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觀察指標①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患者的抑郁狀況,該量表包括24個條目,大部分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對條目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如下。0分:無;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精神病基礎學論文【五篇】,供大家參考。
精神病基礎學論文范文第1篇
1.1觀察指標①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患者的抑郁狀況,該量表包括24個條目,大部分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對條目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如下。0分:無;
1分:輕度;
2分:中度;
3分:重度;
4分:很重。小部分條目采用Likert3級評分法對條目進行評分,其評分標準如下。0分:無;
1分:輕度~中度;
2分:重度;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情況越嚴重。②以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價患者的心理狀態,該量表包括90個項目,每個項目的癥狀從無到極嚴重分為5個等級進行評分,評分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颊咭缽男苑旨墐热萑缦拢孩偻耆缽?;
②1周內拒絕服藥,但次數<5次為部分依從;
③1周內拒絕服藥次數>5次為不依從。
1.2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HAMD評分的比較觀察組干預后的HAMD評分顯著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干預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SCL-90評分的比較觀察組干預后的SCL-90各項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干預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治療依從率的比較觀察組的治療依從率為86.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張麗的研究顯示,精神病患者其發病誘因一般為心理上受到超過其忍受程度的創傷。張培芳的研究顯示,在精神病患者診治過程中,心理護理尤為重要。心理護理為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有效溝通,發現患者精神上的異常,然后有效應用醫學心理學等方法幫助患者排除負性情緒,使患者心理上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
精神病患者產生抑郁等負性情緒,其原因一般為:①治療精神病的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
②負性情緒為患病的一部分誘因;
③隨著患者自知力的恢復,對前途感到絕望等。
精神病基礎學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現象學描述/心理學理解/因果說明
【正文】
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 1883-1969)為德國精神病理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他對20世紀精神病學的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除了克拉培林、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勒,人們通常把雅斯貝爾斯視為現代精神病學的“偉大創始人”。
一、精神病治療與研究
1908年,雅斯貝爾斯以《思鄉與犯罪》一文獲海德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適逢畢業,海德堡精神病院院長F.尼塞爾對他的博士論文十分欣賞便收他為助手,這樣雅斯貝爾斯就在海德堡精神病院工作了6年(1909-1915)。
當時,海德堡精神病院由于有E.克拉培林、F.尼塞爾而成為德國最重要的精神病研究與治療中心。由于患有慢性支氣管炎,雅斯貝爾斯可以不按醫院規定的時間工作,準許參加所有的研究討論、參加集體查訪、聽病人病情介紹,參加關于診斷鑒定的研討。此外,他有一個供實驗用的房間,他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進行獨立研究。他是大學生精神疾病病房中關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的法律鑒定人和醫生。因此,他得以察知精神病治療學的一切方面: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教育學諸方面。在醫院“嚴格的科學精神”激勵下,雅斯貝爾斯很快成為一名既有理論修養又經驗豐富的精神病醫生。據信,他當時作出的一系列精神疾病的法律鑒定和診斷至今還收藏在海德堡精神病院中。
1913年,雅斯貝爾斯以《普通精神病理學》一書從W.文德爾班那里獲大學心理學授課資格。
1915年,他離一了醫院,1916年任心理學副教授,1917年任哲學副教授。這期間,海德堡大學醫學系曾聘他作尼塞爾的繼任人,由于健康原因,他不得不辭退聘書。但是自轉向心理學、哲學以后,他依然關注精神病學的理論和實踐。除了修訂再版《普通精神病理學》(1920、1921、1946)之外,他在許多著作中探討了精神病學的重大題材。這些著作有《世界觀的心理學》(1919)、《哲學》(1932)、《精神分析批判》(1950)、《技術時代的醫生》(1958)等。尤其是,關于諸精神病患者的病理報告又一次為精神病理學的一個特殊領域奠定了基礎。這些報告有:《斯特林堡與梵.高》(1922)、《尼采》(1936)、《預言家埃策奇爾》(1947)等。
雅斯貝爾斯精神病理學研究的第一個成果是他的博士論文《思鄉與犯罪》(1909年付?。?。1910-1913年,他除了發表許多關于近代精神病治療學文獻的短評之外,還發表了一些重要文章:《論發展與過程》(1910)、《智力測驗的方法與低能的概念》(1910)、《分析幻覺時的真實性與現實判斷》(1911、1912)、《患精神分裂癥時命運與精神病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可理解關系》(1913)、《真實的知覺》(1913)等。這些文章(后被匯集成《精神病理學文章》一書出版,1963)成為雅斯貝爾斯《普通精神病理學》一書的基本骨架。
《普通精神病理學》初版于1913年,被認為是科學精神病理學的奠基之作。此書的問世標志著精神病理學第一次形成為一門科學,直到今天此書依然被視為每個精神病理學討論的基礎。自問世以來,《普通精神病理學》一書不僅對德國精神病學,而且對世界各國的精神病學實踐產生了廣泛影響。1928年、1951年、1964年,此書被分別譯成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期間,早期精神病理學作品還被譯成日文、西班牙文和英文。遲至1963年,此書才由赫尼克、漢密爾頓譯成英文。但是,早在1933年W.麥耶—格羅斯流亡英國時,英國精神病學界就已關注起雅斯貝爾斯現象學的精神病理學了。盡管雅斯貝爾斯著作的英譯本同時在美國出版,但其影響似乎有限。究其原因,客觀上精神分析在美國長期占統治地位,無形中形成了一道嚴密屏障;
