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國菊,秦小榮,馮蘭棱,葉子翔,趙 艷,楊 琴,何昌九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36*通信作者:何昌九,E-mail:18108180706@163.com)
2010年,WHO和世界銀行在全球范圍內的疾病負擔研究顯示,精神障礙占疾病總負擔的7.4%,已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一個突出問題[1]。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我國社區除老年期癡呆外,成人精神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為16.57%,12個月患病率為9.32%[2]。嚴重精神障礙是指精神疾病癥狀嚴重,導致患者社會適應等功能嚴重受損、對自身健康狀況或客觀現實不能完整認識,或者不能處理自身事務的精神障礙[3]。2009年,國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規范》頒布實施,2011年啟用國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數據收集分析系統,目前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有精神分裂癥、偏執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這六類疾?。?-5]。在我國1 600萬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中,大約10%的患者發生過肇事肇禍行為,嚴重影響公共秩序及社會穩定[6-8],對患者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了極大負擔[9]。精神衛生問題已成為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成都市作為中國西南地區的超大城市和交通樞紐,在2020年新一線城市中排名第一,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往研究表明,成都市約24.9%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發生過肇事肇禍行為[6],成都市在管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死亡風險及壽命損失明顯高于一般人群[9]。因此,分析成都市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治療情況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2016年-2020年成都市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治療情況進行分析,為相關部門制定決策、完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以及提高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治療水平提供參考。
收集成都市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錄入國家嚴重精神障礙信息系統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信息,病種包括精神分裂癥、偏執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
所有數據均來源于國家嚴重精神障礙信息系統,由成都市22個區(市)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精神衛生專業機構通過網絡直報的方式上報的患者個案信息,相關報表來源于《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及《嚴重精神障礙管理治療工作規范(2018年版)》[10]。分析指標包括報告患病率、管理率、規范管理率、服藥率、規律服藥率、病情穩定率。各指標計算方法如下:報告患病率=在冊患者數/轄區內常住人口總數×100%;
管理率=在管患者數/在冊患者數×100%;
規范管理率=規范管理患者數/在冊患者數×100%;
服藥率=服藥患者數/在冊患者數×100%;
規律服藥率=規律服藥患者數/在冊患者數×100%;
病情穩定率=病情穩定患者數/在管居家患者數×100%[10]。在冊患者指建立檔案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在管患者為接受國家嚴重精神障礙信息系統管理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
由精神科執業醫師對患者進行診斷或復核診斷,確診后方可上報。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進行患者信息采集及數據錄入,相關表格來自《嚴重精神障礙管理治療工作規范(2018年版)》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各級各類精神衛生防治人員在時限范圍內上報患者登記建檔、隨訪管理、應急處置等信息。每年針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治療工作及系統使用進行督導和培訓。成都市各區(市)縣均設有數據質控員,質控方式包括系統和現場質控,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定期通報,向同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匯報,各級精防機構撰寫質控報告并提交至上級精防機構和同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采用Excel對數據資料進行整理,采用SPSS 23.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各率的比較采用趨勢卡方檢驗。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020年,成都市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共71 899例,與2016年相比,增長5 479例,增幅為8.25%。在冊患者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2020年成都市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一般人口學特征及診斷情況(n=71 899)Table 1 Gener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tic composition ratio of registered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s of Chengdu in 2020
2016年-2020年,成都市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報告患病率(χ2=269.566,P<0.01)、管理率(χ2=384.030,P<0.01)、規范管理率(χ2=309.742,P<0.01)、服藥率(χ2=414.252,P<0.01)、規律服藥率(χ2=316.172,P<0.01)以及病情穩定率(χ2=288.335,P<0.0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2016年-2020年,規范管理率增幅為4.61%,規律服藥率增幅為45.70%。見表2。
