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艷
(佳木斯大學 人文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1]立德樹人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體現,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根本方向指引,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核心任務的重要平臺。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全面系統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并構建相互支撐、層次遞進、多元發展的立體化課程思政體系,塑造學生專業技能思維和思政價值觀體系等,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問題。
文學概論課程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學科,主要研究文學的性質、特征及其發展規律,把握各種文學類型的內在精神,分析文學的價值和功能,其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課程教學內容具有人文性,“文學的人文性是指文學活動具有指向人的精神或靈魂狀況的特性?!薄拔膶W作品具有人文性,這與作為研究和評價的文學理論之間形成了互動關系,從而使得文學的人文性不能不滲透進文學理論中,后者因此而體現出濃郁的人文性?!盵2]5因而,該課程包含著豐富的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方面具有其他課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翻轉課堂日漸成熟的背景下,探索構建文學概論課程“六位一體”思政教學模式,能更加有效地落實課程思政改革,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理念,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戰略舉措”[3],是以專業課教學為依托,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其中,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二者之間是相融相生的,具有同向性及互動性特征。翻轉課堂背景下文學概論課程“六位一體”思政模式,主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借助智慧樹、釘釘等平臺,實現“線上+線下”教學?!耙惑w”是指以立德樹人為思政核心;
“六位”是指落實立德樹人思政核心的六個教學措施,具體包括制定課程思政大綱、打造課程資源庫、優化教學設計、探索教學方法、建構考核評價體系、開展第二課堂等。六個教學措施彼此交互融合,既互相滲透、互相支撐,又互相依托、互相促進,共同指向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傲灰惑w”思政模式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培養人才的模式,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不僅有利于學生將分析鑒賞文學作品、認識理解文化現象等應用能力橫向拓寬與縱向深入,更有利于“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人生,理解人性人情,關注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情懷,培養為人處世的基本‘德性’?!盵4]
高質量的課程大綱是支撐專業人才畢業要求達成的保障。文學概論課程在立德樹人思政核心理念引導下,從教學內容出發,通過對各章節知識目標的分析,進一步完善教學大綱設計,詳細制定課程思政大綱,將思政元素落實到每一章節具體教學內容中,細化思政目標(見表1),突出“德性”培養,改變了以往著重體現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單一維度, 以文學理論視角為基點,引導學生由感性閱讀上升到理性思考,由對個別文本現象的認知升華為對社會、歷史、人性的詮釋,最終將學生培養成為智慧卓越、思想豐盈、精神高尚的新時代人才。
表1 文學概論課程大綱知識目標與其對應的思政元素
文學概論課程在立德樹人思政核心根本任務的統攝下,課程思政目標的挖掘既注重學生個性培養,又緊跟時代步伐,主要聚焦在四個方面:一是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通過對相關文學概念、原理的闡釋分析,掌握寬廣深厚的基礎知識,認識文學發展的特征及規律,鍛煉思維品質,提升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傳承;
二是培養學生的品格修養?!叭祟惿鐣孕枰膶W,就在于文學具有獨特的價值,能為人類的生存、發展,為人們更幸福地生活提供不可取代的精神力量?!盵2]60通過文學精神力量的滋養,增強學生求真務實、勇于擔當、敢于創新等意識;
三是提升學生政治素質。通過對古今中外文藝理論思想的辯證分析,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拓寬理論視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理想信念;
四是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通過對作家、理論家思想文化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分析,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團隊協作等行為規范。
針對文學概論課程特點,將發掘的課程思政元素與文學理論的基本原理、規律和相關范疇相融合,貫穿第一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實踐,充分發揮文學概論課程思政的魅力和價值,真正實現學生能力拓展與精神提升雙向同行,切實將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會貫通落到實處。
課程資源庫建設是支撐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載體。文學概論課程資源庫的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有效利用官方教育平臺或線上思政資源。將中國大學MOOC、超星學習通、學堂在線、學習強國、慕課網等學習資源平臺的教學課件、教學視頻,通過本地上傳或雨課堂、云課堂、慕課、智慧樹等平臺導入方式,依據專業素養、品格修養、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等不同主題,創建課程思政資源學習模塊,形成資源共享與價值共育。這些專業特色鮮明、思政內涵豐富的課程資源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知識學習的需要,而且更能彰顯思政教育的時代性。