主觀上,雅斯貝爾斯的康德式思維方式和寫作風格也不易為美國人理解。然而,情況正在改變。近20年來,精神疾病癥狀學的作用和影響明顯加強,因此在美國診斷學研究中出現了一股新的臨床精神病理學趨向,開始接受雅斯貝爾斯為代表的古典海德堡學派的經驗描述傳統。
二、雅斯貝爾斯精神病理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精神病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的精神疾病,某一歷史階段精神病學的發展不但取決于當時醫學科學水平,同時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哲學思想關系很大。因此,首先應從20世紀初德國精神病學的歷史狀況中理解雅斯貝爾斯的精神病理學著作。
19世紀上半葉,精神病學中整體人類學觀點占統治地位,與此相應,精神疾病被理解為源于人的生活關系的疾病。但是,自19世紀后半葉起,隨著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精神病學也同其他醫學學科一樣發展為一門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的精神病學倡導因果說明模式,堅持從腦病理基礎中推導出心靈事件。與疾病概念相適應,心靈疾病被視為直接的軀體后果或軀體伴發的心靈疾病,從而心靈疾病被認為是病理解剖學障礙、病理生理學障礙的副現象。進言之,科學努力的目標在于確定疾病單元,并盡可能將這一單元的癥狀學、病源學特征與腦器官緊密聯系起來。W.格里辛格、T.麥尼特、C.韋尼克、V.克拉夫特—埃賓斯等人的臨床概念,集中體現了這種自然科學的精神病學模式。
從總體上看,E.克拉培林的精神病學也屬于自然科學的軀體派傳統,但它已標志著軀體病理學取向的精神病學開始轉向臨床描述和現象學取向的精神病學??死嗔忠試乐數目茖W態度積累臨床資料,第一次將躁狂—抑郁癥與早發性癡呆(精神分裂癥)區別開來。盡管他也確信心靈障礙的根據在于腦作用的病理改變,但與當時許多自然科學取向的精神病學家們的思辨態度不同,他堅持臨床觀察和經驗描述的基本立場。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于哲學解釋學、現象學、精神分析等理解方法的興起,自然科學的精神病學模式開始受到沖擊,促使心理學理論從實驗的生理心理學理論進入到現象學理解的整體心理學理論。在這世紀性“心理學危機”和轉向中,雅斯貝爾斯通過精神病理學方法的系統化,通過把現象學—理解概念導入精神病理學,進一步削弱了自然科學的精神病學模式。
雅斯貝爾斯開始他的研究工作時,精神病治療學還處于一種臨床經驗的水平,沒有統一的科學體系。格里辛格認為“精神病是腦病”;
克拉培林把精神病分為早發性癡呆與躁狂—抑郁癥;
弗洛伊德的分析精神病治療法,盡管遭到廣泛指責,但這時已開始尖入瑞士和德國;
E.布洛伊勒試圖把分析的理解進一步推廣用于精神分裂癥;
R.高普根據性格、環境、遭遇來解釋癲狂癥;
E.呂丁認為疾病的遺傳因子對精神分裂癥有重要意義。整個的這一門科學現出一派混亂,解剖學、生理學、生物遺傳學、分析學、神經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各種解釋,眾說紛紜,毫無定論。此外,理論忽而形成,忽而被忘卻,變幻不定;
人們使用各種不同的術語;
有人試圖把上述所有方法都使用起來,但又不知這些方法之間的界限和聯系。
雅斯貝爾斯對精神病學的現狀極為不滿,他深感精神病學的思維“停滯不前”。因此,他的基本要求是,凡研究精神病理學的人必須首先要學會思維。必須找到一種能夠清晰地描繪病癥而且能夠重新認識描繪這種疾病的語言,同時還必須弄清何謂理論、何謂科學、何謂方法、何謂理解。于是,1911年當主治醫生A.威爾曼斯請他寫本精神病理學教科書時,雅斯貝爾斯便欣然允諾。兩年后,《普通精神病理學》一書便問世。此書的宗旨是,根據方法論秩序從概念上澄明精神病理學的認識狀況。
三、雅斯貝爾斯精神病理學的基本思想
康德哲學是雅斯貝爾斯精神病理學著作的哲學基礎。按照康德哲學,世界是全體,是理念。據此,雅斯貝爾斯認為“人的全體”是哲學的對象。精神病理學關于人的知識總是有限的,并不存在系統的精神病理學知識或包羅萬象的精神病理學理論;
世界上的一切知識都涉及特定的對象,都要求具有正確觀點的正確方法。所以把任何真理絕對化都是錯誤的,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是把特殊事物的客觀存在等同于絕對存在,把對象等同于存在自身。因此,精神病理學家必須獲取可靠的科學態度,必須用科學概念把握現實,以科學范疇概括現實。只有對特定知識采用特定標準,人們才能獲得關于心靈現象的有效知識。這種方法論上的自覺意識防止精神病理學家把特殊的對象知識轉普為教條主義的絕對知識,使他們意識到理論自身的意義而從特定理論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對于雅斯貝爾斯來說,心理學理論僅僅是人們為了推斷心靈基原而構想的可能的“想象”和“圖畫”,心理學理論的合理性僅僅在于這種設想的可使用性,而不在于它們所設想的東西的可能的實在性。因此,他全面徹底地拋棄了那些把某個有限的實在直接當作基原的那些理論,例如那些“腦神話學”。他認為,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關鍵是在這些理論的可用性的范圍內正確地使用它們。如果把一種本來在有限范圍內有意義的理論加以絕對化,這種理論就會變成一種“全體知識”,一種“信仰”。
在雅斯貝爾斯那里,認識心靈生活的科學方法是理解(Verstehen)和說明(Erkl@①ren)。理解與說明并重,且僅僅適用于有限的心靈領域。根據狄爾泰、M.韋伯和早期胡塞爾的方法論學說,雅斯貝爾斯把現象學方法引進精神病理學研究,使之與自然科學的說明方法并行不悖,促成了精神病理學中的理解與說明的方法二元論。
“說明”領悟心靈事件的基原,追索客觀化的、因果規律性的心理關系。如果在心靈中心理學地、或在大腦中生物學地發現了一個心理狀態或心理障礙的原因,那么便可以說,這個心理狀態或心理障礙得到了說明。例如,某些心理障礙的原因可以是化學的——大腦中缺乏某種材料,也可以是物理的——大腦受到損傷。因此,在“說明的心理學”中,人們循著因果鏈去探索外在于意識的原因,往往把某一化學原素或物理事件視為某一心靈事件的原因。雅斯貝爾斯把腦顱、特別是大腦皮層中高度復雜的生物學作用設想為心靈事件的前提,但他強調,心靈進程的直接的軀體基礎是不可認識的。
借助說明,可以把握“過程”(Prozess)即不可治愈的精神疾病事件。過程意味著迄今為止的心靈發展中,突然出現了逐步改變心靈活動的全新的東西,某些異物“嫁接”到人格上。一個過程是不能理解的,必須去說明。雅斯貝爾斯區分了兩種過程:心靈過程與器質性腦疾病過程。前者,如精神分裂癥改變心靈生活而不破壞心靈生活;
后者,如癡呆過程則破壞心靈生活??傊?,過程是一種心靈關系,對此須從腦事件或外在于意識的事件加以因果性說明。
無論何處,凡是認識最終以“外在的因果性”即以原因為根據的地方,認識都是一種說明,反之,只要認識的基礎是一種“內在困果性”,是一種動機,那么認識就成了理解。理解是對心靈現象和關系的同感再現。理解即“同感理解”,它建立在一種直接的“明證性”(Evidenz)基礎上。
