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污染 有害物質或是因子進入環境,并在環境中遷移,擴散,轉化,使環境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其中引起環境污染的物質或因子稱環境污染物。
二,環境干擾 人類活動所排出的能量進入環境,達到一定的程度,長生對人類不良影響的現象,就是環境干擾。
區別:環境干擾的治理很快,只要停止排出能量,干擾就會立即消失。相反環境污染形成和治理過程都較漫長。
三,環境問題發展的特征 1.全球性 2.兩極性 3.長期性 4.復雜性 5.解決的一致性 四,環境規劃的概念(必考)
是人類為使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而對自身活動和環境所做的時間與空間的合理安排,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行環境目標管理的基本依據,是規劃管理者對一定時期內的環境保護目標和措施所做出的具體規定,是一種帶有指令性的環境保護方案,其目的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是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
五,環境規劃基本原則(必考)
1 以生態理論和經濟規律為依據,正確處理建設與保護的辯證關系 2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思想為指導原則 3 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原則 4 實事求是,恰當的確定目標要求 5 堅持以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 6 堅持依靠科技進步的原則 7 強化環境管理的原則 六,環境規劃的類型 (1)按規劃的層次劃分:區域宏觀環境規劃、區域專項環境規劃以及宏觀環境規劃。
?。?)按照環境組成要素規劃:大氣污染控制規劃,水污染控制規劃,固體廢物污染控制規劃,噪聲污染控制規劃。
?。?)按環境與經濟辯證關系劃分按性質規劃:
經濟制約型規劃、協調型的環境規劃以及制約型的環境規劃 七,環境規劃的作用(必考,4 分)
?。?)環境規劃是試試環境保護策略的重要手段。
?。?)環境規劃是協調經濟社會業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
?。?)環境規劃是各級政府和保護部門,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據。
?。?)環境規劃是改善環境質量,防止生態破壞的重要措施。
八,我國環境規劃發展歷程及趨勢 (1)起始階段 1973-1982 (2)開拓發展階段 1983-1992 開拓前進階段(1983-1989 年 4 月)
以協調經濟與環境關系為中心,逐步走向規范化、法制化(1989 -1992)
?。?)轉變發展戰略,提高創新階段 1993 年至今。
九,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觀點 堅持兩個基本觀點:1.應該堅持以人類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但卻不應該以耗竭資源,污染資源,破壞生態的方式求得發展。2.要堅持當代人在創造和追求發展與消費時,不要占有地球的有限資源,污染生命維持系統,并且使人類生存受到威脅。
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1.突出強調發展的主題 2.公平性原則 3.持續性原則 4.目標多元化下新的價值觀 5.共同性原則 6.環境與發展的整體性 7.摒棄傳統的生產消費方式和自然觀念 十一,生態位 指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
十二,復合生態系統控制論原理 定義:是以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為核心的生態控制論原理。該理論指出社會、經濟、自然是一個復合大系統的整體。
1.“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2.復合生態系統的特性 3.復合生態系統的控制控制論原理 十三,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 容量:一定時間、空間范圍內的環境系統在一定的環境目標下對外加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許承受量或負荷量。
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的狀態或條件下、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維持區域環境系統結構不發生質的變化、環境功能不遭受破壞的前提下,區域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或者說是區域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支持能力。
關系:環境容量是以一定的環境質量標準為依據,反映環境質量的“量變”特征,而承載力是以環境容量和質量標準為基礎的,反應環境質量的“質變”特征。
十四,環境容載力 1.概念:自然環境系統在一定環境容量和環境質量的支持下對人類活動所提供的最大的容納程度和最大的支撐閥值。(,環境容載力是指自然環境在一定納污 條件下所支撐的社會經濟的最大發展能力 )
2.作用:是聯系城市社會經濟活動的與生態環境的樞紐與中介,它能反映城市社會經濟活動和環境結構與功能的協調程度。
3.功能:服務功能,制約功能,凈化功能,調節功能,
精選文庫
輸送功能,維護功能,效益功能。
十五,循環經濟 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減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十六,循環經濟的操作原則 循環經濟依賴于“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內容的行為原則(3R 原則必不可少)。減量化原則屬于輸入端原則,是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再利用原則屬于過程性原則,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資源化原則是輸出端原則,通過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
十七,生態工業建設的內涵 1.廢物資源化 2.封閉物質循環系統和盡量減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 3.工業產品與經濟活動的非物質化
4.非碳能源 5.建立生態工業 十八,工業生態學概念 工業生態學是一門以提高工業過程中原料使用率、 降低廢物排放率為目的,研究工業系統及其與環境 直接相互關系的應用生態學。
十九,環境評價有哪些及各自的概念(必考)
1. 環境污染評價:是在查明區域內污染物排放地點、形式、數量、規律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污染物毒性、危害和環境功能等因素,以潛在污染能力來表達區域內主要環境污染問題的方法。
2. 環境質量評價:一般是指在一個具體的環境內,環境的總體或環境的某些要素對人群的生存與繁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其適宜程度越高,表明環境質量越好。
3.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區域發展擬議中的建設項目,區域開發計劃和國家政策實施后可能對區域環境產生的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的作用及其造成的區域環境變化和對人類健康和福利的可能影響,進行系統的識別、預測和評估,并提出減少這些影響的對策,從而達到人類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4. 戰略環境評價:是指對政策、計劃和規劃及其替代方案的環境影響進行規范的、系統的、綜合的評價過程,并根據評價結果提交書面報告及把評價結果用于決策中。戰略是源頭,所以叫戰略!
