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加快旅游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 (征求意見稿)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將旅游業培育成為重要支柱產業的意見》(皖發〔2017〕9 號)、《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加快旅游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皖政〔2019〕41 號)和《中共宿州市委 宿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將旅游業培育成為重要支柱產業的意見》(宿發〔2017〕33 號)等文件精神,不斷提升旅游業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產業化水平,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加快將宿州市打造為旅游強市、京滬杭 3 小時高鐵旅游圈重要節點城市、淮海經濟區內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落實五大發展行動計劃的總要求,以旅游強市“五個一批”建設為抓手,按照“一體兩翼”(“一體”指把旅游項目建設作為現階段旅游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兩翼”指協同推進旅游市場營銷和監管服務)工作思路,推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努
力將旅游業培育成為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為決戰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宿州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努力完成宿州市“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目標,編制實施“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全力推動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旅游產品由觀光型向觀光、休閑、康養、度假復合型轉變,旅游品牌由區域知名向國內外知名轉變,旅游產業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旅游發展全域化、旅游供給品質化、旅游治理規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的水平和層次顯著提升,旅游產業支撐力、綜合帶動力、市場競爭力、區域影響力顯著增強,旅游業對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建設的貢獻大幅度提高,基本建成淮海經濟區內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著力培育 1-2 個國家 5A 級旅游景區創評單位,力爭在 2025 年之前,我市 5A級旅游景區實現“零突破”;到“十四五”中期,國內外游客年接待量突破 4000 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過 300 億元,旅游業對經濟和就業的綜合貢獻率達到全省平均水平;持續優化旅游空間布局,高水準建設碭山縣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靈璧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蕭縣省級文化旅游名縣、泗縣省級文化旅游名縣、埇橋區省級文化旅游名區,推動各縣區特色發展、錯位互補、協調聯動。
二、主要任務
在 2019 年-2022 年期間,重點實施“精品打造、項目建設、四級聯建、兩翼協同”等四大工程。
(一)旅游強市“五個一批”精品打造工程。
1.目標任務。堅持品牌化、市場化目標,著眼打造國內品質精品,對景區、線路、業態、商品、企業等 5 個領域各 5 家左右的單位和項目進行提質升級。到 2022 年,建成一批旅游精品景區、精品線路、新興業態、特色商品、領軍企業。
2.實施內容。
精品景區:按照國家 5A 級旅游景區、國家 4A 級旅游景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省級旅游度假區、省級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省級體育旅游示范基地、省級研學旅行實踐基地、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等重要品牌標準,重點推進 5 個左右精品景區創牌、提質、擴容。
精品線路:圍繞符離大道、宿靈泗快速通道、宿蕭碭快速通道等交通軸線,打造楚風漢韻風情游、梨鄉果海生態游、文化遺產研學游、歷史戰爭溯源游等二日游,埇橋詩意鄉村之旅、靈璧文化發現之旅、泗縣運河風情之旅、蕭縣漢韻美食之旅、碭山花海運動之旅等一日游,按游覽時長打造各 5 條左右精品線路。
新興業態:重點打造文化旅游、運河旅游、農業旅游、科教旅游、森林旅游、研學旅行、運動探險、康養休閑、商務會展、特色街區等宿州極具發展潛力的新業態。
特色商品:深化培育 5 個左右特色文旅商品,包括埇橋符離集燒雞、靈
璧磬石工藝品、泗縣藥物布鞋、蕭縣葡萄及加工產品、碭山酥梨及加工產品等;創新設計 5 個左右文創旅游產品,包括埇橋剪紙文創、靈璧鐘馗畫文創、泗縣非遺文創、蕭縣書畫文創、碭山藍印染花布文創等;遴選各縣區地域特色鮮明的工藝品、紀念品和獲得地理標志、馳名商標等認證的農副土特產品,通過創新創意設計、提質升級為“宿州禮物”,滿足現代市場需求、供應給到宿游客; 領軍企業:重點培育 5 家左右實力強、品牌優的旅游行業服務質量標桿企業,持續進行標準化提升、與國內外競爭規則接軌,誠信經營、文明服務,全面展示宿州旅游新形象。
3.工作機制。制定《宿州市旅游強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圍繞旅游精品景區創評、旅游精品線路打造推廣、特色文創旅游商品開發、旅游新興業態引導培育、旅游領軍企業服務升級,進一步細化工作目標、夯實工作責任、推進任務落實。每年均報組織部門批準,組織 1 期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人才培訓班,重點關注旅游項目招商建設、旅游品牌創建、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旅游新業態等內容。各縣(區)政府為行動計劃的責任主體,市直各部門充分參與、高度配合,出臺涉及旅游市場營銷、文旅項目建設等的專項獎補政策;在《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加快旅游強省建設若干政策》的基礎上,繼續對重點