現象學理解旨在直觀地再現病人意識中的直接所與物,為此它必須對一定的心靈現象進行“挑選、限制和區別”。在此,必須中止所有自然科學和心理學的假設,甚至也不追究心靈關系。在靜力學理解中再現心靈的橫斷面即“心靈的質”,雅斯貝爾斯稱之為“現象學”?,F象學構成理解心理學的方法論、概念論基礎。雅斯貝爾斯把現象學稱作“主觀心理學”,并把它與“客觀心理學”對立起來。與主觀心理學不同,客觀心理學是從感官可覺察的客觀事件出發,接近其他個體的心靈生活。
如果說現象學的靜力學理解僅僅致力于零星的心靈的質,那么發生學理解則致力于心靈的關系。發生學理解旨在再現心靈的縱剖面,以期把握“心靈的東西如何以明證性從心靈的東西中產生”。通過“設身處地”、“同感”,發生學理解把心靈關系證明為“可理解關系”、“可同感關系”或“心理學的關系”。在此,可理解關系通常是能夠測定個別關系的“理想型”(Idealtypus)關系。雅斯貝爾斯區別了兩種理解:理性理解與同感理解。如果思維的內容按照邏輯規則產生,理解到動機邏輯上是手段——目的的關系,那么這種理解就是理性的理解;
如果只是通過理解者對對象的移情,動機才清楚,那么這種理解就是同感理解。
理解的主要依據在于理解者自身的主觀體驗。他要理解如何從印象中產生出感受、從感受中形成希望、狂想、恐懼等心理狀況。通過認識可理解關系,發生學理解領悟到“人格的發展”(Entwiklung einer Pers@②nlichkeit)。人格的發展,其特征是它本身就是可理解地發展的。因此,如果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沒有不可理解的、產生新東西的“大波折”,便可以按照他的秉性來理解他的一生。
從理解與說明這一方法論分立中產生出心靈現象的原則性區分:發展與過程。把發展與過程區分開,是通過克拉培林為世人所知的。但是,重要的是雅斯貝爾斯通過這一區分,得出了一條對精神病學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的假定:理解的局限性與說明的無限性。由于主觀移情能力以及客觀可移情性這兩個方面的限制,理解到處受到局限。反之,說明沒有確定“原則性界限”,它由于對象的緣故而成了包羅萬象的東西。這樣,無法再理解的時候,卻可以說明。
“可理解性”(Verst@①ndlichkeit)與“不可理解性”(Unverst@①ndlichkeit)的標準是“明證性”,即一種主觀標準。因為一方面,作為全體,可理解關系也會經歷某種因果說明。另一方面,在“心理過程”范圍內,也存在可理解關系。因此,在同一心靈關系之內,說明與理解可交錯把握。但原則上,理解的界限就在心靈關系在人格發展中得不到整合的地方,即過程剛剛開始的地方,例如,先天性經驗性格的現實,器質性疾病、精神病、生存現實等。簡言之,心理學理解的界限就在生物學的因果機制起作用的地方。
對雅斯貝爾斯而言,關于可理解性(心靈發展)與不可理解性(心靈過程)的區分,至多是描述性癥狀學的劃分,而不是疾病分類學的劃分。但是,根據雅斯貝爾斯關于“可理解性”與“不可理解性”的區分,也可用作一種鑒別診斷的標準:可理解性—發展—神經癥(或非精神病的心靈生活);
不可理解性—過程—精神病。因此,根據這一區分,雅斯貝爾斯以后的精神病學、特別是K.施奈德學派進一步區分了“非病態偏離”(同感關系、反應、人格發展等)與精神疾?。ú豢衫斫獾?、只能加以說明的過程)。
雅斯貝爾斯倡導和堅持臨床精神病理學即精神疾病的癥狀學。他的一個基本論點是,精神病學的診斷依據是精神疾病的癥狀,因此疾病單元及其診斷圖式必須建立在單個癥狀和綜合癥狀基礎上。
單個癥狀(Einzelsyptom)是靜力學意義上可確定、可觀察的基本現象。例如,“木僵”:意識清醒、無反應;
“躁狂癥”:運動性激動、狂歡;
“精神錯亂”:語言無連貫性、行為不可理解;
“偏執狂”:妄想、幻覺。判定綜合癥狀(Symptomkomplex)的主要標準是“共發頻繁性”和“異質性內容的蔓延”。雅斯貝爾斯把綜合癥狀歸納為三類:(1)器質性綜合癥狀。例如,“柯薩可夫綜合癥狀”、腦震蕩后虛弱癥狀、各種器質性癡呆等;
(2)意識改變綜合癥狀。例如,譫妄、各種精神錯亂、朦朧狀態等;
(3)反常心境綜合癥狀。例如,躁狂癥、抑郁癥。此外,雅斯貝爾斯還注意到了一系列“過渡癥狀”和“附加癥狀”。
根據單個癥狀和綜合癥狀,雅斯貝爾斯構想了關于精神疾病的“診斷圖式”(Diagnoseschema)。雅斯貝爾斯把診斷圖式的內容概括如下:(1)伴發心靈障礙的軀體疾病,如腦疾病、伴發癥狀性精神病的軀體疾病、各種中毒性軀體疾??;
(2)重精神病,如真性癲癇、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
(3)精神變態獨立的反常反應、神經官能癥和神精癥癥狀。
在雅斯貝爾斯之前,人們對診斷圖式已有所了解,但首先從科學方法論角度加以反思和系統表述的是雅斯貝爾斯。這一診斷圖式經某些修正后為當代診斷學和分類學普遍采用。
四、雅斯貝爾斯對當代精神病學的影響
雅斯貝爾斯所倡導的臨床精神病理學即精神疾病的癥狀學方向對現代歐洲以及世界許多國家的臨床精神病學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并開創了歐洲臨床精神病學的新紀元。他的主要功績在于指出精神疾病的臨床診斷的基礎是精神疾病的癥狀。精神科醫生在臨床診斷中,首先要做癥狀學診斷,然后結合人格特征、病史、病因以及癥狀動態發展病程,從而進一步確定疾病分類學診斷。所以客觀地判斷精神癥狀,對精神科醫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由于此,雅斯貝爾斯的臨床精神病理學被認為是臨床精神病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雅斯貝爾斯把現象學方法應用于精神病理學研究,奠定了精神病理學中的現象學研究方向。他的現象學的精神病理學,強調收集和檢查異常精神狀態必須根據可觀察到的精神病人的行為表現,以及病人有意識的心理體驗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強調要盡量避免主觀猜想。
方法論和分類學是雅斯貝爾斯精神病理學的主要成就。他創造和描述了各種方法并有意識地進行各種各樣的探討。他通過區分可理解關系和因果關系、理解與說明、發展與過程等,指明了通達心靈生活的基本途徑。他的方法不僅僅是理解—說明的二元論,而是三步驟:現象學描述—心理學理解—因果說明。這三重方法集中標明了海德堡學派精神病學的方法論特征。
精神病學界長期關注的焦點之一是內源性精神病的“軀體基礎”問題。鑒于“基礎”問題的復雜性,雅斯貝爾斯在區分“可理解關系”與因果關系時,最終把這個問題擱置一旁不顧。在他那里到處顯示出克拉培林軀體學觀點的蹤跡,但他通過可理解標準中的“主觀性轉向”淡化了“軀體學派”與“精神學派”之間曠日持久的對比。因此,他的精神病理學標志著精神病學理論從克拉培林原初的疾病分類學概念進入到描述性癥狀學研究。
雅斯貝爾斯的精神病理學直接啟迪了K.施奈德的精神病理學思想。1950年施奈德發表了《臨床精神病理學》,此書被認為是雅斯貝爾斯精神病理學思想的具體應用。此書除了重申雅斯貝爾斯業已闡明的基本觀點,還澄清了許多臨床疑難問題,為科學的臨床精神病理學的日常實踐提供了可能性。
像雅斯貝爾斯一樣,施奈德也認為精神疾病的癥狀分析是臨床診斷的唯一基礎。但是,在評估軀體癥狀與心理癥狀的作用問題上,他強調軀體癥狀診斷的優先地位,其結果,在他那里,雅斯貝爾斯的描述性精神病理學便失去了疾病分類學上的中立性,被卷入到一場內源性精神病本質的爭論中去。施奈德學派認為心靈疾病本質上是一種軀體事件,進而假定內源性精神病也有其軀體基礎。根據雅斯貝爾斯的二分法即理解與說明、可理解心靈關系與不可理解心靈關系、發展與過程的區分,施奈德把心靈障礙區分為病態心靈障礙與非病態心靈障礙。并且,由此進一步把器質性精神病與內源性精神病歸結為病態心靈狀態,而把反應、發展和人格變異歸結為非病態的正常偏離。在他看來,雅斯貝爾斯的可理解關系就是量的心靈病態,而不可理解的因果關系則是質的現象。原則上,兩個領域非此即彼,不能互相過渡。