表2 2016年-2020年成都市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登記管理治療情況Table 2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s in Chengdu from 2016 to 2020
因2016年相關數據缺失,故僅統計2017年-2020年不同病種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律服藥情況。精神分裂癥(χ2=8 567.065,P<0.05)、偏執性精神?。é?=200.942,P<0.05)、雙相情感障礙(χ2=709.040,P<0.05)、分裂情感性障礙(χ2=643.658,P<0.05)、癲癇所致精神障礙(χ2=9 566.199,P<0.05)、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χ2=168.926,P<0.05)患者的規律服藥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不同病種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律服藥率均有隨年度增加而增高的線性趨勢。見表3。
表3 不同病種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律服藥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regular medication rates among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s in Chengdu from 2016 to 2020
本研究顯示,截至2020年,成都市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職業以農民為主(47.17%),年齡主要集中在18~59歲(69.16%),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為主(78.41%),診斷以精神分裂癥為主(65.36%),與既往研究結果[10-12]基本一致。
2016年-2020年,成都市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和治療指標均有所提高,規范管理率和規律服藥率的增幅分別為4.61%、45.70%。文件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范管理率達到80%和85%;
2021年底,規律服藥率達到60%[14-15],成都市已達標。與2020年北京市(0.37%)和上海市(0.43%)[16]報告的患病率相比,成都市報告的患病率更低,可能與成都市的精神衛生政策、人口基數以及人口流入情況有關。精神衛生政策方面,依據《成都市貫徹落實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實施方案》,完善與成都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精神衛生預防、治療、康復服務體系,健全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制度,減少了重大肇事肇禍案(事)件發生[17]。但既往研究表明,僅有24.5%在管患者家庭對成都市的救助政策完全了解[18],相關政策的知曉率可能會對報告患病率產生影響。人口基數方面,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人口最多的城市分別為重慶、上海、北京、成都。楊寧等[19]研究表明,人口密度越高,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在冊率越低。人口流入方面,成都十年來人口增量位居全國第三,是人口凈流入最多的十個城市之一[20],人口流入可能對報告患病率產生影響。研究顯示,城市人口流入有助于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21]。2016年-2018年三年間,成都市對醫療建設的投入分別為52.21億元、57.29億元和60.08億元[22]。成都市基層醫療機構初具規模,具有較好的空間可及性[23],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登記報告和管理方面,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成都市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推進審批權限和公共服務事項向基層延伸,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提高精神障礙患者的就醫能力,促進精神康復。
藥物維持治療是目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穩定病情、促進康復的最主要措施之一,間斷服藥會增加疾病復發和再住院風險,損害社會功能[24-25]。有研究表明,間斷服藥的患者復發風險是規律服藥患者的5倍,而74%的患者在用藥的一年半內中斷藥物治療[13,26]。2017年-2020年,成都市在冊不同病種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律服藥率均呈線性增長趨勢,尤其是2018年后增長較迅速,可能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頒布實施的《嚴重精神障礙管理治療工作規范(2018年版)》有關[10],該政策對患者發現、診斷、登記和報告以及隨訪管理與指導、居家患者藥物治療和精神康復等提出了嚴格要求及具體實施規范。提示對在冊患者定期隨訪、服藥監督、藥物資助、社區康復指導及治療方案推薦等有助于提高其規律服藥率。與2020年全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律服藥率(68.84%)[16]相比,成都市2020年規律服藥率較高,未來在這方面應繼續保持,并加強管理和隨訪,以維持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病情穩定。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僅對成都市2016年-2020年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及治療情況進行分析,但2016年單個疾病的規律服藥率指標缺失,且未分析人口學資料和疾病相關資料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及治療情況的影響,未來可開展相關研究,納入更多指標,探討人口學資料和疾病相關資料等對患者病情及社會功能的影響。
作者貢獻:毛國菊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論文撰寫與修訂;
楊琴負責數據整理;
馮蘭棱、秦小榮、葉子翔、趙艷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
毛國菊、何昌九對文章整體負責和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