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健康教育知識【五篇】【完整版】

      發布時間:2025-07-12 00:00:40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influenceofhealtheducationonsubhealthofinferiortroopsofficers.Metho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健康教育知識【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參考。

      健康教育知識【五篇】

      健康教育知識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基層軍官;健康教育;亞健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subhealth of inferior troops" officers.Methods Eighty-eight inferior troops" officers were received health education and scores of subhealth knowledge test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were compared(P

      【Key words】Inferior troops"officers;Health education;Subhealth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1]。通過以往調查,基層軍官處于亞健康狀況的人數為24.32%,因此,應對基層軍官加強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幫助基層軍官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我們在基層軍官療養期間對其重點進行了亞健康知識的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07年5~10月入院療養的基層軍官88人,均為男性;年齡26~35歲,平均(32.66±3.02)歲;營職42人,連職46人;本科68人,大專20人;健康療養護理52人,三級療養護理36人;療養期13~15 d。

      1.2方法自行設計亞健康知識調查問卷,問卷分為兩部分:①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包括年齡、學歷、職務、工作時間等。②亞健康知識,包括健康與健康相關行為知識、體檢知識、亞健康知識、心理健康知識和總分。分別在基層軍官入院后1~2 d內和出院前1 d由責任護士進行調查,并將調查結果進行評分對照。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教育前后得分比較采用t檢驗。P

      2結果

      教育前后基層軍官亞健康知識5項得分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

      3健康教育

      基層軍官均為大專以上學歷,身體相對健康,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我們先后對前來療養的基層軍官進行了“失眠及相關因素”、“生活質量的綜合評定”、“亞健康知識”、“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調查,通過調查發現基層軍官普遍缺乏保健知識,生活方式急需改善,部分基層軍官有吸煙、飲酒過量等不良嗜好。我們力圖通過多種形式、多項內容的健康教育,在細節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改變基層軍官的“健商”與生活方式。

      1)通過常規體檢,基層軍官常見的異常有:脂肪肝、血糖血脂增高、S-T段的改變、表面抗原陽性、膽結石、腎結石等,我們就這些異常產生的原因、可導致的結果、日常應注意的事項以及定期體檢的意義、應進行的常規體檢項目等知識,編寫出健康教育材料,要求每名護士都要掌握,并在查房過程中,采用提問、啟發等技巧,營造互動式學習氛圍。前來我院療養的基層軍官,年齡和我們護士相仿,比較容易接近和溝通,因此我們多采用身份對等的共同學習形式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授課形式進行健康教育,護士將健康教育的知識重點融入與基層軍官的一問一答中[3]。對體檢異常,學習愿望強烈的療養員及其家屬除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外,還將其所需的健康教育材料打印出來發放給他們。

      2)健康及健康相關行為、亞健康等知識是基層軍官較為欠缺的,由于內容較多,且具有共性,我們印制并發放以“珍惜健康,擺脫亞健康,從健康生活方式開始”為內容的《護士對您說》的健康教育材料,將枯燥的內容以多彩、生動的圖片、文字形式表達出來,提高基層軍官及其家屬的學習興趣。我們還在學習室的電腦上建立課件,供療養員瀏覽、復制。

      3)基層軍官負擔重,工作壓力大,易出現心理困擾,同時他們又相對缺乏心理支持,為此自我心理調適就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軍人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我們通常采用集體授課的方式,由一名年資較高,閱歷豐富的醫生進行授課,內容包括:陽光思維、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智商與情商等。還通過團體心理疏導的方式使基層軍官相互學習解決問題的經驗。

      4)開展互動性的健康知識有獎競賽,增加基層軍官及家屬學習健康知識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黃津芳,劉玉瑩.護理健康教育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20.

      [2]王青,仲彥.基層軍官亞健康狀態的調查與預防指導[J].護理雜志,2004,21(7):40.