像雅斯貝爾斯一樣,施奈德也劃清了可理解關系領域與因果關系領域。但是,他受M.舍勒“同感學說”的影響,用“意義關系”、“意義連續性”、“意義合法性”等概念代替了雅斯貝爾斯的“可理解關系”概念。施奈德認為,在過程和精神病病例中,生活史的意義關系是中斷著的。因此,并非所有心靈關系都需要經歷“發生學的重新體驗”,而對于過程診斷來說,發生學的不可重新體驗性也未必總是先決條件。施奈德區分了精神病的此在與如此之在(Sosein)、精神病的內容與形式,這一區分最終限制了雅斯貝爾斯關于發展與過程的區分。
施奈德的學生G.胡貝爾首次把雅斯貝爾斯-施奈德的“方法論診斷學”應用于精神分裂癥研究。在《妄想》(1977)等著作中,胡貝爾進一步放寬了妄想問題上的理解界限。他反對把妄想(Wahn)與理解絕對對立起來,但他像施奈德一樣,堅持認為只有從不可理解性中才給推論出某一心靈狀態、妄想及一般精神病的本質。
在精神分裂癥研究中,胡貝爾運用雅斯貝爾斯的描述性現象學方法揭示了許多可理解關系,特別是揭示了類妄想精神病中生活史與人格的聯系。他以大量臨床資料證明了即便是那些“一級癥狀”(Symptom 1.Ranges)也具有部分可推導的傳記特征。例如,就“妄想知覺”這一級一特征的體驗方式而言,反常的固有關系即知覺事件的自我關系是不可理解的,但是作為類基質現象,與疾病過程相應的基礎障礙卻是可理解的。這表明,精神病和妄想并不意味著根本上是不可理解的,而僅僅意味著這里存在著心理學理解的界限。運用雅斯貝爾斯的發生學理解方法,可以證明精神病與生活史之間一大段可移情的關系。
海德堡學派及其后繼者們繼承和發展了雅斯貝爾斯所開創的現象學的“理解精神病學”。海德堡學派堅持理解與說明的二元論方法,努力把理解界限說用以鑒別不同類型的精神障礙:非病態精神障礙與病態精神狀態。
雅斯貝爾斯的一系列方法原則(如可理解關系與因果關系的二元論、發展與過程、不可理解性定理等)成為描述性現象學精神病學與精神分析之間方法論爭論和疾病分類學爭論的焦點。雅斯貝爾斯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的說明”,指責他的理解心理學是一種“自我誤解”、一種“似乎理解”(Als-ob-Verstehen),因為在他看來,弗氏實際上是在自然科學的思辨形態中從事所謂理解心理學。他認為,精神分析從事思辨理解,要求“漫無界限的可理解性”,只會導致“任意理解”,淪為一種新的“巫術形式”。反之,精神分析方面,則把雅斯貝爾斯嚴格的理解界限判定為一種方法論的“偏見”。公平而論,雅斯貝爾斯精神病學的基本依據是心靈現象、癥狀和綜合癥以及疾病單元,而精神分析的基本依據是無意識理論和心靈創傷史。由于研究取向不同,海德堡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之間長期處于一種特殊的緊張狀態中,它們彼此懷有敵意,很少能互相諒解。
除了精神分析,E.布洛伊勒的蘇黎世學派,R.高普、E.克雷奇默爾的圖賓根學派也與雅斯貝爾斯-海德堡學派方向處于尖銳對峙狀態。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布氏和克氏先后拒絕了雅斯貝爾斯關于理解與說明的二元論,轉而接受了動力心理學的疾病單元。1911年布洛伊勒發表了《精神分裂癥》一書,開始強調精神分裂癥中發生心理學的作用和心理反應性因素。1918年克雷奇默爾則以《敏感性關系妄想》一書,另行提示了理解心靈現象的途徑。兩人的精神病學概念均不包含“理解界限”的意思。
在某種意義上,精神病學中的此在分析學方向、現象學-人類學方向也與雅斯貝爾斯的精神病理學方向處于對峙狀態。但是,這兩派之間彼此還能相互諒解,其爭論不具有論戰性質。此在分析學和現象學-人類學精神病學不是致力于孤立的個別的病理學體驗,而是致力于人的此在及其病變事件的包羅萬象的結構和秩序。雅斯貝爾斯承認此在分析學和現象學-人類學精神病學均是一種描述方法,但他指責說,哲學向研究對象之中的滲透,“意味著研究本身的毀滅”。他認為,這兩個方向無視任何理解界限,直接訴諸于人的本質,不啻“越俎代皰”,侵犯了“人的全體”這一哲學的領地。反之,此在分析學和現象學-人類學精神病學則斷定,雅斯貝爾斯的理解概念業已“半途而廢”,并因其二元論妨礙了對精神疾病的理解力。然而,在臨床觀察中,現象學-人類學卻全盤接受了雅斯貝爾斯的描述-體驗術語。
至于自然科學的精神病學方向,則進一步偏離了雅斯貝爾斯的精神病理學方向。自然科學的精神病學淵源于克拉培林的軀體病理學概念及前克拉培林神經精神病學概念,其首要方法是說明的方法和定量法。以克萊斯特、列溫哈特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學派全面繼承了麥尼特、韋尼克的腦器官疾病分類學,其基本觀點與施奈德的現象學派觀點迥異其趣。生物學研究的另一翼,則側重于神經生理學、藥理化學和發生學方面,其方法論基礎是統計學的精神病理計量法以及文獻系統和等級量表。然而,精神病學的生物學研究要求對研究對象進行臨床評價,需要對臨床癥狀做對比描述和觀察。生物學研究中,標準化檢查方法和評定量表的應用,也需要以描述性癥狀做為依據。在標準化的診斷學量表上,精神病學的生物學研究恰恰打上了雅斯貝爾斯現象學術語的深刻烙印。這表明,即使是那些偏離了雅斯貝爾斯方法論的精神病學學派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現象學描述性術語的影響。
縱觀雅斯貝爾斯對同時代精神病學家的影響,盡管發現有許多重要的研究者曾受到他的影響,但只有少數幾個人堅持他的事業。在他們中間,是否有一個堅持了他思想的豐富性并能夠將這種豐富性與視野的廣度和具體觀察的深度相結合,這個問題只能由有關專家們來評判。
自《普通精神病理學》問世以來,雅斯貝爾斯的方法論態度一直是國際精神病學界長期爭論的熱點。迄今,討論的焦點集中在“雅斯貝爾斯定理”即“不可理解性定理”(Unverst@①ndlichkeit-Theorem)。眾所周知,精神分裂癥是最常見的精神病,妄想則是精神分裂癥最常見的癥狀之一。鑒于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尚未闡明,如果教條主義地運用“不可理解性定理”,那么理解者勢必過早地放棄對精神變態世界的深入理解。顯然,在精神病實踐中,若把理解與說明形而上學地對立起來,將不利于深入分析與妄想息息相關的生活事件。
毋庸諱言,現象學-人類學精神病學、精神分析取向的精神病學等為更好地理解內在精神疾病,為最大限度地逼近病人主體性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樣不可否認,雅斯貝爾斯的理解界限說,有助于理解者尊重精神病人個體的秘密和特殊性,使病人免受全面理解欲的操縱。他的多元方法論立場有助于精神病學家防止任何個別方法(無論是解釋學的理解方法,還是自然科學的說明方法)的絕對化和迷信化。當代精神病學的基本趨向是多元化,即不同概念、方法之間的相互對立、相互趨向、相互滲透。這也說明,雅斯貝爾斯的多元方法論立場是正確的,是能夠經得起實踐檢驗的。
克拉培林精神病學的基礎是臨床疾病分類學原則即自然的疾病單元,而雅斯貝爾斯精神病學的基礎是主體體驗即病人的內在世界。雅斯貝爾斯的精神病理學為現象學的理解精神病學打下基礎,并使精神病學的理論從疾病分類學的基礎上進入描述性癥狀學研究。通過這一轉變,精神病治療學克服了病人與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獲得了一種新的個人維度。雅斯貝爾斯用“生存與生存的關系”標明了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個人關系,從而把一切精神治療法的意義都歸結到“生存交往”(Existentiellen Kommunikation)的視域。質言之,他的“生存交往”概念為當代精神科醫生的“參與觀察”提供了理論根據。
參考文獻
[1] K.Jaspers:Philosophische Autobiographie,München 1977.