5. 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指在一定區域內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發展規劃為依據,從整體上綜合考慮區域內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制定和選擇維護區域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行動規則或方案,同時也為區域開發規劃和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二十,環境質量評價的常用方法 1.指數法 2.層次分析法 3.因子貢獻率法 4.灰色系統分析法 5.人工神經網絡法 6.專家評價法 7.模糊集理論法 二十一,環境影響評價類型 1 單個建設項目的~; 2 區域開發的~; 3 公共政策的~; 4 區域開發項目的~; 5 宏觀活動的~ 二十二,生態評價方法 1.綜合指數法;2.模糊評價法;3.矢量-算子法 二十三,生態足跡的概念
生態足跡就是通過測定現今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 利用自然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二十四,生態足跡計算依據
(1)人類可以確定自身消費的絕大多數資源及其所產生廢 棄物的數量;
(2)這些資源和廢棄物流能轉換成相應的生物生產面積。它假設所有類型的物質消費、 能源消費和廢水處理需要一定數量的土地面積和水域面積。
二十五,生態生產性土地 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成地;海洋 二十六,生態赤字/生態盈余 主要是將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進行對比,如果一個地區的生態足跡大于其生態承載力,則出現生態赤字;反之,則為生態盈余。生態赤字表明為維持該地區的人口現有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需要從該地之外進口資源或者通過消耗自然資本來彌補收入供給流量的不足。
二十六,環境容載力評價 環境容量是指某一環境區域內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最大容納量。環境容量評價主要以下:
1. 大氣環境容量:指在一定地區,根據環境的自然凈化能力,一定的空氣體積中,在某種污染物的生產和清除達到了平衡狀態的條件下,當該污染物的平均濃度達到
精選文庫
某個給定的濃度限值時,在平均時段內該體積內所能容納的污染物總量,即為達到環境目標值所允許的大氣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2. 水體環境容量:指水體在規定的環境目標下允許容納的污染物量。
3. 土地環境容量:首先就其資源量的確定來說,第一,籠統而論,土地環境資源總量應是市域范圍內的國土總面積;第二,具體來講,從環境污染影響出發,土地環境資源有效總量應為有土壤層覆蓋的和裸露的市域國土總面積。
二十七, GIS 技術的應用 全名:地理信息系統,是一種特定的空間信息系統,在計算機硬、軟件系統支持下,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通過對某特定空間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采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并采用地力模型分析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為相關研究和管理決策服務而建立起來的計算機技術系統。
應用:GIS 廣泛運用于土地利用,資源管理,環境監測,交通運輸,城市規劃,經濟建設等領域。
二十八,環境容載力測度 概念:是客觀的,它制約著一個區域的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區域必須實行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采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1 環境容載力優勢度;2 環境容載力潛力度;3 環境容載力飽和度;4 協調發展度;5 環境容載力可持續度 二十九,環境預測的作用 1.環境預測是決策和計劃的科學前提 2.預測是環境規劃管理職能的依據 3.預測是提高“三效益”的必要保證。
三十,預測結果分析 1.資源態勢和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2.環境污染發展趨勢分析 3.環境風險分析 4.其他重要問題分析 三十一,水質檢測方法 A 數學模式法;B 物理模型法;C 類比調查法 三十二,環境管理的基本含義 運用經濟、法律、技術、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們損壞環境質量的活動,鼓勵人們改善環境質量;通過全面規劃、綜合決策,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達到既能發展經濟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又不超出環境容許極限的目的。
三十三,從環境管理概念的分析,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1.環境管理是針對次生環境問題而言的一種管理活動,主要是解決由于人類社會活動所造成的各類環境問題而言的一種管理活動,主要是解決由于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各類環境問題。
2.環境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
三十四,環境管理的特點 1.環境管理的區域性 2.環境管理的綜合性 3.環境管理的社會性 4.環境決策的非程序化特點 三十五,按環境管理性質分類 1.環境計劃管理 2.環境質量管理 3.環境技術管理 4.環境監測管理
三十六,環境管理的基本職能是什么? 1.計劃職能 2.組織職能 3.監督職能 4.協調職能 5.知道職能 6.服務職能 三十七,環境規劃的基本原則 1.堅持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原則 2.遵循生態規律,合理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原則 3.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4.綜合分析、整體優化的原則 5.強化環境管理的原則 三十八,環境管理的基本原則 1.環境具有價值的原則 2.全局和整體效益最優的原則 3.綜合決策、綜合平衡的原則 4.持續發展的原則 5.政府干預和公眾參與相結合的原則 三十九,什么是環境管理學(必考)
環境管理學是以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為目標,研究政府及有關機構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運用一切手段調控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環境關系的基本理論、方法及其規律的科學,主要包括:環境計劃的管理、環境質量的管理和環境技術的管理。
四十,環境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必考)
環境管理學研究對象:人、物、資金、信息和時空五個方面。
管理過程各個環節的主體是人,人與人的行為是管理過程的核心。環境管理也可以認為實現預訂環境目標而組織和使用各種物資資源的過程,及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流
精選文庫
動的管理過程。資金管理則應研究如何運用新增資本和拿出多少新增資本去補償環境資源的損失。管理中的物質流、能量流,都要通過信息來反映和控制。管理活動處在于不同的時空區域,就會產生不同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