二是自主創建課程思政案例庫。文學概論課程資源豐富,內容涉及古今中外文學史、文學理論史、文學批評史,為思政案例發掘提供了廣泛素材。圍繞文學概論課程教學大綱總結的每個章節的思政元素,通過文獻檢索、查找相關學科資料,結合國內外重大社會事件、熱點現象,將收集到的各類思政素材根據其對應的思政元素進行分類整理,形成豐富完善的文學概論課程思政案例庫。思政案例庫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是教師完成學生價值塑造的直接藍本,教師能便捷地使用案例庫內資源,將愛國情懷、責任擔當、誠信嚴謹、敬畏生命、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等思政培養目標無聲地融入教學中,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效率,喚起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知識、能力、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政支架,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政基礎。
教學設計是使課程由傳統教學到課程思政轉變、拓展與延伸的落實環節。在教學設計中首先主動探尋落實思政元素的切入點與結合點,既要注重專業知識的講授,同時也要加強隱性教育意識,將思政目標落到實處,“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盵5]翻轉課堂背景下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為課前自學、課上互動與課后深化三個環節。
課前自學階段,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思政大綱的進度設置,在線上平臺發布預習任務和相關資源,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主動探索,這個過程不只是完成知識的預習,也是對思政目標形成初步認識和感悟的重要環節。
課上互動階段,教師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合理嵌入思政案例,精講點撥,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經典對話、與學者對話、與時代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同學對話,在多維互動中學習知識、錘煉心志、涵養品行。
課后深化階段,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文學理論知識應用為目的,結合課上討論中比較感興趣并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撰寫課程論文或讀書報告,將思政目標思考具體落實到文學批評實踐中。
教學方法是課程思政實現的重要保障。文學概論課程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以OBE教學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運用問題導學、情境引入、討論點撥等教學方法,增強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實現知識內化與思政引領的統一,完成專業課思政教育。
情境引入法,指講到特定知識點時,運用相關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的情感與思政目標產生共鳴,在品味與體會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例如,在講授散文情感真摯的審美特征時,利用網絡音頻播放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并提出研討問題,史鐵生的人生經歷過什么?他是如何戰勝的?這種情境設置,可以讓學生迅速進入思維狀態,不由自主地跟隨作者的情感律動一起去體驗和感悟,學生自身的生命世界也會因為有了史鐵生生命體驗的豐富和廣袤而增添了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更多理解。
問題導學法,指針對課程要學習的內容,教師設置幾個探究問題,讓學生課前通過資源庫相關資料進行學習和思考,課上展開充分討論。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問題的設計尤其重要,只有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對思政元素的深入思考。例如,在講授文學理論的思想資源時,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提前發布這樣幾個問題:文學理論的三種資源,其中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學理論、國外文學理論中的積極成果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發展中經歷了哪些階段?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如何理解?如何在各種文學理論思想資源的融通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指導地位?在問題任務驅動下,學生收集、整理相關資料,主動探究,深入了解、分析、辨別,進而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指導地位,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豐富學生精神世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問題導學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在答案生成的不斷揣摩中提升了專業敏感度,拓展了文化視野,增強了文化自信。
討論點撥法,主要以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為主線,課堂教學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文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涉及較多的概念、原理,比較抽象、深奧,討論點撥可以使教學既點到說透,又不強制灌輸。例如,在講授文學的性質時,首先引發學生討論,將來文學會消亡嗎?大多數同學都認為文學不會消亡。為什么不會消亡?學生從當下文學社會效應的熱點話題探討切入,繼而擴大到對古今中外小說的探討,最后更擴大到對包括小說在內的文學的價值與功能問題的探討,在評析基礎上,提出并論證自己的觀點。討論中,學生將問題放到深廣的文化背景中去透視,看到了文學與與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進程的內在聯系。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充分展現了扎實的專業素養和開闊的學術視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適當點撥,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是審美的藝術,也是語言的藝術。課堂教學化深奧為淺顯,學生也會在人類精神文化的陶冶下不斷提升自己。