      健康教育知識范文第2篇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建議部分要求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雨天等天氣的上課時間,每學年保證開展一定實數的健康教育內容?!逼淠康氖亲寣W校重視健康教育知識傳授,讓學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預防等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自覺抵制各種危害健康的不良行為,初步掌握科學鍛煉的方法,提高體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實施新課程以來,我校根據南方多雨的情況一直采用在室內分散授課的方式,筆者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認為:只要轉變教學方式、注重教學過程就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一、豐實知識儲備,提高教學效果

      健康教育知識是我們體育教師必須掌握、也必須傳授給學生的重要教學內容,如果課前不做充分的準備也很難了解的非常全面。為了能教好學生,就需要體育教師學習、豐富與完善新的健康教育知識,形成并建構扎實的健康教育知識體系。教師學習的途徑是非常多的,尤其是當今這樣的網絡時代,許多健康教育知識都能通過網絡搜索的方式獲得,這也為教師備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源。試想如果教師沒有經過充分的準備就走進課堂,對教學內容自己都搞不清楚,只是照本宣科地對照課本念一遍,其效果可想而知,且按照書本內容講授與運用口頭語言講授效果也完全不同,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要充分準備,并熟記于心。備課時要明確應該傳授哪些健康教育知識、達成什么樣的教學目標等,對于要傳授的健康教育知識要形成知識點,且條理清晰、內容豐富,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如在教授《運動中的安全》[1]一課時,教師從以下知識點去備課、上課:自我監督-準備活動-運動中如何安排和調節運動負荷-整理活動-在不同的季節從事鍛煉-安全使用場地和器材。根據這六個知識點去準備與講授,教師只要稍作梳理與擴充完全能脫稿上課,在講到某個知識點時還可以列舉事例或以故事的方式來呈現,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更感興趣,效果也更好。

      二、轉變授課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健康教育知識的傳授不僅需要體育教師具備豐富的健康教育專業知識,還需要多樣的、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教師的知識儲備與教學能力影響著教學方式的實施,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大多數體育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常常采用講座、課堂講解與提問或自主學習的傳授方式,這些教學方式的使用忽略了健康教育知識本身的價值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長此以往成了“一言堂”或“自習課”,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降低,直接影響教學的效率。其實,健康教育的教學方式是多樣的,常用的教學方式不僅僅是課堂講解與提問,還有參與式討論與辯論、小型課題的實驗研究、案例教學、健康咨詢、講座、參觀以及其他各種集體性活動等,教師完全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健康教育知識學習的有效性。如在學習《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課時就模仿了中央電視臺的《開心詞典》節目,并對節目形式進行適當改造,讓學生形成智囊團對問題進行回答,以加分的形式讓小組闖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每個學生都開動腦筋為本組建言獻策,每個小組也形成了強大的戰斗力,課堂氛圍熱烈、高漲??傊?,教師在教學方式上不能過于單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地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充分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并深入到生活與學習中,為學生的健康生活與學習服務。

      三、擴充教學內容,滿足正當需要

      健康教育專題的內容較為豐富多樣,總體上包括三個方面:身體健康方面,列入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平衡的膳食等內容;
      心理健康方面,列入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防治、青春期的心理變化等內容;
      社會適應方面,要求學生做到能夠認識個人參與體育與健康活動的權利與義務,并表現出有責任感的社會行為,同時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的體育與健康問題,但這仍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筆者曾做過一些調查,要求學生列出需要增加哪些健康教育知識,有的學生提出再增加些與體育鍛煉方面有關的注意常識,有學生提出增加些與生活聯系密切的專題,如醫學常識、衛生知識、運動安全等,還有學生提出增加些與學習方面相關的健康教育知識等??傊?,盡管體育課本圍繞健康列出不同年級的健康教育知識內容,但這些內容完全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師在調查研究與滿足學生需要的基礎上再增加些健康教育知識內容,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四、總結教學經驗,完善實施過程

