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和諧社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它涉及到農村社區建設的方方面面.和諧社區包括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經濟建設、醫療衛生建設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農村社區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是擴大基層民主的有效載體,是提高農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內在需求。農村和諧社區建設是落實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我國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體現。
關鍵詞:農村 和諧社區 模式
世界衛生組織于1974年集合社區衛生護理界的專家,給予社區定義:“社區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的社會團體,其成員有著共同的興趣,彼此認識且互相來往,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范,形成特有的價值體系和社會福利事業?!鄙鐓^為居住在一個固定區域的居民,起媒介橋梁的作用。農村社區,則是指在農村地域中以行政村或中心村為一定范圍,以農民為主體的同質人口組成的,以村委會為農村社區居委會自治組織,便于鎮街指導,便于以村委會為主體進行社區建設與管理的具有明顯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一、 理性分析:農村社區建設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我國城市社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作出了貢獻。從全國范圍看,農村社區建設雖經歷很長的時期 ,但現在有停滯不前的趨勢。目前為止,國家層面的農村社區建設政策體系還沒有形成,我國農村社區發展面臨著若干問題,這就需要對我國大多數人生活區的農村進行積極探索和研析。2003年以來,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先后開始推行“農村村落社區建設”著手進行社區制度創新探索。2006年國家民政部在215個縣開始進行農村社區建設實驗。農村社區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是擴大基層民主的有效載體,是提高農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內在需求。
二、掌控當下:農村社區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農村社區建設處于探索時期,國家層面的農村社區建設政策體系還沒有形成。農村社區建設客觀上有經費投入不足、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等原因,主觀上對農村社區建設的認識不足、村民缺少民主自治意識、黨政組織對社區建設管理越位和錯位、社區干部與社區工作者綜合素質不高等因素,影響我國農村和諧社區建設順利推進。
一是在觀念定位上。由于農村和諧社區是一個新生事物,還沒有統一的概念,對到底什么是農村和諧社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具體內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推進農村和諧社區建設等問題,都還沒有系統的論述,使基層在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中,缺乏理論指導。
二是在政治生活上。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市場經濟對農村的和放開和沖擊,黨的建設沒有并進一步跟上,許多地方發展黨員緩慢,對黨員的準入過寬,管理不嚴,黨員在農村的先進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在農民心中威信不高,有個別地方甚至存在村委癱瘓,完全是“村民自治”。
三是在經濟發展上。雖然有近幾年過的日益加大的惠農政策和各項財政支持,農村發展比較快,更多的農村社會資源流入到城市中去,如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導致大量農田荒蕪,這不但不利于農村自身的長遠發展和社區建設,而且會造成農村自身造血功能不強,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對社會穩定造成很大的影響。
四是在文化建設上。農民有強烈的文化訴求,但在現實卻沒有得到積極的應答。農民文化生活單一,文化基礎設施老化,廢棄,或者挪作他用,和過去相比,甚至處于只退不進的局面。在農村社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失衡更加嚴重。
五是在鄉村教育上。農村社區的教育和以前相比有了相當大的進步,不能完整的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的失學現象已基本杜絕,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大學入學率都已達到一個較高水平。這一方面歸功于國家經濟水平的持續增長,另一方面也是國家關注農村教育的結果。但其中仍存在問題,農村教育數量與教育質量不成正比,許多農村學校教育設施老化,教師隊伍流失嚴重。
三、引領探索:加強農村社區建設之初探
農村是近7億農民賴以生存的家園,是我們實現全民小康社會的關鍵,是社會和諧發展和穩定的基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我們全面建設新農村社區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堅持科學的和批判的精神,通過艱辛的努力,建立和完善宜居型的農村社區建設值得深思。
(一)合理設置農村社區。各地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選好試點,以便于當地居民生活、有利于經濟發展和減少改革阻力。確定農村社區的范圍,可以“一村一社區”,也可以以自然村或村落為單位。試點工作應先期在村組織健全、兩委關系和諧、村風村貌良好、經濟發展較快、有一定基礎設施的村展開,在取得經驗后逐步推廣。試點中要堅持分類指導、循序漸進,從實際中出發的原則,做到,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在實驗中不斷改進,在改進中不斷實驗,真正把農村社區建設成便民、利民的百姓社區。
