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通信保密和信息安全技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5-07-22 07:04:50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 要: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計算機的發展迅速,發展的同時,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信息的安全直接關系人們的隱私及財產安全,所以通信保密和信息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通信保密;信息安全;技術探究

      網絡安全作為一項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的關鍵環節,其不但關乎社會生活,更是關系到國家安全與領土的完整,直接對民族繁榮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安全問題也成為一門十分復雜的學科,其不但涉及到計算機、加密技術,同時還涉及到應用數學、通信技術以及其他交叉學科,只有充分利用多學科技術的有效融合,才能夠防患未然,提升網絡的整體安全性。

      1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從本質上講是依靠前沿科技技術,將保護用戶基本信息作為基本目標,其保密性通常是嚴格、完整、可控等多方面。信息安全系統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信息通訊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在通訊信息安全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新型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在通信和信息安全方面,各方要遵守相應的準則,做好保密工作,以便工作的順利進行。

      2 信息安全威脅

      2.1RFID風險及防護對策

      隨著物聯網應用的普及,出現了RFID識別系統風險。集中在:(1)欺騙攻擊風險,指攻擊者向系統提供虛假信息,由于這些信息與有效信息非常相似,不加以識別就構成信息機密性、完整性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公開信息時,加上讀寫器和電子標簽中通信信道的不安全,給攻擊者實施竊聽、克隆和跟蹤攜帶標簽數據對象的機會,給RFID系統帶來風險。(2)篡改數據風險,指攻擊者通過在讀寫器和電子標簽通信之間篡改信息,故意增減、刪改電子標簽中的數據等,實現對系統的破壞,造成信息完整性風險。(3)淹沒攻擊風險,提供超過服務器處理能力的數據量,或用噪聲制造射頻阻塞,由于信號淹沒導致系統失效。缺乏必要的認證體系是導致以上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墒褂矛F有身份驗證方法PKI(PublicKeyInfrastructure)技術,在信息安全系統中使用公開密鑰技術,驗證數字證書持有者身份;還可采取數據保護應對風險,利用加密機制如在公開、解鎖、滅活指令中設置專門的口令,確保系統信息安全。篡改數據在技術上較難實現,帶來的風險亦可暫時忽略。受RFID標簽物理特性的限制,重點需要研究輕型算法/協議,以實現數據身份認證及保護。

      2.2WSN風險及防護對策

      WSN部署環境具有缺維護、不可控等特點。傳感節點多為一次性使用,能量、通信范圍、存儲計算能力有限,價格低廉、結構松散,防篡改能力低。所以,WSN除了面臨RFID技術風險外,還面臨著傳感節點易被攻擊、操縱,輕松獲取傳感節點信息,致使WSN部分網絡遭受控制的威脅。

      2.3M2M風險及防護對策

      在M2M系統中,人機不是直接交互,而是間接地遠程管理M2M設備,遠程傳輸數據,所以,在實際中M2M系統存在多種安全威脅,需要采取相應的保護機制。(1)M2M終端設備和簽約信息攻擊風險。M2M設備處于無人看管狀態,會招來惡意入侵者肆意破壞甚至盜取設備、盜用信息等,進一步地對這些信息加以篡改或者惡意添加虛假內容,造成信息丟失、系統失效。這種風險情況下,在M2M設備中,要針對簽約信息的添加和修改,增加網絡認證環節。(2)M2M終端設備與服務網接口威脅風險。這類風險發生在無線鏈路上,攻擊對象主要是用戶數據、信令或控制數據。攻擊者通過竊聽、竊取,插入、刪改,在物理、協議層干擾或控制數據等,達到非經授權訪問數據、破壞信息完整性的目的,造成無線鏈路上服務被拒絕。在這類風險情況下,通過設計健壯的設備、網絡雙向認證機制、加密協議算法、定位追蹤機制等,保證網絡信息安全。(3)服務網終端威脅風險。在無線鏈路接口威脅的基礎上,服務網層面出現了攻擊者通過病毒、木馬等惡意軟件獲取數據信息,并冒充服務網與合法用戶通信,獲取非法服務,導致合法用戶無法正常登陸。除了上述保護途徑,對于此類風險,可在M2M設備中安裝防病毒軟件,并保證這類軟件可以定期更新。

      3 通信保密和細心安全的技術應用策略

      3.1強化核心技術操作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逐漸應用到各行各業,發達國家的計算機技術水平也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因此,計算機的許多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發達國家的手中,對我國公民的信息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維護我國信息系統,我國應加強自主研發能力,在信心安全造作系統上獲得研發主權,提高可控性,確保信息安全。同時,芯片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我國要加強對芯片的研究,結合實際情況,實現信息的可轉移性,將土體信息儲存在硬件當中,實現通信保密的良好屏障。

      3.2加強對病毒的防范意識

      計算機遭遇病毒、黑客的襲擊時有發生,對人們的信息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并且計算機一旦感染病毒便很難查殺清除,病毒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含具有潛伏性、感染性等特征。是計算機的最大殺手,尤其對計算機安全系統的入侵尤為嚴重,嚴重時會導致整個信息網絡系統崩潰。因此,我們要及時的采取殺毒、防火墻等維護措施加強對通信信息的保護,營造安全的通信環境,避免病毒、黑客等不靈因素的侵入,進而更好地維護我國的通信保密和信息安全工作。

      3.3加強網絡管理系統的安全性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背景下,通信安全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網絡管理系統主要通過互聯網協議規定將網絡信息共享。但是網絡管理系統稍有疏漏就會收到病毒、黑客的攻擊,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信息泄露的危害。因此,我國家加強網絡管理系統的安全性,從本質上維護繾綣和保密性,避免外界采取不法手段獲得信息。

      3.4提高應用系統的安全性

      應用系統那個的安全性,看似簡單,卻是帶來不安全因素的最大隱患。因其很少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經常行走在各大不安全因素之間。應用安全系統嵌入安全機制需要加強信息完整性等功能的影響,因此加強了它的結合難度。目前,我國還沒有足夠的辦法從根本上解決組件安全問題。為了實現變成和基本安全組件的可結合性,我們要積極應用安全中間件,通過精簡系統確保軟件的安全穩定性。安全中間件主要是結合各種安全功能的加密算法等,實現硬件平臺的兼容性,從而保證系統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3.5實施通信保密管理

      通信保密在通信過程中,主要是通信內容泄露而采取的一種保護措施。實施通信保密管理,可以對其通信進行加密處理,將傳輸內容轉換為另一種形式傳輸,并在接受端進行翻譯,實現通信信息安全傳輸目標。在信息發送端進行加密是信源加密,其與信道加密在提高通信保密度等方面發揮著積極地促進作用。另外,秘鑰作為密碼系統的安全和保密性的核心,缺少密鑰,那么難以實現通信保密目標,由此,要加強對秘鑰系統整個生命周期進行良好的保護,確保密碼系統具有較高的抗破譯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保密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當前我國互聯網架構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其在客觀上確保了我國網絡安全技術的應用與信息化的發展。營造良好的通信環境,為我國信息網絡的可持續性發展,給人們帶來更加安全可靠網絡通信屏障,提供更加優質的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張九華.當前物聯網信息安全特點及防范對策探討[J].信息通信,2016(2):163-164.

      [2]數據通信科學技術研究所興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J].數據通信,2016(04):2.

      [3]王煒,馮衛民,劉曉琦.通信保密和信息安全技術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5(03):176.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