      要真正上出高效的健康教育課,體育教師必須不斷思考與總結,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影響健康教育知識傳授的瓶頸。如筆者在上課的過程中就發現不少學生并不重視健康教育的學習問題,學生在課堂上邊聽講邊做其他學科的作業。教師發現問題后立即讓學生全部停下來,并規定上課時不允許做作業,應專心聽講,可以將認為重要的知識記在體育課本教學內容的空白處。在以后的課中,每上完一次課都要對課堂進行總結:存在什么問題?如何進行解決?等等。筆者的教學方式也大多以課堂講授為主,上幾節課以后就發現學生積極性不高,有的在偷看課外書,有的在下面竊竊私語,總結發現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一連幾節課都采用了講授的形式,這種形式忽視了學生的存在,致使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于是,筆者轉變教學方式圍繞課堂的主題采用討論的形式與學生互動,結果效果出奇的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做一個有心人,善于發現問題,遇到問題及時總結、及時處理,才能上出高效的健康教育課。

      五、抓實課程評價,實現評價多元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健康教育從重視程度、理念轉變到授課方式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也不難發現仍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學習評價就是一個方面。有很多老師圖省事、怕費時間,學習后無評價,對于學生掌握情況也不管不問,導致健康教育知識傳授走過場,這也是導致學生不重視的原因之一。健康教育知識傳授不僅要注重過程實施與管理,也應注重結果評價,結果評價不僅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評價方面建議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可采用學生自評、互評與師評相結合的方式,還可以通過觀察、訪談和分析對照等方式了解活動的進程是否按照預期的方向如期進行,是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在結果評價方面采取的考核方式要能客觀反映學生健康知識的掌握、健康意識的樹立、健康行為的養成等各個方面,這種多元評價能基本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習效果。

      健康教育知識范文第3篇

      目的了解大學生艾滋病認知狀況,探索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對入校新生發放自制艾滋病知識問卷進行匿名調查,實施半月的健康教育干預后進行效果評價。結果健康教育干預前后艾滋病知識總知曉率分別為52.9%和8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大學生對艾滋病三大傳播途徑、目前無預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藥物、共用注射器吸毒傳播艾滋病正確認知率較高,干預前后均在90%以上;
      但對其他設計問題干預前后知曉率均有明顯差異(P均<0.001);
      入校前獲取艾滋病知識途徑主要是網絡與廣播,最希望通過學校課堂授課及或專題講座獲取知識。結論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干預使大學生艾滋病知識知曉率顯著提高,高校應抓好每年入校新生關,并將艾滋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干預納入教學計劃中。

      [關鍵詞]

      年輕人;
      學生;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衛生教育;
      健康知識,態度,實踐

      近幾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艾滋病疫情在青少年這一特定人群呈明顯上升趨勢,且性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大學新生正處在這一高危年齡段。目前,在無治愈的藥物和辦法,也無有效預防疫苗的情況下,及早開展以學校為中心的健康教育干預,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成為控制艾滋病傳播的關鍵。對此,我們對入校新生發放艾滋病知識問卷,并對健康教育干預效果進行評價,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2014級入校新生971名。其中男生755人,女生216人;
      年齡16~20歲,平均年齡為(17.27±1.56)歲。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根據艾滋病綜合知識內容設計調查表進行現場匿名調查。調查前向學生講解調查目的、意義和填表方法等,內容包括艾滋病傳播方式、判斷哪些行為可以預防艾滋病病毒感染、與艾滋病有關的態度和信念以及獲取艾滋病知識來源及教育需求等問題。

      1.2.2資料收集方法

      由校醫院負責,學校團委、學生處等部門配合,將調查表當場收回,且及時進行審核,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共發放問卷1000份,現場收回合格問卷971份,有效回收率97%,根據調查情況,立即發放艾滋病宣傳資料,并利用校園網與報欄有針對性的教育宣傳,2周后做第2次相同的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985份。