(二)社區欲發展,經濟需先行。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浩大工程,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撐,社區建設就不可能持續進行下去,更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績。因此必須要經濟先發展。近年來農村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農民生活也日漸富裕,但從總體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而且農民收入單一,一般農村都缺少企業和資源,資金來源少,改革經費比較緊張。這一方面需要中央和各級政府的財政、政策“輸血”支持,另一方面更需要農村自生的造血功能強化,拓寬融資渠道,用好黨的政策,結合自身的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特色經濟。距離城市比較近的農村社區,可建立蔬菜基地,水果基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發展深加工打造農村特色經濟??傊鶕鐓^自身提點,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農村社區建設新路子,創新農村社區經濟發展新模式。
(三)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強化村民管理服務社區意識。農村社區建設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針對上述農村黨建工作出現的各種問題,一方面各級政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要完善以黨委政府領導,突出村委和黨員的先進性建設。一方面要深化村民自治建設,建立多層次的社會參與機制。農村社區建設必須依靠村民自身力量解決問題,要堅持擴大民主、村民自治的原則,切實尊重和保障農民群眾參與社區建設的權利,讓每位村民都參與其中,增強社區凝聚力,最大程度上激發村民社區建設的熱情,完善村黨組織領導下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機制。
(四)推進農村文化、醫療衛生事業,完善社區社會服務保障功能。在醫療衛生方面,政府專項資金為保證,以多渠道引進社會資金投入為發展,建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實現醫療服務進社區,對醫務人員通過財政保證醫務隊伍的穩定性和社會服務性,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保障社區人民的身體健康。在文化建設上,農村既是傳統鄉土文化的聚集地,又是中國社會現代文化比較落后的地區,發展和建設農村文化應該注重和加強農村基層的文化建設,立足區域特點,在先進文化的引領下,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吸收各種健康的文化元對農村傳統文化進行與時俱進的改良??傊?,農村和諧文化建設要在區域差異中發展和構建理性的、科學的、健康的、富有創造性多元農村社區文化,滿足農民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區作為農民的生存發展之地,是和農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所以一定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解決農民群眾行路、飲水、用電、物資供應、垃圾處理等方面的基本困難。積極引導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公共安全、便民超市、家政服務等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進入農村社區,打造農村和諧社區新模式。
四、 前景展望:農村社區建設之未來篇
在今后的農村社區建和工作當中,我們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提高農村社區建設水平。打造農村社區文化品牌,形成地區特色。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創新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不斷豐富和完善農村社區工作模式。要努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機制,探索新途徑,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持續健康發展。從長遠來看 ,我國農村社區發展必然要納入社會發展的總體框架中。我們相信,中國未來的農村社區,將成為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和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巨大推手;未來的農村社區,將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將走一條不同于其他發達國家的新路,農村社區的發展,小城鎮化建設將為中國乃至世界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解決大城市病提供一劑靈丹妙藥;中國未來的農村社區,將在中國的國情上成為社會發展的一朵奇葩;中國未來的農村社區,將為促進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安居樂業,為十二五規劃、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揮畫一副更加恢宏而幸福的藍圖!
參考文獻:
[1]賈秀蘭.成都市構建和諧社區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6年第11期.
[2]黃大金.中國鄉村社區治理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 2006-4-10.
[3]賈先文.農村公共服務的社區化問題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 2006-4-01.
[4]諸葛鵬.農村社區變遷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 2011-5-21.
[5]管義偉.供給、認同與社會融合:我國農村社區服務體制的變遷及其后果[J].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4月.
[6]馮雅群.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證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2010-4-02.
[7]周航.中國農村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東北林業大學,2010-03-01.
[8]顧亞林.構建農村社區村級治理良性運行機制[J].蘇州大學,2005-04-01.
[9] 徐碧英.發展農村社區文化 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法制與社會,2008年 第01期.
[10]成新華;王鈺.鄉鎮工業推動型農村社區的生成、功效及對策研究——關于當前農村社區建設的"瓶頸"問題[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 第05期.
作者簡介:馬巧麗,(1985-)女,漢族,陜西咸陽,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和黨的學說研究。劉一航,(1987-)男,漢族,河南安陽,湖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本科生,思想政治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