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與日本的民族打擊樂器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品種繁多,演奏技巧相當豐富。兩國的打擊樂器在樂器、演奏技巧、演出形式、文化傳統方面有著諸多異同之處,本文通過對于中日兩國的民族打擊樂的樂器形制、演奏技法、表演方式等方面進行對比,進而對中日民族打擊樂的演奏法及規律加深一定的認識,并從中對鼓樂的演奏形式和技巧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歸納,給學習中日民族鼓樂和學習日本文化的同學們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中國;日本民族;打擊樂器;代表性
一、中日民族打擊樂發展現狀
中國民族打擊樂歷史悠久,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是一種音樂類別,它始終活躍于民間音樂活動和民俗活動中,因此民族打擊樂的發展和研究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中國古有的民族打擊樂歷史雖然悠久,但在世界范圍內,打擊樂的發展歷史并不長。二戰后,西方才開始真正意義上重視和發展打擊樂,20世紀20年代前蘇聯才建立起完善的打擊樂教學體系,而我國到70年代才開始系統、規范的進行打擊樂專業教學。中國傳統鑼鼓樂自80年代以來,由于演奏家們對樂曲的表演、作曲家們的積極創作,使得鑼鼓樂的發展更具深度和廣度。在最近的三四十年,隨著西洋音樂和民族音樂在中國的廣泛普及和繼承,對于民族打擊樂的研究取得了眾多突破。尤其是在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民族打擊樂演奏法和表演方面更為突出,例如:京劇打擊樂、秦腔打擊樂等。越來越多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高度評價打擊樂的潛力,因為打擊樂演奏者可以單獨只用西洋或民族打擊樂器來演奏各種獨奏以及重奏作品。
日本打擊樂隨著科技和傳媒的進步與發展,在近二十年逐漸為中國的音樂界所認識并接受。日本的打擊樂在表演方式上更加側重與宗教儀式性的表演和學術型的交流,所以真正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能夠進行參考的資料和作品并不十分多見。近年來,日本的民族打擊樂隨著民間的文化活動和交流增加也不斷進行了充實和發展。
目前關于打擊樂的研究文獻很少,中國期刊網所收錄的有效論文數量只有15篇,在論文方面,打擊樂相對處于一個劣勢狀態,較為系統地對民族打擊樂體系的演奏法和技巧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除去少數的專業院校民族打擊樂專業之外并不多見。日本的打擊樂專著也多存于日本本土,這也加大了世界范圍內對于日本打擊樂文化研究的難度。且日本的打擊樂專著除本身數量稀少之外,目前并沒有進行相關的翻譯和出版?,F在只存在少量的側重關于中日民族打擊樂演奏法和樂器學的介紹。這說明打擊樂學者要對打擊樂學科的研究加強力度,并且深度發掘打擊樂演奏中的使用技術、技巧和打擊樂創作中的特征和特性。
二、中日民族打擊樂的異同點
中國民族打擊樂和日本民族打擊樂都使用了木制的結構,并在兩側蒙上鼓皮,鼓皮用金屬固定或者鐵圈或繩索進行固定。演奏的時候使用鼓棒敲擊鼓面,使鼓內的空氣產生震動發生。雖然在之后的樂器演變過程中,中國和日本的鼓在外觀上有著一定上的差異,但是在樂器構造的實質上并沒有改變。形成這一共同點的原因是緣于中國與日本的音樂文化都受到東亞大陸文化的影響,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并加入了自身的本土文化特色,但是這一演化并沒有在本質上影響樂器基本形制上的改變,使之在今日相比而言依舊保留了共同的風格特點。
中國打擊樂在創作題材上表現出了它的豐富性、形象的多樣性和音樂色彩的變化性。以表現日常生活的題材為例,就有《豐收鑼鼓》、《漁舟凱歌》、《金蛇狂舞》、《滾核桃》等著名打擊樂作品;表現動物題材的作品有:《龍騰虎躍》、《老虎磨牙》、《鴨子拌嘴》、《老鼠娶親》等;表現戰爭場面的作品有:《秦王破陣樂》、《赤壁戰鼓》等;表現自然景觀的作品有《五彩云霞》、《黃河激浪》、《夜深沉》等。從這些中國打擊樂作品的創作題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打擊樂在創作題材上更加的寬泛,其創作的對象和欣賞作品的對象也更加的多樣。這使得中國打擊樂表現音樂形象時更加的靈活和富有色彩感。
日本的打擊樂則更加注重遵循有固定的風格和傳統,在音樂表演形式上盡量保持了傳統的內容、題材和表演方法。著名的日本打擊樂作品有:《諏訪雷》、《飛竜三段がえし》、《勇駒》。這些打擊樂作品更多的加入了神道的風格色彩,并加以演繹。這種表演風格的一貫性使得日本打擊樂更加忠于傳統中宗教色彩濃厚、儀式感很強的風格。但由于這種一貫性,在一些程度上也限制了日本打擊樂在創作題材上的發揮和想象的空間。
中國打擊樂在曲目的創作題材中表現出了靈活、廣泛的特色。我們最常見的就是每逢節慶或婚喪嫁娶時,喜慶鑼鼓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眾多的打擊樂作品中可以找到關于以表現日常生活的、表現動物的、表現戰爭場面的、表現自然景觀的作品。而日本打擊樂則更加注重遵循有固定的風格和傳統,在音樂表演形式上盡量保持了傳統的內容、題材和表演方法。兩國打擊樂的音樂創作上各有特色,都能夠反映出本國的音樂特色和音樂文化,這兩種具有特質的音樂體裁都是值得學習和研究的。
中日兩國的打擊樂在演奏技法上存在著一些相同點。兩者都是使用木質的鼓槌敲擊鼓面進行演奏,保留了這一單一材質的使用方法。在演奏中,都是通過強弱變化、技巧變化、速度緩急、樂隊配合來完成音樂作品。但是,兩國的打擊樂也存在著一些區別
中國打擊樂更注重的的通過敲擊鼓面使鼓本身發出的音色產生的變化,結合擊鼓心、刮鼓釘、鼓邊輕奏、重音等演奏技巧來表現音樂形象。通過對日本打擊樂作品的欣賞與分析,日本打擊樂在演奏技法上則比較單一,太鼓的演奏重點并不是對于太鼓樂器本身發聲的變化,而是強調了在演奏動作上的夸張以及和音樂節奏、其它樂器的配合上。
中國打擊樂側重的是更多的與其他打擊樂樂器或者其它聲部、樂器種類的配合,多有民樂合奏作品能夠體現,例如《月兒高》、《紅樓夢組曲》、《慶典序曲》等。既能夠獨立針對一種鼓樂器創作、演奏音樂作品,而且還能夠和其他管弦類樂器進行配合。而日本打擊樂則側重不同的鼓來進行表演,很少加入其它樂器,并且其中單獨使用一種鼓樂器并不能完成一首作品的演奏,必須借助其他鼓樂器才能夠完成。
參考文獻:
[1]. 李民雄;《中國打擊樂》;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4年6月
[2]. 《日本の伝統音楽》;world music library 1990
[3]. 《民族音樂概論》(中央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新編,1963年7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將打擊樂器分為五大類;鼓類、鑼類、鈸類、板梆類、其它類.
[4]. 趙民主編;《中國樂器》(1991年現代出版社),將打擊樂器分為二大類;體鳴樂器、膜鳴樂器
作者簡介:
劉瑤(1989~ ),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傳媒音樂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