      1.3統計方法

      應用EPIDATA3.0軟件錄入調查資料,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結果

      2.1健康教育干預前后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

      干預前后艾滋病相關知識總知曉率分別為52.9%和8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總體上大學生對艾滋病三大傳播途徑、目前無預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藥物、共用注射器吸毒傳播艾滋病正確認知率較高,干預前后均在90%以上;
      但對性接觸傳播知識和部分非傳播途徑缺乏了解,干預前正答率較低,分別為37.9%和49.9%;
      而對艾滋病潛伏期、可疑人員如何就診檢查治療、與艾滋病的距離是否遙遠、我國是否實行免費檢測治療政策、何為艾滋病“窗口期”、對待艾滋病人態度等正答率更低,分別為35.5%、31.2%、26.3%、26.1%、24.6%、19.1%,干預前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2新生入校前獲取艾滋病知識的來源及健康教育需求

      調查發現,96.5%的同學希望通過學校課堂授課及或專題講座系統學習艾滋病知識,尤其是如何預防性途徑傳播,90.6%的同學愿意參與艾滋病宣傳活動。入校前獲取艾滋病知識的主要途徑是網絡、電臺、電視、書刊和報紙,均在70%以上;
      其次是學校教育為46.8%;
      來自同學、醫生、家長的人數較少,低于20%。

      3討論

      近年來的國內相關研究表明[1,2]青年學生感染艾滋病人數的上升與社會歧視和社會隔離等因素有關外,對艾滋病知識的認知、態度、和高危也是其中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健康教育干預后艾滋病知識總知曉率提高了31.3個百分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干預效果明顯。大學生是社會和家庭的高文化階層,健康教育易接受、易實施,尤其剛入校新生組織性強、依從性好、問卷回收率高,結合常規健康體檢及時進行艾滋病防治知識問卷調查,了解他們認知的不足與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等行為干預,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調查結果發現,新生入校前對各類艾滋病知識掌握情況不容樂觀,多數問題回答不盡如人意,與國內以往研究結果一致[3,4]。究其原因,我國的中學校健康教育及醫務室條件相對薄弱,中學生處在家長老師耳提面命的升學壓力環境中,獲取艾滋病知識的主要來源是網絡與廣播宣傳,且大多是淺嘗輒止式的瀏覽,加之媒體報道的知識不系統、不深入,教育效果收效甚微。本次調查有96.5%的同學希望通過學校課堂授課及或專題講座系統學習艾滋病知識,干預后的結果也表明,一次性發放宣傳資料式的短期健康教育干預是不夠的,高校應將艾滋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從新生入校抓起,通過大學選修課、專題講座、報欄宣傳、校園網等多種形式反復強化,警鐘長鳴。于此同時,學團和學校的醫務工作者應經常性地聯合艾防機構深入學校“面對面”咨詢、參與式培訓,減少無知造成的恐懼和歧視,營造一個理解、寬容、健康安全的學校教育環境。

      作者:孫曉娟 張小鳳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校醫院

      [參考文獻]

      [1]陳禨?,莊勛,侯曉燕,等.南通市大學生艾滋病認知及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5):779-780.

      [2]陳青山,嚴文輝,梁文龍,等.艾滋病防治知識講座對某高校大學生知•信•行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3):337-338.

      健康教育知識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研究孕期健康教育知識對分娩方式的影響。[方法]通過對正常產婦的產后調查,分為自然分娩組和剖宮分娩組,觀察兩組產婦孕期接受的知識與分娩方式的關系。[結果]顯示兩組產婦接受孕期知識比較(P

      【關鍵詞】 課程設計;
      健康教育;
      分娩方式

      近年國內剖宮產率持續增高,引起專家的高度重視,為了降低剖宮產率,各家醫院開展孕期健康教育,陪產分娩等服務。我們醫院在開展以助產士管理為主導的“正常產房”[1]中,對孕期健康教育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設計和安排,經過實踐,發現健康教育知識和方法對產婦分娩方式會產生影響。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2009年3月至8月在我院分娩,年齡21歲至34歲,孕37~41周,孕期無異常產科情況和內外科合并癥的正常初產婦409人,按隨機的原則填寫調查表,根據分娩方式分為兩組,自然分娩組236人,其中正常產房分娩120人,普通產房分娩116人,年齡21至34歲,平均(25.5±2.45)歲,孕37至41周。剖宮分娩組172人,年齡22~34歲,平均(26.3±3.25)歲,孕37至41周。兩組資料的基本情況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調查表設開放式和封閉式問題共15個。內容涉及一般資料:年齡、孕周、分娩方式等;
      參加孕婦學校課程的內容、沒有參加的原因、選擇剖宮產的原因等等。

