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積極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創建軸承齒輪制造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縣(市、區)——新昌和臺州,引導產業逐漸從低端領域邁向高端領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積極塑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集群
軸承、齒輪國際貿易空前發展,軸承、齒輪品種繁多,要求更高的自動化程度和測試手段,軸承、齒輪材料也更加高級化、復合化、多樣化,越來越多的軸承、齒輪制造企業正涌入數字化轉型賽道,提升軸承、齒輪制造企業自身設計水平、生產效率乃至產品應用中設備自檢及維護能力。
軸承和齒輪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是“中國制造2025”重點支持的產業,其廣泛應用于汽車工業、工程機械、設備、工具等下游行業。隨著國家政策推動下游產業的不斷發展與轉型升級,為軸承和齒輪產業的發展形成強勁的需求拉動力,帶來了重要的發展契機。
浙江作為軸承和齒輪產業大省,軸承和齒輪生產企業數量超過2500家,產值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主要聚集在寧波、紹興、臺州、嘉興、衢州等地域,具有產業基礎雄厚、產業特色明顯、產業鏈條完備、集群競爭力強等發展特點。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浙江積極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創建軸承齒輪制造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縣(市、區)——新昌和臺州,引導產業逐漸從低端領域邁向高端領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積極塑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集群。
軸承齒輪行業發展重新進入快車道,轉型勢在必行
浙江新昌和臺州擁有規模較大、聚集度相對集中的軸承和齒輪產業集群,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產值占全國的三分之一,產量占全國的二分之一。浙江軸承正在向1000億元的產值規模邁進,齒輪的產值規模更大,中小企業數量僅軸承行業就超過4000家,規模龐大且基本為中小企業,產業分布也非常集聚,適合批量推廣復制。
行業發展趨勢強勁。新昌軸承品牌優勢明顯、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強,五洲新春、新軸實業、開源軸承、林泉軸承、非特軸承等公司的產品被評為省、市級名牌產品。其中,五洲新春是中國軸承產業鏈經營領先者,A股上市,“XCC”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斯凱孚是世界排名前五的軸承制造商,面向全球客戶提供軸承產品及相應解決方案,其中70%的客戶是世界500強企業;
斯菱軸承是國內汽車軸承行業生力軍。新昌軸承企業集聚度高,全縣軸承企業500余家,其中,中小企業占軸承企業總數的99%,是新昌軸承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相對滯后,改造需求不斷加大、改造意識不斷增強,是軸承行業數字化改造的“主戰場”。臺州市軸承行業的優勢企業研發了16個關鍵領域中的100多種重大技術裝備的配套軸承,部分產品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臺州市頭部軸承生產企業通過引進先進的工藝設備,以及通過自身的研究開發,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生產企業的工藝設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少數企業已掌握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鹽淬熱處理生產線。浙江雙環傳動創建40余年來專注于機械傳動核心部件——齒輪及其組件的研發、制造與銷售,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專業齒輪產品制造商和服務商之一。八環科技集團作為臺州的軸承龍頭企業,專注于高端特種軸承產品的研發、制造及技術服務25年,是國家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浙江優特軸承有限公司擁有國內首創的精密角接觸球軸承自動化生產線12條,是目前國內精密角接觸球軸承領域最具競爭力的企業,是精密角接觸軸承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單位。
行業發展重新進入發展快車道。汽車是軸承最大的下游應用,2020年應用占比為37.4%。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由傳統燃油車時代向智能電動車時代的轉型,新能源智能汽車預示著汽車行業的“新藍海、新未來”。傳統車企順應時代潮流,加快向電動化、智能化、零碳化邁進的步伐。中國新能源車產量連續七年位居世界第一,利好中國軸承、齒輪產業。企業產品線向新能源方向轉型的同時,加大數字化研發力度和數字產業化。軸承、齒輪制造產業通過數字化改造,開發應用智能化裝備和系統應用,實現智能工廠、“未來工廠”,適應快速發展的軸承、齒輪配套市場。
行業轉型勢在必行。軸承、齒輪國際貿易空前發展,軸承、齒輪品種繁多,要求更高的自動化程度和測試手段,軸承、齒輪材料也更加高級化、復合化、多樣化,越來越多的軸承、齒輪制造企業正涌入數字化轉型賽道,提升軸承、齒輪制造企業自身設計水平、生產效率乃至產品應用中設備自檢及維護能力。在軸承、齒輪設計環節,企業可以根據客戶要求,采用大數據來獲取現有零部件產品數據進行優化設計,可大幅減少新產品設計開發時間。在制造環節,企業也可將設計方案從“云”直接發送到數字化工廠、車間、設備進行生產,在大幅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的同時,可以提高產品加工的精度、質量一致性。在企業管理方面,數字化可以優化人、財、物的管理,提供更多基于數字化的管理工具,大幅提高管理效能。
遴選優質企業試點打造樣板工程。在軸承、齒輪制造產業帶遴選優質企業,將能夠帶領軸承、齒輪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昌和臺州遴選了一批軸承和齒輪行業的中小企業作為試點企業,打造典型數字化工廠,提供行業級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化與個性化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綜合應用數字孿生、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實現數字化設計、智能化生產、智慧化管理、協同化制造、綠色化制造、安全化管控和社會經濟效益大幅提升等七大關鍵要素,打造軸承、齒輪生產制造智慧工廠。
多種方式開展數字化改造,但仍處于初級階段
