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電影在產生之初就與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更是需要美學理論來注入新的血液,可以說電影與美學是密不可分的。美學的理論不僅保證了電影形象的典型性和藝術的審美性,而且還為電影的創造性和健康發展提供了依據。本文從電影的創作和受眾的接受兩個方面來探討美學原理在電影中的應用。
[關鍵詞] 電影;美學;應用
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形式,自其產生以來就贏得極高的贊譽,隨著人們對社會生活要求的提高,它也越來越貼近百姓的生活。然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終極目的是帶給人們美的享受。所以說,電影在產生之初就與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更是需要美學理論來注入新的血液,可以說電影與美學是密不可分的。電影美學這一學科從引進以來便備受關注,電影美學研究是一個邊緣性的學科,是有著廣泛開拓空間的領域。美學的理論不僅保證了電影形象的典型性和藝術的審美性,而且還為電影的創造性和健康發展提供了依據。美學理論的發展,也必定會大大推進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美學的研究對于研究電影具有重要的支撐和指導作用。以下本文從電影的創作和受眾的接受兩個方面來探討美學原理在電影中的應用。
審美過程的第一步是創造美,而電影的創造之美是最令人折服的。曾經有一種理論認為,電影脫胎于照相,而照相只是把現實生活記錄保存,只是機械地復制,所以電影也是對現實生活的機械復制。實際上,這是不符合事實的推論。美學理論認為,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為脫離社會生活的藝術,必然得不到大眾的支持,沒有生活基礎的純粹虛構也不能喚起大眾的情感體驗,必然也得不到良好的審美效果。所以,我們說現實的社會生活是電影創作的源泉,但其只能稱為源泉,因為社會生活本身并不直接構成電影。電影必須經過創作者的主觀藝術創造才能變成真正的藝術,這也是所有藝術形式的共同特征。
只有從審美角度出發,從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和創作規律研究入手,才能從根本上把握藝術的審美特性??傮w來說,藝術創作可以劃分為兩個過程。其一是內化過程,即藝術源于生活的實踐,簡單來說就是把生活真實內化為藝術真實;其二是外化過程,即藝術高于生活的實踐,通過各種藝術技巧把內化的藝術真實外化為高于原來的生活真實。這兩個過程完成后,真正具有審美特性的藝術作品也就誕生了,藝術作品就是內化與外化的契合,只有把握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握一部藝術作品的審美藝術特征。
電影藝術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樣式,其創作規律十分復雜,但其藝術特質決定了它也受到一般審美規律的制約。電影的創作者不是在模仿現實,被動地照搬現實,而是在處理現實,主動地反映現實,通過典型性的塑造來突出社會生活。影視藝術滲透著多種審美要素,涉及多個領域的審美活動,其制作過程也需要最初的編劇的整體設計,中期的導演、演員、攝像中光學鏡頭、人工照明等的實施和后期制作人員修改、完善等多種創作,而這些都滲透著眾人的聰明才智,通過各自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最終為我們帶來身臨其境的絕美感受,使觀眾從中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和藝術熏陶。從另一方面看,電影創作的團隊需要把各自的創作思路和藝術美充分地表達出來,編劇要在有限的生活原型的基礎上,創造出無限的藝術形象,使觀眾不產生厭倦感。演員要在原形象基礎上創造出既符合生活的藝術形象,又能給人以情感沖擊,帶來美的熏陶。其他的輔助部門如道具、色彩、光影等應用方面,都要有恰當的表現,而這一切更要求導演有很高的美學素養,來表達符合于內在真實的審美意圖,對藝術形象的美學處理的能力顯得十分重要。非但如此,各成員還要在此基礎上形成統一的影視美學理念,這是影視美學在影視作品中應用的最基本問題??傊?,電影里的一切,從選擇拍攝角度到膠片顯影,從演員服裝的顏色到一個簡單道具的應用,無一不是人的思維活動的結果,而這種思維活動則必須服從于審美原則。
我們以電影中的音樂處理來說明審美創造。電影是綜合藝術,它綜合了文學、戲劇、攝影、美術、音樂等多種藝術因子,因此它具有年輕、有生命力的特征,便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由此也吸收了大量的各相關專業人士投身電影行業,其中就包括音樂家。電影從無聲到有聲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人物語言、電影音樂和音響構成了電影的聲音。毋庸置疑,電影音樂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增加影片戲劇性及抒情性和氣氛的營造等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而電影音樂的最主要功能是增加電影的藝術感染力??梢哉f自有聲電影產生以來,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與地位越來越重要,音樂的美使電影產生了新的力量。電影的持久魅力主要原因就是其在同一時間可收到視覺和聽覺兩種感覺器官所帶來的共同刺激,可以說視覺聽覺的雙重感官刺激是人們看電影的實質性追求。這樣的多感官形式可以融合多重的藝術因素,帶來逼真感、親近感,充分調動人體的感官系統,享受宛如身臨其境的氛圍,從而豐富審美體驗。
