的文獻數量有限,在選取重要的影響因素時可能存在遺漏,未來的研究可以通過半結構化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獲得更多具有價值的原始資料和數據,完善數智環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可及性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 孫建軍, 李陽, 裴雷. “數智”賦能時代圖情檔變革之思考[J]. 圖書情報知識, 2020(3):
22-27.
[2] 徐孝婷, 楊夢晴, 朱慶華. 面向老年群體的智慧社區聯動協作健康信息服務模式構建[J].圖書館論壇, 2020, 40(12):
107-116.
[3] 翟興, 肖源, 王若佳, 等. 數智環境下智慧健康信息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 情報科學, 2022, 40(10):
43-50.
[4] 錢宇星, 周華陽, 周利琴, 等. 老年在線社區用戶健康信息需求挖掘研究[J]. 現代情報, 2019, 39(6):
59-69.
[5] 吳江, 李姍姍. 在線健康社區用戶信息服務使用意愿研究[J]. 情報科學, 2017, 35(4):
119-125.
[6] 高冰潔, 張寧. 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現狀與前沿展望[J]. 圖書館學研究, 2020(6):
9-16, 77.
[7] 唐暉嵐, 文庭孝, 羅愛靜, 等. 網絡健康信息精準服務模式研究[J]. 現代情報, 2019, 39(7):
109-114, 127.
[8] ADAY L A, ANDERSEN R. 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access to medical care[J].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1974, 9(3):
208-220.
[9] PENCHANSKY R, THOMAS J W. The concept of access:
definition and relationship to consumer satisfaction[J]. Medical care, 1981, 19(2):
127-140.
[10] 王前, 吳理財. 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評價研究:經驗借鑒與框架建構[J].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5, 16(3):
53-59.
[11] 嚴則金, 潘雨婷, 龐春梅. 公共圖書館健康信息服務供給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的應用[J/OL]. 圖書館論壇:
1-11[2023-02-2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21222.1009.005.html.
[12] 趙棟祥, 馬費成, 張奇萍. 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現象學研究[J]. 情報學報, 2019, 38(12):
1320-1328.
[13] 孫欣然, 孫金海, 陳立富, 等. 老年人健康需求特點與健康管理對策[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8, 38(21):
5364-5367.
[14] 劉一鳴, 楊進嫻. 區塊鏈技術支撐老年人健康信息精準服務可行性研究[J].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22(10):
56-64.
[15] 劉奕, 李曉娜. 數字時代我國社區智慧養老模式比較與優化路徑研究[J]. 電子政務, 2022(5):
112-124.
[16] 羅娟. 過程型邏輯:
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實現機制[J]. 農村經濟, 2022(10):
82-90.
[17] 劉一鳴, 李露. 圖書館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務研究綜述[J]. 圖書情報工作, 2021, 65(24):
123-134.
[18] 馬海云, 曹思源, 薛翔. 面向用戶需求的健康領域知識組織與服務框架研究[J]. 情報資料工作, 2022, 43(2):
84-92.
[19] 李蛟. 新媒體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健康信息服務的三螺旋模型與關鍵影響因素研究[J]. 情報科學, 2022, 40(9):
64-71.
[20] 劉冰, 張文玨. 基于用戶視角的網絡健康信息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 情報科學, 2019, 37(12):
40-46.
[21] 張敏, 羅梅芬, 張艷. 國內外移動醫療用戶采納行為的系統綜述——知識基礎、影響因素與前沿展望[J]. 現代情報, 2018, 38(8):
154-162.
[22] 代沁泉, 熊回香, 沈舒悅, 等. 面向“健康中國2030”的數字移民健康管護服務模型構建[J/OL].圖書館論壇:1-11[2023-02-2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30112.1516.008.html.
[23] 李華鋒, 孫曉寧, 袁勤儉. 老年人在線信息搜尋行為研究述評[J]. 圖書情報知識, 2021(2):
79-87.
[24] 張敏, 劉雪瑞, 張艷. 在線健康社區用戶診療信息求助行為形成機理的概念模型——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J]. 情報科學, 2019, 37(4):22-28.
[25] 劉嫣, 張海濤, 李佳瑋, 等. 移動終端視角下的老年用戶在線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21, 65(11):
46-54.
[26] 鄧朝華, 洪紫映.在線醫療健康服務醫患信任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 管理科學, 2017, 30(1):
43-52.
[27] 杜鵬, 韓文婷.互聯網與老年生活:挑戰與機遇[J]. 人口研究, 2021, 45(3):
3-16.
[28] BEAUNOYER E, DUP?R? S, GUITTON M J. COVID-19 and digital inequalities:
reciprocal impacts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 111:
106424.
[29] 黃歡歡, 曹松梅, 肖明朝, 等. 社區居家老年人老年科技接受及影響因素的描述性質性研究[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21, 38(10):
4-7.
[30] 馬費成, 周利琴. 面向智慧健康的知識管理與服務[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8, 44(5):
4-19.
[31] 趙奕鈞, 鄧大松. 人工智能驅動下智慧養老服務模式構建研究[J]. 江淮論壇, 2021(2):
146-152.
[32] 王曉慧, 向運華. 老年智慧照護服務體系探究[J]. 學習與實踐, 2019(5):
88-97.
[33] 姜明男, 薛星群, 楊毅. 基于SVM的在線醫療信息服務質量關鍵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科學, 2020, 38(3):
70-77.
[34] 謝剛, 李國平. 廣義梯度理論中梯度的解釋結構模型研究[J]. 系統工程, 2004(5):
1-6.
[35] 袁紅, 王燾. 政府數據開放可持續發展關鍵影響因素識別與作用機理分析[J]. 圖書情報工作, 2022, 66(9):
53-65.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 Explor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health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in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nvironment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aging,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fluence relationships. [Method/Proces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extracted from 4 dimensions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peopl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by using DEMATEL method, an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association path of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ISM method. [Result/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 root factors of data storag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oordination and shar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2 surface factors of demand fit and service stability,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accessibility enhancement, and thus suggested optimizing health inform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guiding age-appropriate servic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digital intelligence environment? ? health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accessibility? ? influence factor research? ? DEMATE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