      1.3 統計方法

      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采用x2檢驗。

      1.4 觀察指標

      (1)兩組分娩方式分別在有或無孕期知識的產婦中的差異性?!盁o孕期知識”指產婦在孕期沒有經過“日常知識”、“孕期營養”、“正常產房”三項課程的教育,“有孕期知識”指產婦在孕期均經過上述三項課程的教育。(2)兩組分娩方式分別在有或無分娩知識的產婦中的差異性?!盁o分娩知識”指產婦在孕期沒有經過“分娩減痛”、“拉瑪擇呼吸法”、“姿勢待產”三項課程的教育,“有分娩知識”指產婦在孕期均經過上述三項課程的教育。(3)社會因素剖宮產與孕期知識的關系。(4)社會因素剖宮產原因排序。

      2 結果

      (1)兩組教育內容與分娩方式的關系見表1。(2)社會因素剖宮產與孕期知識的關系見表2。(3)社會因素剖宮產原因排序依次為:嬰兒安全、醫生推薦、擔心難產、怕痛、朋友推薦、保持體形、父母支持、選擇日期和擔心性生活。

      表1 兩組教育內容與分娩方式的關系(略)表2 社會因素剖宮產與孕期知識的關系(略)

      3 討論

      目前,國內剖宮產率持續增高,其原因:(1)產科監測、干擾技術廣泛應用,如連續胎心監護,B超等增加了胎兒窘迫、臍帶繞頸診斷率,早期發現剖宮產指征。(2)產科醫生規避陰道分娩的風險和產科糾紛,放寬剖宮產醫學指征。(3)認知誤區,產婦認為剖宮產安全,孩子聰明;
      怕影響產后性生活;
      對陰道分娩缺乏信心,怕疼痛,怕難產。(4)文化誤區,迷信生辰八字等等[23]。其中認知和文化的誤區,需要通過系統的孕期健康教育,使孕婦對懷孕身體在孕期、分娩、產后的變化以及胎兒在分娩過程中的狀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正確的認知,能幫助孕婦選擇適合的分娩方式,為分娩做好心理的、知識的、行為的準備。早期確立“意向的分娩方式”,即形成目標,孕婦學習的主動性增強,知識需求增加,健康教育產生成效。產婦對分娩方式的選擇,只有建立在自愿、客觀的科學評估上,才能形成不易改變的“意向分娩方式”。孕期建立“意向的分娩方式”后,孕婦受教育的主動性增加,使孕期健康教育更有效。接受過孕期和分娩知識教育的產婦更愿意選擇自然分娩方式,從而有效降低社會原因的剖宮產率。

      參考文獻

      [1]Cheung NF,Mander R,Wang X,et al.Chinese midwives’views on a proposed midwifeled normal birth unit.Midwifery,2008.

      健康教育知識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知信行健康教育;
      胃癌;
      健康知識;
      自我效能感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3.098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by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health knowledge and self-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stomach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149 patients with stomach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7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75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health education. Comparison was made on mastery of health knowledge and self-efficacy situation in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higher health knowledge scores of disease cognition, operation purpose, preoperative diet requirement,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mode of life, mental regulati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care, notices and punctual subsequent visi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14.13, 13.21, 13.56, 16.53, 19.54, 18.90, 13.79, 13.67, 8.72,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higher active attitude score, self-decompression score, self-decision score and total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4.58, 3.02, 12.87, 4.11, P

      【Key words】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health education;

      Stomach cancer;

      Health knowledge;