[2] K.Jaspers:Allegemeiene Psychopathologie,Berlin 1913(9.Aufl.1973)
[3] K.Jaspers:Gesammelte Schriften zur Psychopathologie,Berlin,G@②ttingen,Heidelberg 1963.
[4] K.Schneider:Klinische Psychopathologie,Stuttgart 1950(11,aufl.1976).
[5] G.Huber,G.Gross:Sahn.Eine deskriptiv-ph@①nomenologische Untersuchung Schizophrenen Wahnhs. Stuttgart 1977.
精神病基礎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殖;
健康咨詢;
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的對象主要為健康或亞健康的育齡人群。因此,如何在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指導下,深化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優質服務內涵和拓展服務領域,是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而我國從事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的相關人員的心理衛生專業知識有限,難以對服務對象的身心癥狀及時識別和干預。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提出構建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心理咨詢專業這一交叉學科?,F就構建該專業的意義、可行性、理論知諷體系、專業模式、相關的身心疾病的分類、診斷、咨詢和治療體系,技術服務平臺的標準、技術服務常規和管理規范等進行探討。
1 構建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心理咨詢專業的意義
隨著科學文明的進步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理、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良好成為健康的新標準。正是這一新標準的推動下,生殖健康作為人口、計劃生育和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個新概念,其主要任務是為生育調節、優生優育優教、婦幼保健、性心理和行為及其他與生殖活動有關的各種軀體/精神亞健康狀態或疾患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心理咨詢與治療等全方位服務。與此同時,隨著傳統醫療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人們對社會心理因素在身心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預防中所起作用的認識也日漸深入,促進了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優質服務向更深層次發展,拓寬了服務領域,也將為計劃生育信息管理在涉及為健康和亞健康育齡婦女的優質服務方面提供全面的醫學信息支持。
2 生殖健康心理咨詢專業的基本概念
生殖健康的概念:在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定義的框架內,生殖健康指的是,在生命的各個階段,生殖系統及其功能和過程所涉及的一切相關的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適。
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概念:運用精神衛生學和醫學心理學理論技術及與生殖健康相關學科知識,對生殖及相關活動中出現的身心反應或癥狀給予醫掌心理咨詢和綜合干預治療,改善心境體驗、消除情緒癥狀、調整不良認知和行為,以提高身心健康/生殖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為目的。
3 構建生殖健康心理咨詢專業的現論基礎
精神醫學是臨床醫學的分支學科之一,是應用醫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疾病發展規律以及治療和預防的一門學科。精神衛生學的內涵已遠遠超越傳統精神病學所覆蓋的范圍,例如對健康和亞健康人群的心境障礙(惡劣心境或抑郁癥發作)、各種焦慮障礙(焦慮癥、驚恐發作)、軀體化障礙(慢性疼痛)、心理因素相關生理障礙(失眠癥)、適應不良(短暫抑郁反應)、應激相關障礙(心因性反應)等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輕性心理障礙給予高度重視?,F代精神衛生學在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指導下,依照精神(心理)癥狀學與生物學統一的觀點,以感覺、心境、認知和行為等心理過程為基礎,使用現象學的方法描述精神和心理障礙的臨床表現(臨床相),應用心理評估檢測技術,對精神(心理)障礙進行了標準化分類與診斷。
現代醫學心理學和身心醫學理論認為,身心疾病患者常有特殊的生物易感性和心理社會易感性。從生物易感性來講,不僅指軀俸免疫力下降,還包括遺傳、發育和腦結構/功能(包括神經環路以及神經元突觸、受體、遞質等)的易感狀態,并表現為感覺、心境和認知行為的異?,F象。從心理易感性來講,身心疾病的發生多由需要與動機的內心沖突和不良的認知模式所致。當外在環境不能滿足個體的內部需要,或動機在實行過程中受挫時,就會出現內心沖突,導致與應激相關的身心疾病發生。在此過程中,負性認知模式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易患身心疾病的人常常做出不現實的評估與認知,以致出現不合理、不恰當的反應,這種反應超過一定限度與頻度,并與生物易感性結合,便會導致疾病。
4 已有的工作基礎
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是國家精神衛生重點學科,在精神衛生學、醫學心理學的臨床、科研及教學等方面經驗豐富,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十多年來,在計劃生育領域開展了生殖健康與精神衛生學綜合研究和實踐,完成了國家計生委、衛生部等立項的“避孕節育身心反應的預測與診治”等系列課題;
研究發現:避孕節育藥具的副作用或身心癥狀是一組在生理心理應激條件下,以軀體癥狀、軀體化癥狀、軀體形式障礙等臨床表現為主的,并與感知覺、心境和認知障礙有關的多維臨床相的身心癥狀譜。
5 已有的技術服務網絡資源
中國政府把計劃生育/生殖健康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有長期的發展規劃和戰略目標;
在全國的市、縣、鄉和城鎮社區均有健全的計劃生育網絡及各級醫學技術人員;
各級組織和醫療技術人員已有20多年的從事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工作的醫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和臨床實踐經驗。國家計生委提倡和推行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優質服務項目和政策為學科建立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5.1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心理咨詢專業的理論體系 依照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建立大衛生觀和大咨詢觀,為服務對象提供精神衛生服務和醫學人文關懷。將現代精神衛生學和醫學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綜合基礎醫學(生殖遺傳學、生理學、藥理學)、內科和外科學、婦產科學、泌尿外科學、兒科學、性醫學、傳染病學和流行病學、社會學和倫埋學等相關學科的理淪知識,與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實踐相結合形成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心理咨詢治療專業這一交叉學科。
5.2從專業學科理論基礎來說,它由兩方面組成
5.2.1精神衛生學、醫學心理學及身心醫學的基本概念。精神衛生學知識主要包括腦科學與病因學、現象學和癥狀學、診斷學和治療學基礎理論知識。醫學心理學的理論與心理評估技術、應激的應對機制與原理、認知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形式、方法、原則和目的;
身心醫學中身心癥狀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理論等;
此外,各種軀體和精神疾病及藥物對生育、節育、和的影響。酒精、煙草、藥物等物質濫用和其它不良行為對生殖活動造成的不良影響以及相應的身心反應的研究和實踐的知識。
5.2.2與計劃生育/生殖健康相關的基礎醫學(生殖與遺傳)和臨床內科、外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上的婦產科學、泌尿外科學、婦幼保健、性醫學等方面的理論和知識。
精神病基礎學論文范文第4篇
