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驍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為了推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順利開展,國家出臺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彰顯了國家推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決心[1]。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需要從全局出發,既要立足傳統,又要堅持革新,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必須要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健全人格。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出,必須要強化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各種政策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指導。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為了貫徹落實這一戰略,作為國家未來建設主力軍的大學生必須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才能更好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為了全面、深入了解學生的體質情況,從1985年開始,我國一共組織了七次大規模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體質整體呈下降趨勢,形勢不容樂觀[2]。這顯然不符合“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要求。因此,高校開展體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在現階段的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必修課程通常為兩個學年,因其時間較短,導致體育教學的作用無法充分發揮。從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相關數據來看,全國大學生鍛煉時間在1小時以上的占比不到一半,相較于2016年數據,降幅達8.37%。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按照國家要求,不斷優化課堂設計,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體育空間和時間,通過調整體育課時等措施,讓大學生能夠更多參與到體育課堂中,避免出現“三無課堂”,盡可能提升課堂教學實效,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3]。
長期以來,高校體育傳統教學中關注更多的是體育中“體”的價值,忽視了“育”的功能,導致其促進人格發展的作用并未有效發揮。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高校體育教學必須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應堅持以德為先,在開展專業運動技能培養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以更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求[4]。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落實過程中,體育有著先天優勢,學生可以通過參與運動競賽與體育鍛煉磨煉自我意志,培養奮斗進取與團結協作品質[5]??茖W的體育教學改革能夠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人格塑造以及審美情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高校應對體育育人的獨特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從課程思政建設角度出發,培養全面發展的優質人才,為建設教育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要求,在理論自信、道路自信與制度自信建設中,需要納入文化自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體育文化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頑強拼搏的精神、百折不撓的品質、敢為人先的勇氣。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傳承與發揚中國優秀體育文化,將中國優秀體育文化融入其中,提升傳統體育活動的影響力,更好促進優秀體育文化的傳承[6]。
在現階段體育工作中,體育強國是其核心目標。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性。高校必須嚴格按照體育強國戰略目標開展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構建完善的體育競賽體制,為學生提供更多表現自我的機會。從目前來看,競技體育領域成就顯著,但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競技體育的發展弊端也逐漸凸顯,即:在單一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影響下,競技體育多元化發展水平不高[7]。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重視學生多元化競技體育素質的培養和各種體育競賽的開展,以期為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達成提供保障,為我國體育事業儲備充足人才。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觀念不符合時代要求、教學方式缺乏多樣化變通以及教學評價缺乏科學性等方面。
目前,高校所開展的體育教學工作多停留在課內教學層面,并未充分發揮課外體育鍛煉的作用,課內外一體化教學銜接不暢;
大多數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無法滿足新時期的發展要求,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8];
再加之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過程更多是以灌輸為主,缺乏對學生行為與健康的綜合評價,未能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傮w而言,高校體育教學受傳統體育教育理念的影響比較明顯,存在重競技輕健康、重技能輕育人等問題,教學觀念比較落后。
“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各種智能信息設備普及,教學方式也有了更多選擇。借助互聯網技術優勢,教學可以擺脫時間與空間限制,最大化滿足現代教育發展要求。但目前傳統教學方式依然占據主流,缺乏多樣化變通,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明顯不足,信息化水平較低。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更多是采用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為主的方式,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學氛圍較為枯燥,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受到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演示次數較少,部分領悟力較差的學生就很難掌握訣竅,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高校教師應重視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體育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升。
首先,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學評價主要有兩個目的:檢查教師的教學情況,明確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改革;
讓學生知曉自己的學習情況,并能在此基礎上改進。但從實際來看,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對體育教學評價的認知都存在偏差,存在為了評價而評價的問題,更多的是被動參與,缺乏主動性。
其次,評價內容單一,科學性不足。高校體育教學的教學評價更多是以運動技能與體能評價為主,但對學生習慣養成、學習態度、個性以及情感等主觀層面的評價不足,影響了評價的全面性。
最后,評價方法片面。在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中,教師更多采用定量評價、絕對評價以及終結性評價等手段,這些評價方式都存在一定缺陷。比如,定量評價忽視了一些無法量化的內容,終結性評價則是集中在期末進行,無法將評價的反饋功能有效發揮出來。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高度重視體育教育,拓展教學范圍,加強體育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構建多元化教學體系等,以優化教學效果,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理性回歸。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對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保障學生身體健康。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需要以科學、健康為指導,樹立新時代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優化現有組織管理架構,加強高校體育治理機制建設。一方面,需要落實相關政策,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等戰略,并據此對現有的高校體育教育管理機制進行完善;
另一方面,應構建規范、科學的教學管理體制,加強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之間的合作,加強自身監管,構建良好的教學改革環境。
在全球范圍內,多數體育強國都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競技人才培養與青少年健康發展模式,如美國構建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全鏈條模式,德國則是以“俱樂部模式”為主,日本形成了“學校+企業”模式。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堅持創新,從課內外一體化出發,拓展高校體育教學范圍,實現體教融合,形成符合我國特色的競技人才培養方案。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存在內容繁多、低水平重復等問題,盡管經歷了10余年的體育課程培養,但多數學生并未能熟練掌握一項體育技能,無法保障終身鍛煉。這就需要加強課內外融合,構建常態化發展模式,做到教會、勤練、常賽,增強大學生體質,滿足體教融合需求。競賽可以全面檢驗學生的體能與運動技能,學生可以通過各類競賽感受到體育的魅力,達到以賽促練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從課內外一體化角度出發,改變傳統競技比賽模式,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設計一些簡化的、游戲化的教學比賽,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教師可以通過擴大競賽范圍,營造影響人人參與的教學氛圍;
同時,優秀的運動員也能夠通過多層次、常態化的比賽擁有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也能為我國的競技體育培養并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構建和諧校園,必須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也必須加強校園文化革新,將體育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體育文化的吸引力,讓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使其能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
另一方面,要創造良好條件,為體育文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可以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制定嚴格體育規范與規則、加強制度建設等方式,為體育精神融入校園文化提供保障。對于高校體育教學工作而言,校園文化與體育文化的融合,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可以借助體育文化將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就全面反映出來。發展高校體育文化,應轉變傳統體育教學理念,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理念,將校園文化的價值內涵融入學校體育課程與課外活動中,充分發揮體育育人作用。此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需要將多元體育文化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將傳統體育特色文化融入其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陶冶審美情趣,了解體育精神,更好彰顯校園體育文化特色。
所有的教學改革工作都是為了更好促進學生的發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同樣如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需要擺脫以往以教學為本、以教師為本、以技能為本的教育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打造多樣化教學體系。首先,必須正視學生個體差異,樹立教學改革新理念。高校體育教學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最后階段,必須承擔起過渡作用,堅持以人為本,盡量滿足不同體質學生的要求,根據學生現有情況,為其提供相應指導,能夠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其次,應結合高等體育教育特點,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傳授更多的體育鍛煉方法,重視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保證學生能夠自覺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體育鍛煉。最后,從學生未來發展著眼,通過多樣化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大學體育教學質量提升,改善學生體質,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立足學生終身發展與全面發展要求,從理念、文化、教學范圍以及重視程度等角度出發,構建完善、科學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多元化運動技能提升,以滿足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要求。
猜你喜歡校園文化傳統體育飯后“老傳統”該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對農村初中合作型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現代經濟信息(2020年34期)2020-06-08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瘋狂英語·新讀寫(2020年1期)2020-04-20大學生黨支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實現途徑時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老傳統當傳承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我們的“體育夢”學苑創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中國老區建設(2016年6期)20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