      Self-efficacy

      胃癌是我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 每年死于該病的患者約有16萬人。近年來, 胃癌在我國的發病率逐漸增加, 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臨床上多采用手術的方法治療胃癌, 但手術具有創傷性, 加之癌癥本身及其治療對患者而言是一種極大的負性生活事件, 患者術前心理壓力較大。自我效能是指患者內心死亡變化和行為行動外在的具體體現, 其直接影響著患者治療的積極性和術后康復。知信行模式是改變人類健康相關行為的模式之一, 是一種規范化、科學化、易操作的護理健康教育管理標準體系, 對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具有積極意義[1]。本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隨機選取74例胃癌手術的患者實施知信行健康教育, 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知識和自我效能感,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149例胃癌手術患者采用軟件編號的方法隨機分為觀察組(74例)和對照組(75例)。觀察組中男55例, 女19例;
      年齡25~75歲, 平均年齡(63.19±10.07)歲;
      受教育年齡6~18年, 平均受教育年齡(12.5±4.5)年;
      病理類型:腺癌65例, 其他9例;
      腫瘤分期:Ⅰ期22例, Ⅱ期26例, Ⅲ期26例;
      手術類型:全胃切除6例, 胃大部切除68例。對照組中男59例, 女16例;
      年齡29~78歲, 平均年齡(62.91±9.53)歲;
      受教育年齡6~19年, 平均受教育年齡(13.2±5.2)年;
      病理類型:腺癌65例, 其他10例;
      腫瘤分期:Ⅰ期21例, Ⅱ期25例, Ⅲ期29例;
      手術類型:全胃切除8例, 胃大部切除6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出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胃癌診斷標準[2];
      ②年齡18~80歲;
      ③未發現肝、脾及胰等遠處轉移;
      ④初治的患者;
      無幽門梗阻、穿孔及大出血;
      ⑤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同意治療方案;
      ⑥無其他惡性腫瘤史;
      ⑦患者意識清楚, 無交流障礙。排除標準:①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疾??;
      ②血液系統、消化系統疾病、肌肉系統疾??;
      ③嚴重營養不良者;
      ④自身免疫性疾??;
      ⑤活動性感染性疾??;
      ⑥神經系統疾病患者。

      1. 3 方法 兩組除健康教育的方式不同外, 其他護理方法一致。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 由當班護士在患者入院時按照健康教育處方對患者講解胃癌住院過程中的治療護理過程, 在治療及護理過程中口頭講解相關知識或患者有疑問時針對性講解。觀察組采用知信行健康教育干預, 內容如下。

      1. 3. 1 知識

      1. 3. 1. 1 科室成立健康教育小組, 制定內容豐富全面的胃癌疾病知識手冊, 并對護士進行培訓, 要求護士熟練掌握?;颊呷朐簳r由責任護士發放胃癌疾病知識手冊, 由護理人員結合圖文并茂的宣傳資料給患者胃癌的疾病知識, 包括發病機制、誘因[幽門螺桿菌(Hp)感染、吸煙、胃炎等]、治療方法、治療進展以及預后等, 傳遞胃癌可預防、可治愈的信息。結合宣傳畫冊講解術前飲食、術前準備、咳痰、大小便等內容, 采用示范、重復的方法加深患者的印象。鼓勵患者及其家屬提問, 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耐心講解。

      1. 3. 1. 2 采用手機或iPad播放手術室相關視頻, 讓患者及其家屬觀看。視頻以柔和的音樂作為背景, 介紹溫馨整潔的手術室環境從患者進入手術室到皮膚消毒、手術、麻醉、手術過程、送回病房的整個過程。告知患者麻醉后可能出現的不適以及麻醉起效后的感覺, 指導患者通過簡單的動作緩解不適[3]。引導患者說明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告知會有專門的護士在術中陪伴患者, 減輕患者的緊張心理。