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是相對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而言的。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十分顯著。首先,作為醫學研究對象的人,具有自然屬性。其次,醫學研究和醫療活動具有豐富的自然科學內涵。醫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對自然科學基礎學科、技術學科的依賴非常明顯。醫學在具有顯著的自然科學性質的同時,還具有顯著的人文科學性質。首先,作為醫學研究對象的人,具有人文屬性。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人之為人,就在于其有精神活動、能夠能動地改造環境;人以社會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僅要與外界交換物質,而且要與他人、與社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聯系;人的健康狀況與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動、與人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醫學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也必須建立在對人的精神活動的認識、對人與社會的聯系的基礎之上。其次,人文科學也是認識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工具。醫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依賴于人文科學,包括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在內的許多學科也是醫學發展的基礎。這些學科已經或正在為醫療衛生活動、醫學研究、醫學人才培養提供方法和途徑,成為醫學發展的重要基礎。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還突出地表現為,醫學研究和醫療活動是以對人的尊重、對人的生命的關愛為基礎的,沒有對人的尊重和關愛就沒有醫學,治病救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永遠是醫學的永恒目標,是醫務工作者不懈的追求。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與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共存于醫學活動之中,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相互交融,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人的健康和疾病是自然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們在與疾病的斗爭中逐步認識到健康和疾病的自然性質和人文性質,并積累了含自然科學技術和人文科學方法在內的諸多預防、診治疾病的方法。
2新醫學模式的確立與醫學人文科學性質的重新發現
綜觀醫學發展的歷史,對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的主動自覺認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忽略了。時至今日,仍存在模糊認識,仍有人僅僅看到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將醫學限定為自然科學。原因何在?這主要根源于醫學的內部,是醫學自身發展的結果,確切地說,與醫學在近代以后的發展直接相關。在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在醫家認識和預防、診治疾病的具有籠統模糊猜測特征的整體觀念中是包含著“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這里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帶引號是因為當時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還不是16世紀以后的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的觀念和方法的。西方醫圣希波克拉底強調“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醫生應具有“利他主義、熱心、謙虛”的品質,人的疾病與人的生活方式相關;中國唐代藥王孫思邈強調“大醫精誠”,都是很好的證明。盡管古代醫家的人文觀念、他們借助當時的人文知識認識健康和疾病現象與醫學的原始形態(尚不獨立)相關聯,在本質上,是一種被動和無奈,但融自然科學萌芽和人文科學萌芽于一體的古代醫學注重整體的觀念無疑是正確的。
近代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武裝了醫學,為醫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使醫學日益成為沿著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思路和方法認識并解決問題的學科,使醫學形成了生物醫學的觀念和模式。與古代醫學比較,精確、清晰成為近代醫學的特征。但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近代醫學在注重精確、清晰的同時,不經意地忽略了古代醫學的整體觀念。其中,包括對社會、心理因素致病作用和預防、診治疾病的人文科學方法的忽略。用歷史的眼光看,這是一種必然,是近代醫學發展的代價。因為,當時醫學的獨立和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發展,激發了醫生們的興趣和熱情,占用了他們的精力和時間,也限制了他們的視野,使他們看不到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忽略、甚至遠離了人文科學。當然,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被忽略也有醫學之外的原因,與人文科學的發展水平低下有關。提出并重視醫學人文科學研究是以當代人文科學研究為背景的。應當說,當前的人文科學研究為醫學人文科學研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隨著醫學的發展,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終于得到應有的關注。筆者認為,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的凸顯與醫學模式的轉換直接相關。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模式的取代,使人們重新發現了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醫學模式轉變是在根本的意義上即在關于醫學本質的意義上對醫學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基本結構的反思,對醫療衛生服務的目的、原則、方式的反思。
這一反思既是對現代醫學進步和醫療衛生服務的理論層面的總結,更是對醫療衛生服務中存在的過分強調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技術性質,忽略甚至無視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傾向的糾正。醫學模式不僅植根于醫學活動,而且反作用于醫學活動。在近代醫學基礎上建立的,促進了近、現代醫學的發展生物醫學模式,由于其顯著的片面性最終成為制約醫學發展的桎梏。而以20世紀中葉以來自然科學進步、人文科學進步特別是醫學自身發展為基礎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則為醫學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醫學進入了人文科學的視野,人們重新看到了醫學的人文性質。新醫學模式的建立揭示了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成為落實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的推動力量。但是,正如新醫學模式的落實不盡如人意一樣,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因為,新醫學模式的確立和在實踐中的實施是一個過程,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被普遍認同也是一個過程。令人欣慰的是,新醫學模式在實踐中的實施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同,成為醫學研究和臨床工作的重要理念和指導思想;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也在不斷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共識。
3當代科技進步、市場經濟建設與醫學人文科學性質的凸顯
對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的關注還與當代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建設相關。嚴格地說,是在對醫學活動中存在的科學技術至上、市場至上的思潮反思和糾正中,引發了對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的關注和認識??茖W技術進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是醫學發展的兩個重要背景??茖W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為醫學研究和醫療活動提供了層次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寬闊的平臺。人類基因組研究、蛋白質組研究、干細胞移植前景喜人,醫學影像技術、內窺鏡技術、微侵襲手術方式、新的非手術治療手段廣泛運用且效果顯著。醫學對人體健康、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化,預防、診斷、治療、康復方法與日俱增,都得益于科學技術進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及其迅速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改變了并仍在改變著中國的面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直接間接地促進了醫學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市場經濟建設的成果為醫學研究和醫療衛生工作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競爭機制引入醫學研究和醫療衛生工作極大地調動了醫院和醫學工作者的積極性。然而,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無論是科學技術進步,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醫學的作用都不是單向的??茖W技術令人震驚的發展和在醫學中的應用強化了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和“科學技術萬能”;市場經濟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宣揚著“市場萬能”。在科學技術的視野里,人是靜態的“物質”、動態的“生物”,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具有生物-心理-社會綜合屬性的人;科學技術對人的健康和疾病現象的認識不斷微觀化、精確化,向基因水平深入,但這種深入并不深刻,因為基因僅僅是健康和疾病的自然基礎,基因組和基因組后研究都不能揭示健康和疾病的社會根源;科學技術武裝了臨床診斷、治療,不斷為疾病的診治開辟道路,也形成了對科學技術的過分依賴。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導致醫療高新技術應用上的無序甚至濫用,造成醫療衛生資源的浪費。拜金主義、道德滑坡,成為醫學發展的障礙??茖W技術至上、市場至上的思潮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不能不引發人們對這些錯誤思潮的批判。但筆者認為,科學技術至上、市場至上思潮之于當代醫學的發展還只是外在的東西。醫療活動接受錯誤思潮的影響,根源于醫療活動自身。在醫療活動中本應給予強調、重視的東西未得到強調和重視,才抵擋不住錯誤思潮的侵襲。這就涉及到對醫學的基本性質的認識。人們終于發覺,已有的關于醫學性質的認識是片面、陳舊的。人們對醫學的認識其實是個模糊概念,僅僅將醫學判定為自然科學是片面的。