浙江的軸承和齒輪中小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工作在過去的幾年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017年,浙江新昌率先在軸承行業探索成批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依托本地服務商浙江陀曼云技術有限公司啟動軸承行業智能制造“百企提升”活動,以“工程總承包”“小批量免費體驗”“分批推進”“平臺化服務”“企、政、供、智、金”緊密合作等五種方式,在189家軸承企業中安裝“陀曼智造”的“微智造系統”,聯網設備15721臺,為具備改造條件的軸承企業提供改造服務,破解了中小企業因“缺資金、缺人才、缺經驗”而“不想改、不敢改、不愿改”的難題。隨著軸承行業智能制造“百企提升”活動逐步展開,軸承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采集、分析數據,系統解決軸承企業智能化生產線的設備檢測難、故障預防難和企業內網安全保障難等單一企業難以破解的問題,讓用戶對設備故障發現和處理速度提高120%以上。這些做法和經驗形成的軸承行業智能制造“新昌模式”,獲得國家和省級工信部門的高度認可。
雖然中小企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積極進展,但囿于各類資源限制,整體呈現出數字化轉型水平較低,絕大部分企業仍處于數字化轉型的初級階段。但中小企業具有業務聚焦、機制靈活、決策高效的優勢,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只有及時轉變觀念,找準價值切口,才可以獲取切實的經濟效益。
提煉問題梳理場景,數字化轉型再出發
在浙江省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指導下,紹興、臺州、新昌等地市縣經信局聯合數字化轉型服務商浙江陀曼云計算有限公司、臺州市數控機床產業大腦有限公司、臺州興達訊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對新昌、臺州等地的軸承和齒輪行業的中小企業開展了數字化轉型需求調研,探索中小企業批量推進數字化轉型路徑。調研發現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尤為復雜、面臨著更多困難,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小企業“缺人才、缺資金、缺認識、缺經驗”。中小企業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的統一頂層設計和規劃,信息孤島嚴重,信息和數據的共享有待提升。對數字化工程實施、評價工程投入產出、控制工程質量等都是“外行”的,因而不知道“怎么轉”“轉什么”“怎么轉才算好”,導致數字化工程啟動難。其次,工業數字化工程承包商缺少服務中小企業的經驗。工業數字化服務商過去主要服務大企業,缺少服務中小企業的經驗,導致能切實掌握中小企業需求、系統解決中小企業實際問題、服務好價格優的服務商較少。最后,各級政府亦存在著“重大輕小”。即鼓勵企業智能制造轉型的政策措施,針對大企業的多,針對中小企業的少。
針對軸承和齒輪行業的中小企業數字化“缺人才、缺資金、缺認識、缺經驗”、頂層設計能力欠缺、內部信息孤島等問題,數字化轉型服務商通過打造符合行業管理特點的通用、標準、輕量級的行業工業App和工業互聯網平臺,以SaaS軟件訂閱服務的商業模式服務于中小企業,解決企業的“用不起”的問題。
通過梳理軸承和齒輪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痛點、難點、堵點,厘清亟須解決的共性問題,兼顧試點企業個性需求,提煉行業共性應用場景和企業個性應用場景,形成容易推廣和復制的“N+X”模式(N為共性需求,X為個性需求),解決企業“用不好,用不實”的問題。目前,已經推出了針對軸承套圈生產企業的“7+X”數字化改造模式,針對成品軸承企業的“6+X”數字化改造模式,以及針對代工廠的“5+3”數字化改造模式。
此外,按照試點企業轉型目標和改造內容的不同,實行分批次數字化改造,計劃到2024年,探索形成軸承、齒輪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模式和路徑,打造成為全省細分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標桿示范。試點將分為啟動實施、深化實施和推廣應用三個階段。
其中,在試點啟動實施階段啟動軸承、齒輪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樣板培育工程,遴選數字化改造試點企業共80家,開展數字化問診和實施,計劃對試點企業進行銷售數字化、運營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產品數字化、能耗數字化等全方位數字化改造。在試點深化實施階段實施“N+X”合同工程總包模式,擇優評選10家應用成效顯著的試點企業作為企業樣本。引進或培育面向軸承、齒輪行業的重點數字化服務商10家以上,培育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2家,改造企業總產值超過150億元。在試點推廣應用階段面向全行業推廣數字化改造樣板。累計培育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5家、引進或培育面向軸承、齒輪行業的重點數字化服務商40家以上。軸承、齒輪規上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改造企業總產值超過300億元。
同時,為確保軸承和齒輪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取得預期的成效,將從三個方面推進試點工作的開展。一是健全數字化改造市場機制,形成可復制經驗。要推進服務標準化,推行數字化改造合同示范文本制;
把好改造質量關,建立數字化改造工程監理驗收制;
建立長效服務機制,完善第三方全程參與制度。二是健全數字化改造服務機制,完善行業服務生態。依托數字產業園,內孵外引一批深耕行業、長期駐守的數字化服務商,培育一批“軸承自動化加工裝備的供應商、智能制造技改工程的承包商、軸承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等三位一體的“綜合型系統解決問題供應商”,每年評定一批優秀服務商;
建立企業與服務商對接機制,優化企業服務內容與機制;
充分發揮標準的基礎性、引領性、戰略性作用,從智能制造裝備、工廠車間、信息工程服務、工業軟件和大數據等不同層面開展技術標準制定。三是制訂培育推廣計劃。要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數字化改造實施路徑和典型模式,面向軸承、齒輪行業推廣數字化改造樣板;
成立軸承、齒輪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工作專班,形成由區主要領導、部門“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集中精力抓的機制,并建立常態化機構化工作推進機制,加強與省、市經信部門的聯系互動;
明確政府部門、服務平臺及試點企業的權責分工,形成政府—服務平臺—試點企業三方聯動的推進機制,為其他行業企業推廣提供可快速復制的數字化改造路徑提供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