      1. 3. 2 信念

      1. 3. 2. 1 責任護士每天至少2次到病房與患者互動溝通,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增加患者的信賴感。告知不良情緒對手術治療及術后康復的負性影響作用, 鼓勵患者調節情緒。在交談過程中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 有的放矢的進行心理疏導, 采用暗示、保證、非語言溝通等形式幫助患者確立信念和改變態度。

      1. 3. 2. 2 成立胃癌病友俱樂部, 組織胃癌病友之間進行相互交流, 互談感受、困惑、討論問題。術后康復效果較好的患者介紹經驗, 發揮同伴效應, 傳達積極的信號, 提高患者的手術信心。

      1. 3. 2. 3 制定胃癌患者心理評估單, 管床醫生及護士負責評估, 幫助患者的家屬分析患者的圍手術期期間的心理狀態和特點, 鼓勵其給患者真誠的理解和支持, 使患者勇于面對現實, 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 提高治療的健康信念。

      1. 3. 3 行為

      1. 3. 3. 1 強調自我管理在術后康復及預防復發中的重要作用, 鼓勵患者參與到自身護理中來。結合宣傳資料講解術后注意事項、康復保健措施、術后生活方式以及復診等內容。出院后采用延續性護理的方法, 通過微信平臺、短信、電話、QQ等方式進行院外康復指導, 促進患者形成健康行為[4]。

      1. 3. 3. 2 放松訓練:包括肌肉放松訓練和呼吸放松訓練兩種, 其中肌肉放松訓練時播放柔和、舒緩的音樂, 50~60 dB, 60~80拍/min的與人體心率接近的旋律, 循環播放, 讓患者心理放松, 全身肌肉處于舒適狀態, 引導患者從雙手放松開始, 吸氣5 s握緊雙拳, 呼氣5 s放松雙拳。然后采用類似的方法依次放松前臂、頭面部、頸、肩、背、腹及下肢, 每次放松1個肌肉群并保持30 s左右。呼吸放松訓練主要采取腹式呼吸的方式, 囑患者取坐位或臥位, 指導患者想象“氣從口腔順著氣管進入到腹部”, 腹部和下胸部在氣體的填充下徐徐隆起。吸足氣后稍微屏息一下, 想象氣體在血液中進行交換, 之后通過口和鼻慢慢的呼出氣體, 腹部下降。指導患者術前每天進練習。

      1. 4 觀察指標

      1. 4. 1 健康知識 采用本科室自行設計的胃腸腫瘤健康知識調查問卷, 術前1 d晚對患者進行調查。內容包括疾病認知、手術目的、術前飲食要求、術前準備、生活方式、術后康復保健、心理{節、注意事項、按時復診, 每個項目包括9個條目, 每個條目評分1~3分, 表示完全不了解、一般了解、完全了解, 每個方向滿分5~15分, 分數越高說明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越好。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數為0.712。

      1. 4. 2 自我效能 采用中文版健康促進策略量表(SUPPH)對胃癌患者的自我效能情況進行調查, 該量表由積極的態度、自我減壓、自我決策3個維度組成。用于評估患者對照顧自己的自信程度, 每個維度包含若干個條目。每個條目5級評分, 1~5分, 代表沒有信心到非常有信心, 評級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強。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數為0.813。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觀察組疾病認知、手術目的、術前飲食要求、術前準備、生活方式、心理調節、術后康復保健、注意事項、按時復診的健康知識得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自我效能感各方面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積極的態度、自我減壓、自我決策以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58、3.02、12.87、4.11, P

      3 討論

      3. 1 知信行健康教育增加了胃癌患者的健康知識 健康知識、信念和行為的轉變對臨床治療能夠起到增效作用。知信行健康教育包括獲取知識, 產生信念及形成行為3個連續過程, 是改變人類健康相關行為的模式之一[5]。護理人員實施的健康教育和信息是形成積極、正確的健康觀念與態度的基礎, 而態度是改變行為的動力。以往的健康教育是一種單項灌輸的過程, 患者真正的健康需求并不能得到滿足。知信行健康教育通過干預患者的知識、觀念和行為, 向患者傳播健康知識, 協助患者樹立健康信念, 最終幫助患者自覺采納健康行為[6]。本研究結果顯示, 相對于對照組, 采用知信行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有關胃癌各方面的健康知識得分顯著提高。