4醫學人文科學性質的研究與當代醫學進步
明確醫學同時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種性質事關對醫學的基本認識和醫學的基礎性的理念,意義十分重大。醫學既然同時具有自然科學性質和人文科學性質,那么,任何一項醫學研究、任何一種醫療活動就既要符合自然科學的規律和原則,又要符合人文科學的規律和原則;醫學既然同時具有自然科學性質和人文科學性質,那么,醫學的成果就不僅是自然科學進步,還必然是人文進步;醫學既然同時具有自然科學性質和人文科學性質,那么,無論從事醫學研究還是從事醫療活動都必須具備自然科學精神和人文科學精神;醫學既然同時具有自然科學性質和人文科學性質,那么,醫學家的科學探索使命與其承擔的社會責任就必然是合二為一的;醫學既然同時具有自然科學性質和人文科學性質,那么,醫學教育就必須以培養具有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人才為目標??梢?關于醫學的人文評價、關于醫學的人文精神的研究、關于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都是建立在醫學具有人文科學性質這一認識基礎之上的。
在強調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的同時,發現、發掘、闡釋醫學自身具有的人文科學性質,至關重要。醫學具有人文科學性質提示,要重視人文科學在醫學發展中的作用,深入開展醫學人文科學研究,實現醫學人文科學在當代醫學發展中的價值。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自然科學技術進步而發展,醫學有了長足的進步。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數學、工程學諸多分支學科的研究成果對醫學發展的促進作用,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醫學工作者關注自然科學技術進步,科技工作者關注醫學問題,醫學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聯合攻關,開展以解決醫學問題為目的的應用基礎研究,取得了一項又一項成績。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已經達到基因水平,人們認識了許多以往未全面認識甚至根本未認識的疾病;人們創造了許多診斷治療疾病的新方法。但醫學的進步并不盡如人意。許多疾病病因不清、機理不明;即使未來的基因組后研究、蛋白質組研究能夠揭示作為生物體的人的先天遺傳特征,也無法說明與人的后天社會、心理狀況直接相關的人的健康水平。
精神病基礎學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三明治”教學法;
精神病學;
臨床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10(a)-0109-03
Application of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psychiatry
HU Yingyan XU Yong WU Yan CHEN Jun
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changes the method of learning, and it relates theory to practice, enhances student"s abilities of self-study, knowledge of radiology, team working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psychiatry clinical teaching effectively.
[Key words]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Psychiatry;
Clinical teaching
精神病學是臨床醫學中重要的一門課程,而今年來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與要求,人們對精神衛生服務及精神科醫生的需求也要來越高,培養合格的精神科醫生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求其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同時也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1]。而傳統的精神病學臨床教學,也和其他臨床學科一樣,沿用的是課堂講授、見習、實習的傳統模式,而在見實習過程中,也是以傳統教學查房、小講課為主,學生仍是處于“要我學”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中[2],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僵化的教學模式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明治”教學法是由英國高等教育界提出的一種新式教學方法,最初的特點是將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交替進行,培養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在我國已經有不少醫學院校用于醫學教學中,都獲得了良好的效果[3-4]。
1 精神病學的教學特點
精神病學雖然是一門傳統的臨床學科,但是由于其特殊性,故又有別于其他的臨床學科。
1.1 精神病學存在概念抽象的特點
精神病學存在概念抽象的特點,尤其是其癥狀學,各種精神癥狀的描述顯得晦澀而深奧,而精神科的各種疾病均是在癥狀學基礎上進行診斷,沒有內科或者外科等學科中的相應體征及實驗室證據,同一種精神癥狀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能有不同的診斷,而同一種精神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也會有不同的臨床癥狀表現,故而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精神科的學習均感到比較困難,抽象的內容難以理解,有時甚至覺得“云里霧里、糊里糊涂”[5]。
1.2 患者具有病恥感
從臨床教學來說,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具有病恥感,忌諱暴露自己的真實癥狀,更不愿接受實習醫生的檢查,臨床教學查房有時比較困難,同學就更難掌握相關的精神癥狀。
1.3 精神患者的病情具有特殊性
精神患者因為其疾病的特殊性,故而具有一定的不確定因素,可能出現突發的失控及沖動,無法保證學生的安全,要尋求到一個合作又癥狀典型的患者,有時比較困難。
基于以上的精神病學在教學中的難點和特點,所以在精神病學的臨床教學中需要一種更靈活多變,容易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既往國內的同道也進行了一些教學方式的改革,比如采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法[6],結合案例教學法[7],引入標準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SP)[8],而我們也嘗試將“三明治”教學法引入精神病學的教學中。
2 “三明治”教學法在精神病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2.1 “三明治”教學法的具體教學步驟
“三明治”教學法是一種分層學習,是在課堂學習中通過組織互動的學習,將集體學習和個體學習進行互相的穿插,這樣就有效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探索新知識、自我思考、學習的能力,達到更有效的學習效果。
本教學方法分為4個步驟,具體如下:
2.1.1 教學內容的引入 每個同學在開始進入教室的時候隨機抽取個人編號,并根據編號坐于指定座位。教師以講故事、頭腦風暴等生動有趣的方式引出教學主題,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心境障礙”教學為例,教師一開始講述有兩名不同的患者來到醫生處就診,兩位患者的臨床表現均為典型的“抑郁發作”,但是同一名接診醫生卻給予了他們不同的治療方案。由此場景引出后續的問題:這位接診醫生的治療措施有哪些不同?為何相同的抑郁表現會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隨后教師會向學生提供具體的病例信息。
2.1.2 信息提供 教師提供相關的病例具體情況,并提出本次教學目的及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自學環節。仍以“心境障礙”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給予這兩個患者的具體病史,一個為單相抑郁發作患者,一個為雙相抑郁發作患者(既往中還有躁狂發作病史),并可以提出問題:單相抑郁患者的臨床表現是什么?雙相障礙患者的臨床表現是什么?應該為這兩位患者制訂怎樣的治療方案?制訂這樣治療方案的具體理由是什么?