景區、精品線路、新興業態、特色商品、領軍企業等分類給予獎補。
?。ǘ┞糜沃攸c項目建設工程。
1.目標任務。力爭申報 5 個省級重點項目,支持 10 個市級、20 個縣級旅游項目建設。到 2022 年,建成一批規模大、水平高、效益好的旅游精品項目。
2.實施內容。旅游重點項目指旅游資源品位具有明顯比較優勢、對周邊資源具有整合功能、對旅游線路建設具有支撐作用、對旅游產品結構優化和開發具有推動作用、對區域旅游具有輻射帶動功能的旅游精品景區項目、旅游六要素產品項目。積極推薦國家 4A 級以上旅游景區、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創建項目,跨區域二日游以上旅游精品線路項目,旅游新業態集聚發展項目(含鄉村旅游集聚區、旅游特色小鎮、旅游示范基地、旅游特色街區等)等納入省級重點旅游項目、爭取支持。
3.工作機制。組織遴選省、市、縣旅游重點項目,明確旅游重點項目的范圍、入選原則和條件、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組織協調及保障措施等。組織專家,對省、市、縣級旅游重點項目逐級給予指導、支持和服務。按照安徽省旅游重點項目庫管理要求,對我市相關項目實行申報制,滾動開發、動態管理,對未按期實現建設目標任務的項目,實行退出機制并予以通報。
?。ㄈ┤蚵糜嗡募壜摻üこ?。
1.目標任務。根據旅游資源、產業發展現狀、政府推進力度和市場前景等,確定一批縣、鎮、村、點,整合各級各有關部門的政策和資金給予重點扶持培育。到 2022 年,力爭創建 2 個文化旅游名縣、10 個特色旅游名鎮、20 個特色旅游名村、50 個休閑旅游示范點,打造具有宿州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體系。
2.實施內容。各縣(區)、鄉鎮、村及鄉村旅游經營單位均可申報建設。按照《安徽省文化旅游名縣(市、區)評定管理辦法(試行)》《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鎮評定管理辦法(試行)》《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評定管理辦法(試行)》《安徽省休閑旅游示范點評定管理辦法(試行)》進行考評,確定旅游名縣、名鎮、名村和示范點。依據相關地方標準,在村、點創評安排上向省級以上重點旅游扶貧村傾斜,助力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和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3.工作機制。2019-2020 年,聯合編寫《宿州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用地政策解讀》、《宿州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建設指引》;按照省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領導小組工作要求,每年推薦上報 1 批創建單位,力爭通過評定驗收。2021-2022 年,跟蹤推薦已授牌的單位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圍繞各鄉村旅游節點,綜合布局提升旅游公共服
務基礎設施,并結合工作安排及時遞補創建單位,確??傮w目標實現。
注:文化旅游名縣由省政府命名,特色旅游名鎮由領導小組命名,特色旅游名村、休閑旅游示范點由領導小組辦公室命名。
?。ㄋ模┞糜问袌鰻I銷和監管服務“兩翼”協同工程。
1.目標任務。按照旅游業發展“一體兩翼”工作思路,在突出抓好項目建設這項重中之重“一體”的同時,推進旅游市場營銷和監管服務“兩翼”齊飛。堅持系統營銷、全面營銷理念,培育宿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運河古城 云都宿州”旅游整體形象,進一步提升宿州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堅持軟硬件“兩手抓”“兩手硬”,營造良好旅游環境。堅持依法治旅,創新管理體制,增強治理效能,提升服務品質,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工作局面,構建適應我市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旅游市場監管體系。
2.實施內容。
推出旅游市場營銷重點舉措:引導各縣區常態化舉辦文化旅游品牌節慶活動,各縣區重點打造 1 個縣域節慶活動、3-5 個鎮域節慶活動;更新制作《宿州文旅宣傳畫冊》、《宿州全域旅游地圖》、《宿州文旅招商手冊》等營銷推介宣傳用品;繼續參與安徽旅游“1+N”宣傳項目,在央視進行廣告推廣;定期邀請淮海經濟區十地市文化旅游部門、重點旅行社,每年赴我市集中踩線、營銷線路產品;
積極組織國家級媒體、省內媒體、駐宿媒體和新媒體達人,開展采風宣傳活動,創新宣傳視角和推介方式,打造宿州文旅新形象;推進新媒體智慧營銷,建成宿州旅游大數據產業監測中心;堅持打造市域旅游交通標識牌引導體系,探索試點高速沿線門戶服務區旅游化改造,鼓勵重點旅游景區、旅游領軍企業在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費站、高鐵站、高鐵以及周邊客源城市投放宿州旅游宣傳廣告;參與淮海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長三角經濟圈等旅游營銷一體化工作,面向重點客源市場加大旅游營銷力度、赴相關地市組織文旅宣傳和招商推介會;打通旅游大巴市內通行障礙, 為旅游團隊交通出行提供便利,探索開設旅游公交專線車輛、聯通景區最后一公里;落實帶薪年休假,實行年休假相對集中安排制度。強化旅游監管服務重點舉措:整合組建文化旅游綜合執法隊伍,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與相關部門聯合執法體制;優化旅游安全應急聯動機制,規范假日旅游管理運行;建立旅游標準化體系,完善旅游行業信用體系;持續開展文明旅游、誠信旅游等示范引導活動,定期發布旅游行業“紅黑榜”等;探索建設市級、縣級旅游服務綜合集散中心,落實 3A級以上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全覆蓋工作;大力推進信息化手段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在旅游監管服務中的應用,實現旅游景區、星級飯店、旅行社等區域 wifi 信號全覆蓋;做好 12301 旅游