      胃癌是一種致死性疾病, 患者對治療和預后具有不確定性, 知信行健康教育干預通過圖文并茂以及影音手段進行知識干預, 將患者所需信息, 如胃癌知識、手術目的、手術過程、預后、術后注意事項、康復保健知識等, 更加直觀地展現在患者面前, 使抽象的講解變的直觀而且準確, 既能提高對健康知識的接受程度, 又能提高宣教效果, 有利于幫助患者重新認識和評價現狀。一方面能夠使患者做好充分的住院手術準備, 另一方面讓患者了解所患疾病以及即將接受的治療, 增加了患者對治療和生活的信心, 改變了面對疾病的態度, 進而使患者對手術本身和自身配合能力堅定信心, 增強對醫護人員的依從性。

      3. 2 知信行健康教育提高了胃癌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個體自身對自我有關能力的感覺, 是指人們成功地實施和完成某個行為目標或應付某種困難情境能力的信念, 即個體潛意識對自身功能活動的暗示[7]。在獲得相應知識和能力后, 自我效能感成了決定行為和結果的關鍵性因素。研究報道, 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護理動機、康復水平和心理健康[8]。而且有研究顯示, 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夠提高老年手術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 相對于對照組, 知信行健康教育的患者干預后積極的態度、自我減壓、自我決策以及總評分均顯著提高。這一方面是由于知信行健康教育中通過宣傳彩頁和影音資料的知識干預, 使患者直觀感悟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醫護人員的工作程序, 增加了對疾病、手術的認知程度, 減少了患者對疾病和即將到來的手術的不確定性, 降低其負性情緒, 使其以積極心態接受和配合治療[9]。另一方面, 通過患者與護士, 與其他病友之間的互動了解了更多的手術信息, 讓患者感到“我不是最不幸的”“還有人和我一樣”, 從而糾正了不良心理, 通過康復病友的鼓勵, 提高了對疾病的承受能力, 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10]。此外, 行為干預中的肌肉放松療法使患者有意識地控制或調節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 以達到降低機體喚醒水平, 調整那些因緊張刺激而紊亂了的功能。在知信行干預的過程中護理人員不再僅僅是醫囑的執行者, 而是通過傳授給患者知識, 幫助患者樹立樂觀的情緒, 配合治療, 這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知識、信念和水平, 也密切了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 知信行健康教育能夠滿足胃癌患者的手術信息需求, 增加患者健康知識的掌握, 提高自我效能感。

      參考文獻

      [1] 劉寧, 孫國珍, 張劍萍. 知信行模式干預對正常初產婦產褥期知識及行為的影響. 護理研究, 2012, 26(5):419-42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 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合訂本).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1:11-18.

      [3] 李秀榮, 陳玉芹, 錢滿芹. 知信行模式護理健康教育在癌癥疼痛患者中的應用. 河北中醫, 2012, 34(6):929-930.

      [4] 朱雅芳, 姚燕. 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在胃癌根治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5, 21(16):1921-1923.

      [5] 馬方. 知信行模式在改善手術患者治療配合度及臨床效果中的應用.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25):48-49.

      [6] 王曉慶, 段培蓓, 陳毓雯, 等. 知信行健康教育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管理的作用. 上海護理, 2013, 13(1):29-32.

      [7] 賈艷妮, 朱秀, 鄭修霞, 等. 自我效能干A護理對初產婦疼痛及分娩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報, 2013, 10(34):132-135.

      [8] 盧媚媛, 盧丹, 詹帥云. 健康教育對老年手術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現代臨床護理, 2013, 12(7):77-79.

      [9] 劉潔, 徐艷霞, 張淑玲. 聚焦解決護理模式對胃癌患者自護能力及自我效能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5, 21(21):7-9.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