我們都說音樂是沒有國籍的,正是音樂的普遍接受性與電影的生動形象性結合達到了相得益彰。電影音樂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必須服務于電影的主題表達,它一定要符合電影的主題、人物的性格、情節的發展、感情的基調等諸多因素。曾經有多少影視金曲打動著觀眾,比電影本身更具生命力的電影音樂也屢見不鮮。一首好的電影音樂能使電影意味深長,回味無窮。從美學角度看,電影音樂會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與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從而完全融入到電影情節中去。從本質上看,音樂的美不同于視覺藝術的美,雖然音樂是線性排列的,轉瞬即逝的,但音樂比語言細膩、生動,能準確地刻畫人物內心世界,能夠喚起人類精神深處的共鳴,所以它是可以持續存在的,也就具有打動人心的巨大力量。隨著電影語言不斷發展,電影音樂種類也逐漸繁多,與影片畫面內容相反的音樂也經常出現,這類音樂更具藝術感染力,它能深化內部矛盾。電影音樂的作用是始終不變的,它對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起到重要作用,還能強化影片的主題,創造特定的氣氛基調,豐富影片的精神內涵。不知是電影成就了音樂,還是音樂成就了電影。音樂家說,電影減少了音樂的不確定性,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電影制作者說,音樂大大提高了電影畫面的表現力。電影離不開音樂,音樂也離不開電影了。
當一部影視作品制作完成之后并不代表著其審美活動的結束,充其量只能說這是開始,在生活真實幻化為藝術真實的同時,審美的體驗也由此開始。原因是毋庸置疑的,影視作品的最終目的是面臨觀眾,讓觀眾從中體會到獨特的審美趣味、豐富的審美情感、健康的審美觀點。只有通過大眾鑒賞這一環節,影視作品才成為真正的審美對象,才能真正體現出影視藝術的審美價值。從根本上說,接受是關系到電影藝術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而從美學角度來看,優秀的影視藝術作品要對大眾的審美趣味進行必要的引導,審美的教化功能在這時有很好的體現。因為大眾的期待視野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與電影所要表達的審美境界有一段距離。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是不可取的行為,從審美接受上講,電影創造者必須有高于普通接受者的覺悟,做到既能體味出大眾的審美心態,又要對高于大眾審美趣味的影視藝術作品予以闡釋,為提升大眾審美努力。
在美學的接受過程領域中,較引人注目的是近些年來被人熱議的“暴力美學”。實際上“暴力美學是個廣義的概念,并非嚴格的美學概念,具有電影史意義的敘述風格形態,主要展示攻擊性力量,展示夸張的、非常規性的暴力行為”[1]。薩姆•佩金法被譽為“暴力美學宗師”,在他的影片中,暴力美學展現的是俠義精神和浪漫情懷,那些觸目驚心的搏殺和血腥,被拍得無比的浪漫,人們對他的稱謂顯示出對他影片中詩意的暴力的認可?!氨币拔?、奧利弗•斯通、大衛•林奇、昆汀•塔倫蒂諾等人對暴力進行的風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壇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掀起了一個‘暴力美學’的熱潮?!保?]暴力可以說是人的外在力量的表現形態,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英雄的向往,對強者的崇拜,反映到電影中,暴力美學也就應運而生。所以暴力美學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有一定的心理基礎,就是我們傳統文化對英雄的崇拜心理,這是暴力美學的出現的社會的因素。另外一方面是市場因素,在當前競爭日趨激烈,人類生存日益艱難的情況下,人們生存在巨大壓力的環境中,必然要尋求一些釋放自身壓力的方法,電影中的暴力很好地完成了這一使命,觀眾似乎在這里找到了一個得以宣泄的良好契機。
不同導演對暴力美學的理解不同,所以不同影片中表現的暴力也有所不同,所帶給觀眾的影響也不一樣。暴力美學有眾多的表現形態。例如,美化的暴力,其中典型的就是《我的野蠻女友》。首先這是一部喜劇片,而其中的暴力是一種溫柔的暴力,呈現給觀眾的是喜劇的因素,是一種被美化的暴力,暴力本身上升為一種美感。我們還記得在女主角狠狠地打阿牛時,阿牛的表情是那么的痛苦,但緊接著的對白讓這種暴力轉換成了溫柔。另外一種是嚴肅的、發人深省的暴力,這些常常為了揭露一種難以解決的復雜的社會現象。在這種嚴肅的主題之下,暴力表現出一種深刻、凄艷的美,這是中國電影人經常使用的暴力美學形式。而西方電影中的暴力,常常是將血腥的場面、殘暴的鏡頭直接地展現,使觀眾受到感官上的刺激。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人們對暴力的理解不同,欣賞角度也不同,這些是無可厚非的。
我們需要說的是,暴力美學的發展還剛剛起步,在理論上還需不斷完善,在實踐上更需要多方面的嘗試,有待更多、更深入的探索??梢钥隙ǖ氖悄壳霸u論界對電影中的暴力美學的作用有正負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從受眾接受的角度來看,暴力美學的審美教化功能有著較大的爭議性,反對電影表現暴力的人認為,暴力會對人的性格產生影響,會致使人們對不切實際的東西抱有幻想,甚至對于一些思想不夠完善的受眾,會影響他們的行為。但暴力美學的追捧者卻認為暴力美學的展現對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沒有太大的負面影響。因為暴力美學的原則是通過對暴力內容的形式化的處理來補償現實生活的的不可能,發掘人的內心深層的欲望,在這樣的電影作品中,藝術作品并未被賦予教化的任務。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提出,電影對受眾心理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現在存在著一些導演往往為了滿足低級的審美趣味需求而濫用暴力,這是違反審美原則的,拋棄了電影對人的審美引導的暴力不是審美的,是不可取的。
綜上所述,我們僅期望能從電影美學中悟到更多有益因素,在電影行業與美學理論研究并重的共同努力下,將這些令人振奮的有效因素融入到電影血液里,從而對電影創作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推動電影事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柳.論暴力美學在當代影片中的運用[J].社會科學論壇,2008(05).
[2] 胥宇虹.吳宇森電影“暴力美學”的反思[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
[作者簡介] 侯鐵平(1973— ),女,河北萬全人,碩士,河北北方學院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藝學及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