綜合服務,夯實旅游投訴受理調處轉辦工作;積極組織旅游行業人才培訓和行業技能大賽。
3.工作機制。建立集營銷內容、營銷平臺、營銷方式、營銷評價于一體的綜合營銷管理機制,大幅度提升營銷效益。修訂《宿州市旅游市場促銷獎勵辦法(試行)》,引導各縣區出臺配套政策。健全優化市縣聯動、部門協作、政企配合的旅游監管服務機制,細化分解部門工作任務和責任。創新開展行業協會、學界專家、社會賢達等參與的第三方“體驗式”暗訪活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宿州市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加快旅游強市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加快旅游強市建設,各縣(區)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相應的組織協調機制,抓好規劃實施、政策執行、工作保障。各級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要切實承擔起旅游改革發展各項職責。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切實履行職責,細化年度工作任務,制定責任清單,密切協作配合,努力實現各地、各相關部門對旅游業發展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持續升溫。
?。ǘ┘訌娨巹澮I。加強旅游規劃統籌協調,將旅游業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林業發展等相關規劃中。編制旅游產品指導目錄,制定旅游公共服務、營銷推廣、市場治
理、人力資源開發等專項規劃或行動方案,形成層次分明、相互銜接、規范有效的規劃體系。建立規劃評估與實施督導機制。
?。ㄈ┘訌娯斦鹑谥С?。市政府統籌供給文化和旅游發展相關專項資金,采取項目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各縣(區)政府要結合實際,不斷加大對旅游業發展的投入。鼓勵縣(區)政府統籌使用地方政府債券資金,支持全域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發展改革、財政、交通運輸、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水利、林業、生態環境等部門在安排有關專項資金時,要向全域旅游重點項目傾斜。創新旅游投融資機制,設立市級旅游產業發展基金,探索實行市場化運作,持續加大對全域旅游發展的支持。加強銀旅合作,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旅游重點項目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旅游企業通過上市掛牌、發行股票和債券融資等進入資本市場。
?。ㄋ模┘訌娀A配套。強化旅游交通保障,支持開通由市區到重點縣區的一日游定班線路,支持開通直達重點旅游景區的公交線路或公交化運行班線,加快“符離生態旅游大道、宿靈泗快速通道、宿蕭碭快速通道”等沿線旅游項目建設。推進干線公路與重要景區連接,增強旅游客運、城市公交對旅游景區、景點的服務功能,提高旅游景區可進入性。推進城市綠道、騎行專線、登山步道、慢行系統、交通驛站等設施
建設。鼓勵在國省干線公路和通往景區公路沿線增設觀景臺、自駕車房車營地和公路服務區等設施,推動位于 3A 級以上景區出入口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向集交通、旅游、生態等服務于一體的復合型服務場所轉型升級。對現有景區進行綜合提升改造,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支持游客服務設施、觀景臺、景觀小品等建設;完善旅游引導標識體系,指導重點涉旅場所規范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公共信息圖形符號。在商業街區、交通樞紐、景點景區等游客集聚區設立旅游咨詢服務中心,有效提供景區、線路、交通、氣象、安全、醫療急救等信息與服務。
?。ㄎ澹┘訌娪玫乇U?。年度土地利用計劃適當向旅游領域傾斜,適度擴大旅游產業用地供給,優先保障旅游重點項目和鄉村旅游扶貧項目用地。鼓勵通過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的方式建設旅游項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依法使用建設用地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開辦旅游企業。城鄉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從事民宿等旅游經營。在不改變用地主體、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市場主體利用舊廠房、倉庫提供符合全域旅游發展需要的旅游休閑服務的,可執行在 5 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
?。┘訌娙瞬疟U?。深入實施“人才強旅、科教興旅”戰略,加強文化旅游人才隊伍建設,鼓勵規劃、建筑、設計、
藝術、管理等各類專業人才通過到基層掛職等方式幫扶指導旅游業發展。參與實施“旅游英才計劃”,重點培養旅游研究型專家、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和職業經理人。大力發展旅游職業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積極推進涉旅行業全員培訓。
?。ㄆ撸┘訌娍己思?。細化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旅游業發展指標內容,將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加快旅游強市建設相關工作納入對縣(區)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范圍。優先支持列入“四大工程”的旅游重點項目、企業等創建國家級、省級相關品牌。制定出臺《宿州市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加快旅游強市建設的若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