2.1.3 小組自學、討論和匯報 組織學生分組開展對單相抑郁及雙相障礙的討論和學習,利用課本教材及其他參考教材來了解這兩種疾病的特點、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案。而在組內討論中,每一小組討論不同的問題,要求每一名學生都要發表觀點意見,并指定一名組員記錄大家的發言,在組內討論得出初步的結論后,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匯報自己小組的結果,可以以板書或者PPT的方式展示主要內容。此后按照編號一定的規律重新組合成新的小組,每位同學在新小組中匯報自己小組的討論總結,每位同學均需發言,通過這樣的交叉組合討論,讓每位學生對老師提出的每個問題都有所了解。
2.1.4 小結 教師最后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小結,主要圍繞本次教學的學習目標解析各個學習重點,系統的分析單相抑郁及雙相障礙的病因、不同的臨床表現及治療原則、治療方案,并可進一步提出拓展問題,要求學生進行課后的思考,也可在此環節給予練習題以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所學內容,是否能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運用相結合。
2.2 “三明治”教學法在精神病學臨床教學中的優勢
2.2.1 轉變原有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精神病學臨床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臺上講授,學生在臺下聽講、記筆記,而在見習、實習中,也多是以帶教老師講授為主,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老師以“一言堂”“填鴨式”的方式灌輸學生各種精神科知識,因為精神病學的特殊性,故很多抽象的概念會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又難以理解,很多知識點很難消化,導致學習效率底下,缺勤、打瞌睡以及思想不集中等課堂現象屢見不鮮。但是“三明治”教學法打破了這樣僵化固定的教學模式。從上面的步驟中可以看到,“三明治”教學法將教師的集中講授打散,中間穿插學生的自學,問題的討論,教師的總結,自學與老師的講授互相交叉進行,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之間不斷的交流互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趣,使得理論授課不再一團沉悶,枯燥乏味,而是變得輕松愉快、并有參與性與挑戰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達到更佳的學習目標與效果,也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培養為目標的教學體系[9]。
2.2.2 靈活多變的形式 在“三明治”教學法中,除了討論,還可以加入角色扮演、標準化患者、視頻錄像、場景教學等新穎活潑、生活有趣的教學方法,尤其在開場引入教學內容的階段,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很快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點,很快進入授課氛圍中,而且從精神病學的教學特點來看,精神癥狀多是通過與患者的交談中來暴露出來,并沒有內外科疾病中相當多的軀體體征,也沒有具體的實驗室輔助檢查可以幫助確診,精神癥狀表現相對抽象晦澀,結合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癥狀,還可以加強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以期達到更加良好的培養效果。
2.2.3 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三明治”教學法中,最核心的就是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不同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一個人獨立思考,而是取代以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學習,來學習各種精神科疾病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教師可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勵學生增強組間交流,讓學生開動腦筋去找尋自己和他人的優點與不足,整合出本小組的最佳答案,在這樣的互相合作中學生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吸取同組同學的優點和精華,這樣不但提高了教學的效果,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而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也是醫學生教育中重要的一環,是醫生必備的工作能力之一,這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2.2.4 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的精神病學學習重點往往依賴老師,老師上課講授并提供相應的重點內容,學生被動接受。但是在“三明治”教學法中,老師不再主動填塞各種重點內容,而是轉變為由學生主動去尋求各種答案、解決方案,每位同學都至少要在小組中發言一次,切實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在課堂中渾水摸魚、玩手機、玩電腦。學生經過小組討論、辯論、頭腦風暴、匯報各自的討論結果這一系列主動學習過程中,將學習內容反復多次的討論和交流,對精神科疾病的各種發病機制、臨床癥狀、診斷及治療印象越來越深刻清晰,幫助學生理清課程中的各種概念、重點及難點[10],同時在討論中理論聯系實際,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解決精神科臨床問題的能力,養成批判性的思維。
2.2.5 緊湊學習過程、明確學習目標 在目前應用比較多的新型教學方法中,PBL教學法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與PBL教學方法相比,“三明治”教學法實施過程相對緊湊,PBL需要3~4次課程才能完成一個案例,而且PBL一個案例,不同的學生通過3次課程可能有不同的側重點來提出不同的問題,所以他們在PBL課程中能得到的知識點可能每個人都不相同,但是“三明治”教學法一次課程就能針對某一精神病學主題進行集中的討論和學習,學習目標明確,能充分利用課堂的授課時間。目前在絕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中精神病學課時數少,見習、實習時間短,但是學習內容相對多,所以這種教學方法也能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難題。
2.2.6 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常會有不少教師在講臺上照本宣讀,講課本或者將PPT念一遍就算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方式除了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學效果,也無法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但是在“三明治”教學法中,老師不能只充當一個念課本的人了,教師需要把握全局,掌控節奏,調動學生討論、辯論的積極性與課堂氛圍,適時地引導學生,及時給予糾正,鼓勵學生的新觀點,對學生的錯誤意見提出修改,并在最后進行關鍵的總結,是一個穿針引線的重要人物,并需要應對在討論中出現的各種突況,比起傳統的授課時老師明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備課,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教學方法中,不但對同學提出了高要求,對教師的要求也相應提高,而在這樣的授課中教師也能和學生一樣獲得教學能力的提升。
3 “三明治”教學法教案的編寫
由于“三明治”教學法不同于以往的大課授課教學,教師在其中起到引導作用,故而其教案的編寫也不同于以往的傳統教案,需要科學設計,不能照抄書本,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案的設計編寫非常重要。在開場階段,需要找到合適的吸引眼球的切入點,比如可以結合目前公眾人物的精神疾病患病情況,或是比較轟動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社會事件,來引起同學的關注與興趣;
在第二個階段信息提供時,需要提出本次課程的學習目標,掌握及熟悉的內容;
第三階段小組自學、討論和匯報時,要給布置出各組明確的任務,最后小結階段,需要根據各小組的討論、辯論及交流后最后的共享的情況,對最后的結果進行解析和評價,同時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對整個課程進行最后的總結。而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除了要側重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知識外,也可以選取一些課外拓展延伸的內容,鼓勵學生在已學內容的理論基礎上向更深、更廣、更高的層次擴展。
4 結語
結合以上可以發現“三明治”教學法是將教學建立在學生獨立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使得學生的靈活主動的學習實踐中真正領會書本知識,可以將理論和實踐做到融會貫通,在實踐中明確目標,把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動有意識的自我學習,能大幅提高學習效率,該教學模式對培養人才更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針對性,且目標明確,專業訓練分層到位,符合目前“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但是“三明治”教學法也不是萬能的,它并不適合純理論教學,而是適合運用在知識的應用過程,故而在精神病學臨床教學中,運用在從理論走向實踐的實習階段是最佳時機。
[參考文獻]
[1] 張俊祥,儲德開.提高《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探討[J].實用全科醫學,2004,2(3):246-247.
[2] 王韻,陳俊,陳靜,等.案例和問題為導向相結合的教學查房模式與傳統教學查房模式對照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4):166-168.
[3] 陳雯,彭義香,黃渝侃,等.“三明治”教學方法在眼科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25(5):81-83.
[4] 姜大朋,李昭鑄,張玉波,等.“三明治”教學法在小兒外科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于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107-108.
[5] 吳彥,王韻,方華,等.標準化病人在精神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1:72-73.
[6] 于愛軍,張學軍,劉金龍,等.PBL教學方法在普外科教學查房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2,9(4):100-101.
[7] 閆鳳武,孫正海,曹運華,等.案例教學法在精神病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27(4):466.
[8] 吳彥,徐勇,楊杰,等.標準化病人在精神病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學探索雜志,2012,11(9):912-914.
[9] 鄭秀波.“三明治”式教學法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J].高教探索,2004,(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