思政考核評價是衡量思政教學成效的必要手段,科學的考核方法不僅能夠對思政效果進行檢驗,其評價結果還可以為后續課程思政改革指明方向,形成性評價注重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文學概論課程構建多維聯動的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過程性評價占60%,期末結果性評價占40%。其中,學生思政評價占總評價的30%,由兩部分構成,10%來源于期末卷面考核,另外20%的考核內容除了傳統的課堂出勤、回答提問,還引入線上自學、專題討論、點評同學發言、課程論文等。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師生隨時訪談、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全面考查學生專業素養、品格修養、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等多方面內容,檢驗學生在專業教學中對思政目標的接受程度。教師根據每一個考核環節學生的成績分布,進行教學總結,并以考核評價反饋為導向,反思課程教學中思政理念理解深入程度、與思政教育融合程度、育人目標達成程度、思政案例科學合理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循環往復,不斷完善提高思政教學的效果,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教學優質化發展。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補充延伸,是各類課程發揮隱性教育力量的主要場域。文學概論課程將課程思政延展到第二課堂,在校內外實踐中實現思政效果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與文學概論有關的第二課堂活動較多,例如舉辦經典名篇讀書會、生命價值研討會及各類主題的辯論賽、演講賽;
指導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專業技能大賽;
引領學生參與志愿者文化服務活動等。第二課堂育人模式將第一課堂教學中掌握的知識轉化為課外活動中的實踐能力,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充分結合,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更加豐富,進一步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真正實現全過程、全方位協同育人。
文學概論課程從自身教學實際出發,建構的“六位一體”思政教學模式,充分探索了文學概論課程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有效融合的方法與途徑,這不僅是教學模式的變化,更是一種新時代教學改革的反映。
“六位一體”思政教學模式,一方面為教師課程教學提供了實用、便捷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與環境。教師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約束,將資源庫中儲備的大量的思政案例融入課堂教學,豐富了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也得到拓展與深化;
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了提升專業素養、品格修養、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的平臺和機會,拓寬了學生思政教育的新路徑,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之一,其創造性思維、個性化理解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達到了課堂教學和思政教育相統一的培養目標。
總之,“六位一體”思政教學模式,圍繞立德樹人思政核心,聚焦思政培養,通過對各教學環節進行整體化設計和系統化應用,建立了教師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平等交流的教學平臺,促進了學生完善自我、和諧發展,真正實現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的雙向共振。今后將繼續探討文學概論課程“六位一體”思政教學模式,嘗試為進一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徑和可資借鑒的研究視角。
猜你喜歡六位一體文學理論概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概論》黨員干部之友(2021年7期)2021-07-19李劍農和他的《政治學概論》閱讀(書香天地)(2021年11期)2021-03-08青銅器辨偽概論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中國飲食文化概論與人文情懷的結合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年12期)2020-06-05《中國文論通史》文藝研究(2019年9期)2019-12-21社會轉型期中國文學理論創新研究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2019年1期)2019-06-11中學語文“六位一體”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芻議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16年12期)2017-01-05群眾路線視域下高?!傲灰惑w”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探討理論導刊(2016年12期)2016-12-27民辦高?!傲灰惑w”學生工作機制探究青春歲月(2016年21期)2016-12-20“六位一體”課程模式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考試周刊(2016年44期)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